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绵阳人的你,可知道越王楼的历史和它相关的大事件?_绵阳越王楼老照片

由网友 与之云 提供的答案: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龟山之巅,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时任绵州刺史,其时楼高29.4米。越王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唐代)四大名楼"而且高度上领先:楼高十丈(即30米),比黄鹤楼高出一丈,比滕王阁高出两丈,比岳阳楼高出三丈。

唐朝中后期,越王楼经历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出逃到西蜀,驻扎在越王楼。七年后,杜甫创作了《越王楼歌》一诗,表达了对越王楼历史的深刻感慨:"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越王楼还被唐朝中后期的文人雅士所传颂,中唐时期的樊宗师写了《越王楼诗并序》,明代天启年间编纂的《成都府志》,清代同治年间编纂的《直隶绵州志》,以及民国21年编纂的《绵阳县志》,均收录了樊宗师的诗文。

越王楼在历史上曾多次毁于战火和天灾,但每次都得到了重建。明朝嘉靖年间,越王楼被一场大火烧毁,后来又在万历年间进行了重建。清朝嘉庆年间,越王楼再次遭到火灾,直到道光年间才得以重建。

20世纪初,越王楼成为了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绵州的同盟会成员曾在越王楼秘密召开会议,商议反清复明的计划。此后,越王楼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的基地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王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越王楼已经成为了绵阳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同时,越王楼也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由网友 三一旭光 提供的答案:

谢邀请!绵阳是个好地方,山谷里的小平原,气候宜人湿润,感觉到天天在下雨又容易停,典型的川渝风俗与习惯为主导,因建筑工地的变迁故而去的,算是一种"见世面",捎带之际去的,工作和真正的旅游两头顾不上,两头都眈搁了,所以除了公园,广场,纪念塔,雕像,好看的楼房、装修,摆设,特色美食,人们勤劳热情好客……文物古迹及来历和大事件以及前世今生了解似乎是"一片空白",但当地微小地震频发,烟雨蒙蒙,细雨蒙浓,能见度低,对于四季分明,蓝天白云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北方人有一种不知道"时间"尴尬和寞名奇妙的压抑,可能是当地人已经习惯了适应了环境与气候。

由网友 事件思考 提供的答案: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以下是关于越王楼的历史和相关大事件:

* 越王楼始建于唐朝,当时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而建。

* 在宋朝时期,越王楼被改建成为一座寺庙,供奉着观音菩萨等佛像。

* 在明朝时期,越王楼再次被重建,成为了一座官方的文庙,供奉着孔子、孟子等儒家经典人物。

* 在清朝时期,越王楼又被重新修缮,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文化场所,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写诗作画。

* 在20世纪初,越王楼曾经被毁于战火之中,但在后来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 在1986年,越王楼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除了以上的历史事件之外,越王楼还与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经在越王楼留下了《登高》一诗;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在越王楼写下了《赤壁怀古》一诗;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则在越王楼创作了《喻世明言》一书等等。

由网友 北川二娃 提供的答案:

作为绵阳人我知道的越王楼是唐太宗的八儿子,越王李贞担任绵州刺史时所建。唐高宗显庆年间,越王楼因李贞的名声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楼"之一,和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越王楼历经多次火灾和地震,现存建筑是2007年重建的。改建后的越王楼高达99米,呈唐式风格,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顶呈琉璃瓦的昂斗飞檐歇山式。楼的底层东西宽66米,南北长88米,总建筑面积22207平方米。越王楼共有15层,其中13层为地上,2层为地下。其地上层数为长江以北12省最高,地下层数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第一的。

越王楼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战争和政治事件的焦点。在唐朝晚期,越王楼是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德裕的办公楼,他在此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并参与决策。现在,越王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除作为旅游景点外,越王楼还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特点,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同时,越王楼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越王楼这一重要文化遗产,重建后的越王楼恢复了其历史上的规模和建筑风格,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古结构,屋盖呈琉璃瓦的昂斗飞檐歇山式。越王楼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恢复,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今,越王楼已成为绵阳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由网友 芃麦之田盛兮 提供的答案:

我不是绵阳人,但是知道一点。

绵阳的越王楼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由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督建,参考了长安、洛阳诸多王府的营造规划,再根据龟山的地形地貌,依山取势,因势耗银50万两建成。越王楼曾经被一场大火烧毁大半,元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明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初年被毁,余下遗址为越王台。1989年,绵阳作出了重建历史文化名楼"越王楼"的初步规划,于2001年10月24日正式开工,至2011年主楼建成,前后历时22年完成一期建设。

由网友 零度温柔的成都记忆 提供的答案:

越王楼:勇气与荣耀的永恒凝结

古老而庄严的绵阳市,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那就是越王楼。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国王如何逆境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最终战胜敌人,守卫了家园。

越王楼,这座明代建筑的名字源自战国时期的越国君主勾践。在公元前473年,越国蒙受吴国入侵,国王勾践被俘禁在敌国。然而,他并没有屈服,反而以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囚室中铸就了他伟大的复国之梦。每天穿着破旧的铁鞋,他默默地踏遍吴王宫殿的每一个角落,以此表达他对越国的思念和忠诚。

十年后,终于到来了他重获自由的时刻。带领着越国人民,他发起了一场英勇而壮丽的抵抗战争。足智多谋的勾践善于利用吴国内部矛盾和战争疲惫,运用巧妙的策略和战术,最终在公元前473年将敌国吴国打败,迎来了辉煌的胜利。这一震撼人心的战役被称为"越王勾践破吴",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传世佳话。

为了永久纪念这位英勇的国王,越王楼在南河畔拔地而起,成为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壮丽的建筑保存着与越王勾践相关的珍贵文物、史料和艺术品,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踏入越王楼,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勾践的时代。远古的战鼓声在耳边回响,壮士们的呐喊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英雄的传奇,每一个展示馆都展现着越国民族的风采。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让人百感交集,引人入胜。

除了越王勾践的英勇事迹,越王楼还承载着绵阳市广大市民的爱国情怀。它成为了绵阳市人民心中的象征,让人们对祖国历史充满自豪和敬意。无数游人纷至沓来,他们被吸引着走进越王楼,领略英雄的风采,感受家国之恩。

越王楼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更是一面鲜活的镜子,映射出勇气与荣耀的永恒凝结。它的存在,让我们铭记那些英勇的先辈,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信念,永不放弃。无论岁月如何变幻,越王楼的光芒将永远闪耀,成为绵阳市文化遗产中最璀璨的明珠。

愿每一个踏入越王楼的人,都能被那份英勇与坚韧所感染,继承先辈的精神,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敬仰越王勾践,永远怀念他的无畏之勇。越王楼,见证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绵阳市最闪亮的文化明星,也是我们心中的信仰与骄傲!

由网友 风祁崖 提供的答案:

越王楼,坐立绵阳市龟山之巅,2001年重建,高达99米。

越王楼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是由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时任绵州刺史所建,初始楼高29.4米。

越王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四大名楼,有越王楼霸气之说。 越王楼是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的名楼,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有"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天下诗文第一楼"之称。

越王楼有以下历史事件:

三王加冠的李贞任绵州刺史,拨银50万两修建越王楼,一是加强防御,抵御吐蕃,二是广招天下人才,带动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之后越王李贞因反武则天失败而服毒自杀。

安史之乱次年,唐玄宗出逃到西蜀,驻跸越王楼。

李白曾为越王楼写下《上楼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唐宝应元年,杜甫写下《越王楼歌》一诗,包含绝句:"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中唐时期,绵州刺史樊宗师写有《越王楼诗并序》。

此外,01年重建时,市建委副主任席世洪同张世剑、张德顺曾于2000年12月下旬带上设计图赴西安市请教、拜访全国著名古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先生,在恭候三日后,见面聆听大师六十九分钟的点评意见,张大师热情而诚恳地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并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构思、造型、神韵和文化内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从高度上、形体上、面积上都超过了江南三大名楼,实为豪气或曰霸气!"这是滕王阁原楼主、江西省文史馆馆员、学者宗久奇先生于2008年3月偕同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三大楼主和专家来绵作客参观后的赞语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6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