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刚刚开始是明朝的一个将领,为什么后来叛国了?_努尔哈赤是明臣吗

由网友 亂舞春秋0 提供的答案:

简单点说,就是狗子喂得太饱了。

建州女真斡朵里部的先祖,定居在遥远苦寒的北方,大约在朝鲜、中国交界处一带,分化为几个大大小小的部落。

当地生存资源极为有限,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人口,时常展开激烈的争斗。

明朝建立后,自洪武以来,女真人等关外民族由于其生活苦寒开始南下,与新建立的汉民族政权接触,洪武皇帝设立辽东都司,采取了极其宽大的方式接纳安置了他们。

北方女真部落兀狄哈人日渐强大,频频对邻近部落大打出手。周边部落无力抵抗。

斡朵里部落首领挥厚,自知实力悬殊,为了部族免受灭顶之灾,在洪武五年,带着部落男女老幼,离开故土,进行了第一次南迁。挥厚带领族人来到朝鲜境内的阿木河流域,暂时躲开了兀狄哈人的骚扰欺凌,并在此地居住了十余年之久。

这十余年间,挥厚之子猛哥帖木尔成长起来,并接替父亲成为建州女真斡朵里部头领。

猛哥帖木尔,又称孟特穆,为清肇祖原皇帝。

明初建州女真首领之一,努尔哈赤六世祖。

永乐元年,明廷派人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

永乐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

永乐三年,猛哥帖木尔在阿哈发的推荐下被授为建州卫都指挥使,赐姓童。

永乐七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明政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初时设置流官,后改为当地首领世袭。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

"乃因其地,分设卫、所若干,以其酋长统率之,听其种牧,飞放畋猎,俾各安其生,咸属统内"

简而言之,明廷对于该地所采取的是"因俗而治"的羁糜政策,奴儿干都司并不直接干预各部落的内部事务,更多的还是承担册封首领、宣传教谕,守土戍边等责任。

永乐八年,猛哥帖木尔率部自斡木河(今朝鲜会宁)迁徙至凤州建州卫驻地。

永乐十年,明廷置建州左卫于凤州,猛哥帖木尔被任为首任指挥使。

永乐二十一年重返斡木河。

宣德八年,与子阿古等被反叛的原开原千户杨木答兀纠集兀狄哈阿答兀等"七姓野人"杀害。

正统五年。猛哥帖木儿的次子董山,为了避难向朝廷提出请求回辽东定居。明英宗应允后派兵护送,在辽东苏子河划拨土地,安置居住。

你没看错,就是现在被某些群体喷成筛子的明英宗朱祁镇

《明实录》记载:"正统三年十一月丁酉,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子童仓奏:‘臣父为七姓野人所杀,臣与叔都督凡察及百户高早化等,五百余家,潜住朝鲜地。欲与俱出辽东居住,恐被朝鲜拘留。乞赐矜悯!"上敕毛怜卫都指挥同如郎卜儿罕,令人护送出境,毋致侵害。"

(童仓就是董山,童姓为永乐所赐)

朱祁镇给董山等人封官进爵。然后又应董山的要求,开设马市。

"未几徇董山之请,特开抚顺关,为建州专设马市。"(《清朝前纪》

在明朝的扶助下,董山的部众很快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

后人评论说"非抚顺马市则建州不得发达。"(《殊域周咨录》)。

明英宗朱祁镇对建州女真可以说是恩重如山,若不是朱祁镇发善心,建州女真就被反叛的杨木答兀,兀狄哈与朝鲜人灭了。

现在清粉们为啥骂朱祁镇呢?因为蛮夷是不懂得礼义廉耻,不懂的感恩的。

明廷待女真不薄,赈济灾荒,排解纠纷等等从来都是尽心尽力。

永乐十年六月‘辽东建州卫指挥佥事李显忠奏:塔温新附人民缺食乞娠贷之。"明成祖对户部官员说:‘薄海内外,皆吾赤子,远人归化,尤宜存恤。其即遗人发粟娠之,毋令失所"。

