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自称是汉人?而不是唐人,宋人,秦人或清人?_为什么叫汉人不叫秦人或唐人

由网友 减水书生 提供的答案:

汉人,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就自带一种民族主义。所以,你不能从汉朝是否强大、汉这个字的所指渊源,来探究这个问题。追溯的突破点应该是民族主义,然后你再从历史脉络中进行梳理。

民族主义,是在他者的挤压之下,才能形成的。而实际上就是一种内部身份认同。

汉朝那么强大,在汉朝形成了这种族群共识,然后我们就自称汉人了。是这个逻辑吗?

想当然即如此,然而并不是。

正是因为大汉帝国已经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所以这时候就根本没必要区分出汉人与非汉人的概念。大汉帝国已经强到匈奴人举族内迁了。这时候,你找出一个他者来干什么?能找到的,只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但修武备比修文德的效率高,所以汉朝主要是修武备。

帝国统治的超越性,甚至都不允许什么华夷之辨。金日磾这个匈奴人,不仅是武帝朝的重臣,而且还被汉武帝指定为四大托孤大臣之一。你要华夷之辨干什么?在大汉帝国眼中就没有他者。

苍天之下皆属天子,你们有谁不在苍天之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汉朝人的逻辑。他者在哪里?太远,但你等着,早晚也得把你们变成我们。

汉朝以外的这个他者,是什么时候才被发现的?不是汉朝人找到了他者,而是他者找到了汉朝人。

时间出现在五胡乱华之后。

但,汉人这边儿的意识形态就始终认为胡人是禽兽。所以,对胡人手段,要么是把禽兽消灭、要么把禽兽赶跑,要么把禽兽变成人。因为这个意识形态,在汉人这边儿,他者这个概念就始终建立不起来。

你总不能让自己跟禽兽搞个区分,承认禽兽是他者吧?即便打不过,被禽兽吃了,但禽兽还是禽兽、人还是人。

而等胡人在北方建立了政权,这个他者就不用汉人自己区分了。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就给你区分出来了:我们从草原来的这伙人是鲜卑人,你们在中原的这伙人就是汉人。而且,还给你搞了定位:我们是主人,你们是奴才,我们颁布法律,我们统治。

所以,不是汉人找到了他者,而是他者找到了汉人。

但是,从西魏、北周到隋唐一系,搞出了胡汉融合。到这个时候,区分他者仍旧没有意义了。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用几百年时间转了一圈,唐太宗又转回了汉武帝。这时候,再用汉人与胡人这个区分,就不合适了。

但历史就是历史,你总不能否定魏晋南北朝胡汉大融合的时期吧。所以,这时候还是要给做一个区分的。而唐朝人视界也更广阔,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也比汉武帝时代更深远。所以,你怎么也得找个概念指称一下自己。

大唐帝国,光耀万邦,自然信心满满。于是,指称自己就用自己的国号,也就是唐。比如《西游记》中,取经路上的唐僧,动不动就宣称贫僧来自东土大唐。贫僧绝对是认真的谦虚,但配上东土大唐,那就自带主角光环了。汉这个词也会用,但用得更多的,是华这个词。华,自带古老而高贵的厚重沧桑感。

然后,就到了宋朝。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区分出他者这个概念了。

契丹人的大辽,立国时间是公元907年。即便是从确立辽这个国号算起,也是公元947年。而北宋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60年。即便把北宋的老爹后周算进来了,也才公元951年。所以,愿意也也罢、不愿意也罢,北宋就必须承认契丹大辽这个既成事实。因为这个他者比你的岁数还大。

北宋在军事上也没能实现突破。秦汉隋唐探索了整个地理视界,也打遍了整个地理视界。大汉穷极东海,建立了汉四郡;大唐拓土西域,一度设置了波斯都护府。你宋朝就没法比。所以,宋朝人就要在承认他者的前提下,做出区分。因为你这时候就不能说契丹是禽兽、大辽不存在。

党项崛起之后,大宋拓土大西北已无可能。而且,大宋还要处理与党项西夏的关系。而赵匡胤玉斧一劈,大渡河以外,我不要了。所以,又多出一个大理国。朝鲜一直纳贡称臣、女真也会千里送马,但隔着个大辽,大宋这个"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就搞不了。而修武备不行,甚至修长城也不行,只能沿着白沟河修栅栏。

那北宋会怎么区分呢?

