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迷影故事匠 提供的答案:
莫德尔的成名之战是指二战期间北非战场的托布鲁克战役(Battle of Tobruk),也被称为"莫德尔围城战"。
1941年,德国入侵希腊,英军被迫从希腊撤退到埃及。德军随后进攻埃及,英军在托布鲁克镇设立防线,以阻止德军南下。然而,由于英军兵力不足,托布鲁克的防御形势非常危急。
当时,英军派遣了一支由约8000名士兵组成的混合部队,由莫德尔少将指挥,前往支援托布鲁克。这支部队成功地打破了德军的围攻,给英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在托布鲁克战役中成功地击败了德军,为北非战场的反击战奠定了基础。
莫德尔在托布鲁克战役中表现出色,成功地防守了托布鲁克,并在接下来的北非战役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成为了二战期间英军在北非战场上的杰出指挥官之一。因此,托布鲁克战役也被视为莫德尔的成名之战。
由网友 HMSVICTORY 提供的答案: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是德国陆军元帅,因为防御能力出色,被称为"防守大师"、"希特勒的救火队员"。沃尔特·莫德尔元帅在德国陆军元帅中算是一位后起之秀,但他在德国最后时刻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令盟军指挥官们侧目,他被希特勒本人称为"东线的救星"。
1944年12月16日,他指挥的突出部之战即阿登攻势中,他的指挥和组织才华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这一突如其来的进攻令西线盟军战线崩溃,(阿登战役(又名突出部战役),地点,比利时东南、卢森堡北部和法国东北部阿登森林,时间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25日,参战方德军、盟军,结果德军战败,盟军胜利,参战方兵力盟军 70万人、德国 20万人,伤亡情况:盟军,19000美军阵亡,47500受伤,2300被俘或失踪,800辆坦克德军,85000-100000人阵亡,失踪或被俘,主要指挥官:罗斯福、希特勒,遗憾的是,尽管莫德尔竭尽全力,无奈德国当时已是大势已去,以无实力与盟军抗衡,德国最后的这场攻势最终以惨败收场。莫德尔元帅于1945年4月鲁尔战役失败,无力回天,自杀身亡。
由网友 星火彪WarOH 提供的答案:
德军莫德尔元帅重创了苏联,致使苏军伤亡26000人,俘虏他们5000人,击毁了苏军坦克187辆,缴获他们343门火炮。
莫德尔这个号称纳粹名将,后人称其为东线防守大师,到底他是在哪一场战役成名的,并且受众人公认呢?因为同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爆发进而掩盖了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但这个战役在当时的东线是极具意义的,并且当时消耗量大量的苏军的兵力。
当时的莫德尔三个月连升两级,这让很多人都倍觉惊愕。其实莫德尔也算是当时德国难得的将才,并且在军事谋略上一直有自己的谋划,就连希特勒都难以动摇他的决定。不过他的决定最终让战役得到胜利,并且得到认可。
在当时的德国第九军团被苏联重重包围时,一开始的26万兵力战致不足6万,连装甲车出动了165辆,也只剩下了4辆Ⅲ型突击炮和1辆Ⅲ型坦克。那会漫长的德军防御线像是被苏军狠狠地撕裂,这样的烂摊子真是除了撤退,都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吧?但是莫德尔却临时受命前往。向来服从命令的莫德尔,并没有拒绝打这场战。
莫德尔只身前往前线勘察阵势,除了部分撤退外继而等待支援部队的到达。当时,刚到战场的莫德尔就已经有了战略部署,打算切断苏军的补给线,并且从侧翼进行反击。在三个装甲师和五个高炮营等部队到齐后,希特勒想要临时调动兵力前往其它地区,遭到了莫德尔的极力反对!
