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民国时代,国民党军队的武器,来源众多?

由网友 度度狼gg 提供的答案:

三十年代四川大小军阀之所以能被蒋介石收服,至少是表面遵从号令,没有公开与蒋系中央军武力对抗,与1932年的"漫川关战役"和1934年的"松潘战役"关系甚大,胡宗南的第一师在上述战役中以优良的装备重创红军二个方面军的主力部队,一个加强营就在毛尔盖坚守八天不破。而刘湘发动对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攻"时,20万川军损失8万有余,大败而归,由此川中军阀认清了与中央军的装备与战力之差,不得不服。

(手持晋造汤姆逊的红军战士)

民国时期所谓的"国民党军队"包括蒋介石的中央军和若干地方实力派军队,虽都挂"青天白日"帽徽,只是表面统一而已。这些部队所装备的武器之所以称为"万国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政治、经济、地理等多方面因素。

历史沿革。

蒋系中央军由于有江浙财团的支持、以及掌握着"中央政府"资源和较多的出海口,武器获得最为便利,但仍然被国际关系所影响,先后经历了四个时期:

1924到1926年时间段,黄埔建校和建军,主要依靠苏联的武器援助;
1927到1937年的"黄金十年"因为分共与苏联翻脸,利用中央财政转而从德国进口武器;
1938年德国在日本压力下撤回全部军事顾问,也不再对华输入武器,苏联为牵制日本再次援华;
1941年苏联与日本签定《日苏中立条约》,再次抛弃中国,成为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
1943年以后,随着美国参战,根据《租借法案》开始逐步向国民党军队提供美械,1944年达到高潮。

也就是说,仅国民党中央军就经过了苏械-德械-苏械-美械的四次主流武器装备变化。

(手持巩式手榴弹的德械师士兵)

军工贫弱。

旧中国是个农业国,钢铁和军工等重工业非常落后,国民政府接收的主要是北洋时期的兵工厂,主要有汉阳兵工厂(代表作品汉阳造步枪)、金陵机器制造局(迫击炮、二四式重机枪)、巩县兵工厂(巩式手榴弹)等,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被张学良送给了日寇,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自产自用,而其他地区军阀的军工企业几乎就是作坊规模,很难大量生产制式武器。虽经国民政府在十年间大力整顿,受限于财力、技术等仍不能满足军队需要,尤其是这十年内战不止,也使军工生产虽有起色,却没有质的提升。

抗战爆发后,国府将华东和华中的主要军工企业内迁,途中损失颇大;并且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战场打扫权基本归于日寇,所以武器装备损耗严重,重庆和四川的兵工厂加班加点也补充不及,蒋介石只能尽量满足所部中央军的武器配发,仍显力不从心。至于杂牌军和地方部队,那就各凭本事了。

政治影响。

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各路军阀纷纷寻找政治靠山,成为列强的势力代言人,直系亲英美,皖系亲日,其他实力派自然也引进了各色武器。李宗仁新桂系获得的是英式和日式武器、龙云滇军靠近越南获得法式武器、冯玉祥西北军曾经获得相当的苏式武器、张作霖奉军以日式武器为主、四川军阀由于派系众多身处内陆能弄到什么就是什么、阎锡山是日式加"晋造"、盛世才是苏式,连欧洲小国捷克、比利时等都跑来中国推销武器,混乱的一塌糊涂。到抗日战争中,使中国军队的弹药补充和装备制式深受其害。极大影响了部队战斗力。

1936年中日战争迫在眉睫,国府军事采购团借参加英王加冕之机,在欧洲紧急订购了2亿美元的军火,包括英国、法国的飞机60架、意大利装甲汽车100余辆、美国飞机200余架、比利时步枪5万多支、捷克的轻机枪2000挺,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万国货的后遗症也随之体现出来,弹药、零件、维修和保养,都令国军大为头疼。

(中央军装备的二四式重机枪)

