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逍遥游老吴 提供的答案:
刘娥是北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她曾在真宗病情危急时临朝称制,虽然垂帘听政11年,但始终没有称帝。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时代的限制,以及她个人的背景和性格。
在北宋时期,女性的地位仍然相对较低,女性称帝更是不可想象的。此外,北宋的政治制度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刘娥虽然有着一定的政治才能,但她在制度和社会观念的限制下,无法迈出称帝的关键一步。
另外,刘娥的个人背景和性格也决定了她不会轻易地迈出这一步。刘娥出身贫寒,曾经是一名歌女,后来嫁给赵恒成为一名嫔妃。她在宫中经历了不少勾心斗角的争斗,一度被贬为庶人,后来才被重新册立为皇后。刘娥聪明机智,有着很强的政治手腕,但她也十分谨慎,对于权力的事情十分敏感。因此,她虽然垂帘听政11年,但并没有轻易地迈出称帝这一步。
总的来说,刘娥不称帝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复杂交织。虽然她有着一定的政治才能,但受到时代和制度的限制,以及个人背景和性格的影响,她最终选择了保持现状,没有迈出称帝的关键一步。
由网友 烟郭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刘娥15岁被老公卖了换钱,却意外获得际遇,54岁权倾天下,比肩武则天、吕后。她治国能力极强,富有权谋,先整垮寇准,后除奸臣,距离称帝仅一步之遥。她之所以不称帝,背后有个致命的原因。
其实,刘娥一定程度已经反超武则天和吕后,因为她的出身极低,就像朱元璋开局一个讨饭碗,打下大明帝国。
武则天是开国功臣之后,吕后嫁给刘邦之前是名门望族,而且是开国皇后,她们家世显赫,本身有资源、权势加持。
刘娥出身贫贱,还是个二婚女,这样的开局,最后成为宋帝国掌舵者,她和朱元璋一样,学习能力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刘娥出身有多低呢?
她出生后不久,便父母双亡,她成了孤女,被寄养在母亲的娘家,也就是外婆家。
稍微长大些后的刘娥唱歌好听,声音婉转动人,还学会了一种类似于拨浪鼓的乐器,主要以街头卖艺为生。
为了给这孩子谋个出路,她很小就在家人做主下嫁给了当地的银匠龚美,靠着给十里八乡打造银器为生。
可这年头生意不大好做啊,为了谋生,龚美提议走出蜀地,去北方闯一闯。
于是,夫妻二人便开始了北漂之路。
他们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后,做起了京漂,可京城的开销不是一般的大,两人那点收入根本入不敷出。
丈夫龚美为了生存,干脆决定把刘娥卖了换钱,于是四处寻求买家。
恰好此时,襄王赵元侃(后来的宋真宗赵恒)不大喜欢北方的女子,反而认为蜀地的妹子才色俱佳,朝思暮想地想纳一个为侍妾。
王府的指挥使张耆便四处托人寻找,正好就碰到龚美要卖刘娥,还是个正宗的川妹子,当场就决定买下她。
没想到此举将成为刘娥人生转折点!
这一年,刘娥15岁,二婚,被丈夫卖给了襄王府,没想到赵恒对他宠爱有加。
而龚美因为进献有功,被安排进王府工作,从此解决生计问题。
刘娥与赵恒很快陷入热恋中,天天柔情蜜意、你侬我侬,这男女之间情感交流过于密切时,容易过度挥霍身体。
赵恒兄自然不例外,像头晕耳鸣、面黄精瘦、腰酸背痛之类的症状还是有的,这引起了宋太宗赵光义的注意。
赵光义不愧是过来人,一看这面色就知道咋回事了,于是叫来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问话。
刘娥出身卑微,却极度受宠,自然引起不少女人的妒忌,因此,这位乳母不仅曝光了两人的恋情,还加油添醋地说了一番。
宋太宗当场大怒,下令将刘娥逐出王府,并要求赵恒娶北宋名将潘美的第8个女儿为妃。
此事听起来像坏事,可事实上,这对刘娥来说,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是刘娥的第二次人生际遇!
赵恒自然舍不得刘娥,但皇帝的话又不得不听,两难之际,他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
把刘娥安置到王府指挥使张耆的家里,这样就算是逐出王府了。
张耆的家可不一般,这位兄台后来与辽军血战,纵横沙场,而且文武双全。
他明白赵恒的心思,为了避嫌,自己干脆搬出去住到王府,完全不回家了,并下令家里的下人要小心伺候,不可怠慢。
而且时不时地为赵恒和刘娥安排一场或多场私会什么的,帮助两人发展地下恋情。
最重要的是,他家藏书极为丰富,刘娥又不用上班,而且衣食无忧,每天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畅游书海。
她在张耆家住了15年,这15年博览群书,让她的谈吐为之一变,不仅学会了诗词歌赋,还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
这是她将来成为一代女政治家的核心资本!
熬了15年,宋太宗终于薨了,赵恒继位,他们15年的地下情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搞了。
但很快又面临一个问题!
刘娥出身低微,她即使成了皇帝的小老婆,按照后妃品级也是很低的等级。
而赵恒为了提升她的品级,可谓费尽心机,比如刘娥的家世,《宋史》里面说刘娥的祖父是五代十国右骁卫大将军,父亲是刺史。
很让人怀疑这是故意在抬高家世,天底下哪儿来那么多名门贵族之后?
有了这个背书,加上刘娥的晋升之路简直开挂,短短三年就晋升到品级仅次于皇后的德妃。
而此时,郭皇后已经去世,后宫里她的品级最高,实际上已经是后宫之主。
接下来,就是冲刺皇后级别了,可还是面临老问题——出身!
卖唱的歌女、二婚,似乎不大适合当皇后啊!
宋真宗赵恒为了这事儿,不惜对大臣重金封赏以获得支持,虽然还是面临了很大的阻力,但他力排众议,强行册立刘娥为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路的晋升,刘娥始终保持谦卑,约束行为,不骄不躁,可见15年的书没白读。
皇后刘娥,是怎么走上权力之路的呢?
这就要从赵恒说起了,他活了这么大岁数,连一个儿子都没有,不是不能生,是先后生了好几个都夭折了。
而刘娥跟他在一起这么多年,竟然也没生一个出来,很明显,刘娥在生育方面有问题。
此时,她身边有个侍女,跟赵恒有了一夜之欢,居然怀上了。
可等这个孩子出生后,却被抱走了,而赵恒与刘娥则对外声称这是皇后亲生。
那位侍女面对皇帝和皇后,只能屈从,不敢多言,她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原型,有了儿子,刘娥的皇后地位进一步稳固。
而宋真宗经常退朝后处理奏章到半夜,刘娥所幸陪伴身边,参与国事的处理。刘娥处理政事,"周谨恭密",越来越被宋真宗倚重和信任。
毕竟读了15年的书,那真不是白读的!
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围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宋史》
但真正的权力是靠斗争得来的!
早在立刘娥为后时,朝廷里分为两大派系,一个以寇准为首,另一个以奸臣丁谓为首。
对于立刘娥为后一事,寇准一派以刘娥出身低微为由极力反对,两人从此结怨。
值得一提的是,刘娥的前夫龚美,由于刘娥是孤女,干脆认了龚美为兄长,改名刘美,摇身一变成了国舅,又另娶他人。
太宗崩,真宗即位,入为美人。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大中祥符中,为修仪,进德妃。——《宋史》
龚美的儿子后来干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被寇准处罚了,两人进一步结怨。
刘娥为了加强自身力量,与丁谓结成政治同盟,专门对付寇准一派。
而宋真宗后期身体较差,经常不能理政,政务都交给刘娥处理了,这期间,刘娥的治国能力得到较高提升。
宋真宗知道自己怕是活不久了,太子又小,担心刘娥危害大宋江山,于是想谋划太子监国,重臣辅佐。
这相当于制衡了刘娥的权力,类似于晚清时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与顾命八大臣那样。
因此秘密派心腹周怀正找来宰相寇准商议,寇准秘密入宫与皇帝商议的结果是,丁谓一党是奸臣,必须打击,真宗同意了。
寇准十分开心,可开心过早了,因为这件绝密计划被泄密了!
有人向丁谓告密,于是丁谓急忙找到刘娥商议对策。
第二天,朝堂之上,丁谓等人当场参奏寇准秘密策划太子监国,逼皇帝退位,想挟天子以令群臣,这是谋逆大罪!
宋真宗当场大怒,下面站着的寇准被直接被惊呆了。
皇帝怎么跟换了个人似的,这事儿不是陛下您自己让我干的吗?
这唱的哪一出啊?
