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真正鳄鱼不哭 提供的答案:
徐寿、华蘅芳、李善兰、徐建寅(徐寿子)了解一下。
徐寿(1818年2月26日-1884年9月24日),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清末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同治七年在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造出中国第一艘机器轮船,同治十三年在江南制造总局火药厂,成功地采用铅室法研制出生产无烟火药的主要化工原料硫酸和硝酸。徐寿以对中国化学工业的探索和实践,被誉为"近代的化学之父"。
华蘅芳(1833-1902年),字若汀,江苏无锡县荡口镇(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人。中国清末数学家、科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和同乡好友徐寿绘制机械图并造出中国最早的轮船"黄鹄"号。一生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成为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之一。还提出了二十多种对于勾股定理证法。
李善兰,原名李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出生于1811年 1月22日,逝世于1882年12月9日,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研究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现称"自然数幂求和公式"),这是李善兰也是19世纪中国数学界最重大的成就。
徐建寅(1845~1901),字仲虎,江苏省无锡人。其父徐寿为为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和造船工业先驱。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1861年随其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1875年在山东机器局任总办。1879年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1886年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1898年维新变法时任农工商督办。后任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湖北省营务总办,保安火药局、汉阳钢药厂督办。1901年3月,在钢药厂与员工试制无烟药时,失事殉职,是中国近代牺牲在科研岗位上的第一位科学家。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40余种。
如果你还想要,我还可以提名戴梓。
戴梓(1649年~1726年), 字文开, 自号耕烟老人,人称耕烟先生,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初火器制造家。网上传得神乎其神的"自动步枪"("连珠铳")据说就是他发明的。
甚至连康麻子也能算半个科学家,人家热爱近代科学好吗。
当然,上述诸贤你大多不了解(即使是康麻,你也不知道他的学术成就)。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科学并不能让他们获得太高社会地位(这些人已经算是高的,被埋没的更不知几许),甚至在"官本位"文化中被视为不务正业——提携他们的人也把他们视为"奇技淫巧"之辈,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中国人从来不缺少才智之士,只是有些时候缺少让他们大展宏图的机会。
由网友 大成奋发 提供的答案:
这是一个很容易惹问题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在Html369上已有108条答复。友友们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认真探究,回答精彩精辟。但有不少观点却彼此相差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问题本身有问题。
仔细玩味,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个大的问题:在提这个问题时,没有给"科学"及其"科学家"作出一个清晰的定义。以至于很容易把"中国在詹天佑之前出不了科学家"的这一问题引导到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上去,从而,再一次引发成中西方文明的优劣之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关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得不多说两句。
众所周知,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论认为:只要是从实际、从公理出发,研究世界客观规律的学问都可称之科学。如:哲学科学、伦理科学、文学科学、艺术科学等等。
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讲,中国自古以来就最讲究"实事求是",从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注]、本草纲目到四大发明,从易经、百家到"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心学等等数不清的历史实事,无不是公理和客观规律的体现,无不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无不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也正是这一尊重实事,尊重规律的认识态度,中国才有了独一无二的、不曾间断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也才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知标准,也才有了当今的改革开放和当下的一日千里的社会巨变。
这就说明了中华文明
早就有了
与时俱进的"科学"硬核;
早就具备了
自我反思、自我否定的"现代科学"精神。
当然,如果站在狭义的科学论角度看,咱们也要实事求是,中国在詹天佑之前确实没有诞生过这种狭义上的科学,甚至没有出现一个这类的科学家。
因为,狭义的科学论认为只有既可证实又可证伪的认知才称得上科学,实际上就专指自然科学。
这样,哲学、历史等大部分社会科学都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连数学、逻辑学都算不上科学。因为它们都不可证伪。
技术、工程属于应用学科,其有很多经验的成份,也不算科学。
那这个狭义的科学论,和开篇所说的"中国在詹天佑之前没有出过一个科学家"又有什么本质关联呢?
篇幅过长,下回再聊。
[注]: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被认为是神话了的历史。这里引用,主要是体现中华民族自始祖以来就把"实践出真知"作为了本民族的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
#佛山Html369#
由网友 虚回若谷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却比较复杂,它与历史发展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和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作为普通人只能就其表象作个简单看法,但其认识是否有参考意义,希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中国是个传统的封建大国。政治制度上实行的皇帝专政制度,疆土广大,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以农业种植为主业,其它百业为副业,甚至将其它服务业列入不入流产业,在其择业的排位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其经济结构上,以家族为结构体系,实行皇权和族权相结合共同统治制度;在封建礼仪上,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儒家思想为统治基础。
从西汉建立以后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也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流思想就是以中庸为度,个人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其终身目标;从隋唐以后实行的是科举制度,人们尊崇的是"万般兼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成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阶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们读过《范进中举》就是实例。确如人们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人们之所以热衷做官,并对此趋之若鹜,就是当官有地位,受人们尊敬,官员掌控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权,可以为自己的家庭带来更好的生活资料,可以衣食无忧,名利双收。
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谁都愿意做官,肯定不愿从事科学研究。中国是古代文明之国,有四大发明,但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并不是某位科学研究者的发明;即使出现某些发明创造,也被认为是"淫技",予以摧残,华佗发明麻沸散结果何如?
