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汉宫飞燕 提供的答案:
1938年6月到10月,中日两国军队围绕武汉进行的武汉大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中国领土腹地上的"边塞"
在77年前的今天,1938年7月24日,武汉保卫战打响。
武汉位於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 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及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後,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保卫战)後,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和战时首都,当时中国的军事力量集中保卫武汉,日本政府及中国远征军总部均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在徐州会战前,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保卫武汉的任务,并派遣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邓颖超等一批领导干部到武汉工作,以加强统一战线,动员组织各界民众抗战,配合国民党进行武汉保卫战。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增强指挥机构与作战能力,决定调整作战序列,于1938年6月中旬新编第9战区。同时决定以第5、第9两个战区所属部队保卫武汉。参加武汉保卫战的部队以及空军、海军,总计14个集团军、47个军,作战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近100万人。各兵团部队自6月开始分别利用鄱阳湖、大别山脉等天然屏障,加紧构筑工事,进行防御准备。
1938年7月4日,日本大本营发布命令,变更华中派遣军及第二军战斗序列,编组新的第十一军。华中派遣军辖第二军、第十一军及第三、第九、第十八、第一一六师团和第三飞行团。派遣军司令官为田俊六大将,第二军司令官为谂彦王中将,第十一军司令官为冈村宁次中将。至此,日军进攻武汉的作战态势业已完备。
5日,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作战主任参谋公平中佐带回大本营关于武汉作战要点:(1)作战目标主要是攻占要地;(2)主攻部队为第十一军;(3)主攻方向为长江沿岸;(4)作战日期为9月上旬;(5)航空兵团(德川兵团)主力归华中派遣军指挥;(6)武汉作战结束后进行广东作战。
为了保卫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汉卫戍总司令部扩编为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辖第一、第二兵团,共27个军,防守鄱阳湖以西、江西、湖南两省及鄂南地区,担任长江南岸的作战;李宗仁第五战区辖第三、第四兵团,共23个军,防守皖西、皖北、豫北、鄂北地区,担任长江以北的作战。以上共133个师又13个团,其中约有80个精锐师。
沿长江西进的日本第十一军,分兵两路,南北呼应,夹江而上,于7月24日,向九江进犯,守军奋起抗击,揭开了武汉保卫战的帷幕。武汉,这个位于中国领土腹地上的城市,第一次成为了抗击外敌的"边塞"。
日军奔袭广州 武汉被迫弃城
1938年8月,日军第11集团军主力沿长江南岸地区进攻,8月10日,波田支队在瑞昌东北登岸,遭守军第3集团军阻击。20日,日军第9师投入战斗,协同波田支队合击瑞昌。守军力战不支,24日瑞昌失守。9月24日,日军先后占领码头和富池口。由于守军增调4个军加强防御,双方在大冶、阳新地区形成对峙。10月5日,日军第27师经月余进攻,占领箬溪,向咸宁进犯。第101师渡过鄱阳湖,向德安地区的第1兵团进攻,双方成胶着状态。
当时,薛岳指挥第九战区军队以反八字阵诱敌深入,在万家岭包围日军第106师团。日军顽抗夺取制高点张古峰,战局极为危险,张灵甫主动请缨,率敢死队,夜晚抄小道,拼死夺回张古峰,腿部受重伤。10月上旬,第1兵团抽调三个军在德安西北万家岭实施反击,一举歼灭日军约4个团,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万家岭大捷。
日军第11集团军第6师沿长江北岸地区进攻,1938年8月2日攻占黄梅后继续西进。9月中旬,日军占领广济、武穴后,围攻田家镇要塞。第4兵团一个军固守要塞,三个军在外围策应作战,奋战旬余,伤亡甚重,29日要塞失守。1938年10月19日,日军攻占浠水,直逼武汉。
日军第2集团军沿大别山北麓地区进攻,8月下旬从合肥出发,分别占领六安、霍山后,向固始、叶家集(今叶集)方向进攻。1938年9月16日商城失守后,守军退守大别山各要隘,双方激战月余。日军第10师攻占固始后,在春河集、潢川一带遭第59军顽强抵抗,又在信阳以东地区遭第1军阻击,后得第3师增援,于10月12日占领信阳,沿平汉铁路南下,协同第11集团军进攻武汉。
外围要点尽失,更要命的是,蒋介石没想到这时日军竟然还能分兵在广东登陆,并很快于21日占领华南重要港口广州。青岛、上海等地陷落后,广州就成了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了,但与它的重要性相比,防守却显得很松懈,粤军竟然被抽调半数去参加武汉会战。谁知在武汉会战国军顽强抵抗,使得战局进展缓慢,日军大本营等不及了,迅速抽调三个师组成21军,由古庄干郎大将统领,在海军第5舰队司令长官盐泽幸一支援下,奇袭广州。广东这边到是听到一点风声,广东省长吴铁城还向重庆作了报告,可是蒋介石居然以为这是日本人故意制造出来的"假"情报,试图让国军从武汉战场抽出兵力支援广东。不给增加兵力也就算了,蒋介石竟然还发报让余汉谋再调一个师去武汉战场。10月11晚,日军7万多人,2.7万匹马在广州大亚湾登陆成功,一路势如破竹,连下淡水、惠州、博罗和增城,21日已经攻到广州近郊。余汉谋的12集团军仅仅10天就被日军打败,乃下令广州守军撤退,广州于21日下午沦陷。
