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云杳 提供的答案:
最可惜的有两个人,岳飞,李定国。
一个有机会挽救宋廷,另一个有机会光复大明。
这是仅有的两个,最终崩掉了,又其实可以被挽救的汉室正统的朝代。
南宋,朝廷新生,正统依旧,北方民心尚在,兵力也还充足,可以说,除了上层建筑怂了,其他所有该具备的,都还具备。
而当时最大的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无疑是岳飞北伐。
至于明朝,乱自上作,完全靠自救不现实了。山海关,北京相继失陷后,局势一路急转直下。
转而到南明小朝廷,民心比南宋还要坚定,大西军又一路势如破竹,如果军政可以一统,李定国心性更枭雄一点,光复明朝,未必不可期啊。
当然,其实还有一个朝代需要被拯救,晋。
但是,这个朝代烂掉了,我竟然觉得,压根不值得救(五胡乱华除外)。
由网友 围炉观史 提供的答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弄清楚我国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最有可能,或者说最接近于一统天下,这样的人并不多,自秦始皇第一次统一天下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里只出现过这样几位杰出人物:曹操、苻坚、刘裕、宇文邕、柴荣及赵匡胤。
其中,最可惜的当属曹操、刘裕、赵匡胤,为什么要先排除苻坚、宇文邕及柴荣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是苻坚,他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虽称大秦天王,其实就是前秦帝国的皇帝,他在丞相王猛的辅佐下,陆续消灭了前燕、前凉、代国等割据势力,同时夺取了东晋的梁、益二州,一统北方并结束了中原长期分裂动乱的局面。
公元383年,正当苻坚倾全国之兵共80余万大军,南征江南想要灭亡东晋一统天下时,却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的8万北府军打得大败,数十万大军如鸟兽散一溃千里,苻坚也在战场上受伤,单骑狼狈败退回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元气大伤,不久,苻坚本人也被羌族首领姚苌派人绞死,这姚苌就是历史上后秦的开国皇帝,而苻坚呢,由原来即将统一天下的雄主,却瞬间身死国灭,令人唏嘘不已。
虽然如此,苻坚未能一统天下不是最可惜的,原因有三:
一是苻坚太过宽厚仁慈,甚至可以说是"柔仁邀名",对于那些已亡国的贵族成员大肆封赏重用和优待,而忽视了他们可能带来的隐患;
二是苻坚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各民族政权分裂已久,民族融合、休养生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苻坚却看不到这一点,反而着急一统天下,强行征召本国及各民族的军队,以倾国之兵南征晋朝;
三是苻坚性格刚愎自用,不听王猛生前的建议及满朝公卿贵族、文武大臣的劝谏,一意孤行南征君臣和睦的东晋,结果淝水之战招致大败,狼狈北还。而他以前信任并重用的慕容垂、姚苌等鲜卑、羌族首领纷纷举兵反叛,复国称王建立割据政权,使好不容易统一的北方又重新陷入四分五裂中,且苻坚本人也死于自己曾多次提拔重用的姚苌之手。
所以,苻坚就算没有遭遇淝水惨败,依他的性格禀性,最终很难一统天下,因为其统治内部迟早会出问题,只是由于淝水之战的大败,使前秦内部各民族的矛盾提前爆发了而已。
至于宇文邕和柴荣,大家之所以会觉得可惜,是因为他们两人在历史上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又同时在北伐游牧民族的途中患病,最终英年早逝,假使他们能长寿些,未必不能统一天下?
