由网友 沙北银雕 提供的答案:
大炮一般分为迫击炮、榴弹炮、火箭炮、加农炮等几大类,在这个大类中,又可分为滑膛炮和线膛炮、无后座力炮和有后座力炮。
现在的大炮,大部分都是线膛炮,所谓线膛,就是炮管里有均匀笔直的线沟,它可以起到炮弹在冲离炮口后,能够稳定的飞行,减少偏离的影响,从而提高击中目标的精确度。
后座力是大炮威力的象征,后座力越大,射程越远,一般来讲,加农炮(如图
)的后座力是最大的,口径越大,无疑后座力也越大,射程也越远。通常情况下,加农炮是需要经过特殊固定,才可以发射的。它是陆军远程火力打击的给力武器。
军舰上的大炮,在装备时,肯定要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既要火力强,更要能适应舰板上的操作要求,如果选择后座力太大的,肯定受不了,无法运作,安全上会受到约束。
在用大炮的激战中,一种炮有一种炮的作用,各有各的长处与威力;距离,面积,高度,坚硬度,等等,是确定该用哪型火炮的决定因素。
陆地决战,地形复杂,目标各异,隐蔽性强。海上决战,开阔平坦,目标容易区别。也因此,军舰上的大炮以平射直射为主,而陆军的大炮则种类繁多了。
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进步,大炮也在不断的改进,但即使如此,如果单纯地把军舰上的大炮与陆军的大炮去对比,是不可能分出谁强谁弱的。但从整体来看,军舰上的大炮比较单一,陆军的大炮比较齐全。军舰上有的,陆军也有,军舰没有的,陆军仍然有。从这方面来说,毫无疑问,陆军的大炮更厉害了。
由网友 军武数据库 提供的答案:
这件事毫无悬念,在大部分情况下,即便是相同的口径,军舰上的舰炮也可以甩陆军火炮几条街。
先来一炮吓唬下大家:
这并不是一个动图在循环播放开一炮的场景,注意甲板上抛出的炮弹壳,就会发现这门海军炮的射速之高了。
海军和空军区别于陆军是先进的军种,其特征就是海军和空军的士兵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经靠按下按钮来歼灭敌人了。
对比海军开炮,陆军开炮和大清朝的时候区别就不大了。
看上面的动图,这是1903年的克努伯75mm炮。现代士兵的动作和炮的状况是不是都很"传统(古老)"?
海军炮、陆军炮的评价体系其实是不一样的,两者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我们看到一门155mm的重炮,在口径之外首先就会第一个想到这门炮的重量。
例如很经典的M114 155mm榴弹炮它的重量是5.6吨,只需要11个人就能带着在各种地形上跑起来。
装有更长炮管有更大射程的155mm M1918MII炮则重量达到了13吨。开炮前需要卸掉后轮,移动的时候装上后轮用车拉着跑。
更高级别的M1 155炮,则是带有6个轮子13.8吨的大家伙了。
为啥炮都这么重呢?主要是重炮需要制退。用重量来抵消掉开跑的时候巨大的后坐力。否则就成了这样的东西:
打一炮就要校准一次,并且火炮大部分能量消耗在让炮跳起来上面了,射程也很难保证。于是重就成了炮的一个永恒主题。
但除了要塞炮之外,大部分的陆军炮还是要跟着陆军不断地转移阵地的。这时候重又成了一个让炮兵头疼的问题。
世界上有很重很重的陆军炮,重到,如果想转移炮位,需要修一条铁路。
这东西是真的好,好到了一炮定乾坤,可以只需要一炮就决定一场战斗的胜利。但也的确让人发愁,有那些修铁路的时间,一场战役都可能打完了。所以说这种大炮在战场上并没有机动性。因此目前大多数国家都不研制了。
上面说的就是古斯塔夫火炮,本身重量达到了1350吨,口径800毫米,一枚炮弹的重量为7.1吨,开一炮的时间需要准备45分钟。伺候这门炮需要2500名士兵。其中一大部分是来铺铁路的。
珍贵的开炮视频有两段,大家可以看看体会体会:
所以说大炮的重量是炮兵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让火炮更具有威力,也阻碍火炮在战场上移动。
由于船的先天优势,海军炮对于重量并不敏感,炮再重只要不把船弄沉了,依旧是可以拉着满世界跑的。
所以类似于极限的古斯塔夫炮的1350吨,对于舰炮来说就是毛毛雨了。
例如衣阿华级战列舰,它的三联装炮塔重量达到了3320吨,炮塔中的一门炮重量就达到了121吨。
这个重量在陆军炮兵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为了防止敌方舰炮击毁自己的炮塔以及阿华级的炮塔装备了厚达半米的装甲。除去这些额外的结构这门炮的重量也是客观的。
于是虱子多了不愁,再加一些重量也无所谓了。
这门炮就已经借助机械的力量搞成了接近于全自动操作的模式,射速也大为提高,一分钟可以打两发炮弹。
在美军的战列舰上一口气装三个炮塔,他们还计划着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要弄四个炮塔。
406mm的三联装炮还不是极限,还有460mm的大和级压着美军的衣阿华呢,其实大和也不是终点,日本在二战末期也在搞超大和——舰炮口径510mm。
如果不是二战航空母舰将战列舰"截了个胡",现在还不知道战列舰会发展出多大口径的火炮的。陆地上800mm炮绝对不是尽头。
当然了,即便是在相同口径下,舰炮也有自己的优势,并不怕重,所以各种buff就可以无限的加到舰炮上。自动装弹机、水冷装置都已经在舰炮上普及了,舰炮就有了更高的效率,也就有了开头吓唬大家的开炮姿势。
火炮究其根本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能向目标投射出多少弹药,以目前舰炮的射速来说,陆军火炮完全无法匹敌。
由网友 梁老师说事 提供的答案:
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舰炮和陆炮谁厉害?别说在口径相同,就算是在口径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口径小的舰炮都可以做到完全碾压陆炮的。
最简单的例子,在很多描述军舰舰炮的时候,总是会来上一句,这门舰炮,相当于一个陆军炮兵营的火力,而一个炮兵营至少有十八门火炮。
一门舰炮堪比十八门陆炮,威力大小自然不言而喻了。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同样都是炮,凭什么舰炮的威力就比陆炮的大?