广州一失,粤汉铁路被切断,武汉就更不值得用重兵防守了,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又吸取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不做孤城困守,决定放弃武汉,10月25日弃守该城。1938年10月25日,日军波田支队占领葛店,准备进攻武昌。日军第9师10月27日攻占贺胜桥,切断了粤汉线。日军第27师配合第9师向粤汉线推进,27日占领桃林镇,日军第116师与第6师各一部占领汉阳。
至此,日军攻占武汉三镇,武汉保卫战宣告结束。
击毙敌寇10几万
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重新划分战区,制定战略防御部署,将重点放在武汉外围,从6月到10月底同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使敌在推进途中付出重大代价。在长江北岸,日军在田家镇要塞攻防战中"战死287人(内军官7),负伤866人(内军官15),合计1150人,预料还要增加"。在长江南岸,在江西马头镇要塞,中国守军与敌恶战8昼夜,予敌大量杀伤。
在富池口要塞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中国军队施放毒气才占领。在庐山南北,中国军队与敌展开激战,取得万家岭大捷,毙敌3000人,伤敌更多,俘虏3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50多挺、步枪1000多枝,军马100余匹。在大别山地区,中国军队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同时,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的险峻地形,巧妙阻击日军,激战1个多月,致使日军付出了战死1000人,伤约3400人的代价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阳,中国军队持续阻击日军,歼敌2600人。
(在中国牺牲的苏联援华航空队大队长库里申科)
在武汉保卫战中,中国空军在苏联志愿航空队配合下,与敌激战,取得重大战果,共击落日机62架,炸毁日机16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
由于中国军队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然而,中国军队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敌决战,而是从武汉地区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武汉保卫战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14万人。此战意义重大。它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任何城市得失,不影响抗战全局
虽然武汉保卫战是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的,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为此还规定"集中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但是,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
由网友 度度狼gg 提供的答案:
大概是因为盲目地照抄某科上的数据,或者是出于某种"YY"的心理,目前许多的网络文章和视频,对抗战期间各战役歼敌数字的夸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里轻松干掉10万、那里随便消灭5万,完全无视日本鬼子的难打和抗日之艰难。动不动就是抗日名将薛岳歼灭日寇10万的论调,按日寇第11军20余万人的兵力规模,以薛伯陵的歼敌速度,抗日战争早在1942年就应该结束了。
笔者坚持认为,薛岳确实可以视为抗战期间,正面抗日战场作战最为积极主动的战区司令长官,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经常夸大战果,其实这也是当时国军将领的通病,既有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想法,也有配合宣传上鼓舞民心士气的需要。而日本人也不愿意让太多的伤亡数字,来刺激东京的政府和民众脆弱的心,在战报中大幅压缩战损,于是一个玩命注水,一个拼命缩水,造成抗战期间中日两军的战报数据相差特别悬殊。
在八年全面抗日战争中,将战场范围、时间跨度、动用兵力通通较大的战役称为"会战",有据可查的是总攻23场大型会战,这其中有些会战的规模是不太大的,比如豫南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等等,每战日军出动的兵力有限,那么无论胜败,中国军队自然也就不可能大量歼敌。真正给日军造成大量的伤亡的,应该是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因此讨论歼敌最多的战役名称,只需要在上述会战中比较即可。
一、淞沪会战。
爆发于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对日本来说,是仅次于日俄战争的惨烈战事,因为在此之前鬼子们并未遭遇过如此顽强的大规模抵抗,会战中日军动用兵力25万余人,而中国军队前后投入战场的亦有70万野战陆军。在三个月的会战中,日军主力第3师团、第11师团和第101师团的战死数量都超过3500人,而第9师团的死鬼达到了5000余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第101师团,经过多次补充后累计伤亡高达15000余人。