先说说宇文邕,他在权臣宇文护的威压下隐忍十二年,诛杀宇文护后仅仅几年就灭了周国的死对头北齐,正当他北伐突厥准备消除后顾之忧,南征灭陈一统天下时,却突发疾病而死,为后来的杨坚作了嫁衣。
再说柴荣,他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可见他神武雄略,确实是一代英主,柴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立志统一天下。然而,他却在北伐辽国的关键时刻患上疾病,不久就病死于开封,成全了后来的赵匡胤。
宇文邕和柴荣,一个活了36岁,一个活了39岁,以现在看来,确实算得上英年早逝,尤其是他们作为皇帝,又处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不得不说是历史的遗憾,但同时他们是政治人物,长寿才是最大的资本,因为活得久才能笑到最后。
所以无论二人有着怎样冲天的志向和抱负,英年早逝就是他们的致命伤,这是无法改变的,也注定了他们没有机会统一天下,自然也说不上特别可惜,但历史遗憾还是有的。
总的来说,苻坚、宇文邕及柴荣未能一统天下,遗憾大于可惜,最多只能算比较可惜。
那么,曹操、刘裕及赵匡胤三人,为什么又最可惜呢?
首先是曹操,他和苻坚比较类似,都是在统一北方后,率领号称80万的大军(实际上20多万)准备南征江南一统天下,结果在孙刘联军的抵抗下,于赤壁之战中惨败。所不同的是,败退回北方的曹操并没有一蹶不振,依然牢牢控制着北方中原,而不是像苻坚那样经历一次大败,国家就马上分崩离析。
虽然如此,但经过赤壁之战,曹操的军队损失惨重,导致元气大伤,暂时无力消灭刘备、孙权势力,从而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
同样是大败,为什么苻坚遗憾,曹操可惜呢?
曹操文治武功和苻坚差不多,但性格、能力上更符合一位枭雄式帝王的标准,因而他控制之下的北方比苻坚更稳定,南征江南没有后顾之忧,惨败之后却依然能雄霸北方;
赤壁之战输得莫名其妙,一向用兵比较谨慎的曹操,却在赤壁之战前骄矜自满,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有些还是致命的。骄兵必败的道理难道他不懂,可事实上,在开战之前曹操确实骄傲轻敌了,以为能一战平定江南,因此没有将只有数万兵力的孙刘联军放在眼里,最终大败而归。
曹操统治北方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不重门第虚誉,惩治豪强,打压世家大族势力,因此曹操当政期间手下人才辈出,曹魏政权日趋鼎盛。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想要篡汉自立,进而一统天下,可偏偏能力不足,于是不得不实行九品官人法,依靠和重用世家大族的势力,从而导致了士族门阀的崛起,他们垄断了魏国的朝政大权,为司马懿家族的上台提供了机会。
其后正是司马家族的统治,导致了"五胡乱华"历史事件的发生,将华夏文明带入了分裂动荡及黑暗的深渊。
假如公元208年,那场赤壁大战曹操取得了胜利,那么,其后的一切都将不会发生,因此,曹操未能在赤壁之战中灭亡刘备、孙权,实现一统天下,实在是太可惜了。
其次是刘裕,他被史家誉为"南朝第一帝",自幼家境贫寒,为生计投身于北府军,并一步步成长为领军将领,后来在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叛乱势力中崛起,逐渐成为左右东晋时局的掌权者。
在他执政期间,对内稳定了东晋统一的局势,对外则北伐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同时还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及关中等地,光复了洛阳、长安两都。
此时,只差消灭胡夏、北魏就基本统一了天下,其打下的势力版图不但东晋开国以来前所未有,在南朝各代中所控制的疆域也是最辽阔的,是南北朝时期最接近于统一天下的一次,然而,这种大好局面随着一个人的突然病逝而前功尽弃,他是谁呢?
