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阿超 提供的答案:
长江禁渔十年的政策是为了保护鱼类资源,让鱼类种群得以恢复和繁衍。然而,随着鱼类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水中食物供应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新的生态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鱼类可能会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鱼类可能会发展出更长的嘴或牙齿,以便捕食不同种类的食物。但是,这种进化需要很长时间,可能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时间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此外,鱼类数量的增加很可能会导致其他生物种群的减少,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例如,鱼类可能会与其他生物竞争食物和栖息地,或者受到天敌的猎杀。这些因素可能会限制鱼类数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水中食物供应不足的压力。
总的来说,长江禁渔十年后,鱼类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新的生态问题,包括食物供应不足和其他竞争或捕食压力。虽然鱼类可能会进化以适应这些变化,但这需要很长时间,并且可能会受到其他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继续保护和管理长江的生态系统,以确保鱼类和其他生物的持续繁荣和健康。
由网友 职男小井 提供的答案:
2019年,曾经的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宣布灭绝,没能迈过2020年。短短数十年间,长江又一个珍稀鱼类宣告灭绝了。
但更可怕的是,有科学家称长江白鲟其实早在2005年左右就灭绝了,只是推迟了宣布时间。那你是否知道,灭绝两字比"死亡"更加严重,因为它表明这个物种从此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不会再出现了。
01:长江,炎黄子孙的母亲河
长江,世界第3长河,全长6300多公里。它是水中生物多样性排名全球第七的河流,江中共有424种鱼类,特有鱼类就有183种。
但过去几十年间,我们引以为傲的母亲河——长江,因为人类长期毒鱼、电鱼、炸鱼、绝户网捕捞等,让江里的鱼类资源所剩无几。
我听村里的老人说:50~60年代他们坐长江轮时,可以随处看到江豚,到了90年代,江豚只有零星几只,而到了21世纪,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踪迹了。
其实不只是江豚,水中大熊猫——中华鲟等鱼类在这几十年间遭受着"劫难",因为环境破坏、人为过度捕捞、涸泽而渔,数量急剧减少,如果再这样持续下去,用不了多久,长江里的这些珍稀鱼类,都将走向灭绝。
因而,2020年1月1日起,长江10年禁渔计划开始实施。对此,有部分渔民发愁,也有人担心十年后鱼类会不会长成精了、泛滥成灾?
但我认为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了解长江生态现状的人,都知道禁渔计划有多必要。因而,在解开问题之前,先来了解长江禁渔10年计划产生的背景,才能帮助你得到更清晰的答案。
02:长江为何颁布长达10年的禁渔令?
原因一:长江鱼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部分鱼类变成濒危物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扬子再无万斤象",四川地区渔民的一句俗语,道出了近年来长江环境恶化、鱼类资源枯竭的严重程度。所谓的万斤象指的便是长江白鲟,这个有1.5亿年历史的活化石,与恐龙为邻,却在21世纪宣告灭绝。
这是长江鱼类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止是白鲟,中华鲟和江豚也岌岌可危。自从长江未施行长期禁令以来,随处可见过度的捕捞。人们为经济效益而竭泽而渔,为满足食欲而偷吃保护鱼类,这都是造成珍稀鱼类灭绝的原因。
此外,还有人在长江流域使用电鱼、毒鱼、炸鱼、的捕捞方式,导致很多鱼苗成片死亡,几代鱼可能在这种方式下快速消亡了,造成了不可逆的生态破坏。再加上环境恶化,食物变少,部分地区水质下降等,鱼类的生存越来越难,处境非常危险。
例如,1954年,长江流域渔业捕捞产量为43万吨,1955~1971年下降到26万吨,1980后在20万吨左右,2011年则下跌到不足10万吨,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因而,,此时及时止损,颁布禁渔限令,并且越长越好,才能起到保护长江鱼类资源再生的作用。长江生态破坏严重,因而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
原因二:此前的短期禁渔成效不明显。
长江也实行过短期禁渔政策,但都是以月为单位计算,虽然在这几个月里(3个月禁渔期),鱼类数量得到逐渐回升,但禁渔放开后,报复性捕捞的问题就出现了,仍存在同样的问题,不管是大鱼小鱼,在这种过度捕捞下,为其几个月的禁渔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
原因三:10年的周期,有效保证了长江主要鱼类2-3代的繁殖
10年的周期,也是为了让鱼类安心繁衍。以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例,它们的繁殖成长周期大约要4年,十年可以让它们2~3代"衣食无忧"。如果时间周期太短,就无法让它们很好繁殖,所以拉长时间周期,对恢复长江鱼类多样性有很大的帮助。
03:禁渔十年结束后,长江会有什么变化?
