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如今,制空权对战争走向的作用有着近乎决定性作用。
抗战时期,尽管制空权不像如今一般有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但同样也对战争走向产生着重要作用。
因此,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双方都对制空权竭尽所能地进行了争取。
抗战爆发时双方的空中力量对比
抗战爆发时,日军陆海军航空兵拥有作战飞机2300架,预备飞机约280架。
而当时的国民政府,拥有飞机600架。
鉴于中日两国当时悬殊的国力差距,或许您会认为这个差距不算太大。
不过,国力对战争的主要影响,不在"存量",而在"增量"。
日本当时的工业水平已经非常高,他们的战机都能得到很好的维护,性能也能得到不断进步,此外,日本航空工业的制造能力,每月可生产60架飞机,每年可培养400-500名飞行员。
而我国当时没有航空制造能力,所有的飞机都是从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购入是,是"万国牌"。如此,不但数量难以增加,打一架少一架,而且质量也多为各国已经淘汰的机型。同时,由于工业能力的羸弱,我们对战机的维护能力也很差。所以,尽管有600架飞机,但实际上,到战争爆发时,能够参加作战的飞机只有223架···
尽管差距如此明显,但是,我英勇的空中勇士们,依然还是通过精明的战术,与敌人进行了制空权争夺,甚至一度打个一个"时间差",在局部地区短时间内掌握了优势。
初期空战:战术上的精明与绝对实力差距
八一三抗战爆发次日,8月14日,我空军即在首次空战中打了敌人一个6:0!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胜利,是因为我军打了敌人一个"时间差"。
当时,日本陆军航空队没有参战;海军航空队在华东没有陆上基地,而航母上能够起飞的战机数量比较有限,且因为轻视我军,其出动的战机多以对地攻击为主。
我军的英勇出击,赢得了首战的完胜,狠狠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振奋了全军士气,可以说是抗战爆发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当然,我军也知道总体实力的差距,更知道小鬼子不可能不尽力来争夺淞沪战场的制空权。
因此,我空军制定了灵活的作战方式:每天早上6-8点及5-7点,派出一个中队出击,"遇敌机小部则战,遇敌机大部则避",避免与敌机主力决战,主要打击散落敌机及对我地面部队威胁极大的敌人舰艇。
这一战术,使我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了击落敌机61架,击沉敌舰10艘的战绩,为地上奋战的兄弟提供了竭尽所能的支持!
然而,随着日军航空部队在淞沪地区的迅速增强,日军还是彻底掌握了制空权。
而日军的制空权,对淞沪作战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咱们知道,淞沪抗战爆发时,日军在上海处于被我猛攻的态势中,其后续部队只能通过登陆才能抵达。
8月24-25日,日军通过对地面部队和海军的猛烈轰炸,压制我军,是敌第3师团成功登陆!
此后,敌空中优势,又对我地面部队和物资基地造成的破坏,也往往使我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甚至于:一些意志薄弱者,被日军飞机轰炸而丧胆!
比如:日本战机对济南的轰炸,就是韩复渠丧失了信心,并在日军开始渡河时一泻千里!
可以说,抗战初期,我军在上海、南京、太原、南昌等地,都与日军空军进行过灵活的激战,涌现出了高志航等航空英雄!
虽然弱,但是不怂!
当然,实力上的差距,是日军还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掌握了制空权,并对抗战初期的战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人的帮助:艰难的1938-1941
由于底子薄,打一架少一架,所以,很快,我军飞机就损耗大半。
南京沦陷后,意志薄弱者妥协的声音又冒了出来。
如果让鬼子的飞机想炸哪里就炸哪里,则对我军心民气极为不利!
