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羽淇的小朵 提供的答案:
孝庄太后(1506年-1566年)是明朝的一位显赫的皇太后,也是明世宗和明穆宗的母亲,她在政治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然而,尽管她有能力和机会成为皇帝,但她却选择了辅佐君王而不是自己登基。
首先,孝庄太后出身于官宦家族,对于明朝世宗和穆宗这两位君王来说,她是家族的重要支持者,保持皇家血统的连续性对于维护明朝的统治非常重要。如果孝庄太后自己登基,可能会引起朝廷内部和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孝庄太后在位期间,明朝面临着各种内外问题,包括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等。她主要将精力放在国家事务和朝廷政务的处理上,尽力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如果她自己登基,可能会分散她的注意力,并可能引起内部的权力争斗和不稳定。
另外,孝庄太后可能也考虑到了历史的教训。中国历史上,一些女性皇帝在位时,由于权力过大或治理不善,导致了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她可能希望避免重复这样的局面,选择了以辅佐君王的方式来施展她的能力和影响力。
总之,孝庄太后选择不效仿武则天成为皇帝,可能是考虑到了家族血脉的延续、国家的稳定和历史的教训等多种因素。她通过辅佐两代君王,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明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网友 雍亲王府 提供的答案:
孝庄太后,即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一部《康熙王朝》和一部《孝庄秘史》,让我们了解孝庄这位清朝初年的杰出女政治家,也是公认的满蒙第一才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孝庄太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9年)生下福临,也就是日后的顺治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年仅6岁的顺治皇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庄文皇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不算是顺治还是康熙,可以说都是幼年登基,孝庄文皇后全心全意辅佐自己的儿孙,帮助他们稳定政局,平衡朝堂内外关系上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与贡献,可以说孝庄为了顺治和康熙,为了大清朝初期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孝庄太后在面对两位皇帝幼年登基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效仿武则天夺权称帝,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孝庄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像武则天一样掌握绝对的权力。
武则天能够废唐立周,改元称帝,是因为武则天从唐中宗李治在位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正是因为李治的身体原因加之其对武则天的信任与依赖,武则天辅佐、协助李治处理朝政,因而就有了"二圣临朝"的说法,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则天就已经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唐中宗李治去世后,唐睿宗李旦继位,武则天则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实际上,武则天才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这也为武则天称帝提供了坚实的权力基础。
反观,孝庄太后,则自始至终都没有这样绝对的权力。
在皇太极时期,还是永福宫庄妃的孝庄太后,在"五大福晋"中仅仅排在最后一位。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太后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皇太极所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
位居首位的是中宫清宁宫皇后哲哲,称国君福晋,即孝端文皇后,也是孝庄太后的姑姑。
位居第五位的是次西宫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称西侧福晋,即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孝庄太后。
其中,地位最高的还是当属皇后哲哲,而她还是孝庄太后的亲姑姑,而最受皇太极宠爱的莫过于关雎宫宸妃海兰珠,而孝庄太后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另外两位从察哈尔部林丹汗处改嫁给皇太极的两位遗孀,所以这个时候的孝庄,没有任何权力优势可言。
顺治时期,政权主要集中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
在皇太极去世后长达十七天的大清皇位争夺战中,由于多尔衮和豪格两派势力的僵持不下,最终选择了一个双方利益能够实现平衡的方案,那就是由孝庄太后为皇太极所生的儿子——福临继位,这就是顺治皇帝。
虽然福临登基成为了皇帝,但是此时的福临只有6岁,期初权力还是掌握在满洲贵族议会以及两位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手中。之后多尔衮通过一些列手段,打击代善、济尔哈朗等满洲传统贵族势力,并且除掉了豪格等政敌,从而实现了大权独揽,成为大清朝真正的实际掌权人。
所以这个时候的庄妃应该考虑的并不是自己要不要效仿武则天,而是要防着多尔衮自立为帝,毕竟,这个时候如果真的多尔衮要称帝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而对于孝庄而言是没有任何的一点机会的,而她能做的也是首要确保的,就是维护她的儿子,顺治皇帝的皇位。
即便是在多尔衮死后,朝堂上的顺治皇帝已经亲政,再加上济尔哈朗、索尼、鳌拜等人的辅佐,孝庄也不掌握权力,因而也就没有了称帝的可能。
康熙时期,政权主要集中在辅政大臣的手中。
顺治临终前,为了防止多尔衮专权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因而安排了四位并非皇室成员的辅政大臣,即索尼、遏必隆、苏克沙哈以及鳌拜。期初,四位大臣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是,随着索尼的年老以及鳌拜势力的崛起,使得辅政大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在索尼病死和苏克沙哈被杀后,出现了鳌拜的专权局面。
在用计处理掉鳌拜之前,康熙已经亲政,而在擒拿鳌拜之后,康熙随即大权独揽,并且由明珠、索额图、陈廷敬等人辅佐,也使得孝庄太后没有掌握任何的权力。
而此时的孝庄也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也没有那个精力去过多的参与政务,对于效仿武则天,也确实不太实际了。
