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四季农评 提供的答案:
中国能在守住18亿亩耕地的基础上再增加十亿亩耕地吗?
实际上,中国能开垦利用的土地非常多,甚至可以说再增加十亿亩耕地完全没有问题。
第一,400毫米降水线多年来一直向西北内陆推进,最新数据显示,最近三年(2018--2019--2020),400毫米降水线向内陆推进了四百多公里。比如内蒙地区,原来都在400毫米降水线以外,而现在及乎有一半的土地被400毫米降水线覆盖。原来的400毫米降水线在毛乌素沙漠以南,现在不但覆盖了整个毛乌素沙漠,而且直接越过了河套地区北部的阴山山脉,到达了中蒙边境,而西边的贺兰山脉也已经被400毫米降水线覆盖,最西边己到到了甘肃最西边的敦煌地区。而南部也从西藏地区的最东麓一直向西覆盖超过了整个西藏地区的三分之一的面积。有业内专家测算,400毫米降水线向内陆的推进,给我国释放了最少五亿亩耕地,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据,而且这个数据每年都在急据扩大。前几天新疆的南彊地区下了一场有记录以来的大暴雨,一天的降水量超过以前两年的降水量总合。
第二,全国可开垦利用的土地超过三亿亩。单新疆地区,可利用土地就有1.5亿亩,内蒙和整个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垦潜力1.5亿亩,而整个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及南方众多丘陵山地区,可开垦利用土地超过两亿亩。
第三,海水稻培育成功,为人类又打开了另一座粮仓的大门。保守估计,由于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未来十年,中国利用围滩造田最少一亿亩。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水稻生产大国。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说,中国在守住18亿亩耕地的基础上再增加十亿亩耕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虽然有足够的土地开发潜力,但对中国来讲,土地开发的迫切性并不强。因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国家在2012年开始的十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就能看出端倪。由于中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期,因此中国要做的是,增加科技投入和现代化管理,让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减少对土地大面积的依赖,为更好的保护生存环境减少阻力。实际上在党中央的乡村振兴计划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有人计算过,到2022年,中国十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如果平均每亩地年产1500斤粮食,总产量就是7.5亿吨粮食,比2020年的粮食产量高出8000万吨,保住中国人的饭碗没有任何问题。
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由网友 昏鸦的啰哩啰嗦 提供的答案:
要在守住18亿亩耕地的基础上增加十亿亩耕地,你确定不是在说笑话?我们用"三调"数据来分析可行性。
国家公布的最新"三调"成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9.18亿亩,其中水田4.71亿亩,占比24.55%;水浇地4.82亿亩,占比25.12%;旱地9.65亿亩,占比50.33%。与"二调"的耕地数据相比,全国耕地减少1.13亿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
实际上,"三调"和"二调"不仅只是数量减少了,耕地的质量也在同比下降。从"三调"数据看,十年间,新增建设用地增加1.28亿亩,这部分大多都占用平原优质耕地,需要补充同等质量、同等数量的耕地来落实"占一补一",补充的耕地质量远远难以达到占用的耕地质量。
如果要新增耕地,一方面通过其他农用地、未利用开发造地或建设用地复垦来新增耕地,另一方面要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从"三调"数据来看,园地3.03亿亩,林地42.62亿亩,草地39.68亿亩,湿地3.52亿亩。在保护生态的大政策下,林地、草地和湿地基本都纳入保护范围,不能轻易造地。开发造地,也就园地有潜力。但是,在从严从紧保护耕地的情况下,农民要种植果树,提高收益,只能在园地上生产。保留部分园地,也是保障农民增产增效增收益的措施。
建设用地复垦的量不多,集中在农村建设用地,"三调"显示,农村村庄用地就3.29亿亩;未利用地,也就坑塘水面可作为潜力,"三调"显示,坑塘水面也就0.96亿亩。
综上所述,要想在18亿亩耕地基础上,再增加10亿亩耕地,那就是天方夜谭,除非把沙漠都恢复成耕地了。好像"三调"没有沙漠的数据,我记得沙漠占到国土比例的13%多啊!
