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_玄奘取经是什么时期

由网友 机智的云朵JV 提供的答案:

《少林寺》电影大家都看过吧,十八棍僧救唐王!李世民登基后准少林僧人吃肉喝酒,感恩呗…玄奘,唐王御弟也,父陈光蕊,外公殷开山皆朝中位高权重…玄奘做水陆法会与兄世民消灾免难、增福添寿,佛教在大唐盛世时,弘扬广大无边,信众多多…然伴君如伴虎,佛教虽大兴,也就影响了皇权,唐王多睿智,对御弟曰:西方有大乘佛教!…又恰逢二个游方僧,观音与木叉,赠玄奘锦斓袈裟和九环锡杖,玄奖于是乎顺水推舟,乐得西天取经,一来远离皇权,保全自已,在者成就大乘佛教,传播美名耳…历朝历代,佛教不兴时,皇家便宣扬佛教,君权神授,给百姓冼脑,一心向善,便于统治…时间不早,就此打住,总之,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天下名山,僧占多多,玄奘西天取经,是佛教与皇权的双赢!

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是什么?_玄奘取经是什么时期

由网友 袁振兴 提供的答案:

唐僧取经的真实目的是大唐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唐僧是求取佛经,丰富了中国的佛经宝库,玄奘也带去了中国文化,历史记载,玄奘把中国的《道德经》带到了印度,并翻译成梵语。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大乘佛法带回中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的人物。

由网友 寂风hk 提供的答案:

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看看他取了什么经就知道了。别想多了。玄奘取的主要的不是经,是論,即瑜伽師地論,傳说是補處佛彌衲菩萨的佛教口述修行正本,由五識相应地起修,分十七地份位至究竟涅槃。此論当时是印度的宝典严禁流出印度,所以玄奘得去取,回大唐翻译。故此说玄奘是法相宗的开山鼻祖,一代高僧瑜伽師。

由网友 月牙痕1 提供的答案:

死后成佛还是在世成佛,困扰玄装也困扰信徒更影响众生,在生与死之间能否成佛,成了佛教热议也是佛门𥕞碍。

个个都要来世成佛,信徒一定不会太多,加之清规戒律亦多亦繁,人们未必信佛,故必须找到一条便捷之路,路在何方?需要自己一探究竟正本清源,这便有了后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些原教不曾有的觉悟。

玄装伟大之处,在于他为信仰而不甘守旧和传统,他大胆修正雄辩高僧,为中原王朝为芸芸众生提供了方便法门,佛教因此而在中土广为流传,他功不可没,他深知民族秉性,将佛教与儒教完美映射,信众不知不觉中亢奋前行,因为努力精进就能成佛。

由网友 夕阳无限好126669730 提供的答案:

玄奘取经,是因为李翠莲舍了金钗给唐僧。其夫刘全和妻吵架,李翠莲上吊而死。

又因为小白龙在地府告了李世民,不讲信用,这样阎王传李世民去,李世民也死了,。

当判官查生死簿,刘全,李翠莲,李世民,都不该死,还有阳寿。应当都回到阳世间来。但李翠莲已死三年,尸体已坏,只有借尺还魂。

这样李世民派唐僧去取真经,何为真经,就是大乘经。当人死了,一念大乘经,立刻还阳。恢复原来状态。

由网友 吉月文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追求佛法的真正含义。关于这一点,在玄奘本人口述弟子笔录的大唐西域记和弟子写成的三藏法师传,这样最直接的史料当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没有什么争议可言。

玄奘在幼年的时候就已经出家,并且通过了政府的考试,获得了剃度的资格。他本人天分很高,因此,阅读了大量的佛经。不过在这个时候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佛经当中的有些内容相互矛盾,并且有一些重要的内容在翻译的时候十分模糊,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就形成了他的疑惑,为了解开这些疑惑,玄奘才立志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探寻佛经真正的本意。

佛经当中的内容相互冲突,有一些是由于翻译导致的,但有一些情况更为复杂,所以必须要专门解释一下。佛教在释迦牟尼先前创立之后,一直到他死后大约100年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僧团没有分裂,修行方式也没有大的变化。而从死后10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后,这一时期形成了佛教部派的分裂格局。坚持传统的老年僧人成为了上座部,主张改革的青年僧人形成了大众部。从这一时期开始,双方对于佛经和佛教教育的基本理念,就开始形成了差异。此后,两大派别继续分裂,最多的时候,形成了大约大大小小20多个部派。到了公元前后,大众部佛教的某些分支,在佛教教义基础上吸收了包括古希腊和古波斯的宗教习俗,以及婆罗门教的部分内容,形成了大乘佛教。而将之前的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这也构成了当代世界,佛教分类的两大类型。