宋真宗临阵反水,把寇准坑惨了,皇帝既然不知此事,那寇准就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
于是,在丁谓一党的连番打击下,又将寇准此前经手过的"天书案"拿出来做文章,诬陷寇准结党营私。
丁谓一派抓住破绽,连环攻击,寇准一派几乎全军覆没!多数被贬官。
刘娥至此成为了帝国权力的实际掌控者。
为什么宋真宗会反水?很明显,刘娥有嫌疑,毕竟吹一下枕边风的话,要是吹得好,比龙卷风威力还大。
宋真宗去世后,皇后辅政!
但丁谓似乎开始膨胀了,他想架空刘娥的权力,让自己掌握大权,结果被刘娥找到破绽,借助皇陵选址案贬官丁谓到海南岛打鱼去了。
到了这一步,刘娥临朝称制,成了帝国最高掌舵者。
称帝这事儿,她是想过的!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她的行为就知道了。
其一,刘娥所用的礼仪规格与天子等同。
她临朝听政的第二年,新皇登基,要给她上尊号,以前是皇后,现在要上太后尊号。
她身穿皇帝龙袍,接受宋仁宗和群臣所上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
后续她的很多仪制都是按照天子规格,比如特制太安辇、仪仗队等都与皇帝规格看齐。
甚至,在去世那一年,她强撑着病体,不顾群臣劝阻,身穿天子龙袍去祭拜宋室太庙
没想过的话,敢这么干?慈禧后边儿也没敢穿天子龙袍,甚至历史上其他有过辅政经历的太后都没这么干过。
又言:皇太后乘玉辂,服褘衣,九龙花钗冠。行礼,服衮衣,冠仪天冠。皇太妃、皇后乘重翟车,服钿钗,礼衣以绯罗为之,具蔽膝革带佩绶履,其冠用十二株花钗。太庙 行礼,并服褘衣。——《续资治通鉴长编》
其二,她曾经以武则天故事问大臣。
有一次,刘娥在朝上问群臣:"唐之武后是什么样的女主?"朝臣回答:"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刘娥听后沉默不语。
没想过称帝,那她问这话啥意思?很明显,她内心是有过这个念头的。
既然想过要称帝,为何又没真干呢?
原因之一,阻碍太大,缺乏支持者。
有人给刘娥上书,提出给刘娥的宗室立七庙,所谓七庙,即三昭三穆,加上太祖之庙,合而为七,用以祭天祭祖。那是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去做的事。
当年武则天称帝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武家立七庙,同时给李唐的七庙降级。
但刘娥把这事儿提出来之后,当场遭到众多朝廷大臣的反对,她立即陷入了舆论危机。
心里都没底了,于是去问驸马,外边都怎么说我?
驸马沉默几秒后回答: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即冠,太后宜以时还政。
听完之后,刘娥心里已经逐渐放弃称帝的想法。
而且在这事儿之前,她有些比较过分的越轨行为,都是遭到大臣反对的。
因为没有支持者,就连那些自己一手提拔的大臣,也不支持,如果强行称帝,自己将变成孤家寡人,孤立无援。
大臣们很有可能直接发动政变,废了自己,佣立皇帝亲政。
原因之二,称帝对她没意义。
刘娥是孤女,她没有兄弟、没有姐妹、没有孩子、父母双亡,如果称帝,将来皇位传给谁?
龚美虽然改姓刘美,视作刘家宗族,但那是她前夫,两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
而她名义上的儿子,现任的皇帝赵祯,是她的侍女李宸妃所生,跟她没有血缘关系。
赵祯是赵家人,刘娥称帝,意味着夺了赵家的江山,将来自己百年之后,赵祯作为赵家人,会不会清算自己以及族人?
当年的吕后死了之后,吕氏家族遭到清算,直接灭族,武则天虽然称帝了,但也被神龙政变赶下岗,她的族人也在后来的唐隆政变遭到打击。
前车之鉴,不可不考虑,称帝危害极大,收益极小,实在不划算!
因此,对她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享受和皇帝等同的权力,但皇帝的名分还是归赵家,既过了皇帝瘾,也能保全自己。
所以,后面有大臣暗示她效仿武则天称帝时,她坚定地拒绝了。
方仲弓上书,请刘娥"行武后故事",程琳还献上《武后临朝图》,暗示刘娥称帝。
朝廷大臣均表示反对,刘娥本人也坚持表示,绝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而后续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刘娥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甚至临死前的一个月,还不顾群臣反对,穿着龙袍去宋室太庙祭祀宋朝先人。
说明一点,她对权力的欲望极其强烈,喜欢穿龙袍,总想把自己的礼仪规格搞得和皇帝等同,但终究没能跨越那一步,可能这也是她的一个遗憾吧。
她的生命中有两个贵人。
一个叫王曾,刘娥干掉了所有的政敌,清除了所有障碍之后,王曾找到龚美的亲戚钱惟演饮酒聊天,故意说了这么一段话:
太子年幼,必须要太后辅政才行,只有施恩于太子,太子才能安定,太子安定,刘氏一族才能安定。
这话的言外之意只有一个,虽然太后辅政,但若要将来不被清算,只有不越礼制,对太子(赵祯)加以保护和恩泽,将来他才会感恩,不会清算刘氏一族。
钱惟演听懂了这意思,立刻把话递给了刘娥,这段话对刘娥影响深远。
从此以后,她约束族人,划定红线,重振朝纲,行事很注意分寸。
对于那个名义上的儿子赵祯,十分呵护,对他极好,母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这是刘娥避免将来被清算的重要举动。
曾密语惟演曰:"太子幼,非宫中不能立。加恩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刘氏也。"惟演以为然,因以白后。——《宋史》
另一个人叫吕夷简,宋仁宗赵祯的亲生母亲、刘娥的侍女李宸妃去世时,他不顾激怒刘娥的危险,给了她人生建议。
李宸妃死时,吕夷简对刘娥说了一句:太后,你以后不想再保全你的家族了吗?
刘娥显然听懂了意思,吕夷简当堂这么跟太后说话,按说属于大逆不道,可刘娥并没有追究他,也没做回应。
刘娥原本想低调地把李氏拉出去埋了了事,但吕夷简不罢休。
他要求刘娥以皇后之礼,用最隆重的规格安葬李氏,刘娥显然是不干的,两人僵持了很久,最后刘娥妥协了。
她下令给李氏封宸妃封号(以前是没有名分的),以皇后之礼安葬!
吕夷简为何是贵人?因为这个建议保全了刘娥全族。
当刘娥去世后,宋仁宗的身世被揭开,他派兵直接包围了龚美(刘美)的府宅,然后亲自去查看了生母李氏。
发现她身穿皇后礼服入殓的,而且各种规格完全按照皇后之礼的。
赵祯因此觉得刘娥的确保护了自己,而且对自己一直不错,对他的生母李氏也给予了应有的名分。
刘娥作为辅政太后,没有对不起赵家,也没有对不起赵祯,因此撤掉包围刘府的军队,对刘娥更加尊敬了。
烟郭说
纵观刘娥的一生,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到成长为一代帝后,再到掌握帝国最高权力,与她的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
在张耆家读的15年书,协助宋真宗处理政务,都是她通过自学成才。
她掌握权力之后,重振朝纲,终结了宋真宗时发起的那个使宋朝陷入混乱的天书运动,与民休息,在四川发行交子,发展经济,为后来宋仁宗时的仁宗盛治打下基础。
刘娥最值得赞赏的地方在于,在权力的诱惑下,她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
谁不想做皇帝呢?那个位置就在她眼前,只需一步就能登上去,但最终她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以另外一种方式掌控权力,既保全了自己的名声,也保住了刘氏一族将来的地位,避免了死后被清算的悲剧。
这正是常人所做不到的,吕后、武则天,她们都没有能做到。
由网友 灵枫历史阁 提供的答案:
公元1034年,刘娥走到生命尽头。临终前,她拼命拉扯身上的龙袍,呜咽着要挣脱。11年来,她早已习惯穿龙袍、接受群臣朝拜,可弥留时,她却极度厌恶这身龙袍。
这不是她病入膏肓的发昏动作,而是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流露。
垂帘听政11年,皇太后刘娥手握军国大权,身披帝王龙袍,心安理得地接受宋仁宗赵桢和群臣的朝拜。
她拥有最高规格的尊号,出行仪仗远超皇帝,天下人都要避开她父亲的名讳……
如此显赫的地位,宣告着刘娥拥有远超皇帝的实权。
然而,临朝称制11年,刘娥却从未想要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她有着称帝的实力,为何不称帝?是不想,还是不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了解刘娥到底是怎样一个传奇的存在。
刘娥是宋真宗的第三任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
她的人生非常传奇。
歌女、二婚、皇后、皇太后……这些差距悬殊的标签,居然共同存在于她的身上。
她是真的毫无根基,还真真切切嫁过人。
史书记载,刘娥是蜀地孤女,出生没多久,父母双亡,被迫在母亲的娘家讨生活,几岁的年纪就被许配给一个叫做龚美的银匠,早早成了夫家的人。
婚后的日子里,龚美做手工,刘娥当歌女,小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但刘娥15岁那年,龚美突然想要去大城市看看。
他们一起来到京师东京。
然而,大城市的开销太大,谋生又太艰难。
为了活下去,龚美便打算把刘娥给卖了。指挥使张耆看着15岁女孩长得好看,便把刘娥买回去,送给了还是韩王的赵恒。
初见刘娥,赵恒两眼放光,一见钟情,很快就把她带回了府邸,夜夜笙歌。
《涑水记闻》:龚美以锻银为业,纳邻倡妇刘氏为妻,善播鼗。既而家贫,复售之。张耆时为襄王宫指使,言于王,得召入宫,大有宠。
缘分这个东西,实在说不清、道不明。
刘娥的身份不明,按理说,身为王爷,赵恒理应有所防备。
但他直接把刘娥带回了府中,一发不可收拾。
宋太宗赵光义气坏了,来历不明的女子,怎能配得上自己金尊玉贵的儿子?