由网友 自驾游遍中国 提供的答案:
中国新疆、内蒙古、及陕、甘、宁、山西有超过百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戈壁。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水。其实中国要想扩大耕地面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水的问题。如果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每年向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调水300亿立方米以上,帮助其恢复生态,增加的耕地数量会超过10亿亩。第二个就是中国已经成功培育出海水稻,这样沿海地区那些荒滩完全可以变成良田。
由网友 叩开科技之门 提供的答案: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国适合用作于耕地的面积也就只有150万平方千米左右,约合22.5亿亩。该数据是在1995年左右,通过两次全国土地调查得出来的。只不过,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如今的耕地面积下降至18亿亩左右,减少了4.5亿亩。
尽管我国适合用作耕地的面积有22.5亿亩,但这并不是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气候的变化,耕地面积不会增加。只是在如今的气候,现有的科技下,最大的适合耕地的面积有22.5亿亩。
这与再增加十亿亩耕地还有5.5亿亩的差距,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毕竟可以被开垦的荒地已经被开得差不多了。
再想得到大面积的耕地,也只有将目光投向塔克拉玛干,吉尔班通古特等总面积高达1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以及广泛分布于温都尔庙一百灵庙一鄂托克旗一盐池一线以西北荒漠、半荒漠平地,总面积约45.8万平方千米的戈壁滩。
如果可以将沙漠和戈壁滩改造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那不要说增加十亿亩,就是增加三十亿亩也不在话下。然而,现有的技术是远远无法做到的。
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
其实,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可用的耕地面积发生了三次变化。
从1949年起到90年代初,主要就是单调的增加,原因就是为了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而大量开垦荒地,如此而已,耕地面积自然就会大量的增加。
从90年代后期到如今,呈现一个减少的趋势。因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厂被建成,城镇化建设,楼房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其次就是退耕还林,基础建设,如道路,桥梁等等也减少了可用的耕地面积,总得来看,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以上这两个时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
所以说,我国适合作为耕地的土地面积还是不少的,只不过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才导致如今的耕地面积降到了18亿亩,不过这18亿亩的耕地面积也足够使用了。至于进口粮食基本上每个国家都会去做的,像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这样的粮食出口大国,也会进口粮食的。
毕竟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不同,亩产量有高有低,只能选择本国最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了。有的国家土地适合种植大豆,有的适合种植水稻,有的适合种植小麦,有的国家适合种植玉米等等。当不适合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消耗量太大时,也就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根本的需求了。
倘若说,在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再增加10亿亩的话,也不是无法做到,方法只有三个:
第一:将被工厂,楼房,森林,城市占据的土地让出来。
要知道,在满足全国人民口粮的前提下,经济发展还是极为重要的。已经被用于建造工厂和楼房,种植树苗的耕地也不太可能,毕竟前期也投入了很大的资源,总不能全部都拆除掉吧。
再者来说,全球都在发展科技,城镇化也在持续进行。将工厂,楼房什么的都拆除,那还怎么发展呢?总不能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就因噎废食,放弃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吧。
根据过往的历史可知,农业国会被工业国降维打击的。是要保证经济和科技持续发展的同时,兼顾农业的发展。所以说,这个办法也行不通了。
第二:开发先进技术,将沙漠与戈壁滩改造成土地。
要知道我国沙漠和戈壁的总面积就超过了我国领土的十分之一,如果可以将这部分面积改造为适合耕种的土地,那不用说,可用的耕地面积自然而然的就会增加不少。
不过就现有的技术而言,那是无法做到的。毕竟沙漠与戈壁滩的成分就是沙粒,石头,在这种天然行成环境中,缺少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氮,矿物质,且含盐碱量较高,含水量太少,这一切的环境都不利于植物生长,就更不用提农作物。
而要用高科技改变沙漠和戈壁滩的环境,除非掌握了将沙粒,石块变为土壤的技术,这种技术就要改变物质的形态和结构以及成份,就像点石成金一样。可想而知,这种科技远远超乎人类的想象。如今的科技连一粒米都无法制造出来,就更不用说将沙漠变成土壤了。
所以说,这种办法也是行不通的。
第三:改变气候环境,让沙漠与戈壁滩拥有充沛的降水。
由于沙漠与戈壁滩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水份,昼夜温差较大,这种气候特征是由于其地理环境决定的,除非在某一天,沙漠戈壁地区可以行成丰富降雨带,才有可能缓解干旱等诸多不利问题。
我国大多数沙漠和戈壁滩都位于新疆而如今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四洲还有喜马拉雅等山脉阻隔,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这也导致其气温温差较大,日照时间充足,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新疆年平均降水量仅在150毫米左右,如此少的降水量自然无法滋养农作物了。而在新疆全域南疆的气温高于北疆,北疆的降水量高于南疆。
这么一种情况,即便南水北调工程也无法触及,所以说,只要解决了新疆沙漠戈壁滩缺水的问题,其他的就很好解决了。像土豆,花生,红薯等粮食也会在沙漠中生长的。
综上所述,无论以上哪种办法,在现阶段都是无法做到的。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我国的耕地面积是无法增长十亿亩的。
与其一直盯着扩大耕地面积,还不如想着利用高科技提高农作物的亩产量,减少病虫害来的有效果。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像人工合成淀粉,无土栽培等等都会大规模应用的。未来人类或许可以不依赖土地就可以生产出来足够食用的粮食,亦或是不用吃饭喝水也可以维持生存必备的营养物质,以及不会出现饥饿感和口渴感。
由网友 诚信有果 提供的答案:
应该能行,但是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合村并居。这样能腾出一部分土地。2.现有城市城镇不再扩容,只能旧城改造。3.藏水入疆入甘,能释放大量土地。4.改造海滩滩涂,种植海水稻。5.给予更好的农业政策,把撂荒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6.采用新技术,立体种植,变相扩大了耕地面积。
由网友 赵建明Zhao 提供的答案:
南方耕地面积己到极限,着眼点主要在西北,那里有广袤的土地,由于缺水,被沙漠化。增加耕地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如果能将澜沧江的水引到新疆就可以将塞北变为江南,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而且还可以改善生态,改变小气候,提供宜居环境,促进工农业和社会发展。
由网友 风云世界有风云 提供的答案:
如果没大的政策下来,18亿母耕地,保不住,肯定保不住。看看每年浪费的土地就知道了。
话说回来,为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大公园得建吧?公路铁路得建吧?必要的工业用地得建吧?所以说死死地看着那18亿亩耕地也不行。
中国缺淡水,只要有淡水,中国良田再增加一倍不成问题。你到中西部地区走一趟就知道了。
怎样增加淡水,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把渤海修建大坝拦起来,有10年时间,就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渤海湖。把渤海湖水抽调到新疆,整个中国就不缺淡水了!!!!!!
由网友 用户种花崔 提供的答案:
能,开源节流,一方面我国人口将近达到顶峰,随着计划生育,人口老年化,我国人口会渐渐下降,而城市化人口相对集中,乡村减少与合并,可整合出一定的可耕地,沙漠改造,沿海沙滩利用,南水北调,旱地滴灌,现代技术运用,农业机械化,科学化,加之大交通促进大发展,我国可耕地能有大的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大有可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