首先第一点,舰炮和陆炮针对的具体目标是不一样。
舰炮的攻击目标,少了是几千吨的铁壳子,大了也有上万吨,甚至是几万吨的铁壳子。
威力小了舰炮就打不穿这些铁壳子。
当然了如今的舰炮在海上对轰是看不到了,毕竟都是超视距作战使用导弹攻击的,舰炮最多就是一个防御手段而已。
但这件事,是可以放在二战中做对比的。
二战的海战,攻击手段除了飞机,就舰炮和鱼雷了。
而二战中的军舰都是朝着肉盾方向发展的,拼的就是谁的装甲厚实,不被对手给轰穿的设想去打造的。
不说别的,日本的军舰为了防止甲板被击穿,还用水泥给军舰甲板做保护壳的。
所以在二战时期,舰炮的威力上不去了,如何撕开目标的装甲?
反过来看陆炮,他们的对手就比较简单了,体格都不大,几吨,几十吨而已。
不说别的,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也就五十六吨而已。
到现在最重的坦克,也就是二战时期的鼠式坦克,体重一百八十八吨,就生产了两辆,还有一辆没有武装当作验证坦克来使用的。
所以舰炮和陆炮的对手不同,这也就造就了舰炮和陆炮对比威力,舰炮会跟胜一筹。
说道这里,就出现一个新的问题。
既然舰炮的威力这么大,那为什么陆炮的威力做的不和舰炮一样大呢?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舰炮的威力不如陆炮的第二个原因。
话说,不管是舰炮,还是陆炮,威力变大之后,都要面临一个后坐力的问题。
炮的威力越大,带来的后坐力就越大。
到时候巨大的后坐力,可以让火炮后退就不说了,甚至原地跳起来都有可能。
火炮后退意为着目标不准,而且打下一炮就需要校准,如果火炮因为后坐力原地跳起来了,这一发打出去的炮弹别说准确度了,就连射程都很难做到保证。
而这一点对于军舰来说,是一个根本不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整艘军舰都可以当作舰炮卸掉后坐力的基座。
毕竟军舰少则几千吨,多则几万吨,这种重量抵消舰炮的后坐力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反观陆炮,就没有这个本事了,想要提高威力,后坐力就会变大,后坐力变大就要通过增加重量来减轻后坐力的影响。
但陆炮重量太大的话,移动起来就不方便,很容易被对手抓到。
到时候炮兵阵地上的火炮就要被连锅都给端了,得不偿失。
再有就是陆地上行军,和大海上是不一样的,大海就是水,一马平川,军舰拉着舰炮,爱去那去那。
陆地上,不仅有平原,还要沼泽,有密林,有山沟沟,火炮太重就不利于行军。
而且火炮太重,用什么去拉?运输时候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大麻烦,到时候部队装备了也没有用。
再有一点就是,通常情况下陆炮是以连作为基本单位进行部署的,而一门炮的管理,通常情况下是一个班在进行管理的。
如果陆炮设计得太重,一个班的人怎么去摆弄这门重炮?