"后宫不得干政",是满清王朝的组训,孝庄太后自始至终都没有掌握到像武则天一样掌握绝对的权力,因而也就失去了像武则天一样夺位称帝的政治基础。
不得不说的是,大清王朝的建立者和统治者是满洲人,作为蒙古人的孝庄太后,是根本无法多的一个满洲人王朝的统治权的,何况她还是个女人。
如果放眼在世界历史上,可以找到一个外民族的女性统治国家,并成为这个国家元首的例子,这就是沙皇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一位普鲁士没落贵族的女性,硬是用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也征服了俄罗斯人。
但是叶卡捷琳娜是在俄罗斯,并不是在中国,中国社会历来有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武则天当年临朝专政就已经遭到了极大的反对,称帝后,反对声音更是从未停歇,直至"神龙政变",武则天下台,重新恢复李唐神器,反对的声音才算停歇,但是历朝历代对于武则天的称帝行为的批判之声明显多于褒奖之声。这些都说明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对于女人当政统治的排斥。
而更为重要的是,孝庄太后并不是出自于满洲,不是出自于建州女真本部,更不是姓爱新觉罗姓氏,而她是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这对于满洲贵族以及整个满洲集团而言,意味着是国本发生变化,是意味着自己的先人浴血奋战打下的江山要被蒙古人抢夺而去,这样的结果是必然不能接受的。
因而对于孝庄太后而言,别说是效仿武则天称帝,即便是想要在掌握一定的权力,也会受到封建伦理和满洲贵族议会的双重打压,而变得举步维艰。
而从孝庄本人而言,效仿武则天并不是她真正的想法,她只想好好的辅佐自己的儿孙。
当年,作为政治联姻的筹码,能够嫁给比自己大二十岁的皇太极,安稳度过这么多年,就说明孝庄太后的责任心以及她对于满清王朝以及科尔沁部落的感情。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心,才让孝庄太后全力维护大清王朝的政局稳定,尽心培养自己的儿孙,为大清王朝能够夺取天下,统治全国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康熙皇帝在追忆孝庄太后时就曾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雍正皇帝更是称其为:"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足可见孝庄太后的地位及影响力。
由网友 多宝趣谈 提供的答案:
这是孝庄太后活得最明白,最高明,最睿智的地方。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由于死得突然,皇太极还没来得立接班人。
清朝是少数民族,他没有汉民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他的继位形式是"八旗共同推举"制度,也就是"八王议政"。
八旗旗主共商立储。大会充满了火药味,会议由多尔衮主持。多尔衮由于战功卓绝,赢得了不少人拥戴,这是皇太极长子豪哥站出来反对。
利益面前,各人心思各异,也有不少人支持豪哥,为了权衡利弊和各家利益,最后多尔衮和豪哥都退出,推举年仅8岁的福临为继任之君。福临生母被尊称为圣母皇太后,史称:孝庄文太后。嫡母哲哲被尊称为母后皇太后。
大清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多尔衮为摄政王,后迁都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登基,被尊为太皇太后;1688年孝庄文皇后去世,享年75岁。
顺治和康熙,都是8岁登基,孝庄文皇后全心全意辅佐自己的儿孙,帮助他们稳定政局,平衡朝堂内外关系上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与贡献,可以说孝庄文太后为了儿子顺治和孙子康熙,为了大清朝初期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顺治初期,主要权力在多尔衮手里,为了儿子,孝庄太后不惜身份和多尔衮虚与委蛇,这就是多尔衮去世后,顺治亲政后,把多尔衮鞭尸的主因。
康熙8岁登基,清王朝也是风雨飘摇,外有三藩之乱,郑氏台湾割据,沙皇俄国和葛尔丹勾结,罗布旦增在西北拥兵造反,内有四大辅政大臣勾心斗角,真正的内忧外患,孝庄先用立后拉拢了首辅大臣索尼,后有为了麻痹权臣鳌拜挥泪斩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一步一步稳固了政权,继而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到康熙26年孝庄太后去世,强敌基本肃清,为清王朝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孝庄太后是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
慈禧太后也是母以子贵。
由网友 马踏连营2F1N 提供的答案:
谢邀,虽然孝庄太后能力强,但她不想效仿武则天称帝,这是因为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能力比她强,称帝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孝庄太后,说实话,她能把儿子扶上位就『烧高香』了。
孝庄太后
话说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由于死的突然,皇太极还没来得及立嗣,就是还没立接班人。权利出现了真空,这必定引起皇族子孙的窥视。
由于清朝是异族,他还没有汉民族『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他的继位形式是"八旗领导人推举"制度,也就是大家伙商量着来。
这种方法实在不靠谱,做皇帝谁不愿做呢?这不,八旗头领集合到了一起了。大会充满了火药味,会议由多尔衮主持。
当时称帝呼声最高的是多尔衮,他的势力确实强大,他自己不但文武兼备,而且身后有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作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不过皇太极长子豪格也不示弱,他也有自己的死党。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
这样的话,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谁也不相让。
孝庄影视人物
此时的孝庄皇后,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因为自己和皇太极所生的儿子还很小,无论如何都竞争不过多尔衮和豪格。再者说了,孝庄此时祈祷儿子能当上皇帝就知足了。恐怕此时她压根不敢想自己称帝吧。
最终多尔衮权衡利弊,多尔衮心里想道,"假如自己称帝,会成为众矢之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多尔衮这一举动实在是明智之举,这样避免了大清的分崩离析。其实这也是经验之谈,『两强相争,弱者得利』。
综上所述,皇太极虽然早死,但他的兄弟,儿子都健在,并且个个强大无比,孝庄太后没有机会夺权,也没有办法效仿武则天称帝,简言之,没机会。
接下来我们看看他儿子死后,孙子康熙继位后。孝庄太后能不能自己称帝呢?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
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顺治的第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也就是孝庄太后的孙子称帝。那么,她会不会夺孙之位呢?
