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老陈说文史 提供的答案: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上最民主的社会,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宋代,特别是北宋,国家政策的制订,不是皇帝一言堂,而是以宰相为首的内阁班子。皇帝与臣子之间也很为民主,不像别时代的封建王朝,皇权高于一切。正因为如此,宋代的文化和经济十分繁荣,国家和百姓也相对富裕。也是因为宋朝的政治民主,宋朝从沒出现有"宦官乱政"、"武夫乱政"的现象,也没有皇室中为争夺皇位而争得血雨腥风的现象出现。但宋统治者因为重文轻武,致使国防力量不强,因而受马背民族的欺负。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宋朝的治世其实挺多的。
宋真宗时期,被当时人称为"咸平之治"
宋仁宗时期,被当时人称为"仁宗盛治"。
宋哲宗时期,被当时人称为"元佑之治"。
宋孝宗时期,被当时人称为"乾淳之治"。
不过这几次治世,一般不被后世人提起。
比如提到宋真宗,大家第一印象是这人极度重文轻武,胆小如鼠。北宋仅存的一点点尚武风气就是在真宗时期被磨灭殆尽的。老版的教科书中关于他的部分,也仅仅只是他在澶渊之战期间的窝囊表现。
提到"仁宗盛治",大家一般没印象,因为在教科书里,这一时期的亮点全部都集中在了著名的"三冗两积"上。
这段时间还有"治世"?闻所未闻。
"元佑之治"则被直接忽略,提都不提。
这段时间是"治世"吗?根本不知道啊。
如果必须要提到元佑年间,那必然是提"元祐党争",提到北宋大臣之间的那些事,绝对不会提到"治世"。
"乾淳之治"最惨。拜宋高宗杀岳飞所赐,南宋所有皇帝都被盖上了软龊衰印记。
教科书上当然也说了南宋的好,比如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但对南宋朝廷,则是整段历史被一笔带过,没有什么明君贤臣,有的只是南宋君臣那些蝇营狗苟的事情罢了。
所以总体来看,历史教科书上对宋朝的社会风貌,比如商品经济繁荣,夜市的出现,纸币的出现;对北宋的文化,比如宋词,比如以活字印刷术为代表的三大发明都有较高评价。但对北宋的政治军事评价则都很一般。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感觉,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当时人的炒作。
北宋文人喜欢互吹,明明不是治世,却非要吹出一个治世来。再就是还喜欢互黑,明明矛盾没那么大,却喜欢夸大其词,故意把政敌的政绩贬低的一无是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仁宗时期。
其实宋仁宗时期,北宋社会各个方面都相当不错。说这一时期是继开元盛世后,中国的又一盛世,都不为过。
当然,所谓"三冗",所谓党争,这在当时也是存在的。北宋当时人都承认。
比如欧阳修、范仲淹在庆历年间就写了不少奏章给宋仁宗,说朝廷"三冗"严重,别看社会上其乐融融。如果不及时处理,大宋就要完犊子了。宋仁宗听后还真就采纳建议,搞了一场改革,即"庆历新政"。
只不过,庆历新政最后失败了。
而新政失败后,新党和旧党官员之间的矛盾就如同脱缰野马一般,拉都拉不回来了。双方疯狂互黑,宋仁宗时期取得当的一系列政绩最终就被"三冗两积"问题彻底掩盖。
宋哲宗时期也一样。当时北宋在军事方面颇有建树,但未能持续。而朝内的政治斗争却影响到了后来的宋徽宗、钦宗时期。这就导致哲宗时期的治世被忽略。大家印象里的元佑时代没有"治",只有一地鸡毛。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治世"、"盛世",有几个是完全没有危机的?
