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_关羽因何故而受封为汉寿亭侯

由网友 疯言MAX 提供的答案:

假如有两个职位摆在你的面前:一个是辽宁舰的舰长;一个是蒙古国的海军司令。你会如何取舍?

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很恰当:因为实际上两个职位之间的差距,我觉得简直比例子里的还要悬殊:

一、爵位和官职的差距

爵位是封号,一般有王、公、侯、伯、子、男等级别,一般王、公的爵位赐予宗室,正常情况下,侯爵已经是一般人能获取的极限。爵位是一种称号,虽然能领取俸禄,但一般情况与实际职权无关。但爵位除非有谋逆等大罪之外,一般都能世袭继承,至少也是终身制的

官职是实际职责,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高低不等,每个品级都有具体的官职,来对应该职务的权利职责。职务是可以变动的,故而谁也别想躺在一个舒服的职位上赖一辈子,更别说传给子孙了。况且,按照汉制,担任某些品级以上的高官,身上有爵位是一个前置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爵位的含金量要比官职高得多。虽然当时诸侯割据,汉献帝如同傀儡,但谁也不敢说当时不是汉家天下吧。

关羽的汉寿亭侯虽然是曹操表奏的,但其具体来源是来自于汉献帝,也就是汉家正统。这个爵位走遍天下,不管哪路诸侯你也得捏着鼻子认!蜀汉政权中有正统爵位的仅二人而已:宜城亭侯刘备、汉寿亭侯关羽,巧得很,两人都是侯爵,而且都是亭侯。

刘备封关羽前将军的时候,虽然给自己挂了个汉中王的衔,但这玩意是自封的呀,刘备在朝廷的备案是宜城亭侯。

一个亭侯给另一个亭侯封官,听着都觉得好笑。更何况,傲气如关羽,岂能轻易接受?

二、接受官职相当于明升暗降

在前期,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像朋友,像兄弟,像合伙人,唯独不像君臣。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的本钱就是刘琦的一万部队,关羽的一万水军。也就是说,刘备的军事力量完全处于关羽的领导之下。

要把刘备集团比作一家公司的话,刘备和关羽更像和不同的分管经理,刘备只是多挂了一个法人的职务而已。关羽稳居该集团第二人的位置。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刘备进位汉中王封赏群臣为止。赤壁之战后的一段时间内,荆州就是刘备的全部势力范围,能放心把这地方交给关羽。足可见他们彼此的信任,和关羽的地位之高。

但等到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已经成型。有功的群臣需要得到封赏,刘备的领导权力需要得到强化。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传说中的五虎上将)分别得到军职的封赏。

关羽,蜀汉第二人的身份,一下就拉低到了蜀汉高级将领之一的地步。这无疑是对关羽身份的一种削弱。

对此,刘备也是心知肚明,故而在前将军的官职后面,还特意加了一道"假节钺"的特权来弥补关羽受到的损失。

靠着这道特权,可以自主任命官职甚至是自主决定征伐(哎,要是没有这道特权的话,或许关羽也不至于沦落到走麦城的地步)。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规矩关羽也清楚。既然选择了这么一条路,那他与刘备的关系迟早要由兄弟转化为君臣。

但清楚归清楚,该表达的不满还是要表达:不然就该被那些新进官僚当自己失宠来欺负了。自己孤悬在外,一旦被人上眼药的话,那荆州就危险了。

所以,不论是挑黄忠还是马超的刺,都有这个方面的考虑;等到发泄完毕,关羽还不是选择了服从组织的安排?

结语:

刘备对于关羽的任命,关羽必须接受,但又不能痛痛快快地接受。这个过程中非常的考验情商:

如果执意不接受,可能导致刘备收拢川中人心的计划受到影响;如果痛快接受,那必然在川籍大臣的心里留下一个关羽软弱可欺的印象,会给荆州带来麻烦。

故而,表达完不满再接受封赏成了关羽和刘备的唯一选择。

汉寿亭侯的封号嘛,作为蜀汉集团唯二的两个正统爵位之一,含金量实在是蛮高的。刘备进位汉中王,相当于已经把一个给弄没了。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必须高调来炫耀自己这个爵位。要不然,蜀汉就真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朝廷根基的草台班子了。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这倒不是关羽瞧不起刘备,也不是他对刘备有什么意见,而是他那个汉寿亭侯的爵位,含金量实在是太高了。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是经曹操之手,才得以被东汉朝廷授予的,这其中的始末缘由,还得从建安五年说起。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爆发,曹操便派大将刘岱、王忠二人,率兵攻打驻扎在小沛的刘备。

刚开始,刘备坚守城池,击退了刘岱和王忠,由于久攻不克,曹操便亲提大军东征,最终击败刘备。

此战后,刘备逃往青州,投奔袁绍,而关羽则被曹操生擒。

生擒关羽后,曹操对其十分礼遇,史料记载为"礼之甚厚",并且,曹操还封关羽为偏将军,希望他能为自己效力。

这个情节,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体现,曹操又是赠马又是赠铠甲,总之就是待关羽极为不薄。

而在之后不久,袁绍派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等人率军进围白马(今河南滑县一带),继而攻打东郡太守刘延,其目的就是想拿掉刘延这颗钉子,以保证自己的主力能渡河南进。

等到袁绍大军进军至黎阳(今河南浚县)时,刘延顶不住了,于是,赶紧向曹操求援。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因此,采取谋士荀攸的建议,先派出一股部队,前往延津(今河南汲县)渡河,做出要攻打袁绍大军后翼的姿态,以吸引袁绍分兵。

与此同时,曹操又派另一路大军,奔袭白马,试图攻袁绍于不备。

而袁绍这边呢?不知是计,果然进行了分兵,命令正进攻白马的郭图、淳于琼调转方向,往延津方向挺进,以抵挡曹操,留下大将颜良继续攻打白马。

对于袁绍的这个安排,其谋士沮授极为不赞同,他向袁绍提出这是曹操声东击西之计,不应上当,但可惜的是,袁绍不听,一意孤行。

这么一来,曹操的计划就得以实现,最终在确定郭图、淳于琼已经开拔前往延津后,曹操迅速调遣兵力奔袭白马。

接近白马之后,曹操命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则亲率大军随后,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关羽展现出了他极为神勇的一面。

史料记载,关羽在发起冲锋之后,望见"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凭借他多年的战场经验,判定出这是颜良所在,因此,趁着张辽带着人与颜良大军交战的时机,当机立断,策马冲至了颜良身边。