财力有限。

如果全靠买买买,似乎也能完成中国军队的武器制式化,但是旧中国实在太穷了,蒋介石和各地方军阀养着几百万军队,仅军饷一项就使国力不堪重负,国府几次缩编军队都未能成功,没有哪一派势力愿意裁撤部队。而南京政府成立后为了恢复国际信用和争取政治支持,承认了晚清到北洋时期的巨额外债义务,尽管关税在宋子文等人的努力下有所提高,仍然是入不敷出,蒋介石为了保持对其他派系的军事优势,军费只增不减,两人多次大吵。

庞大的军饷支出,使国民政府在军工生产和外购武器方面也困难重重,对德军购时不得不以钨、锡、锌等矿产易货,到1935年11月,也不过进口了1万支步枪(1亿发子弹)、5000挺捷克式轻机枪、5000把驳壳枪,仅能满足第一批德械部队的装备,根本无法完成组建60个"调整师"的任务。1936到1937年加大了武器采购,约计马克沁重机枪2000余挺、手枪3万支及数百门各型火炮,对于100多万中央军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大部分轻武器还得靠国内仿制,这又回到了第二条。

抗日战争,是一个农业大国对抗一个完成工业化的东亚军事强国,艰苦卓绝非语言可以描述。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747条回答。

不应该说是国民党军队,应该是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

这是因为,抗战时期的国军并不是国民党的军队,也包括共产党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派系部队。这其中一些军队压根同国民党没有关系,甚至长期为敌。

将国民革命军说成国民党军队,是不符合历史的。

至于来源众多,原因如下:

第一,军阀割据的原因。

因为军阀割据,中国的兵工厂分数不同的军阀。

比如东北的兵工厂属于奉系军阀,有着自己一套系统,制造的武器很多都是日式,因为有日本人的援助。

再比如,广东,江苏,河南、陕西,山西、四川等地都有兵工厂,武器弹药都有自己的体系。

尤其是山西的阎锡山,步枪是日式,冲锋枪是美式,手枪是德式,五花八门,自成体系。

第二,军购的原因。

因为中国军工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实战需要的武器弹药,只能外购。

而各军阀外购的渠道不同,有的是英美,有的是日德,还有苏联甚至意大利,以及欧洲小国。

比如云南龙云的滇军,主要从法国购买武器装备,有大量法式武器。

再比如粤系军阀同英国关系不错,很多武器装备都是英式的。

第三,抗战时期总体制式统一。

到了抗战期间,轻武器就统一了起来。

步枪来说,主要是汉阳造和中正式。

机枪,则是捷克式轻机枪和法拉利轻机枪。

重机枪为二四式、三十式。

手枪主要是盒子炮。

由于以上武器数量不足,还是五花八门进口了不少各国的武器。

一个国家完成武器自产,才能实现制式化,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实,如果没有可靠的外援,仅仅造炮的难度就很大。

在二战期间,全世界可以制造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的国家,屈指可数,无非也就是那几个列强。普通的中等发达国家,也是没有制造能力。

中国从清末以来,虽然也自产很多火炮,但只要是口径较大的长生管火炮,绝大部分是来料加工,或者更彻底的是零件组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制。

仅仅炮管制造这一项,直到民国中后期才具备了技术,也能制造出合适的炮钢。

由网友 不沉的经远 提供的答案:

在民国时代,中国的军队装备确实非常繁杂,即使是国民政府的中央军,装备也是五花八门,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来说,军队装备繁杂是有着历史原因。

自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购买武器武装清军时,就因为缺乏规划,加上清政府和各地督抚在买武器时常常被西方军火掮客左右,所买的武器就五花八门,差不多所有西方国家的武器都有购买。像左宗棠西征时,所部共装备的洋枪不过2万多枝,但是却有七八种型号之多。

前督臣左宗棠、抚臣刘锦棠出关,携运后膛来福马枪,哈乞开斯、马蹄泥、标针快,利名登、七响、八响、十三响枪共二万余杆。

这种情况无疑对后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一直到了袁世凯编练新军时,才提出新军采用统一的马步枪,以减轻负担。