目前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淞沪会战中日军总伤亡约为40000余人,其中战死20000余头,而实际上,如果算上累伤的,也就是轻伤后经过治疗再上火线又受伤的,按照战场上的通常伤亡比例,日军在淞沪战场的战伤数字绝不低于60000人,如果再加上战病的数字、以及在杭州湾登陆之第10军的损失,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伤亡总数,应在90000人左右(死20000余),只多不少(中国军队伤亡超过30万人)。
二、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在1938年6月打响,至日军第6师团先头部队于10月末窜入汉口为止,期间整整历时四个半月的时间,日军动用了九个师团和大批野战补充兵共计35万人,他们宣称战死7000余人、战伤25000人,其实是有很大水份的,这个之前有过专文。因为仅在万家岭和富金山两次战役中,日军抛尸数量就超过了6000名,那么在其他战场上比如大别山南麓,第6师团等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伤亡。
因此,综合几个版本的抗战细节研究,武汉会战日军的战死数量当在15000名左右,类推整体伤亡和病患数字应该在80000人左右。徐焰将军根据对日军补充情况、损耗情况的研究,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在100000人,即伤亡50000人、病患50000人,我们还是保守一点,仍然以武汉会战歼敌80000人来计算。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这应该是数字争议最大的一次战役了,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在1941年12月底到次年1月初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共击毙日军33900余人、击伤23000余人(俘139人),因此日军伤亡总计57000余人。而日寇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承认的伤亡,仅有10000余人(日军战报则称战死1591人,战伤4412人),双方的差距实在太悬殊了,显然,薛岳的战报是肯定有水份的。
因为在这次会战中,作为牵制性作战的第11军只出动了三个师团外加两个支队,此时日军各师团已完成"三单位"调整,兵力最多者也就在20000人左右,是故日军动用总兵力准确数字为84000人。如果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日本人被毙伤的已经超过68%,也就是第11军的机动力量基本覆灭,那么第九战区30万大军为何不乘胜收复岳阳、甚至直下武汉?这不是扯么。
多方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根据日军主力第3师团的伤亡情况,其实可以基本判断出,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的伤亡在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8000人左右,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战绩了。
四、长衡会战。
所谓长衡会战,是指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爆发于湖南段长沙和衡阳两个地区的战斗,也就是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其中在第四次长沙保卫战中,由于第四军军长张德能指挥无方,日军几乎是轻取城池,所以损失也比较轻微,其战斗损失主要是在进攻衡阳时造成的,方先觉率领第10军死战不退,用卓越的守城战术奋战47日,让日本人如临地狱。
关于这个话题,之前多次介绍过,综合几个版本以及中日两方军史学者的研究,日寇第11军在衡阳战役中的伤亡应该在48000人左右,其中战死不低于15000人。日本作家伊藤正德认为日军战死10000余,总计伤亡19000余,这就违反战场常识了,伤亡比例不可能如此接近,通常在一比三、一比四左右,所以这个日本人的话不足信,还是按李玉堂当年问询日军高级军官的结果比较靠谱,那么再加上日军在长沙方向上的损失,长衡会战日军伤亡在50000人左右。
在这四场会战之外,顺便列举一下其他战役日军的损失情况,包括台儿庄大捷的徐州会战,日军伤亡26000余人;上高会战罗卓英所部毙伤日军15000于人;包括余程万死守常德的常德会战,日军伤亡15000余人;王耀武大破日寇第20军的湘西会战,日军伤亡35000余人;至于薛岳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的数量分别为15000人和10000人左右,因为第二次长沙会战等于是败了。
所以你说薛岳将军在抗战中率领第九战区官兵消灭了5到6万日本人,那是基本靠谱的,非得说歼敌10万什么什么的,笔者不认为是在夸耀他的抗日战功,反而是埋汰人家。何应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宣称击毙日军48万余(也不太准确),那么按重庆政府的统一说法,薛岳所部的毙敌数字几乎占到了8.3%(以击毙40000人计),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严重忽略了其他抗日战场中国军民的牺牲和奋战。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全面抗日战争的八年中,歼灭日寇数量最多的三甲战役,分别是第一名淞沪会战、第二名武汉会战、第三名长衡会战,考虑到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出动了70余万人,武汉会战更是出动了110万大军,而方先觉仅仅率领18000人的部队(包含暂54师一部)能够取得毙伤日军48000余的战果,则其单位歼敌数量,绝可名列整个抗战之冠!