孝庄和康熙影视人物
孝庄太后熟读『四书五经』,时常引经据典的给孙子讲故事,祖孙二人有许多温馨感人的画面。
孝庄太后生活内敛俭朴,不事奢华。在孙子和吴三桂死磕的时候,孝庄时常鼓励康熙,说实话,当时康熙年纪不大,能斗过久经沙场的吴三桂,还多亏了奶奶在背后出谋划策,这也包括康熙智擒鳌拜,诛杀索额图,都是康熙的奶奶在暗中支持的结果。
在平定三藩时,孝庄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并支持儿孙的事业。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康熙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
孝庄影视剧人物
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你想想看,孝庄能像武则天那样废除儿子或者孙子自己称帝吗?
武则天和孝庄不同,武则天是冷酷无情,她连自己的女儿和儿子都不放过,只要挡住她夺权和专权,毫不手软的毒死或杀死。
孝庄则有一颗善良和仁慈之心。当初他的儿子顺治在婚姻问题上特别叛逆,做母亲的无非是为了巩固他的权利,选择了顺治不喜欢的女人,顺治一直和母亲不大合得来。孝庄也没有因此嫉恨儿子,毕竟母子连心吧。
到了孙子康熙时候,更是隔辈亲,简直就当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讲真,祖孙的关系比母子关系要强许多。这也是孝庄皇太后,死后37年不肯葬在昭西陵,而是葬在了儿子不远的陵墓旁,目的就是死后守候在子孙身边。
老年的孝庄和康熙影视剧人物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加关注🙏️点赞和留言评论】
由网友 灵枫历史阁 提供的答案:
1643年,30岁孝庄成了寡妇,牵着6岁儿子登基。18年后,儿子去世,她带着8岁玄烨走上皇位。2次辅佐幼帝,位高权重的孝庄,为何不效仿武则天当女皇?
孝庄本名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草原上最美的小公主。
然而,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几个男人。
她出生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父亲和哥哥都是当时首领级别的人物。孝庄是她孙儿康熙给她的谥号,后人一般习惯用孝庄称呼她,本文暂且也这么称呼。
孝庄的命运跌宕起伏。
她13岁就被迫嫁给了自己的亲姑父皇太极,沦为生儿子的工具,只因姑姑一直没能生下儿子。
但儿女缘分是天定的,结婚十几年,姑姑生了3个女儿,孝庄却连1个孩子都没能怀上。
娘家人着急了,又把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也塞了过来。
就这样,姑侄三人、共侍一夫的和谐画面,就此形成。
不过,这种和谐的画面,和孝庄没有关系,因为在这3个人里,她是过得最惨的。
她的姑姑哲哲,是正位中宫,后宫所有妃嫔都必须尊称她一声"姐姐";
她的姐姐海兰珠,虽然26岁才入宫,可一入宫就得皇太极盛宠,谁也不敢小看;
唯有孝庄自己,无宠无爱,要不是娘家给力,可能连妃位都混不上。
十几年的相伴之情,最后换来的,是五妃之末的地位,而她的姐姐才入宫不到一年,就成了关雎宫宸妃,位列第二,受尽了恩宠。
不过,当时的她们,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多年之后最有地位、最有权势的会是孝庄。而孝庄的崛起,是从她成为寡妇后开始的。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匆忙得甚至都来不及留下遗言。
此时,汗位空悬,按照惯例,谁来继承汗位,应该由大家一起推举。
当然了,说是推举,实质上就是比谁的权势大。
此时,争夺汗位的有2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个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
两虎相争,必然两败俱伤。
此时,后金入关在即,经不起多余的折腾。
于是,孝庄果断出手,她悄悄找到稍微弱势的一方,即多尔衮等人,许诺摄政王之位,请求他推举自己的儿子福临继位。
这一年,福临还只有6岁。
他是科尔沁草原和爱新觉罗家族唯一的血脉,若是他继承汗位,那么科尔沁家族会誓死效忠爱新觉罗家族。
多尔衮一想,反正和豪格争斗,胜负五五开,不如和孝庄合作,稳操胜券。而豪格等人也认为,孝庄、福临这对孤儿寡母,实在太好控制了,还是等入关之后再说。
就这样,大家喜滋滋把6岁的福临推上了汗位,后来,福临也成了第一位入关的皇帝,即顺治帝。
但孤儿寡母真的好控制吗?孝庄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永远不要小瞧一个带孩子的母亲!
