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国粹繁荣绚丽日 提供的答案:
《旧唐书》,五代.后晋刘昫等撰。二百卷。原名《唐书》。因与宋.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相区别,通称为《旧唐书》。
后晋.天福六年始修,开运二年成书。监修原为宰相赵莹,书成时莹已出为节镇,故由宰相刘昫署名奏上。旧有吴兢、韦述、于休烈等所纂《唐书》及自唐高祖至文宗各朝实录,史料可据,刘昫等用为篮本,至长庆以后,实录等阙失不存,昫等乃採杂说、传记成之。故长庆(穆宗)以前部分,本纪列传记载详明,长庆以后部分,本纪语多支蔓,列传多叙官资,缺乏事实。
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於长庆以前多取材此书,而不取《新唐书》;清.沈炳震辑《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本纪列传亦皆采此书,而志表等多用《新唐书》,可见新、旧《唐书》的长短。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撰,二百二十五卷,自庆历四年开局,至嘉祐五年成书,共十七年。
修撰本纪、志、表,祁撰列传。曾公亮进书表谓比之刘昫《旧唐书》,事增文省,如黄巢、高骈等传,较旧传详实,但因修、祁反对骈文,文字有意求简,往往不免晦涩。同时吴缜撰《新唐书纠谬》二十卷,专驳新书,虽有是处,但过当之处亦在不少。
由网友 酒鬼诗选 提供的答案:
一,出书时代不同,旧唐书是五代时期,新唐书是宋时。
二,作者不同,旧唐书是官方记录,新唐书是文学大家编修。
三,内容表达不同,旧唐书抄录史实,新唐书有艺术修饰。
就两者的历史价值而言,旧唐书源于五代人抄录唐人的记录而成,它更具史料价值。新唐书由文学大家执笔编修,更有艺术价值。两者结合起来,会使唐史既有史料性又有可读性。
读史不深,所言自浅,不对的地方请批评。
由网友 岑家泽根艺 提供的答案:
《旧唐书》与《新唐书》其实都是记录唐朝从发展到衰亡的两部史书。编写的时间不同,作者也不同。《旧唐书》着重于史实记,篇幅、章节较短。而《新唐书》则是用文学叙述的方式除了记录史实外还添加了一些史实说明,带有一定的文学性,篇幅、章节曾多,内容较丰富。《旧唐书》的历史价值体现着重史实记载,而《新唐书》的历史价值则体现在文学叙述的研究。
由网友 夜半私语时Z 提供的答案:
《新唐书》和《旧唐书》是两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都是记载唐朝历史的正史之一。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旧唐书》的篇幅较短,只有200卷左右,而《新唐书》则有1060卷,篇幅更长。
2.《旧唐书》不仅记录了唐朝初期的历史,也包含了该朝后期的历史,而《新唐书》则主要涵盖了唐朝盛世的历史,更加详尽和全面。
3.在历史记载和叙述方式上,两部著作也有所不同。《旧唐书》主要注重传统的史学记载方式,注重人物与事件的真实性。而《新唐书》则更为注重文学性和文艺性,更多从文化、社会、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来叙述历史,注重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
4.在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方面,两部著作也有所不同。《旧唐书》主要参考了早期的史书和官方档案,重视对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新唐书》据传则获得了不少民间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更多地反映了民间文化和思潮。
《新唐书》与《旧唐书》的书写风格和内容特点不同,但都为我们了解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由网友 虎妹侃大山 提供的答案:
新唐书和旧唐书是两部历史名著,都是关于唐朝历史的正史文献。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编纂时间不同:旧唐书的编纂始于唐末,历时约50年,完成于五代时期;新唐书则是在五代时期的后期编写的,历时约10年。
2. 作者不同:旧唐书由徐震主持编纂,总计经过两个主编和多位撰稿人的修订;新唐书则由欧阳修主持编撰。