战后日本厚生省援护局的资料显示,日本投降前在华阵亡军人总数为:431100人(东北26500人、大陆其他地区400600人),到日本投降以后,这个数字又增加到504100人,而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在各战场(中国、缅甸、印度、太平洋等地)的海陆军死亡人数合计:2121000人,这个数字只能做一参考,因为那个死鬼社的牌位一直在增加。
驻印军在缅北的反攻战役就不计算在内了,那毕竟是在异国战场,而非中国抗日战场上。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抗战的歼敌数字,向来是笔糊涂账。存在出于宣传需要,双方都虚构战报的情况。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军公布的歼敌人数,往往偏多。就拿长沙会战来说,按照九战区公布的战报,三次长沙会战下来,驻华中的日军早就被我方歼灭大半了,我方早就具备收复武汉的基础了。
然而事实上,日军伤亡数字远没有我们公布的那么大。
日本也一样。日军公布的死伤人数往往比实际情况要少。就拿武汉会战来说,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含海军),只有3.55万。
这个数字,你信吗???
要只有这点死伤,日军拿下武汉后,完全有能力对重庆马上发动大规模进攻。出兵规模应不下于攻击上海。
而事实上,侵占武汉后,日军前线兵力严重不足,被迫转入战略僵持。
这副模样,很明显,日军的真实伤亡应该要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高出三倍左右。否则无法解释日军要暂停大规模攻势。
所以要了解抗战历次大战的歼敌数字,单看敌我公布的战报,看不出啥结果。
只能根据敌我双方的资料,和亲历者的著作或口述,综合估算出大概的数字。
这里推荐大家去看《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个人感觉,这是比较靠谱的一套书。对了解抗战正面战场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言归正题。由于抗战历次会战规模不一,小规模会战的杀敌人数不多。还有些会战的名气很大,但官方公布的歼敌数也不多,比如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会战的毙伤数,都只有三万人左右。所以这类战役就不提了。
这里只说几场规模相对较大,歼敌人数相对较多的会战。
一、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历时三月,日军累计投入九个师团和一个旅团,近30万人。
我军累计投入七十多个师,近70万兵力。
据我方军事当局公布的数字,我军伤亡数字约25万左右。
这个数字没什么问题,大体符合实际情况。
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为4万人左右,其中战死约9100人,战伤约31000人。
日军公布的数字明显就有问题了。
因为据战后日本出版的诸多书籍来看(包括各师团、联队战史,亲历者日记等),几乎所有资料,统计的日军在上海死伤数字,就没有低于6万人的。
比如《步兵第叁十四联队史》一书中,估算的战损数字为:
战死10076,战伤30866,战病20172。
另外病死897人。
并且实际上,6万这个数字也是偏低的。
据上海派遣军军医部部长的统计。含南京保卫战在内,从1937年8月到12月,日军在华东的总损失为10.4万人。(数据出自曾任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的日记)
其中阵亡1.6万,病故1796人,负伤8.6万。
注意,这只是常规统计数据。有很多人被炮弹炸的尸骨无存,还有失踪的,医务部们是不统计这类人的。
而这一类人的数字,根据日方估算,大概占到日军总战损人数的10%左右。
所以日军在上海的实际减员,保守点算,也在九万人左右。
实际一点,可能接近十万。
而正是因为有巨大的减员,导致前线兵力严重不足,日本才不得不几次从国内调预备役增援前线。
二,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我军累计投入兵力约110万。日军含补充兵在内,约35万。
战后双方公布的自身战损、歼敌数据,出入非常大。
国府公布的战损数字为40万,毙杀、毙伤日军约25.4万。
日军公布的战损数字为3.55万,消灭国军19.7万人。(只公布了死亡数字,不含击伤)
很显然,要按国府公布的数字,日军占领武汉时,35万减去25万,只剩9万多生力军,既要占武汉,又要占岳阳,就这么点兵力,明显不够用。国军干嘛不反攻呢?