而颜良也根本没有想到敌方大将居然会冲到自己身边,一时之间来不及反应,最终,被关羽手起刀落,先被刺死,之后又被砍掉首级。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关羽传》

这里面的厉害之处就在于,第一,关羽能在混乱的战场上,准确判定敌方主将所在,第二,他能在万军之中,迅速冲至颜良身边,并成功将其斩杀。

要知道,颜良可不是小兵,身边必有护卫,并且还不止一个,而这就是关羽的厉害之处。

也正是由于关羽能在万众之中,于阵前斩杀颜良这个敌方主将,因此,导致了对方士气大跌,自始至终,都没人敢阻挡如天神下凡一般的关羽,这也让他得以带着颜良首级顺利回到己方阵营。

更重要的是,通过关羽此举,极大震慑的对方,同时又鼓舞了己方,这么一来,白马之围,自然也就被顺利解了。

战后,曹操极为高兴,并且,在之后的延津之战中,袁绍的另一名大将文丑也被斩杀(正史上文丑究竟被谁所杀存疑),这就更让曹操兴奋不已。

所以,在不久之后,曹操为表彰关羽功绩,特意上表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三国志·关羽传》

那么问题就来了,曹操封关羽的这个汉寿亭侯,在当时,是个什么爵位呢?其含金量是高还是低呢?

简单来说,这个汉寿亭侯,含金量那可是相当高。

三国时期处于东汉末年,因此,很多官制依旧是汉制,而要想弄明白汉寿亭侯的含金量,就得从汉朝的爵位制度说起。

当初,刘邦建立汉朝后,沿用了秦朝的爵位制度,实行二十等爵制,其中最高等级的,叫做"彻侯"。

比如当时张良的"留侯"、韩信的"淮阴侯",以及萧何的"酂侯"等,都算是"彻侯",只不过名字不同,另外根据个人的功绩,所受封的食邑多少也有不同。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为了避其名讳,因此,"彻侯"被改为了"列侯",也叫通侯。

但不管是叫什么,在整个西汉时期,列侯则是仅次于诸侯王的最高爵位,尤其是在西汉初期,列侯不仅在朝堂上具有很高的话语权,并且其在自己的封国,行政权同样并归其执掌。

说其是个一方土皇帝,也不算为过。

总之就是,西汉时期的列侯,地位极高,权力极大,是属于在朝堂的地位中,排在第三的人,而高于其的,也就是排在第二的诸侯王,以及排在第一的皇帝。

而到了东汉时期,列侯的情况比西汉略有变化。

什么变化呢?东汉时,对列侯的设置更为细化,即把列侯封为上中下三等,即首位的"县侯",次位的"乡侯",以及末位的"亭侯"。

也就是说,县侯、乡侯和亭侯,都属于列侯的范围内,但地位高低有所不同。

除了地位不同之外,在受封待遇上也有区别,像县侯,就可以有自己的封国,封国内基本是自己说了算,这与西汉时的列侯制度一样。

而乡侯,就稍微逊色一点,没有封国,只能设置家臣,至于亭侯,与乡侯一样,也可以设置家臣,但食邑上,要比乡侯少一点。

这就是东汉时期对于列侯的设置,虽说县侯、乡侯以及亭侯在具体待遇上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其依然还是当时仅次于皇帝和诸侯王的存在。

而关羽,所受封的便是汉寿亭侯,即列侯的一种。

也就是说,关羽这个爵位,是在当时的政治体系下,一个出身普通,并非是世家大族子弟的人,能做到的最高爵位。

这么一说,相信很多人都清楚这个爵位的厉害之处。

更重要的是,关羽出身并不高,可以说是"白身",早年间,还因打抱不平,导致他当了好几年的逃犯。

后来遇到刘备,虽说刘备顶着一个"皇叔"的招牌,但在最初,刘备身上并没有什么爵位,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更不可能会有。

直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也就是陶谦病逝,刘备领了徐州牧之后,曹操这才上表汉献帝,封刘备为镇东将军,授宜城亭侯。

注意,刘备的这个爵位,也是一个"亭侯"。

也就是说,刘备和关羽一样,在汉朝承认的爵位上,是属于同等级别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点。

什么关键点呢?人家刘备好歹也是"皇叔",真假暂且不论,但这可是个金字招牌亮出来,不少人都得略微给他几分面子。

再加上刘备当时领了徐州牧,所以,刘备封宜城亭侯,也是相得益彰。

而关羽有什么?他是个白身,还是个"打工的",但他却靠着自己的能力,获得的曹操的赏识,最终被授予这个爵位。

更重要的是,在被封汉寿亭侯之前,关羽在曹操的军中,只不过是一个偏将军,这个职位,也就是个中层军官,连高层的算不上。

这么看下来的话,关羽从一个白身,一跃成为在全国位列第三的"亭侯",如果换做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放在那个时代,能得到这个封赏,都会对此珍惜无比。

而这一点,关羽同样如此。

虽说,东汉末年的爵位,含金量比不上汉初,加上当时的汉献帝,基本上是曹操的"橡皮印章",但架不住这是朝廷授予的,多少人梦寐以求都得不到的东西。

因此,关羽视之为最珍贵之物,且用了一辈子,自然也就能理解了。

当然,从这个事情也能看出,当时曹老板为了笼络关羽,可真的是下了血本,这也更说明关羽是个难得的人才。

最后再说说刘备给关羽的封赏。

需要说明的是,在刘备登基称帝后,对于关羽的封赏,仅封了一个"前将军",并没有对关羽封赏爵位。

为什么会如此呢?有不少说法,是说刘备有意减弱关羽的地位,故而仅封为前将军而不授予爵位。

实际上这种说法,真的是无稽之谈。

一来,前文也已经讲到,关羽已经是汉寿亭侯,并且是东汉朝廷盖章承认的,不是那种水货,而汉寿亭侯属于列侯的一种,是藩王之外的臣子能做到的最高爵位。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刘备还怎么封关羽爵位?他已经是全国第三了,难不成裂土封王吗?

二来,刘备当时称帝不假,但严格来讲,他也算是割据政权,他自己也是个宜城亭侯,与关羽级别一样。

同级别给同级别的人封爵,这像话吗?

