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_慈禧为什么让宫女口含温水等候

由网友 米斯特王953 提供的答案:

慈禧太后的死因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仍没有定论。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以下是其中几种:

1. 肺炎:慈禧太后在1908年初感染了肺炎,但由于她拒绝接受现代医学的治疗,病情逐渐恶化。因此,肺炎被视为慈禧太后的主要死因。

2. 中风: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慈禧太后可能是因为中风而死的。据说在她去世前的几天,她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3. 毒杀:一些人认为慈禧太后可能是被毒杀或遭到谋杀的。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一些不确定的历史记录和传说,但缺乏确凿的证据。

除此外,关于慈禧死因的说法还有很多。例如,有人认为慈禧死于老年衰竭,因为她去世时已经八十岁高龄,身体状况已经很虚弱。

由于当时的医学技术和记录方式都比较有限,因此无法确定她的确切死因。不过,胃癌的说法仍然是最为广泛接受的慈禧死因之一。

由网友 若愚史话 提供的答案:

慈禧的贴身宫女苦熬几十年,临死前才说出一个秘密:慈禧不是病死的!太医怕灭门,所以都不敢说!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突然驾崩,年仅38岁。20小时后,73岁的慈禧也暴毙身亡。他们死得蹊跷,两天之内,大清连失两位掌门人,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的死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

2008年,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多家单位,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小组,对光绪帝的头发和尸骨进行了多次化验,最后判定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堂堂大清皇帝,竟然是被人毒死的!至于谁才是杀害光绪的凶手,一直到现在,史学界也没有定论。

不过,大部分人将矛头指向了慈禧,毕竟敢给皇帝下毒的人,除了她,再没人有这个权力和胆量了。

如果是慈禧毒杀了光绪,她肯定是有目的的、想要做点什么的,但为什么仅仅过了一天,权倾朝野的慈禧也死了呢?她的死有什么蹊跷吗?

我们先来看慈禧临死前一天,都做了什么:

据《慈禧外纪》记载,11月14日17:00—19:00,光绪帝已处于弥留之际,慈禧太后闻讯,仍"神气安和"地安排了光绪帝的后事。当天她忙到很晚,虽然很辛苦,但气色、体力反较之前好了不少。

11月15日早上6:00,慈禧又召见了隆裕皇后、军机大臣袁世凯、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等人,开了一上午的会。

在会上,慈禧嗓音洪亮、精神饱满,还不顾众人的异议,毅然决定让载沣的长子、年仅三岁的溥仪承继大统。

慈禧这么做,显然是想接着把持朝政、独揽大权。

谁知到了吃中午饭时,慈禧突然昏倒,很长时间都没有醒过来。

太医和大臣们吓得够呛,等到下午1点多,慈禧苏醒,开始"吩咐各事,从容清晰,仍如每日办理国事之状。"

她非常冷静地交代完后事,然后又陷入了昏迷,直到13:45分驾崩。

从上述记载来看,慈禧在去世前,一直精神状态很好,貌似也没有什么大的疾病,为什么她会突然去世呢?

关于慈禧的死因,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

一、慈禧因患病而死

根据清宫留下的脉案记载,我们发现,慈禧太后晚年虽然大毛病没有,但小毛病不断,像咳嗽、腹泻、肠胃不和等问题,层出不穷。

太医们虽然变着法的诊治,但一直治不了根本。

因为这些病,一时半刻也不会威胁人的生命,所以,慈禧也没太放在心上,依旧照常生活和处理朝政。

1908年6月之后,太医陈秉钧发现慈禧太后的肠胃病有加重的迹象,而且对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皇太后寸关漓象渐起,细而带弦,右部关上尚见滑弦,仍欠冲和之气。大致厥阴为起病之源,脾胃为受病之所。嘈杂见减,饱暖频仍,寤寐尚和,胸肋震响。总核病情,谨拟培脾胃之气,养肝木之阴调理。"

后来,慈禧在遗诏中,也提到了此事:"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

民间有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本来慈禧在73岁高龄,遇到身体不适,应该好好静养、多休息调理,可慈禧手握大权,怎么舍得放手呢?

本着"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慈禧愣是撑着病体,坚持每天上朝、批奏折、接见大臣,真是个"敬业"的老太太呀!

这年10月10日,是慈禧的73岁寿辰,宫中大摆宴席,慈禧非常高兴,便多了几块乳酪,又不幸着了凉,到了晚上,她的病情便加重了。

《慈禧外纪》:"太后万寿之期,高兴已极,不幸着凉,又吃乳酪,遂又病痢,此病于夏间已缠绵多日也。"

据太医记载,在过完生日的当晚,慈禧"肺气化燥,胃气滞浊",以至于"得食则泄,是以精神异常疲倦。"

在光绪去世的头三天,慈禧因为腹泻和肠胃病,已经不怎么吃得下饭了,但她仍然强撑着处理国事,最后导致心力交瘁、病情急剧恶化,不治而亡。

二、慈禧因劳累伤情而死

这个说法,源于慈禧本人的遗诏。

《大清宣统政纪》记载,慈禧在弥留之际,曾发布了这样一道遗诏:

"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持。……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之丧, 悲从中来, 不能自克, 以至病势增剧, 遂致弥留"。

光绪4岁就被接到了宫中,由慈禧太后亲自教养,虽说慈禧对光绪一向以严厉著称,但她对光绪,应该也是付出过真感情的。

光绪死后,慈禧不仅悲从中来,她26岁送走了丈夫,40岁又送走了独子,现在73岁又看着一手带大的光绪死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退一步讲,即便慈禧不是真的伤心,但她的劳累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

光绪死后,慈禧作为唯一的权力中心,不仅要处理日常政务,还要安排继任皇帝的登基事宜和操办光绪的丧事。

这桩桩件件,都是耗神耗力的大事,她体力再好,毕竟也是73岁的老人了,休息不好再加上劳累过度,猝死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三、被人下毒致死

这个说法来自于慈禧的一位贴身宫女,她也是李莲英的表姐。

据这位宫女临终前说,慈禧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人下药、慢慢毒死的!宫里的很多人,包括太医都知道这事,只是这事太大,大家怕死,谁也不敢说出来而已。

据史料记载,慈禧临终前,身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腹泻,她一天能拉10几次,有时还便有脓血。

按理说,腹泻这个病,在当时并不难治。早在康熙时期,江宁织造曹寅就得到过御赐的、专治腹泻的西药金鸡纳霜。慈禧为什么不用呢?难道她真是中毒而死吗?

带着疑问,2008年,专家们专门对慈禧的遗骨进行了化验,结果吃惊地发现慈禧的体内真的含有毒性物质!

不过接下来,大家又否定了"慈禧中毒而死"的结论。为啥呢?

因为慈禧体内的毒性物质,并不足以危害到一个人的生命,换句话说,这些毒的剂量不大。

既然慈禧不是因为中毒而死,那这些有害物质来自哪儿?

