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二次中风?_如何预防二次中风的发生

由网友 小天使木芙蓉 提供的答案:

对于中风患者而言,预防二次中风,是维护生命健康的重中之重。

"二次中风"的主要原因:

是引起病人原先中风的"病因"仍在,如"三高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动脉硬化症等等,而抗凝血治疗不到位;

还有其他原因,如饮食习惯不良、气候变化异常、劳累过度以及情绪激动等等。

二次中风的危害:恢复差,死亡率更高。

二次中风的表现有:

1. 头晕:突然发生眩晕,有呕吐、走路不稳的表现;

2.头痛: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甚至伴有呕吐、昏迷或癫痫发作;

3. 面部:面瘫、嘴巴歪,说话突然间含糊不清;

4. 身体四肢:突发四肢无力,手脚抬举受限或失去活动能力;突发身体方向感失衡,频繁无故摔倒。

预防二次中风的措施有: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二次中风的发生,使身心健康,延长生命周期,二次中风的危险因素可能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过度肥胖。

2.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规律

尽可能的少糖、少盐、少油、低脂,控制三高。

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坚持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增强体质,提高睡眠质量。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做身体保健,做康复训练。

最后,中风后要定期复查各项指标,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有助于身体的康复和防止二次中风的发生。

由网友 糖尿病之友 提供的答案:

尽管有些病人中风经过抢救转危为安,但是却在一段时间后,旧病复发,又出现二次中风,而且二次中风出现的后遗症往往比第一次更严重。二次中风的发生与饮食不合理、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

预防二次中风的措施有:

1、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等合并症,控制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遵医嘱服药,避免盲目用药,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2、饮食清淡,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克。限制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方便面、鱼子、蟹黄、油条、油饼、奶油蛋糕、烤肉、烤鱼、薯片、糖果等。

3、吸烟会损伤血管,喝酒会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易使脑血管破裂,因此要戒烟酒。

4、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白菜、芹菜、黄瓜、胡萝卜、苹果、猕猴桃等,补充膳食纤维,多喝水,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用力过猛。

5、适量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类、瘦肉、脱脂牛奶、鸡蛋清等。

6、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紧张、兴奋、愤怒等。

7、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及时添加衣服,预防感冒。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

8、适当参加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导引养生功等,不要参加剧烈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5天,当出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时,要慢慢停止运动。

由网友 慶好中醫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怎样预防二次中风?

脑中风又称脑梗死,或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的最关切的一大疾病,更是冬季的多发病,常见病,关乎着人体健康,尤其是脑梗死患者二次再发病,更是危害最大,那怎么预防再次发作呢?我建议,请做到下列几个方面:

1,日常饮食中要制约摄入富含脂肪、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奶油、动物脑和内脏及各种精巧蛋糕和糖等。

2,日常饮食宜选用低脂肪食物,如玉米胚芽油,油、酸奶、豆类、鸡蛋蛋清、适量瘦肉、家禽、鱼类等,

3,增加维生素纤维的摄入,如各种蔬菜、瓜果、适量洋葱、大蒜、香茹、木耳等。

4,平时要少吃盐,不要吸烟喝酒,少喝含糖的饮料。

5,保持快乐的心态,适当的有氧运动,

6,注意防寒保暖,劳逸结合。

7,按时服药,定期测血压,同时做好健康体检。

等等

以上给大家介绍的,预防二次中风的一些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斧正,感谢大家的关注!了解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或中医养生,请点击我的关注→【庆好中医】,并给我点赞,我会诚信为您服务!