曼利夏M1895式步枪

袁世凯一开始选中的是奥地利的曼利夏M1895式步枪作为新军的制式步枪。不过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曼利夏M1895式步枪的性能不佳,最终未能推广,此后决定改用德国的毛瑟步枪。后来又因为日本距离中国近,又采购了一批日本的步枪。加上汉阳厂自己生产的汉阳造,北洋军装备的步枪中数量比较多的就有四种。至于北洋军装备的大炮也有格鲁森、克虏伯、克鲁苏、日式和国产的多种类型。

辛亥革命民国成立以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时期。这一时期各路军阀大多自己购买武器,因此还是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后来列强对华实行武器禁运以后,能买到什么就买什么,更没讲究,装备就更杂了。

法式装备的滇军

而国民政府中央军开始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基础组建的第一军。初期其主要装备是苏联援助的莫辛纳甘步枪。不过随着北伐战争的进行,一路上第一军不断收编、吞并其他军阀的部队。

到了国民政府成立时,中央军已经从最初的一万多人扩编到了五十万之众,这装备就跟着混杂起来了。

其次受限于财政原因,国民政府未能统一装备

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又经历了新军阀混战,直到中原大战以后,才有余暇考虑统一制式武器这个问题。

由于此时国内毛瑟系列的步枪最多,加上此时老蒋聘用德国顾问帮忙整编部队,和德国关系较好,所以最终决定以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原型进行仿制,这也就是后来的中正式步枪。

ZB-26轻机枪

此外国民政府还选中了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博福斯山炮等武器为军队制式装备,并购买、仿制装备各军。然而由于财政紧张,国内工业底子薄弱,生产能力有限。所以这一换装过程实际上到抗战爆发时,也只是刚刚起步而已。

博福斯山炮

抗战爆发以后,因为时局所限,武器就更谈不上统一了

抗战爆发以后,由于此时战情紧迫,已经顾不上什么统一装备了。国民政府大量向国外采购武器。像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比利时订购了15万支步枪,在捷克订购了十万支VZ24步枪,在德国订购十一万支毛瑟标准式。当然,因为战争原因,这些订货相当部分没有到位,不过可以想见当时的混乱程度。

此后不久苏联为了牵制日本的需要,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其提供的武器包括莫辛纳甘步枪、马克西姆机枪、马克西姆-托加莱夫机枪、德克恰廖夫机枪、37毫米反坦克炮、76毫米高射炮、76毫米野炮、115毫米榴弹炮等等。

苏制T26坦克部队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自顾不暇,对华武器援助很快停止。好在1941年3月11日美国通过《租借法案》以后不久,中国又成了美国的援助对象,此后美国的武器又大量涌入。

美式m1a1型75毫米山炮

而到了抗战胜利,国民政府又接收了侵华日军100多万人的武器装备。所以此时形成了日械、美械、国械和此前进口的英、德、苏、捷克式武器混杂的局面。

国民党军真正完成武器统一,还是要逃到台湾以后大量接收美援才实现。

由网友 王司徒吃瓜 提供的答案:

何止中华民国时代,时间再往前拨拨,大清朝还不是万国造。

我们总在历史书中看到一句话——"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

"落后的农业国",不就是答案么?

没有先进发达的工业,甚至不具备某些工业能力,就不会有完备的国产武器生产能力。

用不上国产货,就只能高价买洋人的进口货。

大清的时候还算不错,一直在搞武器研发和工业提升,还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委员会步枪生产线。

网络段子经常说:大清蠢笨,不懂啥叫德国毛瑟,被人家拿垃圾委员会步枪骗了。

他们哪知道,委员会1888步枪大清1891年开始联系引进,1894年开始生产,德国人自己到1898年才开始用毛瑟G98淘汰1888。

当时落后的中国拿到了世界上刚刚出现的,最先进的无烟火药枪械和弹药技术,堪比黑蜀黍搞到苏霍伊。

但大清总体上也是个买买买,从阿姆斯特朗到克虏伯,从步枪大炮到军舰,手是剁了一截又一截。

而且随着"我大清"一步步坠入深渊,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各列强"利益均沾"的瓜分对象,这购买武器的花色也就更多更滥了。

