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原始档案和记录(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如果上一项措施不能奏效,就驱散现政府,另组吸收国民党参加依靠冯玉祥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新政府。会议建议加拉罕做出判断,"现在是否时机已到,可以由中国政府呼吁苏联政府在中国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调停";建议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其他负责人,"在其讲话和文章中切勿宣扬共产国际、苏联和俄共在中国革命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驻华使馆人员和俄国工作人员的行动务必极其谨慎";等等。[插图]这些决定的政治意图是不言而喻的,其建议"切勿宣扬共产国际、苏联和俄共在中国革命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要求驻华使馆与俄工作人员"行动务必极其谨慎",也是颇耐人寻味的。
访苏燃起冯玉祥重新振起的希望
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苏联人预料的冯玉祥及国民军与张作霖的冲突果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全力给予援助的冯玉祥及国民第一军终究抵挡不住奉张与吴佩孚的联合进攻,在武装冲突中很快处于劣势。斯大林期盼的组织"吸收国民党参加依靠冯玉祥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新政府"的计划自然化为泡影。
但冯玉祥和苏联政府当然不肯罢手,斗争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冯玉祥于1925年12月27日宣布辞去西北边防督办职务,次年1月1日通电下野。冯的辞职和下野,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而亲赴苏联考察,正是走活这一盘棋的一着。
实际上,早在1925年10月,冯玉祥就派其参谋长熊斌率代表团访问苏联。研究者认为,该代表团除了要求苏联政府扩大武器援助外,还兼有为冯玉祥访问莫斯科开道的任务。[插图]加拉罕为促成冯玉祥访苏,颇费心计。最后,为掩人耳目,他提出并帮助"通过外交部门领取外交部发给的去德国访问而又途径苏联的护照"。[插图]但冯玉祥访苏不久还是被有心记者披露了出来。
1926年3月20日,冯玉祥自平地泉取道外蒙古前往苏联,经长途跋涉,于5月9日抵达莫斯科,费时1月有余。当其行至库伦,鲍罗廷及徐谦、顾孟馀等前来会晤。鲍等同冯玉祥讨论了国民军在新形势下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鲍对冯说:
您拥有中国最强毅的军队,口称救国,但不知您的救国方针,具体计划如何?何时实现?假设您的救国大策优于国民党,我们可以离开国民党来助您;假设没有,就请您加入国民党,接受其主义和政策,联合一致,共计革命的成功,这是我们的希望!
鲍罗廷特地赶到库伦,在冯玉祥最困难的情况下与其谈国民军与国民党合作,促其加入国民党,继续实行其把冯及国民军争取到国民党左派队伍中来的计划,显然不完全是个人行为,大概亦认为是最好时机。冯玉祥当时并没有别的选择,回答说:"我是一个军人,不懂政治,更没有具体办法,耿耿此心,只知道要革命。"[插图]冯并经过了一夜的考虑,决定加入国
由网友 博学的万事达人 提供的答案: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率领部下临阵倒戈,返回北京囚禁"贿选"总统曹锟,从此正式与直系军阀分道扬镳。此举虽然使冯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但也从此断绝了冯玉祥部队的粮饷来源。随后,冯玉祥在奉系张作霖的排挤下退往贫瘠的西北地区,部队连吃穿都成了问题,武器装备更是无力购买更新。
冯玉祥与苏联方面展开合作
但在以后直到北伐战争的这段时间,冯玉祥部队虽然处境艰难,但并未陷入缺枪少炮的窘境,甚至一度越战越强,兵力也迅速扩充到近40万众。原来在此期间,苏联方面一直对冯玉祥提供着军事援助。因为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奉系军阀一家独大,如果任由日本势力在东北等地扩张,势必威胁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为此,苏联选中了拥有十余万国民军的冯玉祥,积极与其合作。
恰好,冯玉祥此时不仅面对张作霖奉军,还有防备山西阎锡山和洛阳吴佩孚的夹攻,处境十分艰难,也迫切需要苏联的支持,两者一拍即合。从1925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开始,苏联仅在其后的半年内就支持其经费高达148830美金。另外,仅《莫斯科关于拨给加伦军事费用协助南北各革命军军械事致苏什赤夫斯基》一份文件记载,苏联方面就援助冯部国民军"来福枪1万8千支,配带子弹1800万发;机关枪90架,配带子弹及附属品;大炮24尊,炮弹2万6千发"。
援助冯玉祥的力度甚至超过广州革命政权
据后来统计,1925年底以前,苏联政府仅向国民军第1军援助的武器,就有俄国来福枪12470支,日本来福枪1040支,机枪90挺,大炮78门,炮弹9360枚,掷弹筒9116个,子弹135万发。这一期间,苏联政府对冯玉祥的援助力度之大,甚至超过了南方的孙中山革命政权。除此之外,苏联还帮助冯玉祥国民军积极进行军事人才培训。
1925年5月,以远东军区总司令任江普特纳为首的军事顾问团36人经外蒙到张家口,随即展开对国民军军官的培训和部队的训练工作,并先后建立了骑兵学校、炮兵学校、机枪学校及高级军官学校等。此外,还建立了反间谍工作学校、小型通讯学校和小型工兵学校用来培训冯玉祥部队奇缺的高技术兵种。这些学校先后接纳培训了7百多名军官和士兵,极大提高了冯玉祥部队的技战术水平。
北伐结束后冯玉祥与苏联关系迅速转冷