就是汉这个词。据统计,在唐朝、五代,当指称中国人的时候,汉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只有6%。而到了宋朝,汉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飙升到53%。那宋这个国号呢?宋朝人几乎不用国号来指称自己。如果非要用,也只是为了区别本朝与前朝,强调自己是宋朝人而不是隋朝人和唐朝人。(PS:上述数据出自《肇区华夏》)

唐朝人用华,宋朝人用汉,这有什么区别吗?

华夷之辨,华夏是与蛮夷对立的。这是文明的区分,华是文明,夷是蒙昧。这就是人与禽兽的区别。而汉这个词就不是文明的属性了,而是强调了一种族群意识。简单说,我们宋朝这边的汉人跟契丹人、党项人不一样。所以,汉人的使用,其侧重点不在于文化,而在于族群。

到这个时候,你才能说中原汉人终于把自己的这个身份共识给挤压出来。

没有这个身份共识以前是个什么共识?从周天子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皇帝以前叫什么?叫天子。对中原百姓就用皇帝,因为百代皆行秦政制;而对中原以外则称天子和天可汗,外星人和神仙我管不着,其他都归我管、咱们四海一家。

但为什么是汉人而不是秦人、不是唐人、不是隋人呢?

在宋朝,汉这个词比唐更古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今不如古,越是古老越是光辉,越是现代越是暗淡。所以,汉唐之间,最好用汉。

在秦汉隋唐等几大帝国中,秦隋不仅短命而且非议太多。指称自己必须选一个更能获得稳定共识的能指。所以,用汉这个词能够获得最大公约。

但这都是我们替古人的揣测。真正能从历史脉络中梳理到的,还是他者把中原汉人给圈定了。也就是在南北朝时代,北魏的鲜卑人已经用汉人来指称中原地区的人了。

于是,汉朝虽然灭国700年,但宋朝人的共识就是认为自己是汉朝人的后裔。而且,在与契丹、党项的竞争相处中,逐渐生长出一种族群的共识。即我们这个族群一宋朝皇帝为核心,拥有共同的祖先,拥有发达的文化。可以说,这是前现代时期的一众民族主义。

这里一直用民族主义作为工具来分析自称汉人这个问题。但你不能认为当时已经有了民族主义,更不能用这个工具来解释王朝更迭。因为清末以前都是前现代的传统社会,而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与其说民族主义是个族群概念,不如说是个政治概念。你用民族主义分析传统社会,要么得出岳飞抗金没意义、要么得出元朝和清朝没意义。工具就是工具,一定要注意使用场景。菜刀拿来切菜就行了,但你不别拿菜刀跟女朋友一刀两断。

至于后面的明人、清人,那就无需提及了。

一旦汉人这个能指被确定,那就是个语言问题。除非惊天动巨变,否则就没法变来变去。因为语言问题就没啥道理可讲。你把苹果叫苹果,但哪天政府下令非要让你管苹果叫情果,你能接受吗?出现这种"巨变",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政府脑子进水了;一是大家脑子都进水了。

由网友 海阔天空诗酒花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不是我的强项,就凭个人感觉简单讲讲吧。

为什么我们自称汉人?自然是因为汉代带给我们强大的自豪感。

为什么不是自称唐人、宋人、秦人或清人?首先得说,也有唐人秦人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完全没有。其次,如果说这些称呼不如汉人广泛和经典,那只能是因为这些朝代带给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综合来说还是超不过汉代。

1.汉人

我们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历史很悠久,但这个名称并非自古就有。汉族前身应该是华夏族,汉代以前,上古三皇夏商周时期就存在的。只是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了,大到我们从此以汉人自称。

汉朝究竟有哪些威风之处,足以让后人产生"你的名字,我的姓氏"的骄傲感?我能想到的就这几点:

首先,汉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版图足够辽阔的朝代。

中华民族是在黄河流域发源的,上古时代漫长的历史中,也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之后,南下把当时为蛮夷之地的岭南也纳入版图,但西部依然不是中华管辖范围。直到汉朝建立以后,势力一直扩展到西域,才有了接近我们今天熟悉的中国版图的辽阔疆域。

