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什么叫'山西',简称为什么叫'晋'?_山西为什么简称晋,又称三晋

由网友 文藻巧翁 提供的答案:

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与当时所谓关中含义相同。其后,则通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元曾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及肃政廉访司,此后,山西成名政区名。

附: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也泛指战国时期秦以外的六国。春秋时晋国、早期的北魏等,其地域范围在太行山之西,故又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金设置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此后山东就成为政区名。

【晋】①周代的诸候国(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至前四世纪中叶)在今山西、诃北南部一带。②在距山西太原城西二十五公里的悬瓮山麓,(据记载),北魏以前,是为纪念西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的晋词堂,以后逐渐演变今天的规模。现在的主要建筑圣母殿,是1102年(宋崇宁元年)重建,至今九百余年。祠内的难老泉,为晋水的主要源泉。唐李白有诗"晋祠流水如碧玉"。山西太原"晋祠"这座古老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多的传说,这也是山西以"晋"为简称的主要标志。

由网友 太原晚报 提供的答案:

山西,因为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山西"。

在春秋时期,山西属于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分晋国,故又别称"三晋"。

山西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黄河陕西相望,北倚长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被柳宗元称为"表里山河"。

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出过很多牛掰哄哄的人和事。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多达3000多年。所以,这里是"华夏文明摇篮"。

唐太宗李世民曾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的美景也是数不胜数,云冈石窟、五台山、绵山、平遥古城、晋祠博物馆等等,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由网友 寒鲲 提供的答案:

【地名】及其【简称】往往是对一个地点或地区自然地貌与人文历史的高度概括,中国地名以【对自然地貌的概括】居多,人文历史型的地名命名,往往与该地曾经存在过的古国、古州、古郡有关,甚至与某次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关,当然,也有单纯是合并而来的地名。以上便是我国【地名】的基本得名规律。具体到本问题下的【山西】与【晋】的来历,且看寒鲲为您解释一番。

山西:太行山以西

【山西】是典型的【概括自然地貌的命名方式】,与【山东】、【湖北/南】、【河北/南】、【江南/西】、【辽西/东】、【陇东/西】等现行省名或古地区名是一个大类。具言之,【山西】是指【太行山以西】。

那么【山西】又是怎么逐渐用到今日之【山西高原】【山西省】这片区域上的呢?

在我国古代,最早的【山西】并不是指今日的【太行山以西】,而是指【崤山以西】,也即今日河南省陕县灵宝一带以西的大片土地,大致包括我们今天的陕西、甘肃、山西西南部、四川,也即地理单元上的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秦巴山区、四川盆地。所谓【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其中的【山西】指的便是汉唐时期的这么一大片区域,而不仅仅是今日的山西一省,汉唐时期的【山西地区】往往被称为【河东】或【并州】。

随着唐宋金元之际,华夏政权统治中心由汉唐时期的关中河洛迁往元明清时期的幽燕之地,帝都京师从山西高原的西侧、南侧转向了东侧,汉唐帝王站在长安城视角下的"大河之东"(河东地区),变成了明清帝王站在北京城视角下的"大山之西",【山西】之称因此而取代了【河东】之名。

明朝建立后,设置山西布政使司(明代山西行政首府)、山西都指挥使司(明代山西军区首府)、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明代山西北部军区首府)、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明代山西监察首府),清朝继续设置【山西省】,这才把【山西】之名沿用到了今天。

晋:晋国故地

我国各省的省名简称,其实是晚清民国时期电报推广时的产物:清末洋务运动后,电报技术逐渐被清政府接受并使用。电报发报,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一字的成本,于是便有了省名简称、日期简称等。从官方层面上看,【晋】被用来指代【山西省】便是从清末开始的,当然在明清时期也有简称山西为晋省的,只不过往往出自私人文字,倒也不算正式。

那么为什么要用【晋】来简称【山西省】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喜欢用先秦时期比较强大的古国名称来简称一片地域,比如燕往往指今日的京津与河北北部、赵往往指今日的河北南部、齐往往指今日的山东北部、鲁往往指今日的山东南部、秦往往指今日的渭河流域、吴往往指今日的江苏南部、越往往指今日的浙江北部、巴往往指今日的四川东部与重庆市、蜀往往指今日的四川中部等等。

晋国是一个以山西西南部(晋南地区)为核心,并且势力范围覆盖山西全省以及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的春秋大国(具体范围见上图),自然常常被用来指代今日的山西南部了,比如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行政区——晋州、晋宁路便是典型例子。

再加上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被统称为三晋,三晋之名也在明清时期开始用来指代山西省,【晋】作为一个古国名称自然成为【山西省】在晚清电报业定简称之时当之无愧的首选,并因此而成为如今山西省的简称。