据专家分析,慈禧生前因为长时间患病,应该吃了很多药物,这些药物互相作用,来不及消化分解,就在体内残留了一些毒素。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光绪皇帝头发里的砷含量竟是普通人的2400倍之多!这么大的剂量,一定是有人故意投毒所致。而慈禧被下毒,就属于无稽之谈了。

四、慈禧被袁世凯开枪打死

这个说法出自一位名叫巴恪斯的英国人。

巴恪斯曾担任英国驻华外交官,因此有机会接触到清朝的皇室和贵族,他晚年把自己在大清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太后与我》

这里面的"太后",说的就是慈禧,据巴恪斯在书中说,他在29岁第一次觐见慈禧时,就被太后相中,从此成了她的"面首",俩人的亲密关系,一直维持到慈禧驾崩的前夕。

在书中,巴恪斯详细记载了慈禧被杀的经过。

有一天,军机大臣袁世凯和铁良一起来拜见慈禧。一番寒暄过后,袁世凯就提出:"太后岁数大了,该颐养天年了,还是移居到颐和园,让臣和铁大人代为辅佐朝政吧!"

听完,慈禧勃然大怒,痛骂道:"你们这两个乱臣贼子,竟想夺了哀家的权!这根本不可能!哀家现在就下令把你们关进刑部大狱!"

袁世凯一看形势有变,不仅逼宫未成,反而快把自己搭进去了,于是,赶紧掏出手枪,准备胁迫慈禧同意。

没想到,慈禧宁死不从,慌乱中,袁世凯对着慈禧连开了三枪,慈禧顿时血流不止,没过多久,太后就驾崩了。

巴恪思的这些记载有多少真实性呢?我认真分析了之后,发现了这5个疑点:

首先,在正史的记载里,慈禧晚年常接见外国公使夫人,单独接见外国公使的记载没有;

其次,庚子事变之后,慈禧内心对洋人充满了憎恨,怎么可能还会找洋人当面首呢?

第三,按照清宫规定,外臣觐见皇上、太后,一律不准带武器,袁世凯杀慈禧的手枪是从哪儿来的?

第四,如果袁世凯真杀了慈禧,那么慈禧的禁卫军会立刻杀了他,怎么还会留着他复辟当皇帝呢?

第五,袁世凯和铁良是一辈子的死对头,他们为了争夺北洋新军的统兵权,闹得水火不容,怎么会联手一起,杀掉慈禧呢?

由此可见,巴恪斯这本书里,关于慈禧死因的记载根本就是空穴来风,至于他和慈禧的关系,很大可能是他自己的意淫,他有没有接触过慈禧,都不好说。

清史专家王道成曾不客气地指出:"巴恪斯写的《太后与我》完全是胡编乱造,他的说法,不具有任何史学价值。"

五、慈禧被老虎吓死

1908年10月20日,慈禧太后从万寿寺上香礼佛后,意犹未尽,于是又来到了"皇家动物园"——万牲园游玩。

她回来后,一切正常,只是负责看管老虎的工作人员遭到了严厉地批评

大半个月后,慈禧突然驾崩了。于是,民间纷纷传言,慈禧是被老虎给吓死的,更有甚者,还详细说明了慈禧被吓死的经过。

慈禧一向以观世音菩萨自居,佛家也一直有舍身饲虎的典故,为了让老虎感受到自己的"佛性",慈禧便不知不觉靠近了老虎。

谁知,老虎不仅没感受到"佛性",反而因生人靠近,大声咆哮起来,慈禧当时就受到了惊吓,回宫不久就死了。

这种说法,有多高的可信度呢?

先不说这种行为有多幼稚,单说慈禧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一辈子经历了无数风浪,她会以年迈之躯,主动让自己身处险境吗?

我为此专门查了一下史料,发现"慈禧被老虎吓死"这个说法,根本就站不住脚。

为啥呢?人们之所以认为,慈禧是被老虎吓死的,主要是因为养老虎的人受到了严重申斥。

可慈禧为什么批评他呢?

《苌楚斋三笔》有详细记载:

"此象由二德人看管,时言于总理,月粮不足。但总理不听其言,此象遂渐饿毙。……此事太后甚为不悦,曾提及之。又言:‘看这些禽兽,都喂养得好。"惟管老虎之人受严重之申饬。"

联系上下文可知,慈禧之所以训斥养老虎的人,只是因为他喂养不当,并不是由于自己受到了惊吓。

况且,慈禧去看虎是在10月20日,她去世是在11月15日,中间隔了将近一个月,二者之间怎么会有因果关系呢?

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知,慈禧的死,应该就是疾病造成的正常死亡。

近几年,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们,曾仔细研究了慈禧在后宫里24年的脉案,发现慈禧晚年身患多种疾病,包括高血压、气管炎、糖尿病,还有肾病等。

这样一个疾病缠身的高龄老人,在光绪死后,又被繁重的政务过度消耗了精力,这才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突然驾崩。

慈禧的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代表了大清的气数将尽,她死后三年,清朝正式灭亡。

值得一提的,1928年,军阀孙殿英武力炸开了慈禧的定东陵,不仅将里面的宝物洗劫一空,还扒光了她的衣服,将她的尸骨从棺椁里拖出,随意丢弃在路旁。

堂堂一国太后竟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呀!

由网友 修行者104582556 提供的答案:

 (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死,年74岁(1835年生)。

也就是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刻(下午1点到3点之间)慈禧死于中海仪鸾殿,其时年已经七十四岁。

慈禧太后,一个能力非凡但却使中国蒙受了耻辱的女人。她的逝世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据说慈禧太后临死前不久,神志仍然十分清醒。曾接受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建议,连发几道上谕。立摄政王载沣之子傅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封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当天,慈禧太后便开始发病。第二天,光绪皇帝便于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慈禧太后便又下谕:"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祧",由于"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 谕旨发出去不久慈禧太后便归天了。

有人说慈禧的病,基本上是属于慢性疾病,得病的初期没有什么征兆,甚至在临死前的日子里,也没有出现必死的现象。

这在《内起居注》中就有记载。

这一时期,她充其量除了慢性腹泻外,只是有些咳嗽、肋疼、口渴、舌干及肢体软倦等毛病而已,所以慈禧照常处理政务,每日发出的上谕及批出的奏折,数量仍然非常多。

以十月十五日以后为例:十五日批出庞鸿书、王士珍等人折片十四件;十六日批出陈夔龙等人折片十件;十七日批出杨士骧等人折片二十五件;十八日批出端方等人折片十五件,发谕旨两道;十九日批出锡良等人折片十九件,发懿旨五道;二十日批出外务部折片四件,发谕旨两道。只是到了十九日这天,她的饮食开始变得不正常。到了二十一日这天,已经不再想吃东西。

到二十二日,终于病情恶化。

其实,众多清宫脉案披露:

慈禧是死于老和病。她先患腹泻,这和许多演义小说及传记里面的记载一样,以后得并发症,兼及肝肺等脏腑,以至胃纳减弱,病情加重。再加上她带病坚持理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最后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慈禧太后是怎么死的?_慈禧为什么让宫女口含温水等候

由网友 我是赵帅锅 提供的答案:

公元1908年11月15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中南海仪鸾殿内,刚吃完午饭的慈禧太后突然感觉全身乏力,呼吸逐渐困难,这一刻慈禧似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她立马召集军机诸大臣和摄政王准备安排后事。

下午四点左右,遗诏起草完之后,奄奄一息的慈禧太后强打着精神坐了起来,对诸大臣和摄政王说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垂帘听政实乃无奈之举,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言毕,慈禧太后便昏睡了过去,半个时辰之后,这位掌控中国命运半个世纪的女人停止了呼吸,享年七十四岁,紫禁城内外顿时一片哭声震天,一个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关于慈禧的死因,当时御医给出的说法是因为上了年纪而正常病逝,毕竟古代活到七十多岁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这个年龄病逝实在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因为类似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认为慈禧是正常病逝的。

然而,等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时,有一个宫女在回忆录中却揭露了慈禧死亡的真实原因。这位宫女,据说是大太监李莲英的表姐。众所周知,李莲英是慈禧最信赖的人,所以李莲英的这位表姐,由此得以成为贴身伺候慈禧的宫女,并深得慈禧的信任。

据说,这个宫女在清朝灭亡之后,就回到了家乡生活,几乎是一辈子默默无闻,直到后来几个历史学家找到她,说是想了解慈禧的一些事迹,由此便引出了慈禧死亡的真实原因。

当时这位宫女回忆说,慈禧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慢性中毒,因为太医们在给慈禧检查身体时,发现其体内存在一些毒性物质,只不过为避免不必要的是非,所以太医们并没有说出来,而是把这件事隐藏起来,并对外宣称慈禧是正常病逝。

那么,这位宫女的说法是真的吗?