他怒斥了赵恒一顿,然后下令,要求赵恒立刻将刘娥赶出府邸。
赵恒不敢抗旨,又舍不得娇嫩美人,思来想去,就把她藏在了指挥使张耆的家里。
此后,赵恒每次去张耆家里,都是为了和刘娥相会。
刘娥这一躲,就是十多年。
在这十多年里,刘娥没有闲着,她利用赵恒的资源,识字看书,通读古今。
她是个聪明人,非常清楚,想要抓住赵恒的心,只靠美貌是无用的。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后,立刻将刘娥接入宫中。
入了后宫,刘娥的人生就开挂了,她的晋升宛如一部现代版的升职记,从没有名份的宫人,到四品美人,再到修仪、德妃,最后还成了皇后。
别人成为皇后,要么靠家世,要么靠儿子。
但是这些,刘娥全部没有,她愣是靠着自己,靠着自己对赵恒的吸引力,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公元1012年,赵恒力排众议,坚持要册立刘娥为皇后。
为了阻拦皇帝,部分臣子拒绝起草封后诏书。但众臣的反抗,阻挡不了赵恒立后的决心。
而当上皇后,刘娥不仅仅管理后宫,甚至开始帮助赵恒处理政务。
晚年,宋真宗头脑不清,经常力不从心,军政大事就基本都归刘娥决定。
刘娥的这个经历,和女皇武则天非常相似。当年李治头疼,也是身为皇后的武则天,帮忙处理政务。
10年后,赵恒驾崩,宋仁宗赵桢继位。
赵恒去世时,还专门给刘娥留下了一道遗诏:
"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一年,赵桢只有13岁,在父亲的遗诏面前,他只能听从。
于是乎,刘娥成了皇太后,开始临朝听政。
承明殿上,宋仁宗赵桢在左,太后刘娥在右。
子弱母壮,赵桢基本是个摆设,刘娥才是真正决定大小事宜的人。
垂帘听政的11年,刘娥穿帝王龙袍;接受赵桢和群臣朝拜,拥有最高规格的尊号;出行仪仗超过皇帝;命令天下人避开她父亲的名讳……
《宋史》:"出入御大安辇,鸣鞭待卫如乘舆。""近戚多并祖讳避之。"
刘娥所享受的这一切礼仪和权位,早就已经不输皇帝规格了。
这样的刘娥,基本与皇帝无异。那么,她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呢?
是她不想么?
绝对不是。
一个不想称帝的人,不会穿着龙袍一般的衣服,不会比照皇帝的仪仗。而且,刘娥还曾经在上朝的时候,主动询问群臣对武则天的看法。
只是,群臣给她的回答是:
"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取自《宋史》)
很明显,这就是刘娥在试探大臣们的态度,也充分说明她动过要称帝的心思。
到底是什么事,让刘娥放弃了称帝的念头?
我想,如果你了解当时的情况,换做你是刘娥,也不会想去称帝。
其一,刘娥已经享有了皇帝的实权,称帝与否,差别不大。
自从刘娥当上皇太后,她就把控了大宋的朝政。
群臣对她不满,却奈何不了她。
毕竟,刘娥垂帘听政,是先皇的意思。而幼主宋仁宗赵桢,也没有半点要和刘娥争抢大权的意思。
在此期间,刘娥做了非常多的大事,比如:终结了"天书"运动、结束了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
这些事,都不小,但只要刘娥想做,基本畅通无阻。
权势滔天的她,已经拥有了帝王的实际权力,有没有帝王的名义根本不重要。
其二,刘娥没有后代,没有可堪大任的亲戚,称帝对她来说没有用处。
称帝,自然是为了家族兴旺发达。
可刘娥父母双亡,也没有血脉至亲。
她唯一的亲人,就是前夫龚美。被卖之后,她主动找到龚美,认他当兄长,龚美也因此改姓为"刘"。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
可以说,如果不认龚美当兄长,刘娥是真的毫无根基。
但龚美的能力有限,他的亲戚和后代也不出众,难当大任。
在这种情况下,刘娥的背后等于没有家族,和她关系最亲近的,恐怕就是养子宋仁宗赵桢了。
那她称帝干什么?
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再还政给赵桢吗?何必多此一举呢。
其三,刘娥背后没有家族势力,言官们的嘴,也实在太烦人。
北宋基本是文官的天下,台鉴制度特别发达。
文官们时常盯着皇帝、太后的言行,非常烦人。
刘美的小舅子在河阳当官,想要请刘娥拨钱财、给士兵,结果有御史就直接站出来,请太后前往不要偏私:
"赏罚者,上之所操,非臣下所当请,且天子新即位,惟演连姻后家,乃私请偏赏以自为恩,必摇众心,不可许。"(取自《长编》)
刘娥经常外出,去刘美府邸相会,言官又开始上奏,希望太后不要总去臣子府邸,并提出宋朝早有杜绝外戚进入高层机构的祖宗之法:
"祖宗典故,宗室姻戚未尝委之典禁兵及任要官。"(取自《国朝诸臣奏议》)
……
尽管这些谏言,不能切切实实损害和影响刘娥的地位,却相当烦人。
一旦刘娥称帝,从大局来考虑,她肯定是要保留这样的台鉴制度,但她又势单力薄,背后没有强大的氏族做保障,类似的谏言、受到的约束肯定会更多。
与其如此,她倒不如一直当太后,不开心的时候,还能把宋仁宗赵桢推出来当挡箭牌。
因此,从刘娥的视角来看,称帝,最多让她称呼上好听一点,但不会让她过得更舒服。
她也没有儿子,没有亲戚族人要照顾,要这个虚名有什么用呢?
正因为如此,当部分朝臣暗时刘娥可以筱芳武则天时,她直接当众表态:"我绝对不会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情。"
后世对这件事的评价是,刘娥充分控制了自己欲望的表现,不愿背离祖宗家法。
但我想,刘娥不称帝,并不是不想对不起大宋祖宗,而是她不愿意辜负那个爱她、信她的丈夫——宋真宗赵恒。
没有赵恒,就不会有后来的她。
公元1034年,刘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她无法说法,只是在拼命地扯着自己身上龙袍一般的衣服。
这不是她病入膏肓的发昏动作,而是她不想以"天子之服"去见赵恒。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帝悟,卒以后服敛。
我想,权势虚名对刘娥来说,只是过眼云烟。
她最想要的,还是自己的丈夫赵恒,那个给了她尊重,把她从泥沼中打捞起来的男人。
比起称帝,她更想要的,是给宋真宗当皇后,永远当他的妻子。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由网友 小岛知风 提供的答案:
刘娥是北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她的权势非常大,在历史上她和武则天以及吕后齐名,她当时权势已经压过了宋仁宗,完全可以废除宋仁宗取而代之,但是她始终没有像武则天一般变成女皇。是她不想吗?还是她不敢?