首选,鱼类资源会更多,鱼也会长得更大只,那些珍稀鱼类或许因为这十年的清净,族群越来越壮大,走出濒危物种的名单。其次,渔业资源更加丰富,捕鱼的产量会大大提升,渔民的收获会更加优厚。再者,长江其他生物也会随禁渔期发展起来,生态环境得到平衡,珍稀物种不会那么快就灭绝。
04:鱼类太多水里没有食物,鱼类是否会再次进化?
这个问题是我们多虑了,如果禁渔的话,水里的水草等食物,也是会跟着成长的;再加上长江流域很宽广,鱼根本不用担心食物问题。
换个思路思考这个问题,十几年前没有禁渔时,鱼类还是活的好好的,禁渔了只是停止一下"捕捞",暂时恢复了宁静,不会对鱼的食物来源产生太大影响。
那么,鱼类是否会在十年间进化?答案是不可能。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周期,不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就可以搞定的,可能是以世纪为单位,也可能是以百万、千万年做单位。
所以鱼类不会再次进化,一是缺乏进化的条件,而是时间远远还不够;想要进化必须内外部条件兼备,并且等上千百万年,因而短短10年,长江的鱼类不可能进化。
总结:
现在的禁渔是为了以后的"多鱼",长江的环境破坏程度有目共睹,让我们一起来维护母亲河,保护江里的珍稀鱼类,响应号召配合禁渔令实行。
再不好好保护,连中华鲟也没了的话,那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保护母亲河,施行禁令,刻不容缓!
由网友 猎奇动物社 提供的答案:
早在2002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就制定了长江流域的禁渔期,不过,当时的禁渔期为3个月,这短暂的3个月,鱼类刚刚要休养生息,就遭到了禁渔期后的过度捕捞。到了2021年,我国农业农村部正式将长江流域的禁渔期调整为10年,在这10年内,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为什么要禁渔?禁渔期为何要长达10年?在这10年内,鱼类会不会泛滥导致水中没有食物?带着这几个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长江为什么要禁渔?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它的全长达到了6397公里,比黄河长了900多公里(5464公里),而长江流域的水流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从整体上看,长江是由干流、支流、湖泊和湿地共同构成的,如此复杂的构成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让长江孕育了大量的生物,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仅仅是鱼类就有400多种,独有的鱼类多达156种。正是如此多的鱼种类,让长江成为了淡水鱼类的主要捕捞"基地",据统计,每年从长江流域中自然捕捞的鱼类就占我国淡水鱼总捕捞量的约63%,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淡水鱼是从长江捕获的。
连年的渔业捕捞给长江流域的鱼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长江干流每年的鱼类捕捞量约为43万吨,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在同样甚至是超过以前的捕捞活动的下,一年的捕捞量降低到了20万吨,到了2011年,再次降低到了8万吨,而这并不是人们停止了捕捞,而是鱼类已经越捕越少了。
众所周知,鱼类是水生态中重要的一环,它们体型不一,食性各有差异,小型鱼类会控制水生生物的生长(比如藻类),小型鱼类又给大型鱼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而随着鱼类的不断减少,水生态也在逐渐的崩塌。这一点从长江白鲟的灭绝以及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就能看出来了。因此,长江禁渔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禁渔期为什么长达十年?
从时间上看,十年很长,但是对于长江流域中的水生生物来说,时间并不长。首先,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就说过,长江禁渔从2002年就开始了,只不过开始时禁渔期一年之中只有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其实对鱼类的繁殖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会引起禁渔期后的"报复性捕捞",因此,一个较长周期的禁渔期才更有利于鱼类的繁衍生息。
其次,虽然是禁渔期,但是长江流域非常的长,监管难度较大,即使在禁令之下,依然会有不法分子进行偷捕行为,而且事实上,偷捕行为从来没有消失过。再加上现在的渔具出现了许多细如针孔的"绝户网",这一网下去,大小通吃,大的被卖掉,小的被扔掉。因此,禁渔期长达10年,更有利于相关部门清理这些偷捕行为,从而更好地推行禁渔政策,更有利于长江流域中水生生物的发展。
因此,虽然从时间上看十年有些久,但是禁渔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当下的长江几乎进入了"无鱼可捕"的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若干年后,我们能够留给后代的也就只有一条没有生命力的河了,所以十年对于长江来说时间并不长,毕竟它伤的太重了。
长江禁渔十年,鱼类会不会泛滥成灾,导致水生态崩塌?