后来,专家们对慈禧的尸骨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体内确实存在一些毒性物质,不过这些有毒物质不能算是毒药;再后来专家们通过查阅清朝留下来的各种记载文献,发现慈禧七十三岁的时候,患上了比较严重的痢疾,也就是拉肚子。

虽然拉肚子这个事情不算什么特别严重的病,问题是,一方面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另一方面当时是慈禧的年龄又太大,身体不是很好,所以这个病情一直靠喝药维持,并没有彻底治愈,慈禧也一直受到这个病痛的折磨,身体越来越虚弱。

后来,慈禧拉肚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其大便次数每天达几十次,并带有脓血,虽然太医给她开了各种药,但病情并无好转,没多久慈禧也因此命归黄泉。

从这层意义上说,慈禧病逝的直接诱因,是患了痢疾这个病。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慈禧年龄太大,导致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变弱,最终因此而病逝。

换句话说,慈禧其实还是算正常病逝。

至于慈禧尸骨中为何存在一些毒性物质,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慈禧晚年因为痢疾而服用了太多药物,导致慈禧的身体内残留了许多药物,正所谓是药三分毒,部分药物单独拧出来,其实就是有毒的物资,这也是为何后人会在慈禧尸骨中检测出有毒物资的原因。

由网友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提供的答案:

侍候慈禧几十年的贴身宫女,临终前告知李莲英一个惊人秘密:慈禧不是病死,太医心知肚明,只是怕遭灭门之祸,只得将秘密烂在肚子里。

1908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二十一)晚6点,光绪驾崩,享年只有38岁。仅隔22小时候,慈禧薨逝,享年74岁。

生老病死本属寻常事,但这对恩怨母子仅隔一天相继去世,而且尚属年轻的光绪竟死在慈禧前面,是巧合?还是另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引发世人颇多猜测。

清廷官宣光绪死因是长期痨病终至脏腑坏死,心力衰竭而亡,是正常的进行性死亡。但在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使用现代科技,竟在光绪衣服与发辫上检出砷含量已超出普通人2404倍,实证光绪死于砷中毒。

至于下毒嫌疑人,人们大多猜测三个方向:一是慈禧主谋;二是李莲英背着慈禧下手;三是袁世凯借进药之名下手。

其实怀疑对象应该只有一个,就是慈禧本人。因为基于当时的条件,如果没有慈禧的指使或默许,谁敢谋害当朝皇帝而不被追究罪责呢?再说掺了毒的食物或药品就能保证光绪一定会服用吗?所以欲毒害光绪的人,大概率就是慈禧本人。

慈禧与光绪明争暗斗十几年,即便光绪被囚禁瀛台达13年之久,慈禧都未对光绪下毒手。难道慈禧下决心毒害光绪,是因为自知命不久矣,不愿死在光绪前面吗?

《崇陵传信录》中就曾记载,有人密告慈禧,光绪知道慈禧病重竟面露喜色,慈禧闻言大怒道:"我不能先尔死!"

如果真如书中所言,难道慈禧在光绪之前就已患重病,自知时日无多吗?这就引发了世人揣测慈禧死因以及生前病症的热情。

有关慈禧死因,民间传说与野史演义众说纷纭,但多认为慈禧因长期腹泻不止,终至衰竭而亡。

至于慈禧得病日期,有人说是在慈禧十月初十生日之前,有人说在生日之后。有人说早在光绪得病前数日,慈禧就已卧病不起。可还有人说光绪驾崩当日,慈禧曾亲临涵元殿试丧。

众说不一,譬如《慈禧外纪》中曾这样记载:是年太后七十三岁,万寿之期……太后高兴已极。不幸至晚着凉,又吃乳酪苹果等物过多,遂又病痢,此病于夏间曾缠绵多日也。

当然这些书籍不能作为凭证,但清代官修正史却对慈禧病症语焉不详。

譬如《清史稿.后妃传》只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

《德宗实录》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甲戌日,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崩于仪鸾殿。申刻,大敛毕,奉安梓宫于乾清宫。

同日,《起居注》也记载:是日,圣祖母太皇太后疾大渐,未刻,慈驭升遐。

以上这些正史只是记录了慈禧何时去世,有关具体病情则未涉及半分,只是在慈禧死后以其名义发布的遗诏中略有提及。

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机待理,心力俱殚。兴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股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复遭大行皇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

这段遗诏内容无非就是证明,慈禧得病皆因政事繁忙过度疲累,又遇光绪驾崩,终因悲伤过度病情骤变。

由此可见清廷官宣与民间传说迥然不同。其实我们欲探究慈禧病因,最可靠的证据应是珍藏于中国第一档案馆,有关慈禧的医案与用药档案。

原来慈禧早在咸丰四年至六年,也就是位为懿嫔的青年时期,就有月经不调之症,后来又相继患上咳喘、腹泻、脾胃不调等症。

虽然慈禧久病成医,特别善于养生,但到光绪三十年,也就是慈禧七十岁以后,身体机能日渐衰落,大病小病几乎不断。

到了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又出现慢性肠胃病。太医对其施以益气理脾之法调理,但整整一年收效甚微。不过在此期间,慈禧虽体弱多病,但仍未妨碍其日理万机处理朝政。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后,慈禧病势开始逐渐加重。太医诊断慈禧脾胃痼疾复发,且有气血不和之象,但慈禧腹泻之症始终无法痊愈,且有加剧态势。

俗话说好汉也抵不过三泡屎,可想而知,本已年迈体弱的慈禧,哪里经得住如此连续腹泻的慢性消耗,其体力应该已大不如前。

这正好与慈禧遗诏对应证明,慈禧在光绪三十四年夏秋交换之季,已出现身体不适,但难放弃权力欲望,遂无法静养以致病情迁延不愈。

《内起居注》也记载慈禧那段时间,确实患上慢性腹泻,但其依旧如常临朝接见大臣商讨政务,或是批阅奏章发布懿旨。至十月初六日,慈禧病情已出现心律不齐或高血压征兆。

十月初十是慈禧73岁寿辰,慈禧不仅要参加初十与十一日白天的庆典与宴席活动,而且初十到十五连续六晚在西苑颐年殿戏曲祝寿,慈禧也是场场不落。

慈禧喜欢看戏,每晚都到散戏才回仪鸾殿就寝。即便是年轻人也不应如此连续熬夜,更何况慈禧本就身体欠佳,所以到十月十四日,慈禧除腹泻外又添肺疾。

《内起居注》记载,慈禧与光绪在十月十六到十月十九日期间,均未上朝。光绪除了到仪鸾殿给慈禧请安外,并未按惯例早晚侍候慈禧用膳。

很有可能光绪此刻已经卧床不起,就连向慈禧请安也是派人代劳。因为从十月十七日开始,光绪的病情就已进入危重阶段。

而从慈禧十月十六、十七、十八三日脉案来看,其病情并无明显变化。只是到了十九日,慈禧病情才稍有变化,开始有些谷食不多,身体软倦乏力。

十月二十日,光绪病已危急,但慈禧病情虽说复杂,但并无危险之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进入弥留之刻,酉时在瀛台涵元殿含恨而逝。而慈禧病情虽也出现趋重之势,但暂时还无危象。