6岁的福临,确实什么都不懂,可他的母亲孝庄,可不是个好捏的软柿子。
女真族马上取天下,读书的人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大老粗。皇太极、多尔衮算是努尔哈赤儿子中的另类,权谋这块也发展得很不错。
但孝庄也丝毫不逊色于他们。
她素日酷爱读史书,也研究过不少权谋之术,如今,三方局势稳固,儿子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她的能力,就被尽数发挥了出来。
《北游录》:无他玩好,丽独嗜图史。
孝庄是怎么玩的呢?我简化一下,她大概做了这么几件事:
- 第一步,先借多尔衮的手,稳住满清江山。
第二步,多尔衮在明面上打压豪格,自己在暗处使劲,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孝庄和福临,既收获了权力,同时又有了好名声。
- 第三步,对付多尔衮。
在以上三个步骤中,对付多尔衮是最简单的,因为孝庄还没来得及动手,39岁的多尔衮就跑去郊外打猎,一不小心坠马受伤,感染而亡。
多尔衮刚去世时,顺治帝在母亲的授意下,大肆追封多尔衮,还给了他皇帝的庙号,即清成宗。
但几个月后,顺治站稳脚跟,翻脸无情,不仅铲除了多尔衮残余党羽,还对多尔衮掘墓毁坟,让他死后也不得安宁。
完成这一切的顺治帝,还只有14岁。
他能如此迅速完成一系列部署,绝对少不了母亲孝庄的出谋划策。
而18年后,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在了玄烨身上。
玄烨8岁登基,15岁擒鳌拜,随即宣布鳌拜几十条罪状,彻底将他钉死在耻辱柱上。
试问这样的准备,要策划多少年,才能如此万无一失?
而孝庄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军师角色?
如果这样的事情只发生了一次,我们还能说是巧合,可在孝庄辅佐后人时,这样的事情基本上接二连三的出现。
从史书上来看,清朝的史书并没有记载多少孝庄本人的政治事件,她好像一直与世无争。但在清朝史学家眼中,她却也一直是公认的出色的女政治家。
公认,是需要深不可测实力的。
如果孝庄只是单纯教养了顺治和康熙两位帝王,那她绝对算不上出色的女政治家。
而历史上,同样被评价为"罕见有谋略、有头脑"的女人,就是唐朝的女皇武则天了。
武则天也先后伺候了两代帝王,也处理了不少朝政大事,是个非常有手腕的女子。
到了晚年,权势滔天的武则天,甚至直接当起了女皇。
那么问题来了。
孝庄也曾具备和武则天一样的时机,甚至,她的机会比武则天当女皇的机会还要好。
当年,武则天想要当皇帝,活生生干掉了自己好几个儿子;而孝庄的儿子24岁去世,留下的孙儿都还非常年幼。
只要孝庄愿意,她完全可以效仿女皇武则天,自立为帝,为什么她没有这么做呢?
孝庄一直到75岁去世,都从未效仿过武则天。
她唯一出格的事,只是留下遗言,不想和丈夫皇太极合葬。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当时的局势和孝庄的个人性格来考虑,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其一,皇太极的兄弟和儿孙太厉害,孝庄 一直没有掌握绝对权力。
皇太极在位时,孝庄的位份是庄妃,在后宫五妃中排名倒数第一。
在这个位置上,她只能自保,让自己不受欺负,绝无可能当皇帝。
而孝庄开始拥有权势之际,是在儿子顺治、孙儿康熙当皇帝之际。
这个时候,她有没有机会当女皇呢?
我认为,一个女人想要当皇帝,需要在继承人最弱之际,乘虚而入,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当上女皇。
如果在皇帝最弱之际,你错过了机会,那么后面还想要揭竿而起,就很困难了。
基于这个认知,我仔细盘算了孝庄的时机,发现她还真没有必胜的概率当皇帝,因为她从始至终都没有掌握绝对的权势。
- 儿子年幼时,多尔衮一直虎视眈眈,从摄政王变成"皇父摄政王",基本上把持了整个朝政,还拿走了调兵遣将的符印。
此时,别说当皇帝了,孝庄天天想的是,如何不让多尔衮威胁到皇位。
在这个过程中,孝庄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借力打力,在多尔衮的威胁下为自己和儿子寻找生存的缝隙。
在这个时候,她是绝无可能去抢皇位的。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也年满14岁了,开始正式亲政。
和母亲一样,顺治的性格也非常强势,对权势也有非常强的掌控欲。
这一点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可以看出。
当时,顺治还非常小,乳母担心他坐辇轿时摔着,便想陪他一起坐,结果小顺治直接说: "这不是你该坐的!"
《清世祖实录》:"此非汝所宜乘。"
一个小小辇轿,顺治都不容许旁人染指,更何况是皇权呢?
因为母子俩性格很像,两人的关系也一度非常僵硬,顺治曾多次忤逆孝庄,在这种情况下,孝庄自然不可能掌握绝对的权势。
- 1661年,24岁的顺治去世,玄烨才仅有8岁,此时,孝庄有机会当女皇吗?