永乐十年,辽东都指挥同知巫凯奏,建州卫李里等人‘悉挈家就建州卫居住,岁乏食,上命发仓粟娠之"。

正统五年,建州左卫凡察等迁来苏子河流域‘家口粮食艰难",明廷除令总兵官安插其与李满住居住外,又令辽东镇守总兵官‘给粮接济。

正统九年,建州卫都督佥事李满住奏其卫从它地迁回的二百二十余口人‘甚是饥窘,乞加娠恤"。明英宗当即令户部大臣‘速令辽东都司一量拨粮米接济"。

宣德十年,忽刺温境内的女真人那列秃等率众至建州、毛怜卫的那颜寨劫掠人畜财物,明廷得知此事后,命人敕谕那列秃:"尔与毛怜、建州,俱属朝廷统治,宜各安分守法……敕至,尔等即将掳去人马财产,如数发还";同年,"遣使敕谕阿速江等卫野人头目弗答哈等,责还原掳建州左卫人马财产"。

正统年间,建州女真凡察和董山之间为争夺卫印引起纠纷,明廷分别设立建州左卫,建州右卫,由二人各领一卫。

为避免分属头目人口时发生矛盾,特"敕辽东镇守总兵官,遣人公同审问,各从其愿,分别管属"。

万历七年,宽奠参将徐国辅弟徐国臣等人压价收购女真人的人参,致起纠纷,徐国臣等仗势殴打女真人。事情发生后,明廷责成地方官吏"按国辅如法"予以惩治,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朝鲜与女真近邻,时常发生纠葛。1460年,朝鲜杀死毛怜卫都督郎卜儿哈(即《李朝实录》之浪孛儿哈)明廷即严辞斥责朝鲜国王"王之依法置罪,止可行于王国。今以王国之法,罪邻境之人,得乎"?"浪孛儿哈为都督佥事,是朝廷所授之职,虽称谋构边患,然亦未见形迹,而遽然杀之,是王自启恤端",维护了女真人的。

万历三十七年,努尔哈赤上奏明廷说"邻朝鲜境斡儿哈部众,皆吾所属,有入朝鲜者,乞传谕查与",万历皇帝遣使者去朝鲜国,"查千余户与之"。维护了女真人的统一。总之,明朝廷基本上是维护女真人的利益的。

(清粉经常说明廷对女真部一直是各种欺压。好吧,给钱给粮给物资开互市,给官当,给开衙建府,这叫欺压?

来来来,谁把我欺压一下吧,给我钱粮,保我荣华富贵,我也让你欺压欺压。)

明朝的历史证明了,过度的恩惠乃至忍让,换不来安宁也换不来感激,反倒是可能激起了他们得寸进尺,肆意反噬的野心。

或许正如李世民所说:夷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

建州女真生活好起来后,又是什么情况?

其一、吃里扒外,阴附朝鲜。

  《明史·朝鲜传》:"景泰二年冬,以建州头目潜与朝鲜通,戒珦绝其使……天顺三年,边将奏有建州三卫都督,私与朝鲜结,恐为中国患。",这个建州都督就是董山。

 其二、串联蒙古,引其入寇,杀掠不绝。

  黄道周《建夷考》:"正统时,建州卫指挥董山,煽诱北虏入寇,杀掠不绝。景泰中,巡抚王,遣使招谕。稍归所掠。复款关。 "

 其三、自己动手,烧杀抢劫。

  《建夷考》:"董山纠毛怜、海西诸夷,盗边无虚月。"

但是明朝对建州女真甚是包容,民国《清朝全史》记载:"何乔远记事云:‘董山等悔罪来朝,朝廷责之,皆顿首谢。及赴礼部赐宴,辄于指挥其部下之时,出谩骂之语,褫厨人之铜牌。给赐时,又自行要请素蟒衣、玉带、金帽之类,不一而足。朝廷皆给之。"

可见当时董山的目无王法,还嫌朝廷给的不够多。明朝"朝廷皆给之",可见朝廷对建州女真是真的够包容。

董山狂妄自大目无王法,甚至放出话来:"扬言归且复叛"。

朝廷震怒,忍无可忍,朱见深于成化三年,派出军队对建州女真进行了"毁其巢穴,绝其种类"的清剿行动,焚毁屯寨,擒斩一千余人,释放阿哈(奴隶)千余人。董山则被活捉,在押送途中被明军所斩杀。