(汉朝疆域拓展到西域)

所以,"开疆辟土"的大汉朝,很容易给人以自豪感。

其次,汉朝持续时间足够长,超过了后世其他朝代。

除去中间短暂的新朝,两汉加起来大概有四百年历史,比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要长。虽说夏商周的历史更长,但毕竟一来年代久远缺乏佐证,比如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到现在还有争议,二来光是年代长但势力不够强也不行,像绵延八百载的周朝,后期天子基本就是个摆设,各个名义上的诸侯国事实上独立发展百家争鸣不亦乐乎,都没谁把周天子和中央政权放在眼里,这样的影响力,当然不能和一直保持统一的汉朝相比。

四百年稳定强势的统治,足够培养起一个充满凝聚力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从此在心里打下了"汉"的烙印,就不奇怪了。

最后,汉朝文治武功都很出色,至少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综合来看甚至可以说后无来者。这种文化的影响力是最深刻也最持久的,也是人们从心里认可"汉"字标签的根本原因。

汉朝的文化是很发达的,且不说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蔡伦造纸,光是张衡那台已经失传的地动仪就很令人神往,今人尚且不能预报地震,古人如何来的智慧呢?更不用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了,我估计汉朝留给后世的影响力,多少也跟司马迁笔下的说服力有关的。

(司马迁之前缺少系统的正史记载)

我对历史不大在行,什么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细节就不说了,反正随便查查历史书就能知道。单说影视剧偏爱的汉武帝时期的事迹,就知道什么叫魄力。武功方面,他征服匈奴的事迹一直令后人热血沸腾,毕竟后世的汉族似乎对外作战的能力弱了,汉武帝时期算是强国巅峰,自然令人怀念。文治方面呢,虽说我个人不喜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回事,但汉武帝硬要这样,而且做成功了,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主流和正统思想,绵延两千年,足够把一个民族浇筑成高度统一和相似的模样。

简单地说,就是大家不但外貌差不多,内在思想也很一致,自然很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归宿感。而这种感觉从什么时候开始?汉朝。集体记忆中,汉朝是一个让中华主体民族威风八面的时代,人们当然喜欢用汉人自称了。

2.唐人

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就是汉跟唐了。汉代的中国大致可以跟当时的西方霸主罗马帝国并驾齐驱,而唐朝可以说就是一枝独秀的世界头号强国,单看这一点唐朝甚至比汉朝更牛,所以题主说为什么没有"唐人"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唐朝之后,外国称呼中国人就基本使用"唐人"这个词,一直到现在,国外的华人聚集区还是叫唐人街而不是汉人街啊。

只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再一次改变自称,把汉族改成唐族,自称唐人呢?

(唐朝是公认的盛世)

我想这是因为论综合分的话,唐朝的分数还没有高到值得替换掉"汉"字标签的程度。

首先,唐朝虽然综合国力更强,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但汉朝也差不了多少啊。最关键的是汉朝在先,唐朝在后。简单地说,是汉朝开创了中华帝国的强国地位,唐朝只能说是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的儒家思想是很讲究追思慎远、尊师敬祖的,既然汉朝是开创者,又不比唐朝弱多少,那自然还是保留汉的称呼了,起码显得历史悠久一些呀。

其次,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唐朝,但不得不承认,唐朝在"武功"方面好像没有汉朝厉害。唐朝似乎不是靠战争征服他人的,而是温和的和亲什么的。后来安史之乱,胡人安禄山发兵,还直接把唐朝打得半身不遂,从此再也不能恢复往日荣光。这样看来,似乎唐朝的"魄力"不如汉朝那么足,在心理上,可能还是强势的汉朝更能给人自豪感吧。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唐朝本身是很开放的,皇室就有外族血统。估计在文化宣传方面,也不会特别强调什么主体民族,也就是不会强调民族意识。这样的话,用一个不怎么强调民族意识的朝代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民族,好像也不那么合适了。

3.宋人

宋朝在唐朝之后,本来也发展得不错,尤其是经济空前发达。本来,交子都出现了,正常情况下,沿着原来的路径发展下去,宋朝就会在世界范围率先进入现代资本和商业社会,中国就可以从经济上、文化上、思想上继续领先世界,毕竟那时让西方从劣势转为强势、最终超越东方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呢。

(宋朝经济很发达)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埋头发展经济的宋朝武力太弱,遇上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就没有还手之力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秀才打不过当兵的,输了就是输了,后人再怎么遗憾,也不会为了缅怀这秀才,而放弃自己赢的祖先的名字,换成这输的祖先吧?