综上所述,慈禧薨逝之前虽病情很重,但在太医看来应该还可控制,不至于要了性命。慈禧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死在光绪之前。

我们就看慈禧死前最后一天表现,她听到光绪死讯后不仅未显出悲痛之情,反而神态出奇的安和,非常镇定地处理了一系列事情。

慈禧当晚对第二天有关光绪帝大葬的事宜做了初步料理。转天6点钟起床照旧召见军机大臣,同时还召来醇亲王载沣与隆裕皇后,对光绪葬仪进行更详细的安排,一直忙到吃午饭时刻才坐下来吃饭。

可慈禧刚刚吃完午饭就突然晕厥过去,而且持续时间非常长。慈禧醒后,明显感到自己体力已严重不支,遂很冷静地召集众人料理身后事。

其实慈禧始终相信自己能够高寿,从其又精心安排一个小孩做皇帝就可见一斑。

就在十月十九日,光绪进入弥留之际,慈禧在仪鸾殿召开御前会议,声音洪亮尖利,绝无濒死之人那般毫无气力的模样。

随后慈禧又以坚决之态,决定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君,即封载沣为摄政王。慈禧一生两立皇帝,第一次是其47岁时,同治驾崩后,立4岁光绪为帝;第二次是光绪驾崩后,立3岁的溥仪为帝。

慈禧为何专挑年幼宗亲之子继位,其实都是为自己对权力的渴望。我们就看慈禧立溥仪为帝后,虽令摄政王监国,但所有军国大事都要通过她的训示方可。

这足以证明慈禧已做好溥仪继位后,继续把控朝政的准备。慈禧把控朝政达47年之久,她在光绪驾崩后,依旧保持自己独有的坚决气度,淡定从容料理光绪后事,为自己以太皇太后身份继续垂帘听政铺路,可见其当时并未患绝症,只是未料死神还是猝然而至。

应该说慈禧的病症应该是一种慢性老年病,开始并没有危及生命的症状,至少在十月十五之前,其虽饮食有所减少,但基本还算正常。

所以慈禧仍照常处理朝政,十月十五批阅王士珍等人奏折14件;十六日批阅10件奏折;十七日批阅奏折25件,发出两道谕旨;十八日批阅端方等人奏折15件;十九日批出19件奏折,发出五道谕旨;二十日批阅奏折4件,发出两道谕旨。

这些奏折虽非慈禧亲笔书写,但都经慈禧训政,对于一个长期腹泻的七旬老人而言,这也是相当劳神劳力的工作。

慈禧本就身体欠佳,但因难舍权力不肯放弃理政,继而因得不到足够休息,终至心力交瘁,二十一日就开始不思饮食,二十二日饮食不进病情危急。

慈禧遗诏中曾说因光绪之死悲伤过度导致病情加剧。慈禧与光绪虽然相杀,但慈禧将光绪从小养大,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感情。所以光绪之死,慈禧可能也有些许悲伤之情,但若说悲伤过度则有些过了。

慈禧在光绪死后的病情变化,更像是因政敌已死再无后顾之忧,遂绷得很紧的精神支柱一下倒塌,继而原本靠意志强撑的病体也随之垮下来。

总之慈禧在光绪死后病情急转直下,转天未刻,也就是13点45分,随光绪一起,母子共赴黄泉。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所以说慈禧之死应属正常的生老病死,她与光绪仅差一天相继离世纯属巧合。

当然民间对慈禧死因还流传着被人下毒致死的说法。有一位在慈禧身边熬了几十年的贴身宫女,也就是李莲英的表姐,曾在临终前告知李莲英,慈禧曾被人下过慢性毒药,所以慈禧腹泻之症才会久病不愈。

若说慈禧临终前,身体最明显的病症就是腹泻不止,有时一天要拉十多次,甚至有时还有脓便出现。

如果是正常腹泻,自康熙朝就已出现的西药金鸡纳霜,专治腹泻疗效显著。那么慈禧为何不用此药治疗腹泻呢?难道慈禧吃的饮食中真有猫腻吗?

2008年,专家检测完光绪尸骨后,也曾检测了慈禧的尸体,结果发现慈禧尸体中还真含有毒性物质。

只不过慈禧体内毒素含量较低,无法作其中毒致死的证据。毕竟是药三分毒,慈禧常年服药,体内难免会有毒素残留。

还有一种更奇葩的说法,来自一位自称慈禧洋面首的英国人巴恪斯。巴恪斯是英国驻华外交官,曾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编著成书,取名《太后与我》。

巴恪斯在书中,不仅描述了自己被慈禧相中的经历,而且详细记载了慈禧被袁世凯枪杀的经过。

据巴恪斯书中记载,有一天袁世凯与铁良觐见慈禧,袁世凯劝说慈禧交出权力。慈禧闻言大怒,要将袁世凯关进大牢。

袁世凯一看不仅逼宫不成,而且还差点把自己搭进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掏出枪朝慈禧连开三枪。没多长时间,慈禧就一命呜呼了。

明眼人一看这些记载就漏洞百出,一是慈禧因庚子之变,恨不得离洋人远远的,怎可能找个英国人做情人?二是清宫规定,外臣入宫觐见皇帝或太后不得携带武器,那么袁世凯怀里的枪又是从何而来?三是即便袁世凯枪杀了慈禧,那么他又是如何逃出防范严密的紫禁城呢?

不管怎样说,估计相信巴恪斯说法的人不会太多,甚至清史专家王道成直斥巴恪斯简直就是胡说八道,他的书籍不具备史学价值。

总而言之,还有像慈禧被老虎吓死之类的民间传言,可信度并不高,慈禧应该就是老年慢性疾病正常死亡。慈禧年过七旬本该颐养天年,但其视权力胜过生命,终被繁杂政务耗光精力,而致病情突然恶化猝然离世。

慈禧半生站在风口浪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她两次决定皇嗣,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慈禧生前享受到无尽的权力与奢华,死后也得到令人难以想象的优待。慈禧死后25字谥号等同于皇帝,可以说超越了大清所有皇后、皇太后的规格。同时慈禧葬仪规模声势浩大,陪葬品之丰厚令人咋舌。

慈禧也许迷信事死如事生,以为死后会如生前那般享尽荣华。很可惜,1928年孙殿英大盗定东陵,不仅将慈禧的陪葬品洗劫一空,甚至还将慈禧的尸体扔到一边。

不知九泉之下的慈禧太后看到这一幕,会有何感想?

由网友 西堤说文史 提供的答案:

慈禧太后在她生命最后的十几天,已经得了重病,特别是最后一星期,更是患上了严重的腹泻,大体上是痢疾引起的,旧病加新病,导致慈禧太后数日不能进食,骨瘦如柴,年老的身体,再也不能支撑她继续掌舵业已"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国,在光绪皇帝死后不到二十小时的时间内,慈禧太后,这个大清帝国最后几十年实际的掌权者,驾崩了。

慈禧太后可能是晚清时代,被人讨论最多的一个人物,作为清朝最后几十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举一动,必然也牵动着当时四万万中国人的命运,那么,在她生命的最后十几天,她又是怎么染上重病,又是怎么慢慢死去,又是怎么安排大清帝国的将来的?

