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疑今察古几复 提供的答案:
乾隆一生作诗四万多首,而全唐诗也才四万多首,也就是说乾隆一人就抵得上两千多位唐朝诗人。但尴尬的是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大家所熟知,那打油诗一样的诗作质量,让后人对他的文学素养表示怀疑。不过乾隆却十分的喜爱吟诗作对,甚至亲自出了"烟锁池塘柳"这一孤对难倒了考生。
乾隆的打油诗真的是一言难尽,唯一一首曾经写进小学课本的《飞雪》内容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点睛之笔的那句"飞入芦花"据传还不是乾隆本人写的。而这句"烟锁池塘柳"也不是由乾隆爷所原创,其最早是出现在明朝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中,陈子升在书中记载了他所对的三个对句,其内容为:
"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
"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
"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
但这三个对句都只是迎合了"烟锁池塘柳"的意境,对仗并不工整。
据说,乾隆游江南时,正巧碰上江南的科考,这一次的科考中有两名举人的文采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于是乾隆就出了这一上联"烟锁池塘柳"来测试这两位才子,并说只要谁先对出,并且对的工整就是第一名。乾隆说完上联后,其中的一位才子听完后直说"太难了,太难了"扭头便走了,而另一位一直在冥思苦想,但是半天都没有想出下联来,最后只得悻悻然的走了。后来乾隆对考官说,先走的那一个举人应该定为第一名,众官员不明其意,乾隆高兴的解释到:"我这一联可是绝对,天下人对的下联是难出其右,这人听完就走必定是知道其难度,这才是才高之人。"
"烟锁池塘柳"这一上联确实称得上是绝对,这五个字中,包含了五行"火、金、水、土、木",而且全是左右结构的偏旁。最妙的是,此联的意境十分玄妙,那一个锁字将烟雾弥漫的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要对出这一绝对的确不易,要求五行相合而且意境相符,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对出的下联都只称得上工整,但都是意境稍逊。而那位举人的"太难了,太难了"满足了乾隆皇帝的虚荣心,毕竟乾隆皇帝都觉得这是一个绝对,贸然的卖弄文学难保惹得乾隆不悦。
而《巧对续录》中一个武士所对的"炮镇海城楼"被认为是"烟锁池塘柳"最佳的下联,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标准对句,但"炮镇海城楼"在意境和格律上面还是和"烟锁池塘柳"缺乏整体的和谐的,细读之下并不协调。
不知大家对于"烟锁池塘柳"这一绝对有什么绝妙的下联,不妨评论区留言讨论吧。
由网友 爱吃煎鱼的小蘑菇 提供的答案:
"烟锁池塘柳"为历史上的绝对,因为五个字的偏旁刚刚好就是金木水火土,而五行是古人所奉行的,五行相生相克的文化深入人心。
一、乾隆和"烟锁池塘柳"
原来的故事是这个样子的,乾隆在亲临科考的时候,有两名考生不分上下,这个时候,乾隆就拿出来了这个上联,给考生来对。第一位的考生直接掉头就走,第二位想了半天也只能悻悻离去。
那么,根据他们两个的表现,乾隆就点了第一位先走的考生为第一。
为什么呢?因为乾隆认为,他的这个上联是绝对,觉得一看到这个上联就断定了是绝对,肯定是才学很高的人。
(其实,我是觉得乾隆觉得自己对不出来,所以也认为考生对不出来。假如有人对出来了,那肯定是千古绝对的话,没有话说。但是相比较于两位考生的表现,一看就走和看了很久才走。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是一看就知道是千古绝对,选择放弃。另外一个一看之后把它当做普通的上联对待,选择迎难而上。这个结果,是要表现才高的,所以取谁为第一,感觉也很有道理。)
二、相对应形成的对联有:
1、烟锁池塘柳、镜涵火树堤。
上联写的是烟雾弥漫的池塘,下联写的是池塘里的倒影显现的美色,两者均有包罗万象之意。
2、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
根据历史所记载,这个绝对是被认为是无可替代的对法。古诗中所讲究的格律、意境、机关完全契合,完全能够道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其实认真思考便知,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它所阐述出的韵味便是五行的相互矛盾而相互依存。
当然,非要挑毛病的话,就是池塘是通用之词,而锦江并不是通用之词。但是,在众多的对子之中,也算是排在前头的佳作了。还有下联的"江"字,并没有能够和上联形成平仄对应,这个也是一个遗憾。(但是古诗中并不严格的话,仅仅要求固定的位置进行平仄相对,倒是也无伤大雅。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相关的平仄知识。)
这个对联出自民国年间出土的一块碑上,也有人认为此举显示着古人的聪慧:一鸣惊人,此联必然能够震惊天下之人。
3、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这个在历史上,在二百多年来被认为是最为流行且被公认最为标准的对句。在《巧对续录》中有所记载,分别记载的是一个文士和一个武士的对句。(附:文士的对句为:秋唫涧壑松)、
但是,也有人指出,这个对子的意境并不是很能契合,只能说是勉强之作。当然,按照现在的话来理解,一个文科生和一个理科生的进行首尾相接,总觉得会有不协调之感。
......
