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阴阳'而不是叫'阳阴'呢?_为什么是阴阳人

由网友 浩哥说点事 提供的答案:

这是一个涉及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问题。阴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观念之一,它起源于氏族社会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物象的观察。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那么,为什么叫"阴阳"而不是叫"阳阴"呢?这里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一是根据阴阳的最初涵义。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从这个意义上说,"阴阳"比"阳阴"更符合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和规律。

二是根据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等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以阴为基础而以阳为表现。比如人体,五脏属阴而六腑属阳;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从这个意义上说,"阴阳"比"阳阴"更符合事物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三是根据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在汉语中,"左右"、"上下"、"前后"、"内外"等词语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并不随意颠倒。这种顺序可能与人们对事物认识和表达的习惯有关。同样,"阴阳"也可能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而固定下来的。在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与天文、历法、中医等领域密切相关,而这些领域又是由一些专业人士或官员主持的。他们在传授和使用阴阳学说时,可能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说法,即"阴阳",而不是"阳阴"。这种说法经过长期的沿袭和普及,就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和习惯。

为什么叫"阴阳"而不是叫"阳阴",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既有自然规律和事物本质的因素,也有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因素。当然,这只是一种初步的探讨,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证明。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你是否认同以上的解释呢?你是否有其他的看法或感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由网友 草微雨巨蟹山水 提供的答案:

[大笑]这还有疑问吗?[捂脸]多简单的事呵,用不着长篇大论[呲牙]简而言之:阴代表虚、无。阳代表实、有。一切的实有,俱是从无中呈现出来的。故,当然是阴在前阳在后了~如同从始说,只有母生子,岂有子生母之理呢…[笑]向大家学习了[玫瑰][祈祷][祈祷][祈祷]

由网友 一老沈一 提供的答案:

自古以来,为何皆说"阴阳"而不说"阳阴"?

原来,我也认为这只是发音方便的语言习惯而已——"阴阳"利读,"阳阴"拗口——还专门就此写过小文。

后来,发现自己浅薄了。

距今8000年前,中国上古先民通过观象授时的实践,已经完成了关于"天极阴阳"的思辨,并形成了"天地交和"的"阴阳转圜"哲学。

这有河姆渡文化以降的诸多考古成果为证,不遑多论。

"阴阳转圜"哲学,由古人集中收集于《周易》中,并构成了庞大、严密的理论体系。

古人认为,"天地""男女""昼夜""上下""胜负",等等等等,皆表现为"阳"和"阴"或曰"阴"和"阳"。

很重要的是,古人且演绎出"程式化"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八卦"以致"六十四卦"——"阴""阳"符号为"爻",三爻叠成一卦,即为"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便组成为"六十四卦"。之后,古人又为"八卦"和"六十四卦"配以文字,便形成了"卦爻辞"。

《周易》,就是这样一部既有卦爻符号图形,又有文字的特殊哲学著作,高度浓缩,形象生动,从天象到气候,从人世到自然,凝聚着中国上古先民的无限智慧。

古人说"阴阳"而不言"阳阴",即可在《周易》中找到答案——古人"竖书",竖书的"阴阳"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一卦《泰》卦,竖书之"阳阴"则为第十二卦《否》卦。

"阴阳"一语,反映了古人的"交泰"哲学思想。

先来看《泰》卦"。

《泰》卦,是"上阴""下阳"。

《周易》里,卦象是否吉利,由三个因素决定——"交流""相应""变通"。

三个因素中,"交流"和"相应",是"变通"之前提。

所谓"交流",就是下卦与上卦交流,下爻与上爻交流。

"相应",是爻与爻之间的阴阳属性要相应。

具备了"交流"与"相应",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变通"。

"变通",是《周易》认知、解释事物及世界的方法,也是认知、解释世界的目的。

《周易》六十四卦中,《泰》卦,是唯一实现"交流""相应"和"变通"之卦,堪称最吉。

《泰》卦,一反"天上地下"之"阳上阴下"之"常规",而转圜变化为"地上天下"之"阴上阳下"。

此一"反常规",遂使"天地交泰",爻爻"相应",浑然"变通"——六爻之中,初九"征吉";九二"得尚";九三"有福";六四"戒孚";六五"元吉";唯有上六"泰"极而"否"。

所以,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

再来看《否》卦。

《否》卦,是"上阳""下阴"。

《周易》的深刻,在于把"变化"看作是事物和世界的普遍特征。

客观事物和世界的本质特征,本来确实就是发展变化。当马克思读到黑格尔哲学时,曾深深被其所包含的发展变化辩证法所震撼。

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头脚倒置"的哲学。在这一点上,《周易》要远比黑格尔高明许多。

《周易》的"转圜变化"特征,在《泰》《否》两卦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这是因为,这两卦代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两极"——"泰极否来"和"否极泰来"。

《否》卦,看似反映的,是"天上地下""阳上阴下"的本来面貌。

但是,其显示的这种固定不变的"状态",恰恰说明天地、上下之间缺乏"交流""变通",致使事物闭塞不通而不能发展。

对人而言,《否》象征着"小人"行志,君子困厄;对事而言,《否》象征着滞塞阻碍,难成大业。

总体说来,《否》卦,是说明"小人吉,大人否"之道理——小人于吉中有"包羞"之耻;君子于否中有不乱群之志。至九四,始有"否极泰来"之势。

卦辞曰:"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这是说,《否》与《泰》反,阴气剥阳,不利君子,又非人道,故曰"匪人";三阴三阳对峙僵持,三阳有渐去之势,不利君子之行;阳为大渐消而去,阴为小渐来而长。

看官,如果是您,是选择"阴阳"呢,还是选择"阳阴"?