慈禧太后一生中本来就患有过多种难于彻底治愈的慢性疾病,比如喘咳、痔疮、面风(迎风流泪)、慢性肠胃病等等,自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她带着光绪帝"两宫西狩",受到过度惊吓,身体更是一日不如一日,70岁以后的慈禧太后已经疾病缠身,体质日益衰弱。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11月29日,死于1908年11月15日,这是按照阳历算的,如果按照阴历算,她死于1908年阴历十月二十二日,这一年十月的北京,已经要进入冬天了,在这个秋冬换季的日子里,人们最容易得病。

此时已经74岁高龄的慈禧太后,也没有躲过去,这年的十月十日,正是她要举办自己大寿的日子,很多臣子们奉命在为这个最高权力者准备着庆祝活动,当时,需要就各种事务不断觐见慈禧太后的清朝大臣们,已经发现慈禧太后的身体出现了病症。此时慈禧太后也曾经召集御医进宫为自己诊治。

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十月十日前后,慈禧已经出现很多的病症,比如御医的脉案上出现"小水发赤"、 "消渴" 等记载,小水发赤,是说慈禧太后小便发黄,这个也许说明不了什么,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正是她的慢性肠胃病又复发了 。

过了几天,十三日,有几个臣子想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却没见到,当然是因为慈禧太后的病情逐渐恶化了。

光绪帝的侍读学士恽毓鼎,十二日这天想见慈禧和光绪没有见到,第二天,十三日他又想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仍没有见到,后来他才听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病了。

日记又云 : "闻两圣仍未御殿 , 心甚忧虑 ,访于朝贵 , 知皇太后因腹泻而心绪拂逆 , 故辍常朝。"

这次恽毓鼎的记载,提到慈禧太后发生了腹泻,而且说慈禧太后的腹泻是心情不好导致的,这当然是因为恽毓鼎只是听说的,不知道内情,慈禧太后的腹泻并非单单是心情不好引起的,而是因为饮食不良。

十月十日是慈禧太后的大寿,这一天文武百官和御膳房为慈禧请了很多大厨,特意做了很多的美味佳肴,据说有一百多道菜,外间传闻慈禧太后吃满汉全席和108道菜的大餐,并非毫无根据,结果慈禧因为自己的大寿,心情特别好,在吃饭之前,先饮了几杯白酒,然后又吃的菜,导致第二天开始出现腹泻。

我们都知道,清朝帝后的饮食特别重要,要受到内务府和御膳房特殊的监管,一来防止帝后暴饮暴食,二来防止饮食不干净导致疾病,三来防止有人下毒害他们,所以,在帝后的菜肴上来之前,都由御膳房的厨子尝过,而且等一段时间才呈上去,结果大部分饭菜都凉了,就算热菜,也没有一个热喷喷的,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专门讲过。

慈禧太后的这一百多道大餐,也是如此,因而,慈禧喝了凉酒,再吃凉菜,肚子受不了,出现腹泻,也就不奇怪了。

又过了一天,十月十四日,清政府军机处的军机章京许宝蘅,在他的日记中写道 : "前二日两宫未御勤政殿 , 以太后感冒伤风。"

这个记载大体上错不了,我们都知道,自从雍正帝在1729年设立军机处,清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心就是军机处这个地方,军机处一开始只有几个军机大臣,后来由于政务繁忙,很多奏折等文书需要处理,而军机大臣们处理不过来,就增加了军机章京,军机章京就是军机处里处理机要文书的官员,他们不但有机会见到皇帝,参与很多军机要务,还有机会晋升军机大臣。

因此,我说许宝蘅记载慈禧太后得了感冒伤风,大体错不了,毕竟这个人是能直接接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

所以,1908年,十月十日以后,慈禧太后得了感冒伤风之症,主要症状是腹泻,原因是饮食不良,再加上秋冬换季天气变幻莫测。

然而,此时的慈禧太后毕竟已经属于高龄,再加上有慢性肠胃病,身体越来越差,这个简单的腹泻,竟然恶化成了严重的痢疾。

而且,从十月十四日开始,这种痢疾,竟然严重到让慈禧太后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

根据清廷档案资料的记载,自从大寿之后,慈禧太后天天腹泻拉肚子,而且无法如常进食,身体慢慢开始变得消瘦,甚至有人说慈禧太后最后已经"骨瘦如柴",这自然是夸张了点,但慈禧太后知道自己要不行了,所以从十四日开始慢慢安排自己的后事。

慈禧太后当时召见了晚清重臣庆亲王奕劻,让他出一趟差,去哪里?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偏西之菩陀峪,这个时候,慈禧太后为什么让庆亲王去河北的一个山里,因为这里是大名鼎鼎的清东陵。

古代的帝王在自己生前就开始为自己修建皇陵,慈禧太后作为咸丰帝的妃子,在自己死后,本应该陪葬于咸丰帝的定陵内,然而由于咸丰帝先驾崩,两宫皇太后没有陪葬定陵地宫内,于是,同治年间,同治帝亲自在定陵周围为两宫皇太后选择墓葬,此时是同治十二年,也就是说,慈禧太后的陵墓从同治十二年的1873开始修建,到1908年最终还没有完全完工。

恽毓鼎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 "庆亲王见慈圣于榻前。既退 , 即兼程赴普陀峪地宫。 朝士惊惶 , 虑有非常之变。"

慈禧太后在病榻上召见的庆亲王,庆亲王出了宫,就直奔清东陵。慈禧太后这么着急派庆亲王去定陵,就是要查看自己的皇陵地宫修好了没有,原因自然是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不日将搬进去,如果慈禧太后觉得自己身体没问题,又怎么这么着急派庆王去定陵查看地宫状况?

而且,这种事儿在平时自然没什么问题,在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几天都不召见文武百官以后,很明显要引起朝野震动,以至于很多人猜想会"有非常之变",其实根据当时的状况,头脑精明的文武百官们,最有可能的想法肯定是,慈禧太后是不是快不行了。

在随后的几天,慈禧太后的病情继续恶化,先是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到肝肺的功能,接着胃病加重,一度出现不想进食的状况,直到她死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是任何饮食都无法进用了,所以有人夸张地说她最后"骨瘦如柴"。

然而,从慈禧太后十月十四日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到她驾崩那天,还有一个星期呢,她得的病又不是急症,为什么在一个星期后的十月二十二日就死了?

这是因为,此时的慈禧太后,为了安排后事,安排大清帝国的未来,绞尽脑汁,费神费思,最后心力交瘁,再也无法驱使自己的老残弱体跟疾病作斗争了。

慈禧太后在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以后,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怎么处置光绪帝?二是,自己死后大清国由谁来掌舵?这两件事又是掺和在一块的。

首先一点,关于光绪帝,他不是正常死亡,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因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研究专项课题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 在光绪遗体的头发、 遗骨和衣服中检测到大量砒霜,说明光绪帝是被人毒杀的,至于是不是慈禧太后,却没人敢下定论,然而,我国的清史权威戴逸先生研究后认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授意或者许可,又有谁敢去毒害光绪皇帝?