历来挑战者甚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这些对子中,我还是最认可的是: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
由网友 皖宝无处不在 提供的答案:
凑热闹来了![捂脸][捂脸]
这个问答应该从戏说乾隆皇帝说起!
大家都知道乾隆一生文韬武略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皇帝,特别爱好游山玩水,江南山水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咏诗不下上千首。
作对更是信手拈来,其中有二个精典之作是
一家青搂只有上联没下联,乾隆一时兴起答出下句,上联:一条玉臂千人枕,下联:二片红唇万客尝,堪称精典之妙笔,一条大路通南北,两面商铺卖东西,这联出的够绝对的更妙。关于烟锁池塘柳这联实在是精典中的精典,乾隆三下江南正赶上梅雨天气,小桥流水,烟雾迷漫,那山那水荷塘堤柳被烟雾茏罩,因此留下千古绝句。
每朝每代科举的压轴题便是对联,清朝也不例外,压轴戏就是烟锁池塘柳这联难点是含有金木齐火土,这可难住了满堂考生,上面满朝文武虎视眈眈,其中一位考生起身背手而去,这可惊呆了所有人,这时乾隆皇帝发话了,站着金榜非你莫属。
其实乾隆也看出来这个考生很自信,天子出题不是一般的难,更不能压上皇帝,所以只好放弃这就是原因。
这联一直流传到现在,就是当朝大才纪晓岚对的炮镇海城楼与上联意境上还不工整,后来在出土一块牌文上没留下名子对出下联,可以说完美结合。
烟锁池塘柳
桃燃锦江堤
试对:
灯镶河堤村
烟锁池塘柳
雾罩亭楼阁[祈祷][祈祷]
由网友 原名剑指蓝天 提供的答案:
古人曾有"桃燃锦江堤","炮镇海城楼"这样的佳句,我等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但"深圳铁板烧","板城烧锅酒"这样索然无味地凑句也不足取。
要知道乾隆年代,哪里有什么深圳哦。
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见漫坡楓红,景色迷人,遂模仿古人试写对句:
上联:烟锁池塘柳;
下联:炫锦滿坡枫。
下联:枫炫满坡锦。
由网友 星际旅行者2 提供的答案:
乾隆虚荣心太强,自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天下无敌,喜欢被人抬高、拍马屁。他出的上联若被别人轻易对出下联,岂不是显得自己才疏学浅,脸上挂不住,一时气急龙颜大怒,非得杀了对方不可。而今天这位,不管学才如何,但是个聪明人,懂得心理学,会揣摩人的心思,知道别人想要啥。他看透了乾隆的内心,利用了乾隆的弱点,即便能对出下联,也故意装不会,高呼太难太难,对不出。这就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真的认为自己有多么厉害,出的上联无人能对出下联,一时高兴龙颜大喜,就赐了他一个状元。
由网友 春日之虎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乾隆皇帝一生爱附庸风雅,共写诗41800首,受到了当时朝野上下的追捧,自也认为才学盖世,诗才堪比李白苏轼,然乾隆虽写诗浩如烟海,水平却称不上神奇,甚至还可说有些平庸。
乾隆的诗,最引当今世人咏读的,当属编入小说语文课本的哪首《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二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一个大皇帝,写了四万多首诗,又受世人追捧,能被世人记住的也就这首《飞雪》了,可见诗的水平不怎么样。就说这首乾隆的代表作《飞雪》吧,这分明就是首儿歌,据说最为有诗意的最后一句"飞入芦花寻不见",也是乾隆卡了壳,大臣纪晓岚为乾隆接上的。
乾隆皇帝爱诗,这不就连殿试考状元出题也咏起诗来。传说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到了殿试阶段,乾隆当主考官,乾隆就引用诗词出了一个上联"烟锁池塘柳",说谁答好下联,可钦点为状元。准进士们为争得头名状元,都认真思考起来,想出神句以便争的状元,这时一位考生忽然说"太难,太难!答不上来!",别人都为这位考生担扰起来,因为拒绝回答皇帝出题,是犯了欺君之罪,会被杀头的,没想到乾隆却金口一开,点了这位考生为状元。