自己造不出,就只有找外援了。
老美和鬼子的生意正做得火热,欧洲的帮助也微乎其微,只有苏联愿意支援。
自1937年11月到1938年底,苏联飞机有471架抵达了兰州,且都是性能比较先进的飞机。
此外,苏联还组建了支援航空兵,与我并肩作战。
甚至于,苏联还派出专家,要协助老蒋发展自主生产飞机的能力。
这段时间,尽管我军对制空权再次进行了激烈争夺,并发挥了相当作用。
1、武汉空战,振奋人心。
武汉上空,中苏飞行员屡屡与日机作战,当着武汉市民的面打鬼子。
其中,4月29日,中苏飞行员在半小时内击落日机20余架,活捉跳伞的鬼子飞行员2人,取得大胜。
此战后,日本飞机有月余不敢来武汉。
2、战略轰炸。
(1)、1938年2月,中苏飞行员轰炸了台北松山机场。
(2)、1938年4月,中苏飞行员飞到日本本土,在长崎、福冈、九州投放传单,"纸片轰炸",从精神上打击敌人。
可以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仍然维持着空中力量,并英勇地与日军进行了空中抗战,并取得过一些成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段时间,也是抗战时期空中力量的至暗时刻。
全世界,只有苏联愿意给我们帮助。
而苏联,也不可能给太多帮助。
一来,苏联人的重心在欧洲,他们首要任务是应对欧洲的威胁。
二来,苏日并没有宣战,苏联也不便介入太深,以免刺激日本。
诺门坎事件后,苏日承诺"互不侵犯",苏联对我支援遂减少。
1939年开始,中日双方空中力量到了最悬殊的时刻。
1939年,我国可用于作战的飞机,在最少时,只剩下不足100架,在经过整训后,也只有215架,而且仍是打一架少一架。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日本在中国战场,可用的飞机有2700于架,10倍于我,且仍然能随时得到补充。
这段时间,尽管我空中力量仍然奋勇回击,但由于实力悬殊,日本几乎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从1940年底开始,大约有1年多的时间,日飞机没有遇到强劲抵抗。
此时,由于战线过长,日本在地面已难再发动大规模攻势。因此,他们通过对重庆等地进行惨烈轰炸,企图瓦解我抗战意志!
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自顾不暇,志愿航空兵撤回国参战。
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苏联是唯一大力支持我的国家,许多支援航空兵在这里牺牲了,我们仍要感谢、铭记他们。
不过,在苏联人撤走之前,美国的援助已经到来了。
美国援助,积蓄力量:1941-1943年
1941年8月,由于轴心国已经威胁美国利益,美国志愿队,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成立,进入我国云南,保卫云南领空及滇缅公路。
12月,美日开战,飞虎队开始参战。
同时,美国也开始向国民政府援助飞机。
1942年,国民政府拟向美借贷购买飞机为:P-40EQ驱逐机500架、BYG轰炸机150架、A20C轰炸机50架、初级训练机150架、双发训练机28架,小运输机9架、双发运输机25架,合计1012架。
到1942年5月,已有290架飞机运抵我国。
而到1942年底开始,在美国的帮助下,国民政府的飞行员在在印度这个暂时没有干扰的地方完成了训练,形成战斗力。
同时,在华的美国志愿队改编为美国空军,纳入美军现役,此后,又扩编为第14航空队,装备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美B-29轰炸机航空队第20航空队也来华,以成都为基地。
为了准备夺回制空权,中美空军成立联合团司令部,以加强协作。
此外,经过"驼峰航线",大量物资进入。
经过装备的补充、物资的整顿、组织的调整,我们最好了了夺得制空权的准备。
南北战场上,中国空军有5个大队及美第14航空队,又拥有P-40、P-28、P-43、P-51、F-60等当时顶尖的飞机。
由此,中美空军开始夺回制空权!
1943-1944年底,夺回制空权
从1943年8月到1944年3月,中美空军驱逐、轰炸部队共出动156次,786架,击落、炸毁敌机101架,可能击落者10架,炸沉敌舰24艘,扫射大小敌舰60余艘。
此后,中美空军不再畏惧与敌正面空中大规模交战,每每主动出击,击落、炸毁敌机,摧毁敌重要目标。
而豫湘桂惨败后的"救场",则使我们第一次体会到了掌握制空权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豫湘桂战役期间,中美空军仍然掌握了制空权,给敌人的部队及物资运输带来了极大困难,无奈地面上的国军太拉胯,以至我军遭遇耻辱惨败。
然而,日军的胜利,到底还是失去了意义。
其中,空中优势发挥了关键影响。
1、日军最后的攻势为空中轰炸所破坏。
豫湘桂战役后,日军再次对西南发动猛攻,攻入贵州,攻占独山,威胁贵州,距离重庆仅700公里,使我西南后方陷入危险之中。
地面上,除孙元良部外,其他部队仍然拉胯,一泻千里。而孙元良在苦战后也遭遇失败。
此时,正是空中轰炸,使日军陷于孤立状态,并最终被驱逐出贵州,这被认为是"战局逆转的光荣一页"。
(2)、在中美空中威胁下,日军"陆上交通线"难以发挥作用,失去了实际意义。
可以说,在国军陆军最耻辱的1944年,空中优势帮他们灭火了。
完全掌握制空权:1945年
中国空中力量在增强,而日本的情况则糟糕了。
由于盟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的航空生产能力只有此前的1/4。
由此,形势彻底逆转了。
1945年,我军在地面作战中,不但不必忍受敌机的轰炸,还能与航空兵配合,给予敌人打击。
比如1945年5月的湘西会战中,为配合王耀武,空军出动第1大队大部分和2、5两个大队支援,3个大队猛烈轰炸,配合我军取得完胜。
1945年4月,日本航空兵撤出华中,而我则对运城、太原、青岛、南昌、南京、上海、杭州、徐州之敌进行了猛烈轰炸。
当然,由于原子弹、苏联参战等因素的影响,日本较快就战败投降了,我军利用制空权进一步打击敌人的机会也就到此为止。
没有足够的机会亲自"手刃仇敌",或许是一个遗憾吧···
当年的我们还不够强,所以需要盟友的支援才能保卫自己的领空。
虽然胜利,但国土曾被人践踏,人民曾被人屠杀,代价实在太惨重了。
如今,我们已经强大,英勇的人民空军必能保卫国家,粉碎一切图谋不轨的敌人!