原来,刘裕之所以能放心南征北战,亲自率领大军北伐中原,是因为朝中有自己的部下,甚至说是好搭档,替自己留守建康主理朝政,同时负责后勤粮草,他就是刘穆之,累官至前将军、左仆射,是刘裕的左膀右臂,他的突然病逝,意味着刘裕可能对后方都城建康失去控制。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当刘裕灭亡后秦,准备经略关中北伐胡夏、北魏时,后方传来了刘穆之病逝的消息。刘裕经过与帐下文臣武将的讨论及慎重考虑,决定停止继续北伐,自己统军南归,同时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一班文武共守长安。
可刘裕没想到的是,在他南归后不久,留守长安辅佐刘义真的文臣武将发生了内讧,王镇恶、沈田子、王修先后被杀,而镇守长安的大将朱龄石也被攻破长安的胡夏军所杀,只有刘义真一人单骑逃脱。
长安得而复失固然可惜,但更可惜的是刘穆之的突然去世,使刘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刘裕返回建康后,派人缢杀了晋安帝,不久又废了新立的晋恭帝司马德文,代晋称帝建立宋朝,史称"南朝宋"。
到了在位的第三年(422年),宋武帝刘裕准备再次北伐北魏时,却患了重病,数月后在建康的西殿崩逝。刘裕死后,北魏逐渐壮大,先后灭亡了胡夏、北燕及北凉数个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并与刘宋形成了对峙局面,而随着刘裕的去世,刘宋王朝再也没机会也没能力一统天下了。
最后是赵匡胤,对于赵匡胤的历史很多人比较熟悉,他本是后周的禁军大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宋朝的开国皇帝。
他在位期间,采纳了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割据政权,大部分完成了天下的统一,只剩下北汉这个弹丸之地尚未灭亡(此时吴越国虽未统一,但亲附宋朝)。
开宝九年(976年),正当赵匡胤发动第三次征讨北汉时(前两次因辽国出兵援助,皆无功而返),赵匡胤却突然于开封的万岁殿驾崩,享年50岁。
在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其弟赵光义就匆忙登上了帝位,留下了"烛影斧声"的民间传说,有人认为是赵光义弑兄篡位,但也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赵光义不存在弑兄篡位的行为。
作为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虽然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但并不过分削弱武将的势力和权力,武将依然受到重视,军队保持着很强的战斗力,同时赵匡胤对灭亡北汉及收复燕云十六州有着长远的规划。
尤其是针对辽国占领的燕云地区,赵匡胤立志收复,认为燕云未复,国家难称一统;其次,他对宋辽双方的实力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辽军比宋军更强,因此默默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为将来收复燕云积蓄力量;同时,他还想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为此他专门设置了"封桩库",每年往里面存钱,等到存够了五百万缗后,遣使向辽国赎回燕云地区,如果辽人不同意,就用存的钱招募军队,以武力收复。
可以说,赵匡胤对于如何一统天下有着深远的谋划和安排,可惜的是,一个"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让赵匡胤在50岁盛年之际猝然而逝,致使统一天下的愿望和计划无疾而终。
接替赵匡胤继位的赵光义虽然对辽国进行了两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第一次北伐,宋军兵败高梁河,赵光义本人也中箭受伤,仓皇逃逸,被网络上戏称为"高梁河车神"。
赵光义不仅对辽国作战惨败,对定难军(党项)、静海军(交趾)的经略用兵也未能成功,可见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远远不如赵匡胤,偏偏又喜欢瞎指挥。开疆拓土的失败,迫使他开始奉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宋朝也从此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导致有宋一代积贫积弱,再也没有能力收复燕云,一统天下。
总的来说,曹操、刘裕、赵匡胤三人未能统一天下都很可惜,但要说最最可惜的是曹操,因为其后的"五胡乱华"历史不忍直视,其次最可惜的是刘裕、赵匡胤。
由网友 根哥1971 提供的答案:
在我看来,最可惜的当属本是十拿九稳,唾手可得的成果,却因一个小小事件或决策导致成果旁落,功败垂成。
曹操,符坚,是失败在前,属于实力问题。
刘裕,后院起火,主动后撤,自保在先,格局略小
柴荣,宇文邕,英年早逝,壮志难酬
赵匡胤,斧声烛影,留下遗憾。
他们距实现统一只有一步之遥,虽可惜,但绝非最可惜。
我认为,最可惜的,当属南宋。
从当时的经济,科技,军力的角度去分析,南宋完全有实力完成大一统的宏图大业。
通过靖康后多年的征战,南宋已积累了一批才华卓越的将领,岳飞,韩世忠,张後等,都能让金兵闻风丧胆。而且岳武穆己经找到了破解北方骑兵的方法。且在科技方面,南宋已经掌握了火器的应用,在战争中可大显神威。
经济方面,南宋虽暂且偏安一方,但当时南宋的GDP绝对要占全球GDP的50%以上。
民意基础方面,靖康之耻绝对是兵力动员的一剂良方。
而当时的对手金国,朝堂并不稳定,相较之下,还比较落后,唯一的长处是更凶悍罢了
只可惜,南宋赵构对外过于软弱,加上奸臣秦桧等弄权,最后十二道金牌把岳飞从前线招回,导致北伐的失败,着实可惜。
以古鉴今,台湾尚未回归,虽然有憾,但好在两地发展的都还不错,且两岸人民大多数都有统一的愿望,而且七十多年来,政党间的恩怨也己抹平,现在阻隔在统一线上的,只有两种利益,一种是岛内政党利益,另一种是境外势力的经济利益。既如此,对内通过交流与沟通达成利益共识,对外通过交流,沟通及适当的竞争,亦能调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两岸必能实现统一,不给我们的后人留下遗憾。
由网友 为名人著书立传 提供的答案: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丁材
中国历史上谁没有一统天下最可惜?