并且当时的莫德尔还当面顶撞了希特勒后重返前线继续作战,当时的莫德尔意识自身兵力的不足,但是莫德尔认为苏军身上所携带的弹药干粮已经所剩无几,并且后勤补给也跟不上。此时他让自己的部队形成防线连成一片,进而开始向苏军反击,并且同时让装甲军出击,切断了苏联的两个集团军,当时重创了苏军2.6万人,俘虏他们5000人,击毁了苏军坦克187辆,缴获他们343门火炮。莫德尔的临时加入让这场仗反败为胜。
战事并没有因此而停止,随后的苏联军队突破了防线,进而盘踞了约6万兵力在勒热夫以南地区,频繁骚扰德军后勤补给线,当时的德军又是兵力不足,并且一直不能清除这股军事力量。
为了将这支苏军肃清,当时的莫德尔又开始出招,准备组织特种小分队给他们来一场突袭。兵力差距肯定是不能正面进攻,防止有重大的伤亡。当时的苏军占据有利的地形,还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更有重兵把守那个据点。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莫德尔开始调兵遣将,让特种部队手持冲锋枪,跨越沼泽从后面包抄苏军。果然如莫德尔所预料,森林沼泽方向是苏军不认为德军会选择穿越的敌方,那边的兵力薄弱。当作战开始时,四个方向的兵力同时进攻,最后骑兵旅在森林突然杀出,打得苏军措手不及,当时苏军西北一侧防线也算是腹背受敌,整个军团很快被瓦解。苏军的整个军团被歼灭,阵亡达1万,受伤和被俘虏近5万,德军缴获了他们230辆坦克,还有760门火炮。
才过了几天苏军又派了35万的大军向勒热夫进行强攻,莫德尔顾不上养伤就前往前线镇守,当时苏军猛攻近两个月也没有撼动过德军的防线。
这场战役的多次反击和防御,足以证明莫德尔的军事统筹能力。
参考资料
《东线防守大师》
由网友 撞针式指针 提供的答案:
很多人认为是基辅战役,其实那时候莫德尔只是一介师长,他真正独当一面的,独立决策的战斗是勒热夫争夺战。
也就是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同等规模、同等份量的苏联红军"火星行动"。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沃尔特·莫德尔,东西线都建功立业,是纳粹最"实用"的一位"打仗牛人"。
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在争夺勒热夫(火星行动)的战斗中让红军战神朱可夫惨败到不敢面对。
苏联最高统帅部希望通过"火星"与"天王星"两个计划重新夺回东线战场的全面控制权。逼近莫斯科的勒热夫突出部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部队对莫斯科威胁最大,坚韧的莫德尔和他的第九集团军就是一支随时插进莫斯科的利矛。简单的讲,粉碎中央战线莫德尔第九集团军比起南方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意义重大的多。
从朱可夫角度看,上一年他曾以十个师对叶利尼亚突出部反复发动攻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屈服于可怕的伤亡,最终放弃了叶利尼亚。如今的这一次进攻朱可夫将会手握更多资源,重复一遍去年的成功,可谓踌躇满志、成竹在胸。
结果是在火星行动中,苏军损失近50万人,坦克的损失同样惊人,据说大约为1700辆,已经超过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发起的天王星计划一开始所投入的坦克总数。
但是,伤亡惨重的战斗没有夺回勒热夫,当然这并不是苏联宣传讳莫如深的唯一原因。
战后,苏联元帅们的态度颇耐人寻味,朱可夫在《回忆与思考》提到莫斯科前面的一系列行动只是天王星计划的一次佯攻,科涅夫《方面军司令员札记》中则干脆断片,倒是华西列夫斯基为人厚道,大方的与朱可夫分享了斯大林格勒这一历史上最伟大战争转折点的史诗作者名声。
一句话,不管是苏联,还是俄罗斯,都需要树立一位胜利象征——朱可夫。
由网友 力挺比亚迪 提供的答案:
1942年11月25日,苏军发起火星行动,朱可夫作为大本营代表,指挥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对勒热夫突出部内的德军发起钳型攻势。但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很早就注意到苏军的集结情况,在勒热夫–瑟乔夫卡一线放置了第5和第9两个装甲师,在苏军坦6军发动攻势后的两天内就挡住并切断了苏军的先头部队。在别列伊一线,通过坚守要塞并调集火炮的方式,成功包围了突入的机1军,又在卢切萨河谷挡住了卡图科夫的机3军。最后成功防守突出部,并逼得朱可夫把三个主攻方向的集团军司令全部撤换。
由网友 passerby阳光 提供的答案:
莫德尔元帅在纳粹德国地位很高,作为德军在东线最主要的指挥官之一,莫德尔曾和苏联的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元帅交手,给苏联红军造成巨大的伤亡。
在1944年回到西线后,莫德尔指挥了许特根森林战役和突出部战役,最后在鲁尔区死扛美军,兵败后自杀。
若抛开政治立场,单纯以战绩来看,莫德尔在二战的表现无愧于"名将"二字,但是他也被人诟病"只会打防御战,不会进攻",被人起了个"莫不攻"的外号。
那么,莫德尔元帅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在欧洲战场的东线和西线都有哪些战绩?盟军战后很少对德国将帅追责,为什么他却要选择在战败前自杀?