如果军国主义分子还妄想干涉我们、侵略我们,那正好给了我们替先辈手刃仇敌的机会!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彻底掌握制空权,主要是1945年。
从1945年开始,中美联合空军才彻底掌握了制空权。
大家不要小瞧日本空军,这可是在太平洋将美军战机一度杀得落花流水的强大空中力量。
而美国真正掌握制空权,还是在马里亚纳海战以后,也就是1944年6月以后。
在1944年4月到12月的豫湘桂会战期间,日本空军仍然占据空中优势。
日方统计:"此次豫中会战作战,日机出动约1700架次,中国空军出动约400架次。日机出动总架次为中国空军总架次的4倍"-------此据日本第12军司令内山英太郎向日本陆军参谋次长秦彦三郎中将的汇报内容。
实际上,日本出动2400架次战机,中国是400架次,日军有6倍优势。
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一来中国对外军购路线中断,少数运到中国的航空汽油还被史迪威扣着,导致空军没有燃料;二来中美联合空军实力还不足;三来中美联合空军战机并没有什么优势,仍然以P40为主。
随着豫湘桂会战期间的1945年10月史迪威被赶走,中美关系恢复了正常。
当时美国决定大规模援助中国,而且驼峰航线的运输量也有很大提高。
陈纳德提出,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几百万国军的实力比较困难,但可以通过援助空军形成彻底的空中优势,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战果。
于是,中美联合空军开始飞速发展。
美国在华的第14航空队在1944年11月时共有1万7437人,战斗机535架,轰炸机156架。
同时,美军开始装备最先进的战机,比如P51野马战斗机,B25中型轰炸机。
而此时日本由于太平洋连续溃败,莱特湾战役惨败,让日本联合舰队几乎损失了全部主力舰,战机也所剩无几。至此,日本已经无力向中国战场增援,日本飞机被打掉一架,就少一架。
由此,中国战场的空中优势开始逆转。
1944年12月第14航空队击落敌机241架;1945年1月击落敌机334架。仅仅这两个月的惨重损失,就让中国战场的日本战机元气大伤。
随后日军军机出动量急剧减少,3月第14航空队仅击落敌机47架;4月第14航空队在空中巡逻只碰到3架敌机。5月15日后,在空中再也没有发现日军飞机了。
整个1945年,中美联合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不过,这已经是1945年的事情了,还有8个月日寇就投降了,对于战局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从1931年到1944年,可以说都是日本掌控制空权,中美联合空军最多是掌握局部制空权,长达13年时间。
仅仅为这个局部制空权,中国空军共损失飞机2468架,牺牲6164人。
牺牲的这6000多人,有1700个飞行员,属于中国最精英的军人,包括不少官二代、商二代和学二代。
这1700个飞行员,牺牲时平均年龄仅为23岁。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空军人员为中国抗战也付出了不小的牺牲。仅仅支援中国的驼峰航线运输,美方就损失飞机514架,牺牲飞行员1579人。
由网友 东斯坦因 提供的答案:
很多人可能想当然的认为,整场抗日战争都是日本牢牢掌握着制空权,主宰中国战场的天空。但事实并非如此。
抗战初期中日双方飞机质量相差不大。我国主要装备美制"霍克"Ⅲ战斗机、苏制伊-15 和伊-16。这些战机性能与日本当时的主力战机中岛九七、川崎九一、三菱九六基本相当(日本著名的零式战斗机,是1940年才服役的)。但是中国空军仅有作战飞机 314 架,飞行员700 名。日本陆海军航空兵却有作战飞机2100架,飞行员近1万余名。再加之日军飞机是国内生产,年产可达数千架,可以迅速弥补战斗损耗;而中方人机损耗无法弥补。所以开战一个月后,中国空军便损失殆尽。
之后,苏联以"志愿航空队"名义派来 2000余名飞行员,并向中国出售1285架飞机,使得国民党空军起死回生。但因飞机数量不如日军,所以未能夺回制空权。不过,也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使其不能肆无忌惮。
1940年,随着日本"零式"战斗机的服役,日军在飞机数量和质量上,都压倒了当时的中国空军,制空权完全落入日军手中。