这就是不会有"宋人"这个称呼的缘故。成王败寇,宋朝的下场是被异族灭国,这是打击民族自信心的事。这么丢脸,当然不会用这个朝代的名字来自称了。

4.秦人

理论上,"秦人"这个选项是有竞争力的。毕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而经过两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人们对大一统这件事已经有了潜意识里的执念,觉得这就是光荣和骄傲。

所以,"秦人"还是有小范围的使用的。

但为什么始终还是"汉人"占了上风?

我想是因为秦朝寿命太短了,总共才十四年,根本来不及建立什么可以垂勋后世的文治武功。所以,除了"第一个"的意义之外,秦朝无论是时间、疆域、成就各方面都无法和后来接替的汉朝相提并论,就好比一个人提出一个工程建设计划之后就去世了,后来者花了毕生时间建设好了这座庞大的包括各种细节的工程,后人用谁的名字命名这个工程合适呢?当然是那个真正把工程建完的人了。

(秦朝二世而亡)

5.清人

看看前面的答主都选择忽略这个选项就知道了,希望题主不是来搞笑的。不管用什么自称,都不可能用这个的啊。

前面说了为什么不用"宋人",因为宋朝被异族灭了,后人想起都心痛吧。明朝被清朝取代,也是一样的性质啊,所以不用"明人"也就罢了,怎么可能用异族的名号取代自己原来的自称?除非征服者强迫。

诚然,清朝统治者自身很积极学习和融入汉文化,但这改变不了异族入侵的事实啊。入侵就代表着有杀戮,学习也只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实际上清朝时期,满汉对立就一直没有消弭过。怎么消弭呢?一边是被强迫灭国的惨痛记忆,一边是死死不放权的敌视意识,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本来有爱人的女子被强暴了,除非对方逼着她改口,不然就要杀她,否则她会自动自觉说对方才是她的爱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啊?

当然,硬要杠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也是可以的。如果清朝统治的时间足够长,长到人们开始模糊久远的历史记忆,而且在清朝统治下国富民强,人们安居乐业,生活无比幸福美好,那自然人们就会忘掉从前是什么身份什么民族,而愉悦地接纳"清人"这个代表着幸福和自豪感的新名称。"汉"取代"华夏",不就是这样的过程么?

但事实上,清朝没做到这一点啊。所以就不要讨论这个假设了。

(清朝老照片)

以上是Html369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Html369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由网友 弯腰拾豆豆 提供的答案:

我们都是中国人

说中国人都自称是汉人的说法存在偏误

这个提问说中国人自称自己为汉人不准确,汉人只是汉朝时他国,或汉朝人对自己的称为,正如周朝、秦朝、唐朝、明朝时那个时代的人称自己是周人、秦人、唐人、清人一样。也好比我们现代按国名称呼其它国家的人为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

汉族人是中国人的主体民族,但非唯一!古代如此现今这个时代也是如此,古代时中国人处于哪个朝代,就通称哪朝人,只有汉朝的时候,所有华夏大地的炎黄子孙才曾被称作过汉人,是代表汉朝人的意思。

现如今我们虽然有时也会说自己是汉人,但只是中华民族的汉族人的简称,也只是在华夏本土这样说说,一旦走出国门我们都会说、也只能说自己是中国人。如果你任性,走出国门也一定要穿汉服称自己是汉人。穿啥可能没人管你,但护照上绝对会写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是中国人………!