所以目前一般的中型陆炮重量都是控制在五吨上下,大口径的陆炮也就维持在十五吨的样子。
只有这个重量,炮兵在移动火炮的时候,才会方便,快速。
所以如今的火炮,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也在想法设法的寻找减少后坐力的方法。
比如装备制退机构,发明出炮锄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减轻后坐力,或者是减弱火炮发射之后,因为后坐力让火炮发射位移的方法。
也就是说,对于陆炮来说,它的发展条件是在够用,陆炮不要太重的基础上,进行制造发明的。
当然了,那些个超级大炮,比如列车炮什么的,就不要提了,毕竟这种炮都太特殊了。
别的不说,口径一旦达到八百毫米的时候,一颗炮弹都是论吨算的。
比如多拉大炮,口径就是八百毫米,重量达到了恐怖的一千三百二十九吨。
这么重的火炮,一般的交通工具就没法拉动。
再有就是多拉大炮使用的榴弹,一枚就有四点八一吨,另外一种破坏混凝土的炮弹,一枚就有七点一吨。
这种火炮威力是大,但要是装备到一般的军队里,不说拉动火炮的困难度,就算是运输使用的弹药,也绝对是一个让人感到绝望的事情。
所以陆炮在考虑制造的情况下,威力是放在重量后边的,有必要的时候,威力是需要为重量让道的。
关于这一点,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一门多拉大炮威力是巨大,比如衣阿华战列舰上的四百零六毫米主炮,炮弹是一点二吨,炸到地面上是一个主球场一样的大坑。
七点一顿的多拉炮弹,炸在地面上,绝对比衣阿华战列舰的主炮威力要大。
但为一门多拉大炮服务的相关人员就高达一千七百二十个人,这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技术一流的工程人员。
这个数字比一个团的人数还多,为了一门火炮浪费这么多宝贵的技术人员是不值得。而且多拉大炮威力如此巨大,但它一炮未发就被拆毁了。
反过来看衣阿华战列舰上三联装炮塔,口径是比多拉大炮小一半,但它的重量就达到了三千三百二十吨。
所以多拉大炮的命运,就能看出来,陆炮重量才是根本。
舰炮比陆炮威力大的第三个原因。
舰炮的威力不仅体现在破坏力,还体现在射速上。
话说一般的陆炮,射速并不高,低的时候射速也就三四发的样子,高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一分钟二十发的标准。
比如号称射速最快自行火炮,联盟—SV152毫米自行榴弹炮,一分钟也就做到了发射十六发炮弹的水平。
而舰炮呢?舰炮的射速最平均的也要在一分钟四十发以上的样子,最快的一分钟可以达到上千发,甚至是过万。
比如卡什坦近防炮,一分钟就有一万发。
迈达斯四联装转膛式舰炮,每一个炮管射速高达一分钟一千八百发。
这种射速陆炮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毕竟陆炮的发射方式,基本上都是靠人工使用的拉火绳进行发射的。
所以不说装填弹药的过程,就说拉绳子发射炮弹的时间,都不会让陆炮的射速提高到哪里去。
也就是说从射速这块比拼陆炮和舰炮的威力,基本上是蚍蜉撼大树的意思了。
这也是为什么,老说舰炮的威力,相当于炮兵一个营,还是一个团的威力的一个原因。
舰炮的射速就是快。
舰炮比陆炮威力大的第四个原因。
那么陆炮为什么就不能让射速提升到也像舰炮那样的快呢?
这个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因和舰炮比陆炮威力大这个问题是相关的。
那一条原因呢?
火炮射速提升了之后,带来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炮管的温度会显著提高。
要知道炮管会因为高温高压气体在炮管中的推送,热传导的原因,让炮管的温度提高。
而射速提高的同时,这团高温高压气体在单位时间内会出现得更多,炮管因为热传导吸收的热量就更多。
再有就是炮弹在炮管中的摩擦,也会提高炮管的温度。
所以射速提高的同时,单位时间内炮弹(包括高温高压其他的摩擦)摩擦炮管的次数就会增多。
也就是说在射速提高的同时,这两个原因一叠加,炮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红发热。
炮管一旦发红发热,这炮管基本上就废了,因为在射击下去,是要发生炸膛事故的。
那么如今炮管想要降温,就两个方法,一个是水冷,一个是风冷。
其中水冷的效果要比风冷好很多的。
但水冷不仅需要大量的水,还需要庞大的设备去循环这套水冷设备。
不说别的,马克沁重机枪就是水冷的,那堪比大炮一样的枪管就是一个证明。
这还是机枪,要是放大变成火炮,可以想想这套水冷系统是一个多么令人头疼的问题。
所以陆炮使用的冷却系统,只能是风冷。
风冷的效果要差很多的,这就局限了陆炮在射速上面的比拼。
而舰炮在选择冷却系统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顾及了。
首先舰炮是安装在军舰上的,军舰是行驶在大海上的,缺水吗?一丁点都不缺。
再说水冷系统很庞大,但别忘记了军舰上的空间也不小啊!
给舰炮挪动一个水冷系统的空间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里说一下舰炮的这套冷却系统。
它分两个类型,第一种和马克沁的冷却原理有点相似。
两者之间不同的地方,马克沁的水是不流动,通过水沸腾带走多余的热量,让枪管始终保持在一百摄氏度的样子。
而舰炮使用的冷却水是流动的,通过流动的水,随时随地地带走炮管所产生的热量。
当然了,这种水绝对不是海水,而是淡水。
不要以为在军舰上淡水很珍贵,毕竟如今的军舰上,那一艘没有一套海水淡化系统。
第二种方式,直接冷却,什么意思呢?