清朝灭亡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时代,更黑暗的时刻到来,

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大小军阀皆以武力划分阶级和势力范围,因此购买进口武器成了军阀们最日常的行为。

这与今天世界各地的军阀势力差不多,比如非洲那些黄金和"血钻"军阀,他们一边搜刮民脂民膏,一边朝国外军火商大肆下单,以此壮大武力、扩大势力范围。

只不过今天的军火商,当年在中国被称为"洋行"。

洋行盘踞在各地通商口岸,由跨国公司或本地买办管理,专门对军阀倾销武器装备。

这更是进一步造成了中国当时的"万国造"横行。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各国为了处理剩余物资和战场破烂,将许多武器打包卖给中国。

李云龙那门比较费老婆的"意大利炮",其实是门法国炮,被转卖又转卖,流落到了中国。

一般的军阀买不起飞机大炮,主要以枪械、弹药、士兵装备为主。

但有些大军阀,不仅买得起飞机坦克,甚至还会购进生产线和技术,自己开厂生产。

如奉系军阀张作霖,他进口了法国的雷诺坦克,还进口了300多架各色飞机,引进奥地利技术开发"辽十三"步枪,自己生产火炮。

山西的阎锡山也挺厉害,他甚至引进了美国汤普森的技术,自己开发了晋造汤普森冲锋枪,比美军装备还早很多年。

但是,军阀也都是工业瘸子,他们引进了生产线,然后还需要进口工业原料、钢铁,所制作的东西也大都是国外产品的山寨改进版。

大清著名的汉阳铁厂,当年已经被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洋行和买办倾销的进口货挤垮了。

中国的军事工业能力其实一直都被日本人盯在眼里,前有918,后有77,中国的军工能力只要进步一次,就让日本人掐一次。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对外通道的锁死,国民政府除了大力自造和缴获以外,只能从有限的狭窄通道中获取进口武器,这反倒降低了轻武器万国造的程度。

等抗战打完,美系武器在国军中占据了一小部分比例。除了有抗战中成长起来的美械部队因素外,与国民政府疯狂砸钱打内战亦有不小的关系。

因为缴获、受降了大批日械,日系武器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不比国军自己传承多年的德系轻武器小。

中国真正摈除万国造,需要等到解放以后。

根据50年代初的统计,中国当时仅枪炮就有110种样式,82种口径,产地能扒拉出20多个国家。

所以,解放军根据正规化的需求,直接选用了苏式武器,并实现了相关标准的自产,一股脑将万国造统统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由网友 凯撒历史屋 提供的答案: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要应对日本军国主义大兵压境,但苦于自身军工基础薄弱,无力赶造大量武器,只得多方外购,才造成来源众多的武器装备"万国造"现象。

抗日战争爆发时,当时国军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前线部队作战的基本需求是步枪,轻机枪和重机枪。1937年10月,当时的国民党军政部制定了《增购械弹计划》,在经过一番研究分析后,得出当时中国维持抗战最急需的外国军火包括两万挺轻机枪,4500挺重机枪与11亿发枪弹,这个数量只能多,不能少。

而根据之前中国赖以建立德械部队的中德易货协定,在此时却发不上力。抗战爆发时,德国自身正在全力扩军,准备吞噬整个欧洲,因此绝对不可能舍己救人,将自己现成的机枪与枪弹售与中国,可以说无论中国给多少钱,德国人都不会卖一枪一弹。

德国人没有指望了,校长只能把眼光盯向美英法诸强,而美英法三强眼见中国和日本打得热火朝天,一时也分不出胜负,心里也犯嘀咕,万一押宝押中国押错了,保不齐日本就会撕下面皮染指他们在亚洲地区的殖民地,于是也不愿意出售武器给中国。

当时的世界军火生产五强,美,英,法,德,四家都不愿开门做生意,五强还剩最后一家,意大利,意大利那厮就更不会卖了,人家墨索里尼早已经和东条英机歃血为盟了,岂会为了你中国这几两碎银子,出卖自己轴心国的盟友呢?!

