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梁勇10866 提供的答案:
不讲专业理论,只用通俗的语句,把事情说明白:
音乐中的C、D、E、F、G、A、B,是西方针对音高的定义。相对应的是我们的:1(刀)2(唻)3(咪)4(伐)5(嗖)6(啦)7(西)。这里说明一下:因为我们国家在清朝以前只有五个音:12356(五音不全就是这么来的),是到了后来由西方传入了4和7两个音(这两个音是西方人发明的)。
至于调式,只是为了好理解,标定为CDEFGAB等调式(也是西方定的)。在此基础上还延伸出了两个音之间的半音小调。调与调之间为递增与递减关系,而且逻辑关系非常清晰!非常科学!这也使得虽然只有七个基本音,但产生了非常丰富、庞大的组合变化!进而也繁衍出了音域与音高(人类的生理极限)领域探索与挑战。针对乐器也繁衍出了演奏难度与技法领域的探索与挑战!这也就诞生了针对某种乐器的世界名曲!说白了,绝大多数世界名曲都是作者在不失旋律优美的前提下,有意刁难演奏者的产物!
由网友 万木依林123 提供的答案:
音乐的调式分为七声调式和五声调式。其中七声调式在世界各地使用,五声调式属于中国民族调式,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七声调式又分为自然大调,自然小调,旋律小调,和声小调。自然大调和自然小调互为平行关系大小调。也就是说它们两个音阶的音程排练关系完全相同,只是在音高的高度上大调和小调之间相差小三度的音程距离。所以在音乐的感觉上,大调的音色明亮,适合演奏气势恢宏,坚强有力的音乐作品,小调的音色柔和,适合演奏抒情,委婉,细腻的音乐作品。
七声调式——是将七个音平均分成了十二分,所以又叫十二平均律。为了音乐表达的需要,可以以七声调式的每个音作为主音,根据大小调的音阶音程排列关系构成不同音高的大,小调式及和声小调,旋律小调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所以说大小调式的作用不仅仅是音高方面的变化,它在旋律的展现中,在各自的音乐作品中,都起着各自独特的魅力,是音乐作品展现的重要载体。
由网友 淮北日月升 提供的答案:
音乐中C、D、E……等大调存在的意义除了改变音高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呢?
经常有朋友在问这个问题。的确,要是只保留C大调,那么乐器弹奏就编的简单多了。
个人理解,之所以有多个调号,其意义在于:
1、不同调号的音乐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有的高亢,有的优柔,有的奔放,有的深沉,用不同的调号就可以更准确地体现出来。这就好比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音量和音调,可以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意境。
试着比较一下哀乐、运动员进行曲、月朦胧鸟朦胧用不同的调号演奏,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2、不同的调号,适用不同的歌手和乐器。
不同的歌手和乐器,有不同的表现范围。为了适用歌手和乐器,只能使用特定的调号。
3、为了增强乐曲的表现力。
比较典型的例如歌曲《九儿》。里边有两处改变了调号。可以仔细听一下,这首曲子通过变调,的确是更细腻地表现出来曲子的主题。如果全变成同一个调号,则音乐的表现效果就回大打折扣。
由网友 摄会我王歌 提供的答案:
变调的结果,就是音高会发生整体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就会导致人声或乐器音域的变化。而所有的人声和乐器都有其固有的音域。不能越出其范围。而且在其固有音域内,也会随不同的音高变化有不同的音色效果。而通过变调,可以让人声或乐器发出其最适合的音色。
由网友 霞飞57 提供的答案:
如果都是C调,现实世界就会变得很单调无趣。各大调小调演奏不同的弦律,除了音高变化外,其实在情感表现上也是有所区别的。限于人声、乐器的音域范围,太高、太尖锐的声音即使能上去,呈现的是一种高亢、紧张气氛;而太低沉的音域则善于表达忧郁、深沉。所以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首先是把乐曲需表达的情绪想好,使得整首乐曲赋予适当的音高范围,然后根据人声、各声部乐器的音域,选定好适合的调性,使之既能发挥出感情特性,又不至于有太多的音符落到人声或者乐器的极限范围上。除了不同的调,古典音乐还有表明大调和小调的曲名,虽然从音符位置上看,C大调和A小调相同,但音阶排列不同,演奏出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简单说,大调辉煌雄壮些,小调抒情忧郁些。
由网友 红星闪烁9 提供的答案:
从乐器本身来说,对于同一件乐器,演奏不同频率的音调,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一是可能演奏两者所使用的乐器部位不同,例如弦乐器,不同音调的两个音有时需要拨奏不同的弦,这导致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基于这个原因,有的乐谱即使对于同一个音调,也要求某个音必须在某根弦上演奏)。
二是在同样的声高下,不同音调的声音延续时间和在空气中的穿透力不同。
因此两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听觉效果是有差别的,同理可以想象不同调的音乐,听觉效果也不一样。
由网友 千枝万叶74080886 提供的答案:
所谓的"调",指的是音乐作品中首调唱名1(do)的音高位置。
乐谱中用"调号"来表示。
音乐作品中,C、D、E等调号存在的意义,除了改变音高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为了确定一首歌曲的音域(从最低音到最高音的区域)在整个音域中的具体位置。
在以简谱记录的歌(乐,下同)谱中,如果抽去了谱首"1=某个音名的英文字母,譬如F)"的调号,歌曲的调式主音将无法确定,也就是俗话中所说的"找不着调"。
而为了让人能够"找着调",简谱中必须标注诸如"1=F"这样的调号。
因为在简谱中采用的是只有相对音高,而无具体音高的"首调唱名法记(唱)谱"的方法。
这就决定了在这种记谱方法中,只有首先确定了首调唱名1(do)的音高位置,
调式音阶中其它各音的具体音高,才能由调式主音1,按照彼此之间的音程关系,推导出具体的音高。
譬如歌曲中的调号标记为"1=F",则首先确定歌曲的首调唱名1的具体音高,等于C(自然)大调音阶中音名F的音高位置。
调式音阶中的5(so)音,才能按照与1音之间纯5度的音程关系,由1音导出。
假如没有调号,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在为器乐演奏、演唱伴奏中,必须用调号来确定调高的标准。
只有参与演奏的所有乐器都统一到同一调高,才能确保在演奏同一音符时,每种乐器能保证同一音高。
也只有所有伴奏乐器演奏的调高与演唱者演唱的调高相同时,才能确保唱、奏同一音符时能保证同一音高。
譬如器乐演奏或者为演唱伴奏时,所有乐器与演唱者演唱的调高,全部统一到F调,才能确保演奏演唱某一个音符时音高完全相同。
在歌曲的演唱中,用调号为演唱者提供根据自身的音域特点,调高或调低调高的标准。
按照歌曲标定的调号,演唱者如果高(低)音唱不上(下)去,则可在同一个八度内,降低(升高)一(几)个全(半)音的调高。
至于是否需要改变调高,在自身音域一定的前提下,完全取决于歌曲标定的调号。
在音乐创作中,利用调号的改变来表达情感的转变。
譬如在电视连续剧《红高粱》片尾曲《九儿》中,从开始的1=A、1=B转入1=E,两次转调,随着音域的提高,把音乐的情感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
总起来说,音乐作品中,C、D、E等调号存在的意义,除了改变音高之外,还为了确定歌(乐)曲中调式主音的音高位置;
提供合奏,演唱与伴奏之间统一调高的标准;
适合不同音域演唱者演唱同一调高的歌曲时,为移调提供标准。
在音乐创作中,利用调号的改变来表达情感的转变。
这就是本提问的简单答案。
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谢谢关注!
由网友 长号的世界 提供的答案:
不管任何乐器或者任何人声,都有不同的音域,也就是高低音范围,这就涉及到你说的存在意义在哪里了,比如有的人调高一些,他唱D调很轻松,而你天生的嗓音音域就低,那你只能唱比D调低的音了,说白了就是你唱C调或者bB…[可爱]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