刘娥称帝没有意义
刘娥不是不想称帝也不是不敢称帝,而是她称帝以后也没有任何意义。
先看刘娥出身,刘娥出身非常低微,早年父母双亡,可以说是一位孤女,她没有兄弟姐妹,据传闻她在十二三岁时曾经嫁给过银匠龚美,后来龚美家贫,又把她卖给了当时还是王爷的宋真宗赵恒,从此刘娥攀上高枝变凤凰。
刘娥发迹之后,为了报答龚美,她认龚美为兄长,而龚美也从此改名刘美,成为了刘娥唯一的娘家人,刘美为人庸庸碌碌,没有什么能力,刘娥发达以后,刘美因为能力问题也只是出任了一些虚职官位,所以刘娥与武则天和吕后不同,她没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支持。
而且假设刘娥称帝以后,她为了把皇位传给谁?刘美的后人吗?那朝臣肯定不干,而且也没有意义,不还是得传位给养子宋仁宗赵祯,那何必做这恶人,背上恶名,宋仁宗年幼,朝政大权都在刘娥手里,她虽无皇帝名分,确有皇帝之实,所以何必再背恶名。
这是刘娥早就想明白的地方,所以她一生没有称帝,也给自己在后世历史上留下的比较高的评价,历史评价她为"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这已经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刘娥想过称帝
刘娥最初可不是没想过称帝,刘娥执掌北宋大权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执掌大权的,她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斗倒了两名宰相和一位王爷。
其实刘娥在宋真宗晚期就已经开始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宋真宗处理朝政掌握权力了,但是宋真宗时期的明相寇准非常反感刘娥,他担心刘娥是第二个武则天,会威胁到皇权,所以他多次想劝宋真宗废掉刘娥的皇后之位。
结果刘娥在政治上很快找到盟友,她利用奸臣丁谓、曹利用、王钦若等人斗倒了一代名相寇准,将寇准贬官雷州,最后寇准客死雷州。
宋真宗在后期也发现了刘娥比较有权利欲和野心,所以他在临死前把宋仁宗赵祯托付给刘娥,允许她临朝称制,但是又担心刘娥会成为武则天,于是他想再给弟弟赵元俨一道旨意,由赵元俨和刘娥共同辅佐年幼的宋仁宗,这位赵元俨就是民间传说的八贤王。
赵元俨其实还是比较有野心的,他想趁着宋仁宗年幼独揽大权,结果刘娥也担心他想揽权,所以在宋真宗临死前,刘娥故意使计策吓跑了赵元俨,使得他认为宫内有人想暗害他,不敢入宫见哥哥宋真宗最后一面,最终宋真宗也没等来弟弟就咽气了,没有当面向赵元俨嘱托。
宋仁宗继位后,刘娥不停用政治手段打压赵元俨派系,最终逼得赵元俨闭门谢客,只能做一个闲散富贵王爷。
赵元俨被斗垮以后,就轮到了刘娥昔日的政治盟友丁谓,当年将寇准罢免相位以后,接替寇准出任宰相的就是丁谓,宋仁宗十三岁继位,尚在幼年,丁谓认为皇帝年幼,刘娥时女流之辈,他便想独揽大权架空刘娥。
结果就是丁谓可是小瞧了刘娥这个女流之辈,刘娥很快发现丁谓野心,于是再度施展雷霆手段,很快罢免了丁谓的相位,将丁谓贬官海南崖州,最终丁谓也是客死崖州。
至此刘娥彻底掌控了北宋最高权力,当时很多善于谄媚的大臣如程琳等人曾劝谏刘娥效仿武则天称帝,但是被刘娥否决了。
刘娥虽然拒绝了效仿武则天称帝的提议,但是她做的僭越行为也很多,这也是后世对她比较不满的地方,刘娥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她在祭祀北宋太庙或出席重大典礼活动时都会身着龙袍,也就是皇帝的衣服出席,这说明刘娥有过称帝的野心。
刘娥并非不敢称帝
但是刘娥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因为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更重要的是主管条件,并非她不敢称帝,以刘娥整治寇准和丁谓的手段来看,她的政治手段还是非常高明,所以她如果想称帝,北宋那些士大夫还真拦不住她。
上面说过刘娥娘家基本没人,而且刘娥一生没有生育孩子,她唯一的孩子宋仁宗赵祯是她的养子,并不是她亲生,所以刘娥称帝只能是自己图一时之名分和爽快,而且她还会受到后世唾骂。
刘娥曾经问过群臣,武则天是什么样的人,当时著名的谏臣鲁宗道直接回怼刘娥,他说武则天乃大唐之罪人也。刘娥听后默然不语,场面十分尴尬。
从这就可以看出刘娥考虑到了武则天在后世背负的骂名,而她如果称帝除了有了皇帝名号之外,对她没有太大好处,她不称帝,北宋最高的权力也掌握在她手里,所以没有太大区别。
如果刘娥为娘家亲族冒险一搏称帝,用刘氏取代赵氏,这样做的话即使背负了千古骂名也还值得,但是刘娥娘家基本没有人,她即使称帝,皇位最终还是得还给养子赵祯,然后她还不落好,在历史上背负骂名,所以称帝的性价比太低,刘娥是非常精明强干的女人,她把这笔账早就算清楚了,因此刘娥最终拒绝称帝。
写在最后
刘娥最终没有取代宋仁宗而称帝也让她在历史上留下了贤名,而且刘娥在临死时强烈示意宋仁宗在她死后将她身上龙袍换掉,以后服下葬,这说明了刘娥最终还是选择顾及了自己身后名声。
刘娥其实主要还是权力欲比较强盛,她一直到死都不肯还政于宋仁宗,说明了她权力欲非常强,在刘娥临朝称制后期,宋仁宗已经年近二十,很多朝臣都上书让刘娥还政宋仁宗,好能让仁宗亲政,但是刘娥始终拒绝,并且将建议还政的官员全部贬官打压。
所以怎么看刘娥都不是没有称帝的野心,而且权力欲极强。
但是刘娥处理朝政还算是很有能力,她为"仁宗盛治"奠定了基础,她留给宋仁宗的是相对富庶基础深厚的北宋江山。
而且刘娥最终没有称帝,坚持以后服陪葬宋真宗赵恒,说明了她内心是忠于丈夫宋真宗赵恒的,也因此刘娥在历史上名声还是比较不错,算是一代贤后。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由网友 天鸿鱼 提供的答案:
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不称帝,不是不想,她非常非常想,也不是不敢,是她根本做不到。她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才勉强争取到穿皇帝的行头祭祖,而且这套行头还不能穿全套的,要打九折。封建社会,女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难啊!武则天只有一个,很难有第二个。
刘娥出身低微,无法培植家族势力
刘娥出生于蜀地,父母早亡,刘娥成为孤女,被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
寄人篱下的刘娥,稍稍长大就成了歌女,不但歌声婉转动听,还擅长打击一种像拨浪鼓似的乐器。
刘娥很小就嫁给了蜀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带她离开蜀地,来到了首都—开封。京漂的生活是很艰难的,迫于生活的压力,渣夫龚美打算将刘娥卖掉,再嫁他人。
宋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的亲信张耆将刘娥推荐给韩王,赵恒对刘娥一见钟情,从此挚爱一生。
刘娥是幸运的,由一个街头卖唱的歌女变成王爷的心头肉,麻雀变凤凰,是那时多少女性梦寐以求的。
但就是因为她曾是一个街头艺人,且无父无母、无兄无弟、无姐无妹,令她终生无法真正在男性社会抬起头来。
她是宋真宗背后的那个女人,她是多么渴望走到前面来。
宋真宗逝世后,宋仁宗年龄尚幼,刘娥垂帘听政。
刘娥此时真的是孤家寡人啊!皇帝不是她亲生的、朝中无亲信、背后没有能够依赖的宗亲。
朝中无亲信,可以慢慢培植,背后无宗亲,就无法改变了。刘娥能做的,就是将渣男前夫龚美认做亲哥,龚美改名刘美。
但宗亲仅仅只有刘美一人,无法形成宗族势力,力量太薄弱了。在这一点,她就无法和吕后、武则天相比。
刘娥曾经两次想改变这种状态,她两次和朝中大员论家谱、攀宗亲,可她的出身太低微了。两次都被朝中大员拒绝了。
缺少了家族势力,想坐到那张龙椅上,难啊!
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是颇有作为的一代女主。她终结"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政治成就,吕后和武则天都可以把单子开得很长。但吕后和武则天手上沾满的鲜血,刘娥却是没有的。
吕后残害刘邦最喜爱的戚妃,将戚妃剁掉手足、挖去双眼、割去耳朵,内心是何其冷酷!吕后设计杀害开国功臣韩信、彭越,手段是何其的毒辣。
武则天手上的血一点也不比吕后少,诛杀名单只会比吕后长,不会比吕后短。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真正的女皇,很大的原因是她的诛杀名单上,竟然有她自己的亲生儿子。
一个亲生儿子挡了通往权力的路,便把亲生儿子列到诛杀名单上的女人,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
反观刘娥,手上基本上没有沾血。仁宗皇帝是她婢女所生,宋仁宗在刘娥生前是不知道的。然而刘娥生前并没有为难宋仁宗的生母,换作是吕后和武则天,她俩可想而知会怎么做呢?
那把龙椅因其唯一性,天然地要求坐在上面的人,冷酷无情。想要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就要真刀真枪地杀开一条路,哪怕挡路的是自己亲人,也要毫不手软。
刘娥本性是善良的,但她忘了,通往权力顶峰之路,善良是要不得的。学不会残忍和冷酷,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没有残忍和冷酷,她就只能离那把椅子越来越远!