欢迎关注Html369号——寒鲲,获取更多国史干货知识

由网友 创新太原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山西悠久的历史,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几百年前。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山西位于太行山西边,黄河以东,所以得名山西。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而山西的命名也是一波三折的,也曾有过其他的叫法。山西在唐朝的时候大部分属河东道;到了宋朝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是山西得名的开始;明朝设置山西省,后来又被改为山西布政使司;最后到了清朝又改回了山西省,山西省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为什么简称为晋,那历史又得往上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山西又被称为"三晋"之地。还有人说晋的古字,从形状上看,上面是个麦穗,下面是太阳的形状;还有一种说法是,上面是箭,下面是箭囊的形状.前一种说法是太阳升起的意思,象征着蒸蒸向上之意.。后一种说法是把箭放入囊中,有休战生养生息的意思,象征着对和平的向往。所以"晋"这个字寓意都非常吉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简称叫"晋"的原因吧。

山西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 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山西历史文化悠久,历史底蕴深厚,是您旅游居住的首选之地。

由网友 三维观时空 提供的答案: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称为山西,而简称晋则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是持续称霸最久的霸主,晋国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挡住了秦国东扩的企图,抑制了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

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战国分水岭的标志性事件,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中三大雄主的前身。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省地处中国黄河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山而内河,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山西之所以称山西可能比山东称为山东理由更充足,山东与太行山中间相隔河北有广阔的华北平原,而山西更贴近"山川形致"的区域划分原则,东太行西吕梁,与陕西又有黄河阻隔(古称河东之地)。

作为省份简称的选项,除晋外还可以"唐",在父系氏族社会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后来山西又成为李氏王朝的兴邦之地,国号都以唐而命名。唐成为如同汉一样的整个华夏王国的代称。至于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分了晋国的三国,史学界统称三晋,这也是山西又称三晋大地的来历。


如同陕西选陕而未选秦一样,相对于唐而言,晋更能代表山西省级的行政区域。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三晋)赵、魏、韩。这便是晋作为山西简称的依据吧!

由网友 子夏故坛 提供的答案:

山西称为"晋",源于西周初的大分封。当时周成王年幼,周公旦主政。周公东征过程中,灭掉了旧唐国,后封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于旧唐国故地(今山西境)建立侯国,故称"唐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

旧唐故地又称为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关系重大。周成王年幼继位,他的弟弟叔虞就更年幼了,按理说还不到受封为诸侯的时候,怎么会一下子把这么重要的地方分封给一个小孩子呢?

传说叔虞的母亲邑姜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地给他。"等到邑姜果真生下儿子后一看,手掌心的掌纹确如一个"虞"字,所以就取名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继位,又改国号为"晋"。无论传说是真是假,也无论是上天卦虞,还是桐叶封弟,都反映了叔虞受封是符合统治阶层意志的,尤其是符合其母邑姜意志的。

叔虞封晋的历史在《周易·晋卦》中有反映,甚至可以说是记载。《晋卦》六二爻辞曰:"晋如愁也,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其《象传》释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叔虞因与成王为同母弟兄的关系而封建晋国,故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之辞。成王与叔虞的关系,以母为介也。叔虞受封于晋,是子以母贵的表现。

坐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的晋祠(也称唐叔虞祠),至今仍保留有一座专门祭祀邑姜的宋代建筑"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中轴线终端,坐西向东,是为奉祀叔虞母邑姜的,由此可见邑姜身份、地位的崇高。依据西周宗法制度,历代周天子应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诸子称为"别子",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府机构,分成若干新的别宗。受封的别子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的,但周天子的"大宗"地位是保持不变的。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天地和天子的列祖列宗。天子的宗庙,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称为"太庙"。受封的别子,成为别宗的始祖,以后历代继承者,只能祭祀别宗始祖以下的列祖列宗。叔虞是晋国的始祖,历代晋国国君只能祭祀叔虞以下的祖宗,无权祭祀武王及以上祖宗,晋祠中以圣母庙为主殿,是出于对叔虞母的尊崇,而且并不违西周的宗法制度。如果把武王供奉在晋祠主殿内,那就是严重的僭越行为。

《晋卦》六二居内卦中位。内卦中位象征"家位",是王的内眷的处所。西周大分封时,成王尚且年幼,其内眷就是母亲邑姜和弟弟叔虞,故六二之晋,就是叔虞封晋。晋为河东之地,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关系重大,叔虞以年幼之身封于晋,恐难担大任,故不能不令人忧虑,故曰"晋如愁如"。分封制任人唯亲,而叔虞和成王是亲兄弟,关系最为亲密,同时分封制又是世袭制,只有先得到分封,才能世袭下去,所以叔虞虽然年幼,只要先获得分封,然后持守下去就会获吉,故曰"贞吉"。