一、书生从军,却成为一代名将
莫德尔于1891年出生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根廷市,他的家族本来跟军事毫无关系,他的父亲是老师,家里人本希望莫德尔以后能去学法律,进入政府工作。
可是在高中毕业后,莫德尔却坚持要去从军。
莫德尔的选择在当时并不奇怪,20世纪初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武德充沛",军工产业蓬勃发展,威廉二世建立起了欧洲最强大的陆军。
在这样的背景下,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都想去军队建功立业,莫德尔就是其中之一。
1909年,18岁的莫德尔进入德国步兵第52团,莫德尔当时戴着眼镜,看着文质彬彬,而且身体瘦弱,军官们都不看好他。
但是莫德尔却展示出了强大的意志力,他坚持完成了军队的训练,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预备军官。
之后几年,莫德尔在军队里获得了很多锻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跟随部队在西线和英法联军作战。
1915年,莫德尔被德军第52团推荐到德军总参谋部任职,争取将他培养成未来的陆军参谋。
剩下的几年战争里,莫德尔以参谋的身份在德军服役,并参与过凡尔登战役,因作战英勇获得了十字勋章。
一战结束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灭亡,德国几百万军队被强制解散。在凡尔赛和约的制裁下,魏玛德国政府保留了10万精锐陆军,以及少部分基层军官作为领导。
作为老兵兼军官的莫德尔则被留在部队,于陆军36师预备役当教导。
二战爆发前,莫德尔一直都是低级军官。在1933年纳粹上台后,德国开始扩军,莫德尔曾短暂在陆军参谋部技术司任职,随后被派往陆军第4军担任参谋长。
1938年,莫德尔跟着第4军驻扎德累斯顿,在1939年初奉命闪击波兰。第二年,莫德尔转到德国国防军第16军担任参谋长,并在法国战役结束后被升为少将。
1940年底,纳粹德国和英国的不列颠空战正在胶着,因难以摧毁英国皇家空军,加上海军太弱,纳粹的"海狮计划"被迫搁浅。
因为纳粹元首准备在第二年春天入侵苏联,在这一年底,莫德尔又调任德国第3装甲师师长。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开始,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隶属名将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是整个德国军队的前锋。
开战之后莫德尔不辱使命,三天杀入苏联200公里,围歼斯摩棱斯克的苏联守军。
开战第一个月,德军第2装甲集群狂飙突进上千公里,先后击垮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东部的苏军,然后南下乌克兰,参与了"基辅合围"。
此战里,德国俘虏了60万苏军,德军声势大涨,莫德尔因功被纳粹元首晋升为陆军装甲兵上将,调到第41装甲军任军长。
二、勒热夫加奥廖尔,"防御之狮"绝非浪得虚名
1941年底,德国对莫斯科的围攻失败了,苏德战争掉到了一个危险的关口,苏军可能开始反攻。
德国参谋部一些将领主张撤退,但纳粹元首坚持进攻。他把前线大量军官撤职,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莫德尔则被调任中央集团军最前方的第9集团军任司令。
而后,元首下令莫德尔必须守住勒热夫。