让人觉得诡异的是,光绪皇帝驾崩前一天,慈禧太后就开始为大清帝国安排"后事"。

这一天,慈禧太后召见了当时的清廷所有军机大臣,包括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鹿传霖、袁世凯等,慈禧太后跟这些人谈完之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发了两道上谕,大体上能知道他们谈论的议题——是要给光绪皇帝安排接班人:

谕旨一:宣布皇太后的懿旨,著醇亲王载沣之子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这里说的就是后来的宣统帝溥仪。这道谕旨大体意思是光绪死后,让溥仪做皇帝。

谕旨二: 宣布奉太后之旨 , 以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这道谕旨,大体意思是慈禧太后知道自己命不长久,小皇帝又无法理政,让载沣摄政,既是慈禧太后给大清帝国安排后事,也是给自己安排后事。

这两道谕旨之后,慈禧太后还下了一道懿旨,大体上是选择由哪些人承担光绪皇帝死后葬礼的主持工作,总共十个人,包括礼亲王世铎、 睿亲王魁斌、 喀尔喀亲王那彦图、 度支部尚书载泽、 大学士世续、大学士那桐、 外务部尚书袁世凯、 礼部尚书溥良、 内务府大臣继禄、 内务府大臣增崇。

可是,此时光绪皇帝还没有死,为什么慈禧太后这么急着而又肯定地位光绪帝操办葬礼的事儿?所以,很多人怀疑光绪皇帝是被害死的。

无论如何,本来身体要比慈禧太后好的光绪皇帝,在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这天驾崩了。

在光绪死后不到二十小时的时间内,慈禧太后也死了,清朝给当时全国的臣民和外国公使的通告说,慈禧太后是因为光绪帝的死,伤心过度,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无法承受而亡。

这种说法,固然没错,然而,这不到十天的时间里,慈禧太后拖着病体,在无法如常进食的情况下,耗尽精力,绞尽脑汁,为了把大清帝国的将来安排得稳稳当当,平稳过渡,以至于精疲力竭、心力交瘁而亡,才是更有可能的情况。何况,这十多天里,慈禧太后连饭都吃不好。

由网友 亭殿阁 提供的答案: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後因病亡于西苑的仪鸾殿,卒年74岁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後命太监把她抬到瀛台,抬到被她囚禁了10年之久的光绪皇帝床前。病体沉重的光绪皇帝和病体更加沉重的慈禧太後沉默无语地对视著,在沉默的目光中维新派领袖向保守派首领做最後的抗争--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长,就有机会实施慈禧太後所反对的维新主张。就在这一天,光绪皇帝死了。第二天,慈禧太後也放心地一命呜呼。

由网友 故人史 提供的答案:

曾经伺候慈禧的贴身宫女在宫外苦熬几十年,临死前才说出一个皇家秘密:慈禧太后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人毒死的!太医们为了活命都不敢说。

公元1908年11月15日下午4点左右,在中南海的仪鸾殿内,曾经统治清朝四十七年的无冕女皇慈禧太后去世,享年七十四岁,紫禁城内一片哭声震天。

而在前一天,二十个小时之前,也就是11月14日下午,光绪驾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年仅38岁。

二十个小时之内,大清连失两位掌门人,朝野哀动,百姓震惊,这是大清历史上颇为奇特的一幕,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们的死因另有隐情。

2008年,"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们历时五年,对光绪帝的头发和尸骨进行了多次化验,最终确证:光绪帝突然驾崩是"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

光绪是皇帝,有谁敢谋害他?到底是谁下毒害死了光绪,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这也使得光绪的死因成为了清朝八大谜案之一。

不过,对于毒害光绪的凶手是谁?各种学说莫衷一是,纷纷怀疑是慈禧太后下毒,毕竟敢给皇帝下毒,放眼整个皇宫,也只有慈禧太后敢这样做。

《崇陵传信录》中记载,当时慈禧太后已经开始连续的腹泻,而李莲英向慈禧太后汇报光绪帝的表现"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完大怒,说了一句:"我不能死在他的前面"。后面的情况大家可想而知了。

慈禧太后不愿意死在光绪前面,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毕竟她不是光绪的亲生母亲,不仅长期霸占他的权力,还杀害了他最爱的珍妃,否定他的改革。

在慈禧看来,光绪恨透了她,光绪帝在慈禧太后死后清算她的可能性很大,这是慈禧太后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在自己死前先把光绪给毒害了。

而关于慈禧太后的死因,各种说法更是层出不穷。

民间有传闻,慈禧太后去世前因为见过老虎,可能是被老虎吓死的,还有传闻说,慈禧是被人毒死的,总之,关于她究竟为何而死,众说纷纭,令人迷惑。

慈禧的死因

关于慈禧的死因,当时御医给出的说法是正常病逝,毕竟在古代,活到70多岁已经算是高寿了,这个年龄段去世也是常见的事。

然而,等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时,有一个曾经伺候过慈禧的宫女却揭露了慈禧死亡的原因,这位宫女曾经贴身伺候慈禧,据说还是李莲英的表姐。

据说,这个宫女在慈禧去世后,出宫回到家乡,过起了默默无闻的生活,苦熬几十年,临终前说出一个秘密:慈禧不是病死的,是被人慢慢毒死的!宫里的太医们虽然知道此事,只是大家为了活命,不敢说出来而已!

那么,这位宫女的说法是真的吗?

后来,考古工作者对慈禧的遗骨做了化验,结果发现慈禧的体内真的有毒物质!

但是接下来专家又否定了慈禧"中毒而死"的结论。

因为慈禧体内的有毒物质,是因为生前吃了太多药物所致,这些药物在体内残留了一些毒素,是很少剂量的,不足以毒害一个人的生命,并不能算毒药。

如此看来,宫女所说的慈禧被人下毒而死,就属于无稽之谈了。

再后来,专家们通过查阅清朝留下来的各种文献史料,根据清宫留下的脉案记载,做了一辈子女强人的慈禧太后晚年小毛病不断,慢性肠胃病、痢疾等疾病一直折磨着她,使得她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而慈禧在去世之前的前两年里,伤害她身体最大的疾病就是痢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腹泻。

1907年冬天至第二年春季,慈禧太后身体一如既往康健,到了4月以后,慈禧太后到颐和园避暑,当时天气炎热,可能胡吃海喝,没注意饮食,因此得了痢疾,长时间没有痊愈。

尽管太医们给慈禧开了很多药,但是慈禧的痢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她腹泻特别严重,有时候一天几十次,并且带有脓血,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慈禧去世前。

我们先来看慈禧临死前十几天,都做了什么:

1908年11月3日,慈禧太后虽然经常腹泻,但还是满心欢喜地过着自己74岁的生日,她白天庆寿,晚上在西苑颐年殿看戏,然后回到仪銮殿就寝,连续五天的庆典,慈禧太后一天不落。

在这之前,慈禧已经患有慢性腹泻之病,这几日,又吃了一些不易消化的乳酪果饼,腹泻又加剧了。

由于饮食、精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慈禧太后的身体渐渐吃不消,腹泻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11月7日,慈禧太后的病情明显加剧,而从这一天到11月14日光绪驾崩为止,慈禧太后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第二天即将步光绪的后尘,但是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因此强撑着进行了多项政务安排,做出了很多重大决定。

在此期间,光绪帝一直生病卧床,而慈禧太后也秘密召见了军机大臣张之洞等人,开始讨论为光绪帝立嗣的问题。

大臣们建议立载沣为嗣皇帝,而慈禧太后心中却早已有了合适的人选,召见大臣们商议不过是做个样子,慈禧最终给出了"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的决定。