我们先说答案:不用说只有10年的禁渔期,就算是100年,长江流域也不会出现鱼泛滥,导致水生态崩塌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生态链的互相约束。在陆地和水中都有生态链,而不同的生物处于生态链的不同位置,它们相互制约,稳定发展。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人疯狂的捕杀老虎、花豹、狼群之前,野猪从来不会泛滥,这是因为这些食物链上游的动物会制约下游动物的数量,而上游的动物又受到下游动物的数量制约,这样它们的总数量都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我们要禁渔,就是让水生生态缓慢的自愈,水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除非是入侵物种,不然它们不会泛滥。(切记不要在水域中放生入侵物种,比如巴西龟、清道夫等等)。
第二:禁渔期只能恢复一部分的生态。虽然商业捕捞对长江流域中的鱼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其实,长江流域中的鱼类资源大幅度的降低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水利工程的建造。据统计,仅仅是在长江上游就有10000多座大水坝,这些水坝的建立阻断了长江中鱼类的生殖洄游通道,并且这些水坝也阻隔了许多天然湖泊与长江的互通性,这样的结果就是长江被分割开来,鱼类只能与同一水域中的鱼繁殖,再加上商业捕捞之后,区域内鱼类的种群数量会大幅度的下降,从而使得一些鱼类处于灭绝的边缘。因此,即使是禁渔十年,也只能恢复一部分的鱼类,因为鱼类减少最大的原因"水利工程"并没有减少。(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导致长江鱼类目前的状况的罪魁祸首中,水利工程占了约70%,捕捞占了约30%,参考资料:谢平,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利工程是祸首, 酷渔乱捕是帮凶. 湖泊科学, 2017, 29(6): 1279-1299. DOI: 10.18307/2017.0601.)
第三:约束。在当下,长江干流中饵料贫瘠(江湖阻隔引起的),饵料贫瘠就意味着一些食物链底层的鱼类的繁衍、存活数量都会受到约束,一旦底层的鱼类受到了约束,上层的鱼类自然很难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长江禁渔十年,想要看到鱼类泛滥的情况是非常困难的。
总结
长江流域中鱼类资源已经到了贫瘠的地步,而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无节制的捕捞和水利工程的建造。因此,仅仅是十年的禁渔期,只是给了鱼类繁衍生息的时间,让局面不再继续的恶化,想要看到大量鱼儿欢快地游动的场景,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所以,十年禁渔几乎不会出现鱼类泛滥的问题。
最后说明一点,那就是生存在世界上的物种从未停止过进化,只不过进化是非常缓慢的,而且进化依托于足够的种群数量、较好的生态环境,所以,长江鱼类也不会因此发生什么明显的进化。
由网友 悟空科学 提供的答案:
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开局之年!
早在2020年1月的时候,农业农村部就发布了一则公告,内容便是今天要说到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并明确了长江哪些支流和干流的天然水域需施行10年禁捕,在此期间,所有人都不得在公示水域对天然渔业资源进行生产性值的捕捞行为。
就在2021年的2月10号,相关部门又公布了一组数据,当然事关长江十年禁止捕捞,共计有11.1万艘的渔船退捕上岸,涉及到的渔民人数也多达23.1万。那么,为什么长江要禁渔、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而等到十年之后,长期禁渔的长江又会不会因为鱼类动物太多,导致河里没有足够的食物给它们吃,然后让鱼类动物再次进化?
