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前已补缴税款,可以定性为偷税吗?_税务检查补缴税款如何处理

由网友 沪成信税务师事务所 提供的答案:

一般而言,在自查自纠这个阶段,如果能够深入的进行自查自纠,并补缴税款,税务局会根据情况,不给定性为偷税,也不会进行曝光。如果自查的不彻底,比如某直播网红,则会引来税务局的上门检查,如果检查出来问题,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至于到底会不会被定性为偷税,则要看有没有满足一定的条件。关于这个问题,税务总局也专门发过文件的:

在税总函〔2013〕196号中明确:纳税人在稽查局进行税务检查前主动补正申报补缴税款,并且税务机关没有证据证明纳税人具有偷税主故意的,不按偷税处理。

从这个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想要不被定性为偷税,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1、在税务检查(稽查)之前,主动的对少交税款进行了申报和补交。

2、不存在主观偷税意愿,或者说税务局没有证据能证明你有主观故意偷税的。

同时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之后,则不应认定为偷税。但是如果说,税务局有充分证据能够证明你存在偷税故意的,那么即便你在检查前(期间)进行申报和补交税款,也会被认定为偷税。

但是,需要充足的证据来证明。在实务中,一般很难有证据来证明这个主观故意,除非你个人或企业自己作死。

所以,综合而又严谨的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大概白话意思就是:一般不定性为偷税,如果定性为偷税,则需要十分慎重,得有充足的证据来证明纳税人的主观故意。

最后,即便定性为偷税,因为有主动补缴税款的动作,也应从轻处罚。另外,偷税和非偷税,在处罚上差距还是蛮大的。

根据征管法规定,偷税不仅要补税、交滞纳金,还有不缴、少缴税款的0.5-5倍的罚款,情形严重构成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由网友 金典财税 提供的答案:

检查前已补缴税款的,如果符合偷税行为的定义,可以定性为偷税。

1、偷税行为的认定,应该以税收征管法为依据。

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上述偷税的定义可以看出,偷税行为通常采取以下四种手段:

(1)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

(2)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3)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

(4)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2、偷税行为具有主观故意性,且以不缴或少缴税款为目的。

偷税行为的结果是不缴或少缴税款,但并不是所有的少缴税款行为都可以认定为偷税。下列行为不应该认定为偷税:

(1)账簿上所有的收入、成本和费用都是真实的,并按规定期限进行了纳税申报,只是由于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从而造成少缴税款;

(2)由于计算错误等原因造成少缴税款。

3、检查前已补缴税款,可以定性为偷税吗?

回到正题,税务检查前已经补缴税款的,可以定性为偷税吗?这个关键看纳税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偷税的定义。

(1)如果纳税人行为符合税收征管法第63条对于偷税行为的定义,收入、成本或费用不真实,或进行了虚假的纳税申报,以少缴税款为目的,尽管后期补缴了税款,并不影响对偷税行为的定性。

(2)如果纳税人在稽查局进行税务检查前主动补正申报补缴税款,并且税务机关没有证据证明纳税人具有偷税主观故意的,不按偷税处理。具体可以参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检查期间补正申报补缴税款是否影响偷税行为定性有关问题的批复》(税总函〔2013〕196号)。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