慈禧之所以选择溥仪,这里面又和之前慈禧太后册立光绪的理由一样,溥仪是老醇亲王奕譞和慈禧妹妹的孙子,同时又是荣禄的外孙。

在慈禧看来,溥仪既有爱新觉罗的血统,又有叶赫那拉的血统,皇权没有落入到其他姓氏的手中,这也许是慈禧的一种自以为得意的神机妙算。

11月13日,慈禧太后连发三条上谕: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到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立即又下了第三道谕旨:册立溥仪继承大统为嗣皇帝,令摄政王载沣监国。

随后,慈禧挣扎着,来到理政之地的勤政殿,召见奉旨入宫的监国摄政王载沣和即将登基的小皇帝溥仪。

慈禧有气无力,勉强斜倚在卧榻之上,外面是层层帷帐,当载沣抱着小皇帝溥仪进来以后,慈禧本想抱下溥仪,却不曾想,溥仪被吓得立刻嚎啕大哭起来。

慈禧感到心烦,嘱咐给溥仪拿个糖葫芦带出去玩儿,就摆摆手躺下了,这是她和溥仪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慈禧太后整整一天都在处理朝政事务,到了晚间才歇息,尽管非常辛苦,可这样一来,慈禧反而看起来状态非常好,现在看来,有点类似回光返照。

11月15日当天,慈禧早上六点多钟就起床,吃过早饭以后就开始处理朝政,慈禧太后召见军机大臣,和皇后以及监政摄政王谈了很多话,还以皇帝的名义下达了一份谕旨,尊西太后为太皇太后,尊隆裕皇后为太后。

慈禧太后处理朝政一直处理到午时,才开始用午膳,吃过午饭以后,慈禧太后突然晕倒,昏迷了很长时间。

等清醒过来后,慈禧太后躺在床上,命若游丝,奄奄一息,她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为此她召见了隆裕皇后、监国摄政王等人,连续下达了两道谕旨,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

慈禧太后的第一道懿旨中授予了摄政王载沣监国的权力,第二道懿旨强调"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

然后慈禧又特别强调,"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这就相当于给了摄政王载沣的决策权,也给了隆裕皇后裁决的权力。

不过,不论慈禧太后在遗诏中如何制衡权力,有一点肯定的是,她终于主动,把自己执掌一生的最高权交了出来。

遗诏确定以后,慈禧太后就开始向身边的侍从诀别,周围的人非常伤心,此时的慈禧太后神智非常清楚,尽管在弥留之际,说话和平时一样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掌握朝政大权长达50年的慈禧太后,有人传闻她曾经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竟然出人预料,她说:"今后,不允许妇人预闻朝政,这样做违背祖宗家法,一定要严加限制。"说完溘然长逝。

"不允许妇人参与国事"这句话不管是不是慈禧太后的遗言,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从以上所说可以看出,从慈禧死前十几天她的经历来看,慈禧的死是平和的,并不像民间所说是毒死的或者是被老虎吓死的。

慈禧在遗诏中曾经提到:"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

在光绪去世前几天,慈禧因为腹泻已经吃不下饭了,但是还是强撑病体把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好,最终心力交瘁,体力衰竭,病情加剧而死。

慈禧病逝的直接诱因是患了痢疾这个病,再加上她每天坚持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光绪之死让慈禧劳累伤情,过度劳累导致旧病复发,身体一下子承受不住,最终因此而病逝。

也就是说,慈禧其实算得上是正常病逝的。

慈禧的身后之事

1908年11月15日,未时,慈禧太后殡天,一个传奇的女人,就这样终结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1908年11月16日,慈禧太后被收殓入棺,慈禧出殡的那天,哀戚仰尊的大礼超乎寻常,从去世一直到出殡一念之间,祭祀的隆重景象一直没有停下来。

1909年11月9日,慈禧的棺椁在紫禁城停放将近一年后,才由84名轿夫抬着离开紫禁城,足足走了4天,才按照钦天监选择的良辰吉日安葬。

随后,慈禧太后的梓宫被安葬在同治十二年就开始修建的庞大豪华的菩陀峪定东陵地宫的陵墓里面。

慈禧太后生前骄奢淫逸,死后地宫陪葬的奇珍异宝更是不可计数,其中光是陪葬的珠宝,就有数千颗,其他的稀世珍宝更是价值连城。

然而,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些慈禧太后认为能够增添她死后荣耀的"身外之物"却给她带来了死后巨大的羞辱。

民国十七年(1928年),当时正是军阀割据之时,军阀孙殿英带着士兵借着"军事演习"的借口,用炸药等工具打开了慈禧太后的陵墓,并在一阵哄抢之后找到了十分隐秘的石门,打开石门发现了慈禧太后的棺椁。

在众人一阵胡砍乱撬之后,孙殿英等人终于把慈禧太后的棺椁打开。

慈禧太后仰卧在棺椁之中,一身的珠宝瞬间就被士兵全部掳走,而士兵们为了抢夺慈禧口中的夜明珠,情急之下一刀砍开了慈禧太后的脸颊。

在抢夺完陵墓里面各种奇珍异宝后,孙殿英唯恐还有珍宝遗漏,索性把慈禧太后的尸体扔出了棺椁。

在孙殿英带领士兵撤退之时,没有人记得把慈禧太后的尸体放回原处,慈禧太后的尸体被扔在棺椁外,脸朝下趴在泥水中,衣物也被扒光,何其凄凉!

彼时,已经被赶出紫禁城的溥仪得到此消息后肝胆俱焚,立即声讨孙殿英,但是于事无补,溥仪只能派老臣前往东陵料理后事。

当满清遗老们进入地宫后,发现慈禧太后的遗体满是白色的斑点,情形恐怖,因此,迅速用黄绸子将慈禧太后的尸体包裹好,抬入棺椁之中,并盖上棺材盖,使得慈禧陵墓获得了安宁。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慈禧太后死因的传闻众说纷纭,实际上,慈禧真正的死因,应该就是疾病导致的死亡。

根据慈禧生前的脉案所记载,晚年的慈禧身患多种疾病,包括高血压、气管炎、糖尿病、痢疾等,其中对身体伤害最大的是身患痢疾,临死前一直腹泻,再加上过度劳累,心力交瘁,体力衰竭,导致病重而亡。

慈禧太后十七岁进宫,二十六岁执政,统治晚清长达四十八年之久,慈禧的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代表大清气数已尽,她去世三年以后,大清就在她钦选的接班人手里葬送,统治中国267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由网友 寸缕5 提供的答案:

慈禧太后是同治、光绪时期的实际统治者,掌权时间长达四十七年。光绪推动戊戌变法时,她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杀了新派维新六君子,八国联军进京,她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后来发现只要割地和赔偿就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1.慈禧太后出身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袭官宦之家,1852年被封为懿贵人,生了同治后封为懿贵妃。咸丰皇帝死后,同治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是为两宫听政。同治逝世,她亲妹与醇亲王之子载湉(光绪)继位,后来慈安太后逝世,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自掌大权后,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称之。1900年,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光绪帝)