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开始大规模对国民政府进行援助。在美国帮助下中国重建了空军,中国空中战场的形势逐渐有了改观。进入抗战后期,中国空军已具有8个大队、900 余架飞机的规模,并实现了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和运输机有机结合的机种配置。同时,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也来华参战,其麾下战机最多时达1000余架。此时的中国战场,日军在战机数量和质量都居于下风。到1943年秋常德会战时,中美航空兵部队已成功掌握了中国战场的制空权。1944年后,中美空军又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 P-51"野马"战斗机,日军战斗机以完全不是对手,中国战场上空自此便很少见日本战机的踪影。
不过,制空权虽然被夺了回来,但战场上还是照样打败仗。1944年,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没有制空权的日军被整的很惨。不但行军只能等到夜间,就连后勤补给也异常困难。据日军记载,衡阳会战中,日军前沿部队白天都"要像地老鼠一样钻在洞里",因物资供应不济只好让士兵用钢盔舂米吃。就这样,国民党军队还是一溃千里,整场豫湘桂战役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民,正面战场一直败退到贵州。由此可见,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由网友 深度工场 提供的答案:
有网友问:抗日战争时,中国是何时开始掌握制空权的? 如果在我国战场,那么湘西会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这一战,日军第20军出动了3个师团和4个旅团,但是这些旅团都是武器不足。
这些日军大部分都装备着,日军在战场上缴获的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和迫击炮。这也是日军所谓以战养战计划的一部分。在这次战役,日军几乎没有出动航空兵,而我国出动了7个飞行大队又1个飞行中队。
在1945年3月,冈村宁次准备视察日军第20军的战备情况,也只是坐着3架运输机从汉口起飞到衡阳,都没有战机护航。当时,日军驻扎在岳阳的观察哨发现,中、美空军的少数战斗机仍在附近作空中游猎活动。
冈村宁次等人的飞机又临时改变行程,才偷偷起飞。战役开始以后,中美空军更是掌握了制空权,比如,新宁县城于4月17日下午15时被日军217联队先遣的村井赖正少佐的第2大队攻占。但是这个日军大队为防止遭到中、美空军的攻击,除留少数部队作警戒外,其余撤到城外的山地隐蔽。
在战斗当中,为了夹击日军南路之58旅团;新6军全军由昆明空运抵芷江为预备队。这一幕非常波澜壮阔,1个军直接空运过来,封堵日军退路。
我国空军参战部队包括,进驻于距战场很近的芷江机场张唐天之战斗机P-51(野马式)第五大队、B-25型轰炸机之第1大队第4中队,和驻于四川梁平、湖北恩施机场的战斗机第4大队,以及美军在华的陈纳德之第14航空队,均积极参加作战。
日军在湘西作战时,其空军掩护战场的能力已相当微弱,而中、美空军不仅获得了战场上的制空权,且对敌军后方之隆回、宝庆、永丰、衡阳、长沙、岳阳、白螺矶、蒲圻、武汉地区进行了空袭与破坏敌之水陆交通。
由网友 秦右史 提供的答案:
现代立体战争中,制空权非常重要。抗战期间,日本在华战机维持在600多架,而1939年时,中国仅仅有170架,而且还有代际差距。
故而,日本对成都和重庆疯狂实施无差别的狂轰滥炸时,国民政府除了躲避没有其他有效的办法。派出战斗机也如同观光,得不到任何制约。随着日美关系破裂,美国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组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正式派出陈纳德帮助中国建立防控体系和组建空军。因此,1941年之后,中国的空中预警和空军初步建构起来。但是,获得制空权仍然是一个过程。
我们直奔主题吧!真正取得制空权当然是1943年的鄂西空战了。这一年,在昆明成立了中国战区中美空军混合作战司令部。在1942年之前,日空军一直对中国空军有压倒优势。但是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一方面日空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的航空兵开始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到了1942年留在中国战场的飞机不过273 架,而且还大量消耗。
