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骂声一片,灾民却为何感恩戴德?_和珅贪过赈灾款吗

由网友 画虾仁 提供的答案:

是你感恩戴德吗?简直可笑,有几个灾民感恩戴德了。电视剧中和珅为自己诡辩的一句话,还真有人拿出来当成一个论事。

这个就好比你吃的饭,别人在里面投入少量砒霜,美得其名帮你杀杀肚子里的虫子。我不信你会感恩戴德。

虽说这是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杜撰的事,但他的性质跟那句"何不食肉糜"有着一定相同之处。

一个人无论做了怎样的坏事,也总能为自己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与解释,以此来宽慰自己的内心。哪怕这个理由牵强的可怕,他也可以说的光明正大。这属于一种恶人心态。

本来也无可厚非,但还真的有人相信这个说词,这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

去看看比较正史一点的《大清粮仓》了解一下掺杂沙子的事情吧!去看看那几个真心做事而被枉死的官员再来说话。

还感恩,感你八辈祖宗吧!

由网友 西府赵王爷 提供的答案: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历史,而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桥段,是虚构的。

众所周知,和珅是大清乾隆时代的非常有名的大贪官,金银堆积如山,富可敌国。这样一个人,正常来讲,肯定人人喊打,形象极其的负面。但是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和珅。

比如剧中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这一段,不由得让人思绪万千。

在乾隆年间,有一次闹了大饥荒,老百姓颗粒无收,饿死了很多人。乾隆就让和珅前去赈灾。不可否认,和珅是一个贪官,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让他去办事,往往能解决很多的问题!

在赈灾的过程中,官员们发现,有一部分人本不是真正的灾民,而是些三教九流的人。他们过来吃朝廷的救济粮,和灾民们混在了一起。而官员们一时半会儿,又无法辨别谁是真正的灾民,有些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和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粥里撒了一些沙子。很多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觉得和珅是在糟蹋粮食!和珅解释了一下,如果是真正的灾民,即使粥里头有沙子,他们依旧会过来吃!但是那些投机分子就不一定了,他们看到粥里有沙子,就会退走了!

如此一来,虽然粥里有沙子,但排队领粥的人少了很多,每个人领的粥比原来多了,他们能吃顿饱饭了,至少比之前吃得饱。

能吃饱饭,百姓自然会对和珅感恩戴德。至于文武百官骂声一片,无非就是站在道德高度指责和珅丢沙子,你怎么能给灾民吃沙子呢?他们养尊处优,怎么知道灾民有多苦。
从客观的角度上来看,不可否认,和珅处理这件事情,确实做得很好。

《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里,由于纪晓岚是主角,所以对纪晓岚的刻画有些美好,对于和珅,不能说丑化,而是有点弱化,其主要的作用还是衬托纪晓岚!当然了,王刚老师凭借自己的精湛演技,强行"抢戏"成功!

真实历史,和珅应该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喜剧,作为从小在"贵族学校"里成长,近侍于帝王身旁的八旗子弟,其一言一行,必然尧正经得多。

在历史上,和珅跟乾隆皇帝的关系非常好,而且是乾隆皇帝比较倚重的能臣,相比于纪晓岚,和珅无论是地位还是能力,都要远远超过。而且他虽然会贪财,但是他很聪明,不会在不该伸手的时候伸手。比如说救灾时候的钱财、粮食,他虽然可能从中动手脚,但绝对不会触及乾隆底线。

做事情并不要过分,这是他在乾隆面前得生存之道。和珅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大臣,很多时候,乾隆皇帝确实需要和珅的帮忙。比如当初乾隆下江南南巡,那可是十分费钱的,但和珅就是能够给乾隆张罗得好好的。由于和珅很会做事情又很会把握住分寸,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对和珅就适当的纵容了!

不过,和珅跟嘉庆皇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这位小皇帝嫉恶如仇啊,他可没有乾隆那般的帝王心术,其一心就想扳倒和珅。所以当乾隆皇帝崩逝了之后,嘉庆就找借口,把和珅杀掉了!

由网友 梁老师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和珅?这俩字搁咱大华夏历史上,那也是有一号的传奇人物。现如今搁咱大华夏的地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没有不认识他的。

半拉脑壳光溜溜的,要说那胖,那矮,那眼珠子瞪起来比铜铃都大,一辈子都管不住那鸡爪子一样的手巴掌,形容一下,一个字贪,两字贪婪,三字很贪婪,四字极其贪婪……

这也没谁了,再有一个字就是蠢,天天的被纪晓岚和刘墉当猴子的耍,那叫愚蠢的典范。

可事实是这样吗?拉倒吧,电视剧里的事,您也信。真正的和珅,那是仪表堂堂,要个有个,要模样有模样的,要不是那半拉光脑壳,他也算是个美男子,要不那穷讲究的乾隆也不会看上他不是?

至于蠢?那纯属娱乐,逗您一乐呵,您可千万别当真,保不定导演后头还说你是个大傻帽呢。

咱就说那纪晓岚压根就不是人家和珅的对手,要不是和珅瞅着他能在工作上帮自己一二,老早就被乾隆把脑袋剁了,挂城门楼子里晒日头去了,哭都来不及,还一天天的抽着大烟锅子给和珅使绊子,这心得多大?