大乘佛教的成型时期,又正好是佛教传到中原的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大乘佛教和之前的部派佛教,一起经过西域地区,传到了中原汉地。不同部派之间,大乘和小乘佛教之间在佛教基本理念上本身就有很多冲突,因此形成矛盾是非常正常的。在唐代以前,中国的佛教的特点是,多个派系并存。这种混乱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印度佛教自身分裂导致的,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当时对于佛教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派别的情况不太了解,而且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一个主流优势的派别。

玄奘在天竺也就是印度求学多年,充分了解了印度佛教的发展历程和派别情况,并且师从当时唯识论的宗师级人物戒贤法师。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以自身派别立场出发,确定了自己的佛教基本观念,解决了他幼年时期就已存在的疑惑。

由网友 怡儿话书影 提供的答案:


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有弘扬佛法答疑解惑,还有着一定的政治使命感和经济意义。

1 《大唐西域记》记载弘扬佛法,解答心中困惑

在大唐西域记和弟子的三藏法师传中都写到,玄奘发现佛法的矛盾之处,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之争,玄奘希望能够弘扬佛法答疑解惑也可以理解。玄奘法师在学习了600卷的《大般若经》后,如何修行?就必须去学习另一部由弥勒菩萨著的《瑜伽师地论》。玄奘取到真经是必然的"果",为了这个"果"就产生西行千辛万苦漫漫长路。


2 玄奘取经堪比张骞班超有一定政治使命

如果单从弘扬佛法看,似乎玄奘取经的意义已经足够大,但在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看,唐僧取经还有政治色彩和经济意义。在封建王朝历史轨迹中,需要对百姓群众进行教化,宗教有这样的意义。同时,从玄奘西天取经,完成大唐西域记的撰写,又显现其强烈的政治使命感,记录个人所见所闻又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



3 大唐西域记撰写风土地理

如果纯粹为了取经学法,归国首要是翻译范文佛教经典,他却开始写大唐西域记也就是游记,还是以世俗人的眼光去书写西域中亚和南亚等国的风俗地理和交通等,究竟玄奘为什么这样写?

可以看看玄奘取经的背景,那个时候唐太宗在积极扩张,始终无法打服西突厥。这时候唐太宗最需要的就是了解突厥西部的地理交通,当时有一部西域图记作为参考,但还是需要更详细的地理资料。此时的玄奘却正好走遍了西突厥的这些国家,包括高昌 焉耆等又来到西突厥的可汗王庭,从天竺沿着昆仑山北麓而行,对西域诸国风土人情道路交通都很熟悉。

这时的玄奘一面弘扬佛法,也有着大格局大视野,对政治利益冲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时候唐太宗让玄奘撰写西域游记,并没有明说为了打击突厥。玄奘却很是明白这本书的意义。

于是他从个人和国家民族利益出发,看似写所见所闻以及风土人情却带着自己的政治使命感。并对当时的唐朝了解西域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游记和其他游记相比有大不同。

写在后面

唐玄奘取经的真实目的,有弘扬佛法,也有了解西域风土人情地理的政治经济目的。虽然后者在一开始并不是主要目的,但却实实在在达到了让唐太宗时期更了解西域,制定经国方针的目的。

常年的艰辛跋涉,心中有自己的信念火种,不仅可以获得最初的夙愿,还可能实现更大的影响和人生境界。看看我们日常坚持写作,也许也是如此吧,坚定信念,认真写作,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境界提升,不仅有术更有道的提升。

本回答原创,图片为网络精选,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由网友 知心人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唐高祖李渊定都大兴城后,更名为长安,同时将大兴宫、大兴殿和大兴门,分别更名为太极宫、太极殿和太极门。从这些名称的变更即可察觉出,已经谋得天下的李唐,对佛、道二教的态度发生了悄然变化:尊道抑佛佛教正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佛教的兴衰与政治清明不无关系

正当天下僧尼不知何去何从、惶惶不可终日之时,转月就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掌控了朝廷政局的秦王李世民,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下立刻取消了沙汰佛道的诏令。