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而要按日军公布的数字,击杀19.7万,那击伤是多少?按一比三算,厉害了,保底60万。
死伤近80万?淞沪会战也没这么夸张。
这明显也是不合理的。
实际上,武汉会战前,国军有100万正规军队加上200多万地方军。会战后,还有近300多万武装力量。国军兵力仍然充足,反倒是日军兵力不够用了。
所以国军的损失,国府公布的数字,其实要更靠谱一点。
至于日军的损失,3.55万,明显不靠谱。
但由于史料繁多,日军打武汉,到底死了多少人,现在也没个确切的数字。
含受伤在内,目前有几种说法。
15万、10万、7万、5万等。
目前学界认为最靠谱的数字是10万左右。
因为有些参战部队的伤亡较小,如第三,第十六师团,死伤应该不到20%。
有些参战部队的伤亡较大,如第六,一零六师团,死伤最低也有50%左右。
综合算下来,日军的总战损为30%~40%。
35万人,死伤30%~40%,十万死伤的数字就是这么推算得出的。
三,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总共有四次,第四次算在豫湘桂会战内,这里只说前三次。
第一次历时25天。国军参战兵力24万,日军十多万人。
战后双方公布数据,一个比一个夸张。
日军公布的伤亡数字为3550人。然而根据日本战后披露的资料,仅10月份,日军的死伤就有4958人。而9月份的作战,日军处于攻势中,战况更激烈,死伤更惨重。9月的死伤人数只会比10月更厉害。(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时间为1939年9月至10月)
所以按惯例,日军的数字又报少了,具体多少不知道,估计在九千至一万人左右。
日军公布的歼敌数为4.8万,这与九战区自己公布的四万死伤差不多。
但九战区公布的歼敌数就夸张了,为3万人。
这一歼敌数字超出了台儿庄会战,搞得苏美英法各国的记者纷纷来到长沙,找九战区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要求看俘虏。
结果,一个俘虏都没有。搞得在场人员都十分尴尬。
第二次长沙会战历时一个月。国军参战兵力约30万,日军12万。
由于此战表现不好,所以国府战后没有公布伤亡数字,只公布了歼敌数字,为4.8万。
这与日军公布的6868人,出入极大。
怎么说呢。还是老样子,国军报多了,日军报少了。
针对九战区虚报的问题,战后,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大发雷霆,斥责九战区"丢尽了党国军人的脸面"。
还说"像这次长沙会战,我们有这样雄厚的兵力,有这样良好的态势,我们定可打败敌人,定可俘获敌人很多官兵,定可缴获敌人无数军械!即使没有一万俘虏,也应有一千!一千没有,总要有一百!一百没有,少而言之,也应有十人。"(实际俘虏人数8人)
当然,日军死伤肯定也不止6800人。
因为日本公布的数字,是包含了驻守宜昌的日军在内,整个第十一军的损失。
而在六战区的猛攻下,驻守宜昌的日军第十三师团差点就被歼灭了,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一度下令烧毁第一线联队送回之军旗与机密文件,并准备与各幕僚部长破腹自杀。
当时守宜昌的日军有1.8万人。就算长沙方向一个日军都没打死,6800人的战损全算在宜昌方向,内山英太郎也不至于要自杀。
所以日军的实际战损,肯定有两万多人。
其中一部分在宜昌,一部分在长沙方向。
第三次长沙会战历时20天,双方参战兵力与第二次长沙会战差不多。
战后九战区公布的损失为28116人。
日军公布的歼敌数为29677人。
双方数据差不多,国军的损失大概就是2.8万人左右。
国军公布的歼敌数为5.69万,其中击毙3.3万人,击伤2.3万人。缴获步骑枪1138枝、手枪26只、机枪115挺、炮11门。另俘虏139人。
日军公布的损失为6003人。
双方的数据差距有九倍之多。
很明显,双方又在杜撰数据。
国军的缴获与歼敌数不成正比。
为此,薛岳在总结会上做报告时,又被同僚笑话了。
日军公布的数据,也是错漏百出。
因为很明显,日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表现要比第二次差,堪称是惨败。
有几个联队负责殿后,被揍得很惨。其中第四十师团所属的第236联队在战后清点战斗兵员,仅剩不到60人。而该联队参战前的兵力为两千人。
所以,死伤6003人,只是日军军部高层为掩饰其无能而呈报给天皇的遮羞数字。
按惯例,国军公布的歼敌数要腰斩,日军的战损至少要按三倍算。
日军的实际战损,最少也在25000人左右。
其中病死加被击毙约一万人,击伤一万多。
因为是溃败,所以击毙数和击伤数接近,也不奇怪。
总体算下来,前三次长沙会战,保守毙伤日军在五六万人左右。也有可能更多。
但要说薛岳在长沙打死10万鬼子兵,那就太夸张了。
四,豫湘桂会战。
豫湘桂会战历时八个月,分为三个战场,三场会战:河南的豫中会战、湖南的长衡会战以及广西的桂柳会战。
豫中会战,打了一个多月,一战区公布的损失数字为2.65万伤亡,毙伤日军四千。
日军公布的数字为3350人伤亡,消灭中国军队近四万。
这场会战没什么好说的,国军确实是惨败。
日军的损失也确实不大。
长衡会战,打了三个月。国民政府公布的伤亡数为90577人,歼敌66809人。