至于刘墉,那更是个明白人,乾隆活着的时候,压根就不和和珅有任何的交际,天天的装聋作哑的当透明人。

所以啊,题主说这掺沙子的事,压根就没有,那就是导演逗你玩。

那么为了弄清楚这些个事,咱就把这事先聊聊,打个底,然后再说他是怎么个假。

掺沙子的事。

话说,满清那会小三百年的统治时间,压根就没啥盛世可言,见天的打仗,就没消停过,再有就是天灾,入驻中原的十个皇帝手里边,那个手里没发生过几次?这都不是个事。

说这一年啊,河南这嘎达又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这流民顿时就起来了。

这流民就是为了一口饭食,您能给口饿不死的饭,挨过了这一阵子,天下就还是太平的,要是流民吃不到这口饭食,落到了有心人的手里边,指不定给你捅个天大的窟窿下来,造反的走起,按都按不住。

当年的大明朝的时候,那李自成为毛被剿了又起,起了又剿的,根子上就是流民的那口饭食没有解决到位。

所以这事报到乾隆的桌子上,这十全老头子也急眼了,让和珅这宽脑门去河南地方上解决这灾情。

这事还能咋整?开仓放粮呗,当然这必须到了地头上,根据那嘎达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放粮政策,瞅瞅满清得花多少钱才能平事。

话说和珅到了地头上,把事这么一处理,账目往乾隆手里头一报。得咧,这就等消息吧。结果钱粮下来了,那帮子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员,自己个都捞不够,那管得上老百姓的死活。

缺口老大了,这咋整呢?和珅就算是把脑门扣出血了,他也补不上那窟窿。

结果和珅一拍脑壳,就想了一主意,拿出一半的粮食,白米换米糠,这一家伙下去多出了老多粮食,这下管够。

白米和着米糠这就开了粥厂舍粥,话说啥时候都有那不要脸的,家里边的米多的都快发霉了,还跑粥厂抢流民那点子粥吃。

那会粥厂也没啥技术手段对这帮子无赖进行甄别,这一家伙下去,这粥就不够流民吃的,再这样下去,还得死人,一旦人死多了,这就是大事。

所以这事最后就报给了和珅,让和珅处理。听了这事前因后果,和珅到是乐了,这事好解决。

和珅跑到地头上,从地上抓起沙子就丢到了粥锅里。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不是糟蹋粮食吗?和珅这混蛋!"

这事不仅您说和珅是混蛋,在场的官员和一部分排队领粥吃的人都骂和珅是个混蛋。

可和珅压根就不管这个,大眼珠子一瞪回头就对做粥的人说,以后就这么干,这粥里不掺沙子就不能舍。

话音刚落,得咧,这就从领粥的队伍中,走出不少衣着干净,拿着大碗的人,敲着碗的骂娘:"这还叫个事?吃口粥,还惨沙子?"

得咧,不一会,这队伍就缩小了一大半。回头那些个榆木脑袋的官员,一拍脑壳,给和珅竖起了大拇哥:"和大人就是高!"

咋回事呢?因为这粥里掺了沙子,那些个原本就不需要舍粥的人,就吃不下这东西了,所以自顾自的走了,而真正需要舍粥的,他都吃不饱,那管你粥里有没有沙子,只要能填饱肚子,这就不错了!

所以就这么一下,和珅就找到了真正需要舍粥的人。

这事传到那啥事都不用脑子的乾隆的耳朵眼里,十全老汉也伸大拇哥夸赞和珅是个能臣。

这事瞅到这里,一般人也会认为和珅是个能臣。

咱说说满清真正舍粥的过程

但这事,咱搁满清那会实际操作一下,大家伙就明白这事压根就是假的。

因为天灾这事频发,所以满清应对天灾那是有一整套的流程。

第一步,这天灾发生以后,地方上的官员这就必须写个折子,把这事详详细细的写明白,一级一级的上报,报到皇帝的案头。

而且这时间他还给卡的严严实实,就怕有些个官员为了自己个政绩,给你压下来。

上半年春夏两季发生的灾情必须在当年的六月份报上来,如果没有,牵扯到官员这就有好果子吃喽。那么到了秋收的时候出现的灾情,就必须在九月份报上了,迟了,你知道后果。

第二,皇帝接到了灾情折子,这就先派朝廷大员,跑到地方上去印证折子上的事,顺道把这灾情的大小和规模给确定了,确定好以后,这大员就负责把这救灾的方案给拟定好了。

第三,这就事定了以后,就搁到皇帝的案头,把这事预览一遍,准了!

这就开始救灾,钱粮就往灾区里运。

灾情最重的地方,就是建立粥厂舍粥,不用你掏钱,自己个弄个碗,整双筷子到了粥厂的地头上排队,拿粥吃这就成了。

这是满清的一整套程序。

当然为了防止那些个贪墨贪的眼睛都是食的官员,把这粥给贪了,这就要求这粥舍的时候,一根筷子杵进去,这筷子必须得立起来。如果您这筷子吧唧浮了起来,得咧这粥厂的所有人脑袋都得搬家。

就这制度不可谓不严厉,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咱举个例子,乾隆年间,广州这嘎达就遭遇了台风,这台风把个广州掀了个天翻地覆,老百姓本来就穷,这家伙别说是穷了,连口吃的都捞不上了。

于是按照惯例,这粥厂可就开了。您都不知道,这粥里不仅有米,和珅弄的沙子他也有。米和沙子和一块这算是好的了,后头还给你掺和白泥,树皮。

您就说吧,这树皮咱能理解,虽然没啥营养,但这玩意填个肚子还成,勉强还能消化。

可这白泥是啥玩意,别说是营养了,压根就不能消化,吃多了直接就挂肚子里了,拉都拉不出来。肚子憋死了都出不来。

而且您记住了这是白泥加树皮,树皮是啥玩意,那纤维把这白泥一搅和,这就是块硬嘎达。过去垒土坯墙,那就是泥加草经,就跟那水泥里头加钢筋的意思一样为了增加强度。

白泥已经是不消化的东西,您这拌上树皮,这就是让人往死里吃的节奏啊。

所以,当时就有歌谣说,这舍粥的事:"今日吃粥,明日鬼!"