从卦象上看,《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的。《观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阴已胜阳,天时在季秋之月,秋心之谓"愁"。《晋卦》六二与六五无应,六五在坎体,"坎为加忧,为心病",故曰"愁"。这说明,成王年幼继位,本就不堪天下之任,分封更加年幼的叔虞建立晋国也是难担一国之任,这实在令人忧虑,故曰"晋如愁如"。所幸《晋卦》六二中正当位,持守下去就不会有什么过失,故曰"贞吉"。

《晋卦》六二在坤体,"坤为母",象征六二之封,与母有关。叔虞之母为邑姜,邑姜也是周成王之母,故曰"王母"。叔虞之所以能分封于唐地建立晋国,成为晋国始祖,正是因为他与成王有一个共同的母亲,故爻辞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意思就是叔虞受封之福,其介为其母也。故《象传》亦因此释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以中正也。"这里的"中正",一方面是指《晋卦》六二中正当位,另一方面是指叔虞受封,其母正好成为其中的关系中介。

旧唐故地改名为"晋",我看与《晋卦》不无关系,因为晋国的分封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分封之一,晋国是西周王朝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以专讲分封的卦名作为侯国的国名,可见这个侯国对于分封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上面说了山西为什么简称"晋"以及晋的形成历史,下面再说说"晋"的本义。

《说文》:"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至。"进者,《说文》曰"登也",《玉篇》曰"升也",《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礼·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注》:"进士,可进而受爵禄也。")

笔者并不认同《说文》的解释,因为《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而《观卦》是消息卦,阳消阴息,阴已胜阳,其时当为一天当中的黄昏之时,"日出万物进"实属大错特错。《晋卦》无论是象辞还是彖传,皆言"明出地上",而没有说"日出地上"。如果卦时是日出之时,完全可以直接说"日出地上",而不必说"明出地上"。"明出地上"在这里是指黄昏之时,地上出现了篝火,有了人烟,说明土地分封给了诸侯,诸侯开始红红火火经营这片土地。"晋"字并不从"日","晋"字的下半部分表示圈划起来的一片土地,而不是"日"字。"晋"字从"至"是对的,但《说文》又把"至"字解释错了。《说文》:"至,飞鸟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来也。""从一,一犹地也"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一"上面的部分决不是一只飞鸟,而是一支箭矢。至者,矢发而势尽,坠于地也,指一射而达到的最大距离。这从《晋卦》中也可反映出来。《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观卦》下面四个阴爻组成大坤体,"坤为地"也。卦变时,《观卦》九五下行而成为《晋卦》九四,而《晋卦》九四为坎体主爻,"坎为弓轮",而九四为弓中之刚(矢)。卦变的过程恰如一射而矢坠于土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射程确定距离和四至,故矢坠于地,象征分封土地,这就是"晋"。

"晋"的甲骨文字形为""。根据甲骨文字形,笔者认为,"晋"的本义是受封而仕进的意思,反映了古代的分封制。甲骨文字形象两支箭插于封地之上。古代分封土地,以矢的射程确定距离。"一射之地"就是指土地大小在一个射程之内。故"矢"插于土地象征诸侯国的土地四至得到确认,"晋"也就有了分封土地的象征意义。西周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以屏藩王室,在分封土地的同时,也就明确了各诸侯国的身份和地位,封地和爵位可以继承,但不能买卖和转让。得到封地和爵位曰"晋"。

由网友 看不见深海的蓝 提供的答案:

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为晋国领地,故山西简称为"晋",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 唐、晋、三晋及其它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简称为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当初燮父为何改唐为晋,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境内有晋水,故称晋;一说是取晋本义与进同是前进的意思,究竟取自何义,也已无可考,但山西称晋是公认无疑的。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晋国的地位原袭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为晋以后,唐晋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领主,也是晋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称"晋,唐叔虞者"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周王朝时代晋原是一个侯国,即二等诸侯国。约在公元前 680年,晋武侯灭缗侯即位以后,自称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规格。为取得中央的承认,武公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把晋的全部珍宝、金玉、青铜器物送给了贪财爱宝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封曲沃武公为晋武公,于是侯晋升格为公国,跃身诸侯列强。对于晋武公以行贿手段取得升为公爵的丑行,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无保留地予以记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晋武公使晋成为公国后,仅在位二年,并未能有什么作为。之后,献公宠骊姬,而晋祸乱源;惠公以怨报德使秦晋关系恶化,晋国祸乱不断,国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文公饱经流浪之苦,即位以后对内实行施惠百姓、开禁薄赋、奖励农耕、赈济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宣扬法教、淳朴民俗;对外秦晋交好,多代联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使晋国达到民富国强,实现了晋国的中兴和霸业。公元前 572年,晋悼公即位后,晋国国势日趋衰微。 三、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由网友 大同-攻略 提供的答案:

山西山西,顾名思义山的西边;据资料记载,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山西东依太行,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有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到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传说女娲补天的神话就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炎帝都曾经把山西作为主要活动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尧舜禹都曾经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地区。周代晋国是由山西境内崛起。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周代晋国是在山西崛起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简称"晋"就理所因当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先生山西人,曾经写过一篇叫《晋问》的文章,以问答的方式,把家乡山西的地理和资源说了一番。

《晋问》开篇就说:"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 翻译成白话就是,山西大地,里里外外都是大山大河,地势险要、固若金汤。大山和大河,把山西版图围起来,基本沿着省界纵横分布。北为横向山脉:管涔山脉,西起陕西、内蒙、山西交界处,东至大同以北;东为纵向山脉:太行山脉,北起桑干河畔,至山西东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三省交汇处;西为大河。大山并行:黄河在内蒙古托克县来了直角转弯,进入山西偏关县,一直向南而流,与吕梁山脉并行,形成晋陕大峡谷。

由网友 山色归读 提供的答案:

山西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吕梁山、黄河与陕西相望,北倚长城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

"山西"得名于其位置位于太行山以西。因为山西大地,外有山内有河,它的东部边界是雄峻的八百里太行山脉,成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西边是自北而南劈开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黄河从内蒙古高原奔泛而下,一泄千里。里里外外的大山大河,地势险要、固若金汤,所以常被人成为"表里山河"

山西在唐朝的时候大部分属河东道;宋朝时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朝设山西河东道,是山西得名的开始;明朝设置山西省,后来又被改为山西布政使司;到了清朝又回复山西省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山西简称"晋",源于最早的西周姬姓侯国。相传西周初立,武王伐纣后不久就去世,年幼的儿子成王即位。一天,成王与弟弟姬叔虞玩耍,随手削了一片桐叶做成珪(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的一种玉石礼器)的样子给他,说:"这玩意就封赏给你了。"

大臣们认为天子无戏言,因此成王只好把这个地方封给了叔虞,史上称"桐叶封弟"。后来国君叔虞传子變父,因地邻晋水,另外"晋"本义与含有"晋升"的吉祥之意,玉石改国名为"晋";后来晋国在山西境内崛起,晋文公重耳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家大夫,他们在春秋晚期实际掌握晋国的大权,不久周室承认韩、赵、魏三家晋级为诸侯,春秋时期的晋国也就被战国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所取代,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中三大雄主的前身,史称"三家分晋",后人就用"三晋"来称呼山西。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由网友 有书共读 提供的答案:

咱们首先来说山西为什么叫山西,再来说明山西为什么简称"晋",最后说一下山西的其它称谓。

1、山西由于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

山西之所以称为山西,很有可能还跟愚公移山这个传说有关,最早的纪录是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愚公所挖的山就是太行、王屋二山,原来在古冀州(今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辽宁辽河以西)南部,黄河北边。

这两座大山正好挡着了九十岁老头儿——愚公的道儿,于是老头儿召集一家子人挖山通道,世代相承,吓着了山神,于是天帝派天神把山给搬走了,愚公就再也不发愁没路走了。

因为太行山被天神挪到了朔方,刚好儿在现在的山西省东边,成为拱卫山西的屏障,所以把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叫山西,是不是很具有神话色彩呢?

2、至于山西为什么简称"晋"?这是因为在西周时期,晋国被封于此。

"桐叶封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西周初立,武王伐纣后不久就死了,儿子成王幼年即位。某日,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了一片桐叶做成珪的样子给他,说:"这玩意就封赏给你了。"

史官认为天子无戏言,因此成王只好把唐这个地方封给了叔虞,唐这个地方在黄河、汾水之东,方圆百里。叔虞的儿子叫燮,改国名为晋,于是晋国从此产生。

后来,到了东周春秋时期,晋国经过一系到的宫斗,王权更替,晋武公掌得大权,晋武公死后,传位于其子晋惠公。晋惠公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假虞灭虢,就是他在位时的杰作。

晋惠公也是晋文公重耳的老爸。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开始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山西在后世简称晋。

3、其实山西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

春秋末期,晋国发生内乱,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标志着战国时代来临。但三国源于一体,是为三家分晋,所以山西又称三晋,其中韩的祖先就是晋国王室分支。

在地理上,由于黄河大致呈"几"字形,山西在黄河的"几"竖弯勾的竖以东,所以山西在古时又称河东。山西又处于太行山、黄河之间,以一山一河为屏障,地势易守难攻,所以又有"表里山河"之说。

现在大家明白山西为什么叫"山西",简称为什么叫"晋"了吧!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