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开放智境 提供的答案:
西安大雁塔是唐朝著名天竺高僧玄奘于公元652年修建的一座佛塔,原名为慈恩寺西院浮屠,后来改名为大雁塔。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之一,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路,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现存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文物之一。
大雁塔的修建始于唐朝贞观元年,主要是为了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佛教经卷和佛像,并推广释迦牟尼的教诲。最初的大雁塔为五层,后来加盖到了九层,层数和高度在之后几次修改后最终固定为七层。大雁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塔体采用了传统的寺院式塔的建筑形式,典雅大气,整体造型雄伟壮观。
在唐代,大雁塔就是非常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来游览和朝拜。除了在宗教和文化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外,大雁塔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时刻。例如,《法华经》在此翻译完成,并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此停留,如韩愈、李白、白居易等。
如今,大雁塔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工业技术与文艺创作的高度达到与世界文化和艺术著作并立的高度。同时,大雁塔也是中外文人墨客笔下的美丽传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安大雁塔作为中国最早的佛教文化遗产之一
由网友 煮酒君 提供的答案:
隋代无漏寺,至唐高祖武德年间已近毁灭,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时为太子李治以其母文德皇后恩典重建无漏寺,更名为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因皇家认真的雪修造,规模宏大,占地近四百亩,院落十余,涵盖大殿、大佛殿、翻经院、元果院等,房间数量近两千,可谓震撼人心——大慈恩寺因此一举成为长安城内最著名的佛寺。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归来,自天竺取回大量佛舍利,八尊佛像,佛经凡657部。归来后,玄奘法师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地翻译佛经74部,达1335卷。大慈恩寺落成后,玄奘成为主持,为求安放舍利,防止经卷散失、火灾等,"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玄奘准备在慈恩寺建造一座古塔。因玄奘立意建造的佛塔工程浩大,唐高宗诏令朝廷进行建造佛塔事宜。《大慈恩寺志》对这段过往进行详细的交待,"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大雁塔由是建成。
玄奘法师主持修造的大雁塔,没有按照当时中国的佛塔形式建造,而是依照印度窣堵婆形制进行修砌。大雁塔不能攀登,第一层,都保存相当数量的佛舍利和经书,使用材料为砖面土心,管中窥豹,玄奘恢复佛塔地位之心可见一斑。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载,摩伽陀国因陀罗势罗数河山里有雁塔,有大雁前赴后继地开悟——大雁塔之名大概来源于此。将此塔命名为"大雁塔",也体现了玄奘追索印度佛教正宗的愿望。不过,玄奘所求终于还是倒了下来,此后,佛塔崇拜一去不返,而昔日修造的大雁塔,由于建材为砖面土心,经五十余年风吹雨淋,亦逐渐毁坏。
长安年间(公元701年-公元704年),大雁塔在原址上重建,以青砖为建材,并将五层改为七层,恢复了楼阁塔的形制,高达六十四米。重建的大雁塔,雄浑厚重,又有深厚的佛学文化涵养,较前人所建更合符游客之心,后来竟逐渐被开发出了"雁塔题名"的俗世游览"项目",这又为它积累了深厚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学底蕴。
重建起来的大雁塔,在稳固性能上,远较砖面土心的"玄奘造"要强,自唐到明,"大慈恩寺奄然于世,度过了‘住劫"中最艰难、最寂寞的时光",虽大慈恩寺屡次遭遇兵祸损毁,但大雁塔却屹立不倒。
以青砖为建材的大雁塔,虽然不惧人祸,却是抗不住天灾,至明代西安大地震时,不但塔身被震裂,就连塔顶也掉了下来。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604年),明人对大雁塔进行了"维护",在外表上加了层两尺厚的"塔壳",此后,虽风流人物过尽,而独大雁塔屹立不倒。大慈恩寺又经数次损毁,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寺庙进行整修,到如今,已经形成规模浩大的大雁塔曲江风景区。
由网友 关中客 提供的答案:
秦川八百里,自古帝王州,屈指数长安。梦回长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如今的长安,它叫西安。连接长安和西安之间的,是浩瀚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而其中的一院寺,一个和尚,一个传奇,一座塔,造就了今天西安的象征和标志。这座塔就是西安市徽上那座巍峨古塔---大雁塔。
大雁塔的诞生,和佛教密不可分。陕西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浓厚的佛学氛围。在世界佛教南传和北传的两大体系中,陕西关中地区是北传佛教的翻译传播中心。位于关中的长安也就成了佛教在中国内地的最早传播地,也是中国佛教开始快速推进发展的发源地。自从后秦时期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大寺(今西安草堂寺)创立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以来,长安迅速发展为中国佛教最大的译经重镇。那些至今依然盛行的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法华经》等,均出自长安。