顺便科普一下,在刘备登基称帝之际,其实季汉内部,有正儿八经爵位的人只有三个,一个是宜城亭侯刘备,一个是汉寿亭侯关羽,最后一个则是都亭侯马超。

除此三人,其他人都没有正式爵位。

至于有人说张飞当时是新亭侯,抱歉,他这个爵位,是刘备篡封的,换句话说,并不是像关羽那种得到东汉朝廷承认的爵位。

所以,基于这种情况,刘备自己也清楚,关羽的爵位已经是到顶了,将来如果季汉得到发展,按照刘备对两个兄弟的感情,说不定还真会裂土封王,但搁当时政权草创之初,只能封官职,不能再封爵位。

所以,关羽当时依然还是汉寿亭侯,而通过这一点,再次说明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有多重要。

同时,这也说明了关羽为何不用刘备封赏的原因,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关羽,带着兵出门打仗,对方要求报上姓名,你说,是报"吾乃汉寿亭侯关羽"霸气一些,还是报"我是前将军关羽"更霸气一些呢?

搁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是报"汉寿亭侯关羽"听起来更霸气,难道对于爵位梦寐以求的古人,就不知道哪个的含金量更高吗?

这个道理,关羽自己更为清楚,所以,他用汉寿亭侯自报家门,是必然结果。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关羽不用刘备封赏,而只用曹操封的汉寿亭侯"的问题,本身就存在毛病,大有"阴谋论"以及刻意歪曲事实的势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人家关羽本身就是汉寿亭侯,在当初劝进刘备登基时,群臣署名的《汉中王劝进表》里,也是写为"汉寿亭侯臣关羽",这就说明,刘备对此都没有意见,也承认和认可关羽的爵位。

所以,关二爷出门报"汉寿亭侯关羽",有什么错?这跟是不是曹操封的,貌似并没有太大关系吧。

现代人都知道在介绍别人时,把被介绍的人最光彩的一面介绍出来,比如是某某某公司董事长之类,总之就是往好处夸。

就连介绍自己,也会把好的一面说出来,比如获得过什么奖项,担任过什么高级职务,既然现代人都知道,难道关二爷就不知道吗?这个跟关羽接不接受刘备的封赏有什么关系?

所以说,有些人和问题就是,刻意制造一些不存在的矛盾,来歪曲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毫不夸张的说,真可谓是"其心可诛"。

由网友 今看风云 提供的答案:

这里得普及一下官和爵的知识

官品

表示官员的等级,与地位、俸禄紧密相关。

西周以天子赐命的多少形成官品,有一命至九命之差。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王之三公八命,伯侯七命,王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之大夫四命。公、卿、大夫出封,则加一等。

爵位

表示宗室、官员或有功人员、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封号,性质与爵相当。

宗室封爵,在西周时一般分为诸侯、大夫、士三级。诸侯、大夫,同时也是官称。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邑,封地的收入即其俸禄。士有禄田。战国时宗室爵多称"君",如信陵君、平原君,但封君不限于宗室,君也不是官称。受封者只在封地收取租税以为俸禄,行政长官由君主另行选派。

汉朝宗室封爵,分王(也称诸侯王)、侯(县侯、乡侯、亭侯)两等。诸侯王先有行政权,后被收归朝廷。

三国魏至南北朝,宗室封爵大体分王、公(县公、乡公)、侯(县侯、乡侯、亭侯)、伯(亭伯)、子、男六等。

曹操封关羽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为何刘备封赏,关羽不接受?

一、爵比官受用

爵是可以世袭的,是一种荣誉,为什么刘备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王也是爵位,有了爵位意味着,家里从此步入贵族行业。如不犯造反之类的罪,爵名一般不会回收。

而官品不世袭,随时会被替换,而且官高不过宰相。而且五品以上的官,必需是有爵位的人才能担当。6品之后,都叫散官,用现在的话讲,没有编制,临时官。

二、当时所有的人还是以汉为正统,其他都只藩镇割据,大家心里都明白,刘备的赐封哪有汉献帝惕封好用啊。

另外 ,关羽性格孤傲,在刘备封五虎上将时,听说与黄忠这个老人家为伍,不服气而已,为什么呢?张飞、赵云是自家兄弟,可以不计较,马超乃名门之后,贵族出身,与自己同封为五虎上将,也不都埋汰自己的身份,黄忠只是官,没有爵位,自己乃朝廷御赐"汉寿亭侯",是有爵位之人,所以看不起黄忠,刘备也汉权力封人家爵位,汉中王还是自封的,曹、吴两家根本不认可。孙权还得向汉献讨封呢。

总结

说到底关羽对自己的出身低微还是非常介意,汉寿亭侯虽说是曹操封的,但终究是以汉献帝的名义封赏,这种感觉是非常之爽的。

由网友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提供的答案:

事实上,关羽之所以愿意接受曹操封赏的"汉寿亭侯"名号,却不愿接受刘备的封赏,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看你都了解几个?

白马之战中,曹营众将被颜良吊打,就连猛将徐晃,在颜良手中也只能坚持二十回合,以至于其他人根本不敢再战,令众人大跌眼镜。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奉命出战,仅仅一刀便秒杀了颜良,令世人震惊!当曹操见识到了关羽如此强悍的武力,他当即向汉献帝请功,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而当时关羽的反应,也是欣然接受,然而当刘备封赏关羽时,关羽的表现却令人非常疑惑!

当时刘备打赢了汉中之战,自封为汉中王,刘备都已经称王了,手下自然要大肆封赏一番,于是他命人封赏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然而当时关羽的反应却令人非常意外,因为他直接拒绝了刘备的封赏!

原文: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

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关羽用了一辈子,然而当刘备封赏关羽时,关羽却拒不接受,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关羽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赏呢?难不成他和刘备之间出现了嫌隙?

在不少人看来,关羽之所以接受汉寿亭侯的名号,却不接受刘备的封赏,主要是因为他忠心于汉室而非忠心于刘备!汉寿亭侯的名号,虽然是曹操向朝廷请来的,然而真正赏赐关羽这个爵位的人,乃是汉献帝,关羽之所以一直使用这个爵位的名号,就是因为他忠于汉室!然而刘备的汉中王,乃是自封的,并未得到朝廷的认证,且刘备对关羽的封赏,更加没有得到朝廷的印证,所以关羽拒不接受这个封赏。

说白了,在很多人看来,关羽忠于汉室而非忠于刘备,所以他才拒不接受刘备的封赏。然而事实上,在本文看来,上述理由只说对了一半,关羽确实忠于汉室,但关羽也忠于刘备!之所以关羽一直使用汉寿亭侯的名号而不接受刘备的封赏,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关羽忠于汉室而非忠于汉献帝

相比于刘备和张飞,关羽确实是最忠心于汉室之人!当年黄巾起义,刘备关羽张飞曾经和董卓有过碰面,他们还曾救过董卓的性命,结果董卓见他们没啥背景,直接翻脸不认人,这令张飞非常愤怒。要不是刘备关羽拦着,张飞极有可能暴起行凶,诛杀董卓。可问题是,当时的董卓乃是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张飞杀董卓的行为,无异于背叛朝廷,可见张飞这人,对于汉室朝廷,根本没有多少的忠心!他之所以会和刘备关羽起兵,主要是因为他想建功立业!

