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宛云018 提供的答案:
我们这边农村,六七十年代的彩礼大概是;现金七八百元(一个干部一年的工资),金一至二钱,银圆十几个,酒一至二大坛,猪肉几十斤,皮鞋一双,衣服几套,毛料布一块。
陪嫁为;金戒好几钱(彩礼金带回去,加女方亲戚送的),门帘银饰,裙带银饰各一套,棉被大小二至三条,草席一床,枕头冬夏两套,毛毯,脸盆,热水壶,红漆木箱或皮箱一两个,嫁衣三套。那时的东西也不少吧。
🌹百🌹年🌹好🌹合🌹
由网友 荷塘月色OLVS(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还是大集体时,人们在生产队集体出工,挣工分。
那时,物质还比较匮乏,有的生产队一个工日价值最少值2分钱,好一点的生产队每一个工日价值1角多。
那时一元钱太值钱了,人们可以办许多事。
年终决分时,劳力多的家庭还可分上几十元。人们可以办年货过年。
那时,农村男青年讨房媳妇的彩礼也就300元。
其中正礼240元,拜礼60元(见面礼)。
那时,年轻姑娘选择对象:当兵的和干临时工(也叫付业工)的最吃香。
嫁给家庭的经济条件要好,必须要具备"三转一翁翁"。
三转:缝纫机、手表、自行车。
一翁翁:一架收音机。
那时,人们的思想还很封建,没有完全解放。
男女之间授受不亲。
那时候,自由恋爱的不多,大多由男方父母托媒人介绍对象。
男女之间互不相识,经过订婚后两人仅只见过一面。每逢过春节双方各走动一次,两人才有机会见上一面。
相互之间交流很少,在众人面前也不好意思在一起。
即使二人领了结婚证,在未举行婚礼之前也不能同居住在一起。以免别人说闲话。
即使新婚后回娘家时,俩人一前一后还得保持一段距离。避免村里人说三道四。
他们的爱情是在婚后才慢慢建立起来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先结婚后恋爱。
女方的陪嫁也就更简单了,一副钢筋做的脸盆架子,两个小端箱,一面镜子。
经济状况好的家庭陪上两床新被褥。
这就是姑娘出嫁时娘家的陪嫁。
接新媳妇时,男方在村子里提前叫上一帮相好的伙伴,一人骑一辆自行车去媳妇娘家接新娘和送嫁的。
新郎不能用自行车带新娘,由主持婚礼的司仪带回男方家。
也有套上牛拉车接新娘的。
结婚吃酒席时,乡党们的贺礼也是送上一付画,主要的亲戚送上几尺布以表庆贺。
那时候,一个小家庭就这样简单地组成了。
虽说彩礼只有三百元,对当时的一般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巨大开资呢!
由网友 凡苗1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农村彩礼`陪嫁的怎能与现在相比呢!那时物资匮乏收入低,只要男女双方同意,彩礼也没有现在这样昂贵。那时的彩礼,男方送给女方的就是几件衣服,和小许的礼金。
而女方陪嫁的,普通的便桶和口袋(大麻布袋)、板箱、各种桶类、衣柜、床头柜等。到后来生活条件有所好转,男方的彩礼有所提高,女方的嫁妆也有所变化。女方家庭经济好的,有陪嫁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现代产品。与现在所比,好如天壤之别。
由网友 洒脱之华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彩礼就是经济条件可以的男方给女方买点衣服,那时叫"五子衣",就是五身衣服,有单有棉,有长有短,有薄有厚,保证结婚后四季有衣穿;如果男方经济条件差点买一两身也行,另外买点糖果之类,那时叫"茶食"。陪嫁是女家给女儿的嫁装有被子、洗漱用品;木头制的箱子、柜子、衣橱、桌凳等,条件好点陪八件,差点陪五件、四件。