在关中浓厚的佛学氛围下,北魏道武帝时期,一座新的寺院在长安城南诞生,这就是净觉寺。然而在长安众多的寺院之中,净觉寺寂寂无名。到了隋文帝时期,净觉寺也只剩了一堆遗迹。笃信佛教的隋文帝便在净觉寺故址上修建了无漏寺。隋唐时期,寺因僧显,如果某寺有僧参与奉送舍利,本身即彰显出该寺的地位。位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前身)晋昌坊的无漏寺,其规模虽占半坊之地,但寺中只有一人参与奉送舍利,可见无漏寺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到了唐武德初年,无漏寺被废。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己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驾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十一岁的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在征得父亲唐太宗的同意之后,下令在长安城内的旧废寺院之中,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按照太子李治的要求,最后选址在北魏的净觉寺,后来隋代的无漏寺旧址营建新寺。
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之后,营造新寺的官员最终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的建造方案。按照设计,新的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新寺建成之后,奉唐太宗李世民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与此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
建成后的大慈恩寺,虽然不能和当时长安城中的大庄严寺相媲美,但作为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还是有着宏大的规模和显赫的地位。这样的一座寺院,势必需要一位与之相匹配的高僧大德前来驻锡,刚西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成为不二的人选。
玄奘法师求法归来后, 原本是想去嵩山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让其留在京都长安,以便日后经常见面交流。于是安排玄奘法师去了长安城南的弘福寺充上座,住持寺务,翻译佛经。同时唐太宗也希望玄奘法师能把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以扬大唐之国威。弘福寺作为皇家寺院,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追思其母窦太后而修建。玄奘在宏福寺一边翻译佛经,一边口述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由徒弟辩机记录整理出了一部世界不朽名著《大唐西域记》。
大慈恩寺的落成,也算圆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父子对长孙皇后追思的愿望,让玄奘法师来主持寺务再合适不过。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十二月,唐太宗为玄奘法师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描述,玄奘法师成了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
玄奘法师从天竺请回了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佛经梵文原典657部。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多罗树叶代之。玄奘法师取回的这些佛经均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种贝树叶子在干燥之后,容易发生失火现象。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唐永徽三年公元(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为由上书朝廷,希望在大慈恩寺正门外建造一座30丈的石塔用来保存这些佛教珍宝。唐高宗李治以用石造塔工程大,难以速成,又不愿玄奘法师辛劳为由,拒绝玄奘法师的要求,只是恩准在大慈恩寺西院建一座五层砖塔。
在玄奘法师的亲自督造下,历时两年,五层砖塔最终建成。这座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大觉塔)而建。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中心皆存舍利;塔最上层以石为室,内藏有佛经和佛像;塔最下层南外壁有两座石碑,左边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侧为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所撰写《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皆由褚遂良所书写。
这座塔最初名称为"慈恩寺塔",之后被改称为了"雁塔"。 而关于"雁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是根据"埋雁建塔"的典故来命名的。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大雁塔最初形状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如今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还有一种说法是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遇到绝境,幸而飞来大雁引路,才得以脱险。以上两种说法,也许都和大慈恩寺的"雁塔"命名有关。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其外观形似大慈恩寺的雁塔又小于雁塔,为了区分两座佛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荐福寺的佛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至此,唐长安城内形成了西南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双木塔,东南大慈恩寺和荐福寺双砖塔的地标格局。
大雁塔最初的印度风格样式并没有让长安城的百姓感到多少愉悦,反而觉得这样外来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显得十分突兀。于是唐高宗李治下令对大雁塔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在经历了之后五十年的风雨洗礼后,由于大雁塔是砖面土心结构,砖缝中草木丛生,最终导致塔身损毁。