长江为什么要禁渔,而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众所周知,全长6387公里的长江排名世界第三长河,其发源地也与很多大河一样始于青藏高原,相信大家不会质疑长江里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仅仅是特有的鱼类动物就多达一百多种,但是,由于过去几十年对长江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竭泽而渔成了那段时期不少人的操作,就这样,长江生态因为过度捕捞变得越来越糟,比如曾经数量庞大的江豚,在2018年调查的时候显示仅剩1012头了。
长江和生活在长江里的生物,其实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当人类过度参与其中,长江流域的生态功能便开始明显退化,一些特别珍稀的鱼类动物难以在自己曾经的栖息地里繁衍生息,像长江江豚和中华鲟,正是长江生物链最顶层的两种珍稀物种,但它们的现存数量却少之又少。
当专家们看到这样的现状,不免担忧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进一步被打破,所以,从2003年以后便开始在长江流域规定每年都有三四个月的禁渔期。
但是,每次短暂的禁渔期之后,便会迎来一些人的报复性捕捞,这无异于让前面几个月的禁渔行动白忙活一场,反正最后都是一捞而尽。于是,为了让长江的鱼类动物们可以得到足够的时间繁殖扩大,然后便有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长江里的鱼类动物种群扩大。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看见,事实就摆在眼前,原本被誉为"淡水鱼类的摇篮"的长江,其自然渔业资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持续衰退,比如已经灭绝了的鲥鱼、现存数量极少的野生河豚、种群数量也正在急剧下降的刀鱼,以及快要枯竭的中华绒螯蟹。长江里有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还有被誉为重要经济鱼类的四大家鱼,如果不及时修复长江生态,自然会面临不好的结果。
长江禁渔,竟与鱼类基因进化有关?进化从未停止
然而,长江禁渔才刚刚开始,便有人已经在担心十年不捕捞,会不会导致河里的鱼类动物太多,然后没有足够的食物来喂养,便会导致生活在这里的鱼类动物进一步进化?
这个担忧真的是有些过了,首先,进化从未停止,不管是生活在长江里的鱼类动物,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大家都没有停止进化,只是因为我们可以经历、或可以见证的部分相对很短,所以难以觉察到周围事物的变化。
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世界未来会发生什么,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都没有停止进化,只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太过短暂,没有办法在一生的时间里见证生物不同进化阶段的更替。
正如我们无法观测到某颗恒星的完整演化过程,但却可以通过观测那些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恒星,从而了解到恒星这种星体的生命周期。
实际上,长江禁渔计划,不仅仅是在保护那些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鱼类动物,同时也是为了保护野生鱼类资源的基因可以被传承下去。
大家都知道,如今很多的鱼类动物都在进行人工饲养,但人工饲养的过程却会导致被饲养的鱼类出现基因退化的情况,如果没有野生鱼,那么以后基因完全退化的鱼类便难以在世界上长存,所以,禁渔计划不仅是在保护长江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在保护野生鱼类的基因库。
由网友 烽叶戏诸侯 提供的答案:
不堪回首,几块钱一斤的小鱼小蟹,根本谈不上利润,依然不停地被打捞上来,有啥捞啥的模式再不改变,早晚捞得啥也不剩。
我就生活在长江边,喝的是长江水,对母亲河有着特别的情感。
打小就常跟着大人去长江边钓鱼,挖个小蚯蚓,一个竹竿,席地而坐,几个小时就能钓很多鱼,就算当天的人品再差,也不会空手而归。
01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慢慢变大,钓鱼的装备不断升级,从竹竿换到了碳素杆,从土蚯蚓到专门买的诱饵。
装备越来越好,技术越来越高,可钓的鱼越来越少,偶尔碰到手气旺,钓上来都是清一色的大小,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前不久刚刚放生的鱼儿。
从2003年,长江开始了每年3个月的禁渔期,但总有人偷偷摸摸出去。
每到半夜都能听到江边有小轮船"突突"的声音,很显然有人在江里偷着捕鱼。
02
很多跟我一样的钓鱼爱好者,对鱼还是有感情的,至少很节制,大点鱼拿回去,小的鱼放生,钓鱼的人很少吃鱼,有时甚至钓完就直接放生。
职业渔民要生活可以理解,但也不能自断后路,不是自家的鱼塘不知道心疼。
经常看到江边的渔船里,50克以下的小鱼堆满了船舱,不用猜,这不是用电网电的,就是用细网一锅端捞上来的。
换个角度想,如果是私人承包的鱼塘,会舍得把这些小鱼苗捞上来吗?
03
更可恶的是,有一种叫"迷魂阵"的非法捕鱼方式,只进不出,把长长的渔网压到水下,渔网眼很小,就连两厘米的小虾、小鱼一旦入网,就别想脱身。
很多专家在禁渔期就做过多次调研,长江流域已经到了一个"无鱼"的尴尬境地。
怎么会无鱼呢,不是还有很多小鱼吗?