犁庭扫穴行动后,建州女真元气大伤,继续归附朝廷,老实了一百多年。

在明朝的大树下,建州女真经过一百多年的修养再次崛起,成长为一个足以和明朝抗衡的强大军事集团。

明末时期,天灾人祸朝廷腐败,导致内乱四起,明朝自顾不暇。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带领下,向明朝发难,使得明朝元气大伤,最终在天灾人祸的压力下,轰然倒下。

此举是明清版的"农夫与蛇"。

入关后,为了掩盖他们恩将仇报的"黑历史",竭力把这段史实隐藏起来,清灭亡后,才被史学家孟森发掘出来并公开于世。孟森感慨地说,"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清世尽讳之,于清史料中故不见其事"。

(明朝对待羁糜外藩,对建州女真最为厚待,清朝对于这些事情是忌讳,在史料中绝口不提。)

明朝的一时仁慈就这样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灾。

孟森

"太祖以前,为明之属夷,受明之恩遇独厚。猛哥帖木儿被戕于兀狄哈,其弟凡察及子董仓,求避入辽边,明允之。其人既久居边内,久之乃占为己地,明让之,反退以抚顺为边。斡朵里本在朝鲜东北境,至是乃尽移抚顺边门以外,占旧日辽东境内之地。自是得避兀狄哈之难。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清世尽讳之,于清史料中固不见其事,于明史料中虽见,而清修《明史》,务尽没之。至今日始大发明,而以余发明最多,可云前无古人者也。" 孟森《清史讲义》

从中可以看出,从猛哥帖木儿开始,建州女真遭到兀狄哈人和朝鲜人的进攻,向他们提供保护的是明朝。他们的生活土地、经济物资、政治待遇,全是拜明朝所赐。

在明朝的庇护下,得到繁衍、发展、坐大,最后变成了附骨之蛆,这真是一出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的现实版。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啥努尔哈赤会反叛?

简单点说,就是狗子喂得太饱了。

养过狗子的人都知道,狗子也不是每只都很听话,也是有反骨的。

有些狗子十斤的体重,就有八斤的反骨,对狗子太好,喂得太饱,会给它一个错觉,认为自己才是主人,你不过是个铲屎的。

所以,狗子不听话就得教育。

敢当着主人面护食?打。

敢咬主人?往死里打,打的狠了,就长记性了。

香港电影《金钱帝国》里,梁家辉饰演的总华探长有一句台词:我家的旺财也很凶,见人就咬,但就是不咬我,为啥?我养它嘛!!!

由网友 聊以自娱2 提供的答案:

简答:努尔哈赤当过明朝将领不假,我认为说他"叛国"这个词不准,若用"反叛"这个词则比较合适。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和努尔哈赤造反过程,供小编和读者参考: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满清的前身),割据辽东,建元天命。

明初,女真族(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开始建立政权,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女真设置建州卫,永乐十年(1412年),女真又扩建一个建州左卫。分别由女真贵族阿哈出和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为指挥使。当时,强大的明军对建州虎视眈眈,元朝蒙古旧部时来光顾,朝鲜部落也想随时捞上一把,本族内部你抢我夺。恶劣的政治环境,没有一点斤两身板,几乎是无法立足的。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虽说是建州(今黑龙江省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左卫枝部酋长(后为明封都指挥使)。但因人少势弱,早期只有依附建州"强酋"儿女亲家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以求夹缝生存。后觉昌安依附明军,经常率领部众进入抚顺互市贸易,以麻布、粮食易换猪牛羊。领取明抚赏的食盐、红布、兀剌等物。为备扩充实力所需。

万历二年(1574年),建州女真酋长王杲多次骚扰大明边境,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率军数万,攻取王杲之寨,杀掠人畜殆尽。觉昌安和儿子塔克世(努尔哈赤的父亲)背叛了亲家,为明军作为向导。万历十一年(1583年),王杲之子阿台为图报父仇,屡掠边境,李成梁再率大军出击,取阿台的古勒寨及其同党阿海的莽子寨,觉昌安、塔克世再次作为明军向导。李成梁杀了阿台,屠杀女真两千多人。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却在这次混乱的屠杀中,被明兵误杀。

