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间谍工具,都是如何使用的?_古代间谍的分类

由网友 良人执戟2 提供的答案:

鸽子

鸽子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翻看五‬十年代的照片、‬邮‬票‬、‬生活用‬品‬,‬鸽子图‬案‬是主‬流‬体‬现‬。‬最‬常‬见的图‬案‬就是万‬里‬长‬城‬的上‬空‬,‬二‬只大‬‬手‬紧‬握‬着‬,‬上‬面‬是双‬钩‬画‬的和‬平‬鸽‬在‬飞‬翔‬。‬

可以肯定这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达。实际上远在唐代就晓得鸽子的送信功能。《酉阳杂俎》记载:"波斯船上多养鸽,鸽能飞翔数千里,辄放一只回家,以为平安信"。

这种以鸽传书报平安的方法,唐人岂能放过。而真正用于军事目的,则是北宋时期开始。

宋仁宗庆历年间,面对西夏李元昊的崛起,朝廷发起了著名的"三川口"(𨒂安和陇秦交界处)战役,战事胶着中,北边还是传来令宋朝全国都胆战心惊的消息:辽主耶律宗真提出领土索求,张口就要关南十县之地,以前签订的"澶渊之盟"视如敝履,大宋朝顿时陷入极大的困境。

今天游历在秦陇大地,黄沙与凉风齐舞,寺檐风铃与驿路驼铃声共鸣。脚下是千年古道的丝绸之路。北宋将领任福率军在这里反攻西夏军,李元昊大踏步后撤,将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宁夏德隆县)。

任福率军冒进,行军至羊牧隆城(宁夏西吉县),发现路边几个密封大木笼子,里面有"咕咕"叫声,任福令人砍开木笼,百多只鸽子带着脚哨呼啸而去,埋伏在四野的西夏铁骑闻声即潮水般扑向宋军,任福全军覆灭,这次"放鸽子"事件,充分说明李元昊的狡诈和任福的冒失。

风‬筝‬

在‬电‬视剧《‬风‬起‬陇‬西‬》‬中‬,‬导演启‬用‬风‬筝‬载‬人‬的情‬节‬。‬其实风‬筝‬用‬于‬军事行动中‬来‬传递消息的‬时间是‬南‬北‬朝时期。‬公‬元‬549年萧‬梁‬政‬权‬的高‬州‬ (‬广‬东‬茂‬名‬辖‬)‬刺‬史‬李‬迁‬仕‬等‬率‬军‬来‬到‬‬被‬叛‬军‬侯‬景‬困住‬的‬都‬市‬建‬康‬ (‬南京)‬郊‬外‬,‬但是城‬中‬梁‬武‬帝‬萧‬衍‬并不‬知‬情‬,‬

有人献计:可以把求援书(敕文)写在风筝上,借风力送至城外高空。风筝上由书法家萧𧗠以章草体写道:"得鸱(风筝的形状)送援军,赏银五百两"。刺史李迁仕得到风筝后,知悉详情,全力击败叛军,建康之围遂解。

将风筝用于传递信息,虽然方便容易操作,但是,危险概率也很大,失败的案例也很多。如公元1232年三月,蒙古大军兵临金国汴京(河南开封)城下,金军将求援信固定于风筝上,但被蒙古人所察觉而告失败。一年后金国覆灭。风筝传递重要信息的作用至此一蹶不起,遂沦为民间游戏之用。

烽火

"‬烽火戏诸侯"‬的‬成‬语‬,‬印‬证‬了一句话:‬"‬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杜甫的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证明在唐代用烽火作为边境战争的代名词。中央电视台不久前的一档节目,考古人员在玉门关沙漠中的烽火台考古,出土了一些字迹清晰的文字写在桑麻纸上,可以清楚地辨别戍边军营的日常工作。所以王维伤感的唱道:"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玉门关烽火台)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源于西周末年周幽王将象征军国大事的烽火用于博取美人的欢心,结果是西周结束,小小的烽火,在古代与游牧民族的争斗中,的确是通讯示警的好办法。

烽火连天最多的应该是汉代,汉军事先约定好烽火信号,可以传递匈奴入侵人数的大致数量。古代将"火"称为"燧",这是烟的名称,所谓"烽燧"即烽烟也。边关地方,现在遗留的烽火台,在汉代负责戍卫的兵士少则三人,多达三十人。专门负责烽火的嘹望、举火。

到了明代,大漠烽火转移到沿海地区,由于倭寇的骚扰,沿海也设烽火台,当然,台址一般都选在附近的山上或者平原转角处。

清代的火器大大的进步了,于是使用号炮传递情报。边境地区的卡伦(哨所)一旦有警,哨勇立即举烟鸣炮。如果来敌数量为百人左右,就举一烽、鸣一炮;二百人则举二烽、鸣二炮;五百人则举三烽、鸣三炮;千人则为五烽、五炮;万人则举七烽、号炮接连不断的炸响以示紧急‼️其它卡伦,则如法炮制,一站接一站传下去。

(号炮)

蜡‬丸‬

知道腊‬丸‬用‬于‬谍‬报‬传‬送‬的知识,‬源于‬《‬说‬岳‬全传》‬,‬以后搅‬得‬南‬宋‬一片‬血‬雨腥风的就是从‬秦桧‬身‬藏‬腊‬丸‬被‬金‬兵‬捕‬获‬开始的。‬