答:我认为,刘裕没有一统天下最可惜。
因为,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一生戎马,战功赫赫。被李贽称为"定乱代兴之君",被后世誉为"南朝第一帝"。
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混乱的时期,中原各地割据,长时间未能出现一统的国家。
刘裕以寒门庶族身份,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
刘裕先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谯纵、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西蜀、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更派兵南征林邑国。正是刘裕的征伐,使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尽归一统。
刘裕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容磨灭,后来关中虽复失,但河南、山东、淮北已划入南朝版图。将南朝的防线推进到了潼关、黄河一线,保障了江淮流域。后来的宋魏间战争,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使长江流域得到较为长期的安静,为"元嘉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北部疆域屏障。
同时,刘裕对东晋以来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权中央,整顿吏治,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废除苛法,赈济穷人,减轻人民负担,亲自听讼,兴学校,策试诸州郡秀才。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刘裕是汉以后,唐以前的历史中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
李贽则直接以"定乱代兴之君"赞誉刘裕,近代文学家鲁迅说他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的君主。
田余庆则将刘裕视为门阀政治的掘墓人,认为门阀政治终结于刘裕之手。刘裕代晋之后,门阀士族虽然仍然存在,但已无法成为决定性的政治力量。
公元422年,刘裕计划出兵伐北魏。结果未来得及出兵,突发疾病,终年五十九岁,一统天下的美梦终成泡影。
综上所述,所以说刘裕没有一统天下最可惜。
由网友 淡墨浅白 提供的答案:
孙中山
中国历史上其他人,从实力的角度出发,没有完成统一,是个人的可惜,但是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他们的统治都是基于封建王朝统治,并不能提升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国父,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为何孙中山没有统一天下最可惜?
如果孙中山统一天下,就不会有军阀割据,中国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科技、经济、文化。日本也不会有机会发动侵华战争,中日之间的战争将延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负的天平已然偏向了中华。
二战以后,世界的三大巨头,将成为四大巨头。接管日本的不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人。日本没有实现的"大东亚共荣圈",那么必然会被中国人实现。美苏争霸,必然演变为中、美、苏三国演义,世界的格局将更为稳固。
中国人完全可以从实力的角度,参与到更多的国际关系中,中国人也完全可以从文明的角度收到外国人的赞赏。中国必然可以成为世界的中心,建都伊犁必然可以实现。
试问一下,中国历史上,还有比这更可惜的吗?