不是这样理解的,专家说的无鱼是长江上的渔民,按照传统的捕捞方式,用正常的捕捞工具,已经捕不到鱼了。
那职业渔民如何捕鱼的?
为了提高出货量,大网不行,就换用更细的小网,大鱼小鱼一锅端;网不到鱼,那就用电;用电不行,那就用毒,只要不禁止捕鱼,反正有的是办法。
特别可恨的是那些使用"绝户网"的,网眼小得连刚生长几个月的幼鱼都不放过。
每斤只有1块钱的低价出售给饲料公司,如果再不出手保护,长江里的鱼还能撑几年?
以上种种,只是冰山一角,长江禁渔早就该势在必行了。
有些人可能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十年时间呢?不能短一点,又或者不能永久禁捕吗?
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长江已经到了"无鱼可捕"的境地
毫无节制地滥捕,是长江鱼类大量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听一位朋友说,他曾看到一艘小渔船,细网拉上来的都是小鱼小蟹,大一些的用桶装起来,很小的蟹因为粘在网上,难弄下来,直接把网扔在地上。
拿起塑料锤子就是一顿猛敲,把那些只有围棋子大小的小鱼小蟹全部敲碎,随后细网往空中一抖,鱼碎碎全都下来了,数量比桶里的大鱼还多,随后再次启航,去捕捉更多的小鱼小蟹。
这样的捞鱼方式,不仅让长江里的存鱼大量减少,还严重破坏了新苗鱼。
这些小鱼小蟹就算弄下来,经济价值极低,只能卖给饲料厂,为何不能重新放回长江呢?
第二,大型珍稀动物严重缺少食物
其他一些导致鱼类生存的问题就不说了,长江里有很多珍贵的保护动物,都以吃小鱼为主,而非法捕捞让生存空间不断地被压缩。
不仅如此,还是从它们的口中夺粮,试想连吃都吃不饱,如何活下去呢?
第三,原有的"禁渔期"达不到预期效果
从2003年就实行了禁渔期,但是每年只禁渔3个月,后来又延长到了4个月,但还是无济于事。
这些鱼刚有短暂的喘息机会,几个月没捕鱼的渔民就开始报复性捞捕,恨不得日夜兼程把前面几个月的损失都给补回来。
长江毕竟没有海洋那么大,很多鱼在这样的围捕下,几乎没有藏身之处,三四个月来的努力也就白费了。
没有约束,禁渔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并没有达到保护生态系统的要求。
第四,长江流域破坏严重,十年也只是短时间的休整
长江里有4大家鱼,也就是市面上最常见的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
这些鱼要4年之后才能繁殖第二代,10年时间可以繁衍2-3代,这些鱼才初步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
再比如:
- 拥有1.5亿年繁衍历史的长江鲟,在本世纪因为人类的破坏,已经陷入功能性灭绝;
- 长江最为著名的三鲜,也已经极度濒危,形成了捞无可捞的尴尬局面。
所以,长江禁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于祖祖辈辈以鱼为生的渔民来说,可能会有一些阵痛。
①但长远看,禁渔对渔民只有好处。
如今的长江渔业,已经到了一个死胡同,因为生态环境和滥捕滥捞,鱼类越来越少,捕不到鱼,渔民越来越穷,越穷也就越要捕捞。
②渔民想要再靠长江生存下去,已经不太现实了。
这是一条日薄西山的道路,一年不如一年,与其想尽办法使歪招,还不如早一点上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离开这个行业。
③禁渔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不要吃鱼,而是为了以后可以更长久地吃鱼。
除了长江流域,我国还有其他的淡水鱼,根据渔业部长时间的监控,长江流域的捕捞量已经不足10万吨,而我国的淡水鱼每年会产出3000万吨。
也就是说,把长江流域的这10万吨给抹去,也不会对老百姓的餐桌构成大的影响。
十年后,长江鱼会泛滥吗?