由网友 大家医联医生集团 提供的答案:

得过一次中风再发生第二次中风的机会很大,5年内发生第二次中风的机会是30%~40%。中老年朋友首先要切断诱发中风杀手,也就是治疗引起中风的原发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等,

中风,也就是卒中,在西医上有出血性和缺血性之分,高发的因素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都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切记要有效地控制血压,并长期观测血压的变化情况。孙宏涛主任表示,第一次中风之后,患者一定要到医院的神经内科让医生来做一个评估,检查动脉硬化的程度怎么样,尽量把中风的高发诱因都找出来,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将二次中风的危险最小化

从控制危险因素来讲,预防二次中风也一样要注意控制高血压、血脂,治疗心脏病,因此抗血小板聚集的药一般需要终生吃。可以很好的避免二次中风。此外还有降血脂的药物,也要坚持吃一段时间,把血脂降到一个相对低的水平。

"像有些人服用降压、降脂类药物后可能出现面部潮红、肠胃不适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要知道服药是预防二次中风最为重要的手段,好处肯定是大于坏处的,因此不要因为服药后出现小毛病就擅自停药,这样很可能出现二次中风。当然像双参龙是中成药,对肠胃没有任何刺激,是比较好的选择。"

如何预防二次中风?_如何预防二次中风的发生

由网友 啄木鸟药师 提供的答案:

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情况。

出血性中风大多数是由高血压引起的,预防二次复发的主要手段就是控制好血压水平,坚持按时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血压水平应保持在140 /90毫米汞柱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 80毫米汞柱以下。

预防动脉硬化血管狭窄造成的缺血性中风的二次发作,首先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其次应该根据患者的血管和血脂状况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包括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等,通常要求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则要求控制在1.8mmol/L以下。除了以上这两种药物之外,还应该控制好血压,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

而对于房颤引起的中风应坚持服用抗凝药。

除了以上药物之外,中风的病人还应该保持心情平和,戒烟限酒,避免劳累,清淡饮食,避免肥甘厚腻。坚持适量运动,在天气较冷的时候不建议太早户外活动以免太冷引起血管痉挛收缩造成大脑缺血疾病复发。也避免出现大汗淋漓和腹泻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会造成机体内的血容量下降,在血管状况较差的时候,不能够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引起疾病复发。

由网友 指尖上的芳香 提供的答案:

感谢您的邀请回答,希望我的答案能让您满意 关注今日头号:指尖上的芳香 点赞收藏 转发 好人一生平安顺心得意 (PS小贴士:本人嘴巴已经开光 好的很灵很灵的,真的 要试试么)么么哒 一摸就大 您来问来我来回答 我们是拥有多名医学博士的团队,多人拥有在美背景深知国内外最前沿医疗科学 感谢关注与厚爱


查看图片请鼠标点击放大

背景

与安慰剂相比,抗血小板药西洛他唑对预防卒中复发有效。我们设计了第二项西洛他唑卒中预防研究(CSPS 2),以建立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预防中风的非劣效性,并比较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年龄在20-79岁的患者在过去的26周内曾发生过脑梗塞,入选日本的278个地点,并分配为每天两次接受100 mg西洛他唑或每天一次接受81 mg阿司匹林治疗1 - 5年。根据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通过动态平衡方法分配患者,使用登记时获得的患者信息。所有患者,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和发起人都被掩盖了治疗分配。主要终点是首次发生中风(脑梗塞,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预设的非劣效性边界是危险比为1.33的95%CI上限。分析是通过全分析集。

发现

在2003年12月至2006年10月期间,2757名患者被纳入随机分配接受西洛他唑(n = 1379)或阿司匹林(n = 1378),其中西洛他唑1337和阿司匹林1335被纳入分析; 平均随访时间为29个月(标准差16)。西洛他唑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年发生率为2.76%(n = 82),阿司匹林组为3.71%(n = 119)(风险比0.743,95%CI 0.564-0 ·981; p = 0·0357)。西洛他唑较少发生出血事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需要住院的出血)发生率较低(0.77%,23例)比阿司匹林(1.78%,n = 57; 0。458,0。 296-0.711; p = 0.0004),但西洛他唑组头痛,腹泻,心悸,头晕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

解释

西洛他唑似乎不劣效,并且可能优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中风后的中风,并且伴有较少的出血事件。因此,西洛他唑可用于预防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中风。