由网友 不可说 提供的答案:
柴荣
网上经常有人争议:如果柴荣不早死,中国会怎么样?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个问题:如果丘处机不路过牛家村?如果潘金莲没有打开窗户?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争议,因为柴荣实在太牛了。在位六年,四面征战,打得南唐自号江南国主,后蜀退回四川,北汉不再为边患,死前还从契丹手中夺回了两州三关十七县。柴荣自己幻想着向天要三十年"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然而历史只给了他六年。
柴荣是郭威妻柴皇后的侄子。他家境贫寒,从小走南闯北做生意。郭威跟随刘知远打天下,不断得到升迁。柴荣投靠姑父,一开始经商贩茶,为郭威提供经济支持。郭威喜欢他的才干,就收为养子,改名郭荣。(至于为什么历史上一直叫柴荣,这要问宋代修史的史官。)在经商的同时,柴荣又坚持习文练武,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947年,刘知远称帝,后汉上市,作为创始人之一的郭威跟着高升,柴荣也开始弃商从军。谁知刘知远死得早,继位的隐帝刘承祐十分忌惮郭威,准备诛杀他。结果事情败露,郭威起兵反叛。刘承祐就杀了郭威的几个儿子,直接导致郭威绝后。愤慨之下,郭威率军在七里坡大败汉军,终结了沙陀人的政权,建立了后周。此时,柴荣一直在邺都大本营坐镇,确保后方安全。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郭威,颇懂得民间疾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与民休息,国力日渐强大。三年后,郭威病死,作为养子的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柴荣秉持郭威遗志,继续发展生产。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让流离失所的人回归农业。
社会经济恢复的同时,柴荣还学习贞观之风,狠抓吏治,严明赏罚,广开言路,命人编写了《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采纳了其中的一些建议。
柴荣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军事上的成绩。
他上位不到10天,北汉的刘崇趁后周国主新丧,新君不稳,联合契丹起兵伐周。
柴荣决定御驾亲征,却被群臣嘲笑。
柴荣:刘崇欺负我,自以为吞并天下的机会到了,我不能不去。想当年唐太宗平定天下的时候,都是自己统兵,我不能偷懒。
冯道:陛下不是唐太宗。
柴荣:以我的兵力,破刘崇如泰山压顶。
冯道:陛下不是泰山。
柴荣:…………
两军刚一接触,右军樊爱能、何徽等人望风而逃,千余人投敌,关键时刻,柴荣身先士卒,带五十人直冲刘崇牙帐,刘崇此时好整以暇,正在饮酒,仓促之间北汉军大乱。再加上赵匡胤等人奋勇杀敌,北汉大败,最终,刘崇只带百余骑回到晋阳。这就是著名的"高平之战"。
随后,柴荣在潞州召开军事会议,处死了逃跑的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名将校,赏赐有功的战将。从这一战起,柴荣真正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柴荣总结高平之战的教训,决定整顿军队。他淘汰了老弱病残,招募选拔天下武艺高强者,由赵匡胤选入殿前诸班,进一步充实了中央禁军的力量。借着这支劲旅的力量,柴荣随后攻取了秦州、凤州、成州、阶州等后蜀土地,攫取了南唐江北十四州,打得李璟心惊胆战。
柴荣最终的目的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当时,契丹在位的是辽穆宗,这位皇帝人称"睡王",一天只知道打猎醉酒。959年,柴荣又一次御驾亲征,四十二天即收复了三关三州。当柴荣准备一鼓作气收复幽州时,他突发疾病,只好停止进军,一个月后即病逝。
接替柴荣的,是年仅七岁的柴宗训。这位小朋友显然不适应五代十国的政治,在他之前,作为第二代国主的后唐、后晋、后汉帝王都没能善终。即便没有赵匡胤,还有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李重进虎视眈眈。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柴宗训被废,活到20岁。
赵匡胤是跟着柴荣一起打天下的,年纪也相仿,他承继了柴荣的遗产,最终开创了两宋四百年的基业。他没有立太子,而是积极培养弟弟赵匡义,确保了宋朝政权的平稳过渡。
柴荣留给后世的遗产有四个:
第一,给北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疏通运河,扩大汴梁城,奠定了繁华开封的基础。
第三,熔掉佛寺的佛像铸造周元通宝,被后世视为珍宝,拿来治病,据说灵验无比。
第四,留下了谜一般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诸窑之冠——柴窑。
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柴荣活过四十,大概跟赵匡胤差不多或更强些,至少会收复幽州。如果年岁再长些,那么可能跟朱元璋差不多。
毕竟,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