据统计,这一年日空军损失飞机1800架,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的援助,中国空军的力量开始形成,P-38 型、B-24 型、B-25性能先进的飞机不断来到中国。
例如陈纳德飞虎队也来到中国,帮助中国训练飞行员,因此,到了1943年,中国空军的力量已经大为提高。经过战场检验的也是鄂西空战了。1943年,在鄂西会战期间,中国空军联合美国陈纳德飞虎队,对日军在武汉、荆宜等地的空军基地进行大规模轰炸,并且寻求日军主力进行决战。
经过5月26日和27号在武汉、荆门地区的空战,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同时,随着太平洋战场的日军在美国的反攻下,损失惨重,已经不敢与中美空军直接正面决战。至此,中国和日军空中力量的对比攻守异形矣,日本的制空优势不复存在。
本期特约作者.一碗凉粉,传讯君对原文有修改。
由网友 HMSVICTORY 提供的答案:
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制空权一直掌握在日军手中,中国是从1943年以后才在美国的帮助下,终于夺回了中国战区的制空权。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缺乏足够机动兵力继续向中国内陆进击。华中和西北的崎岖地形阻碍了日本陆军展开机械化兵力;而长江中上游的狭窄航道也让日本海军舰艇难以深入。
面对这一僵局,日本调整战略方针,明确了"大本营之企图,在于确保占领地域,促进其安定,力求以坚实之长期为围攻态势压制残余抗日力量促使其衰亡"。同时,在军事上将能够突破山川阻隔、打击中国后方的空中进攻作为对华战争的主要战略手段。1938年12月2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对重庆实施"由空中入侵对敌军战略中枢加以攻击同时进行空中歼灭战",拉开了"重庆大轰炸"的序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战略轰炸,第一次单独依靠空军实施的战争,也是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军人与平民界限的"无差别轰炸"。
1938年12月26日,由日本陆军航空队12架九七式轰炸机及10架伊式重轰炸机发动了对重庆的首次轰炸。1939年1月又进行了几次后续攻击。由于四川盆地多雾和浓云造成定位困难,日军初期的轰炸收效甚微。
1939年5月,日本海军航空队接手轰炸任务后,情况急转直下。5月3日-4日,日本海军轰炸机由汉口机场起飞,连续轰炸重庆市中心。日军在此次轰炸中大量使用新式武器——6式烧夷弹。这种燃烧弹有两个型号:I型为铝热剂燃烧弹,引爆后释放出2000℃以上的高温;II型为凝固汽油弹,一经引爆,火油会四散飞溅,对重庆木质结构的房屋街道威胁极大。
在日军的燃烧攻击下,重庆全城火光冲天。繁华街市化为废墟,6千多人伤亡,损毁建筑物近5千栋,约20万人无家可归;同时被炸的还有外国教会及英、法驻华使馆,连挂有卐旗的德国大使馆也未能幸免。1939年间,日本共发动1万4千多架次轰炸,造成近6万人伤亡。1940年,重庆大轰炸进入最为残酷的阶段。当年5月,侵华日军达成了《陆海军中央协定》,由陆、海军联合实施空中作战,同时对重庆和成都进行猛烈轰炸,配合陆军进攻宜昌,彻底粉碎中国的抵抗意志。行动代号为"101号作战",由海军中国舰队参谋长井上成美中将等三人联合指挥。井上成美对"101号作战"寄予厚望,期冀借此一役像当年对马海战一样"决定日本的命运"。为此,日军集结陆军第3飞行集团,海军第1、第2联合航空队大部兵力,总计投入297架作战飞机,发动了侵华战争开始以来最大规模的空中作战。"101号作战"于1940年5月18日夜间开始。主要攻势集中在1940年7月28日至8月31日。其中8月19日的轰炸尤为惨烈,日本海军投入超过140架轰炸机,重庆2千多户民居被毁,半壁山城几近夷平!到9月4日作战结束之时,日军共出动飞机2023架次,投弹1405吨。进入1941年,为了在中国战场尽快脱身,日军在7-8月又调集180架飞机发动最后一次大规模空袭,代号"102号作战"。在日军的猖狂进攻下,中国空军派不出1架飞机升空迎敌,重庆的防空体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所幸日美关系急剧恶化,日本海军航空战力大部被调往太平洋准备与西方开战,轰炸任务转交陆军接手,后者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空袭。在劫后的废墟之上,中国人屹立不倒,坚持抗战,期盼转机的来临!