3. 体例不同:旧唐书分为100卷,用"列传"、"表"两种形式,记录了唐朝的历代帝王、文臣武将的事迹和各种制度;新唐书分为225卷,采用了"志"、"传"、"纪"三种体例,既记载了历代帝王、文臣武将的事迹和各种制度,也包括了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另外,新唐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对唐朝历史的记载也更加全面和详细,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两部书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贯彻了明代皇帝明太祖创立的历史编纂方针"以实录为本、以官箴为助",记录了唐朝的历史,对后来的后世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2. 记录了唐朝各个朝代的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问题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3. 对唐朝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基础。
总之,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是中国历史经典文献,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由网友 昴日星官 提供的答案:
很感谢Html369提出这个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在知乎上出现过。
其实这个问题困扰我许久了,研究隋唐史,尤其是唐史,选取哪些材料作为参考让我困惑不已。
而且这个问题困扰了我3年之久,经对比参照一系列资料,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讲故事方面,《新唐书》比《旧唐书》价值要高,《旧唐书》的史学价值要比《新唐书》重。
所以,后来我就一直以《旧唐书》《唐会要》《大唐创业起居注》《安禄山事迹》《唐律疏议》这五本书作为重要依据。
为什么呢?理由如下。
其一,《旧唐书》成书较早,成于五代时期。其材料可信度要比《新唐书》高。
《新唐书》带有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比如说对于女士参政这点上,《新唐书》就极尽批判,甚至将个人的态度表现得鲜明,这是史学家的大忌。
比如在武则天的记述上就有失偏颇。男宠一事篇幅过多,甚至将一些唐人的志怪异传奇编入其中,不假思索。
武则天男宠一事,我们可以根据年龄来算就知道可信不可信了。
武则天在唐太宗年间就花费了12年。李治回娶她的时候武则天26了,两人恩爱了34年,也就是说,李治死的时候武则天都60了。7年后,武则天才称帝。其时武则天已然67了,加上多年的湿气入体,身体早就如同朽木了。这个时候拿男宠说事,就极其不合适了。
再者武则天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一事,也实属臆测。李治废皇后诏书里面只字不提皇后谋害子女一事,证明这件事是子虚乌有。我就不相信写史书的欧阳修和宋祁就视若无睹。
如果有,那就是故意的。
再一个在宗教信仰方面,崇儒厌佛,这是不可取的。
诚然佛教在我国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有着高利贷、谶纬之言制造、不交赋税、干扰朝政等等黑历史,但也有其光明的一面,比如充当灾荒年的福利,广开寺门施粥补给灾民,设置专门的住宿场所供给进京赶考的寒门士子,再如最早的印刷术雕版印刷也是有佛教传过来的。
佛教文化最后汇入儒家,构成了我们华夏哲学体系,成为人们指导生活的重要依据。
甚至在两宋期间,佛教教徒为统治者刺探军情,为百姓提供农业气候参考。
这些功劳不可抹杀。
欧阳修、宋祁等人在编撰《新唐书》的过程当中掺杂个人的情绪,实属不应当。
但在史料方面,现行的考古还没有到达那一步,一些历史疑案证据不充分,暂时不能完全推翻其价值。姑且当做故事会读一读还是可以的。
其二,新唐书里面出现大量的对话。
诚然这是在可读性方面的艺术创作,但失去了史学的客观性。
《新唐书》成书于嘉佑年间,也就是宋仁宗时期。既然成书那么晚,又怎么得知帝王的对话的?况且有关帝王的起居注早就被五代时期一把火烧了干净。
宋仁宗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皇太后刘娥的评判。刘娥一直扶持赵祯成长,她的手段有些类似武则天,开科取士取得最多,重用丁谓、吕惠卿等奸相,甚至亲自下场参加党争,打击寇准等臣子。
一时间臣子们人人自危,在这件事上文人们的小心眼表现得淋漓尽致,什么狸猫换太子等等事情都被炮制出来,攻击刘娥的正统性。
好在最后,仁宗赵祯一锤定音,给刘娥的评判点了一个基调:虽无吕武之恶,确有吕武之实。
其实刘娥的心理很简单。
一方面对文人空谈治国极为厌恶,几十年来国库日渐空虚,不见有良臣去治理,只提圣人教诲,这有什么用呢?圣人还说要为民置办田产呢,比如"有恒产业有恒心",这之类的就没见寇准之流去认真操办,却始终任由功勋集团侵占老百姓的田地。
一方面权利的诱惑她放不下。她当年的侍女生下了赵祯,这件事只有在她紧握权力的时候才不敢被人捅出来。再者她对赵祯倾尽了自己的亲情,不希望这个儿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有主母之实)和自己翻脸。