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机试验和荟萃分析的结果显示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卒中后的二级预防有效。1几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比较显示出统计学上显着不同的结果,尽管在预防卒中方面只有边缘临床益处2,3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更有效。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高风险患者(MATCH)和氯吡格雷治疗高血栓风险和缺血性稳定,管理和避免(CHARISMA)试验中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动脉血栓形成并没有更有效降低血管事件风险比单独使用药物,但确实导致更多的出血事件。4,5治疗针对单独的血小板已经限制临床疗效,并试图以增加抗血小板作用似乎会增加出血的风险。6

西洛他唑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磷酸二酯酶3,增加cAMP浓度,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7西洛他唑还具有血管舒张活性,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并在体内和体外保护血管壁和内皮。8在若干随机试验,西洛他唑显著患者外周动脉疾病改善间歇性跛行症状。9 TASC II国际指南建议西洛他唑作为治疗间歇性跛行的一线药物。10在日本的1052名患者中,第一次西洛他唑卒中预防研究(CSPS)中,与安慰剂西洛他唑相比,复发性脑梗塞发生率降低与脑出血发生率增加显着相关。11西洛他唑也比安慰剂更有效地预防继发性脑梗塞,特别是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糖尿病或高血压高危患者中。12在这方面的证据的基础上,西洛他唑在日本被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和日本指引中风的管理是上市。13在720例中国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与阿司匹林相比,西洛他唑可以降低中风和任何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14],但随访时间很短。我们设计CSPS 2以建立与阿司匹林相比西洛他唑的非劣效性,并评估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相比在预防非心源性脑梗塞患者中风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耐心

入选标准为非心源性脑梗塞(NINDS-III分级15例)在26周内有CT或MRI扫描证据,随机分组前临床稳定性和20-79岁。如果患者对其中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有禁忌症,包括出血风险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消化性溃疡,则排除患者。如果患者患有血液,肝脏或肾脏疾病或与心脏栓塞相关的心脏疾病,或者已经或预定经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或血管再形成治疗脑梗塞,则也排除患者。服用噻吩并吡啶衍生物或任何其他研究药物的患者也被排除在外。不允许伴随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溶栓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抑制阿司匹林作用的药物。饮食或康复治疗没有限制。评估委员会验证了每位患者的资格。

随机化和掩蔽

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100mg西洛他唑每日两次或阿司匹林81mg每日一次,使用双哑法。安慰剂片剂的外观与未分配患者的药物的外观相同。随机分配表是由合同研究组织负责药物分配的人员使用SAS(版本8.2)生成的,随机分配是按照年龄,性别和研究机构进行分层的动态平衡方法进行的,以最小化分配的差异两组之间的基线变量。一个随机数字被预先分配给每个药品包装。患者被分配了一个治疗号码,该号码由注册中心的合同研究机构的负责药物分配的人员与编号的药品包匹配。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和发起人被掩盖治疗分配。负责分配药物的人员在分配后立即将分配清单密封,并将其密封直至指定的揭露点。

程序

在基线,第12周和每2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直至试验结束。在每次就诊时,都进行了血液和生化实验室分析,血压测量和心电图(ECG)。所有终点事件均通过临床记录评估记录。研究治疗持续至少1年,最长5年。

评估委员会的成员不知道患者的治疗任务,裁定所有试验终点。主要终点是首次发生脑卒中(脑梗塞复发,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次要终点是脑梗塞的第一次复发,包括脑梗塞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内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以及完全中风(脑梗塞,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或需要住院的出血(不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记录所有不良事件,并且在停止或完成治疗10天内发生的事件包括在分析中。只有永久中断记录为中止。分析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需要住院的出血)以评估药物安全性。在治疗完成或停药后38天内,确认发生致命不良事件的随访。

统计分析

根据确认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非劣效性所需事件的数量设定患者人数和研究时间长度。根据脑梗塞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荟萃分析结果,与安慰剂相比,1阿司匹林并未将卒中风险降低40%以上,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的风险比(HR)基于暴露量估计约为0.6。在第一项CSPS中,西洛他唑与安慰剂相比,使脑梗死复发风险降低了40%[ 11],根据这一结果,西洛他唑与安慰剂治疗卒中发作的HR也估计为约0.6。

