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在撤退时带走三郡几十万百姓,是善举还是暴政?

由网友 老夫常谈 提供的答案:

其实那时地广人稀,人口是国家重要资源,也是国家是否强盛的重要因素。所以客观的说,诸葛亮此举只是为国家利益考虑,根本算不上是善举。因为这些百姓就是魏国统治下,魏国统治者也不可能对这些百姓施暴政伤害这些百姓。但诸葛亮此举也算不上是暴政,因为诸葛亮这个政治家也不是施暴政之人。说明白点诸葛亮撤退三郡带走几十万百姓,就是为国家利益出发抢夺人口资源。

由网友 历史梳顺工 提供的答案:

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在撤退时带走三郡几十万百姓,是善举还是暴政?我认为不但是善举,而且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得的最重要的成绩之一。这对于这三郡百姓的安居乐业、对于蜀汉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时代的大背景等等慢慢道来。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代背景

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就指出了占领荆襄、西进巴蜀以呈三国鼎立之势,然后徐图中原进而一统天下的宏伟蓝图。可惜到半关云长大意失荆州,猛张飞急躁白送性命,刘备怒伐东吴命丧白帝城,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使蜀汉国势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面对国弱民少、内忧外患连绵不绝之际,诸葛亮及时整治国内政治、安民抚民大力发展经济,时刻筹备着完成先帝遗愿,即北伐中原统一神州完全恢复汉室江山。

要北伐,必须得先稳定后方,于是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上演了七擒孟获的经典传奇。

平定南方后不久,恰好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睿的皇位还没有焐热,这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没料到作为曹丕临死前四大托孤大臣之一的司马懿晋升为骠骑大将军,主动上表镇守雍、凉二州,和蜀国对峙。

纵观帅哥诸葛亮六出祁山,其最大的苦主非司马懿莫属!这从他一听到司马懿出镇雍、凉二州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一二:

早有细作飞报入川。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雍、凉兵马,尚训练成功,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为了去掉眼中钉肉中刺,诸葛亮采用马谡反间计,使魏主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打发回老家当富家翁去了。

经过一顿操作猛如虎,诸葛亮终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北出祁山,开始了一生中最壮烈最重要的第一次北伐。细心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会发现,诸葛亮六次北伐中第一次所占的篇幅高达五分之二以上。由于经过长期精心准备,诸葛亮是抱着定能开疆拓土的信心决心而来的。

事实也正如诸葛亮的预期那样,蜀兵很快就占领了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正当诸葛亮凭三寸不烂之舌于两军阵前骂死王朗、大败曹真、原先叛往魏国的孟达将献上庸、金城、新城之际,魏主曹睿却重新起用司马懿。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无异于受到了当头一棒。

马谡失街亭

自古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和司马懿对于小小街亭的重要性都了如指掌。先看看司马懿怎么说:

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旁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即曹真)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亮必被吾擒矣!

诸葛亮对于街亭的重视程度比敌手司马懿还要多几倍。他在分派任务时对众将与参谋说过这样的话:"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当马谡主动请缨往守街亭并甘愿立下军令状时,诸葛亮又是不惜婆婆妈妈的叮嘱了一大堆的话。不但让马谡领二万五千的大军前去驻守,还派久经沙场考验的上将王平相助。对王平又嘱咐了几箩筐的话,让其在安营扎寨后立马就画成地理形状图火速送来。

王平和马谡刚出发不久,因想着王、马二人兵马还略显单薄,又派高翔领一万人马到街亭东北的列柳城屯扎,形成犄角之垫,在街亭危险时可以及时救援。这样两支兵马加起来已达到三万五千,按说已经足以守住小小的街亭了,但为了保险起见,又特派作为蜀军先锋的魏延领另一支人马去街亭之后屯扎,作为救援预备队。

却说马谡和王平率兵到街亭后,两人意见发生了矛盾。自高自大的马谡坚持带兵到高山上驻扎喝西北风,而身经百战的王平则主张屯驻于两山之间险要之地,并迅速垒筑土城防御魏兵。但终于是胳膊扭不过大腿,马谡自引两万兵到山上喝西北风去了,只勉强留下可怜的五千兵士给王平驻扎在要道之上。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就是魏兵轻而易举的占领了街亭和列柳城,蜀兵大败而逃损失惨重!这主要责任当然是落在夸夸其谈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身上了。

为什么说诸葛亮撤三郡百姓入汉中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举?