日军公布的歼敌数是8.89万,损失1.9万。
其中战死3860,战伤8327,病7099。
国军的损失,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日军的损失明显又有问题。
日军1.9万死伤,明显是有问题的。
据当时日本高层预估,攻击衡阳的日军损失大概在五六万人。
另据日本防卫厅下辖的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所著的《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第一卷显示,攻下衡阳后,参战日军很多一线师团打得就剩一个联队的兵力了,各部战斗力普遍下降三分之二。
另外还有资料显示。衡阳沦陷后,日军高层随即要求征兵部门补充十万新兵至前线。
考量到在前线的日本第十一军在战争期间已有数次整补,且不有伤病兵痊愈后归队。
1.9万死伤,应该只是日军在衡阳保卫战期间的一部分损失。
而之前日军在湘北地区的作战损失,以及阻滞各路国军增援衡阳时的作战损失,并没有算在内。
日军于长衡会战的伤亡、染病减员,保守算下来也有六七万。甚至真有可能是十万。
桂柳会战历时三个半月,这一战与豫中会战差不多。
国军打得很糟糕,据国内资料显示,国军损失为2.6万,日军损失为1.3万。
国军的损失可能是实际数据,因为仅桂林保卫战,国军就损失了近两万人。
至于日军的损失,资料不多,不好说。几千人的死伤肯定是有的。毕竟当时日本兵的素质已经严重下滑了。
总的来说。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国军败的很惨,要不是有衡阳保卫战兜着脸面,蒋介石怕是又要引退以谢天下了。
不过单就以毙杀日军来说,1944年的作战对日军的打击也是不小的。
由于敌后战场主要以小规模战斗为主,数据极难统计,也很难判断真伪。这里就不专门细说了。
由网友 兵说 提供的答案:
在艰苦的十四年抗战历程中,歼敌比较多的战役都是大规模的兵团会战,会战往往不拘泥于某一个战场或者某一个战区,而是多个战场同时作战,甚至两个战区要互相配合策应。综合来看,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或者会战有五次,分别是滇缅战役、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长衡会战。
一、淞沪会战
这五次会战中从歼敌人数的角度出发,淞沪会战排在首位,因为它规模大,而且双方投入的兵力和火力都非常强。日本军部考虑到上海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于是派出了其陆军的绝大多数精兵,大部分甲种师团都参战了,不吝惜武器消耗的疯狂轰炸和射击,和后期日军后勤紧张,开始控制弹药用量时的态度完全不同。此战,日军出动精兵25万,中方出动精兵70万,击毙击伤敌人在9万人左右。
二、滇缅会战
远征军滇缅会战的战果也很辉煌,综合数据显示,1942年罗卓英首次出战滇战场并不顺利,由于中英军队战略配合不默契,造成第5军浴血奋战,为了避免被日军俘虏,当成活靶子折腾,1500多人点火自焚殉国,因此第一滇缅战役仅击毙击伤日军4000多人。直到1943-1945年期间的第二次战役时期才取得重要战果,稳定了中华大后方,保障了全国主力部队的物资供给。至于击毙日军的人数,存在争议,一种说法是2.5万人,还有一种说法是4.8万人,但无论是那种说法,都对战局产生很大影响。
三、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的意义在于稳住了全国大局,避免了连续沦陷造成民心军营动摇。对于整个长沙会战,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战果,双方统计的数字存在较大出入。考虑到双方都存在虚报战果的情况,因此只能综合分析,推测此战击毙击伤敌人的数字可能在2.5万人左右。
四、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虽然未能守住武汉,但这场战役很重要,因为这场战役让"一路狂飙"的日本遇到了一块硬骨头,尤其是在万家岭等局部战场,打击了日军的狂傲气焰。此战,日军出动了35万兵力,中方出动110万兵力,战后统计中方伤亡40多万,日军伤亡25万左右,歼敌数字可能在8万左右,第一次让日军伤筋动骨。
五、长衡会战
这场战役参战兵力不多,但战果令人振奋,尤其是局部的衡阳保卫战,方先觉仅率领不到两万兵力,应对十万来袭日军。歼敌2-3万人,整个会战击毙击伤敌人在6万左右。直到现在,衡阳还屹立着纪念碑,时不时有人献花。
这些战役稳住了全国战局,加速了抗战胜利的到来,我们要缅怀英雄,不忘历史。
由网友 大将军威武K 提供的答案:
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共有22场,敌我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100万的共有4场: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豫湘桂会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期间歼敌最多的战役应该是发生在正面战场上这四场百万人参战的会战中。那么到底是哪一场呢?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开始,标志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截止到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这一时期是日军最为疯狂的时期。有多疯狂?每一场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都在10万—30万之间,一场打完大气不喘一口,马上就打下一场,有时候甚至是两场同时开打,比如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是同时进行。而且参战的部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基本上没有伪军。
有朋友认为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从防御阶段到相持阶段的转折点,也就以为武汉会战是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但如果仔细翻阅历史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实在是过于牵强。
武汉会战中日双方投入作战的总兵力在130—140万人,持续3个半月的激烈厮杀的确给日军带来巨大的伤亡。某科词条上讲述的武汉会战说日军伤亡超过20万人,这未免过于夸大其词。而当年日本陆军给出的数据是33500人。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当年的国军和日军出于各自鼓舞士气的需要,都非常喜欢做注水和缩水的事情。
根据时任国军参谋副总长白崇禧的说法,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伤亡约5万人,如果算上海空军伤亡以及生病、失踪人员,最多也就9万人左右。相比4—6万人伤亡的淞沪会战、3万余人伤亡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确歼敌不少了。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判断歼敌数量不能仅仅凭战场上被己方军队打死打伤的敌方人员,而应该综合考虑整个战场上各种情况导致的敌方减员数量,这样才更科学一些。同理,统计己方在一场战役中所付出的代价,也应该以整个战场情况为根本依据。因为军队进入战场,不仅仅要与荷枪实弹的肉体敌人战斗,同时也要克服如自然条件在内的各种因素。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才能卓越的将帅,同时也是善于甚至是倚重利用自然条件歼灭敌人的。比如被蒋介石称作"以水代兵"的花园口决堤。
既然武汉会战不是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数量最多的战役,那么是哪一场呢?
笔者认为,是1944年4月至12月的豫湘桂会战。因为日军的目的在于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平汉铁路、粤汉铁路、湘桂铁路),所以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都同属于豫湘桂会战中,不能简单的一分为三。就好比淮海战役中包含了碾庄圩战役、双堆集战役、陈官庄战役。
在豫湘桂会战中,日军几乎是拿出了在中国关内战场上的全部兵力,总兵力高达51万余人。国民党方面参战的兵力为第一、四、九战区约100万人。就双方兵力的规模而言,这是14年抗日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役。也是日本有史以来在一场战役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
在长达8个月的作战中,中日两军在以平汉铁路、粤汉铁路、湘桂铁路为轴线的狭长地带内你来我往,捉对厮杀。最后的结果是,国民党军损兵折将高达五六十万,日军完成了战役目的。
尽管由于国民党上层因"疆界太严、风气太坏"造成了抗日战争中空前绝后的大失利,然而还是有不少爱国将士以顽强的牺牲精神与日军殊死搏杀,演绎了一幕幕气壮山河的大活剧,给予日军以重创。
比如在第一期豫中会战作战中死战不退最后壮烈殉国的第36集团军中将司令李家钰、第二期长衡会战中喋血孤城47日的方先觉和他指挥的第10军。
日军虽然是达到了战役目的,却也付出了10万人死伤的巨大代价(据日方公布的数据可知,仅第二期长衡会战中,日军伤亡高达6万人)。更重要的是,由于日军兵力集中于豫湘桂会战,华北的八路军趁机发起排山倒海般的敌后大反攻,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也一路凯歌高奏。
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军赢得了战役上的胜利却输掉了战略,10万人的伤亡代价并没有改变行将灭亡的军国主义!