当舰炮炮管的温度上升到了临界值的时候,他们会直接往炮管里灌水。
这种方法确实不怎么好,最起码会让舰炮发射的连续性给消弱了。
所以如今舰炮也开始走气冷的路子,这算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气冷会严重消弱舰炮的发射速度。
最后关于这一点,再补充一点。
火炮的射速上去了,其实还要面临弹药多少的问题。
对于舰炮来说,弹药绝对管够,毕竟军舰的体积就摆在哪里,放多少都能拉着走,所以射速上去了,不会担心弹药不够的问题。
而陆炮,这就麻烦了,射速一旦上去了,弹药短缺就会凸显出来。
毕竟陆地运输还是有短板的,尤其是重炮,二百四十毫米的榴弹炮一颗差不多都在二十公斤左右。
所以陆炮的射速上去了,炮弹供应不一定就可以上去。
舰炮比陆炮威力大的第五个原因。
其实舰炮不仅在射速上比陆炮要好,舰炮的射程也要比陆炮要好很多。
了解火炮的都知道,要想增加火炮的射程,通常情况下,就只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增加发射药包的数量。
这个方法可以理解,毕竟炮弹能飞出去,完全是依靠发射药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的推送。
发射药包越多,这股产生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就会越多,能买推送炮弹的力量就会越大,炮弹就飞的越远。
第二种方法,就是提高火炮的炮管长度。
以为炮弹是依靠高温高压气体的推送,那么这股气体推送的时间越长,这就意味着给炮弹的推力的实践就越长,结果就是炮弹飞的就越远。
想要这个时间变长,只要加长炮管的长度就可以做到了。
对比舰炮和陆炮的长度,通常情况下舰炮都是五十五倍口径,而陆炮大多数都是四十五倍口径。
也就是说,当口径相同的时候,舰炮的炮管是要比陆炮的炮管要长很多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还是火炮的运输方便不方便的问题,舰炮就放在军舰上,大海上宽阔,也不存在炮管太长捅到别的地方的情况出现,陆炮得考虑这个问题,太长的炮管机动性就差的要命,碰到这个碰到那个都不好。
所以虽然在理论上,炮管越长炮弹的射程越远,看起来很诱人的一个因素,但在实践中的尝试并不好,后来大多数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停顿下来了。
说道这里,就已经明了了,舰炮的威力,射速,还有射程都是比陆炮要好很多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由网友 皇家橡树1972 提供的答案:
从各方面数据对比来看,还是陆军(陆上)火炮的威力大于海军舰炮,比如说:目前世界上进行过实战的最大口径火炮就是图片上的"克虏伯800毫米列车炮",它一共有两门:一门叫"古斯塔夫",另一门叫"多拉",其中"古斯塔夫800巨炮"参加过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战役期间一共发射了48枚巨弹,摧毁了苏军大片的永备性工事,为德国最后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克虏伯800毫米列车炮使用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重7.1吨的穿甲弹,另一种是4.8吨的高爆弹,其中7.1吨穿甲弹可形成4个美式橄榄球场那么大的弹坑,"塞港战役"就是由它击穿苏军设在地下30米的弹药库,在弹药被引爆之后,守卫的苏军才投降的,随后"斯大林"、"西伯利亚"、"高尔基"...等要塞群的核心工事也被"古斯塔夫800"和"卡尔600"巨炮一一摧毁。
那么800毫米炮弹直观的威力有多大呢?这张图片里被摧毁的战列舰舰炮,就是表现出了800毫米炮弹的巨大威力,苏军战前将战列舰上305毫米主炮拆下部署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制高点,并且构筑了5米厚钢筋混凝土的地下设备库,但这么厚的坚固建筑被800毫米炮弹一炮就摧毁了!可见800毫米炮弹骇人的巨大威力。
参加"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另外一型大炮是图片上的"卡尔600臼炮",它属于迫击炮的一种,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自行火炮(迫击炮),它也是使用两种炮弹,一种是2.2吨的重弹,另一种是1.575吨的轻弹,这两种弹装药都在200公斤,威力也非常巨大!"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期间德军800毫米列车炮轰击苏军的核心阵地,600毫米臼轰击次一级的主阵地工事。
其实"卡尔600臼炮"参加的战役次数要比"古斯塔夫800列车炮"多一些,毕竟是自行火炮机动能力更强,图片上是"卡尔600"参加了镇压"华沙起义"时的情景,仅一发1.5吨轻炮弹就轰塌了一栋大楼,里面几百名起义战士全部牺牲,可见其威力之巨大。