在此专制制度下,中国的人渐渐的重视了人文领域的发展,涌现了无数文人墨客;而西方却以崇尚自然科学为主,出现无数科学家、哲学家,文艺复兴、航海技术、乃至工业革命最早便在西方爆发了。
清朝末年,中国也出了许多"睁眼看全球"的政治家,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林则徐、张之洞,这些人提出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了科技发展;魏源在《海国图治》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最终被以西太后为首的没落统治者所堙没,最终遭至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让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詹天佑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为中国人民争了气,长了脸,定受世代崇敬和缅怀。前世之事,后世之师,牢记:科技兴国永远是我们的国家战略。
由网友 祁人祁语 提供的答案:
詹天佑不是科学家,而是工程家。
说清代没有出一个科学家,这是不对的。举一些例子:数学家明安图、汪莱、李锐、焦循、方中通、梅文鼎,天文学家王锡阐、薛凤祚、揭暄,地理学家刘献廷、齐召南,农学家张履祥,水利学家陈潢,医学家王清任、赵学敏等。
但是清朝科技发展呈现衰落趋势是真的!
不是别的,封建主义制度的没落造成的!一是重人文,轻科技,把科技看作奇技淫巧;二是文化专制,钳制思想,不允许创新,不允许解放思想;三是经济落后,缺乏舞台。
由网友 胡gengduan 提供的答案:
清咸丰年间出现中国人留洋海外如詹天佑,在外国学得了一些知识,回来建成了京张铁路,获得了个中国铁路之父美誉,称得上中国一个科学家的诞生。中国人不留洋能造出原子弹吗?!那中国人只会之呼者也!窝里斗!不是说吗,你有原子弹我有手榴弹,你有飞机大炮我有小米加步枪,你有科学技术机械化,我有人扛手凿岩石造就了个大寨虎头山梯田……60年代就牛逼15年后超过了美英。
由网友 直率露珠XR 提供的答案:
清朝政府腐败渡私举世闻名(各国列强均想染指)该政策实施的是"逢貴即拜、唯我独尊"、封建迷信鼓惑民众的铁拳政策、(许多开明之土为此沃折)任何不利于"大清王朝"的奏旨均被视为背叛、但是在经受过西方文明带教熏陶的爱国主义人士詹天佑(中国铁路鼻祖)却高噡远主实施了"想要国家富应先修建铁路"的伟大蓝图、确实值得后人尊重与永远怀念!
由网友 中外历史刮刮乐 提供的答案:
清朝封建制度下,有许多的政治家和文人墨客。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清朝前期,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独立创新能力,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以下是本人对此问题的解析。
首先,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较为滞后。自17世纪开始,欧洲进入科学革命时期,得到了大量科学思想的启发,促进了科学发展。18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掀起,各种机械设备、化学物质、电力设施等的发明和应用,使欧洲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而在此同时,仍然沉浸在闭关锁国状态中,较为封闭,与外界的交流非常少,特别是在科技领域上很难得到外界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很难与国际接轨,很少接触外来知识,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迟缓,没能跟上世界发展之潮流。
其次,清朝社会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是制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清朝时期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只有少数的人能够接受到高等教育。当时的大学都是严格的文科教育,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缺乏科学知识和素质的人才无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清朝实行的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一批人才,但这些人才注重的是文学才华,而非科学理论和实践能力。
第三,清朝对于新事物的排斥和封闭,更加限制了科学家的发展。比如在海图绘制上,略能够拿的出手的,也就是康熙末年,朝廷命闽浙总督觉罗满保、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分别进呈的"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和"东南洋海道图"。这两幅地图上不但描绘了亚洲东部、东南亚各国的陆地和海洋形势,而且用线条画出了若干条海上航路,并注记船只控制航向的罗盘针位和计算航程的更数,以及航路沿途各地的物产。但此后再没有更好的海图了,虽然这两幅图在很多地方也不准确。我们现在还能查询到些清朝期的海图,但其中大都连中国海岸线都绘的完全不准确,这于当时清朝的政策关系紧密。
第四,清朝经济状况也影响了科学家的培养。清朝时期,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支配下,农业生产占据着主导地位,工商业落后。由于没有大规模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缺乏资本积累、技术创新等现代化因素的刺激,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科学家的培养和发展。
最后,清朝政治制度的不完善也妨碍了科学家的成长。清朝时期,法律严苛,人们担心遭到打压、剥夺自由,因此不愿意去从事一些冒险的行业,包括科学研究领域。另外,清朝时期科学理念落后,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阻碍了科学家的发掘和培养。还有,清朝时期,政治环境不稳定,战乱频发,这也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一个因素。战争和动乱使得科学家无法安心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也导致许多人背井离乡,人才流失,科学事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总之,清朝没有出现科学家,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体制和经济结构上的矛盾,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遭受了巨大的阻碍。直到近代以后,中国才逐步开始启蒙、变革。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