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上进安逸清风nW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我是五0后的农民,深知那个年代的情况。
在那个年代农民是最艰苦的时期,那时候都是生产队大集体,凭工分配,多劳多得,农民根本没有经济收入。种地纳粮,自古都是天经地义,无可后非。
可是生产队里的农机具化肥种子,农花等是需要花钱购买的,这些钱处于哪里来的,反正农民手里没有钱。
那时候农民纳粮没有钱是假的,有钱很少,仅够生产队开支之用,根本到不了农民的手中。
我不知别的地方,就我们大队而言,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单位。大队有副业,有养猪,养牛场,渔溏。每逢过年过节还每人分2斤肉,每户分一两条鱼,每人分两斤油。在当时的年代就很好很好。
我村是产麦区,麦子交完公粮,剩下无几。分到手的麦子,根本不够吃,还得卖了花钱。没办法拿小麦去乡下按每斤小麦兑换1斤半地瓜干来维持生活。那还不够,还得吃糠咽菜来维持生活。
尽管如此,还能吃上白面,比乡下吃不上白面强多了。
过去生队靠公粮款,农民靠卖粮食。省吃俭用渡日。什么叫"年关"?过年如过关。再穷也得过"年关"。
由网友 1蓝天1 提供的答案:
这个各地不同,一地不同生产队和大队也不同。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不同时期也不同。关键是带头人。
我所在生产队,五十年代是初级社、大队、公社,生产队不是独立核算但吃食堂时还是生产队核算为主。
六十年代主要是粮食、棉花收入。一直有集体养鸭、养猪等副业传承。到七十年代,大队书记是能人,是退伍军官转业,由国家干部自愿回大队做大队书记。在省、县支持下,不仅农田、水利、道路、居民点建没规范丶机械增加、大队通电(广播电话60年代中后期就通了),而且大队组织射阳河畔开发,建起柴蒲柳生长基地和水产和禽畜综合养殖基地,还有锯木加工厂、编织厂、粮食加工厂等工业,大多成功盈利,也有如养珍珠等收入有限,等于失败。但粮棉稳产增产,工副业收入增加,吃穿基本满足。直至80年代分田承包,厂场有垮有由承包到拍卖,现存在的都成了私有的了。不过,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十有二三转入城镇。农村土地大都转包,机械化电动化水利化,科学种田,农村也只老弱人留守多。
居民全住居民点,至少砖墙、,通电通网络,公共汽车到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比那时又好许多。
由网友 欢欢泽泽575 提供的答案:
我是西北贫困干旱山区农民,生产队时,交通不便,吃水都犯困难。只有到了七十年代后期,部分地方才有了柴油机带动的磨面机,多数农民仍以石磨推面为主。生产队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农民买火柴,称盐,罐煤油都是用鸡蛋换,或者背几斤口粮到集市上卖了,再买。有的人买不起火柴,要做饭了,就拿些干柴到邻居家引火。有的没钱罐油,黑灯瞎火就只用一个煤油灯。称不起盐的就凑合着过。
实话实说,没经过的不相信。条件不同,过法不同,信不信由你。
由网友 知名三峡 提供的答案:
五六七零后的农民朋友,生产队时,队里的经济收入靠什么?我是五十年代的农民子女,也经历了生产队时期,对此问题有一定的发言权。
农村
生产队时,队里的经济收入靠什么?不能千篇一律地回答。因为中国之大,地域辽阔,资源不一样,所以收入来源也就不一样,就拿我所在的生产队是以大队为单位核算,相当于一个大队就是一个小队。由于我们大队有丰富的水资源,就发挥水资源优势建起了水电站,装机70千瓦,一个村的照明没问题。由于有水,又有毛竹资源,还办起了,共办三个土纸加工厂,每个纸厂每年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由于有茶叶,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建起了茶场。每年收入有几万块钱。所以农民的收入还是比较高的,当时我们生产大队的每十分工分收入(又叫分值)是0.68元。在全太平溪区是很高的了。算上是富裕村。
农村造纸厂
那个时候,只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为老百姓办实事,农民的生活还是可以的。我记得,当时还办有养猪场,除了上交国家一定的猪子外(一般是够头留半,意思就是交国家一头,可以吃一头),每年生产队还可以按工分和人头为农民分猪肉,多得一个户可以分百斤左右,少的也只有几十斤(人口少,劳办少的)。
农村养猪
我是五零后,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由网友 王文才134 提供的答案:
我是五六年出生的农村人,一九七六年七月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当时生产队有三分之二种棉花,三分之一种水稻,那时产量很低,生产队养些猪,也没有什么其他收入。到年底收入好的每十分工也是五至六毛钱的收入分配,如果遇有自然灾害也有苦l的工分越多收入越少,原因是要扣除各种费用,所以那时农村人的生活真正的很苦。
由网友 高嶺绿波 提供的答案:
我是上世纪六六年出生的,在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前,生产队几乎没有经济收入。
粉碎"四人帮"后生活有了好转,生产队可以试着搞经济作物种植,我们队每年种几亩向日葵、大蒜卖给国家搞创收。
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比1976年之前生产队经济略有好转,但还是穷的叮当响。
由网友 李增喜3 提供的答案:
我是七三年高中毕业,回乡参加集体生产队劳动的,一回到村里就被社员们选举推荐为生产队队长。那时候,正赶上学大寨运动掀起高潮的时刻。以粮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那时有极左思潮的人,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一段时期,生产队的田地中,是不允许种植经济作物的,像糖菜、向日葵等非粮食作物是严格控制种植的作物。记得我们队有一年,部分土地因播种后缺苗,我带领社员们补种了一些向日葵,被下乡来的工作队发现,在全村大会上对我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让学校教师领上学生全部拔掉了。
那时候,生产队里的所有收入,完全靠所种植的各种粮食的收入。那时粮食由国家统一定价,我们这里主产的玉米、高粱等每斤只值八九分钱。那时候,生产队社员参加劳动,赚的是工分,工分值就是这些粮食收入的价值,年底时分红,我所在的生产队,一个工分值只有2毛多3毛钱左右,一个强劳动力,一年最多也就可赚一百多元,除去全家人的领粮钱支出,收入实在少的可怜。这就是当时那个年代,农村农民贫穷的真正原因。那个年代,机械化水平差,化肥、种子都比较落后,一个生产队产的粮食,还不如现在一户农民收获的全部。那时我村共有六个生产队,全村粮食最高总产量不到一百万斤,现在全村总产玉米达到了六百多万斤。
我讲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我既当过生产队队长,也担任过生产队会计,我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
由网友 常去海边散步的人 提供的答案:
各地土地特点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生产队种植的农作物也就不同。总起来讲都是集体化经营,按计划种植,不是想种啥就种啥,也不是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严格说,主要是种粮食,种棉花,种油料,其它被认为是副业,副业不得占用梁田,不得随意扩大。在当时如果把挣钱放在第一位,无限扩大副业,就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被割掉。
生产队不讲盈利,只讲完成任务,按上级规定的指标和种植计划进行生产。社员们基本上是吃自己生产队种的粮食和蔬菜,到时候队里按人头和工分分给社员家庭,基本满足口粮需求,其它副食有时候也能分得一些,因为队里也养猪,养牛,养羊等。所以生产对平时不需要给社员支付工资,只是年种结算后把国家给的各项钱款按工分分给大家就可以了。生产队的收入来源是交给国家农产品时所给的报酬,还有就副业收入。社员们一年口粮是必保的,有了粮食吃他们心里踏实了,其它收入的高低就是第二位的事情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