那么,这位考生真的答不出来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位考生选择不答题,正是其聪明之处,也揣测清了乾隆的内心世界。乾隆自视很高,又是一言决定人生死的皇帝,再加上前面所言,乾隆爱诗,他认为他自己写的诗或引用出的诗,举世无双。如果考生们谁答出的下联,显得更高明,这会引起乾隆不快的,哪得状元郎呢。
这位得了状元的考生,说太难不回答,一是显得乾隆皇帝高明,二是表达出了自己对皇帝的忠和服从。这自引起乾隆的高兴,于是花落其家,当了状元郎。
凑兴,试对一联。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雨濛江湖舟。
经朋友提醒,此联只注意了意境却未对好上联所含的五行之火、金、水、土、木。再试对一联。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灯锦湖堤桂。
由网友 覃仕勇说史 提供的答案:
答:这是一个民间故事,不是真事。
古代科举制度是非常严肃的,岂能由某个人放了某个彩虹屁,哄得皇帝高兴,就能成为状元的?
这不就太儿戏了吗?
不过,虽然不是真事,但人民群众喜欢听,说明这故事还是颇有生命力的,里面的故事性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故事说的是,乾隆年间举行科考,有两份卷子文采势均力敌、难分高下,状元和榜眼当属这两人,但谁属状元、谁属榜眼,主考官无法定夺,只好请乾隆出面钦点。
在民间传说里,类似状元和榜眼难于决择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次。
唐朝的都是"看脸",谁帅选谁。
据说拥有状元才的钟馗就因为长得丑,落选了,愤然气死,死而为神。
又据说大诗人罗隐也是长得丑,从此亡命江湖。
盐枭世家出身的黄巢,也是长得丑,落草为寇,搞垮了唐政权。
宋朝喜欢看身体——宋太祖让两个文采旗鼓相当的考生摔跤,谁赢谁是状元。
比乾隆晚出现的慈禧喜欢看名字,刘春霖的名字比朱汝珍好,慈禧就选了刘春霖。
……
乾隆治学广博,琴、棋、书、画、诗、赋、歌、辞样样出彩,选状元可不会像宋太祖那样粗鄙,也不会像慈禧那样白痴,他想了个妙招,让这两个考生对对子,谁对得好,谁就是状元。
嗯,出什么对子好呢?
乾隆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自认为是无下联可对的绝对,云:烟锁池塘柳。
这个绝对一出,其中一个考生立刻面色大变,双拳抱拳,朝乾隆一拱手,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太难,太难!对不出来!告辞,告辞。"转身走了。
另一个考生本欲张口应对,却又觉不妥,眉头一蹙,回思细想,反复推敲,时如老僧入定,一动不动,时如疯癫,如痴似狂,长思不得,最终口吐白沫,仰天晕倒。
那么,这两人都对不出下联,该定谁为状元呢?
按一般人的逻辑,第一位见了上联,立刻当缩头乌龟,应该是个懦夫、胆小鬼,直接淘汰。
第二位奋力应战,虽然最终败阵,但也殚精竭虑,精神可嘉,可以定其为状元。
但是乾隆哈哈大笑,对考官说,把晕倒之人抬下!然后朱笔一挥,把先告辞那位定为状元。
众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齐问:为什么?
乾隆眉飞色舞地解释道:"老夫,哦,不,朕这一个上联可是绝对,天下人绝不可能有人能对得出下联。第一位刚刚听到,就秒懂其难,可谓高手中之高高手;第二位不其知妙,自不量力,白白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终于心力交瘁,可笑可笑!"
故事非常有意思,结局出人意外,却也有几分歪理在其中。
尤其是故事推出"烟锁池塘柳"这一上联,更引无数人跃跃欲试,挑战乾隆,挑战绝对,一旦对出,就以状元自居,洋洋得意,其乐无穷。
故事也因此生命力极强,越传越广。
实际上,编故事之人是从明朝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中摘录出"烟锁池塘柳"这一上联的。
而陈子升在书中已记载有他自己所对的三个下联,分别为"灯垂锦槛波"、"烽销极塞鸿"、"钟沉台榭灯",都非常妙。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