我估计腊丸的大小类似于现在的中药腊丸,如乒乓球大小。

古代的间谍战,腊丸是通信惯用的伎俩。把密信封于腊丸,便于挟带,不易进水。

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后期被权臣萧道成专擅,大臣沈攸之拍案而起,意欲讨伐。关键时刻,一个自称是朝廷中人来见沈攸之,宣称带来太后密旨,密旨藏在大腊烛中,沈攸之断开腊烛,果然见到太后手令,立马底气十足,名正言顺的发兵进攻萧道成。

文‬字‬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此‬言不虚。‬因为它‬的结构独特,‬仅‬形‬体‬即‬有‬"‬六‬书‬"‬一说‬,‬即‬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形‬声‬。‬

即使在今天,中国方块字仍然为书法爱好者所欣赏、书写。也给中国古代间谍活动带来极大影响。

著名案例则是曹魏的青年书法家、镇西将军钟会利用自己一手好书法,伪造政敌邓艾的笔迹,在给司马昭的书信中,出言不逊,倨傲不恭。同时又仿司马昭笔迹口气,写了刺激邓艾产生怀疑的书信。终于计谋得逞,邓艾含恨九泉。

悬‬影‬

所‬谓"‬悬‬影‬"‬就是将‬犯罪嫌疑人的‬画‬像‬悬‬于‬交通要道予以通‬缉‬。‬

历史上的例子不少,比如山西解州人关羽犯事后被悬影缉拿,于是连夜翻过太行山来到涿州。

伍子胥过韶关,因为悬影而无法过关,一夜愁白了头。

这种图画的作用在古代为间谍们所采用,南唐大臣韩熙载不願为后主李煜所用,李煜不明觉历,派一名画工潜入韩宅,将所见的场景入画呈报。韩府颇有"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气氛。画工躲在太湖石后面,将韩熙载夜宴的场景刻画入微的留在画面。

画面中,娇小美丽的王屋山身穿窄䄂长袍,叉腰抬腿,正在跳着当时热搜的"六幺舞",这种女子独舞,最是考验舞者基本功,王屋山终于名垂千古,当然,靠的是这幅名画传了下来。也说明李煜是近现代用影像侦察对手的祖师爷。

隐‬语‬

古代的间谍活动,如何将情报信息予以保密,是当时谍战人员处心积虑煞费心思的一门功课。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掩盖情报的真实性,加以保密,以防不测。

于是诞生了"隐语"。所谓隐语,用于军事、情报通讯中,用双方约好的事物或语言来掩盖真正所要表达的意思。

隐语的载体可以是口头隐语、书面隐语、实物隐语、人体隐语等。

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之时喜隐",说的是他的弄臣淳于髡以隐语刺激齐威王,希望他振作起来,这是隐语的实际应用,说明隐语的历史悠久。

公元697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这是武则天临朝称制十五年后下令制裁酷吏来俊臣的一年,终于结束了酷吏政治。这一年不甘寂寞的突厥军押着被俘的大唐将领许钦明进攻灵州(宁夏吴忠)。

许钦明在灵州城下用隐语向城上喊话:"求美酱、梁米及墨"。

这是一句隐语,意为:"选良将引精兵、密袭突厥"。可惜守城唐兵懂不起,错失良机。

清朝初期,多铎拥兵南下攻城掠地,嘉定百姓誓死不降,老幼妇孺皆上城墙抵抗,城将破之时,军民抓住一个奸细,衣领中密缝一信,信上迷诗一首,其中一句:"女墙无处不棲鸾"。军民们分析认为城中有内应,于是加强防范。至城破自今,此谜无解。

清末民初,反清秘密帮派洪门,组织严密,长期面临官府的缉捕,因此采取秘密方式联络帮众,"稳语"即成为通讯方式而被帮派成员发挥到极致。

洪门组织成员身份复杂,除了下层社会的劳动阶层,也有落的秀才,失意文人,他们利用文字发明外人无法理解的字谜,也可以认为是隐语,比如,他们内部的文字材料,忌讳说"洪"字,遂以三八二十一代表洪字;"三青"故意写成三月,表示"清"无主。这种类似于"拆字谜"的东西,的确使官方无法定罪。

明朝宁王朱宸濠(1475 -1521)封土江西,他依仗权宦刘瑾图谋造反,但是江西布政使张嵿守土有责,始终坚持操行,不为所动。朱宸濠大为不满,于是派人送给张嵿四样礼品:枣、梨、姜、芥。

凭张嵿的阅历,他明白朱宸濠要他"早离疆界"。后来朝廷暗中拉了张嵿一把,将其调离岗位,才免于一死。朱宸濠不动声色的"王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是不落把柄,左右逢源。也是隐语的一种。

人体隐语就是利用人的坐、立、站、蹲、并辅以手脚的不同动作,表明自己的"家门"渊源。这里的内幕深沉,笔者无法全部展开叙述。

但是,现在一些边远地区老一辈的人,还是忌讳直接说出数字,他们无论是卖农产品或者谈到金钱数额,都以手势表达。如下图,俩位未来的亲家,关于彩礼的数额,彼此用手势表达。

(再加600如何)

结束语

古代战争频繁,敌对势力犬牙交错,比如北宋时期,西夏、蒙古几乎处于三足鼎立状态,三方间谍尽出,发明创造了许多间谍活动的方式,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