刘备,在很多人看来是完全忠于汉室之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会一直和曹操对抗。然而事实上,刘备和张飞是同一类人,他之所以会起兵,也是因为想要建功立业!这一点,从许都狩猎便可以看出。当时许都围猎,曹操借用天子的弓箭射中猎物,获得群臣的称赞,众人都以为那是天子射中的猎物,对其大肆夸赞,而曹操对此的反应则是欣然接受,丝毫不给汉献帝面子。很明显,当时的曹操已经逾越了规矩,他并没有将汉献帝放在眼中!
面对这种情况,关羽的反应是想动手诛杀曹操,维护汉室的颜面,而刘备的反应则是阻拦关羽,防止事态的扩大!

原文: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

从关羽和刘备两人面对汉献帝受辱的表现来看,很明显关羽是真正的忠于汉室,而刘备则想法更多,他对于汉室的忠心,也就仅限于表面而已!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中,只有关羽是真正的心系汉室,所以他非常看重汉室认证的"汉寿亭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即便他离开了曹操,也一直在使用这个名号。至于关羽为何不接受刘备的封赏,其实也并非是因为他不忠于刘备,毕竟当时汉献帝已经被架空了,以他为代表的汉室已经衰微了,而刘备也是汉室后裔,以他为代表的汉室愈发强盛,关羽忠于汉室,但并非忠于汉献帝本人!

二、汉寿亭侯的含金量很高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三国时期的侯爵,含金量似乎并不大,当时的曹魏封赏了一大堆的侯爵,导致侯爵遍地走,一点含金量都没有了。所以当关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时,很多人都非常疑惑,为何区区一个"亭侯",值得关羽如此看重?

事实上,侯爵含金量降低的事情,主要发生在三国后期,那个时候战争频发,立下军功的人非常多,朝廷为了激励大家,所以大肆封赏侯爵。在东汉末年以前,侯爵可是非常难得的!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终其一生也难封侯,可见当时的侯爵含金量是多么的大,关羽如此器重其"汉寿亭侯"的爵位,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除了"汉寿亭侯"本身的含金量非常高外,关羽得到"汉寿亭侯"这个侯爵的过程,也非常具有含金量!

当年白马之战,曹操不仅在兵力上处于劣势,而且在大将对阵的过程中也处于劣势,名将徐晃被二十回合打趴下,猛人许褚被吓得不敢主动出战,整个曹营噤若寒蝉,根本不敢和颜良对抗,站在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曹操,败局已定,几乎再难翻身!然而关羽却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战局,使得曹操获得了白马之战的大胜,这太令人意外了!

打遍曹营无敌手的颜良,在关羽手中,竟然一个回合都没有坚持住,甚至于关羽斩杀颜良的过程,都让众人目瞪口呆,关羽就是直愣愣的冲进颜良军阵,冲到颜良麾下,一刀斩杀颜良,万军从中取敌首级的操作,真真正正的上演了,太令人震撼了,以至于在场众人人人自危,最终被曹操打得大败!可以说,关羽斩颜良,就是一个传奇,一个令天下人都不敢相信的传奇!自此以后,关羽的名声算是彻底地响彻了天下,再也没人敢小觑关羽了!

说白了,汉寿亭侯乃是关羽在白马之战中秒杀颜良所获得的,这体现了关羽强悍的实力,是关羽实力的见证,如此具有含金量的爵位,关羽怎么可能不器重?只要一提起汉寿亭侯的名号,天下人就会想到关羽当年万军从中取敌首级的战绩,这简直令关羽欲罢不能啊!

三、关羽不满自身的地位

关羽之所以会拒绝刘备的封赏,其实就是质疑他的地位,他担心自己在刘备阵营的地位遭到削弱,所以才会以黄忠之事发难!

刘备自封汉中王后,封赏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除此之外在再没有其他名号,于是关羽心理暗暗不爽,但他并没有做声,而是听费诗继续说下去,等到他听到黄忠也是五虎上将时,他终于找到了突破点,以黄忠来发难!

关羽认为,张飞和赵云都是自家兄弟,被封为五虎上将是很正常的事。马超世代公侯,当年曾把曹操打得弃袍割髯,现在被封为五虎上将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但黄忠一个老将,才投靠刘备不久便升到了和自己同一地位,这怎么能够忍受?凭什么?

事实上,关羽的这个质疑是完全禁不起推敲的!当年长沙城之战,关羽又不是没有见识过黄忠的实力,正面对阵,关羽根本没办法击败黄忠,要是再加上箭术,关羽根本就不是黄忠的对手!定军山之战,黄忠直接阵斩了曹军主帅夏侯渊,改变了汉中之战的局势,此等大功,完全配得上五虎上将的称号,关羽完全没有正当理由质疑黄忠!

说白了,关羽质疑黄忠只是表面,他之所以会以黄忠来发难,主要是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刘备虽然封赏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但张飞赵云这些兄弟,马超黄忠这些半路出家的人,都和他平起平坐,这凸显不出关羽的超然地位,甚至还让人觉得关羽的地位遭到了削弱,所以关羽才会心生不满。然而当费诗说了下面这段话后,关羽便释然了,欣然接受了刘备的封赏,很明显关羽在乎的乃是他的地位,而不是黄忠为何能成为五虎大将!

原文:诗笑曰:"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云长大悟……即拜受印绶。

很明显,费诗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让关羽别担心自己的地位,刘备那边非常看重关羽,他俩还是兄弟,虽然明面上关羽是和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人平起平坐,但实际上关羽乃是蜀汉的二把手,他和刘备才是平起平坐的人!也正是因为费诗肯定了关羽的地位,化解了关羽的不满,所以关羽才会欣然接受刘备的封赏!