答案很可惜,还是不行。
此时的孝庄,手握大权,能够左右朝政,可她还要受到四大辅政大臣的掣肘。
顺治帝去世时,专门留下遗诏,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
这几个人,一个比一个厉害。
他们都是硬拼打出来的功劳,也对权势、地位有着超乎常人的崇拜,尤其是鳌拜。
4位大臣虎视眈眈,此时的孝庄,就算想要当女皇,也无法做到,她必须要和这些人周旋,然后小心翼翼抚养孙儿康熙,等孙儿长大,灭掉鳌拜后,他的羽翼也丰满了,孝庄就更没有机会当女皇了。
因此,很多人认为孝庄的条件比武则天好,其实忽视了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
其二,八旗制度之下,孝庄根本没有机会当女皇。
从制度上来看,孝庄当上女皇的概率也很低。
当时,满清奉行的是八旗制度,皇太极统领了两黄旗。这是皇帝最强的战斗力,在君主死后,他们也只会忠于皇帝的儿子们。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皇后、太后有短暂的指挥、控制能力,但也必须以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为先,否则,两黄旗会直接罢工。
换言之,孝庄确实可以指挥两黄旗,拥有最强的战力。
可她只能利用这股战力,保护顺治的皇位、保护康熙的皇位,却无法利用这股战力来让自己登基称女皇。
因为她不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女人。
只要她选择当女皇,那么瞬间,两黄旗就会成为她的敌人。
此前,多尔衮被迫扶持福临,也是因为两黄旗只认皇太极的儿子,而不是弟弟。
其三,满蒙联姻下,孝庄想当女皇得不到娘家人的支持
孝庄的家人不会同意她当女皇。
孝庄的家族是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属于满蒙联姻中的"蒙"。
在当时的满蒙联姻中,爱新觉罗家的女儿要嫁给蒙古的儿子为妻,而蒙古的女儿也要嫁给爱新觉罗家族的儿子为妃。
两家早已血脉相融,不分彼此。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是满清最忠实的后盾和盟友,蒙古部落只希望有和爱新觉罗家族血脉的孩子,来稳固这种联盟,绝不允许染指人家的皇位。
此时,孝庄就算想要把人家皇位直接端走,娘家人也不会同意。
其四,孝庄本人,没有做皇帝的渴望。
外在条件再不完备,只要足够渴望,当女皇这件事还是可以去试一试,大不了杀身成仁嘛!
不过很可惜的是,孝庄本人压根没有什么当女皇的野心。
她是个非常识大体的女人。
在后宫时,不受宠的她,能和姑姑、姐姐和睦相处,一起努力生儿子,一起为母族的利益努力。
成了太后,她依然是那个顾全大局的人。
儿子登基时,满清的江山并不稳固:南明势力还没有完全剿灭,反清复明的呼声高涨,内部夺权此起彼伏。
此时,任何帝王的更迭,都会引起江山的动荡。
若孝庄一意孤行,非要当女皇,恐怕要掀起一场大清朝的巨大地震。
说不定,满清可能就要在这个时候结束对中原的统治,再一次回到山海关之外。
孝庄绝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事实上,任何一个有格局的女人,也不会允许出现这种状况。
当年,武则天当皇帝,是因为处在盛唐时期,国家还经得起折腾,如果这事发生在初唐或者晚唐,国家肯定吃不消。
孝庄酷爱史书,不可能不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
为了大局,她不可能当女皇。
而从性格上来看,孝庄虽然有谋略,但她并不是个贪权恋权的人。
比起权势,她应该更喜欢安稳祥和的生活。
否则,孙儿康熙想起她时,不可能句句都是感恩: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
写在最后
很多人认为,孝庄和武则天很相似,但我却认为,这两人除了都有谋略、有头脑、有手腕之外,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从时期来看,武则天生活在盛唐,可以潇洒肆意;孝庄活在满清早期,内忧外患,必须稳扎稳打;
从宠爱来看,武则天是唐高宗的心头宝,专房之宠,地位崇高;孝庄却并不受重视,一直隐忍发展,委曲求全;
从后人来看,武则天儿子很多,可英明神武、雄才伟略的,却很少,这才有了她的可乘之机;而孝庄却只有一个儿子,痴情痴佛,有野心有能力,孙儿康熙更被誉为千古一帝。
从野心来看,武则天野心勃勃,想要开创时代;孝庄只想含饴弄孙,最擅长周旋和谈判。
由此可见,孝庄和武则天,完全是两种人,她们要走的路,也是两个方向。
如果一定要区分,武则天更爱冲锋陷阵,上场杀敌;孝庄更爱出谋划策,当幕后军师。
如果给你选择的机会,你会想当武则天,还是孝庄呢?欢迎留言。
由网友 寻根拜祖 提供的答案:
武则天称帝是特定环境下的偶然,是一个很难复制的奇迹。皇权不仅是一把龙椅,也不光是一枚玉玺,而是政治天平中的支点,是权力系统的一环。所以,它不是哪个人,单凭自己的意愿就可以随心所欲的。
表面上看,顺治和康熙都是冲龄即位,按照古代惯例,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在握后,学武则天登基称帝,似乎易如反掌。这是完全忽视了朝中政治势力的存在,及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因素。
我们就拿武则天的经历做参照系,假设孝庄太后也有称帝的愿望,看她是否具备条件。
唐朝的开放环境不复存在
古代中国,女人的地位有一个逐步下降的过程。西汉两任太后是二婚,甚至还有歌舞伎出身的皇后,这种状况,到明清时代简直不可想象。两汉、南北朝,甚至北宋,太后听政几乎是惯例,到了明清则是偶然现象。
唐朝的开放程度,恐怕是中国古代史上,女人最后的辉煌。那个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的女政治家,甚至女将军。比如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皇后、平阳公主等,甚至还出现了有人谋求"皇太女"身份的事件。
慈禧太后的陵寝建筑,有凤在龙上的图案,以炫耀自己在男权社会的殊荣。这事如果放在武则天身上,她会嘲笑慈禧像捡了一锭银子的乞丐,人家伺候先皇,还能再入宫当皇后,还能与皇帝并肩坐朝,称"二圣",没人会因为性别问题,对武则天指手画脚。
在女人毫无政治地位的满清环境下,孝庄连垂帘听政的资格都没有,如何枉谈称帝?