我们计算出,如果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HR的95%CI上限为1.33(4/3)或更低,那么西洛他唑不劣于阿司匹林。假设非劣效性的余量是西洛他唑相对于安慰剂的HR为1.33,则HR与安慰剂的相关系数为0.8(0.6 * 1.33 = 0.7898),所以第一个CSPS可以再次确认。统计功率定为80%。我们使用弗里德曼的方法16来计算总共需要385个事件。假设中风发病率为每年5%,估计总共需要2600名患者,以在4年注册期和5年研究期内获得至少385个事件。

随访结束后,按照方案中预先确定的对完整分析的患者进行功效分析。完整的分析设置排除了不满足入选标准,违反排除标准,未服用研究药物或在研究药物开始后没有研究指定事件的随访的患者。因主要终点发病之外的任何原因而过早停止研究治疗的患者被视为审查案例。我们计算了西洛他唑与阿司匹林发生主要和次要终点的HR(95%CIs),包括脑卒中亚型的亚组分析以及对数秩检验。根据封闭测试程序的原则,只有在证实非劣效性时,使用对数秩检验来验证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的优越性。17累计发病率通过Kaplan-Meier分析进行估计和绘制。基于对数转换的正态近似计算每组中的每年发生率。对于安全性的分析,我们使用了χ 2测试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累计比较两组。所有分析均使用SAS(版本9.1)完成。

由网友 李博士和你谈健康 提供的答案:

中风是对脑血管病的俗称,也叫卒中,通常分为出血性的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和缺血性的,包括脑梗死和脑栓塞。

一般来说,有过一次中风后,发生第二次中风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缺血性脑卒中1年内复发率接近30%,5年复发率接近50%。所以预防复发非常重要。

由于中风有不同的类型,所以预防要根据中风的原因进行。对于脑出血,常见原因是高血压,所以预防二次脑出血,就要严格控制血压。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是脑内的小动脉瘤,应行脑血管影像检查,明确有无再进行治疗。

如果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应针对这些原因进行预防。如果是脑栓塞,需要找出栓塞的原因,是心源性的?动脉源性的?还是其他原因,积极处理这些栓塞原因进行预防。

总之,如果危险因素控制的好,二次中风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了!

更多健康问题,请点击右上角加"关注":李博士和你谈健康。

由网友 海上名医 提供的答案: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赵静主任医师介绍:

中风很多情况都是因为高血压、糖尿病引起,大脑血管的斑块导致狭窄引起血供的中断和脑组织的坏死,对于这种病人,如何防止再次中风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已经发生了血管的狭窄,那么它随时随地还可能再次堵塞。

预防的措施除了饮食和运动以外,最主要的是维护好正常的血管,仅仅从饮食运动是不太能解决了,因为是经过很多年的逐渐发展才会导致血管的狭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脑内的血管狭窄程度,如果血管狭窄的程度比较高,如70%,这时候要用双联抗血小板药三个月,经常复查血管狭窄的程度,定期做血管的ct,评估血管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对后期如何预防或者是预测再发中风是非常好的评估手段。

其实不光是对中风以后的病人,中风前有中风高危因素的人,其实都应该做血管的筛查,这种血管的狭窄很多人都是在脑梗发生以后才查出来的,如果能够在中风发生之前查出,就可以提前进行干预、预防,防止中风的发生,永远都是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由网友 朱萧俊说健康 提供的答案: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中风一词属于中医理论的范围,相当于西医脑卒中,包括脑梗死与脑溢血。

要想预防二次中风,就要搞清楚中风的病因;坦率地说,中风的病因比较复杂。

就拿脑梗死来说,颅内外动脉的狭窄和闭塞、脑动脉栓塞等,都可能促发脑梗。

再拿脑溢血来说,动脉瘤、脑动脉畸形、外伤等,都可能引发脑溢血。

但是,不管中风的病因有多么的复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中风的最主要病因,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这样一来,要预防二次中风,首先要控制你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把它们控制稳定的范围内。

然后就是彻底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熬夜、吸烟、喝酒等,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千万不要超重与肥胖。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由网友 三博张永力 提供的答案:

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对患病者而言,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对于整个家庭而言,在经济、精神、人力上都是沉重的负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

据中国卒中防治数据显示,高达40%的门诊卒中患者是复发人群,脑卒中后1年17.1%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脑卒中后2年复发率为25%,5年复发率超过 30.0%,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复发的患者在症状上通常都会比前一次更加严重,卒中复发使致残率或死亡风险相对于未复发患者增加约9.4倍。

针对脑卒中较高的复发率,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卒中的防复发的预防。

脑卒中二次复发率高达40%,卒中为什么会"卷土重来"?