那么咱对比和珅的事,你掺沙子?拉倒吧,有比你更绝的。所以和珅掺沙子的事,压根就是假的。

再说这事是掺沙子能解决的吗?这就不是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糊弄鬼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由网友 朝文社老张 提供的答案:

答:在当年火遍大街小巷的"清宫剧"里,"和珅赈灾掺沙子"的剧情,堪称是桩叫多少"野史粉"们张口就来的"精彩典故":位高权重的"和中堂"和珅受命赈灾,却往赈灾粮里大掺沙土麸子,面对"正面人物"纪晓岚的愤怒质问,和珅却是洋洋自得解释——我掺了沙子,可扣下来的粮食喂饱了各级官员,他们吃饱了才会卖力干活,灾民才能吃上饭嘛。不掺沙子?灾民们啥都吃不上!

如此"高论",不但叫"和大人"在戏里被灾民"感恩戴德",戏外更是实力圈粉。不少"野史粉"们都是边看边竖大拇指:这"和大人"贪归贪,却还真是个"体恤民生"的"大清良心"嘛。

那放在真实历史上,和珅有没有这么"良心"?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野史里和珅这点"赈灾粮掺沙子"的操作,放在清朝近三个世纪的正史上,那是严重的不靠谱。

有多不靠谱?首先,如果"和珅掺沙子"的事儿,发生在"清军入关"至乾隆帝在位早期的年代里,就算和珅再"深受恩宠",脑袋恐怕都不知道掉了多少回了——在清朝中前期的官场上,虽然吏治的槽点从来不少,但"赈灾放粮"这事儿,却曾是一片公认的"净土"。

清朝的赈灾制度,从顺治年间起,就公认无比严格:一旦爆发灾荒,地方官必须第一时间报灾,督抚官员必须严密核查,特别是乾隆在位早期,由于之前雍正帝的铁腕反贪,清代政风也一度焕然一新,上下官员也服服帖帖。别说指望"赈灾"来"发财",就算是"知县开报不实"或"侵蚀肥己",都要"即行查办"。乾隆在位早期时,每年都会对灾区"申斥",从"报灾"到"放粮",几乎全程无死角监控。

也正是这样的"无死角"操作,成就了早年乾隆帝"硬核"的赈灾业绩:乾隆在位的前十五年,是清王朝自然灾害烈度极大的十五年,但凭着高效率的"赈灾流程", 清王朝累计赈济2931个州县,平均每年投入赈灾的钱粮,是雍正年间的十倍以上。"多灾"的"乾隆王朝"不但扛过了天灾,国家更蒸蒸日上,进入到"康乾盛世"的全盛年代。

倘若和珅"早生"在这一时期,且敢"赈灾粮里掺沙子",那必然会撞在乾隆皇帝的刀口上,早早脑袋搬家。

那如果是在和珅呼风唤雨,清王朝腐败严重的乾隆晚期时呢,和珅这"赈灾粮掺沙子"的手段,是不是就靠谱了呢?答:更不靠谱,因为太低级了。

乾隆晚年时,清王朝吏治急剧腐化,以乾隆皇帝自己的哀叹说"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谅不过十之二三"。而真实的情况,比他哀叹的更为严重:清朝巡抚一级的官员,每年"年薪"不过150两白银。但巡抚们每年给乾隆送的"贡物",动辄就是八九万两白银的规模。这些钱他们当然不会自己买单,以乾隆年间大贪官伍拉纳的话说"乃婪索多银自肥囊橐"。也就是利用权力各种猛捞,"孝敬"给乾隆的?只是其中"小头"。

如此恶劣风气下,昔日作为"净土"的"赈灾放粮",也就变成了贪官们眼里的肥肉。那往"赈灾粮里掺沙子"可行不?可以瞧瞧乾隆年间的"王亶望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多次"报假灾情",骗取清王朝大笔钱粮,然后伙同各级官员瓜分精光。这么一个简单套路下,清王朝传说中"无死角"的赈灾核查,竟是形同虚设,相关官员全数被王亶望拉下了水。单是甘肃一省,卷入此案的官员,就有二百多人,上下全烂透。

在这样的操作面前,野史里"和珅往赈灾粮掺沙子"的操作,实在是小儿科。

而比起历史上真实的和珅来,如王亶望之流的"巨贪",那更是"小儿科"。身为乾隆晚期的顶级蛀虫,和珅的私人财富惊人,仅是其别墅淑春园里的一块太湖石,运来就花费了数千金,别墅里供他驱使的杂役有数千人之多。而他的财富来源?除了贪污就是受贿。执掌多个"肥差"的他,捞钱从不手软,甚至"四方进贡之物,上者悉入珅第",各种钱都贪。

至于受贿,他的胃口更是奇大。陕西巡抚曾向他行贿二十万两白银,结果"经办人"进了京城,连和珅的面都见不上,钱只能交给和珅家的门人,单是给和珅家的门人送礼,就又花了五千两白银。如此"胃口",自然也是财源滚滚,凡是给足了和珅钱的,钱也不白花,立刻"多得清要",轻松拿下肥缺。这,才是那个传说中的"贪官良心",贪得无厌的和珅。

如此和珅,又哪里会体恤灾民疾苦?"给赈灾粮掺沙子"的操作,影视剧里看似生动,放在真实历史上?那真是"高看"了"和大人"。在乾隆晚年越演越烈的腐败景象里,作为"巨贪"的和珅就是催化剂,腐败无下限到这个地步,又哪有什么"良心"?