结语

总的来说,关羽之所以愿意一直使用汉寿亭侯的名号,反而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赏,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关羽忠心于汉室,无论是汉献帝代表的汉室,还是刘备代表的汉室。二、汉寿亭侯的含金量非常高,值得关羽看重。三、关羽不满自身地位,当他的地位被肯定以后,他还是愿意接受刘备封赏的!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由网友 M易2 提供的答案:

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是汉献帝册封的,曹操只是表奏,曹操当时是没有权限封侯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羽因官渡之战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曹操便上表天子,奏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关羽是忠义之士,在得知刘备的下落之后,便将曹操授于他的官印悬于中堂之上,护送两位嫂子离开曹营,千里走单骑,到河北袁绍处寻找刘备去了。这"汉寿亭侯"爵位既然是汉朝皇帝封的,就是他的荣誉,所以,无论他走到那里,还是什么时候,都享用着这一殊荣。

而刘备在公元219年自称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当时并不愿意接受,害得授衔大使费诗费了好大力气,好说歹说才劝服了关羽接受封职。尽管如此,关羽还是习惯享用汉献帝封他的汉寿亭候的爵位,大家试想一下,一个是皇帝封的爵位,另一个是王封的职位,皇帝与王谁大,孰轻孰重应该清楚,再说,关羽本是忠臣良将,忠汉、忠君,他们桃园三结义时,一心想的都是匡扶汉室。

也许,正是关羽是一个忠汉、忠君、忠义之士,才为自己日后败走麦城,兵败被杀埋下了祸根。因为刘备看清了关羽本质,如果汉献帝不死,只要有关羽在,刘备就不敢擅自称帝,否则,就违背了他们桃园三结义匡扶汉室的初衷。这也是关羽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刘备所封,享用"汉寿亭侯"一辈子的原因。

由网友 历史笑春风 提供的答案:

我们提起关羽,一般都知道他的爵号是汉寿亭侯。有人还为这个封号进行过考证,究竟这个封号该是汉--寿亭侯,还是汉寿--亭侯。似乎前者更能显现关羽忠于汉室的精神。不过,不管怎么说,关羽是对他这个封号是很重视的。他的周围的人一般都尊称他为"君侯",他也欣然答应。

这个汉寿亭侯实际上是曹操封赏给关羽的,是为了酬报他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的功劳的。当时,关羽在徐州之战后留在了曹操的阵营中。曹操很欣赏关羽的气节、才能,想把他收到麾下。他经常宴请关羽,赠送财物、美女,想笼络关羽。

可是,关羽不为所动。曹操派张辽去试探关羽的心意。关羽明确回答说,自己绝不背叛刘备,但是为了报答曹操的恩义,要立功后再离开曹操。白马之战中,关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下一步就是要离开曹操了。

曹操为了留下关羽,使出了最后一招。他以关羽的战功,表奏关羽,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自以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实际上就是他的。关羽斩颜良,破袁绍的大军,就是为自己作战,自己以侯爵封赏关羽,关羽应该感恩图报,继续留在自己的阵营。

但是,他并没有从关羽的方面来考虑问题。关羽是忠于汉室的人,他和刘备是以匡扶汉室为目的。袁绍攻打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就是公开造反。因此,关羽和袁绍的军队作战,就是匡扶汉室的举动,与曹操个人无关。因此,这个汉寿亭侯的封爵,是汉室酬答他的,也是和曹操无关的。所以,关羽对这个爵位欣然笑纳,根本没有承曹操的情义。所以,关羽才会毫无负担的千里走单骑,离开曹营去寻找刘备。

这个汉寿亭侯的封爵是汉献帝所封,是汉室正统的封爵,所以关羽是十分诊视的。但是,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关羽的心境和处境全都改变了。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赏群臣。他派费诗去给关羽宣告旨意,封他为前将军,假节钺,却遭到了关羽的愤慨。

关羽借口黄忠也位列重号将军,说自己不屑和黄忠这样的老兵为伍,毅然拒绝接受刘备的封赏。关羽能够接受曹操表奏的汉寿亭侯的爵号,却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赏,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就会发现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在汉献帝禅位后,诸葛亮是带领蜀汉群臣劝刘备进位称帝的人。这在他的传记中大书特书。而在此之前,刘备在打下汉中后,进位汉中王的时候,虽然诸葛亮也是劝进的人员之一,可在他的传记里却没有多少显示。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刘备进位汉中王是非法的。他进位王爵,并没有汉献帝的旨意,完全是自立为王。在这件事上,从法统来说,是不合法的。汉献帝在当时还是天下的共主,而刘备又是口口声声匡扶汉室的人。他这样做是十分不光彩的。因此,在诸葛亮这些人脸上也并不光彩,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所以在他的传记里也不特别记载。

而关羽其人,熟读《春秋》,一直以忠义为信仰。他和刘备一起,以匡扶汉室的信念起兵,并为此奋斗多年。可是,这一次刘备自立为王,就撕破了刘备的面具,让关羽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因此,关羽借着对黄忠的不满,发泄自己对刘备的不满,对他放弃自己的理想感到失望。

汉寿亭侯是汉献帝封赏的,是正统的象征,关羽当然珍惜。而刘备自立为王,他的前将军、假节钺虽然位高权重,可是在关羽的眼里,是非法的,不值得拥有。这就是关羽推辞刘备封赏的最主要的原因。

可是,关羽和刘备已经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奋斗,现在再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曹操已经进位国公,加九锡,篡汉在即。东吴只顾自保,首鼠两施。天下之大,已经没有关羽这样想扶保汉室的忠义之人的立足之地了。

费诗也看出了关羽的心情。他在无可奈何之下,对关羽也说了那番软硬兼施的话。他先吹捧关羽,然后点明,关羽已经和刘备集团结为一体,密不可分,已经没有回头的路了。最后指明关羽,如果不接受刘备的封赏,破坏刘备集团的统一,必然会遭到后悔的事。这已经指出了关羽身处的危险境地。关羽听后,只得做了选择,接受了刘备的封赏。

但是,关羽虽然接受了刘备的封赏,他的表现,还有他的心意,都反馈到了刘备的耳中。从此刘备和关羽之间就产生了隔阂。在此后,关羽的状况每况愈下。在他出兵襄樊的时候,对关平说他做了噩梦,就是现实的反映。

到了襄樊之战,关羽虽然取得了水淹七军的战果,却得不到其他方面的任何配合。他连一兵一卒、一粒粮草的支援都没有得到。刘备方面的这种冷漠背后,也包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东西。终于,孤立无援的关羽最后失荆州,走麦城,被东吴擒杀,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由网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供的答案:

关羽是蜀汉唯一的名将,是整个三国正史上的第一名将,是三国唯二的万人敌和熊虎之将,但是关羽从有爵位到去世都只是个汉寿亭侯,而且还是刘备的敌人曹操封的,虽然这个爵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乱世之中没有享受奉䘵,但关羽还是把汉寿亭侯的爵位用了一辈子,即使在襄樊之战中被杀,关羽终身也不过是汉寿亭侯。

汉寿亭侯是一种爵位,爵位与官职不同,爵位可以世袭,而官职不能世袭,关羽一生的官职一直在变化,但是爵位从来不变,爵位表示可以享受某地百姓的赋税收入,这个爵位所在地的赋税收入都归爵位所有者享受,关羽的爵位表示:汉寿亭这个地方的爵位归关羽所有

关羽

另外,侯爵分为三种:县侯、乡侯、亭侯,这与东汉时期的行政区域是吻合的,东汉的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关羽的爵位就是亭侯,与关羽类似的还有:于禁是益寿亭侯,李典是都亭侯,庞德是关门亭侯,这些都是亭侯。所以关羽的汉寿亭侯可以读作:汉寿亭-侯,或者汉寿-亭侯。前者表示一个叫汉寿亭这个地方的侯,后者表示一个叫汉寿这个地方的亭侯,但都是亭侯,绝对不是县侯或者乡侯,因为当时曹操手下除了夏侯惇是乡侯外,其他所有将领都是亭侯或者是关内没侯,而没有乡侯或者县侯。

关羽之所以被封为这个爵位,是因为关羽在白马之战中立下大功,那个时候还是关羽投靠曹操的时候,刘备在徐州时被吕布打败,后来投靠曹操,曹操联合刘备灭亡了吕布,之后,刘备又偷袭了曹操的徐州,曹操东征刘备,刘备战败逃走,关羽在下邳城被俘虏,于是短暂投靠了曹操,关羽是不愿意跟随曹操的,只是当时为了保命投靠了曹操,之后关羽为了报答曹操不杀之恩,于是在白马之战表现神勇。

曹操上表朝廷封关羽

当时关羽与张辽一起是曹操的前锋,两将率军杀向白马,关羽直冲袁军中军主将,杀到颜良麾下,斩杀了颜良,在千军万马之中阵斩敌方主将,这种情况在中国几千年冷兵器时代都不多见,颜良一死,整个白马就解了围,这全是关羽的功劳,当时以军功来分封爵位,所以关羽被曹操上表汉献帝封为汉寿亭侯。

这个爵位是经过正当程序,由曹操上表,汉献帝批准的,算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爵位,所以关羽一直沿用这个爵位,虽然没有享受到奉䘵,但是在名义上还是很含金量的,尽管关羽的官职一直在变,从中郎将到偏将军,再到荡寇将军,最后到前将军,假节钺,但爵位一直是汉寿亭侯。

关羽为何跟随刘备一直没有增加爵位呢?哪怕是名义上的?

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原因很简单,起初是没必要,后来是没时间,再后来就是顾不上。

关羽是汉寿亭侯,这一直就是一个名义,没有实际效果,乱世中兵荒马乱的,上哪收赋税?况且这个汉寿亭侯很可能是曹操地盘上的,关羽跟着刘备,是曹操的敌人,这个爵位也就没用了,只是图个名义,东汉政府正宗的汉寿亭侯,所以刘备没有必要封,反正有了名义。

拿张飞比较一下也就知道了,张飞的第一个爵位直到刘备拿下荆南四郡后才封的,是新亭侯,也是个亭侯,与关羽是一样的,但比关羽晚了9年,张飞一直就是跟关羽同一档次但是稍微低于关羽的存在,所以刘备也封了一个名义上的亭侯给张飞,并且张飞直到被死,也一直是新亭侯。

汉寿亭侯关羽

刘备自从受到刘璋邀请进入益州后,就一直很忙,公元211年入川,到公元215年拿下成都,俘虏刘璋,同年,孙权又跟刘备讨要荆州,刘备又从益州率领几万人马赶到荆州支援关羽与孙权对峙,后来因为曹操攻打汉中,刘备让步双方立即湘水划界,然后刘备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益州,结果曹操撤军了,然后黄权、法正建议刘备攻打汉中,刘备准备了一年,然后发动了汉中之战,汉中之战持续了两年多,终于在公元219年击败了曹操,拿下了汉中,然后刘备称汉中王。

在刘备称汉中王前,关羽已经率军开始北上进攻襄樊了,然后刘备派刘封、孟达进攻上庸三郡,接下来襄樊之战开始爆发,关羽在前线擒于禁、斩庞德、围襄阳、攻樊城,打得曹操几乎迁都,益州的刘备也在时刻关注襄樊前线的战况,结果从孙权偷袭荆州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关羽在襄樊前线无心恋战,在撤军回荆州的路上,全军溃散,败走麦城,然后就是关羽突围被俘虏,没多久就被孙权斩首,首级还送了给曹操。

关羽

这一连串的事情在发生过程中,刘备也是忙得没有时间顾及这些封爵位的事,蜀汉一直在对外战争,哪有闲工夫去讨论封爵位的事,封爵位有一个标准的流程,先要列名单,还要列战功,两汉以军功封侯,还需要让群臣讨论,最后经刘备批准,刘备这个时候很忙,忙着对外战争,没有心情和时间去这些事,况且还只是一个名义,没有实际意义。

从关羽被杀后,刘备就更忙了,也没有必要再封爵位了,再封也只是追封,刘备在关羽死后的第二年就称帝了,这是刘备一生的追求,称帝两个月后就发动夷陵之战,到第二年被陆逊打得大败,狼狈逃回永安宫,这已经是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了,刘备战败后心情忧郁,再加上需要托付后事,其他的事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关羽一生都以汉寿亭侯自居,刘备在有生之年也没有再给关羽封侯了。

汉寿亭侯

关羽去世40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60年,关羽才被刘禅追封为壮缪侯,不过个侯爵多半是总结性质,给关羽的一生作个盖棺定论,是蜀汉群臣讨论的谥号。

由网友 不沉的经远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并不准确,确实关羽到死为止,在刘备手下官衔升了不少,但是爵位一直是他在曹操手下受封的汉寿亭侯,但是关羽没有拒绝刘备的封赏。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第一次给手下封赏爵位,是在夺取荆州,自领荆州牧以后。刘备第一个封的就是亲如兄弟的张飞,封他为新亭侯。而刘备之所以跳过关羽封张飞,是因为关羽暂时依附曹操的时候,在白马之战斩杀颜良立下大功。曹操表奏汉献帝,将关羽封为汉寿亭侯。