1942年1月,莫德尔来到第9集团军,当时的第9集团军编制缩水70%,是个标准的"烂摊子"。
但莫德尔还是把部队的士气提了起来,他在前线视察每个师,布置他们的战斗任务,并允诺补给、兵员很快就会到达,鼓励基层军官打起精神。
此时的第9集团军缺少装甲力量,于是莫德尔向纳粹元首要人,而且态度非常坚决。纳粹元首无奈,最后向第9集团军调了5个满员的装甲师,其中还有党卫军。
从1942年到1943年,苏军出动200万人发起了"勒热夫攻势",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居然以20万人挫败了朱可夫、科涅夫两位大将的连番攻势,造成苏军70万人减员,而自身伤亡不到6万。
这种"旷古烁今"的交换比让苏军处境尴尬,也让莫德尔名声鹊起,他被赠予"防御之狮"的外号。
莫德尔在勒热夫之所以能挡住苏军的攻势,得益于他的"弹性防御"战术。
"弹性防御"不同于以往的"刚性防御",它让部队不再"死守"、"固守"某些战线和据点,而是让防线变得像海绵一样容易渗透。
莫德尔让步兵和少量装甲部队顶在正面,苏军全力进攻时,德军防线主动破开口子,装甲军后撤,让苏军长驱直入。
等苏军正式杀入第9集团军防线内部,莫德尔在后方布置的精锐装甲部队才从斜面杀出,切断苏军的后路,用优势火力围而歼之。
莫德尔之所以敢这么打,首先是抓住了苏军自身的短板。
苏军当时很多士兵是新兵蛋子,军官也缺少经验,步兵战术很原始,难以在战场上灵活应变,容易被"钓鱼"。
其次,德军自身的兵力素质很高,火力也非常充足,能对苏军形成碾压。
由于战绩斐然,莫德尔深受纳粹元首的信任,在一年的防御作战里,第9集团军得到了堪称"奢侈"的预备队: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20多万齐装满员的精锐,让第9集团军放开了用,4-6个装甲师先后帮莫德尔堵口子,造就了第9集团军在1942年的"辉煌"。
但也因为如此,南方的B集团军群在伏尔加河告急时,德军没有新的预备力量南下支援,间接造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德军固守乌克兰中部。于是在1943年夏天,库尔斯克成为苏德的决战场,莫德尔带领第9集团军在库尔斯克北部的奥廖尔再次和苏军相遇。
第9集团军当时有24个师,30多万人,是德国开战以来最强大的重兵集团。
莫德尔本来受命主动进攻苏军,但是被苏军死死扛住,苏军130万人发起反击,第9集团军被迫转为防守。
奥廖尔战役就此打响。
奥廖尔战役再次显示了莫德尔高超的防守战术,第9集团军和装甲第2集团军依靠事先修好的工事阻击苏军,在一周内挡住苏军4次大规模进攻。
此战造成苏军40多万人伤亡,2500多辆坦克和上千架飞机被击毁。而德军自己伤亡18万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也伤筋动骨。
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莫德尔把部队从奥廖尔撤了出来,这已经是个奇迹了。但当时纳粹元首严令部队不许撤退,莫德尔因为抗命被撤职。
后来莫德尔短暂回到德国赋闲,在1944年苏军"十次打击"期间复起,被任命为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然而,北方集团军群当时在苏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节节败退,被赶出了列宁格勒州。
莫德尔上任后,尽量保证了把部队完整撤出,还用防守反击消耗了苏军不少有生力量。当年3月,德军撤退到波罗的海三国后,莫德尔因功被晋升为元帅。
三、纳粹灭亡,莫德尔元帅为什么坚持要自杀?