再说努尔哈赤,在抚顺互市贸易期间,接触到汉人汉文,从此迷恋上了汉文。十五岁那年,努尔哈赤带上十岁的弟弟舒尔哈齐投奔外祖父王杲门下。万历二年的那次,李成梁打败王杲,努尔哈赤兄弟被擒。努尔哈赤用流利的汉语救下了他们兄弟俩。从此,努尔哈赤在李成梁手下从军,因军功和李成梁的培养,升任李部总兵校尉,并随李到北京晋谒万历皇帝。其实,努尔哈赤对其外祖父王杲之死是有想法的,几年后,努尔哈赤借机称自己成亲回到了故里。假借李部总兵校尉的名义,积极扩军,加强武备。

这一次,惊闻祖、父被杀,努尔哈赤再集怒火。因明军边廷及时解释,赏赐和安抚(擢升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赏赐大量马匹,武器和粮草)。年方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本想起兵索报父仇,但势孤力单,怎能与拥兵百万的大明"天皇帝"交锋?无奈之下,努尔哈赤乃借口建州左卫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指责他是唆使明兵杀害父、祖的元凶,要求明廷将尼堪外兰送归自己处置。这一要求,惹恼了骄横跋扈的明朝边廷和明军将帅,视努尔哈赤的"要求"为无理取闹,并一口拒绝,同时宣称要于甲板筑城,令尼堪外兰为"满洲国主"。 这一答复,进一步激怒了努尔哈赤。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整理祖、父的十三副遗甲率领部众反了大明,去攻打尼堪外兰,取得了攻克图伦城的胜利。从此,拉开了反明的序幕。

从上面所述的情况看,努尔哈赤绝不是什么"叛国",而是地地道道地"反叛",或者说是"造反"比较合理。

由网友 陳大舍 提供的答案:

诸位看官,这里是陈大舍道古。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承蒙青眼,不胜荣幸。

努尔哈赤反明之前为建州都督(正式称呼是指挥使),就是一名边境地区的土官。所谓的土官和传统意义上的土豪一样,是植根于本土的大人物,也就说是一种"野生的"统治者。

明代的一位土官。

土官制度是大明朝对大元朝时期土司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分文武两职,文官有土知府、土知州、土同知乃至于土典史;武将有指挥使、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乃至于千户、百户、长官。这些土官实际上的地位犹如三代之际的诸侯。大明神宗明万历十七年,努尔哈赤受封为建州卫都督佥事、左都督。六年后,也就是万历二十三年,他因抗倭"保塞有功",晋升龙虎将军。从这个角度来说,认为努尔哈赤是大明朝的将领,绝对没毛病。

万历二十三年赐努尔哈赤的龙虎将军佩剑。

再说一说建州的由来。 建州之名始于渤海国,据《新唐书》记载:

"渤海大氏置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

其地在今吉林之兴京附近,辽移建州治于灵河之南,后再移灵河之北。金、元两朝皆设有建州,然皆为辽以后所移之建州,于大明朝则为兀良哈境内。故于此设建州卫,以本土人为土官。

大明开国之初,长城以北地区虽然仍旧有北元势力的影响,但大元朝的气数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女真人乘机反元,结果一败涂地。于是女真酋长阿哈出与猛哥帖木儿率众跑路到了绥芬河,同时依附于大明朝廷和朝鲜王朝。朝鲜《龙飞御天歌》皆纪朝鲜太祖创业,云:

"'野人酋长,远至移阑豆漫,皆服事,常佩剑,入卫潜邸……东征西伐,靡不从焉。' 并说明其时佩剑入卫之三万户(元时于女真之地设万户府)中,孟哥帖木儿与阿哈出均在列。"

永乐元年(1403A.D.)阿哈出被明朝封为建州卫指挥使,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皇明实录》记载:

"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女直野人头目阿哈出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后来,建州卫高层内讧,大明朝干脆把建州一分为三,童仓掌建州左卫,凡察掌建州右卫,李满住留任建州卫。自此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建州三卫"。到明中期以后建州三卫内部经常发生火拼,三卫指挥使成天换人,到了大明朝后期,建州右卫都督王杲(又称阿古都督)与子阿台时、建州左卫末代都督王兀堂又因造反而先后遭到清剿,从此建州卫的世袭中断。此后努尔哈赤(猛哥帖木儿六世孙,阿古都督外孙)的在明将李成梁的支持下势力逐渐壮大,逐渐控制了建州地区,并逐步发展建立了后金政权。