2.慈禧的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光绪之死,光绪驾崩的第二天,17点(末正三刻),慈禧在仪鸾殿驾崩。两个身份最高的人相继逝世,很难让人不联想其中是否有点什么。就在这一天,慈禧还正常执行公务,中午吃饭时晕去。证据显示慈禧患有痢疾,十月十日是慈禧的万寿节,也许是心情好,多吃了些乳酪,加之晚间着了凉,夏秋间拖了几个月的痢疾复发,又因操劳过度,伤了体气。慈禧死之前,立了三岁的溥仪为帝。她留下的遗言是不让后宫干政,尤其严防太监掌权。这也许是她的悔悟,但她不知道的是,清末最后一位皇后,溥仪的郭布罗·婉容在退位书上签字。此后再无皇后,又何来后宫干政呢。

(溥仪早年)

(溥仪与婉容)

由网友 凌烟阁主 提供的答案:

说起来十分搞笑,慈禧太后竟然死于腹泻,也就是拉肚子去世的。一代妖后死于拉稀,这恐怕也是对慈禧这个专权乱政,祸国殃民的女人最大的讽刺吧。

当然慈禧太后死于腹泻并不是阁主在这里胡说八道,而是史料记载慈禧太后本来就患有慢性腹泻的病,后来慈禧因为这个病加重,身体吃不消就一命呜呼了。

原来慈禧太后平日里就患有肠胃之病,但她的身体素质很好,还有就是皇宫内的饮食还有医疗条件都非常好,慈禧太后的肠胃病并没有影响到她执掌朝政,独断专行,也不妨碍她继续住持清朝的政务活动。

《慈禧外纪》:"虽以七十之高年,而毫不呈衰状者也。然此外亦无大病,精神仍好,言语如昔,仍每日勤劳国政。"

但是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六月开始,慈禧的身体突然不适,其肠胃病严重了,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慈禧专权弄政。到了这年九月,慈禧的肠胃病开始出现了腹泻的情况。以后腹泻病久治不愈,且愈发严重,实则变成了痢疾,对慈禧的身体消耗很大,慢慢变得虚弱起来。

当然慈禧享受的生活条件,还有医疗条件都是非常好的。所以她的虽然患有腹泻的病,还能安安稳稳地过完自己的七十四岁大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也就是1908年11月3日,这一天是慈禧七十四岁大寿。慈禧在白天参加朝廷为她举行的祝寿庆典,晚上慈禧又兴致勃勃地出席在西苑颐年殿的演戏祝贺。

但是贺寿庆典之后,慈禧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因为慈禧在这几天高强度的活动,再加上她本来就是老年人,所以身体有些吃不消,还有就是慈禧又吃了些不易消化的乳酪果饼,腹泻又加剧了。

十月十四日,慈禧的病情明显加剧。由名医吕用宾入诊用药。据清朝宫廷史料《内起居注》记载,自十月十六至十九日,慈禧没有参与政务活动,这说明慈禧病情加重了。

慈禧太后病情加重的事情,在皇宫内外已经传遍了,连幽禁深宫的光绪帝也知道了慈禧太后生命垂危,据说他得知消息,面露喜色。结果这件事被李莲英告知慈禧太后,"帝闻太后病,有喜色"。慈禧太后听完大怒,说了一句:"我不能先尔死"。

慈禧太后感觉自己生命垂危,命不久矣,于是她觉得应该考虑立嗣问题了。在此之前,慈禧派庆亲王奕劻到东陵恭送佛像,因喇嘛说佛像放在东陵可以驱邪,为太后治病。同时,庆亲王亦可顺道视察东陵工程进展情况。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立嗣问题上避开奕劻。之后慈禧强打起精神来,秘密召见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征询为光绪帝立嗣的意见。

慈禧询问为光绪帝立嗣,谁更合适。世续、张之洞心中暗道,如果再立一个小孩子,又会造成另一个皇太后垂帘,对于清朝的这个烂摊子,这样的做法于国不利。

于是,他们推荐醇亲王奕譞之子,时年二十五岁而且也是军机大臣的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的理由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其实,对于立嗣慈禧早就心中有数,只是要考虑一下大臣的意见罢了。原来慈禧的意见是,任命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沣为监国摄政王,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嗣子。

慈禧悲悲切切地答道:"你说得很好。但是,不为穆宗(同治帝)立后,终无以对死者。今立溥仪,仍令载沣主持国政,是公义私情两方面都没有遗憾了。"慈禧综合了他们的建议,和盘端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由载沣主政。

张之洞反应敏锐,知道慈禧定下的事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不如顺着好,他极为赞同慈禧的提议。慈禧虚心求教:"古代有成例吗?"

张之洞毕竟胸中有数,顺利答道:"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慈禧很快做出决策,果断地说:"好,可以两用。"即监国和摄政两用,载沣可任命为监国摄政王。

张之洞看看火候到了,急忙进一言:"皇帝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兼祧,即一个皇帝同时兼做两个皇帝的继承人。因为同治帝和光绪帝都没有后人,所以,溥仪既是同治帝载淳的继承人,又是光绪帝载湉的继承人。

慈禧极为明敏,她完全洞悉张之洞谏言的本意。这时她不忙于回答,而是默不作声,反复思索,最后同意了张之洞的建议。庆亲王奕劻没有能够参与为光绪帝立嗣的谋划。等他回京后,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庆亲王只得顺水推舟表示同意了。

爱新觉罗·溥仪是老醇亲王奕譞与慈禧太后妹妹的孙子,同时又是荣禄的外孙,在慈禧太后看来,爱新觉罗家族的血统似乎必须要有叶赫那拉氏的血液在其中流淌。这也恐怕是慈禧不让奕劻参加立嗣会议的原因吧。

慈禧当机立断,于十月二十日连发三道懿旨,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到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确立摄政王的地位。

慈禧谕旨发布的第二天光绪帝便死去了。据考古研究表明,光绪皇帝的头发还有身体中含有大量的砷,光绪帝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死亡。

那么,凶手是谁呢?现在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袁世凯,有人认为是慈禧太后,有人认为是李莲英,当然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具体细节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慈禧又于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连发三道懿旨。立溥仪为皇帝,成为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继承人,还有就是载沣为摄政王监国摄政,处理大清的所有的军国大事。

第一道:

钦奉慈禧端佑康熙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清德宗实录》

第二道:

又钦奉皇太后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毅皇帝(同治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光绪帝)之祧。《清德宗实录》

第三道:

又钦奉皇太后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慈禧安排好身后大事,被尊为太皇太后后,就开始起草遗诏,其遗诏中的内容无疑就是为自己洗刷罪恶,说什么自己垂帘听政,临朝称制都是迫不得已,情势所迫等等话语。

予以薄德,只承文宗显皇帝(咸丰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同治帝)冲年嗣统,适当寇乱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交讧,回苗俶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予与孝贞显皇后(慈安)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暨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勘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光绪帝)入嗣大统,时事愈艰,民生愈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幸予体气素强,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来,时有不适。政务殷繁,无从静摄。眠食失宜,迁延日久,精力渐惫,犹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复遭大行皇帝(光绪帝)之丧,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致病势增剧,遂至弥留。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嗣皇帝(溥仪)方在冲龄,正资启迪。摄政王(载沣)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国事为重,尤宜勉节哀思,孜孜典学。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丧服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当然她最后的话还是有点意思的,比她的官方遗诏要好多了。她说:"以后勿再使妇人与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至十月二十二日,名医张仲元、戴家瑜做出最后诊断:"请得皇太后六脉已绝,于未正三刻升遐。"慈禧太后彻底一命呜呼。

刘半农也曾经嘲讽慈禧:"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