要首先确认你是中国人,至于说你是中国的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朝鲜族…那是在你们国土上自己的事,虽然有手长的好事者想参合,但中华民族是不允许这样的手伸出来的,那是在干扰我们的国事,在挑不离间、搬弄是非。

现在中国的汉族人会称呼自己是汉人,但那也只是代表自己是汉族人而已,也绝非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会称呼自己是汉人。逼得我感觉在这里掰扯绕口令一般!不过说的倒确是实情,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是这56个民族里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仅此而已。中国其它少数民族的人民,你让他们称为自己是汉人,他们可能不会接受。

中国人统一称呼自己是汉人的时间

中国人自称自己为汉人的历史,是在汉朝,在这个朝代所有华夏大地的子民们的确是被统称过汉人,当然那时他们自己也称自己是汉人,那时称自己是汉人光荣啊!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汉朝的昌盛富强在世界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可与当时久负盛名的罗马帝国媲美!自豪吧中国人嘿嘿(º﹃º )!但这个汉人是从国家整体意义上来说的汉人,而绝非仅仅是汉族这个民族的意义,那就太小了,不但说小了还要若起矛盾,会令其它民族不满 ,试想你若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同胞让你祛除本民族的符号,被统称做汉族你乐意吗?当然有喜欢汉文化,乐意让自己变成汉族人的,乐意的欢迎!不乐意准尊!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必须的,因为少数民族也是炎黄子孙。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汉族的由来

再者汉族也并不是自古就是汉族这个称为,被称作汉族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汉族最初叫华夏族,汉朝以后华夏大族人才统一被称为汉族人,再因汉族自古以来就是大族,并在以后历史的演变中同化了许多少数民族变得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

注:原创文用图来源网络,若不妥请联系删除

由网友 历史复习机 提供的答案:

光荣始于周秦,伟大归于两汉

先秦时期,虽然各国之间的文化略有不同,但都以周朝文化为正统。可以说,先秦时期中国人的文化已经趋于统一了。

然而这还不够,因为文化的统一并不等同于身份的认同,地区间的划分和区别使得国家认同无法建立。

1830年,歌德痛苦的说:"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而那时候的中国也是这样,人们的国家认同还停留在我楚人又或者是齐人这样,而不是更高层次的身份认同。

而秦始王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郡县制打破了以往人们国与国之间的身份认同,使得这个帝国所有囯民法理上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秦人。而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进一步消除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

可以说秦始王最大的功绩就是将松散而又充满差异的人们拧成一股绳后又统一给他们上同样的色。

可惜的是秦朝灭亡的太快,民众大多生于六国,接受的教育和国家认同也是六国。

建立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的任务就这样交到了汉朝的手里。

而汉朝有两大优势使得中国人在这时期形成统一的身份认同——汉人!

一是两汉统一的时间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以建成,封建国家得以建成,长时间同处一体使得人们逐渐产生我们是一伙的这样的想法。

二是强大的国力及国际地位让身为汉人感到骄傲

有一条河走向和天上的银河一样,故曰汉水

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奠定了汉人的名字,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之尊严。有一西方小国看到唐朝使者哭着说:"不想今复图汉官威仪"。

汉武帝死后,鄯善国国王投靠匈奴。博介子主动请缨前往鄯善国问罪,身边带了十一个人。博介子谎称带有大汉皇帝的赏赐,鄯善国国王信以为真结果被杀。

周围的鄯善国人想要为国王报仇,博介子大喝"汉军将至,敌不动,动则灭国"。

正是有这样强盛的国力和战绩,中国人才骄傲的自称为汉人。

就像现在中国崛起一样,中国越强大,我们就越骄傲的说出我们是中国人一样,而这份骄傲又反过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凝集力

中国人就是在这份骄傲中形成"汉人"的认同

由网友 白袍说书人 提供的答案:

一个国家是如何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首先他一定是一个强国

(1)经济发达,在国际贸易中占比较大,在世界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力强盛,人民富裕。

(2)拥有强横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者地区博弈中占据上风,或者拥有话语权。

(3)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先进科技,在世界范围内都能占据上风,形成文化输出,形成一个文化圈。

那我们来看看汉朝:

(1)经济繁荣,人口大量增长,农业手工业都发展迅速,商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拥有稳定的货币体系。并且通过丝绸之路,和亚欧诸国有贸易往来。据统计,汉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26%,是东方的经济中心。

(2)强大的军事实力。汉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通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北伐匈奴,给予匈奴沉重的打击。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威震天下,汉人也因此得以天下闻名。自此树立了汉人前所未有的尊严,这样的朝代,老百姓当然是无比自豪。