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历史无二
后人对孝庄的政治价值,有明显的夸大倾向,客观讲,她的政治才华,尚不如慈禧太后。孝庄终其一生,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政治舞台的中央,她对顺治和康熙的辅政,仅限于监护人身份的护佑,对朝中大事,也仅仅停留在建议层面。
议政和实操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前者是见识问题,像孝庄这样一辈子活在政治漩涡中的女人,经验就是财富,她不缺洞察力,可以扮演参谋的角色。后者是操作层面,光动嘴不行,还得有本事把计划落实到位,需要综合能力。
孝庄显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举个例子,历史最大的误会,认为是孝庄给儿子顺治运作来皇位。笔者曾撰文分析,顺治即位跟孝庄没一毛钱关系,它是多尔衮与豪格斗争的必然结果,当时有资格的三位候选人,顺治即位几乎毫无争议。
武则天则不一样,她从感业寺回到皇宫,就一路拼杀,踩着血腥一步步走上龙椅。其才华,不光没有一个女人能望其项背,就连男人们,也没几个可以与其媲美。
曾经有人拿慈禧跟武则天对比,其实根本没有可比性,武则天是凤凰,慈禧是鸡,她的高度跟武则天差了十万八千里,孝庄亦如此。
孝庄没有对抗皇权的政治势力
最关键的因素,是政治势力,没有坚强的拥护势力,即便名正言顺的皇帝都坐不稳龙椅,何况抢龙椅。武则天最难以复制,甚至不可能复制的地方就在这里。
- 1.武则天顺应历史潮流,成为寒门士族阶级的代表
人们总是批评李治昏庸无能,认为是他纵容了武则天,其实不然。武则天能走向前台,首先是因为她与李治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打倒门阀士族集团。
李治为何废掉王皇后?因为王皇后背后是关陇门阀集团。又为何立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是新兴士族地主阶级的代表。这才是武则天起家的根,她切合了皇权的需求,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武则天就是在团结寒门士族地主阶级,干倒门阀集团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所以,本质上武则天的成功,是历史发展潮流的结果,换一个环境,十个武则天捆一起都不行。
孝庄所处时期,正是皇权与士族地主阶级共治天下的稳固期,没有培养新势力的环境。老的政治势力,孝庄也没有资本拉拢。外戚?蒙古王公都没有资格参与中央朝政。士族阶级?人家与皇权合作模式稳固。宗室?宗室与皇权从来矛盾大于合作。
孝庄能做的,顶多是拉拢个别人,做不到培养一个拥趸集团,这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历史机遇问题。
- 2.武则天充分利用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尖锐矛盾
武则天上台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高宗时期与皇权合作,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第二步,中宗时期,利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干掉皇权;第三步,把持皇权,扶植傀儡过度。
武则天完成了第一步计划后,中宗李显与宰相裴炎的矛盾,给她送了份大礼。倘若李显与裴炎等宰执班子和平相处,武则天想夺皇权,难度很大。宰执班子与皇权的决裂,让武则天轻松地完成了废黜皇帝的举动。
到这时候,武则天完全把控了朝政,反过头来又干掉宰执班子,换上自己的拥趸,为登基扫清所有障碍。
孝庄则不然,顺治时期是皇权与多尔衮势力的矛盾,康熙前期是皇权与辅政大臣之间的矛盾,孝庄没有自己的势力,她只是皇权的拥护者,而不是第三极,所以,她也只能做皇权的监护人。
即便如此,孝庄也不算合格的皇权监护人,顺治时期,母子俩关系一度紧张到如同陌路之人,甚至孝庄病了,顺治都不去探视。
因此,在孝庄的政治生涯中,她始终以一个弱小的个体存在,而不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第三方平衡力量。
综述
很多历史事件,在表象上存在共性,所以迷惑了人们的视线。只有当我们看清楚历史背景、发展潮流,及社会和主要政治矛盾,才能看清本质。
武则天称帝,绝对是特殊历史环境,以及个人才华、偶然事件等,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一段无法复制的历史。历史上还有很多比孝庄更接近皇位的女人,比如吕雉、邓绥、刘娥,甚至慈禧,这些人尚且不能称帝,何况孝庄呢?
由网友 渔樵之人W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为什么孝庄皇太后宁愿一辈子做太后,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王,自己不效仿武则天做皇帝?