粗略介绍最大威力的两型陆军炮之后,说一说参加了实战的最大口径海军炮,目前参加过实战的海军炮就是旧日本海军的两艘"大和级战列舰"上的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94式舰炮虽然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但它们没有摧毁过目标的纪录,主要原因是太平洋大海战是以舰载机为主的战争,战列舰对决和大口径舰炮直接炮击对方的次数很少,所以94式舰炮没有机会炮击美军战舰。
虽然说94式460毫米舰炮是参加过实战的最大口径舰炮,但是它是炮弹威力与"古斯塔夫800毫米
列车炮"和"卡尔600毫米臼炮"的炮弹威力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毕竟口径数据在哪呢,94式使用的"九一式"穿甲弹重1.46吨,装24公斤炸药,二战期间战列舰炮弹主要采用发射后巨大的初速和动能去撞击敌舰,而非采用爆破的方式,所以装炸药并不多。
衣阿华级战列舰MK7主炮的结构图,非常的复杂。
通过数据对比表明陆军炮的威力确实要比海军炮大了一些,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军舰建造的排水量再大它是的使用空间相对于陆地也很小,并且海军主炮的供弹、炮管旋转,俯仰机械、操纵设备都是一起安装在军舰上的,所以在安装舰炮的时候要考虑空间的问题,不能随心所欲的想安装更大口径的主炮,相反陆军炮没有舰炮那么一大堆复杂的机械装置,整体体积就会相应的小一些,口径也会更大一些,口径大当然威力也会更大。
但是到了现代在相同口径的条件下,舰炮
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射速要比陆军炮快了许多,图片上AK130双管130毫米舰炮的射速为48发/分钟,相当于一个6门59–1式130毫米加农炮连的一分钟射速,火力投送量非常的高!这得益于舰炮的送弹/杨弹、装填实现了机械化,并且炮管采用了水冷散热,它的射速必然很快,还有就是舰炮通常有火控雷达/光学瞄准器材控制,在打击精确度方面也要高于陆军炮,所以在相同口径的条件下舰炮要比陆军炮威力大,主要体现在火力密度和打击准确度方面。
总得来说,陆军炮和舰炮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在追求更大口径了,部队对于炮的要求,不像我们老百姓要求打的更远,威力更大,而是把精确度放在第一的位置!一门打击精度很高炮的威力,要大于一百门打击精度极差的炮,
由网友 历史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1949年渡江战役时,发生的英舰伦敦号舰炮与解放军陆炮对射,伦敦号无大碍,但其舰炮却造成了解放军渡江部队202团252人伤亡,团长邓若波牺牲。
要论口径,最大的舰炮,日军大和号上的94式460毫米巨炮,在德军800毫米列车超级炮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前者的炮弹不过1.5吨,而后者发射的穿甲弹重达7.1吨,发射药都有2吨。
在实战中,800毫米列车炮"古斯塔夫"一炮7.1吨的炮弹,直接打穿苏军10米厚的混凝土防御工事,还把里面的弹药库引爆,连锁反应产生的剧烈爆炸竟把附近海湾里的一艘船给震沉!
这个问题要加上"同口径"才好比较,如果同口径大炮,一般军舰上的更厉害。
先说同口径,然后再比较一下实战中最大口径陆炮和最大口径舰炮的威力。
1、为什么同口径下舰炮更厉害呢?
首先射速上,舰炮碾压陆炮,大口径舰炮(130毫米左右以上)射速12~40发/分钟,中口径舰炮射速可以达到90~120发/分钟,小口径的达到3000~5000发/分钟,一些近防炮射速更是过万发/分钟,为什么呢?就是舰炮的炮管水冷系统和自动扬弹装填系统。
舰炮的供弹系统中,扬弹机可以把炮弹从弹药仓直接输送到发射系统的装填机中,这个是陆炮无法比拟的。
大家经常看到陆炮实弹的画面依旧是人工装填,一门陆炮要好几个士兵操作,而且即便陆炮实现了自动装填,这种射速炮管也受不了,估计打上一分钟炮管就发热报废了。
以舰艇上最常见的130毫米舰炮为例,苏联研制的AK-130型双管舰炮,双管最快射速80发/分钟,炮重35吨(不含弹药),加上底座总重94吨,一门炮全速射抵得上陆炮一个炮兵营的火力。
还有美国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射速也达到20发/分钟,MK71型203毫米舰炮,射速也能达到12发/分钟。
发射速度最快的舰炮非近防炮莫属,以中国海军的1130近防炮为例,这款11管30毫米小口径转管式速射炮,最快射速11000发每分钟,每秒发射116发炮弹,远远超过一般重机枪的火力密度。
相比之下,陆炮的射速仅仅2~3发/分钟,人工装填和炮管冷却决定了陆炮的射速不可能有太大提高,现在一些实现了半自动装填的自行火炮,最快射速也不过7~8发/分钟。
其实舰炮比陆炮更厉害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后坐力位移,这是基于一种合理的推测,类似于枪械中,同样口径的子弹,重机枪发射出来的威力要大于步枪发射。一般陆炮无论是自行式还是牵引式的,炮弹发射时作为底座的支架和车辆都会后移不等的距离。