而在和珅伏法的背后,却是接下来一个多世纪里,在"赈灾问题"上越发没有底线的大清朝。特别是到了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赈灾"这个国计民生大事,更演变成了多少瞠目结舌的荒唐事:当波及北方285个县两亿人口的"丁戊奇荒",已经空前酷烈时,清王朝的北方各省,依然在拼命强占耕地大种鸦片。户部为了酿酒利益,还在向灾区强行征收粮食造就。礼部尚书承恩过境山西灾区,虽然眼见赤地千里,却依然一路横征暴敛,每年花费灾区上千白银。灾区县官"吃灾卖荒"成风,甚至大肆贩卖人口……

而到了晚清最后十年,许多今天看来难以想象的奇葩操作,更是"灾区官员"的日常套路:在当时"无年不灾"的山东省,用于兴修水利的专款,九成以上都被各级官吏瓜分。海阳等地爆发灾荒时,地方官不但隐瞒不报,还趁机大肆倒卖粮食发财。甚至有的官员还说出"无耻豪言":"黄河何不福我而决口乎"。黄河决口的大灾,竟都是官员们"发财"的良机。

对比这些无耻嘴脸,影视剧里的"和大人"那"往赈灾粮掺沙子喂饱贪官"的操作,只能说,是多么美好且不切实际的愿望——晚清王朝的腐败烈度,就是这么突破尺度。

同样发人深省的事实是:这么一个腐败突破尺度,连灾都赈不了的清王朝。自然,也只能在落后挨打的境地里越陷越深,直至垮台消亡。以这个意义说,"往赈灾粮里掺沙子"虽不靠谱,却也是让人警钟长鸣的历史回音。

参考资料:陈建宇《清代国家赈灾事业兴衰研究》、张宏杰《饥饿的盛世》、高时阔《记取香烟是后身》、董传岭《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自然灾害探析》、赵矢元《丁戊奇荒述略》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由网友 西游梦红楼 提供的答案:

和珅奉命赈灾,不顾纪晓岚反对,往灾民救济粥里丢沙子。纪晓岚回宫据实上奏,引得文武百官怒骂和珅,乾隆因此也龙颜大怒。朝中一片骂声,灾民却对和珅感恩戴德,这是为什么呢?

清乾隆七年,黄河决堤,"于丰县石林、黄村漫溢,淹浸滕县等六县卫;苏、皖、赣、湘、鄂、豫、鲁均遭水灾,损失之大,范围之广,为多年所罕见。"

同年多地又出现大旱旱情,"福建、广东旱;甘肃皋兰等厅县旱,秋禾被雹,雨雹‘冲倒房屋,压毙人口",后又被霜",百姓无粮可食,吃完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出现惨绝人寰的人吃人现象。

按照《大清会典》"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的规定,地方官员以十万火急文书上报,乾隆闻奏大惊,速召和珅、纪晓岚商议赈灾事宜。

01、赈灾

乾隆嘴角起泡,口中不停念叨着些什么,焦急地在圆明园含经堂踱来踱去。

和珅、纪晓岚小跑着上来,乾隆直接止住了两人的见礼,指了指案上的奏折道:"加急文书,看了再说。"

和珅、纪晓岚两人头挤在一块,和珅下意识嫌弃地离开纪晓岚半尺。

纪晓岚眼快速扫过奏折,皱着眉对和珅哼哼道:"我欠你钱?"

和珅正仔细看文书,头也不抬道:"没有的事。"

"那你离半尺啥意思?"

"什么鬼的淡淡的烟草味道,那是呛人好不?老纪,你就不能戒了吗?"和珅有些郁闷。

"要你管!你为什么不戒掉夫人?"纪晓岚闭目凝思,口中却不示弱。

"戒不得!"

"那我也不戒!"

"行了,什么时候了还斗嘴!说正事!"乾隆觉得牙疼,这两人前世是冤家,一天不吵简直不自在;再一想到前世两人搂抱在一起,结果自己却犯恶心了,深深吸了口气,才压住心中的烦闷。

"赈灾!"两人异口同声道。

"怎么个赈法?"

"地方开义仓先应急,组织地方自救,朝廷加速调粮的同时,开始布置粮种预备,灾后补种刻不容缓,否则灾患过后明年更不好过。"纪晓岚皱着眉头答道。

和珅眉眼儿一转道:"老纪想得周全。"

"说人话!"乾隆有些恼火,这和珅不敲打就会当油子。

"土地大多在富商手中,普通百姓靠佣生活,大灾之下,身无分文,平价粮的惯例不可取,还得落在富商手中,所以这官粮只能赈而不能卖。为了应急,可让富户出存粮,来年减税免赋作为回报,双管齐下,先活了人再说。"和珅说得爽快,不去惹乾隆发火。

三人统一了方向,又商议了一些细节,次日,朝议任命和珅主办赈灾事务,前往灾区监管各地赈灾,纪晓岚从辅。

02、赶路

和珅与纪晓岚轻车便马,一路急赶,沿途有驿站接应,并有乾隆转来的文书,越看越心惊。

那边黄河决堤,"浮木撞桥,遂攻铁索尽断,而河流泛滥,并淹两岸房屋",惨!

这边无粮可食,"嚼泥啮皮缓一死,今日趁粥明日鬼",惨惨惨!

连一向贪财的和珅这时脸都有些抽搐,特别看到还有富户借机贪官粮吃灾食,虚报数目,眼中第一次有了些光彩,寻思着为民做点事,好像回到了初出为官正少年的时候。

"和大人,寻思啥呢?"

"想老纪少抽点烟,你一路浓烟滚滚的,知情的知道你在冒烟囱,不知的还以为马车着火了呢!要是有人泼上一盆洗脚水,那多晦气,我也跟着遭殃。"

纪晓岚顺手把烟杆在马车上磕了磕,去掉了烟锅残渣,这惹得和珅眉开眼笑,这老纪今儿转了性,听话!