由网友 洗过的白衬衣 提供的答案:
要是评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战役是哪一场,当属第三次长沙保卫战。
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是在前两次战役的基础上进行的。战后据国军统计:此役共歼敌33941名,击伤23003名。合计共毙伤敌56944名,为抗战时期历次战役歼敌人数之最。
此战从1941年12月24日开始到1942年1月15日结束。日军方面由日军陆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几大将指挥,中国方面由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统帅。
战役开始后,由于日军在前两次战役中没有受到大的打击,轻视了中国军队,故长趋直入,甚至孤军冒进。中国军队则依托预设阵地,节节阻击,诱敌深入,最后运用天炉战法,分进合击,取得了抗战时期歼敌最多的一次大捷。
此战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也为同盟国其它战场间接作出了支援。
由网友 简由道生 提供的答案:
中国军队在单次战役歼敌数量较多的战役应该属于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它歼敌数量过万的大型战役就有二十余次。尽管这都是付出5、6倍的伤亡代价换来的!
我们不能否定国军中下级将士们的爱国牺牲精神。但国民党统帅部的斗志不强和首鼠两端弱化了这种精神。所以战役的规模和歼敌数量往往不成正比。但有一场战役则是蒋介石不得不打也不能不打的战役。战场的特殊性迫使蒋介石硬着头皮拿出家底与日军进行了一场硬碰硬的较量。这也是抗战以来国军战意最强,投入兵力最强的战役。它粉碎了日军三个月拿下中国的美梦。这就是被日本人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的淞沪会战。
上海是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西方列强在中国纵横捭阖的大舞台。更是蒋介石的发迹之地。一直想借助列强之力的爱面子的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想在这里丢尽颜面。他将自己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还有87、88两个由德国军事顾问亲自训练的德械师。第十、第十四两个德国重炮团,还有美式装备的税警总团以及新组建的空军都派了上去。国军前后动用了80多万人。付出了伤亡30余万人的代价。(大约十多万人是在撤退过程中所致)这是蒋介石最舍得投入的一次战役。由于国民党惯于夸大战绩,而日军则严重缩水损失。结合第三方的数据。在此役中日军伤亡6-7万人是可信的。
由网友 流年逝水伤心 提供的答案:
我认为在抗日战争中消灭日寇最多的一场是长沙会战。观点如下
长沙会战是从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进行的,时间长达28个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也被称为"长沙保卫战"。
长沙保卫战第三次会战中,薛岳将军使用的是天炉战术,充分利用长沙及附近山高水深的地理环境,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在敌人运动中一步步削弱敌人、吃掉敌人。
其实在长沙保卫战中,我军还使用了一个古老的战术,那就是车轮战术。
在三个阶段的长沙保卫战中,国军先后投入120万兵力,日军累计投入兵力30万。
长沙战役我军伤亡不到10万,日军却付出了11万伤亡,这也是抗日战争中,日军伤亡人数首次高出我军的一次战役,所以值得大书特书。
第一次长沙会战,于1939年9月打响,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10万余人,由赣北、鄂南、湘北分途进犯长沙,企图在最短期间内将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歼灭。我军早已严阵以待,布下天罗地网。
不可一世日军第11集团军孤军深入钻进我军布下的口袋,不断遭到伏击,损失惨重。
在二次长沙保卫战中,日军战线拉得太长,后勤供应不上,前线日军没有武器弹药,粮食也出现短缺,陷入绝境。
陷入重围的日军第13师团,有常胜军之称。
它是侵华急先锋,参加了包括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中日大型会战,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双手沾满人民鲜血。
得知被包围的是13师团,国军将士群情奋,高呼要消灭日军,为同胞讨还血债。
受沉重打击的日军第13师死伤惨重,后勤人员和伤兵都投入了战斗,陷入绝境。
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中将见状吓得魂飞魄散,彻底丧失了斗志,他绝望地写下遗书,准备自杀。
如果不是第39师团赶到,13师团就灰飞烟灭了。
第二次长沙战役,虽然日军一度占领长沙,但是付出沉重代价。仅仅是宜昌一战,7000名日军横尸战场。
消息传到日本,朝野震惊,近卫内阁集体辞职。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最惨重,国军伤亡3万人,日军伤亡5.9万,但是日军一无所获、劳而无功,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总之,三次长沙会战意义重大,它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粉碎日军进攻,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
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由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永远怀念先辈,勿忘国耻!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