宋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阻挡了她称帝之路
刘娥一生,喜用帝王服饰,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而且在死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要穿戴帝王行头公开祭祖,就足以说明她不是不想当皇帝,她想坐上那把椅子。
但就连公开祭祖她都不能按照祖制完完全全地演下来,"士大夫"们最终的妥协,也仅仅是让她打九折来作这个项目,她又有什么办法称帝呢?
北宋仁宗朝名相富弼回顾这段往事时说到:"当日章献明肃皇后(即刘娥)临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于人,皇权微弱。而章献明肃皇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得章献明肃皇后不得不克制欲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实是这些忠臣之功。"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母,得国不正。得国不正,就是说合法性不够,合法性不够,就要找到其合理性,那就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代,以宰相为首脑的士大夫群体权力很大,君主们根本做不到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君权和相权,在宋代基本上能够达到权力平衡,相权制衡君权。刘娥想要称帝,就必须搞独裁。以宰相为首的"士大夫"又怎会让刘娥轻易剥夺他们的权力,搞独裁呢?
刘娥想要称帝,就要迈过"士大夫"这一关。然而"士大夫"这一关却是她无法逾越的。
在宋代那种体制下,刘娥想称帝,基本没有可能。刘娥已经尽力而为了,她已经接近了那个目标,只是差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头衔而已。
由网友 龚柳辉 提供的答案:
宋真宗第一个妻子是潘美的女儿,即位前已去世;即位后所立的郭皇后也不长寿,不久就死了。
宋真宗第三位皇后,就是著名的刘皇后。
宋真宗去世之后,刘皇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达十余年之久。
事实上,刘太后作为宋代母后掌权的第一人,这位对北宋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皇后,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想当年,宋真宗的中宫多年没有皇后。
事实上,在众多的妃嫔中,真宗属意的是刘德妃。
这个刘德妃就是刘娥,她是四川成都人,出身很微贱,是个孤女,不得已十来岁就嫁给当地的小银匠。
那个前任丈夫走街串巷为人打造银器,她就摇拨浪鼓招徕顾客,后来,他们一起来到了北宋的京城。
宋真宗当时刚刚被封为襄王,他有一个"神女梦",只想娶一个川妹子,他一向认为蜀地女子"多材慧",
而这对刚刚到京城谋生的小夫妻,因为贫寒,没法过日子。
那个穷丈夫正准备把自己的妻子刘娥改嫁,后来,经襄王府给事张耆介绍,刘娥也就顺利进入了王府,不曾想她却大受王爷的欢喜。
这个王爷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从一个毫不起眼的民女,到一个权倾天下的太后,不消说,每一步走得都非常不容易。
刘娥最后当了太后,她没有必要再去冒险当女皇,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呀!
主要还是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刘太后确实想过要当皇帝,她也有一个"女皇梦"!但是因为没有忘记过去的穷日子,不敢铤而走险!
经过对比,后人发现,这个刘太后,其实与千古女皇武则天,有颇多相似之处。
她们都出生于四川,其身上都有一股川妹子的泼辣。
- 立庙之争
有人阿谀奉承刘太后,要给刘氏家族立七庙,但是有忠臣鲁宗道站出来说:"若立刘氏为七庙,那么皇家该立几庙?"
刘太后为此碰了一鼻子灰。
可能正是因为有像这样的大臣,才使得刘太后在当女皇这件事上,一直不敢有大的动作。
鲁宗道不久,也去世了,鲁宗道是亳州人氏,生平刚直嫉恶,死后赐谥号简肃。
刘太后亲自前去祭拜,惋惜不止。
这也是后人称刘太后为"刘贤后"的缘故。
后来,当大臣程琳在进献《武后临朝图》的时候,刘太后赶紧把图扔在地上,说:"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即使是如此表决心,刘太后仍然对"女皇梦"念念不忘。
不久,朝廷准备举行祭祀太庙的大典。
刘太后自知时日无多,因为小皇帝马上要亲政了,她觉得这辈子没做成女皇,实在是个遗憾,就想趁此机会穿着天子衮冕去祭祀太庙,过把瘾!
薛奎进谏道:"太后要是穿着龙袍,打算行什么礼参拜?是天子礼,还是太后礼呢?
刘太后不听,执意为之,她居然头戴皇冠,身披龙袍,坐着皇辇到太庙去祭祀了。
这也算是黄袍加身了,但仅仅是一种祭祀活动,既然太后一定要穿皇帝级别的服装,大臣们也就不好解决反对了。
可见,刘太后确实有当女皇的想法,只是不敢当皇帝而已!
其二、刘娥垂帘听政达十一年,成为宋朝第一位临朝的母后,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说来说去就是胆量不行!
这个刘娥不是一个大恶人,她在后宫几乎没有杀过人,哪怕是最应该"杀人灭口"的机密事,她也没有开杀戒。
举一个两例子:
- 除掉政敌,却不杀之!
但丁谓这时权倾中外,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
刘太后知道丁谓擅断朝政的种种劣迹,她也知道丁谓要她下的诏书,实际上在架空她。
所以没过多久,刘太后就瞅准丁谓的一个破绽,直击命门,借机将其贬到天涯海角之遥的崖州,刘太后最终才独享了大权。
- 2.夺李氏的儿子为自己的皇子,却没有杀人灭口
作为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女人,人们往往将刘太后与汉朝吕后、唐朝武则天相提并论,史家却对她的评价很高:"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据说,她有一个侍女李氏,李氏竞然与皇帝产下一子。
刘皇后遂收养了这个孩子,与杨淑妃共同抚育,让孩子叫她为大娘娘,叫杨淑妃为小娘娘。
这个孩子就是赵受益,在立为太子时改名赵祯,也即后来的仁宗皇帝。
由于刘太后的控制,仁宗当了皇帝,却仍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真宗去世后,刘皇后成了刘太后,开始了十二年的垂帘听政,成为宋王朝的实际掌控者。
但是,这个李氏一直活着,有没有被暗杀掉,以至于后来宋仁宗才知道真相!
事实上,小皇帝的生母李氏病重,才由顺容升为宸妃。
她从儿子被刘氏夺走之后,始终不发一言,平时也很安分守己。
宫中都惧怕刘太后,没有人敢泄漏以前的事。所以仁宗长大后,就将刘太后视为生母,并不知自己是李氏所生。
但是,李氏居然活着!没有被杀,可见刘太后还算不上有"杀伐决断"的女人,没有胆量的太后如何能当女皇呢!
从这个事看,这是刘太后很没有面子的事,也说明她没有做大事的胆量,哪里敢去当女皇,因为当女皇就得像武则天那样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去"杀伐决断"。
其三、垂帘之初,刘太后曾许诺待仁宗长成即还政给他,但直到仁宗已经二十岁,刘太后仍没有还政的意思!可见刘太后又有自己的权力欲望!
大臣们开始纷纷要求仁宗亲政,刘太后或者置之不理,或者干脆将呼声强烈的大臣调离京城。
刘太后自己并不是皇上的亲妈。
孤儿寡母主持天下,内廷中刀光剑影,危机四伏,这些像巨大的石块压在刘太后的胸口,让她喘不上气来,她要做的只有牢牢地抓住权力之剑。
有一天,朝堂之上,大臣罗拜。
此时,范仲淹不过是刚入朝堂的小小的秘阁校理。
对于太后把持朝政、贪恋权力,大家心知肚明,可是整个朝堂除了讨好的声音外,便是一片唯唯诺诺。
宋仁宗已经成年,范仲淹就请太后还政。
他的奏折刚刚上报朝廷,还没有讨论,刘太后反将范仲淹赶出了京城,把他派到通州去了。
后来,刘太后染上了风寒。
宋仁宗为她搜罗天下的名医,终归无效,一个月后,刘太后便撒手人寰了,享年六十五岁。
总而言之,刘太后临朝掌权有十一年,政令严明,恩威并施。
大臣程琳也曾献上武则天临朝图,刘太后扔在地上说:"我不做这有负祖宗的事情。"
太后晚年,宦官罗崇勋、江德明等趁机窃权,龙袍祭太庙的事就是由二人出的主意。
据说,这位太后在生命弥留的时候,不能说话,就用手扯着自己的衣服,好像有什么话要说。
宋仁宗在旁边瞧着,不免怀疑,送终以后询问大臣。薛奎说:"太后的意思,想必是因为自己穿着龙袍,若穿着这身衣服,如何在地下见先帝?"
她的儿子宋仁宗明白过来,随即用前皇后的朝服入殓了。
到最后,这位刘太后连龙袍也不敢穿了,可见她也就是满足虚荣罢了!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当女皇!
一起探讨历史问题,欢迎关注我!