唐长安年间(公元701—公元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关于这次修建大雁塔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在原塔的基础上,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十层;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拆掉原塔,在原址上依东夏刹表旧式"重新建造七层青砖塔,高三百尺。到了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公元779年),被改建为了十层。无论那种说法,最终大雁塔由九层增至十层是事实。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题名。从唐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公元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然而到了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李德裕出任宰相。以门荫入仕的李德裕对进士题名的"浮薄"习气极为厌恶,便上奏请求取消旧制,于是大雁塔以前题名的进士字迹全被刮去。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雁塔题名才恢复如故。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八千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大雁塔现存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唐朝末年, 大雁塔惨遭兵燹,从十层变为七层。五代时期的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修缮。从此,大雁塔保留了七层的格局。
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关中地区已经失去往日的地位。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历遭兵燹战火,已经残垣断壁。但是作为佛教重地的大慈恩寺香火依旧,大雁塔游人如织。然而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两场大火,使得大雁塔从此衰败,很少有人再去,大雁塔在宋代基本上已经荒废。
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元军拖雷部攻破凤翔,金哀宗命令放弃京兆(今西安),军民全部内迁河南。在这次战火中,昔日占长安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间(包括翻经院)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被彻底焚毁,只剩下一座破败的大雁塔。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慈恩寺,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今天的大慈恩寺是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唐大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明朝时期,关中地区发生了几次大的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当时大慈恩寺所在的咸宁县组织对大雁塔进行第五次维修,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重新修缮塔内楼梯,在唐末剩余七层的塔体外则完整地包砌36至60厘米的砖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虽然后世的清代、民国以及近代对大雁塔也进行过修缮,但是整体没有大的改观。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外观是明代修缮的大雁塔。
在关中的佛教古刹中,法门寺是因塔而建寺,而大雁塔则是因寺而建塔。古塔的地下一般都建有地宫,当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的文物轰动世界,而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当年玄奘法师西去求法带回的佛教珍宝就藏在大雁塔下的地宫之中。
玄奘法师为了存放从天竺带回的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说明。在修建大雁塔时,这些舍利都安放在塔中。武则天在改造大雁塔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今天大雁塔中所供奉的舍利为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所赠,弥补了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大雁塔第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大慈恩寺的唐代遗存唯有大雁塔以及玄奘法师当年亲手竖立于塔前的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由褚遂良手书,于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除此之外,大雁塔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
今天,大唐王朝早已烟消云散,盛世的荣光留给后人一座城;西天求经早已家喻户晓,大德的高僧为后世留下一座塔。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正像天安门之于北京,六和塔之于杭州,五层楼之于广州。西安的美,美在它是古都,有钟楼,有城墙,有大雁塔。在那任何一块砖瓦中,都能找寻到历史,耳边也回响着诗歌的名句。让人感到厚重。
由网友 国粹繁荣绚丽日 提供的答案:
"大雁塔",系雁塔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旧有雁塔两处。
大雁塔,在慈恩寺,唐.高宗永徽四年建,僧玄奘以藏凡本佛经。初仅五层,於武后(武曌)长安年中倒塌,后寻重建增为十层。今塔七层。
该塔,初名慈恩寺塔。又以佛教故事有菩萨化身为雁舍布施故事,称为大雁塔。圣教序碑又在此塔下,即唐代进士题名处。
解放后,大雁塔与另建于中宗景龙年间荐福寺的小雁塔,俱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又是什么关系呢?