这种后移会造成炮弹动能的损失,出膛速度也降低,反观舰炮,固定在动辄几千上万吨排水量的舰体上,开炮时的后坐力造成支点的位移很小,所以炮弹的动能和初速度都很大,破坏力也更大。
2、最大口径陆炮和舰炮的威力对比。
目前为止历史上出现最大口径的陆炮是德军的800毫米列车巨炮,这个"巨"字绝对名副其实,可以用超级大炮来形容了,这种炮的炮管可以轻松爬进一个甚至两个瘦点的成年人,据说一个大个子士兵可以在里面蹲下。
这个1942年诞生于的克虏伯兵工厂的超级大炮,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口径最大的大炮。
一共生产了两门,名字分别是"古斯塔夫"和"多拉",前者是克虏伯创始人的名字,后者是大炮设计师穆拉妻子的名字。
全炮重量1350吨,在专用铁路线上行驶移动,炮身高12米,炮管长43米,发射的炮弹分别重达7.1吨(穿甲弹)和4.8吨(高爆弹),发射药重2吨左右,最大射程47公里。
据测试,其威力可以轻轻松松击穿30公里外850毫米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墙。
在实战中,德军在1942年6月进攻塞瓦斯托波尔时,使用古斯塔夫巨炮摧毁了很多苏军堡垒和工事,威力最大的一炮发射的7.1吨的穿甲弹,把位于地下30米深,上面覆盖厚厚钢筋混凝土的苏军弹药库炸毁,其威力可见一斑,都赶上现在美军的GBU-28钻地弹了。
另一门多拉列车炮没有参加实战的记录。
反观海军巨炮,最大的要数日军大和级战列舰上的460毫米舰炮了,但它的炮弹才不到1.5吨,高爆型炮弹装药才59.5公斤,爆炸威力远远小于"古斯塔夫"。
结语:可以看出,同口径下,舰炮包括射程和威力都超过陆炮,但在实际应用上,实战陆炮的最大口径远远大于舰炮(460毫米),这时候,陆炮的威力就远超舰炮了。
以上原创回答,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由网友 C时光安然 提供的答案:
这要看怎么比了。如果你用陆军155mm火炮和海军35mm炮比,那根本就没法比。相同条件下,比如口径相同,那陆军火炮就是个渣渣。一看射速。以我军装备的130mm火炮为例,陆海都有装备。陆军130加农炮最大射速8发/分钟,但是持续射击的射速只有3-4发/分钟,再快,时间长点就会出事故,比如炸膛啥的。而海军052D舰上的单管130毫米舰炮,最大射速可达40发/分钟,加上海军舰炮特有的水冷却系统,火炮可以维持很高的射速。这完全受益于舰艇的自动输弹系统。而且射速快了,还不用担心炮弹储量的问题,因为舰艇设有专门的舰炮弹药库。在扬弹机的末端就是弹药库,这里储备了数百发炮弹。利用弹舱转弹装置就能集中把炮弹装填输送到炮位。国外军队情况也是一样。二看火控。陆军火炮由于是在地面使用,稳定性不成问题,打得准。而海军舰炮由于使用环境更恶劣,火控系统更复杂但同样精准。三看性能。陆军火炮执行的任务较为单子,要么是对地火力打击,要么是对空火力打击,各有分工。而海军舰炮火炮是高平两用,既可以对空,也可以对舰对陆。陆军高炮虽然也可以平射,但是口径普遍是中小口径,100mm大口径高炮已经淘汰。所以,通常海军舰炮要比陆军火炮性能更好。
由网友 冷泉26 提供的答案:
在相同口径的前提下,陆军大炮远远不如舰炮厉害。
这主要是因为,陆军的大炮,主要要求的是灵活性,重量要轻,要容易部署,转移要快。而舰炮,主要要求射击速度和远程。
陆军大炮一般不具有自动装填,射速大多都是每分钟3、4发的样子,而舰炮,普遍射速都是在几十发/分钟,就拿我们的万吨大驱055来说,装备的133毫米舰炮,每分钟可达40发。口径小一些的75毫米舰炮,在自动装填机的配合下,射速能达到120发/分钟。可见,在一样的时间里,舰炮的威力达到陆地大炮的10倍以上。
舰炮还不仅仅是要求射速快,还有一种重要特点,就上射程远。
大炮要想射程远,就要提高炮管与口径的倍数,舰炮,基本上都说55倍,而陆地大炮,基本上都是在45倍以内。倍数越大,射程越远,理论上,只要炮管能受得了强大的膛压,炮管就可以做得"无限长"。但是这仅仅是理论,实际上,过长的炮管,会影响大炮的机动性,长到一定程度,没有了机动性,也就失去了实用价值。
有报道,德国正在研制一种60倍口径的大炮,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迟迟不见样品,也说明了 这种大炮研制的难度。
陆军火炮的轻量、灵活是主要要求指标,因为陆军的炮连,一个班备就有一门火炮,一个班,十多个人,操纵一门火炮,就要要求火炮足够轻。轻,运输转移都很方便,所以,陆军的火炮,中口径一般不超过5吨,大口径、大倍数的火炮,也不超过15吨。
当然,轻,有好处也有不好的方面。轻型火炮,不能高强度射击,一方面是人工装填,不可能速度太快,另一方面,就是炮管需要冷却。射击十几发炮弹,就需要休息冷却,才可以继续射击。这些都限制了陆军火炮的威力。
但是舰炮就不同了,驱逐舰的主炮,一般都是在133--155口径,整个系统总重甚至高达几百吨。舰炮在战斗时,表面上看,是大炮在发射炮弹,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在运转。这里有雷达搜索跟踪系统、有自动装填系统、有冷却系统等。如果这一套数百吨的系统拿到陆地,机动性就可想而知了。更何况在战时,公路桥梁大多被破坏,基本上都是无法远距离转移。