(3)汉人更多是的文化上的认同。汉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由于两汉存在约400年,各族人民都统一在大汉的框架之下,一起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熔铸成大家都认可的汉人身份。"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汉朝的强大,在世界在周边,都是共认的,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汉朝灭亡几百年后,各国仍然称中国使臣为"汉使"。

"汉"是我们的辉煌的过去,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会全面复兴,会再次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无论何时,我都会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无比自豪。

由网友 云隐 提供的答案:

汉民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交叉的发展过程,即先后出现"秦人"、"汉人"、"唐人"之称;同时、"秦人"、"汉人"、"唐人"三称又交叉使用。"汉人"之称在曲折、交叉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主流地位,最后确称为"汉族"。

历史其有发展速变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保守缓变的一面。华夏民族各支系在秦始皇的武功面前迅速统一了起来。秦王朝的声威也风驰电掣般地飞扬四域,但是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看清秦王朝的 "庐山真面目"、其又俄顷土崩瓦解,为汉王朝所取代。于是,当四域各国称统一的华夏民族为"秦人"之时,华夏民族己发展、转化为汉民族了。由于这种"时间差"的产生,西汉之时,刚形成的汉民族仍被四域各国各族称之为"秦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称汉民族为"秦人":《飞史记·大宛列传》载:貳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域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据查,《汉书.李广利传》在抄录这段文字材料时、仅将"秦人"改为"汉人",可见此所谓"秦人"即指汉民族。

随后,班在《汉书》亦称汉民族为"秦人" 。《汉书 ·匈奴传》载:"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这里的"秦人",即"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孙尚号秦人"可见秦人后裔在汉代仍被匈奴称为"秦人"。

其实,"汉人"一词真正赋予"汉族"之义,指称汉民族是在南北朝之时。这时国运长达400年之久的汉王朝被魏、蜀、吴三国肢解后,经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正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时。北方少数民族所建之割据政权,特别是北朝的北魏、东魏和北周的统治者都是鲜卑族,他们对所统治的中原居民,统称为"汉人"或"汉儿"对对此"汉人"一词指称汉民族之缘起情况,清末文学家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作了详细的论述。

"唐人"一词作为族称,并没有被汉民族本身所承认,唐王朝时虽比汉王朝更繁荣、昌盛,但是在与周边邻国和邻族交往中仍自称"汉"。

由于唐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加之实行了比较开放的民族政策,所以边疆少数民族在唐任高级武将的很多,如契芯何力、薛吐摩支、安禄山、哥舒翰、李光弼等,他们与汉人郭子仪、郭虔等统领的军队均系蕃汉兵混编而成,故《唐书》上常称某某"率蕃汉兵"若干万。特别突出的是在与吐蕃的交往中,即称"蕃汉两家"六在划定边界时也称蕃界、汉界,至今仍耸立在拉萨的《唐甥舅联盟碑》碑文中,就叠有蕃、汉两字,或分写,或联写。在新疆出土的藏文书信中,就有一封命令中说:"驻陇州大臣:猪年期间发布手令,据汉(蕃)两族官员呈报,先是,蕃松及相论亚耶二人,编造谎言,取沙州汉人女子,名为娶妻,实则用作奴婢。"

可见唐时所称的 "汉",就是指唐地及唐人,"汉"字原来所指的汉朝人之义已完全消失,而指汉民族之义则由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对汉民族的他称而转变、发展为汉民族的自称了。正因为"汉人"之称在唐代已从他称变为自称,所以唐以后,"汉人"(或"汉民")一词的应用更为广泛了。

为什么汉王朝的朝号——汉,能蜕变衍化为汉民族的族称,而"秦人"、"唐人"之称却被历史的筛选而淘汰?