病例解析

患者64岁,女性,曾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被家人紧急送医,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

经过有效急救施治,患者肢体、言语障碍逐渐恢复,一周后顺利出院,出院时仅有轻微的言语不清,无其他任何后遗症。

可没想到出院仅20天,这位患者再次"脑卒中",又住进了病房,可这次却没有上次初发时那么"幸运",不仅肢体瘫痪,还丧失了语言功能。

了解此次"脑卒中"复发的原因得知,出院时,医生和护士嘱咐"要按医嘱以防再发,及时复诊。"但患者出院后,药断断续续的吃了三分之二,而且听信邻居的话,又是偏方、又是理疗针灸,结果疗程未满,脑梗再发二次住院。

脑卒中之所以复发率高,是因为在第一次发病后,病情虽经治疗可以得到控制,但绝大多数患者的危险因素却没有消除。

引起脑卒中的一些常见危险因素(可控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肥胖、吸烟、酗酒和体育锻炼等,大多属于慢性疾病,难以根除;而另一种危险因素(不可控因素)——年龄的增长,性别、种族、遗传因素、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这些因素持续存在,长期作用下,脑动脉硬化缓慢进展,病人全身大动脉、小动脉都发生了病理性改变,最严重和最狭窄的血管先发生闭塞,出现了脑梗死,如果不启动预防复发的措施(二级预防),就像上文中的患者一样,不重视预防,其它动脉的硬化会继续进展,引起脑卒中复发的病理过程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脑卒中像地震或是火山喷发一样,卷土重来。

脑卒中一旦复发,意味着病情加重,会使更多的脑组织坏死,导致更为严重的瘫痪、语言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死亡率也会明显增加,"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指出,复发性脑卒中患者死亡或严重致残风险,是首发患者的9.4倍。

一旦复发意味着病情加重,做好这些事,卒中复发没可能!

在卒中首次发病后,没有留下后遗症或轻微后遗症的患者有必要开展二级预防(指对于已发生卒中的患者进行干预、预防卒中复发的策略),首次卒中后6个月内是卒中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

很多患者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存在误区,复发患者有一半以上是不听医嘱,担心药物副作用,药不吃,不复诊,病情有所好转就开始松懈。

对于二级预防务必坚信预防有效,坚持终身服药,同时不能将预防完全寄托于药物,须加搭配良好生活习惯,尽早干预可控的危险因素,控制病情,才能防卒中复发。

需要积极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同时包括房颤后血栓预防等;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减肥、坚持体育锻炼、生活习惯调节等。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很多患者因为疾病而产生悲观情绪,家人要帮助患者学会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脑血管疾病还和气候变化有关系。极端天气脑血管意外高发,应注意观察身体变化,若出现短时间一过性的半身无力或一侧肢体瘫痪等脑卒中先兆,应引起高度重视,立即到医院就诊。

对于已患卒中并留有后遗症的患者,应加强康复护理,开展三级预防,内容主要包括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普及、用品用具、咨询宣教等方面,尽可能恢复或补偿患者缺损的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003年《柳叶刀杂志》曾发表了一篇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证实只要改善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就可使全球脑卒中下降75%,但是想达到如此好的预防效果,光靠医生是不行的。患者应该相信医生,出院后必须遵医嘱认真执行,定期到医院复诊,不要迷信偏方、道听途说,应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戒烟限酒,坚持锻炼。

在此特别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止"脑卒中"复发!为此,患者和家人都应要了解"脑卒中"的常识。要知道,"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但如不能科学预防就会导致复发,而复发后果是严重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