二战时期的古斯塔夫大炮,需要铺设专门的铁轨才可以移动,正因为如此,在整个战争期间,这门炮也没有发射几发炮弹。
舰炮,安装在军舰上,本身不需要大范围移动,也就是转动方向即可。所以对于舰炮来事,就不需要机动性。所以,大口径、大威力的大炮都是安装在军舰上。
舰炮射速高,还有一个原因是炮管冷却系统。陆军火炮的冷却是自然冷却,而舰炮冷却,是强制水冷。
目前,舰炮水冷洗头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循环水冷,另一种是内循环水冷。用水来带走炮管的热量,使炮管始终处于正常状态,也是目前主流炮管冷却形式。
西方国家的舰炮冷却,好像比较"原始"。如果炮管发热不能发射炮弹,会直接用水浇炮管,人工操作。
现在,舰炮的作用越来越小,海战主要是导弹的互射,某些国家甚至有取消舰炮的趋势,所以这些国家对舰炮的射速要求不高,靠自然冷却足够了。
由网友 浮世尘尘 提供的答案:
形象的说法,如果把陆军大炮比喻成98K毛瑟步枪,那舰炮可就是M1伽兰德步枪;具体一点的说法,一门舰炮的火力超过陆军一个炮兵营。从多方面来比拼,舰炮都要比陆军大炮厉害。
以前的风帆木制战舰,就是把大炮安放在船舷边上,每隔一段距离安放一门,整齐划一,船够大的话,还分几层。后来铁甲舰取代了木制战船,大炮也从船舷边,安放到了甲板上,还配备了炮塔。
再后来就出现了自动装弹的舰炮,自动装弹机的出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射击的速度。舰炮和陆军火炮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说一门全自动舰炮的火力强度超过陆军火炮的一个营,那可是一点都不夸张。
一,舰炮的射速要快得多。
一般的榴弹炮达到6~8发每分钟已经是相当难得了,那需要士兵操作相当的熟练,配合也到位。饶是这样,也持续不了多久,随着士兵体力的下降,以及炮管的发热,射速就会慢下来。
德国制造的PZH2000自行榴弹炮,最快能在一分钟之内发射12发炮弹,或者以8发每分钟的射速匀速发射,该款榴弹炮成为了射速最快的陆军大口径火炮之一。
这款德国明星装备的装弹速度也算是相当快了,可比起舰炮的装填速度来,那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美制mk45型127mm舰炮,它是美国现役巡洋舰,驱逐舰通用的一款大口径舰炮。
它的最大射速达到了20发/分钟,这个射速在舰炮中算是慢的了。意大利奥托127mm舰炮,射速可达40发/分,我国的hpJ38型130mm舰炮,也能达到40发/分,还有一款双管舰炮,更是达到了80发/分。说一门舰炮抵得了一个陆军炮兵营,一点都不为过。
舰炮的射速高,得益于它全自动的装填系统,舰炮这一优势是陆军火炮无法比拟的。军舰的排水量动辄几千上万吨,一门127mm舰炮三四十吨,我国的130mm舰炮更是达到了50吨,这在几千上万吨体量的军舰面前也都是小儿科,不存在空间不足和载荷过重的问题。
陆军的火炮受制于桥梁道路的通过性,以及机动性的要求,它的体型跟吨位都有诸多限制。以155mm榴弹炮为例,牵引式的一般4~8吨,自走式的一般全重20~40吨。不论是牵引式还是自行式,都可以用普通公路来运输。
火炮设计要考虑到便于运输,还受制于空间和重量,自动装弹机都难以安装。采用人工装填也就成了主要的选择,也有极少数自动装弹的,也就算半自动的水平。
当然,也有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就研制了口径达800mm的超级列车炮,这家伙就是一个巨无霸,重达1300多吨,配备2000多名士兵,就只为了这一门炮。
这家伙太庞大了,全长42米,宽7米,要移动这个巨无霸,需要铺设复线铁轨,这种巨炮威力十分恐怖,但装弹,运输和射击就相当的麻烦。只建造了两门,二战以后,除了少数国家还保留有少数203mm口径的大炮外,各国陆军火炮的口径主流是155mm(美式)和152mm(苏式)。
二战时的舰炮口径,最大的是日本大和级的460mm口径,装备最多的是美国战列舰上的406mm口径。其中美国的406mm舰炮装备了13艘各型战列舰,每艘战列舰都配备有6~9门。
在陆地上操控一门巨炮显得相当的笨重,在战列舰上就容易多了,衣阿华级上的406mm巨炮重量也不轻,光三联装的炮台就重达3000多吨,一根炮管就重达上100吨。
德国的列车大炮配备了足足一个加强团,美国的406mm舰炮,虽说口径小了一倍,可操纵这门炮最少只需要77个人。相当于前者的一个零头,主要是战列舰上配备了很多的助力设备。
德国的列车大炮几乎是纯手工装填,在一张老照片里,装填7吨重的炮弹还要用到绞链,而装填406mm舰炮用上了传送带,相当于是半自动化,自然所需的人手就少得多。
论火力来讲,德国的列车大炮未必就赢得了美国406舰炮,前者差不多一个小时才能发射一枚炮弹,后者能达到一分钟发射两发!406舰炮的炮弹也不轻,一枚就重达1.2吨,论单位投送的弹药量,406舰炮更胜一筹。
二,舰炮的持续火力也要强很多。
舰炮的火力强过陆军的火炮,射速高是一个方面,能够长时间的维持高射速更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陆军火炮的持续力受到人体力的影响,一枚155榴弹炮重50kg,没点体力和耐力还真吃不消。而全自动舰炮,除非出现机械故障,基本上能达到匀速持续射击,而且基本不受人体力的限制,这是舰炮的一个大的优势。