纪晓岚不紧不慢又填满烟丝,打火石一打,啪嗒啪嗒又抽了起来,还对着和珅的脸特意吐了一大口,把和珅呛得直咳嗽。

但纪晓岚很快笑不出来了,真的很惨啊!

饥民穿着破破烂烂,面黄肌瘦,双眼无神,空洞而死气沉沉,拖着步子无目的地往前走。树根被剥光了,草根被吃光了,还有人揉着肚子傻笑,这是观音土吃撑了。路上还可见倒毙的尸体,无人掩埋,睁着一双死不瞑目的大眼睛望天。

和珅眉头皱紧了,纪晓岚把烟杆插在了腰上,两人很久都没说话。

两人带的干粮在前方都送了人,好了,自家也得饿肚子了!

03、丢沙

来到当地官府门前处,衙门正在组织施粥。

两人凑近了看,那粥倒也稠密,倒也没有出现一把米一锅水的虚粥,"筷子浮起,人头落地"的制度还是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旁边衙役没好气敲了敲锅,对着两人骂了声:"看什么看,排队去!"

纪晓岚用烟杆捅了捅和珅的腰,嘴角向后怒了怒,和珅眼角往后一掠而过。

排队领粥的上百号人,却有十来个人显得有些不对劲,那些人虽然穿着百姓之衣,却脸色红润,行走有力,衣服也颇为整洁。

两人悄悄退到一边,看着这几个人领完粥离去,然后尾随在其身后。

那些人领完粥,转过正街,拐过几个弯,进入一个隐秘墙角,却有一辆马车等候,车上放着个大木桶,车夫正小心打量四周,见几人到来微微点了一下头。几人迅速把粥倒进木桶,换过一身衣服,再次加入领粥的人列之中。

马车疾驰而去,和珅和纪晓岚远远跟着,那马车很快进入一个后院后门,木桶被抬了下去。

和珅和纪晓岚饶过后院,来到前门,却见此户也在施粥,那粥却稀了不少。两人心里一琢磨,知道了其中关键。富户为了免赋税,派人去官府领粥再稀粥,既博得名声又拿得朝廷好处,实则一毛不拔。

和珅和纪晓岚小声嘀咕了一会,这才悄悄走开,回到客栈,换好官服,拿好圣旨以及官印,再次回到官府衙门施粥处。

等与当地官员见礼完毕,和珅随手抓上一把沙,洒进锅里,大声说道:"如今大灾,皇恩浩荡,派粮赈灾,让百姓可以果腹活命。民以食为天,粮从土出,本官做主,凡官府赈粥,需加一把沙石,让百姓铭记土地之功,勿要养成惰性,忘了本份。度过灾难之后,各民回归本土,重新耕种,朝廷已经派出粮种救急,民可赊欠,在收成之后再还上。本官在此督促赈灾,必尽职责,凡贪污巧取赈粮者,杀!"

当时一片掌声雷动,真正的灾民为了活命,根本不在乎粥有沙石,而一些好吃懒做者根本无法下肚,只好灰溜溜走了;富户博取声名的取巧也落了空,官府粥放沙石,可富户不敢啊,还得老实以粮换朝廷优惠。

和珅这一把沙,把粥真正地给了灾民,不需要靠制度出台和执行。和珅心里可知道官员阳奉阴违敛财的肮脏手法,斩断层层剥削,才能及时救人,等制度落实人快死光了。

04、朝议

虽然和珅和纪晓岚沟通过,做戏还是要做全套,以免朝中有人打赈粮的注意,灾民实在太惨了!

早朝,没等宣奏,纪晓岚就跳了出来,一副痛心疾首的神情控诉道:"臣有本奏,参大奸臣和珅!"

和珅吓了一大跳,扑通一声跪下了,心里暗骂:老纪,我让你参我,没让你给我扣大帽子,你这是往死里整的节奏?

乾隆一听,奇了怪了,这两人唱哪一出?

"天灾人祸,灾民以树皮草根果腹,饿死之人处处可见,好不容易等来了朝廷赈灾,这和珅居然往粥里洒沙石,我看着都磕牙,和珅实在太丧心病狂了!"

等纪晓岚说完,一向与和珅不和的大臣一下骂开了,有骂和珅有人生没人养的,有骂和珅生儿子没屁眼的,甚至还有谴责和珅老爹当初就该入宫的,再加上亲近和珅的一系出来替和珅说话的,顿时把早朝吵成了菜市场。

乾隆大怒,这都什么玩意儿啊?这是卖菜的地方吗?当时就大喊了一声道:"和珅,你可知罪?"

"臣无罪!"和珅见群臣被压住了,这才抹了把细汗对乾隆说道:"皇上啊,灾民惨啊,一路上饿死的人处处皆是,但赈灾这粮只能解急,不能长久,所以不能让饥民养成了惰性,靠皇粮成活。"

乾隆看了一眼纪晓岚,然后让和珅继续说。

和珅就把富户为了免赋税派人去领粥再稀粥做善事的所见所闻说了一遍,还着重说了句道:"既然富户都敢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如果各位大人不约束手下,半途巧取豪夺,这民不仅救不了,还得把国库亏没了,所以臣不得不采用权宜之计,只活饥民,不养闲人!"

"大胆和珅,我们手下岂有你那么不堪,请皇上为臣等做主!"朝中差点又吵起来了。

乾隆琢磨过味来,这和珅喝纪晓岚唱戏是为了不让群臣打赈粮的主意,台子搭好了,该自己唱戏了。

于是乾隆把案头一拍道:"和珅,虽然你洒沙石入粥是为了活饥民,人情可恕,但法理难容。既然灾情如此严重,你可愿认罚?"

和珅赶紧磕了个头道:"臣认罚!"