冯在系统观看了军校培养的步、骑、炮、工兵等军事人才演练后,通令嘉奖了苏联顾问和教官们。此外,苏联方面还帮助国民军重新装备了一些修理厂,可以生产部分弹药,其中有家工厂甚至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造了中国第一批装甲车。取得上述成绩之后,冯玉祥对苏联方面更加信任,干脆派自己的参谋长熊斌率部分团级军官赴苏学习,并挑选了15名优秀连排长进入苏联军官学校,进行系统学习。
不过苏联方面和冯玉祥之间的合作并不持久,随着北伐战争的结束,奉系军阀在少帅张学良的率领下宣布"易帜",投靠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日本势力在东北的扩张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苏联方面不需要冯玉祥继续牵制奉系军阀。同时,冯玉祥本人在蒋介石的重金拉拢下,也军中的共产党员,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的,一律礼送出境,冲刺开始与苏联划清了界限。
由网友 晨曦jk 提供的答案:
1948年7月,冯玉祥携家人回国,预备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工作,却在9月1日不幸遇难于轮船的大火中。
半生戎马,为何会葬身于一场大火之中?这场大火又是从何而起?真相究竟如何?
提到冯玉祥,人们的心中不免萦绕着诸如此类的问题。要知道冯玉祥的真正死因,不免要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探究。
出身贫寒却凭毅力平步青云
冯玉祥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是一个思想先进的爱国将领,素有"布衣将军"之称。
他出生于直隶沧州,从小生活在此处,十一岁时,他就因家境贫寒而没了学上,当时,他父亲冯有茂是淮军的队官,就替他报了名补兵额,也希望能领一些"恩饷"。
在军队中,他是一个异类,他非常热爱学习,读书十分用功,军队中人都说他是"傻大个",但是因为年纪小,军中人都爱欺负他,再加上他与众不同的作为,使他在军中挨了不少毒打,其他人都嘲笑他:"天天只知道读书,想要当状元啊?"
但不管别人怎么讥讽,他始终坚持,每天一有空就读书,有时居然能做到一夜不睡。在晚上读书时,他为了不影响别人,就找开了一个口的大木箱,把头伸进去读书,灯光昏暗,也不能阻止他分毫。
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规定好每天早晨必须读几个小时的英语单词。
他在门口挂了一块大木牌,在他开始学习时,他就将木牌翻转到"冯玉祥死了"的一面,待学习完毕后又转到"冯玉祥活了"的一面。
即使是在今天,也很少人能有他这样的毅力,也是因此他能通过考试选拔,当上副营长,后来又一步步晋升。
后来,在娶了上司陆建章的侄女后,他更是平步青云,再加上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一步步晋升,成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由网友 劳亩珠 提供的答案:
冯玉祥和苏联之间有几个重要的关系:
1. 1927年东北军易帜:冯玉祥曾经是北洋政府的将领,在1927年东北军易帜中,他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推翻了北洋政府,与苏联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
2.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大会":1934年10月,冯玉祥应邀赴苏联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大会"。此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部队进行长征的重要起点,也成为中国和苏联之间军事关系上的一个里程碑。
3. 抗日战争: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急需援助,苏联向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持。冯玉祥曾经负责协调苏联军队的进入和撤出,并平衡苏联和中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总的来说,冯玉祥与苏联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和中日战争等政治事件中相互作用的。
由网友 老顽童374236889 提供的答案:
冯玉祥将军出身低微,刻苦好学,同情贫苦平民,赞成苏俄革命。在新旧军伐中几度支持革命,赞成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我党的同路人和团结对象。最后死于轮船大火,原因诸说纷芸,也不排除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暗杀。总之,冯将军和苏联关系较好,也很受我党欢迎。
由网友 今日历史秀 提供的答案:
冯玉祥与苏联有着密切的关系。1925年,冯玉祥就任西北边防督办时,与于右任、陈友仁等国民党员有密切来往,并结识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鲍罗廷和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其部队中也很早就配备了三十多名苏军顾问。1926年8月,冯玉祥回国后不久,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影响下,当国民革命军攻抵武汉时,在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冯玉祥宣布所部集体加入共产党。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