从1944年到1945年,莫德尔在东线和西线到处飞,处处救火,被人们称为"纳粹元首的救火队员"。
先是在1944年3月底,莫德尔来到北乌克兰集团军替换曼施坦因,负责防御苏军的进攻。
两个月后,他又北上白俄罗斯,在中央集团军群担任司令。
这时候的中央集团军群早已不是三年前的精锐之师,虽然当时还有80万大军,但其中40万士兵都是刚从国内调来的新兵和杂牌部队,战斗力非常差。
在当年夏天,苏军发起复仇性质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让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战斗中,德军伤亡和被俘40万人,其中9万俘虏被送到了莫斯科展览。
不过经过莫德尔的一番努力,波兰防线最终被尽量守住了,此举受到纳粹元首的赞赏,后者亲自给莫德尔颁发了"双剑银橡叶骑士勋章",这是德军的最高荣誉之一。
据说纳粹元首在现场难以抑制激动,他说:"不是元帅你的话,苏联人可能已经到了东普鲁士甚至德国边境,所有德国人都应该对你表示敬意。"
转至8月,莫德尔又被紧急派往西线战场救火,盟军此时已经在法国打开了局面,巴黎随时可能光复。
于是,莫德尔被任命为西线总司令,兼任B集团军司令,纳粹元首希望他挡住盟军,最好能守住巴黎。
但是莫德尔在考虑之后决定"抗命",他认为法国已经不可守,能多撤出来一些军队,就能在防御德国边境时多一份力量。
纳粹元首坚持要防御巴黎,但莫德尔反驳说:"除非给20万士兵,500辆以上的坦克,否则绝不可能。"
当时德国的兵源和军工产能都见底,连四五十岁的一战老兵都在前线扛枪,莫德尔珍惜现有资源的想法最终征服了元首,让在法国的德军得以撤退。
1944年末,莫德尔的B集团军挡住了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这个冒进的空降进攻让盟军损失惨重,德军士气则稍有恢复。
12月,纳粹元首策划了"突出部战役",计划在阿登森林反击盟军,收复安德卫普港。虽然莫德尔不同意这个计划,但是也无法说服纳粹元首。
"突出部战役"在德军里叫做"守望莱茵"行动,德军一开始的确打得盟军猝不及防,但是因为缺乏制空权,装甲部队也没有油料,这次进攻并未达到最初的目的,最后德军反而主动撤退。
后来就有人以此为证据,说莫德尔从不擅长进攻,一进攻就掉链子,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要知道,在1944年末,德国已经奄奄一息,B集团军群40万人打出一场反击战已经用尽了全力,用这点兵力和资源,要打穿兵强马壮的美军是不可能的。
最终,此战美军和德军伤亡差不多,都在8万人左右,鉴于德军是进攻方,且没有制空权,这样的伤亡比已经足见指挥官的实力了。
而在"突出部战役"结束后,德国已经无法组织任何反击行动,当年3月,B集团军群奉命保卫鲁尔区。
鲁尔是德国的工业中心,虽然当时已经成为废墟,但是对于德国政权来说有重大的意义。
但"鲁尔保卫战"时莫德尔已经回天乏术,B集团军群士气低落,部队缺乏补给,重武器稀少,也没有制空权。
在盟军狂轰乱炸后,蒙哥马利元帅的第21集团军和美军第1军团南北分进,把德军包围在鲁尔。
1945年4月15日,莫德尔手下还有43万德军,但是他知道大势已去。
莫德尔虽然还在各地巡视,鼓舞部队士气,但是从4月15日起,德军在盟军的压力下不断崩溃,大批投降。
4月16日,莫德尔宣布B集团军群就地解散,所有士兵恢复平民身份,可以自由离开战场。
但莫德尔自己拒绝投降,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巡视战场,鼓舞坚持战斗的士兵们。4月21日,盟军基本控制了鲁尔区,莫德尔走投无路,在杜伊斯堡附近的林子里举枪自杀。
莫德尔死前曾说:"我不能做保卢斯。"
莫德尔死后,B集团军群作鸟兽散,30多万德军投降,美军点人头都点了好几天。
当天晚上,纳粹元首也得到了莫德尔自杀的消息,他也因此坚定了自杀的信念。
在二战结束后,德国将领自杀的很少,盟军对纳粹德国将军们也很少判死刑,为什么莫德尔却坚持要自杀呢?
有人说他是出于对纳粹的忠诚,也有人说他是出于对军人荣誉的重视。但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莫德尔自杀的真正原因很简单,他在二战里犯有反人类罪。
莫德尔是纳粹国防军里的纳粹死忠,他出身于中产阶层,青年时代就追随纳粹,从军后更是对纳粹党的命令言听计从,坚决执行纳粹的种族清洗政策。
在东线期间,莫德尔曾经和党卫军深度合作,对苏联战俘、平民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
如1943年的"水牛行动"里,第9集团军制造无人区,以屠杀、驱逐、毁坏财产等方式,残害数十万苏联农民。
莫德尔还默许党卫军在东线战俘营里的屠杀,约有30万苏联战俘在波罗的海三国被德军处决,而莫德尔是当地德军的最高指挥官,他对此负有责任。
对此,苏联早就对莫德尔发布了通缉令。如果莫德尔被俘,他很可能被送往苏联受审,莫德尔不想"受辱",于是最后就只有自杀这一条路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