转来转去,几个世界大国仅剩最后一家了,我们的苏联老大哥,看来没有其他选择了。

于是1937年8月,中苏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俄向国民政府提供1亿法币易货军售贷款,但是这个条约也有让国民政府饶头,因为苏联老大哥提供后的枪支无法使用当时国军的德系"毛瑟"弹药,如果大量采购苏制枪支,将给本就水平低下的后勤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中国只能用苏联贷款抢购苏造飞机和火炮,轻武器只能另寻其他门路了。

而当时,在欧洲的德系武器供货商很多,比利时,奥地利,捷克,不仅造的一手好军火,也都是有钱就交货的主,至于你们拿到武器了去灭谁,他们一点都不关心。

1937年4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蒋介石以孙孔祥熙为特使遍访欧洲各国,寻找德国以外的军火来源。在经过一番比较之后,孔祥熙陆续签下大单。

抗战爆发后的第1个月,孔祥熙在比利时向FN兵工厂一口气购买1,155万发毛瑟枪弹与3000挺比造轻机枪。

到了淞沪会战最激烈的9月,与中国一向没有生意往来的奥地利和匈牙利也开始向中国出售毛瑟枪弹,而对日作战中奇缺的战防炮,奥地利一家公司正好有100门47毫米战防炮的现货,也立马被中国买下。

就连当时在欧洲处在纳粹阴影下,行将亡国的捷克,也对中国释放出最大的善意。

淞沪会战爆发后,捷克直接拨出军队中使用的轻机枪给中国。同样国难当头,当时的捷克总统爱德华·贝内斯深受800壮士抗敌精神的感动,除了放手签下1万挺轻机枪的巨大订单外,甚至还亲自赠送全套"捷克造"机枪图样,并装满7大箱,派专人押送回中国。中国至此方能完全自制"捷克造"轻机枪,不需再向捷克买枪。

此后在抗战爆发后的那一段时间,越南海防港的码头几乎被中国从各国抢购的军火物资塞满,,当时国民政府驻越办事处处长陈修和回忆道,"码头仓库,货物充塞,沿江马路,机器材料堆积如山。"

就这样,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开始拿着得来不易的"万国造"武器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以史为鉴,以史为思,以史为炬##,欢迎关注@凯撒观天下,期待您的点赞,评论,转发!

由网友 兵说 提供的答案: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1928年4月,东北王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随后张学良成为了新的东北王。在12月份的时候,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蒋校长也终于实现了他所谓的"南北统一"。但是,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军阀林立,大战不断,小战经常发生。这些军阀大部分是没有生产武器装备的能力,只能依靠从它处进口,从而武装自己的军队。

这些武器装备部分源于国内自行生产,另外一部分就是从国外进口的武器。国民政府也只具备生产基本枪弹的能力,武器也是需要大量进口,比如曾进口过不少的德械武器。除了德械武器,还从美国,苏联,法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捷克,瑞士等国家进口过武器。民国时期,中国仿制的武器也是源自国外众多国家的经典装备,比如民国二十四式重机枪就仿制的是德国马克沁机枪。

抗战前夕,中国依靠着"万国牌"武器,抗击着日军的侵略。在抗战中,有许多国家给中国提供过帮助,进行军事援助。这些武器大部分武装了国民党军队,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战争。我们都知道抗战的时候有德械师,美械师,其实还有苏械师。这些都是它国对中国的援助的武器装备。

原创不易点个赞,喜欢"兵说"的朋友关注一下吧,更多好文为您奉上!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