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皇帝,其心灵也需要宗教的慰藉——如愿得到皇帝宝座的太宗李世民,登位不久,总是莫名其妙地心慌、心悸、盗汗,夜晚更是噩梦连连,以至辗转反侧,难以安眠。朝中那些精通佛理的大臣都明白,前不久异常惨烈的玄武门之变,自己亲手射死兄长、部下杀死胞弟,这种手足相残有违常伦,在太宗的心中留下了巨大阴影。

于是,大臣们以"为国祈安,超度阵亡将士"为由,奏请皇帝,在皇宫启建"六道慈忏"法会。

没想到,李世民居然真的颁下圣旨,诏请京城有道高僧到皇宫,准备连续七天举行法会,为国祈福,超度多年来死于战争、动乱与各种灾害的亡灵。

六道慈忏,内容复杂,程式严谨,在佛门诸多法事之中堪称第一,最少需要十名德高望重的大师级的高僧同时主持。

唐初,天下佛教僧尼事务隶属于鸿胪寺。鸿胪寺大大小小的官员不敢怠慢,赶紧在京城内外各大寺院中遴选有道高僧,筹备皇宫法会。

能到皇宫为国家祈福,为帝后祈安,是佛教界十分光荣的事情,所以大型寺院很快都举荐出了自己的人选。鸿胪寺卿郑元璹对比着手头的名单,不禁颔首微笑:那些深孚众望的有道高僧尽在其中。然而,也有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反反复复地出现在郑元璹的眼前:玄奘

玄奘、一个追求真谛的佛弟子

作为国家专门负责藩属、宗教事务的最高主官,郑元璹几乎熟知京城各大寺院的所有住持,以及那些德高望重的名僧。但这个玄奘,他的的确确闻所未闻。

在他的记忆里,这个人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在京城的僧籍册上。可是,现在京城内外大大小小的寺院几乎都推荐了这个人,甚至连大兴善寺、大庄严寺、大总持寺这些与皇家关系甚密的顶尖大寺,也都举荐了他。

这个玄奘,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如何能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突然冒了出来,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折服那些学问精湛、修为深厚的高僧?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在硕德云集、高僧荟萃的京城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正当郑元璹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在前厅当值的官员来报:宰相大人——萧瑀前来鸿胪寺视察。

萧瑀出身于南朝皇室。南梁皇族从武帝萧衍开始,就以奉佛传家。受家庭影响,萧瑀从小就倾心佛教,常修梵行,在朝廷大臣中以精通佛理著称。

当朝宰相驾临鸿胪寺,自然是为了皇宫法会之事。萧瑀审查鸿胪寺初拟的名单时,其目光掠过玄奘的名字时,似乎闪了一闪。这稍纵即逝的微妙变化,被郑元璹看在了眼里。他有些惊诧地问道:"宰相大人居然知道这个玄奘?"

萧瑀点点头:"恩,我知道。上个月,偶然之间听他讲过一次《杂心论》。"

郑元璹知道,《杂心论》以难解难讲著称。所以他好奇地追问:"那玄奘讲得如何?"

"煌煌若丹凤鸣于九霄,沉沉如游龙吟于沧溟。"

萧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然而,怎样的"煌煌",如何的"沉沉",萧瑀并没有说清,他像是在回味那次听讲的场景,眸子里洋溢着如梦似幻的光彩……

宰相大人的神态,更撩拨起了郑元璹对玄奘的好奇,他决定亲自到大觉寺走一趟,去见一见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玄奘。

然而令郑元璹没有想到的是,玄奘辞去了其他僧人梦寐以求的"长安十德"高僧资格,因为他的志向不在这里

那么玄奘法师的志向在哪里呢?

玄奘走进规模宏伟的大庄严寺,直接走入了法常法师的寮房。宛若心有灵犀,法常法师的侍者刚刚冲好茶汤,僧辩法师便不期而至。于是,三人落座品茶的同时,再次开始了佛学研讨。

玄奘从行囊中拿出了一部厚厚的十二卷《十地经论》。这部论著是印度世亲菩萨所造。

《十地经论》,是世亲所撰著的重要释论,是后来大乘教义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经文中"三界唯心"的论点,世亲做了极为精妙的发挥。因此,此论在南北朝时期翻译成汉文之后,便产生了极大反响,专门研修的高僧数不胜数,并因此蔚然而形成一大学派——地论学派。

今天,玄奘既然携《十地经论》而来,自然而然,他们的话题便围绕着这部大论展开。玄奘说:"世亲菩萨这部释论讲述的义理,上与‘般若"相贯,下为‘瑜伽"开宗,可以说是最具权威的佛学著作。可是传入中国之后,佛法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二道。这是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况?"