由网友 围炉煮酒话春秋 提供的答案:
二婚女刘娥逆袭成为皇后、皇太后,曾一度临朝称制,差点就学习武则天当了皇帝,但是她最终守住了底线,原因其实很简单,条件不允许,她良心上也过不去。
01,刘娥是如何逆袭,成为皇后,皇太后的?
刘娥,本是官宦家庭出身的女子,祖父刘延庆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大将军,父亲刘通则是宋太祖时期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四川乐山)。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刘娥原本是可以衣食无忧的,但可惜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双双去世,她因此成为孤儿,被母亲庞氏的娘家收养。
由于庞家家境寒微,因此在刘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挣钱养家了,她因为人美歌甜,又善于使用乐器,所以成为了一名歌女。
稍稍长大之后,刘娥嫁给了一个叫做龚美的银匠,但龚美家日子并不好过,两人商议之后,决定抛家舍业,去东京汴梁谋求生计。
不过,刘娥夫妇在汴梁也没混出个人样来,一度到了连吃饭都难的地步,这时候龚美就想到了一个阴招,他打算将刘娥卖掉,以此来换点盘缠,好回老家重操旧业。
当时,有个叫做张耆的人,是宋太宗之子韩王赵恒的王府指挥使,他无意间遇到龚美卖妻,见刘娥十分貌美,于是将其买下,他打算将刘娥送给赵恒,以此来巴结赵恒。
据记载,赵恒第一次见到刘娥,就喜欢得不得了,当即就将刘娥留下来,日日与之厮混在一起。
由于赵恒太过沉迷刘娥,导致他逐渐有些消瘦了,这引起了宋太宗的注意,宋太宗在调查一番后得知了真相,当即大怒,还指责赵恒怎么能跟一个歌女在一起厮混,于是下令赵恒将刘娥赶走。
赵恒那时候被刘娥迷得神魂颠倒,哪里舍得将刘娥赶走,他便想了个办法,将刘娥偷偷送到张耆家居住,一有时间就去张耆家与刘娥私会。
不过,为了防止赵恒继续迷恋刘娥,宋太宗又将宋朝开国功臣潘美的女儿潘氏嫁给赵恒,赵恒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但他并不太喜欢潘氏,心心所念的只有刘娥。
在后来很长一段日子里,刘娥就住在张耆家中,张耆为了避嫌,就在附近租住了一间屋子,赵恒每次去张耆家,就像是回自己家一样。
995年,赵恒被宋太宗立为皇太子,两年之后宋太宗去世,赵恒又继承了皇位,即宋真宗。
赵恒刚继位,就迫不及待地将刘娥接到宫中,只不过那时候赵恒已经有皇后了,还有一大群嫔妃,再加上刘娥出身低微,又当过歌女,因此赵恒没有马上赐给她名号。
刘娥是个聪明人,她知道自己处境艰难,必须好好表现一下才行,于是她积极与其他嫔妃搞好关系,尤其是赵恒的宠妃杨淑妃,两人几乎形影不离。
赵恒见刘娥如此识大体,并不因为没有名号而恼怒,也不跟其他分子争宠,就越发喜欢刘娥。
1004年,赵恒觉得刘娥入宫日久,资历也足够了,于是下诏册封其为四品美人,之后刘娥连续得到升迁,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升为德妃。
到这个时候,刘娥的身份、地位,可以说实现了质的飞跃,由于她没什么娘家人,她派人去将前夫龚美找来,让其改姓刘,并认其当兄长,留在身边帮她处理大小事务。
就这样,龚美变成了刘美,前夫变成了兄长,他的人生也是够传奇的,他能想到自己当初卖给别人的妻子,有一天会成为皇帝的宠妃吗?
说起来,刘娥对龚美还真是不错,当初龚美将她没掉,她却以德报怨,实际上她另有意图,她想让龚美留在身边帮助自己处理宫外事务。
1007年,赵恒的第二任皇后郭皇后去世,他打算立刘娥为皇后,但以寇准为首的一帮大臣认为刘娥身世有问题,不能立为皇后,赵恒便暂时搁置此事。
因为这件事,刘娥十分憎恨寇准,寇准后来的悲惨遭遇,也因此而起。
刘娥在认真分析局势后认为,自己如果能有一个儿子,成为皇后就没什么阻力了,但她跟随赵恒十几年,肚子半点动静都没有,她知道自己大概率是无法生孩子,她为此感到十分忧伤。
不过,事情在1010年出现了转折,赵恒身边的一个侍女李氏偶然被临幸(其实是刘娥刻意安排的),生下赵恒唯一的一个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得知这件事后,刘娥马上采取行动,她找到赵恒商议,准备将赵祯认为养子,但对外宣称是自己生的,这样自己就可以成为皇后了。
赵恒爱妻心切,于是同意了刘娥的提议,刘娥便将赵祯抱到自己宫中,并让杨淑妃帮助抚养,这件事便是"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原型。
就这样,刘娥成为赵恒妃子中唯一一个"生下"皇子的妃子,赵恒便以此为契机,提出要立刘娥为皇后,虽然大臣们坚持反对,但赵恒还是强行将刘娥封为皇后,时间是在1012年,这一年刘娥大约四十岁上下。
刘娥成为皇后之后,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她不但将后宫事务处理得很好,而且时常陪伴赵恒阅读奏章,还时不时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就这样她逐渐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1019年,太白金星突然在白昼出现,赵恒找人测算之后得出结论,"女主昌",恰在此时赵恒开始生病了,刘娥趁机把持了朝政。
赵恒很担心刘娥危及赵氏江山,于是将大臣寇准找来,两人商议让太子赵祯监国,以此来限制刘娥的权力。
寇准得到赵恒的指示后,便让杨亿连夜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书,但这件事不知怎么被刘娥知道了。
刘娥便指示心腹丁谓等人上书力谏,赵恒在重压之下开始摇摆不定,最终他为了安抚刘娥,就说他没有跟寇准说过太子监国之类的话,还将寇准罢相,由丁谓接替。
就这样,刘娥不但化解了危机,她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但寇准的党羽周怀正并不甘心,他打算发动军事政变,带人入宫废掉皇后刘娥,杀掉宰相丁谓,并让太子登基,真宗则退位。
不过,在筹划的过程中,周怀正的一个手下向曹利用告密,曹利用又入宫禀告刘娥,刘娥便先下手为强,将派兵将周怀正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他还矫诏将寇准一贬再贬,一直贬到雷州。
对于这一切,病重的赵恒并不知情,他还时常问左右寇准在哪里,左右都不敢回答。
1022年,赵恒病逝,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就这样刘娥成为了皇太后,掌握军政大权,宋仁宗因为年纪小,成为傀儡皇帝。
刘娥掌握大权之后,开始清除异己,他先是将逐渐跟自己离心离德的权臣丁谓罢免,而后宣布临朝称制,每次上朝的时候,她都坐在右边,而宋仁宗则坐在左边。
不过,宋朝以左为尊,可见当时刘娥对宋仁宗还是尊重的,没有凌驾于皇权之上。
02,刘娥想要学习武则天的故事,成为大宋女帝。
刘娥从1022年开始临朝称制,到1024年的时候,她就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想法。
1024年十一月,刘娥身穿皇帝才能穿的衮服,接受宋仁宗及群臣给她上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
刘娥的这个做法,明显不符合礼仪,群臣之中有不少反对者,但都敢怒不敢言,毕竟刘娥对待寇准和丁谓等人的手段,他们可是见识过的。
之后,刘娥就将曹利用、张士逊等人罢官,由此朝堂上再也没有敢跟她作对之人了,她效仿武则天的想法也日益强烈。
事实上,刘娥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以一个歌女的身份逆袭成为权倾朝野的皇太后,跟武则天的故事何其相似啊!
因此,刘娥有效仿武则天成为皇帝的想法,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她已经富贵之极,只要她愿意往前走一步,就可以成为皇帝,像武则天一样名留青史了。
但是,刘娥不确定大臣们是怎么想的,因此她决定试探一下,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她突然问大臣们说,武则天是个怎么样的人物?
大臣们都说,武则天是唐朝的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李唐江山。
刘娥听完默不作声,知道自己称帝的时机并不成熟,大臣们虽然都臣服与他,但大多数人都不赞同她效仿武则天称帝。
刘娥当然不死心了,她的亲信党羽们都想要成为家国功臣,于是纷纷劝说于她,比如殿中丞方仲弓就曾上书,劝刘娥"行武后故事"。
再比如说,大臣程琳也将一张武后临朝图送给刘娥,暗示刘娥登基称帝,开创新的朝代。
这个时候,刘娥称帝的愿望已经十分强烈了,她再次在朝堂上试探大臣们的想法,大臣们都默不作声,只有以刚直著称的鲁宗道挺身而出,大胜对她说,您这么做,将置当今皇帝于何地!