西汉的汉武盛世就没有危机吗?还有东汉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以及唐朝的开元盛世等等。其实这些历史上的著名的治世、盛世在当时都是有一些问题的。
只不过没有一个朝代像宋朝这样,自己人疯狂互黑,而且提出危机之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的还是诸如欧阳修、范仲淹这些在历史上名气大,名声还好的人。
大家都喜欢听名人名言,觉得正直大臣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这么一通折腾下来,宋仁宗时期留给人的印象肯定就不是"盛世",而是政治危机了。
第二方面是民国时代历史学界的炒作。
其实在民国之前,冗员、冗兵、冗费,这个大家都承认;"积弱",大家也承认。包括北宋人也承认。
但"积贫"的概念,民国之前是没有的。
无论《永乐大典》还是《四库全书》,都没有提过北宋"积贫积弱"四个字。
也就是说,北宋确实有很多问题,也弱,大家都承认。当时的人也承认。但弱归弱,北宋却并不穷。至少相比于其它朝代,北宋并不是一个"穷朝"。
而"积贫"的概念一出,这就不得了了。这就相当于说,北宋不仅弱,而且还穷,在历史上完全没有任何亮点。
那么,"积贫"概念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据说这个概念最早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出来的。
原话是"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先生是当时的史学大家,他提出这个概念后,其他人自然是深受其影响。到了后来翦伯赞先生编写《中国史纲要》时,也引用了这个观点。原话大致是"宋神宗将王安石召入政府,用为参知政事,(宋神宗)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
我们知道,翦伯赞先生当年担任过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等。这可都是后来通用历史教材的范本。
可以说,当年小中大学生学习的教材,就是他负责主编的。他认为北宋积贫积弱,那宋朝在教科书中的评价自然就不会高了。
至于民国史学家为什么要说北宋"积贫",这说起来就复杂了。
有一种解释是说当年的人反对程朱理学,而王安石又是程朱理学批判了多年的对象。为了反对程朱理学,人们便拔高了王安石的变法。而为了拔高王安石变法的意义,人们又贬低了宋仁宗时期,把北宋中前期贬的一文不值。(说法有很多种,这只是其中之一)
第三,抛开"积贫"不谈。就凭"积弱"和三冗问题,北宋在教材上的评价也不会很高。
因为北宋的"弱",太明显了,颇有一种"一丑毁所有"的感觉。
南宋就不提了。一个偏安政权,而且统治者没有任何羞耻心。任何一个史学人士都不敢对这种政权大夸奇夸。你敢夸,大家就敢骂你是不知廉耻。
北宋稍微好一点,勉强算一个大一统王朝。
但北宋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北宋在面对辽国和西夏时,过于软弱。丢尽了天朝威严。这其中尤其是与西夏的战和,最为丢人。
众所周知,西夏统治者最初只是北宋的一个节度使,西夏国都兴庆府(银川)原本是北宋的领土。结果北宋愣是给弄丢了,愣是让西夏独立建国了,愣是在中后期被西夏整整骚扰了几十年之久,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历史教科书上讲:北宋文化繁荣,对周边政权具有很大文化辐射力。
但仅凭这一点,根本无法掩盖北宋的"弱"。
如果这也值得拿出来吹,最高兴的怕是那些毒了。承认他们独立,然后他们回过头来一边骚扰你,一边仰慕你的经济文化。你得了面子,他们得了里子,大家"其乐融融"?