"朕就罚你为灾民出粮万担如何?朕要你负责监管诸臣所捐之粮,详细造册,速速运往灾区,不可懈怠!"

"臣遵旨!"和珅答应得利索。

这时纪晓岚开口了:"皇上圣明,臣也愿捐五百担!"

群臣正为和珅受罚而高兴,觉得风向怎么不对了呢,怎么变成负责监管诸臣捐粮的钦差了?这个大贪官负责灾粮,谁还能从他手底下捞点好处?

再细一琢磨,不对哦,皇上啥意思?诸臣捐粮?这是让群臣捐款啊!机灵的官儿赶紧抢先机,讨乾隆欢心,大声喊道:"臣愿捐粮千担"!

"臣愿捐粮五百担……"回过神的大臣也只能捐了。

很快,群臣捐粮汇同朝廷皇备粮运往灾区,谁也没敢下手,和珅不贪,谁敢贪?

这就是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骂声一片,灾民却感恩戴德的原因,和珅在粥里洒沙子是为了保证把粥施给真正的灾民,防止其中各种取巧敛财度日的行为,同时掉打消掉灾民养成以灾粮为生的惰性。一把沙子丢出了人性,也显出了和珅的智慧。和珅虽贪,但在历史上搞经济确实是把好手,乾隆能够风风光光搞出了个盛世,和珅有大功,但贪官终究没有好下场,钱财最终只会肥了别人,"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以和珅落幕的悲剧来说,做官还是清正的好,图钱财一时,不如挣声名永世。

由网友 鸢飞九天2018 提供的答案:

从古至今,贪官污吏从未断绝,但是,能像和珅这样巨贪无比、遗臭万年的贪官依然少之又少。他依仗着乾隆的宠信,为自己收敛巨额财富,其贪污的数目竟然超过了清朝国库15年的总和,这一数字简直令人咋舌,这也让他成了人人痛恨,百姓喊打的大贪官。

和珅贪污的这些银两,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赈灾物资中克扣而来,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大贪官,竟然也做过让灾民感恩戴德之事。有一次乾隆命令和珅前往灾区赈灾,他竟然往灾民喝的粥里丢了一把沙子,这件事过后文武百官对他骂声一片,可是当地灾民却对他感恩戴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和珅剧照

其实在任何一个太平盛世,都难以避免天灾人祸的发生,比如乾隆年间因水患、干旱造成的灾荒也时有发生,最后导致百姓流离失所、饥不果腹、灾民遍地。《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中,就有着和珅赈灾的一幕。

乾隆年间,有一个地方遭遇灾害,朝廷就在当地开办了施粥场,用来赈济灾民,乾隆又派出自己手下的两位得力干将和珅、纪晓岚前去视察粥场。他们二人一同到了粥场,看到锅里煮的粮食然而已经被那些贪官换成了给牲畜食用的糠麸,那个时候纪晓岚已经气愤不已,谁知和珅又抓了一把沙子扔在了锅中。

和珅与纪晓岚

纪晓岚更加气愤,他严厉责问和珅为何要这样做?和珅回答道,前来领救济粮的这些灾民,有一部分是一些骗吃骗喝的混混,他们并非真灾民;如若在这粥中加了沙子,那些"假灾民"必然会悻悻离去,多余出来的粮食,才能救更多饥肠辘辘的灾民,真的灾民饥肠辘辘,他们哪会介意这粥到底干不干净呢?

事实上,和珅的这种做法确实也是对的,与其让那些假灾民分一杯这救命羹,倒不如把这些食物留给真正有需要的人。然而在场的官员,尤其是以纪晓岚为代表的文人集团,他们看到的都是灾民吃不饱,吃得不干净,却没有考虑到这些粥是否给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所以在场的官员才会对和珅多加指责,可是这些灾民却对和珅感恩戴德。

赈灾粥

其实从这一件小事上,更能够看出和珅的政治才能,乾隆指派他们两人视察粥场,其目的除了赈济灾民以外,最根本的目的其实是通过赈灾来维护清朝统治的稳定,灾民因吃不饱发生叛乱起义的事数不胜数,通过办粥场免费施粥,都可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防止动乱发生的目的,这才是清朝统治者最想看到的结果。

和珅剧照

和珅最会揣摩皇帝心思,他知道如何通过最简便的手段来维护朝廷统治,所以只要灾民饿不死、闹不起来,他的工作自然就完成了。然而纪晓岚秉持的却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他的这种思想也是许多文武百官的思想,所以当他们看到灾民吃不饱,甚至要吃脏的食物的时候,才会如此的气愤。可是站在乾隆角度来讲,站在灾民想要活命的角度来,和珅的这种做法确实可以保证灾民受益最大化,这也是灾民对他的感恩戴德的原因所在。

由网友 绿洲大叔 提供的答案:

乾隆年间,有一年又遇上了灾荒,乾隆帝派和珅为这次赈灾的钦差大臣,和珅到达朝庭在灾区开办的粥场时,看到数以万计的灾民,立即命属下煮了无数锅的粥,分领给灾民,但还是有很多灾民没有领上粥。和珅在想,按理说煮了那么多粥,差不多都能领上,为什么还有许多灾民没有领上呢?第二天,和珅又令属下煮了和头一天同样多的粥,这时,和珅往每个粥锅里抓了一把沙子,结果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这天来这里的灾民不但每人都领到了一份粥,而且还有剩余。然而往粥里掺沙子这件事被告到了乾隆帝那里,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唾骂。乾隆帝便派人来调查此事,并让和珅回奏缘由。和坤的回奏是这样写的:真正饥肠辘辘的灾民根本不会在意粥中有沙子的存在,来粥场的灾民其实有很多都不是真正的灾民,这些假"灾民"都是来蹭吃蹭喝的,他们发现粥中有沙子存在,除了真正的灾民外他们是不会再来领粥了,那些经常来抢灾民粮食的无赖们也不会再来了。因此真正的灾民们都能领上粥了。所以说和珅往粥里掺沙子,不管怎么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网友 李满 提供的答案:

清朝乾隆年间军机大臣和珅素来是世人眼里"贪官"的典型,这样的人物能被传:往沙里丢一把沙子后被灾民感恩戴德?这背后是否有隐情?答案请听具体分析。

首先来看看,某些所谓专家口中的"和珅往粥里丢沙子"后灾民感恩的说法来源。

这些专家认为:乾隆派和珅赈灾后不久就遇到了粮食不够的情况,经调查,和珅发现这是因为有很多非灾民和官员家属为了占便宜冒领赈灾粥。

于是,和珅为了将真正的灾民和假灾民分开,就用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法子:往粥里丢沙子。

这个法子之所以被认为能将灾民和假灾民分开,是因为:真正饿到快死的人是不计较吃食好坏的,而衣食无忧的人,则轻易不会食用硌牙的沙粥。

这个说法在逻辑上似乎是通的,但细想之下真真有些荒诞。别的不说,单就粥里洒沙这个事情来看,在饥荒已经让灾民生不如死的情况下,让灾民吃硌牙的沙粥,灾民真真能为有口粥吃感恩戴德吗?答案是:他们不仅不会,还会生出深层的悲凉来。

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君子,他宁可饿死也不肯受辱,在专家眼里"灾民却不仅不以沙粥为辱反以此为恩",说得过去吗?说不过去。

其次,抛开"辱"这一层,即便是老百姓,他们也应该非常清楚:鉴别真假灾民的方法太多,包括造名册等等。熟悉清朝赈灾情况的就知道,清朝赈灾对灾民的鉴定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还有层层分级。既如此,还用往粥里洒沙来鉴别,不是前期工作不到位还能是什么?是机灵啊?不,是把老百姓当猴耍。

所以,和珅此举并未让灾民感恩戴德,他们对和珅的态度不仅不会因为他这把沙子而改观,反而会让因此对他更加恨之入骨。

身为老百姓,对和珅往粥里洒沙的最直观感受应当是:为了让灾民少食点粥,这样一来他们便可多贪污点赈灾粮。

最后想想,多年以后,当灾民走出饥荒回想自己当年那口硌牙的沙粥,他会不会胃疼会不会心疼?会,既然会痛,又何来感恩!若某些灾民因此落下病根,即使并非因为沙粥,他会不会觉得与沙粥有关?答案依旧是:会。

所以当年和珅赈灾往粥里洒沙的真相是:文武百官骂声一片,灾民骂声一片!

但非常让人奇怪的是:和珅此举被文官百官弹劾时,乾隆却未发一言。为何如此?是乾隆也和专家一样认为乾隆此举很"聪明",真的如此简单就鉴别真假灾民?

真实情况是:单就和珅往粥里洒沙一条,根本无法治罪和珅。毕竟,他的这一做法虽非常不仁义,却并未触犯任何法律条文。如此,他便自然只能作罢。

由网友 纵观历史2020 提供的答案:

和珅是贪官的背后还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往赈灾粥中丢沙子这种行为看似不齿,实际上救了更多灾民的命,把赈灾粥运用到了实处,而那些文武百官对其的骂声,显得那些人的无知。

说起清朝大臣和珅,许多人还是知道他的一些事迹的,对于和珅的评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首先是清朝大臣冯英廉评价和珅"相貌白杳而英俊,少有大志,他日前途不可估量。"再有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薛福成评价和珅是"性贪黩无厌,征求货财,皇皇如不及。"

从上面二人对和珅的评价,可以大致看出和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了,我们都知道,和珅是一个大贪官,贪墨了许多银两,在他被赐死后,嘉庆皇帝抄了和珅的家,发现他家的银两是清朝国库十五年的总和,以一人之财富,力敌国库钱财总和,这样的大贪官,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和珅虽然贪,但他能力非常出众,是一个会办事的人,要不然乾隆皇帝也不会如此重用他。和珅做官早期是通过李侍尧的案子得到了乾隆的信任,从此平步青云,官职也是权倾朝野,由于手握大权,和珅有了贪腐之念,贪墨了国家大量财产。

和珅是一个贪官是事实,他贪腐的事情乾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因为和珅办事能力强,能为乾隆帝分忧。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和珅主持的赈灾事件中,可以看出和珅的精明之处。

和珅主持赈灾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的弱后,再加上天灾等因素的不可控,如果一旦一些地方遇到了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许多百姓就会颗粒无收,如果得不到朝廷的赈灾,会饿死一大片人不说,朝廷的统治也会受到影响,在古代,许多朝廷就是因为不顾百姓死活,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在乾隆年间,有一次发生了大灾荒,乾隆派遣了大量官员前往灾区赈灾,其中就包括和珅。那些官员到了灾区后,担心百姓会饿死,纷纷命令当地的粮仓开放,让灾民们领粮食,一时间大量的灾民都闹哄哄地领粮食,很快粮仓里的粮食没有了。

和珅赶到灾区后,与其他官员的做法不同,他先是来到灾区现场查看了受灾的情况,然后让人在当地开设了粥铺,让没有饭吃的灾民来喝粥,暂缓灾民的燃眉之急。不过,和珅在向灾民施粥的时候做了一个动作,遭到了文武百官的一片谩骂。

和珅观察了前来吃粥的灾民,然后抓起两把沙子,往粥中撒去,搅拌均匀后再把粥分给灾民。此时被朝廷其他官员知道后,他们纷纷谴责和珅的无耻行为,有人甚至将此事上报给了乾隆帝,让乾隆治罪和珅。