原因之一是汉王朝国运长久。

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一般来说,称其为"秦人"是顺理成章的事,西域各国乃至西亚即用"秦人"之称。但是,秦王朝好景不长,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至公元前206年亡,前后仅仅15年,这只是历史的一个瞬间。

汉王朝则完全不同,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建西汉,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前后长达 400多年,国运长久,这就为汉王朝之朝号一一汉,取代国运短命的秦王朝之朝号一一秦为汉民族的族称,提供了最起码的历史条件,也为它不被国运达289年的唐王朝的朝号一一一唐所取代,打下了基础。

原因之二是汉王朝国势强盛。

秦王朝喧赫一时,它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华夏民族的种种措施虽有进步意义,但终因其立国时间太短,并未真正彻底实行,何况其暴虐的统治更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了永不消失的阴影。汉王朝则完全不同,正如史书所说,汉承秦制,秦王朝所制定的种种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措施,不仅在汉王朝得到了实行,而且还进一步发展使汉王朝成为一个统一、繁荣、强盛的世界大国屹立在东方,与西方古罗马帝国并驾齐驱。

如此强盛的国势,是足以使人引以为荣的,所"汉人"之称逐渐取代"秦人"之称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唐王朝虽然在统一、繁荣、强盛方面均超过了汉王朝,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这一切都是在汉王朝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尽管海外已有称汉民族为"唐人",但唐王朝之人仍自认为是"汉人",决无以"唐人"之称取代"汉人"之称的意思,所以,"唐人"之称也就无取代"汉人"之称之力。

总之,无论是他称,还是自称,由于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在汉王朝时已形成,所以"汉人"之称经得起历史的千锤百炼,这既从族称的角度和层次,反映了汉民族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反过来,也从汉民族作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和层次,表现了汉民族族称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由网友 马各它 提供的答案:

汉人,狭义指汉族人,广义是指华人、中国人。"汉人"一词是因汉朝而得名。那么问题来了,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朝以前有秦朝,汉朝以后有唐、宋,为什么流传至今叫"汉人",而不叫秦人、唐人、宋人呢?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抽丝剥茧,一起追溯一下"汉人"的源头、传承及历史变迁。

一、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产生及传承

华夏族起源于上古时期的黄帝和炎帝部落,两个部落为争夺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爆发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部落战败,并入了黄帝部落,成为炎黄部落,从此有了我们后世"炎黄子孙"的称谓。后来,炎黄部落逐鹿中原,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九黎族部落,并最终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部落组成了华夏部落联盟。自此,华夏族正式诞生。

那么,"华夏"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西汉时期孔子后人孔安国著《古文尚书》中解释为:"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冕服采章",这种服饰实际上就是由图腾崇拜而来。 "华"与"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黄二帝的母族是活动于洛阳西北平逢山一代的有娇(虫乔)氏,他们以蜜蜂为图腾,蜜蜂采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对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对花的崇拜。所以,炎黄子孙自称"花(华)",就是源于此。

(华夏部落逐鹿中原)

而"夏"则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翟,简称夏。古人以山鸡羽作舞具,称为"舞夏"。山鸡又称"鸫"(音洛)。

华夏族正是因为对鲜花、山鸡这两种"五采皆备"的生灵十分崇拜,从而自美其名。

其实,在上古时候,"华"与"夏"两字同音,本是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记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华"、"夏"二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以后渐合称"华夏族"。

另外,"夏"字也因"夏水"而得。

我国近代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说:"质之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而始盛。地在雍、梁(汉中)之际,因水以为族名,犹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

从这段考证可以看出,夏水即汉水。

(冕服华章,大国曰夏)

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以华夏族为主体的部落联盟摆脱了松散的部落管理模式,禹传位给他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建立起了奴隶制王朝。启在偃师的二里头建都,就以"夏"作为他的王朝的名称。

奴隶制王朝共历夏、商、周三代,延续一千多年。随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和战国的分裂时期,此期间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对民族称谓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但是各国民族主体基本都是自西周以后华夏族分支出去的主体民族,包括秦国人也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

所以,华夏民族没有因为战乱和分裂而中断了传承,"华夏族"的称谓也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和"汉族"一起使用、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常常提到的"华人"就是"华夏人"的简称。

(汉服,前世今生别样的美)

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秦人"称谓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最应该因朝代而获得这一殊荣的应该是秦朝,相应的称谓便是"秦人"。

秦朝是一个分水岭,秦朝以前的夏、商、周是奴隶制王朝,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最初在征服和被征服的时候应该是不同的民族,时间久了,就淡化了民族观念和国家概念。而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政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南征南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同时对西南和漠北进行开发,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彰显出了泱泱大国风范,为四方所臣服。