关羽得到刘备消息,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时,"尽封其所赐"才离去,以示和曹操以后不再往来。但是关羽受封的爵位刘备是认可的。在后来刘备手下公推刘备为汉中王的表章上,关羽的汉寿亭侯赫然在列。

关羽和张飞虽然都是亭侯,不过这个成色有点区别。关羽的汉寿亭侯是曹操表奏汉献帝以后被封的,属于官方认证。而刘备封张飞,多少有些私相授予的味道在里面。所以关羽的封爵其含金量明显高于张飞的,不会轻易放弃。

其实不要说关羽,就连刘备自己,也是直到称汉中王以后,才把当初曹操表奏汉献帝,受封的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交还。

刘备第一次封手下爵位超过亭侯,是在他称帝以后。此时关羽已死,所以第一个封的还是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如果此时关羽还活着,那么刘备肯定会给关羽封一个比原来爵位更高的封赏,而关羽也不可能拒绝。因为刘备封他的官衔关羽从来没推辞过,没有理由单独拒绝封爵。可惜关羽没等到这一天,所以他到死还只是汉寿亭侯。

由网友 围炉煮酒话春秋 提供的答案:

要是曹操给关羽封的侯,那关羽可能一天都不会用,更何况曹操当时没有资格封别人为侯。

关羽的汉寿亭侯,其实是汉献帝封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那他当然要用一辈子了。

只不过,关羽之所以封侯,是曹操上表汉献帝请求的,但这并不妨碍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关羽是怎么封侯的,汉寿亭侯的含金量又如何。

建安三年,刘备在前方与袁术交战的时候,老巢徐州却遭到吕布偷袭,下邳因此被吕布得到。

后来,刘备找吕布议和,吕布便让刘备驻扎在小沛,但等到刘备又有万余人马的时候,吕布认为他威胁到自身,就再次发兵攻打,将他给击败了。

刘备无处可去,只得到许都投奔曹操,曹操感到很高兴,就表奏刘备为豫州牧,还给了他一些兵马和粮草,让他继续到小沛驻扎,与吕布进行对抗。

建安三年,曹操准备对付吕布,得知消息的刘备很高兴,就出兵抢劫了吕布用于买马的黄金,吕布再次勃然大怒,就又出兵将刘备击败了。

然而,就在刘备战败逃亡的路上,遇到了曹操,曹操正发兵攻打吕布,他便与曹操一起,去找吕布报仇。

后来,曹操和刘备联手消灭了吕布,两人的关系也迅速升温, 等两人返回许都之后,曹操就表奏刘备为左将军。

但是,刘备在许都的时候,见汉献帝成为曹操的掌上玩物,就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与董承、王子服等人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准备除掉曹操,挽救汉室。

建安四年,趁着袁术进攻曹操的机会,刘备主动提出率军出击,继而趁机离开了曹操,当时很多人劝曹操杀掉刘备,决不能让刘备逃跑了,但曹操没有听从。

建安五年,衣带诏事件爆发,曹操得知刘备也是参与者,就恨得咬牙切齿,于是率领大军攻打刘备,刘备当然无法抵抗了,最终战败逃亡。

刘备虽然逃走了,但他的好兄弟关羽却被曹操俘虏了,史书上没有说关羽是如何被俘的,但这件事确实发生了。

曹操对关羽的勇猛和忠肝义胆很钦佩,想要让其为己所用,就没有为难关羽,而是送给关羽大量金银财宝,还将自己心爱的一匹马送给关羽,可以说是十分厚待了。

对于曹操的赏识,关羽其实也很感动,虽然他一心一意想要回到刘备身边,但也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回报一下曹操。

不久后,袁绍派遣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等人攻打白马(地名),将白马包围起来,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将关羽也带了过去。

抵达前线之后,曹操让关羽跟着张辽一起作为先锋,对袁绍大军发起进攻。

关羽无意间看到了颜良的旗帜,知道颜良就在那里,于是单枪匹马冲入敌军当中,没几个回合就将颜良斩首了,然后拿着颜良的头颅返回,没有一个人敢阻拦他。

颜良死后,袁绍大军的士气遭受了巨大打击,曹操顺势出兵将其击败,解了白马之围。

可以说,关羽在这一战当中的功劳还是很大的,斩杀颜良之事也让他名声大噪,这让曹操感到非常高兴。

为了继续感化关羽,从而让关羽为己所用,曹操向汉献帝上表一封,请求汉献帝册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汉献帝也认为关羽勇猛无比,于是册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自此之后关羽就有爵位了。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那么,汉寿亭侯是个什么爵位,含金量又如何呢?

其实,汉寿亭侯这个爵位还是很有含金量的,关羽的身价也因此呈几何倍数增长,成为了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我们都知道,汉朝时期的爵位,最高的王爵只能由刘姓宗室获得(西汉开国时期的几位异姓诸侯王是例外),而公爵一般也只能封为刘姓之人,只有少数权臣得到了公爵爵位。

对于功臣的封赏,汉朝继承的是秦朝的二十等爵位制,最高爵位被叫做彻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侯爵。

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与功臣的白马之盟中也说了,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者不得封侯,明确将有功之人的最高爵位定为侯爵。

而西汉开国的顶级功臣当中,绝大多数人也都只被封为侯爵,比如留侯张良、酂侯萧何,他们的爵位都属于彻侯,拥有自己的封国(侯国),在封国内拥有军政大权,在朝中的地位也很高。

可以说,一个人如果被封为侯爵,就等于是走上人生巅峰了。

汉武帝时期,为了避讳他的名字,他将彻侯改成列侯,也叫作通侯。

到了东汉时期,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朝廷对列侯的等级进行了划分,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功劳大小将侯爵分为三等,分别是县侯、乡侯和亭侯。

这三种侯爵,身份高低不同,封地或者食邑的大小也不一样,但跟西汉不一样的是,东汉的侯爵除了县侯有封国之外,乡侯和亭侯只拥有封地,不能单独建国。

即便如此,封侯依然是许多人的毕生追求,而且难度特别大,只有极少数特别优秀,或者功劳很大的人才能够得到。

当然了,那些靠裙带关秀得到侯爵的案例,这里就不多说了,也是很难避免的,但这不影响侯爵的含金量。

关羽得到的汉寿亭侯,属于列侯的第三等,一般而言这种爵位可以被贵族子弟轻易得到,但却是底层之人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