时候果如她的猜想。再留而去世不久,赵祯包围了刘氏皇亲府,并查看亲生母亲的坟墓这才得知,刘娥以皇贵妃之尊密葬了其母,这才了解了刘娥的良苦用心。
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新唐书》里面的关于高阳公主、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这些女政治家的风评一再被降低。其价值可想而知。
其三,删减《旧唐书》。
我不知道欧阳修和宋祁等人出于什么目的删减了里面的内容,我是经过《中国通史》里面的一些书,对照才发现的这个问题。
不过既然史学大家,岑仲勉、陈寅恪、吕思勉这些专家们没说什么,也就不需要我去赘言了。但平心而论,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不佳。
再者,《新唐书》对贞观之治言过其实了。
唐朝有两个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个不假。
盛世的评论往往有三个要素:一无敌国外患,二国富民丰,三文采斐然。
贞观时期远远没有到达国富民丰的地步。贞观十七年的时候,路上饿殍依然存在,民户也没有超过五百万户。由于连年的战争征发民夫,民间阴盛阳衰,寡妇待嫁情况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沦落为暗娼。只不过比较有排面的大都市不少,如长安、洛阳、扬州等等十几个大城市遮盖住了贫穷的岭南地区,这才被人们称颂,实属意外。
总的来说,《新唐书》较《旧唐书》记述得详细,可读性也很强。但就研究价值来讲,实属难堪。
比如在欧阳修宋祁等人的眼里李隆基算是前明后昏的君主,给的评判却偏向正面。但近些年来的考古发现此人心胸狭小,算不得正大光明。
比如2015年发掘的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墓、2013年发掘的上官婉儿墓都是李隆基下令捣毁。真可谓是睚眦必报,居然连死人都不放过。
其四,自我夸耀成分居多。
《新唐书》较《旧唐书》虽然增补细致,尤其是《选举制》和《兵制》上存在自我夸耀的成分。
《选举制》详细地址表述了科举制度。诚然科举制在两宋期间得到完善,但不可抹杀这中间挣扎的过程。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都是门阀出身,他们敢于刺刀向内,和门阀争斗,这中间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拉锯战。这些内容只字不提,有失公正。
《兵制》里面对唐朝的藩镇描述也是有失公正的。藩镇带来了危害不假,但唐朝那么大的疆域,没有了藩镇又怎么管理?唐朝不是袖珍的宋朝,不是人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就行了的。唐朝不以夷制夷,凭靠千万人是不无号令四方少数民族的,尤其是中亚的丝绸之路开启的前提下。
眼下,我只能归纳了四点。由于鄙人学识浅显,只能到这,敬请谅解。
由网友 桃之妈妈 提供的答案:
《旧唐书》与《新唐书》是中国唐代的两部史书,前者由刘昭撰写而成,完成于945年,后者由欧阳询等人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完成于1060年。两部史书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记载范围不同。《旧唐书》记载了唐初至宣宗大中十年(851年)的历史,而《新唐书》则进一步将记载延伸至唐朝灭亡。
2. 记载方式不同。《旧唐书》以人物为主线,较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而《新唐书》则更加系统全面地记载了唐代各方面的社会发展变化。
3. 排版结构不同。《新唐书》按照官职和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清晰的层级结构,而《旧唐书》则按照人物生平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编写。
两部史书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旧唐书》是唐代史书中较早、较为完备的一部,对于我们认识唐代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新唐书》则在《旧唐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不仅记载了更多的历史事件和名人传记,而且对唐代政治制度、官制、典章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因此对于我们理解唐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