在古代社会,凡是多元文化的大帝国都必然存在着边境地区,这些地区的"野生的"统治者对中央的统治往往是既服从又保持一定独立性。对中央政府来说对这些叛服无常的地方势力只要朝廷保持着任免权就能达到管控的目的。只要是这些"地方官"们一经确定,那么,中央与边境政权的关系便是经济往来,而不在其他方面过多的彼此干预。

历史上中原王朝都是如此,而西方的罗马帝国对日耳曼地区、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地区、俄罗斯帝国对克里米亚、乌克兰等地也都是这种态度。可能现代人觉得这种边境管理方式太没"虽远必诛"的"血性",但是这确实这是一种对双方来讲性价比都是最高的制度,可以说是"双赢"。而包括努尔哈赤在内的大小土官们都是这一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海龙屯》中杨应龙的扮相。其实努尔哈赤也应该差不多,因为朝鲜王朝的使者曾经明确的说过,努尔哈赤兄弟穿的是"蟒纹贴里"。

但是,不管是什么制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就必然会走向不合时宜,土官制度也一样。长期以来的土官制度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也给大小土官带来了财富。利益刺激着中原王朝的贪欲,财富则发酵着土官的野心。 到了明朝后期边境地区的土官谋叛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声势浩大者如缅甸岳凤、播州杨应龙、西夏孛拜等等,都准备当一次齐天大圣,和中原的"天皇帝"争个高低,而努尔哈赤则是这些人中最幸运的一个。

由网友 关河南望 提供的答案:

野心使然。

努尔哈赤的父亲,父亲的父亲,乃至于他的祖先猛哥帖木儿,都是所谓吃明朝的饭,当明朝的官,听明朝的令,做明朝的鬼的明朝当地官员(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上也驳斥了有些人的满清带来了东北嫁妆说)

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朝的官(都指挥使),他的母亲则是建州右卫都督王杲的女儿,在努尔哈赤十岁的时候就病死了。努尔哈赤的继母为人极为尖酸刻薄,弄得整个家庭鸡飞狗跳,无奈之下,努尔哈赤在十五岁的时候便带着弟弟舒尔哈齐投奔了自己的外公王杲。

但王杲因对明朝边吏不满而起兵造反,结果被明朝总兵李成梁打得大败,王杲本人也被俘虏,最后被送到京城处死并暴尸街头。那时候的努尔哈赤跪在李成梁的马前,用汉语哭求饶命。李成梁见努尔哈赤还算聪明伶俐,又会说几句汉语,便将他留在身边作自己的随从。这样,努尔哈赤便投在李成梁的帐下效力。

这就是努尔哈赤的机缘了,李成梁对这个奴隶特别好,好到了拿他去作为平衡东北各地少数民族的砝码使用,努尔哈赤因为父祖被杀,接手了官职以后在李成梁的纵容之下,就有了一定的野心。

当然这个时候他的野心可不是取代明朝,事实上努尔哈赤从来也没有想过取代明朝,在他的眼里,能从明朝多抢点,让他当个富有的土霸王就很不错了。

但时事造就了这位天命汗,由于明朝剿抚政策的反复无常,导致明末边境一直是纠纷不断。努尔哈赤袭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借着明朝政府对他的不闻不问,整合了女真部落,搞出了七大恨叛明,也就是说,人的野心是随着实力增长的,努尔哈赤在李成梁的纵容下统合了女真,就有了想当土霸王的野心,所以它开始了反明活动。

也就是说所谓的七大恨都是瞎扯的政治宣传,类似于古代的出兵檄文,如果努尔哈赤没有实力,就算把他父祖兄弟全杀了恐怕他也做不了什么吧。

由网友 关东侠客 提供的答案:

努尔哈赤的祖父昌觉安和父亲是明朝边境官员,他的远祖猛哥帖木儿从元代开始就是地方官。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在十多岁时投奔舅父王杲。王杲是明朝东北地方官员因和边吏产生矛盾起兵反明。结果被明辽东总督李成梁镇压。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成了俘虏。幸亏努尔哈赤头脑机灵被李成梁收作亲兵南征北战锻炼了军事材能,努尔哈赤喜欢看《三国演义》搜集汉文书籍研究兵法。王杲有一个儿子叫阿台为报父仇,纠集一伙人不断袭击明朝边境。万历十一年,李成梁侦知阿台一伙龟缩在古勒城,率重兵围城。努尔哈赤的祖父昌觉安,父亲塔世克进城劝降。这时城中内奸打开城门,明军冲进城里一番血战,昌觉安和塔世克双双被误杀。努尔哈赤气愤的前去质问,李成梁觉得理亏,赠给他四十匹战马,让他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后来努尔哈赤靠十三副盔甲起兵,在25岁时统一了女真各部。李成梁利用女真各部矛盾,纵横Baⅰ阖管理边境地区。努尔哈赤把仇恨压在心底,在条件成熟时发表了著名的"七大恨",留传下来的内容有几个版本,能够占住脚的无非是为父报仇。努尔哈赤反明一部分是为私仇,更多的是出于权力和野心。在萨尔浒之役后占领沈阳作为都城。但努尔哈和皇太极作梦都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会入主中原,这是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恶果。

由网友 陈悦漫步海边 提供的答案:

(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


努尔哈赤反明的公开理由,在著名的告天七大恨中说得非常的明确:

一、明军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

二、明王朝对待建州女真以及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不公

三、明王朝地方官不守界约

四、明王朝偏袒叶赫女真,压抑建州女真

五、叶赫女毁约改聘,为建州耻辱

六、明王朝强占建州女真土地

七、明王朝地方官欺辱建州女真

("七大恨"告示)

其中的第一条更是努尔哈赤刻骨铭心的仇恨,即"明于万历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

明王朝时代,对山海关外的女真各部采取招抚政策,模仿内地的卫所制度,将女真的一些部落改部建卫,向其部落首领封官授印,以此进行招抚羁縻。因为这种所谓的设卫置所,实际上更多是明王朝的一厢情愿,用明朝的官职来笼络部落领袖,女真各部对明王朝其实算不上唯命是从,实际上类似于一种分封制度而已,因而女真部落首领所获得的明朝的虚职,并不能据此认为他们就是名称的将领、官员。为了牢固控制女真部落,防范其骚扰边境,明王朝又采取拉偏手的策略,对女真各部进行分化瓦解,使女真各部互相猜忌、内斗,从而实现明王朝对女真各部的不治而治策略。

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被明王朝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1574年曾为明军充当向导,攻打建州女真苏克素浒部。后苏克素浒部反乱,屡屡掠夺明朝边境,辽东总兵李成梁在1583年率兵攻剿苏克素浒部首领阿台时,拔寨屠城,为明军引路的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父亲塔克世等在混乱中被明军未加区别,一律杀死。

(《满洲实录》上的插画:祖、父被戮后,努尔哈赤发动的进攻图伦之战。从此,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女真走上了统一女真各部、与明王朝为敌的道路。)

悲剧发生后,努尔哈赤认为是苏克素浒部的尼堪外兰诬报、唆使明军杀死了自己的祖父、父亲,于是凭着13副遗甲,在1574年当年起兵,首先攻破了尼堪外兰的图伦城,而后就走上了统一女真各部、攻打明王朝的复仇道路。

由网友 而知而行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中国历史上对北方的蛮族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战争与和平的选择,这既是文明与野蛮的分界,也是生存空间的争夺。文明必是傲慢的,不傲慢不足以超脱蒙昧,处理偏见时亦能显出文明的高贵。在文明与蛮族的关系史上,尖锐对抗是主流,那些"合流"大多是对历史可观效应的总结,或者出于政治设计。用老子的话说是"和大怨,必有余怨"。

(周武王的军国主义奠定了西周的百年盛世)

在中国文化里,蛮族人面兽心,是危险物种。孟子说周公辅佐武王"灭国五十",并"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由于周朝初年距离混沌狉獉之时已远,这些兽类大概代表着一些也蛮部落的图腾。周人凭借着军国主义,从这些夷狄腥膻的部落中脱颖而出,凭借着高度的文明一度过上了太平日子。然而,周天子的政制,为了维护礼制的信誉,经常动用王室有限的土地、财富奖励功勋,如此长期的消耗,必须要不断地组织军队去争取新的土地与财富。这样一来,周王朝的军国主义在维持了2个世纪后终于衰落了下来,于是"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