法常法师想了想说:"中国地论学派之所以分化为南北二道,与《十地经论》最初的翻译有直接的关系。早在翻译之时,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之间便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其后,在弘扬这部释论的过程中,两人观点有异,所以他们的弟子因此分为南道、北道二派。"

僧辩法师接着说道:"南北两道相互争论的焦点,则集中于‘当常"、‘现常"的主张。地论师所说的‘常",也就是涅槃或佛性的异名。当常与现常之争,即佛性是‘始有",还是‘本有"。

北道派地论师认为,众生的佛性必须成佛后始得,当果而现,后天所有,即佛性后有,必须长期修行,才能成佛。这就是当常之说。南道派地论师反对这种说法,主张众生的佛性与生俱生,先天而有;同时,佛性虽本有,仍需精勤修习,离染显净,方可成佛。这就是现常之说。"

玄奘不解地问:"南道、北道都是以《十地经论》为根本依持,为什么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就像两人同时品尝同一眼泉水,却得出不同的滋味,实在难以让人理解。"

法常法师说道:"甘泉虽为一味,但因为每一个人的觉知不同,其结论也就因人而异了。"

玄奘突发奇想:"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请南道派地论师讲一讲?"

法常、僧辩这两位摄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很是为他的大胆提议吃了一惊:多年来,摄论学派与地论学派(南道)的观点虽然针锋相对,但都是隔空交火——各自著文阐释自己的学说,几乎没有过正面交锋、当场激辩。

曾经师从多人的玄奘,博学旁通,很少有门户之见,所以他继续提议说:"大总持寺住持慧迁大师,乃地论学派的一代宗师。我们可以直接去向他老人家请教。"

法常、僧辩两位法师犹豫了片刻,还是点了点头。于是,三人走出大庄严寺,向西边走去。

大总持寺与大庄严寺都是皇家寺院,规模相当,只有一墙之隔。其住持慧迁大师自幼出家,师从隋初六大高僧之首的慧远,研习《十地经论》长达十二年,是地论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而今,慧迁作为地论学派的一代宗师,无论是在京师乃至全国,无人能与之比肩者。

说话之间,他们三人已经走近了大总持寺方丈。远远的,他们看到年近八旬的慧迁老僧满脸微笑,站立在方丈门前的台阶之上。他就像预先得到了通知,所以提前出来迎接玄奘他们的造访。

见礼寒暄一番之后,四人进入方丈之中的会客室,玄奘他们三人心中更是暗暗惊奇:室内正中茶桌上,已经氤氲着一炉檀香,四杯清茶分主客各就其位,似乎在等待他们的到来。难道,这位前辈高僧真的能未卜先知,早已知道了他们的到来?

主客落座,慧迁大师端起茶杯,淡淡一笑,颇有意味地说道:"请用茶。同一锅茶汤,看看你们各自能品出怎样的味道。"

天哪,难道这老人家连他们的心思、他们来访的目的,也知道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既然如此,玄奘也就不再犹豫,一股脑地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通通倒了出来:众生的佛性是始有还是本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妄是净?地论师与摄论师纷争百年,究竟谁是谁非……

没想到,慧迁大师总是笑而不答,一个劲儿请他们喝茶。等三碗茶汤进肚,老人家说道:"老僧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登塔了。三位是不是有雅兴陪我登高一望?"

尽管满心的疑惑不解,玄奘他们还是客随主便,随着慧迁大师来到了大总持寺巍峨耸立的木塔下,开始登临这座高达三百三十尺的佛塔。慧迁老人已经七十九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登楼梯如履平地。

大总持寺塔,是一座阁楼重叠式木塔,四角飞檐凌空,层层回廊环绕,所以,登此塔可以将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且移步换景,高低不同。许是美景怡人心性,许是高僧慧迁的摄受力神奇,他们并没有感到劳累就已经登上了木塔最高层,徐徐绕廊眺望。