谁要这么写历史,这就不是智商有问题了,而是屁股有问题。
由网友 崇阳37 提供的答案:
看了几位师友的回答,觉得很好、很专业,颇受益。受此感染也来凑凑兴,权且作为回答。
在中国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中,最富的是宋朝,但最弱的也是宋朝。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其中北宋自公元960年后赵匡胤立国算起,至1127年"靖康之难";南宋则承接北宋始于1127年,止于1279年。
宋王朝在经济、科技、制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是空前的。就财政收入而言,不仅前面的历代,即便其后的元、明两代都远远低于宋代,清代也只是到中晚期才超过了宋代。并且,由于宋代第二、第三产业以及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只有30%依靠农业收入,剩下的70%则来自工商业税收。因此有学者认为宋代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宋朝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城市的扩大、人民生活的安定与文化的繁荣。到南宋时期,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就有四五个。
但是,在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宋代在对外战争中却是胜少负多。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后,鉴于唐代亡于武人割据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能打仗的武将兵权悉数收回,然后,交由不懂打仗的文人。"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在北宋北方西有党项人所建的西夏王朝,东有契丹人所建的辽国,两国均是军事实力强劲的强邻。宋朝在军事上的积弱导致辽国经常南下侵宋,宋与之多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只好每年向辽供奉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以媾和。后来金国崛起,灭辽之后,又虎视北宋。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开封,掳走钦、徽二宗和其他皇室人员3000多人,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漏网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南下后以临安(今杭州)为都建立南宋。南宋与金国隔江对峙,打仗仍是败多胜少。后来蒙古人崛起,南宋与之联合灭了金国,但随后南宋也被蒙古所灭。
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宋朝是富而不强的朝代。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教科书与其他人对宋朝的不同评价,教科书上评价很一般,而其他人评价很高的现象?应该这样来理解:教科书是史论、传统论、官方论,而其他方方面面的评价,堪为学术研究、探讨。
但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宋朝的盛衰,富有现实启示意义。在当今国防安全形势严峻,国际军事斗争日趋复杂的时代,富国强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充分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何等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败敌人的进攻,保卫祖国的安全。
由网友 航空世界 提供的答案:
因为"网络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本来就是两回事。互联网很多人是这样:为了吸引关注,故意发些惊世骇俗之论。历史学家公认宋为"弱宋""文柔",我就专门说"铁血强宋",历史学家说唐朝"武功之盛迈于前代",我就非说唐朝不如宋朝。总之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对于宋朝,历史学家的评价总体上是比较公允的:这个王朝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峰,但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成绩都很差,可以说非常之差。
先说说政治。宋朝在政治上以"不杀文官"著称,给人的印象是宋朝好像是对自己的老百姓不错。然而事实上宋王朝对读书的文人很宽容,但对于老百姓是从来不吝于祸害的。举一个例子:
从宋仁宗开始,宋朝的一些读书人不知道为什么就认为黄河会朝着辽国的方向改道,这样辽国会从黄河乘船来攻打汴梁(宋朝叫汴京)——实际上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建议人工让黄河改道。尽管有很多大臣反对,认为这会造成黄河决口,但宋王朝对此置之不理,立刻开始了长达50年,跨越仁宗、神宗和哲宗三朝的黄河改道工程。结果是嘉佑元年到元符二年,黄河三次决口,造成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从此在黄河中下游形成了一个囊括河南、山东、苏北等大量地区的巨大的"黄泛区"。