原因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爱新觉罗氏的政权本身立足未稳,保持安定,确保儿子顺治登基极为重要。顺治登基时才6岁,孤儿寡母,实权还在爱新觉罗家族手里,不把皇位抢去就不错了。康熙即位时才8岁,也是个娃娃。想这个皇位的人太多了,多尔衮、鳌拜等人,都在打康熙的主意,孝庄皇太后能确保康熙皇帝登基和亲政就很不简单了。
孝庄皇太后本身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如果孝庄皇太后效仿武则天,把儿子或孙子的皇位夺来,自己做皇帝,这就是外戚掌握政权了,这爱新觉罗氏的天下,几代人打下来的江山,就到了孝庄家族手里了,必然要出大乱子,本来孝庄皇太后是蒙古族人,不是满族人,爱新觉罗氏绝不会让孝庄皇太后这样做的。
对比武则天,不同的是,高宗李治还没有去世,武则天就掌权了,孝庄是皇太极的皇后,皇太极去世后,孤儿寡母,没有一点儿实权,还要听从他人的。康熙即位后,孝庄皇太后有些实力了,可她没有这个想法,一心为了孙子,为了爱新觉罗氏的大清朝着想。
孝庄皇太后,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女性,辅佐儿子、孙子两代君王,为大清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由网友 一口老牙 提供的答案:
满族人从前居住的东北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一直以来都是依靠男人出去打猎捕鱼维持生存,出去打仗和抢东西也都是男人的职责,女人没有很强的地位和话语权,主要任务就是生儿育女做好家务。满族人的大哥死后妻妾们就要再和弟弟结婚的习俗就充分说明了女人们地位的高低。所以满族人就没有女人做主的传统,孝庄太后如果仿效武则天做皇帝,那所有的男性皇族都会不服气起来造反的,这样不但她自己的命保不住,连顺治帝的命都难保。所以慈禧太后尽管在朝廷里已是说一不二,也依然要扶个儿皇帝上去做做样子的。
由网友 史论纵横 提供的答案:
女人想要登基称帝,首先必须垂帘听政,孝庄连垂帘听政都没有过,谈什么称帝。
要说,顺治是一个有福气的皇帝,顺治的母亲孝庄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太后啊!虽然生前不受宠,但死后,母以子为贵啊!
皇太极受汉文化影响很大,因此在死之前,应该是有意让自己的儿子登基当皇帝,不然两黄旗不能咬住不放,必须要皇太极的子嗣继续皇位。但是,满族人向来也有兄终弟及的传统,因此,皇太极死后,除了皇太极的儿子,皇太极的哥哥代善,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都有继承的可能,代善岁数大了,不想参与权力的斗争,在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没有和皇太极争,在皇太极死后,更不可能跟别人争了,但是,多尔衮想争啊!
于是,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与多尔衮发生了激烈的争夺皇位行为,双方谁都不服谁,最后两黄旗倡议,双方各退一步,选皇太极年仅6岁的儿子,顺治当皇帝,以多尔衮为摄政王。
一般,主少国疑,很可能发生两种状况,第一种辅佐大臣辅佐皇帝,比如,多尔衮辅佐顺治,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佐康熙;另一种就是太后垂帘听政,后来的慈禧就是这样的,当然,咸丰也不想让慈禧垂帘听政,而是设置了顾命八大臣,但是,这八个老爷们被慈禧给灭了,因此,就有了慈禧垂帘听政。
而纵观顺治登基和康熙登基后,都有辅臣,而且基本都是位高权重者,比如多尔衮和鳌拜,都热衷于揽权,根本不会允许后宫垂帘听政,染指最高皇权的事情发生。
而且,孝庄对权力也不是十分热衷,子孙孝顺,自己说话也好使,在后宫也是达到权力巅峰的人物,所以,对于军国大事,虽然有主见,有谋略,但是,并不会过多的去干预,而是让康熙自己去决定。并且支持康熙的决定。
在康熙着手削藩,虽然最后获得了胜利,但是也是冒极大风险,带有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成分的,但是,当三藩已反时,孝庄马上权力支持康熙削藩,并且对朝臣说,三藩削要反,不削也要反,极力维护康熙的决策。
退一万步讲,孝庄会抢自己亲儿子的皇位,还是抢孝顺的孙子的皇位,感觉以孝庄的人品干不出那事。
因此,孝庄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更没有心思去登基称帝。
由网友 锦水含月 提供的答案:
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率领百万清军入关之后,不断对明朝作战,占领了几乎明朝关外的全部城镇,为清军迅速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
在此千秋创业未半之际,祟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时年五十二岁,其在位十七年。
孝庄大玉儿,太宗皇太极的爰妃,她出生在蒙古科尔沁草原的王族之家。那一年,皇太极继承了父亲努尔哈赤的汗位,娶了草原上最美丽的姑娘大玉儿。皇太极称帝后,大玉儿被封为永福宫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太后。皇太极去世时,他的苐九皇子福临,也就是大玉儿的儿子,年仅只有四岁。