至于列侯的第一等和第二等,基本上不册封给底层之人,多数都是贵族当中有功者才能够得到。

关羽,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草根,能够得到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并且,关羽这个爵位可不是走关系得到的,而是自己实打实用军功争取来的,虽然是曹操上表请求汉献帝册封的,但没有人怀疑关羽不够资格得到这个爵位。

这与那些随便上表一封向汉献帝求官职、爵位,也不管汉献帝同不同意,就先自称某官或者某爵位的人相比,关羽的汉寿亭侯爵位,可是汉献帝下诏册封的,意义大不一样。

再看刘备,他的爵位当时也是亭侯,是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上表汉献帝册封的,要知道刘备可是皇叔啊,也不过得到亭侯而已,由此可见一斑。

并且,刘备被封侯的时候,还在陶谦手下任职,并没有接受册封诏书,这一点跟关羽相比,就差了点意思了,因此刘备后来也不常常炫耀自己的爵位。

关羽一下子就升级为亭侯,虽然职务不过是个偏将军,但地位立马就跟刘备拉平了,你说他能不高兴接受吗,能不用一辈子吗?

说到底,关羽跟着刘备创业,所谓的恢复汉室、拯救苍生,更多时候只是口号,喊喊就好了,他真正追求的东西,不就是地位和荣誉吗。

关羽一下子就得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得到了亭侯爵位,直接走向人生巅峰,而且是最高权力机构汉朝朝廷认定的,他当然要为子感到自豪了。

再说说刘备对关羽的封赏,看他到底接受没有。

关羽在蜀汉阵营的职务,与张飞、赵云等人有具体官职相比,一直以来都比较模糊,比如他镇守荆州的时候,我们就不知道他是什么职务,或许就是曹操表封的偏将军。

但是,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却对关羽进行了册封,封他为前将军,但并未给他封爵。

反观其他人,比如说张飞,被封为右将军的同时,也被封为西乡侯;还有赵云,被封为镇东将军的同时,也被封为永昌亭侯。

其他人也是一样,可以说蜀汉阵营的几乎所有功臣,都被刘备册封了爵位,唯有关羽一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刘备封爵。

先说第一个问题,项羽接受刘备的册封没有。

刘备册封项羽为前将军的诏书传到荆州的时候,关羽看到了老将黄忠的名字,被封为后将军,他就感到很不高兴,说什么"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后来,在诸葛亮的劝说之下,关羽这才勉强接受前将军的任命,而他身上的这股子傲气,跟他很早就被封为汉寿亭侯有很大的关系。

关羽封侯的时候,蜀汉阵营封侯之人,也只有刘备一人而已,其他人眼馋得不得了,但总不能自己封自己吧。

一直到项羽封侯快二十年的时候,刘备这才对其他功臣进行了封爵,也难怪他会傲气了,他简直就是超然的存在。

再说第二个问题,刘备为何不给项羽封爵。

其实,刘备之所以不给关羽封爵,是因为关羽已经是汉寿亭侯了,而且是汉献帝册封的。

那时候,刘备虽然自称汉中王,但汉献帝可还在呢,要封侯特应该汉献帝封才对。

再者,刘备虽然建立了政权,但其合法性却没有得到朝廷承认,因此他册封的侯爵,含金量也没有那么高。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怎么给关羽封爵,难道让关羽放弃朝廷封的汉寿亭侯,接受蜀汉的一个得不到承认的爵位吗?

正是因为刘备知道汉寿亭侯的含金量,所以他没有给项羽封爵,如果贸然给项羽封爵,又被项羽拒绝了,反而损害了兄弟感情。

只能说,刘备和关羽之间有一种默契,刘备不会损害汉寿亭侯的尊严,而项羽也不会责怪刘备不给自己封爵。

那么,项羽有多喜欢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呢?

其实,史书上没有关于关羽在人前吹嘘自己是汉寿亭侯这件事的任何记载,但有一件事是很能说明问题的,那就是劝说刘备进位汉中王之事。

当初,以诸葛亮、关羽等人为首的大臣,为了让刘备进位汉中王,就联名写了一封奏表,派人呈送给汉献帝。

这封奏表以马超为首,署名为都亭侯臣马超,而他之所以能排在第一,除了他曾作为一方诸侯的身份之外,还在于他的侯爵爵位,也是汉献帝亲封的。

关羽的排名也比较靠前,他的署名为汉寿亭侯羽,用的爵位也是汉献帝封的爵位。

可见,无论是马超也好,还是项羽也罢,都将自己的侯爵爵位看得很重,也从侧面反应出两人对自己的爵位感到非常自豪,尤其那时候蜀汉内部大多数人都是没有爵位的。

当然了,关羽长期以汉廷册封的爵位在蜀汉内部活动,刘备等人其实也没啥意见,只不过后来汉朝灭亡了,刘备也死掉了,有些人就觉得不太对了。

比如说后主刘禅,他就很有意思,在追赐关羽谥号的时候,并没有在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名称上做文章,而是追封了一个壮缪侯给关羽,由关羽的儿子关兴继承。

很明显,壮缪侯是蜀汉内部的爵位,刘禅似乎是在告诉关兴,从关兴这儿开始,就不再是汉朝的臣子了,而是蜀汉的臣子了。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关羽被吕蒙杀掉之后,头颅被孙权派人送给曹操,曹操是按照汉朝的礼仪,以侯爵的待遇将关羽下葬的,并且墓碑上刻的是汉寿亭侯。

可见,曹操也认为,只有汉寿亭侯这个爵位才配得上关羽。

无独有偶,孙权在当阳为关羽修建的坟墓(埋着躯体),以及刘备在成都修建的关羽衣冠冢,墓碑上刻着也都是汉寿亭侯。

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了,能够代表关羽毕生最高荣誉的一件事,就是他获得的最高爵位了,也就是汉寿亭侯。

这就好比岳飞生前的最高爵位是郡公,死后才被封为鄂王,追封的谥号是武穆,因此他的墓碑上就刻着宋岳鄂王,他的称号也多了个岳武穆。

也就是说,一个人死亡之后,是要将最能代表其地位的身份刻在墓碑上的,岳飞是这样的,关羽其实也是这样的。

总结一下,关羽的汉寿亭侯不是曹操封的,而是东汉皇帝汉献帝封的,含金量很高,所以他可以用一辈子;并且,他也没有拒绝刘备的封赏,因为刘备只封他官职,他接受了,并没有封给他任何爵位,因此谈不上接不接受。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