当时,"秦人"的称谓就开始出现了,西域诸国在与秦王朝的政治经济交往中就称呼华夏族人为"秦人",以至于外国对中国最早的称呼就是"秦"——"CHIN",并流传至今,直到现在欧洲许多国家称呼中国还在沿用"CHIN"。

但是,秦朝的存在时间太短了,历二世而亡,前后不过十五年的时间,随着秦朝的灭亡,秦朝的影响逐渐消失,"秦人"的称谓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直至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威服天下的大秦帝国)

三、"汉族"代替"华夏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国家,是当时世界上与罗马帝国并列的强国。汉朝建立以后,从汉武帝开始,西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和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了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而在这些交往中,其他民族开始称呼汉朝军队为"汉兵",出使别国的使节叫"汉使",生活在汉朝地域的人们叫"汉人","汉民族"的名称也基本上确定了下来。

(西域归汉)

这就是现在"汉族"名称与汉朝关系的历史由来,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很大关系。

同时,正是这个公元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强盛王朝,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孔子学说开始主导人们的思想,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构。在这片文明富强、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汉人之师,千年不改)

汉族的形成,更大的意义在于民族的融合。汉朝的强盛,让周边民族产生了认同,实现了归依,不断吸收同化,包括西域的龟兹、大宛、于阗、乌孙、车师等地,全部纳入了大汉的版图,名称上也因大汉的原因而发生了改变,开始被周边民族称呼为汉族。这些被原华夏族同化的民族,在文字、文化、习俗、度量衡等各方面与原华夏族实现了全面融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汉族体系。

《春秋》记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也就是说,只要是接受了中原文化、华夏文明,不管你的种族和血统来自哪里,就都是中国人。汉民族的血统,也不再是相对单一的炎黄部落后裔,而成为各个兄弟民族互相交往、相互融合的产物。

(看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四、"汉族"一词的由来

知道了"汉族"代替"华夏族"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让我们再来更进一步了解一下"汉族"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

"汉"字的本意就是一条被称作"汉"的河流——"汉水",也叫"汉江"。

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的冢山,流过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后进入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

秦灭亡后天下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就以这个富庶的地区为根据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并一举完成了统一大业。当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他便以他的发迹之地"汉"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所以说,"汉族"既是来源于一个朝代,又是来源于一条河流,更是各兄弟民族交往的结果。

(汉江,两个王朝因它而得名)

五、"汉族"之后,民族名称再无更改

汉朝以后,另一个高度繁荣、空前强盛的朝代就是唐朝,对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时乃至后世,世界许多地方,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和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称为"唐",如中国人为"唐人",中国服饰为"唐服",海外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

唐朝灭亡后,唐朝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唐人"这种称呼在许多地方一直未变,历时千载,绵延不绝,直到中国近代。但若论其广度与深远影响,终究不如"汉人"的称谓。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民族史》一书,有涉及民国时期确定我国民族名称时的内容:

"因汉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强,与他族接融之繁,故汉之朝代名遂兼用为种族名,于是华夏之名遂再变。自此以后,汉虽灭亡,然汉族之名称历代不改,沿用至今。......华夏系不特为今汉族之主干,且亦为全中国民族之主干。各系与此系接触混合后大都为其所同化。然以其吸收成份既多,故此系久已非夏初时华夏系,而为一复合的新族,故在今日宜名之为汉族,不应再称为华夏系。华夏之名肇自太古,正可用为此系之古称。汉族,则汉亦虽属历史上之名,然发生在华夏之后,且沿用至今,较华夏之称更为普遍,而汉以后别无可以代替之名,如‘唐人"之名,使用亦不广,重造新名实行不易,故只有用‘汉族"之名较为适当。在本书中使用之例,则汉以前只称华夏系,汉以后则称汉族。"

(国学大师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汉族"的名称,终究是人赋予的,而这种赋予充分体现了这一名词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经历了从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使用,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过程,经过了大众的传播和时间的筛选,是优中选优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汉民族文化,汉民族特色,汉民族元素)

道不尽的传统历史,言不尽的风物人情。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解读历史但不歪曲历史,欢迎大家批评斧正。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在历史中徜徉,因历史而成长。欢迎交流,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