刘娥一听到宋仁宗的名字,心就软了,于是将劝他称帝的奏章全部撕毁,还对大臣们说,我是不会干付不起列祖列宗的事情的!
话虽这么说,但不代表刘娥不想称帝,她还想再试探一下群臣的想法。
1032年十一月,刘娥突然颁布了一道谕旨,说自己准备在第二年二月,穿着帝王服饰去太庙主持祭祀大典,让大臣们抓紧时间准备。
大臣们得知这件事后,知道刘娥是在试探他们,于是纷纷上书劝阻,比如尚书、礼部侍郎薛奎就当着刘娥的面说,太后去举行祭祀大典,是准备以后妃的身份,还是皇帝的身份,言外之意是刘娥作为后妃,不能穿帝王服饰,刘娥听完竟无言以对。
1033年二月,刘娥坚持穿着帝王服饰去主持祭祀大典,但她也做出了一些妥协,比如将衮服的衮服的十二章图案减去两章,即象征忠孝与洁净的宗彝、藻两章,并且她没有佩戴帝王佩剑。
大臣们见刘娥这么做,也没有再步步紧密了,这件事就到此告一段落。
种种迹象表明,大臣们并不支持刘娥称帝,刘娥对此也心知肚明,她知道自己的政治基础,跟武则天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如果贸然称帝的话,毕竟引发大地震。
因此,刘娥迟迟迈不出关键的一步,然而她这么一迟疑,机会就错过去了,因为她在主持完祭祀大典之后,就生病了。
03,刘娥最终放弃称帝的想法,为自己赢得身后名。
1023年三月,刘娥病重了,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她临终之际,下令将被她贬黜的寇准、曹利用、丁谓等人召回京城。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刘娥直到临死前,依然穿着皇帝服侍,可见她是多么渴望当皇帝啊!
当时,宋仁宗就守在刘娥身边,刘娥已经说不出话了,她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称帝之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不断拉扯自己的衣服,但宋仁宗并不明白她是什么意思。
不久后,刘娥就去世了,群臣这才进来跪拜,宋仁宗依然在回味刘娥临死前的举动,就问参知政事薛奎刘娥是何意图。
薛奎是个明白人,他很快就明白了刘娥的用意,于是对宋仁宗说,太后不想穿着帝王服饰去见列祖列宗!
宋仁宗恍然大悟,于是下令给刘娥换上皇后的衣服,然后入殓。
至此,把持朝政长达十一年的刘娥,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十一年时间里,她有无数次机会登上皇位,却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件事,宋仁宗与富弼的对话,就很能说明问题。
刘娥去世后数年,有一次宋仁宗召见富弼,富弼对宋仁宗说,当初太后临朝称制,而陛下皇权旁落,太后之所有没有像武则天那样成为皇帝,全都是仰赖忠臣的救护,使太后不得不克制欲望!
富弼的话说得很明白,刘娥之所以没能当皇帝,是因为群臣反对,大臣们不愿意武则天的故事在宋朝重演!
事实上,富弼说的话虽然有道理,但如果刘娥坚持要当皇帝,她还是办得到的,而她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归根到底还是她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关,她是个爱惜名声的人,她不愿意背负千古骂名!
也就是说,刘娥最终守住了道德底线,她没有当第二个武则天,而是将权力交给了宋仁宗。
而刘娥死后,却发生了一件不利于她的事情,当时皇族中最具威望、十几年来一直装疯卖傻、称病不朝、只图自保的八王爷赵元俨,突然入宫对宋仁宗说,宋仁宗不是刘娥所生,而是李宸妃所生,且李宸妃是被刘娥害死的。
起初,宋仁宗还不信,于是询问杨淑妃,杨淑妃说他确实是李宸妃所生,这话让宋仁宗遭受了巨大打击,二十余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刘娥所生,他竟然一点也不知情!
盛怒之下,宋仁宗派兵包围了刘氏亲眷的府邸,并派人去查验李宸妃的尸体,想看看李宸妃是不是被人害死的。
很快,查验结果就出来了,李宸妃非但不是被害死的,而且是以皇后的利益下葬的,并且在水银的养护下,李宸妃面色栩栩如生!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自从李宸妃生下宋仁宗之后,刘娥并没有为难她,而是晋升其位份,让其侍奉赵恒,后来她又生下一个女儿。
宋仁宗继位之后,刘娥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将李宸妃送到赵恒的永定陵守陵,不允许她跟宋仁宗见面。
作为补偿,刘娥将李宸妃的兄弟子侄封为官员,并给予丰厚的待遇,而李宸妃则无怨无悔,到死都没跟宋仁宗相认。
1032年,李宸妃因病去世,刘娥本打算秘而不宣,用一般人的礼仪将其安葬,但宰相吕夷简却对她说,如果想要保全刘氏一族,就必须厚葬李宸妃。
刘娥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下令以皇后礼仪将李宸妃下葬,并用珍宝作为陪葬,还举行了规模浩大的下葬仪式。
当宋仁宗得知生母李宸妃非但不是被害死的,还得到了刘娥的厚待之后,顿时就释怀了,对身边人,我怎么能轻信谣言呢?
不过,仁宗认母之事,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对刘娥的非议也越来越多,宋仁宗认为刘娥没有太大的过错,又考虑到这件事的影响力,于是下令臣民不得对太后临朝称制之事妄加非议。
后来,宋仁宗还亲自去祭拜刘娥,在刘娥坟前大哭着说,大娘娘一生清白了!
刘娥生前临朝称制,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死后却能保全名声,还在于她没有当第二个武则天,并善待了宋仁宗生母李宸妃。
试想,如果刘娥真的当了皇帝,那他又将是个什么样的结局,世人会如何评价她呢?
由网友 围火炉吃西瓜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是不敢。
她这种欲望,这种称帝的奢望牢牢地控制在了心底。终于最后一次祭祀太庙时穿上了天子才能穿的衮服,终于站在了赵家列祖列宗面前,站在了群臣和天下百姓的面前,她已经不在乎史书上该如何记录她这一段,临终前才露出已经不锋利的爪牙,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给她这十多年的功绩做一个肯定。
-
第一 有武则天这个前车之鉴。刘娥清楚地知道这满朝上下都在防着她,已经没有了出其不意的土壤,她走的每一步多有无数的眼睛在审视她,在监视她,在防备她。程琳曾献上《武后临朝图》,她知道这可能是满朝文武的对她的试探,只能最后假惺惺的作态,拒绝一些大臣的好意。
-
第二 没有根基。刘娥其实一直在试探朝中大臣们的态度,不断的在向权臣们示好,可是收效甚微,大部分的朝臣都拒绝了刘娥的好意。而外戚的势力弱小,不堪大用。
-
第三 作为女人,没有一颗做帝王的心。作为女人想称帝就要有比男人更杀伐果断的心,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王朝开国皇帝都是从血河中走过来的。而刘娥的性格明显是守成国君的性格,并没有血流成河的场景,注定垂帘执政已经是她的极限了。
我们知道自古就只有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的人生轨迹和刘娥有很大的相似度。而武则天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武则天到现在的评价依旧是褒贬不一,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是很好。而刘娥的名声明显要好的太多,可见大多数人需要的并不是权力的更迭而是世间的安定祥和。
由网友 三少yun 提供的答案:
《清平乐》播出后,有人疑惑太后刘娥为什么没有称帝,是不想称帝? 还是不敢称帝?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刘娥当然想称帝
刘娥,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
从1022年起,54岁的宋真宗驾崩,刘娥开始执政,到1033年太庙大典结束后,刘娥彻底还政,前后大约有11年的时间。
刘娥,一直到自己身体实在是不行了,才彻底地交出政权。
说明了什么?
坐在高高的庙堂之上,手握国家千军万马之大权,说刘娥不留念权势?说刘娥不想名正言顺地当皇帝,鬼都不相信?
大家看,在《清平乐》的第5集,要举行祭太庙大典的前夕,刘娥提出自己要着衮服祭祀太庙。
所谓衮服,是指皇帝的礼服,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才穿的衣服。
从这一点,充分说明刘娥的心里,一直有个当皇帝的梦。
刘娥是个理性的人
那么,刘娥一直把持朝政,为什么没有直接称帝呢?何况,当时儿子仁宗还年幼?
这与刘娥个人性格有关,因为,刘娥是个很理性的人!
当年刘娥和赵恒相爱的时候,遭到了赵恒父亲宋太宗的暴力反对。
赵恒不忍和刘娥分开,就将刘娥偷偷藏在一个大臣的家里。整整15年,刘娥没有迈出门一步,而是利用这15年的时间,研习琴棋书画,博览群书。
15年的时间,说来容易!
可是,躲在一个地方,不见天日,还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素质,这种行为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
刘娥绝对不是一般的人,她高度的自律,高度的理性,为她后来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娥有称帝的条件吗?