慧迁老和尚指着塔外的景色说道:"最初,站立在高塔脚下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只能局限在大总持寺的范围之内。随着我们的步步登高,眼中所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宽阔,而现在,当我们到达了高高的佛塔绝顶,不但偌大的长安城尽收眼底,而且连渭、湄、泾三河交汇,终南的翠华山峰,西边的咸阳古道,东方的骊山之姿,都看得一清二楚。同样的道理,对于佛教经典,我们每一个人戒、定、慧三学的修学程度不同,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玄奘恍然大悟:原来,老和尚不回答他们的提问,而让他们前来登塔,是为了让现实说法。玄奘很有体会地说道:"是的是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自身学问的积累、修养的深厚、境界的提高、视野的开阔,也会产生新的体悟。"

慧迁老人淡淡一笑,没有再说话。

落日熔金,暮云合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于是,他们一行开始下塔。临到塔底,慧迁大师突然说道:"群盲摸象的故事,想来你们都耳熟能详吧?"

慧迁老和尚问:"你们想过没有,佛陀为什么要在佛典中反复讲述这个简单的故事?你们谁还记得那位国王最后所说的偈子?"

玄奘博学强记,所以随口诵出:"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颂;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

慧迁大师点点头:"或许我们都觉得那些盲人可笑、可怜、可恨,其实,不管是在学习佛法上,还在社会生活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盲人。我们的知识是片面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就算你已经把一个方面的事物研究得十分透彻了,可是对于世界或宇宙而言,还是等同于‘盲人摸象"。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少得为足,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以自己的管窥之见否定其他。"

僧辩法师不禁脸红了起来。他双手合十,向慧迁大师深深鞠躬,道:"老和尚教训得是,晚辈知错了。"

慧迁老人却说道:"你何错之有?不但你没有错,连那些盲人也没有错。"

"啊?"众人心里不由得惊叫一声。老和尚莞尔一笑,接着说:"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对的。每一个人的认知虽然有局限,但经验与知识是可以积累的。若是将所有盲人心目中的‘大象"组合起来,他们也就‘看见"了真正的大象。因而,在修学佛法、追求解脱的路途上,我们必须谦虚,包容,不偏激,不固执己见,就能一枝一叶地掌握真理的大树,一锹一铲挖掘出隐藏的规律。"

众人频频颔首称是。说话之间,他们已经下到了地面上。法常等人刚想告辞,慧迁老和尚说:"大家一定口渴了,还是到老衲的方丈歇息片刻吧。"

既然前辈发了话,他们便依教奉行。方丈之内,侍者已经备了茶。大总持寺塔高达三百多尺,一上一下,很是出了几身热汗,所以大家便畅饮起来。然而,玄奘却手拿着茶杯发愣,心儿魂儿好像挂在了高高的塔尖上没有带回来。慧迁老和尚慈祥地问道:"玄奘,你在想什么?"

玄奘一怔,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说:"大师,南北两道的观点之所以产生差别,是不是与中国僧人不精通天竺文字,不能直接阅读佛典原文有关?"

慧迁老和尚郑重地点点头:"大有关系!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佛经翻译,大都以天竺或西域僧人为译主。因而,对于佛教义理的差异,中国僧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同一部《十地经论》,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我们因为不能直接阅读原典,两眼一抹黑,只能人云亦云。"

"这就是说,如果精通梵文,就有可能从原典中找到南北二道的分歧渊源,并消而弭之,协调统一起来?那么,佛法的一味之旨,就不会产生歧义了!"玄奘的口吻很是有些兴奋。

慧迁老和尚不答反问:"玄奘法师是否有此志向?"

玄奘神色颇为窘迫,喃喃说:"弟子年幼无知,才疏学浅,如何能担当得起这般历史重任?我……"

慧迁老和尚打断道:"玄奘,你何必妄自菲薄呢?你能断然拒绝了‘长安十大德"的名号,主动放弃入禁围主法,说明你不为名利所惑,是真正身出家、心出家的沙门14,仅此一条,就令老僧我汗颜!另外,自古英雄出少年!你年轻,并不是短处,而是大有可为的前提。玄奘啊,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不管干什么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若是心中仍然存有疑惑,将会抱憾终生。所以,为了佛教的千秋大业,你必须敢于担当。"

玄奘使劲点了一下头。

于是这才有了玄奘西行的壮志。玄奘是为了纠正佛法传入中国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因为翻译的不同,造成了理解的不一样,就如同《笑傲江湖》中剑宗与气宗相争一样。

这才是玄奘西行取经的真正原因

你猜对✓了吗?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