由网友 7月流金 提供的答案:
我们是76年结婚,没有彩礼,订结婚日子,都是空手来的。爹妈说了,自己会挣钱,想吃什么,穿什么自己买。结婚时爹妈给我一个双开门的大衣柜,和一对箱子,坐钟,梳妆台和些生活用品。是用一辆130汽车送的,嫁妆。婆家准备了一个写字台,三屉桌,小衣柜,还有一对,对开门的箱架子,娘家送的箱子,放到箱架子上,严丝合缝的。那年代还实行桌布,我自己还绣了几块桌布,盖在箱子上和,三屉桌上挺漂亮的。在那个年代来讲,我们的婚房,就算挺温馨的。
由网友 yumeixian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刚好是破四旧、立四新的时期,那时我们村和隔壁村的青年都热衷看电影,十里八乡不管天睛下雨(天睛在露天晒场放映,下雨天在大礼堂放映)全部男女青年都会蜂涌而至走向电影场地谈恋爱,只要你情我愿然后回家跟父母一提,当父母的马上会托媒人上门提亲。
说到农村财礼在六十年代也只是应景而已,有的五十、六十,最多八十是天价了,另外带女方去供销社买上四套衣服,再配上一把花洋伞就行了。
至于陪嫁一般也就一床盖被一床垫被而已,还有两只红色杉木箱装着自己的衣服鞋袜,再带上一付利市桶(浴盆、脚盆.马桶),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农村嫁娶了。
不过在七十年代后期生活条件好了以后,财礼有一百.一百六.二百也有的了,陪嫁也多了起来,有脸盆架.五斗柜、大衣柜等等。
由网友 树下酒仙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彩礼、陪嫁是怎样的?
我来说说
我大姐今年69岁,她是1977年22出嫁的。
一:媒人牵线
那时农村人婚嫁,还是讲出生"成份"的;(贫雇农、下中农、富农、地主)成年人男婚女嫁,基本上都是亲戚或媒人介绍(父母听媒约之言),后安排父辈带"新人"见个面,无多大缺陷基本上定了;双方交流交流几次,就选定良辰吉日"定婚";定婚礼之前男方邀请女方"长辈""看家",也就是熟悉一下家庭环境和门户;在家摆一二桌酒宴就算"有脸面"了。
二:定婚
"定婚日"就是男方给女,扯几件布料、买双鞋什么的……也花不到几十元,双方舅舅家和长辈入席,就算定婚了。(定婚不代表正婚,中间如发现不对劲,可以托媒人解取婚约;定婚只是一种婚礼约定,不受婚姻法保护)。
三:送婚日(送日子)
结婚前一个月,双方父母选定吉日,有男女方媒人按乡风规矩筹备礼品(备用酒席的用品、喜糖、喜烟、喜酒),也就是通知双方父母家庭亲戚朋友,准备送婚礼金了;那个年代结婚,有送现金的,一、二元正常很,一个脸盆,两个水瓶属高礼了……
四:良辰吉日结婚典礼
a:男方彩礼,那时没有彩礼之说,但是女方要求的新婚衣服、酒水单要筹备的,如多少斤肉、多少斤酒、糖、烟等等必须要提前一天送到女方家。
b:中途有关礼节约定
嫁女方,先办酒水礼;等男方来接新娘,女方安排"三代人"送亲,长辈就象现在的婚礼上,女方的父亲,在婚礼上亲手女儿交给女婿仪式。
c:嫁妆
那个年代没有"压箱底的硬货",在"成份论的年代",你家有私货(黄金戒指)也不能明目张胆显摆,但是"玉镯"还是可以赔嫁的。
我大姐的嫁妆,三代人的衣鞋帽、大中小"三圆"(脸盒、脚盆、子孙桶(马桶)),床上用品二套(棉被、枕头),牙膏牙刷日用品,以及四季"人工手纳单、棉鞋"几十双等……那时家里确实穷啊,可是父亲是"老夫子"文化人(地主成份),母亲也是大户人家岀生的;"压箱底"就是10元钱,讨个吉祥如意、新婚美满幸福!
那年我11岁,记忆犹新;这就是七十年代的"婚礼"操办之事的过程。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