大家都知道靖康之耻吧?造成靖康之耻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作为汴京门户的定州,原本是人口稠密的重要军事要塞,承担着保卫汴京安全的任务,在仁宗之前常驻军队就有数万人。但到了元符二年黄河第三次决口之后,当地总人口才几千人。金兵南下包围汴京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原因就在于整个黄泛区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军队了。
顺便说一句,宋朝制造的黄泛区,日后也算为自己报了仇。灭亡了宋朝的是金朝,整个金朝的历史就几乎是一部与黄河抗争的历史。成吉思汗兴起之后金朝为什么退缩到黄河一线?因为黄河决口,金朝发动了八百多万民工在修黄河,而整个金朝人口才几千万。不退缩战线,和蒙古人作战就没人了。
说完政治再说军事。靖康之耻不说了,和契丹、西夏的屡战屡败大家也熟悉了,这里只说个很小的:宋朝曾经被越南打败过。北宋熙宁八年,越南李朝太宁四年,越南太监李常杰率军攻入宋朝边境,先后攻陷钦州(今广西钦州)、廉州(今广西合浦)及邕州(今广西南宁),邕州知州苏缄自杀,李常杰"尽屠五万八千余人,并钦、廉州死亡者几十余万人。"
说完军事再说外交。北宋外交可以用"脑回路清奇"来形容。还说王安石在熙宁朝,当时北宋有个很为后人所称道的军事行动,就是"熙宁开边"。王安石启用大将王韶,收复了河湟地区。这是北宋对外作战比较少的胜仗之一。但是,这个熙宁开边打的是谁呢?王安石自己说收复河湟是为了夹攻西夏,但北宋打的却并不是西夏,而是河湟地区的一个叫唃嘶啰的政权。而这个唃嘶啰政权虽然是青唐吐蕃的政权,但这个政权一直对宋朝非常友好且尊敬。首先,这个政权常年和北宋有"边市",在北宋失去了河西走廊的产马地后,是唃嘶啰政权常年向北宋通过贸易供应优质战马和当地著名的瘊子甲;其次,唃嘶啰政权的开国领袖唃嘶啰接受过宋朝的册封,是宋朝的保顺、河湟节度使,虽然一直割据一方,但父子两代都对北宋王朝非常尊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唃嘶啰政权父子都和北宋的大敌西夏有不共戴天之仇,从立国时就不断遭到西夏的攻击,一度甚至被李元昊攻克了政治中心猫牛城,因此在站稳脚跟后,唃嘶啰常年配合北宋的军事行动,从背后牵制西夏。无论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唃嘶啰都是北宋王朝朋友而非的敌人。而和唃嘶啰大打出手的结果,是北宋不得不在河湟地区屯驻大量部队,客观上导致国力的衰退。而且,北宋还来不及消化这一地区,靖康之变已经悄然接近了。
由网友 坐在七楼钓小鱼 提供的答案:
不管别人对宋朝的评价如何,我对它的评价还是不高。
不错,宋朝时,中国的,准确地说是中原腹地或者江南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这并不能掩盖整个宋朝被外族打压欺侮的历史。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宋朝可算是比较窝囊的一个了,它没有秦朝横扫六合的气慨,没有汉朝北驱蛮犾的霸气,没有唐朝四海一家的胸怀。龟缩在中原,甚至偏居于江南一隅,苟延残喘。有几个有能力的武将,几个有志气的国人,都被打压,甚至害死。奸臣当道,贤人受害,最后国灭身死,为世人笑。随着南宋朝廷覆灭的,是百姓的在规模死伤。据统计,南宋灭亡,苏杭两地和襄阳城及其周边都被屠城,损失人口约500万。在宋灭亡的过程中共有约20多座城池被屠城。整个灭宋中,宋史记载,除上述三城有明确记载外,其余人口共被杀和因战争而死约近3000万,南方经济遭受重创。
宋朝,这是一个重文轻武、苟且偷安、残害忠良的朝代,是一个对外不能抗击侵略,对内不能保护人民的混账时期。就算是文化上出了几个杰出的人物,经济上有很高的GDP,可是想想给老百姓造成了多大的祸害,就知道是个什么货色了。可是有人偏偏觉得它好,不是愚蠢,就是别有用心。
由网友 阖慶 提供的答案:
这些对宋朝评价很高的很多人,是有政治目的的,之所以评价高,只不过是宋朝政治的自由(刑不上大夫,文人无死刑)、经济的相对繁荣(对外媾和,惧怕战争),比较符合他们这些亲西方人士的口味。
有宋一朝,重文抑武导致国人集体无血性。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篡位于柴氏孤儿,为防武官效法而强干弱枝,使得朝中武将和地方节度使不掌兵权。文人甚至太监统兵,临阵脱逃不予追究,武将取胜反而有罪。为苟安,畏外严内。面对蒙、辽强敌,暂时议和还勉强,而对金国尤其是西夏也一再退让。而对内尤其对武将,因担心皇位不保不惜阴谋构陷网织入罪,如岳飞、狄青等。积弊难返,革新无望。有宋一朝,不乏忠直清廉之士,如寇准、吕蒙正、范仲淹、王安石、宗泽等,但皆因皇帝昏馈而不得重用。范仲淹新政尤其是王安石变法,国家财力、政务得到加强,军事接连收复多处失地,但只因触及了朝中士大夫的利益,司马光等一众文人结党阻挠,致使王安石两遭贬谪流放。
由网友 蝈蝈文化 提供的答案:
前面多位师友的回答已非常专业,我画蛇添足聊补几句。
人们对宋代评价高,是和宋朝偃武修文的执政观念分不开的,宋一改秦以来崇武尚霸传统而尚文官治理,并开放言论,如宫廷画师张择端可以用《清明上河图》(画谏)市场管理不到位,尽展人文情怀,中国文人画便自宋肇始。所以政治较为清明,"政通人和"是也。