中国先民与遍布中国周边的蛮族相处时总结出来的相处之道,被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所记录下来。《论语》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左传》记载:"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德以柔中国,邢以威四夷";"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

气候的变化往往是中夏与蛮族发生战争的诱因,因为占据了中原富庶之地的汉民在气候寒冷时尚可以应对,而蛮族却因严寒不得不南下抢掠求存。上古温暖的气候在西周时转寒,直捣进入春秋之后才又回暖。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气候变化剧烈,汉水两次结冰,此后更紧接着大旱。如此,北方蛮族变得非常不安分。《诗经.采薇》中有诗句记载了当时的人们被征发与蛮族作战。"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周人的意思是说有家等于没家,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跟猃狁打仗。周天子有强大的号召力,"周武王有孟津之誓、成王那个有岐阳之薇,康王有丰宫之朝,穆王有涂山之会",但是周王朝的国防线太过漫长,周王朝仍然不得安枕。

(平王东迁:周王室重建家国)

岂止周天子不得安枕,历朝历代的君主们面对着北方蠢蠢欲动的游牧民族的武力侵袭,又有几时可得安枕?秦汉之前蛮族对中夏国家屡有冲击,秦汉之后蛮族的势力也没有得到削减,甚至于中夏面临亡覆之祸的宋明时期,士大夫多吟《黍离之悲》。

蛮族作为一种反文明力量,其是无历史感的,他们在早期阶段都是"无历史族群"。他们连自身的温饱生计都没有办法解决,也不会如汉家天下一样有专门的史官记事。蛮族侵略汉家的事迹均被历代史官记录在案,不由得他不承认。可是,蛮族的列祖列宗几千年来前赴后继,进行的是共同的侵略事业,运用的是一样的游击战术,杀人几何却是一笔糊涂账,如宰牛烹羊,毋须白纸黑字。既然没有文字记载,口耳相传终究为虚。

对这样一群蛮族,没有办法进行的正常的交流,如要引经据典,告诉他们你们祖上某某年某某月侵犯了我们,杀人抢掠财务若干,他们也不会承认。对于他们而言,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本不同属,且两代以上的事迹即不会承认。且这些部落经常互相侵攻,今日来的早已不是旧日的了。所以,中国人拿着账本去找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去寻仇,往往是寻不到的——仇人早就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为祸一时的匈奴人如今安在?)

这样,中国人自古以来在对外关系上就经常吃亏,往往从大意轻敌,全面开放(既然是新人,那就消除旧怨,重新过活)的极端到严防死守、一味排斥(不管你们是什么人,反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面临这样的问题一直少有解决的办法。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中的"胡说"、"胡闹"、"蛮干"、"蛮劲"把这种排斥感保留了下来。

汉朝以降,王室将卑,戎狄必昌,终至唐王朝汉文明再次焕发荣光。唐太宗鉴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惨痛往事,得出"戎狄人面兽心,一旦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的结论,所以唐王朝对外族的手段有时也难称光明磊落。可是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后,唐王朝执行了开放包容的民族的政策,导致了"安史之乱"以及晚唐时的边疆地区脱离中原藩属的局面,这导致宋朝对外族执行了严防"华夷之辨"的政策。

(马嵬兵变:民族问题引发的盛世悲歌)

宋朝的政策遭到了失败,明朝殷鉴宋朝民族政策之弊端,对夷狄之人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在明朝早期,对北方游牧民族凡服王化的,基本都是给予妥善安置的。至于那些不服王化的,则是穷追猛打。明初的军事实力很强,周边民族"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因此明朝的边疆形势安稳了几十年,尤其是明成祖五伐大漠之后。东北地区,则早在洪武朝就已经内附了。努尔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儿因为投靠明朝较早,所以得到明朝的善意对待,单独辟出来建州左卫予以安置,明朝指望着这些已经汉化的女真人帮忙屯边。所以在兀良哈和朝鲜人攻击建州女真时,明王朝还曾出兵帮助建州女真主持公道,还把辽东的土地让给了建州女真来耕种。