当日军对中国后方城市进行狂轰滥炸之时,中国空军表现得很无奈。在中国战场,日军拥有强大的航空战力,陆军有4个飞行集团加2个战队;海军有7个航空队,作战飞机维持在600-800架。
中国空军由于抗战初期的巨大损耗,无论人机都难以及时补充。到1939年底,中国空军飞机总数仅170架。由于实力过于薄弱,中国空军无力与日军正面对抗,只能采取被动应战或偷袭机场的方式进行作战。
在装备方面,中国空军使用美制霍克-3型战斗机和苏制伊-15、伊-16战斗机,性能与日军九五、九六式战斗机大致相当。然而,1940年7月在"101号作战"中,日军投入了最先进的"零"式战斗机,成为中国空军的致命煞星。
在9月13日空袭重庆的战斗中,13架"零"式与30架中国战机交战,结果中方27架战机被击落,几乎全军覆灭。到1940年底,中国空军竟然仅剩65架战机可用!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苏联为应付苏德战争单方面与日本媾和并撤走援华航空队,同时取消对中国的军火出口。中国空军失去了主要战机来源而陷入难以为继的地步。焦头烂额的国民政府转而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的援助上。美国在抗战初期对中日战争持观望态度,但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加剧,西方在亚太地区的国际秩序和传统利益已经遭受严重威胁。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中美两国开始逐步接近。
941年3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经过谈判,中国将获得先进的P-40型驱逐机100架,P-43型战斗机125架,轰炸机66架,运输机35架,并由美国帮助训练中国飞行员。
1940年10月至1941年7月间,蒋介石委托美国退役空军上尉克莱尔•李•陈纳德组建在华美国志愿航空队。陈纳德秉性耿直,忠诚可靠,从抗战爆发时就以顾问身份参与制定中国空军的作战计划,并负责中国空中力量的建设和训练。在陈纳德的努力下,罗斯福非公开批准了允许美军预备役军官和各军种航空部队退役人员来华参加美国志愿航空队。陈纳德从中招募了112名美国飞行员和机械师。国民政府随即委任这批人马组成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由陈纳德担任指挥官兼大队长。美国志愿航空队下辖三个中队,配备P-40B型驱逐机100架,P-40E型25架。其任务是配合中国空军保卫云南领空,为滇缅路运输提供空中掩护。飞行队组成后在云南开始训练。飞行员们在P-40飞机头部画上独特的鲨鱼头涂装,用以在战斗中威吓日本人。
陈纳德为中国空军做了三件大事:一、新的空战理论与战术的运用。陈纳德认为当时流行的"缠斗"战术——即在混战中以单机挑战一架日本飞机无异于自杀。他结合P-40飞机的优缺点,发明了新的进攻战术:飞行员两机一组投入战斗,俯冲、射击、拉起飞机退出战斗,接着尽可能再投入另一次的俯冲战斗。二、防空系统的建立。在陈纳德的指导下,中国在华南、华东先后建立了防空警报网。各省市铺设长途电话联络网,成立了205个防空监视队,建立了1445个监视哨和104个独立监视哨。这样,无论日本飞机在哪里出现,中国空军很快就会得知其准确位置,提前升空迎战。三、大量飞机场的修建。中国民众被动员起来,在荒山野岭修建了大量新机场供中国空军使用。众多的机场为中国空军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是出奇制胜的可靠保证。中国空军能隐蔽地从新建机场起飞,在敌机毫无察觉的情况发起突袭,然后又降落到另一个机场去补充燃料弹药,并再次升空投入新的战斗。
愿航空队的首战颇具戏剧性。1941年12月20日上午9时45分,陈纳德接到防空预警网报告:"10架日本轰炸机于9点30分从越南上空进入云南。"中国空军前敌总司令部电讯监察台,侦测到日本21航空中队10架九九式双发轻轰炸机在毫无护卫的情况下直飞昆明。
志愿航空队24架P-40B战斗机紧急升空拦截,在昆明上空展开激战。日军猝不及防,仓皇弃弹逃跑。志愿航空队乘胜追击。这批倒霉的日机全部中弹,在逃跑途中有9架飞机坠毁或迫降,只有1架返回河内机场。而志愿航空队仅有一人一机因为耗尽燃料迫降在稻田里受轻伤。