至于与教科书评价有偏,是史论与世论偏差而已。
由网友 当代曹植 提供的答案:
教科书上的评价更务实。两宋是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底层百姓终日不得温饱,需要卖儿卖女来维持生计。市场上可以买卖人口,甚至还有菜人。
两宋是文官的天堂,百姓的地狱。文官掌握笔杆子,自然美化宋朝,
宋朝的缺点是军事不行,靖康之耻丢尽了脸面,南宋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而宋朝的优点也是不得不说的,几千年封建史上唯一一个共治时代,政治之开明令人赞叹,文人拥有高度开放的言论自由;经济之发达同样令人向往。
宋朝是富而不强的朝代。教科书是史论、传统论、官方论,而其他方方面面的评价,堪为学术研究、探讨。
由网友 山野论史 提供的答案:
教科书式政治工具,是统一人们思想的工具,不是记录工具,这一点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教科书告诉我们的是成败得失和政治倾向,他所侧重的点是历史发展规律,从中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所在,然后再根据历史经验总结出一套统治者认为的最佳方案,并把他们认为正确的这些东西灌输到受众的认知里。
不但教科书是这样,即便是史书,也有很大差距,官修本、私修本、本朝历史、后来朝代修前朝历史,因为编者也都存在不同政治倾向,所描述的历史也会有较大差距。
这就催生了一个新名词,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简单理解,第一历史就是历史原本的真实面貌,第二历史就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第一历史是很难被证实的,我们见到的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我们只能被动地相信,这是信息获取渠道注定的,除非我们能够穿越到古代去证实。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经过别人转述的,因为资料来源不具有唯一性,存在一些差距也不会成为硬伤,因为你无法绝对证伪,这就给后世的人操作历史留下可乘之机。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只记录符合自己观点的东西,或略对自己观点不利的信息,因为不是凭空捏造,你还无法否定。
宋朝伟大不伟大,要看你从哪一方面看,教科书关注的重点是宋朝的不足,着重总结其软弱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也给自己当下的制度合理性提供依据。这就注定在教科书中要体现出我们现在比以前的制度要优越,在这个前提下,你就会感觉宋朝却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个很正常。
不过话说回来,历史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拿现代的标准去评判一千年前的朝代,必定问题多多,但是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与同期甚至前会时代并不遥远的时代比,宋朝肯定是一个伟大的王朝。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福利都是历史上最好的。
宋朝的弱也是相对的。要知道宋朝面临的对手,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民族,契丹铁骑的威名至今影响还在,在中亚和西亚,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契丹。女真勇士的威名更胜,女真不满万,满万无敌于天下,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女真勇士是中国战争史上创造奇迹最多的民族,两千多人的部族军队起家,却在几年之间把疆域辽阔、拥军百万的大辽打得七零八落,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宁江州之战,出河店之战、达鲁古城之战、护步达冈之战,每次都是以少胜多。金国初立,只有不足三万女真兵,但是只用了几年时间,连续攻克辽国五京,把辽国皇帝追的到处乱蹿,金兵自起兵以来,几乎未尝败绩,是历史上覆灭大国政权之战中,发动人数最少,损失最小的。
蒙古骑兵的快马弯刀就更不用说了,不用说中国历史,就算放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他们面对偏居一隅的南宋,整整打了半个世纪才灭掉了人们眼中的弱宋,即便是被无数后人诟病的贾似道,在鄂州之战也让蒙古军吃尽苦头,连不可一世的忽必烈也不禁感叹:"我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贾似道这样的人物来使用呢?"
两宋在强敌环伺之下,整整坚持了三百多年,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灭亡之间,唯一一个超过三百年的王朝。不要跟我提两汉,两汉是完全独立的朝代,两只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两宋时一脉相承的一个朝代的两个时期。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