当然有!
第1:刘娥是个执政的能手
在15年的幽静岁月里博览群书,到后来宋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实际上,宋真宗最后两年皇帝的政务,都是刘娥处理的。
第2:刘娥有这个能力
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刘娥完成了从宋真宗时代到宋仁宗时代政权的平稳交接,更为宋朝在宋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刘娥对待大臣的把握上,是非分明,具有睿智的眼光。
丁谓是北宋的宰相,是个天才式人物。最初,刘娥在培植自己势力的时候,想方设法和丁谓结联姻,结成了亲戚关系。
然而,丁谓依靠自己的聪明,作恶太多。最后,刘娥将这个自己培养的大臣罢相贬职。
刘娥为什么不称帝?
刘娥既然一直有称帝的梦想,又有这个称帝的能力,为什么到后来她还是没有称帝呢?仅仅只是穿了一次衮服,过瘾吗?
说到底,还是因为刘娥是个理性的人,她对自己称帝之路做过深刻的评估。
首先:称帝之路很艰难。
因为刘娥出身卑微,娘家人势单力薄。不像吕雉,她的娘家哥哥一直都是她坚强有力的后援。
其次:称帝之后的意义不大。
刘娥没有生育,她也并非宋仁宗赵祯的生母。
即使刘娥费尽心事称帝了,最后还是要还政于宋仁宗。吕雉也好,武则天也罢,她们称帝后都可以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娘家人带来利益。
这一点,是刘娥不称帝的最关键的地方。
最后,刘娥看重她和宋真宗的感情,她不想违背赵恒的心意。
刘娥临死前,不停地拉扯身上的衮服。可以看得出,她不愿意穿着天子的衮服,去见地下的宋真宗。
刘娥是宋真宗的妻子,却不是宋仁宗的母亲,皇位是宋真宗留给儿子宋仁宗的。如果刘娥真的称帝了,就说明刘娥抢了宋真宗儿子的皇位。
也就是说,刘娥背叛了宋真宗。
刘娥是个理性的人,她不愿意做这种事。
所以,当程琳拿着《武后临朝图》给刘娥看时,刘太后当机将图掷于地上,说道:
"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三少说:
刘娥在祭祖前几天,夜夜咳喘,不能平卧,御医已经不敢再用重药了。刘娥要求穿衮服,是因为她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十年监国的辛苦,穿一次衮服,圆梦罢了!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慈禧最佩服的古人就是宋仁宗时期的太后刘娥,为什么?因为这个女人跟慈禧很相似,都是权倾朝野的太后,都有登基称帝的可能,都没有称帝。
刘娥这个大姐很不安分,她做了太后以后,最喜欢做的事情,那就是穿龙袍,没事儿就穿龙袍睡龙椅,压根不把宋仁宗放在眼里。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咱是要登基称帝的女人。可是到最后她还是憋住了没有称帝,这是为什么呢?真的是因为不敢吗?
刘娥还真的不敢称帝。
历史上中原王朝真正称帝的女皇帝,只有武则天这一位。为什么武则天敢如此明目张胆地称帝?她有能力不假,最关键的是有人可以为她善后。
武则天有俩傻儿子,李显和李旦还活着,这两个人是李治的儿子,李唐王朝正儿八经的嫡子孙,所以他们是有继承权的。
谓等请太后御别殿,太后遣张景宗、雷允恭谕曰:"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于是请帝与太后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帘决事。议已定,太后忽出手书,第欲禁中阅章奏,遇大事即召对辅臣。其谋出于丁谓,非太后意也。谓既贬,冯拯等三上奏,请如初议。帝亦以为言,于是始同御承明殿。---《宋史》
将来武则天挂了以后,不管是哪一个登基称帝,那都是她武则天的儿子,儿子当然不会清算自己的老妈,所以武则天可以放心大胆地玩。
刘娥就不一样了,刘娥是宋真宗最爱的女人,很早就立为了皇后,可是刘娥不孕不育,这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皇后不能生育的话,自然就要从其他女人的孩子里选一个出来继承皇位。为此宋真宗便选中了赵祯。
赵祯的母亲李宸妃当时只是刘娥身边的宫女,宋真宗跟她相亲相爱以后,就生下了赵祯。但是这只是宋真宗和刘娥的计谋罢了,生下的赵祯立刻就过继给了刘娥。
这么一来刘娥可就有了儿子了,自然也就能坐稳皇后的位置了。但是纸包不住火,将来这件事总归会被人给揭开,这就是刘娥担心的地方。
武则天死后有李显和李旦为她善后,可自己死后有谁来善后呢?赵祯不是自己亲生的,又被自己架空了,将来如果她登基称帝了,更是要废了赵祯。
这么一来刘娥和赵祯可就彻底结仇了,为此刘娥根本就不敢登基称帝,她担心将来会有人清算她。
刘娥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
宋真宗看中的是刘娥的美貌,刘娥看中的则是宋真宗的江山。很显然让一个普通女人一步登天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嫁得好。
刘娥是嫁得好的那种,一口气就从平民成为了豪门贵妇,而且是顶尖水平的那种贵妇。等到宋真宗死后,刘娥就彻底掌握了朝政。
这位大姐是个能人啊,一手提溜着年幼的宋仁宗,一手操持着军国大事,什么都不耽误,可谓是宋朝最有权势的人了。
嫁人嫁到这份上,也算是到头了。刘娥主政期间,宋仁宗连个屁都要悄悄放,为什么?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因为一个屁大的事情被废了。
反正都不是自己的儿子,换谁来当皇帝,还不是刘娥自己来决定?为此宋仁宗只能唯唯诺诺地跟在刘娥身后。
在朝中她也是很有手段,找机会把权臣丁谓给贬谪到了崖州,又逼迫八贤王赵元俨变成了一个装疯卖傻的王爷,从此不理朝政。
这么一来无论是皇帝还是群臣,都牢牢掌握在刘娥的手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不少人曾经劝告刘娥,让刘娥登基称帝,学习武则天。
富弼上疏曰:昔庄献临朝,陛下受制,事体太弱,而庄献不敢行武后故事者,葢赖一二忠臣救护之,使庄献不得纵其欲,陛下可以保其位,实忠臣之力也。今陛下始获暂 安,遂忘旧日忠臣,罗织其罪而谴逐之。陛下以万乘之尊,谓废一妇人甚为小事,然所损之体则极大也。---《宋史》
刘娥临朝称制,一直到死都不肯把权力还给宋仁宗,可见刘娥对权力的欲望有多大。这也是她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宋仁宗为何孱弱不堪?刘娥起了很大作用。
宋仁宗赵祯是一代明君,但是这个皇帝过分孱弱,甚至于可以说是懦弱。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赵祯的这种性格呢?我认为就是刘娥造成的。
13岁的赵祯称帝以后,一直都是受到刘娥的摆布,11年后,刘娥去世了,赵祯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权力。
可是这个时候的赵祯,其实大家也都是看不上的,为什么?因为他的性格十分懦弱,任何大臣都敢在他面前胡说八道。
好在当时宋朝的贤臣居多,这才造就了宋仁宗时期的太平盛世。如果宋仁宗手底下多几个秦桧、贾似道之类的大臣,那么这几十年一定相当昏暗。
而且宋仁宗已经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刘娥到死都没有告诉宋仁宗他的生母是谁,还是在刘娥死后,八贤王赵元俨告诉他的。
可这个时候李宸妃已经死了多年,也就是说因为刘娥的私心,宋仁宗和生母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可见刘娥的心有多狠。
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宋史》
按理说宋仁宗知道真相以后,应该恨透了刘娥,可是当宋仁宗打开李宸妃的棺椁后,发现刘娥是厚葬了李宸妃的,他居然一下子就被感动到了?甚至认为刘娥是个大好人,他要感恩戴德地供奉刘娥。
这是什么操作?善良比赛吗?我完全不能理解宋仁宗这种是非不分的态度。很多人说他是明君,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孱弱之君,只是运气好罢了。
总结:慈禧和刘娥有同样的难言之隐。
慈禧其实也想过登基称帝,她曾经穿着龙袍询问李鸿章怎么样,李鸿章表示有点大。这下子慈禧算是明白了原来大臣们是不支持她这么做的。
其实让慈禧真正放弃做皇帝念头的,就是刘娥的那个原因。刘娥没有儿子,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死了以后,她也就没有儿子了。
新上任的光绪皇帝,说到底那也是自己的侄子,不是亲生的儿子就不能保证将来能够给她善后。刘娥考虑到的,慈禧也都考虑到了。
所以刘娥没有登基称帝,慈禧也就没有登基称帝。不过这两个人都喜欢穿龙袍,心思可就是司马昭之心了。
参考资料:《宋史》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