实力强大的明王朝着实过了一把"天朝上国"的瘾,北方的游牧部落对王朝俯首称臣。然而,王朝兴衰有数,在明王朝的实力下降后,这些悬在边关的游牧部落渐渐就不怎么听招呼了。这时明王朝再想起《左传》上的"德以柔中国,邢以威四夷"已经远远不能够了。明王朝只好借力打力,发挥政治智慧了,分化瓦解各部落,使之不能形成要给统一的势力。这样的操作需要技术,很快就不灵了。明朝辽东最高军政官长李成梁执行的分化瓦解战略,在努尔哈赤的猥琐发育的伪装下,为建州女真的崛起扫清了障碍。

(努尔哈赤叛明起兵)

努尔哈赤为什么叛明自立呢?按照努尔哈赤的说法,有七大恨。

恨一,明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

恨二,明朝偏袒叶赫、哈达等部女真,欺压建州女真。

恨三,明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其所杀的越境人命。

恨四,在建州与叶赫的部族争战中出兵帮助叶赫。

恨五,明支持叶赫将已许给努尔哈赤的女儿(叶赫老女)转嫁蒙古喀尔喀部,致使建州蒙羞。

恨六,驱逐居住在边境,已开垦土地上的建州百姓,毁坏其房屋田地。

恨七,明朝辽东政府派萧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七大恨"的政治性远远大于感情性,本身并没有实质内容,实际上明朝对建州女真的恩惠远多于其他部落,这才使得建州女真能够脱颖而出。努尔哈赤为辽东王李成梁牵马执鞭,还把自己弟弟的女儿送给李成梁做妾室,把自己打扮成大明王朝的忠诚卫士,派出追随明王朝削平东北各个势力山头,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所以,努尔哈赤的"七大恨",都是眼前事,没有历史纵深,哪怕是满人的族源,他都一定能说清楚。所以,他的"恨"虽不能说是无中生有,但其本意在挑起女真内部对中原的仇恨,从而达到他自己的政治野心,其心可诛。清朝一统天下后,不管是对蒙古的黄教减丁政策、对准噶尔部落的铁血镇压乃至之后数次回乱的无情清剿,都与明朝对女真的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建州女真是明朝一手豢养起来的)

"不观高崖,何以直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直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直风波之患?"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寿多则辱,历史上中国曾多次面临亡国之祸。历代以来的政治家们,虽多吟《黍离之悲》,却都坚信亡国是短暂的,不能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不足以称伟大。反思历史才能不使前人的血泪经验和教训,才不至于成为当代冷漠无情的看客。如果把蛮族界定为凡是欲侵害我华夏的所有的内外部势力,那么如何处理与蛮族的关系,中国在走了一个大圈之后,好像又绕了回来。

由网友 雪天雪晴 提供的答案:

一个总公司 被裂解,一个CEO被取代,这是常态事件。

大明朝能不能存在,也需看它的控制能力。事实是它控制力恰恰不行了,想取而代之的自然会蜂起。

争夺政权,改朝换代,这是历史的基本政治生态。作为明建州将领的努尔哈赤,裂土分茅,另起炉灶,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一次次同类事件的重演。

由网友 远处吹来阵风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只有努尔哈赤叛明哪来的叛国,努尔哈赤是建州部女真首领也是大明龙虎将军,这里包含了两个重点,一建州卫是大明臣属羈縻领地,所以把大清入关等同于日后日本侵华的皇汉们可以歇歇了,二努尔哈赤自称天命汗是大逆不道的造反,后金国是造反后的割据自立。

因为上述原因,所以大明对努尔哈赤是恨之入骨而要一举荡灭。造反历来是古代王朝首逆不赦大罪,特别努尔哈赤的建州部又是臣属大明的番夷部落,割据自立毫无疑问是狠狠抽了大明天朝朝贡体系中天朝上国的脸面。如果不是这原因,大明是不会急火燎心集一国军队精华投入巨额经费发动萨尔浒之战的。周边的亦失巴力吐鲁番国还是日本国蒙古土默特部都屡次侵扰大明,有见过大明这等反应?

萨尔浒之战大明惨败,再之后辽阳抚顺广宁大明一败再败,直到国内李自成农民军风起云涌,大明都不情愿和后金议和谈判也就是因为建州卫原本就不是吐鲁番国或者土默特部这类独立于大明的外邦,面子是很重要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