孝庄大玉儿,一位极为美丽聪慧的女人,她为什么没有象武则天一样做皇帝的心呢?我认为,一是她是位聪明贤良的女人,不可能做出不利于朝政的行为。苐二,她没有做女皇的先决条件。这里的先天条件并不是指她本人,就论孝庄大玉儿的聪颖智慧和才能完全可以和武则天相媲美。
在影视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皇太极殡天的弥留之际,在他的病榻前,几位王公重臣皇子面前,曾准备宣读这样的圣旨,准备要他的爱妃大玉儿一同殉葬的,但是他游离的目光停顿在了他的亲弟弟睿亲王多尔衮的脸上,他看到的是他愤怒,冷峻下坚决如铁的表情,与他那如火如毒的目光相遇,皇太极因此收回了君命,最后改为皇后去陪葬。
他深深的知道,他的亲弟弟多尔衮,是完全有可能为这个女人不惜一切,去死去拼命的,然而他所创建的大清江山有一大半都是他勇猛无畏的弟弟多尔衮率领千万铁蹄,浴血奋战挣来的,即使此刻他死了,他的大清江山仍然离不开这个威猛无比的弟弟,他是他们大清朝百万雄狮英勇的统率、表率,况且大清的江山根基还末完全坐稳,前明势力还待消失贻尽。
此时此景的睿亲王多尔衮,他又怎能会让他带走自己朝思暮想,心爱的女人,他和她的相识早在他之前,命运的阴差阳错,尽管她嫁给了自己的哥哥皇太极,但是她们相识在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她曾坐在他的马背上在辽阔的草原上驰骋,她是那么的美,象草原盛开的鲜花,象天空的白云,那是他一个永远不可磨灭的美丽的梦,愿意用一生去追逐的梦,他会不惜一切来保护她,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皇位。事实最终亦是如此,多尔衮王爷是最勇猛的勇士,也是最多情的男人,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美人,放弃了他可以垂手可得的皇位,而且辅佐了幼小的福临,听取了汉臣范浩正的谏言,效仿周公,当他的摄政王。有多少次,在那张金光闪闪龙椅面前,在他两个亲弟弟的怂恿面前,他的心底也曾在挣扎,在激烈的斗争,但是,他对大玉儿的爱,对天下苍生的责任和爱,胜过了他内心的欲望,他也因此战胜了自己,做一个可亲可敬的皇叔,千万军士拥护的摄政王。
当时的境况是这样的,谁会想到一个四岁的福临会当皇上呢!就在皇叔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势力相持不下,两股势力水火不溶,眼看就要兵戍相见,朝野上下杀气腾腾了,为了避免朝堂之上又一场的血雨腥风,你死我活的皇位之争,八旗议政会有人提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除了多尔衮和豪格,另选一位皇子来做他们的皇上,有大臣就看中了天姿聪明的九皇子,四岁的福临,那身揽重兵大权的皇叔多尔衮因此也就放弃了皇位之争,自然臣服的推举小皇帝福临了,自己只做他身边的摄政王,那是他梦中情人孝庒大玉儿的爱子,一度他也把他视做自己的儿子。
可以说,顺治帝福临的继位是天亦所赐,按祖规制度也轮不到一个九子小毛孩来当皇帝,此时最有资格继位的应是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几位皇子,更有皇长子豪格,但是命运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宠幸了这个四岁的小福临,也是皇叔多尔衮亲手将他扶上了至高无上的大清国的宝座。
当然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白了,这里的皇位和孝庄大玉儿不会有多大关系的,她没那个心思,更没机会去做武则天,八旗议政会不容,祖规法典也轮不到一个庄妃,身边皇太极的继承人,对龙椅虎视耽耽的人多着呢。尽管她在人们眼中美丽、智慧,超群。
直到后来,她的儿子顺治帝出家,那时的孝庄应该是有做女王的条件了吧,成熟、有眼光,更有政治家的头脑,朝庭之事深知熟虑,那时的她为什么也没做武则天,而是孜孜不倦的教诲小康熙帝,把他扶上皇位?
我想这正是孝庄太后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聪慧的女人,一个识大体的女人,国运恒昌,家国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她一生最希望看到的,一个知书达理不同凡响的女人,或许她深深知道,一个国号、王朝的改姓易主,对一个国家和苍生意味着什么?不愿看到的是流血,战争,百姓的流离失所,这才是史上聪慧睿智的孝庄。
虽然说清孝庄文皇太后,不象慈禧,没象武则天,做一个万人之上的女皇,但是她在大清的历史上,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是中国女人的骄傲,她是美丽慈祥,智慧的母亲,皇祖母,国人敬仰的圣母皇太后。她亲自辅佐几代君王,她的功劳千秋不可没。
她是位幸福的女人,有甜蜜的爱情,她的爰情贯穿着大清的历史,影响着大清的历史,因为他与多尔衮王爷凄美伟大的爱情故事,大清的历史上多少次化干戈为玉帛,少了血雨腥风的宫庭风云变故。
对于美丽贤达的孝庄,天下天平才是她最大的愿望,尽管命运坎坷,她仍是美丽幸福的,一生赢得了历史几个风云人物的爱,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帝、康熙帝他们都深爱着的一个女人,也赢得了天下人的爱戴,她的千古芳名也是至高无上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