老百姓们得知粥中的沙子是和珅故意放进去的,在暗地里也在骂和珅。乾隆在得知和珅将粥中放入沙子的事情之后,刚开始也有点生气,便让和珅解释清楚为何这么做,如果是故意搞乱,乾隆帝要治他的罪了。

和珅的做法获得任何

和珅即使再坏,也不会拿这件事来得罪灾民,这对他本身没什么好处,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和珅不仅无法对皇上和大臣们交代,更无法对灾区的灾民交代。

和珅之所以这么做,实际上是经过他仔细考察的,来到灾区后的和珅,虽然受灾情况比较严重,官府也在开仓放粮食,但前来领粮食的灾民中,有许多人精神饱满,并不像受灾人群,他们也跟在灾民的队伍中,来冒充灾民前来领朝廷的赈灾粮。

如果冒领朝廷赈灾粮食的假灾民多了,那些真正的灾民反而因为没有力气无法与他们争抢,最后的结果是真正的灾民没有领到粮食,那些受灾情况不严重的,有能力养活自己的人反而拿走了救人的粮食,而朝廷的赈灾粮原本就有限,灾民们没有领到一批粮食,恐怕会失去生命。

和珅来到灾区后,他得知有人冒领赈灾粮食后,首先停止了赈灾粮的发放,改为在某处地点设立粥摊,让因为受灾而没有粮食吃的灾民来免费吃粮,这样能尽量顾及到更多的灾民。

人心毕竟是爱贪小便宜的,那些不是灾民的人也想来粥摊吃一顿免费的食物,这样一来粮食又不够了。为了避免那些非灾民前来吃粥,和珅将两把沙子放入粥中,理由有两点。

首先,避免因为灾民在喝粥的时候狼吞虎咽,一个人如果在过于饥饿的情况下狼吞虎咽地吃,可能会被噎死。粥中有了沙子,即使是灾民,他们在喝粥的时候也要慢慢吃,尽量将粥的沙子挑出来,这样就避免了灾民在喝粥的时候狼吞虎咽了。

其次,和珅这种往粥里放沙子的做法,让那些不是灾民,却来粥摊吃一顿免费食物的人不想吃了。因为如果不是快饿死了,一般人是不会吃那种粥中含有大量沙子的食物,而如果是真正的灾民,他们为了能活下去,不在乎这些问题,依旧会吃那些带有沙子的粥。

结语

和珅的这一做法,让灾民们对他感恩戴德,他的解释,也让乾隆帝感到欣慰,说服了百官,大家都认可和珅赈灾的所作所为。

总的来说,和珅在特殊时期采取了特殊的方式,这是他能力的体现,如果在当时和珅也一味地赈灾放粮食,让没有受灾的人冒领,这样大量的赈灾粮没有用到实处,失去了救更多灾民的机会。从这件事来看,和珅是一个有能力,有想法的人,不仅仅是贪官那么简单。

由网友 袁振兴 提供的答案:

大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经营下形势一片大好,甚至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但与盛世相伴而生的,还有官僚机构的腐败,政府为了遏制此势头,不惜耗费大量财政收入建立了养廉金制度,却始终治标不治本。

和珅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其凭借乾隆皇帝的信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在失势被抄家后,其贪腐总量达8亿两,这相当于大清王朝15年的财政收入,民间更是传出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当时乾隆年间正值民间发生一场极其罕见的旱灾,朝廷命令官员们开仓放粮。不仅如此,还打开了国库向受灾地区捐赠了大量的金银。可是无论粮食的储存多么充足,在面对灾情的时候依旧是无法兼顾到每一个人的。而且当时很多人还为了能够拿到免费的救济而假装自己是灾民,这就更增加了朝廷救灾的难度,也让更多真正的灾民在灾难之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当时很多官员其实并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很多官员们依旧以为自己救济的是真正的灾民,殊不知自己完全是在浪费国家的财产。当越来越多的灾民死亡的时候,这些官员才恍然大悟。可是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而且也根本没有办法能够真正的辨别出谁是灾民,谁是假装灾民。不过此时的和珅却仅仅只用了很简单的一个方式,就解决了这个所有官员都头疼的问题。

他让发放粮食的官员们在粮食之中掺加大量的砂石,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不太能够理解。甚至在后来《铁齿铜牙纪晓岚》之中还专门演示了这个情节,纪晓岚认为和珅完全是在草菅人命。可是相比纪晓岚的天真,和珅这种略显残酷的方法才能够让人获得更多的帮助。因为只有真正的灾民才不会嫌弃这种带有砂石的粮食,那些假扮灾民的人自然而然地就会离去。不仅如此,这样的方式还能够让越来越多的灾民能够得到救济。

我们都知道白粥中若添了沙子就不能吃了,可是在影视剧中和珅纵然用了这种做法,可是那些灾民却对他感恩戴德,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其实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是因为当时粥少而灾民过多。所以能吃上粥的人要么就是关系户要么就是有势利的人,所以真正贫穷的百姓没办法享受到这种福利,可是若添了沙子,则会改善这种情况。

在添了沙子后吃粥的人会减少不少那些真正有钱富贵的人家们,就不会冒充灾民去领粥喝,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选择更多美食。这样的食物让他们这种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人不屑一顾。什么样的人才敢吃掺了沙子的粥呢?那就是真正吃不上饭的穷人,对于他们来说几天吃不上饭根本不顾粥里是否真的有沙子,即便是里面掺着泥他们都愿意去抢。

所以在掺了沙子后,对穷人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会让那些富人不再和这些人抢东西吃,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灾民在和珅做了这样的做法后仍旧对他感恩戴德的原因。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