清代奇人王有光著《吴下谚联》四卷,其卷一"阴阳"条云——

阳大阴小,阳男阴女,阳君子阴小人,似应阳先阴后。乃圣经贤传,下至谚语,皆曰阴阳,不曰阳阴。何也?按此义本于《易》书,乾上坤下为《否》,坤上乾下为《泰》,曰阴阳者,从《泰》象也。

真可谓言简意赅。

古来皆言"阴阳"而不语"阳阴",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由网友 树德汉硕 提供的答案:

阴阳是一个相对并列的词,在汉语双字词语中,这类词都是很多的,如天地,刚柔,男女,夫妻,爸妈等。汉语双字词但合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对立开列的,更有习惯的固定形式,不可随便先后乱颠倒。如阴阳,天地,刚柔,乾坤,男女,夫妻,爸妈等,颠倒了,先后次序乱了,读起来绕嘴又拗口,味道意义也似乎不同子,所以,这种形成习惯了,就不易改了。组词是有一定方法规律的。要抑扬顿挫,要不绕嘴不拗口,那就要注意读音声调与平仄的关系,先平后仄,先仄后平是大不同的,双字词多是先平后仄的,这样读不绕嘴不拗口。

阴阳不单是汉语里极普通的双字词,更是极具哲学意涵一个字,阳男阴女,男刚女柔。阴阳的哲学意涵是极为丰富的,一分为二就是阴阳了。人类社会,最初以母系为主,阴在前,阳在后,除了声调平仄的关系外,与母系在前,阴性在前为重为尊为敬为让也大关系。并列双字词,有的前后次序是可挑换的,有的就不可,先后轻重主次顺序不能乱,不能换,已成固定格式,习惯已成自然。天地,乾坤,阴阳,男女,夫妻,爸妈,刚柔等等,是固定形成了的格式,不可随便变了的,这是汉语一大特点。用现正话说,女士优先,阴女阴柔阴平声,也最宜在前。易中的水火既济,也是阴上阳下,阴前阳后,阴阳男女,阴前阳后成了习惯,成了自然,连阴阳历法也是。

由网友 单纯柳叶Jp 提供的答案:

古文字里,一横指男人,一竖指女人,卦的阴爻,就是把表示男人的阳爻断开,代表表示女人的一竖,阴爻的中间是虚的,所以阴虚。同时,阴爻是阳爻变来的,符合远古的说法,即女人是男人肋骨做的。远古是先女后男,所以阴在阳先。

由网友 元艮阁主 提供的答案:

按道学的观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一切有形有质的东西(有极图)都来自于无形无象(无极图),当有极图被无极图化生的同时,"有""无"相生,于是,代表着"玄"的太极图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很多解道者就直接把有极图省略掉,而直言"无极而太极"。

在太极图中的黑白部分,代表着阴阳(有无),及阴阳的相生相反、对立统一和其运动变化规律。太极这个实体是生生不息的,即宇宙无时不刻都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便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太极图的白色部分的黑点和黑色部分的白点,代表着宇宙万物在无限发展中的分化,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不是绝对的。而太极图中间的"S"线,则反映了万物的曲线波动性、螺旋升降性、阴阳执中性。

在古人眼里,阴阳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所以神化无穷"说明阴阳是互相包含的,阴阳作为事物对立面的关系不是绝对的,阴极生阳,阳尽至阴,在对立中达到平衡,且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为什么是负阴而抱阳,却不是负阳而抱阴呢?负就是背的意思,负阴就是背着阴,抱阳就是抱着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负阴而抱阳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状态。很明显的,是阴在上阳在下的一种状态,所以老子说,才能冲气以为和。因为阴在上,所以阴气才能下降,因为阳在下,阳气才能上升;阴气下降遇到阳气上升,阴阳相冲,所以才能相合。一阴一阳,上下冲和,如此才可以阴阳平衡。

所以说"阴阳"实际上是"万物"的代名词,之所以说"阴阳"而不说"阳阴"是根据人们视觉顺序形成的习惯,毕竟"万物负阴而抱阳"嘛。这就象人们习惯用"东西"来指代事物,而不用"南北",是一个道理。

有个故事是"东西"这个词起源的,在此与有起缘人分享一下。据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 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於巷子内,盛手中拿著一个竹篮子 ,朱熹问他:「你去那里?」 盛回答 >>说:「我要去买点东西。」 朱熹是以穷理致知研究学问的人,他听盛的话,很好奇,随即 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麼不说买南北呢?」 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什麼是五行吗?」 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 盛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 ,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 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木和金,更不会盛土,所 以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 朱熹听後唉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对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一套相对于西方科学完全不同的思维逻辑。只是在民国以后,过度地崇奉西洋之学,反而让国学及其源头的理论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认真研究中华文明源头文化的东西,会让我们真正能增长文化自信的底气。

由网友 山岩谈诗论文 提供的答案:

"阴阳"一词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猜想宇宙最初的混沌应是一片黑暗,属阴。自盘古开天之后便有了白天黑夜,也便有了阳,于是乎是先阴后阳。女人属阴,而人自母体出,也是先阴后阳。但阳又代表天,阴又代表地,据《西游记》原著所述:"天开于子会,地辟于丑会"按这种说法应是阳在先阴在后。

无论是哪种情况,一旦成为习惯语言,就没有人去研究与颠倒。正同"男女"一样,很少有人说"女男"

由网友 老龚166916589 提供的答案:

说到‘"阴阳‘"二字,在有史以来借鉴的地方比较多。举例:月为阴,日为阳,地府为阴,人间为阳,女性为阴,男性为阳,中医学的病理也分阴阳……等等。

。但是,为什么阴在先而阳在后。

或许在母系社会時的产物,母系社会是女性为主体以阴为主导。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