一门舰炮会备弹400~600发,能够给舰炮全自动射击提供充足的弹药。陆军的榴弹炮,想储备如此多的弹药,必须要配备相当多的弹药补给车才行,在运输和储存弹药方面,军舰内部也方便得多。
这个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舰炮一般都配备有冷却设备,类似于马克沁机枪的水冷系统,这个才是舰炮能够持续高速射击的有力保证。否则的话,就算弹药堆成山,打不了多少发炮弹,炮管就会变热变软。
陆军的榴弹炮没有加装冷却设备,将直接影响到火炮的持续射击性,很多榴弹炮的最高射速也能达到6~8发/分,这样的打法顶多也就持续个二三分钟,装填速度就必须要降下来,所以一般榴弹炮的正常射速也就1~2发/分,比起舰炮随便30发/分的射速,差距太明显了。
三,舰炮的射程远。
各国舰炮的主要口径是127mm和130mm两种,各国陆军火炮的口径也是155mm和152mm两种,榴弹炮口径大,炮弹就重一些,相应的威力也大一些,在射程方面,二者发射普通弹药,差距不是很明显。
榴弹炮的射程也就30~40km左右,口径偏小的舰炮也能达到20~30km,主要得益于舰炮的长管比大,美国的127mm舰炮是54倍口径,我国的130mm舰炮更是达到了70倍口径。
相比较而言,陆军榴弹炮的长管比在40~54倍之间,发射常规弹药,二者的差距不是很明显。如果换上增程炮弹,那差距就有点大了。为了公平起见,就以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155mm舰炮和陆军的155mm大炮来做比较。
榴弹炮发射普通炮弹的射程是30~40km,发射增程炮弹能达到50~70km,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的这款火炮系统,最远射程能够达到185km,那差距就一目了然了。
结束语:
二战是大炮作为战争之神的巅峰时刻,各种口径的火炮,舰炮林林种种,像极了百花齐放。现在各国都只保留了1~2种口径的榴弹炮,舰炮也是如此,口径也都偏小。
时代变了,"口径即王道"的大炮巨舰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二战时,一艘2000多吨级的驱逐舰,至少也配备了好几门主炮,现在哪怕是万吨大驱,基本上就只剩下舰艏的一根独苗了。不过也不要小看仅存的这门炮,它的火力完全可以抵得了陆军一个重炮营。
说到这,舰炮和陆军火炮哪个厉害?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同等口径下,舰炮无论是火力,射速,射程,还是精度,都比陆军火炮强。简单点来说,舰炮有质量上的优势,陆军火炮有数量上的优势,陆军的火炮一般一个炮群的方式作战。
火炮究竟怎样才算是"厉害"?按照以前的标准,哪个炮的爆炸威力大,哪个就算厉害。就比如其中一门炮能炸出3米的深坑,另一门炮能炸出6米的深坑,自然后者更厉害。我认为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
现代火炮的厉害之处应该在于:打的更远,打的更准,以前打击一个具体目标需要上100发炮弹狂轰滥炸,现在只需要一枚精确制导炮弹就解决了,这个就叫厉害;以前的大炮能有30公里射程就叫远程大炮,现在一发炮弹上100公里,已经算得上是一枚短程导弹了。
由网友 海37041 提供的答案:
小编你问的这个问题是舰炮厉害还是陆军的火炮厉害,你问的是火炮的准确性吧?我是舰艇火炮兵,驱逐舰安装的130毫米的舰炮,和陆地火炮相比,应该是陆军火炮准确性高,为什么呢?舰艇一般是在运动实使火炮射击,舰艇本身就晃动,目标也在运动,从发现目标,接近目标,占领阵位,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取得好成绩很不容易,要全舰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特别是与射击有关的部门的战位需要精密的挥算。陆炮是固定的,相对来说一般不会脱靶。当然还有风的影响,总之,命中目标不容易的。在这里只能是简单的回答!
由网友 知识就是力量啊 提供的答案:
陆军炮兵靠的是集群火力,为什么呢?因为陆军火炮不能一直这么打,否则炮管就烧红了!
但是海军由于军舰就那么大,几艘也不可能有密集火力,所以为了让单管火炮达到同样的效率,就要采用水冷技术!这样只要炮弹供应足够,火力密度还是很夸张的,这种20-30mm的小炮都要有5000-11000发/分钟的射速!
当然军舰上火炮的功能还要比陆军多,它毕竟没有那么多的地方配置更多种类的火炮,一炮多用是先进主流:防空,对陆,反舰。。。。任务都要一一俱全。就算大口径主炮也要有高射速,持续火力。这个陆军单炮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因此一个舰炮能顶一个陆军炮兵营的说法是存在的!看看055的130和1130的射速!
为了提高海上控制能力,现在还有利用军舰这个大型动力平台整合出电磁炮这种大杀器。
一门炮控制半径300km的海面不再遥远。反过来陆军如果要电磁炮 那就难了,总不能给每一门炮配个发电厂吧😱😱😱😱😱😱😱😱😱😱😱😱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