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古先贤们就知道"民为邦本"的道理。国家国家,若是连人都没有,那还哪来的家和国?用现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前半辈子孤穷惨淡如飘蓬的枭雄刘备深知人民的重要性,以至于当年在被曹操追赶到至为危急时刻,仍旧坚持带着樊城十多万百姓渡江向江陵逃难不肯舍弃。到性命都快要保不住时依然泪流满面的对规劝自己逃生的部将们说:

"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的诸葛亮,对于人民的作用自然也是万分看重。当他得知自己一直倚重的马谡丢了街亭后,虽慌而不乱,布置军队有序撤退的同时,马上派出心腹之人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军民,让他们都进入蜀国汉中去。至于这三郡百姓是不是达到几十万,则是另说了——这三个郡皆处于偏僻荒凉之地,那时中国人口本来就少,这种在当时算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何以知之?这从蜀汉亡于魏、东吴亡于晋时把文簿送到胜利者手中的数据就可以看得出来。

三国中最为弱小的蜀国是: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而比蜀国占地更大更宜居的东吴则是: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后宫五千余人。

看到了吧?是不是把你我的下巴惊掉了?吴国灭亡时总人口不过两百多万,而偏居一隅的蜀汉则更是少得可怜,不过是一百万多一些而已!可见诸葛亮当时若从三郡迁走的百姓果真达到几十万,那真是对蜀汉贡献至为巨大了!

说了那么多,许多人肯定认为中国人乡土观念严重,那些平民百姓纷纷迁入汉中去,这不是诸葛亮的一大暴行吗?我的回答是:并非如此!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小心的人,从蜀国偏僻的位置和羸弱的国力,根本就没有可能一举克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正好处于蜀魏争夺战略要地。不管是蜀伐魏也好,或者是魏侵蜀也罢,处在这些地方的平民百姓都将为战争所严重波及。在背井离乡与死神面前,人们自然而然选择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这是豪不奇怪的!忍得短时间的搬迁之苦,换来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长久安居乐业,这是小孩子都会做的选择题。

总之,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迁移三郡百姓到汉中居住,对于国家来说是增加了人口增强了国力;对于被迁移的百姓来说则是在危如累卵的处境换来了平安。他们对诸葛亮感恩戴德之余,哪会认为这是暴行呢?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不管是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真心希望为政者慎之戒之,善待人民!

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

由网友 狼烟一九三一 提供的答案:

先看原著: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是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叫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近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之中,待诸军退尽,方始退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通过原著我们知道,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都已归顺蜀汉,且并不是驱赶,这是诸葛亮善于治国的表现,我们还可以从"七擒孟获"中得知,诸葛亮是善用攻心之术,连冥顽不化的蛮夷盂获都甘心归汉,何况同为大汉之人,诸葛亮打的旗帜是汉朝,这叫名顺。人心思汉,诸葛亮打下这三郡之后施行的一定是善政,因为是善政百姓才会随诸葛亮走。注意迁这三郡诸葛亮用的是心腹人,而不是下达的指今,这些心腹人是一人一马单独行动与地方官绅一同协商办理的,这些军人也不是野战军,而是地方维持治安协助郡守的少量卫戍部队,通过移民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怎么成了暴行呢?

故人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百姓是本,有本在,即使再难总有再翻身的那一天。如果本不在了,那么即使眼前利益欲望得到满足也会很快失去。

我们试想,让这三郡百性自主决择,不用司马懿打过来,这三郡内部都的乱起来,到那时没有人组织,漫山遍野都是四散奔逃的人,你争我夺,人相践踏,如果有人再从中作乱,岂不是真正的暴行?

诸葛亮有组织,有次序,有目标,有目的地,有计划的撤退,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安全,怎么成了暴行呢?

此论不成立!

由网友 西山驿磐石 提供的答案:

在三国演义中,当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安排蜀军全线撤退,在蜀军军事撤退的同时,民政方面也具体安排。

先是急唤关兴张苞:各引三千精兵,往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只鼓噪呐喊,以为疑兵。令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令心腹人往天水安定南安三郡,让军民人等一起避入汉中,让人专门去接姜维老母进入汉中。

从诸多行动中可以看到,当街亭列柳城等地蜀军兵败之后,诸葛亮实际上安排的是一次蜀汉阶段性的总退却,其中所有手段,尤其是迁移三郡官吏百姓的手段,既不是善举也不是暴政,只是当时战争中,争夺人口一种常见手段而已。

说是善意,百姓迁入汉中后,很大程度上会得到妥善安置,生产生活秩序必定会迅速恢复,说是暴政,毕竟对于那个时代人来说,故土难离,千里迁移,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蜀军的手段也必然是一言难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那个时代来说,人口意味着兵员,财富等等一系列的增减,迁移人口,拆毁城市,在削弱敌人的同时增强自己,乃是封建时代有效的常用的战争办法,古往今来时长有所出现。

不仅是诸葛亮,即使是后世皇太极,也在不断绕道入关的过程中乐此不疲。一方面自家人口大增,国力日渐增强,另一方面让明朝京畿地区一片荒芜,面对清兵入关毫无还手之力。大清朝最终入主中原,这一系列前期入关劫掠和削弱,也是功不可没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