慈恩寺,乃古迹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宋时以毁,仅存雁塔。今寺为近代所建,在陕西西安市南郊。
唐.贞观二十二年李治(高宗)为太子时,就隋.无漏(佛教称烦恼为漏。无漏,谓以真智消除烦恼。)寺旧址为母后长孙氏建立,故名慈恩寺。
唐玄奘自印度学佛归国,曾住该寺翻经院,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近八年之久,並倡议在寺旁建塔,用以收藏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像。
全盛时寺有十余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中宗)神龙以来,进士登科,皇帝赐宴曲江上,题名雁塔。
唐代诗人杜甫、岑参、白居易等,均有慈恩寺咏怀诗篇。
由网友 国家人文历史 提供的答案:
大雁塔,西安1300多年的地标性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高度。它原是为玄奘法师而建,用于收藏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佛像和舍利。
大雁塔始建于唐帝国最兴盛的时期。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24岁,初登帝位、意气风发。这一年,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遣使入贡;全国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了380万户;入宫刚一年多的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
玄奘法师回国从事经书翻译工作已经7年。为了能妥善保管好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的经像舍利,他上书皇帝,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仿火难"为由,恳请在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石塔,并附上了图表。在玄奘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浮屠量高三十丈。拟以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可见,玄奘想建的是一座完全印度样式的巨型石塔。
高宗否决了这个方案,他认为"所营功大,恐难卒成"。最后,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中心是土,砖砌表面的塔,"仿西域窣堵坡制度"(窣,音同苏),共五层,高一百九十尺。工程耗时两年,玄奘甚至"亲负箕畚,担运砖石"。可惜这座塔由于是砖表土心,质量不好,四十多年就逐渐坍塌了。
长安年间(701—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全部改用砖石砌筑,"依东夏刹表旧式",共七层,高三百尺,现存大雁塔即是此次修建。无论是一百九十尺还是三百尺,从高度(通高64.5米)上看,大雁塔都堪称唐代的摩天大楼。
另外,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慈恩寺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8000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
由网友 巴山老井 提供的答案:
西安大雁塔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主持建造的。是玄奘法师用来存放从西域带回的梵文经典、佛像、舍利的。
唐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保存经丝绸之路从天竺(印度)带回长安的佛像、经卷,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最初修建了五层,后来又加盖至九层,再后来,大雁塔的高度和层数又有多次的更改,最后固定为我们现在所见的七层。现在的大雁塔通高64.517米,底层的边长为25.5米。
大雁塔的前世今生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因此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唐朝一位名叫玄奘的高僧,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度一带考察、旅游、学习了一圈,回到了大唐首都长安。作为一名高僧法师,他带回了大量的舍利、佛像和梵文经典等,为了供奉这些宝贝,他领导了一批"农民工"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这就是慈恩寺塔。
在后来的若干年内,慈恩寺塔几经改建,慈恩寺塔时而加高,时而降低,最后才定格在七层高,名字也由慈恩寺塔改为大雁塔。
大雁塔是因寺建塔,寺在先,塔在后,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塔先寺后)刚好相反。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室敕令并主持建造修建的皇家寺院,是唐长安城内最宏丽、最著名的佛寺,规模宏大、地位显赫。
玄奘法师为大慈恩寺的"寺长"也就是第一任住持方丈,被佛门弟子们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法师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单人独骑,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游学西域(这是最早的研学之旅吧)。他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徒步五万余里的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要有成就还得留学外国呀)。后来他又用了五年时间游遍了天竺佛国,研学寻道(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有道理的),终成正果。
16年后的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大师带着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回到了长安的家中——大慈恩寺。
几年后,他就在大慈恩寺内修建了大雁塔,用来收藏这些舍利、佛像和经卷。关键是他要在这座大雁塔内把些梵文经卷翻译成人话呢。
玄奘法师其人
玄奘,唐代高僧,陈姓、名祎、洛阳偃师缑氏镇人。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游学西域,研习了《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量论》、《对法论》、《百论》、《中论》、《俱舍论》、《顺正理论》、《大毗婆沙论》、《声明论》、《因明论》等论典(不用说精通,就是能记住这些学问的名字也可称大师了)。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
实际上,玄奘法师在我心中的印象是这样的:唐代高僧,所以叫唐僧,白白胖胖的,成天只会"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也会念一些"@#%¥…&**)&*()&…¥%&",然后就是大圣徒弟捂着脑袋大喊起来:"师傅,别念了,别念了……"。
还有就是唐僧肉很好吃,可以长生不老,所以那么多的妖魔鬼怪都要吃他的肉肉。
妖怪没吃到唐僧肉,但现在的人有好多倒是吃了不少的唐僧肉。
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底层南门洞的两侧嵌置有两块碑石,西边碑石上的文字是由右向左书写的,内容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边碑石上的文字是由左向右书写的,内容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世称《雁塔圣教》。
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由玄奘法师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门票信息
大慈恩寺50元/人,登塔30元/人。
由网友 三维观时空 提供的答案:
大雁塔在西安市南四公里处的慈恩寺西院,建于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玄奘取经回国后,从弘福寺移到这座寺里专译佛经,创立法相宗,并倡议修建大雁塔,贮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建塔时,他亲自担筐运送砖石。塔基仿照印度鞑榇[chèn衬]国佛塔的样式,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塔的最上层原来有太宗所作"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书写,称"雁塔圣教",是书法中的精品,现嵌在塔下南门洞两侧壁间。
慈恩寺早于大雁塔,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纪念亡母文德皇后以报答养育之恩而修建"慈恩寺"。当时,共有十三处院落,房屋达一千九百八十七间,并请赴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务,著名的画家阎立本、吴道子都在此绘制过壁画,可见规模之宏大。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内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经籍。现在的塔名是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离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众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决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塔,后改造为七层方形楼阁式,唐大历年间再改为十层,到明代,又以砖面加砌唐塔之外。现塔身通高64米,每层为仿木结构,底层门楣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塔底层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均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
大雁塔的得名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这种形制。另一说法是:按照印度佛教说,当初佛教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两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一座小乘佛教寺院的和尚买不到肉做饭,正好这天是菩萨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仰面望着雁群自言自语道:"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这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折翅坠地。全寺和尚大惊失色,领悟出这大雁分明是菩萨化现。他们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从此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大雁塔。
再一说法是: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沙漠,后来得到大雁引领,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建造这座佛塔是为了报答菩萨所化身指点迷津的大雁之恩。
还有一种说法:它和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的佛教故事有关。唐代人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鸟类,因此得名雁塔。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国的结果。也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
由网友 三斤杂谈 提供的答案:
西安大雁塔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高僧玄奘而建造的,其原名为"陋室",唐玄宗时改名为"大雁塔"。该塔始建于公元652年,经过多次扩建和重修,如今的大雁塔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文化古迹之一。
大雁塔的历史意义非常重要。首先,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结构砖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珍贵遗产。其次,大雁塔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佛教文化和文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玄奘法师取经西天的历程不仅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也使唐代佛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后,大雁塔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由网友 肖邦青史谈 提供的答案:
大家都知道,大雁塔是西安著名的历史文物,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2014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这个塔是谁主持建造的呢?我们往下看。
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市南面的慈恩寺内,可是慈恩寺并不是和大雁塔同时建造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慈恩寺是唐太宗时期的太子李治在贞观22年为他的母亲长孙皇后追荐冥福而建。到了唐高宗时期,为了供奉玄奘法师(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由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经书而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
几年后,唐高宗亲手写《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因此大雁塔又叫慈恩寺塔。武则天称帝后,将塔层加10层,后经兵火战乱,仅剩7层。五代后唐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修缮大雁塔,金元的战火寺院尽毁了,仅存大雁塔。明朝万历年间,又加以修饰了,并流传至今。
大雁塔最初是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成现在的样式,而现在的样式与最初的样式是有区别的。最初大雁塔是窣(sū)堵坡形,而后逐渐变成中原建筑的特点。因此,大雁塔是唐都长安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也证明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塔内收藏的贝叶经也是珍贵的佛教文物。
由网友 文藻巧翁 提供的答案:
【大雁塔】在西安市城南慈恩寺内。唐永徽三年(652年),慈恩寺住持玄奘为保护贮藏佛家经典,由唐高宗李治资助,在寺内西院建塔。塔仿西域形式,方形五层,砖表土心。武周长安年间,用纯青砖改建七层,大历年间又改为十层,后经兵火,只存七层。明代又在表层砌砖加固,直至于今。塔高六十四米,内有盘梯可登。塔门上刻有菩萨像与图案,极为精緻。塔下南面两侧有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高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均诸遂良书写。
【慈恩寺】原是隋代无漏。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要为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追荐阴福,下令选择"挟带林泉,务尽名胜"之地建寺,选中这里。因寺院为追念慈母恩德而建,故得名慈恩寺。
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规模宏大,占地342亩。这座寺院由大殿、大佛殿、塔北殿、翻经院、元果院、太真院、东院、西院、浴室院等13座庭院组成。后毁于唐未战乱,仅存大雁塔。寺院虽经多次重修,都不及唐代规模。现在的寺院建筑范围仅是唐慈恩寺的西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