这是日本空军两年多来在中国战场首次遭到严厉打击,9:0的空战胜利让日军心有余悸,1942年一整年,日军都不敢对中国西南地区发起轰炸。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开。因为P-40机头画有鲨鱼,昆明市民大多从未见过鲨鱼,因而将其称作"飞老虎"。中国报纸遂采用"空中飞老虎"来形容美国航空志愿队。航空队的中国翻译将其译为"Flying Tiger",陈纳德和队员们也觉得很好,于是将航空队命名为"飞虎队"。
消息传到美国,米老鼠之父华尔特•迪士尼亲自操刀,根据"Flying Tigers"设计出"飞虎队"的著名徽标:一只张着翅膀的老虎跃起扑向目标,虎尾高高竖起,与身体共同构成了象征胜利的V形图案。
从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飞虎队"与日本空军在缅甸首都仰光上空交战,由于运用了新的战术,"飞虎队"共击落日机217架,自己仅损失了14架。
与此同时,美国更多高性能战机正在源源不断运到中国战场。到1942年5月,运抵中国的飞机为290架,包括B-25,P-38等当时最先进的战机。1943年3月,罗斯福决定将"飞虎队"扩编为第14航空队,实力逐渐扩充至500架飞机。而日本空军的情形则每况愈下,昔日的王牌"零"式已经不是美军新战机的对手;无论在空中还是在地面,日军飞机都难逃被攻击的厄运。中美空军蔑称日本的轰炸机编队为打火机编队、棺材桶编队。
而日本空军却非常惧怕灵活善战的美制夜间战斗机P-61,称其为黑寡妇、夜魔王。日本人不得不承认:"1943年从敌我较量的过程来看,败局已定,空中优势逐渐转向敌方"。1943年常德会战中,中美空军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逐步夺回了制空权。1942年7月到1945年5月底,仅陈纳德指挥的航空队就在中国击毁日机641架。日本在华航空力量遭到了歼灭性打击。中美联合空军终于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由网友 大将军威武K 提供的答案:
开始掌握制空权是在1943年秋季以后,完全掌握制空权是1944年。
中华民国空军组建于1932年,因为军工业薄弱,中国完全没有生产飞机及所需弹药的能力,所有飞机从零部件到弹药全部靠从国外购买。至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前,能够升空作战的各型飞机305架、飞行员700余人。
相比之下日本有自己完整的飞机生产制造体系,年产量达数千架。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陆海军航空兵拥有各型自产作战飞机1200架,飞行员1万余人。
开战第一个月,中日空军先后在华北、华东展开激战。苦心经营5年之久的中国空军就因寡不敌众损失掉了大部分战机。
1937年底,苏联航空志愿队拔刀相助,苏联政府援助中国1200多架各型战机。2000余名苏联飞行员来华参战,有200余人牺牲在华夏大地。由于日军装备先进的零式战斗机,其性能和数量都超过了苏联援华的伊—15、伊—16战斗机。中国战区制空权非但没能夺回,而且中国空军为保存实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采取避战保机的做法。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抗战。涂有鲨鱼头型的P—40战斗机连同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航空志愿队(飞虎队,后来改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进入中国战场,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中美联合空军装备战机数量虽然少于日军,但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均不亚于日军。特别是随着太平洋战场日军一败再败,大量优秀飞行员丧生,因此在中国战场上的空中优势也渐渐丧失。
至1943年秋,奋战在中国战场上的大部分中国军队都能得到空军或多或少的支援,战场制空权基本掌握。进入1944年,美军最先进的P—51野马战斗机进入中国战场,其性能远远碾压零式。而日军航空兵在各个战场都丧失了与盟军空战的能力,大部分技术相对精湛的飞行员都调到了本土防御美军轰炸,其他战场能够驾机升空的多数都是执行自杀式撞机任务的神风队员,根本不是中美飞行员的对手。中国战场的制空权也就牢牢掌握在了中国军队手里。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