十年禁捕能让长江鱼泛滥,这是不可能的。
①一个人从生病到康复,还需要很长的恢复期。
长江恢复到以往的正常状态,最起码要2~3年的时间,可能还远远不止。
②再说禁止捕鱼,只是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他因素还存在着,比如航运,修桥,采砂以及排污等。
③长江流域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只要是生态系统,生物间就会相互制约,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大型水生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贝类等底栖动物,都是一个相生相克的动态系统。
只能说十年后,长江可以恢复到一定的状态,但要想鱼类泛滥,路还很长。
长江鱼类在十年间会出现进化吗?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难题,物种的进化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而是以几千年,几万年为单位逐步递进。
事实上,地球的所有生物都在极其缓慢地进化,然而这种缓慢在10年间,甚至百年间,几乎是体现不出来的。
写在最后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陆地上的生态系统也在慢慢恢复。
比如像东北虎、野猪、金丝猴等保护动物的数量都在增加,长江流域也会与时俱进,尽可能恢复属于它原本的生态系统。
现在的禁渔是为了以后的"多鱼",长江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危在旦夕,保护好江里的稀有物种,不要像白鱀豚、白鲟一样灭绝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如果禁止捕鱼和采砂,再配上合理地减少排污和一些工程建设,减少人类对长江的干预。
那么未来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十年后的鱼米之乡又是另一番景象。
由网友 青岛变频砖家赵师傅 提供的答案:
长江鱼类的进化或者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来不足为怪,但由于人类为了一己贪念过度的捕捞,导致了长江里生物灭绝的时间表大大地提前。
当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长江已经"无鱼"之后,一则10年之久的禁渔令在2020年终于尘埃落定。
然而,禁渔令才正式执行第一年,人们就开始担忧:长江禁渔10年是不是太严格了?长江禁渔10年,会不会导致鱼太多使得水里面没有食物,鱼再次进化呢?
这篇文章,站长就跟大家畅想一下"长江禁渔10年"的"前世"和"来生"。
长江禁渔10年是否太严格?
10年禁渔令颁布以来,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往年都是3~4个月的禁渔期,长达10年的禁渔令是否过于严格了?
其实,如果你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也许你会改变你的想法。
研究表明,由于人类的参与使得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比物种形成的速度快了近100万倍。自然情况下,物种灭绝的速度大约为每天1种,而如今早就已经达到了每小时1种,这就意味着,时间每过1小时,就有1种千百年时间进化来的生物从地球上彻底消失,这样的数据简直触目惊心。
由于人类的参与,地球的物种以千百倍的速度加快灭绝 。而作为母亲河的长江,虽然她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却也导致了长江母亲"其他孩子"的灭绝。
1988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数据显示,长江拥有400多种已探明鱼类,其中180种为长江水域的特有鱼类,16种为珍稀野生鱼类,长江里既有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四大家鱼",又有中华鲟、长江鲟、白鲟等一级保护动物,可谓是鱼类的"基因库"。
然而,由于长江水体的污染、早期大型水利设施的干扰,以及过度的渔业捕捞,导致了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比如,长江里独有的中华鲟从白垩纪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1.4亿年之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鱼类。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见证了恐龙灭绝的古老鱼类,如今栽倒在了人类这个"新物种"里。
中华鲟全长4米,重1000斤,寿命可达40多年,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可是由于早期人们的过度捕捞,再加上1981年葛洲坝的建设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迫使中华鲟失去了原有的产卵场,使其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后来,三峡大坝建成后的蓄水通航进一步导致产卵地丧失,如今已很难监测到野生中华鲟的踪迹。
也正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长江已经"无鱼",一则10年之久的禁渔令在2020年终于尘埃落定。
10年禁渔期会导致鱼类进化吗?
此外,长江禁渔10年,会不会导致鱼太多使得水里面没有食物,鱼再次进化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会进化。
进化本来就是物种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只是时间跨度太短,我们无法及时发现某种细微的变化而已。比如,正如站长前几日写的那篇文章,在近150年的时间里,人的体温从最初的37℃逐渐降低到如今36.3℃,这说明我们人类本身也在进化当中。
而长江里的鱼类因为10年禁渔期,导致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会使得鱼类发生某些细微的改变,只是10年的跨度太短,可能无法让人们及时发现这种变化。
不过,站长需要提醒的是,以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四大家鱼"为例,这些鱼类的繁殖成长周期大约为4年,因此10年的禁渔期也仅仅能让鱼自由繁衍2~3代,而10代以内的繁衍,显然无法让群体特征发生较大的差异,因此,10年禁渔期显然无法让鱼类发生"明显"的进化现象。
写在最后
长江流域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5万吨下降到2020年不足10万吨,而且捕捞的鱼类越来越小,以前十几斤的大鱼非常常见,而如今普遍是几斤的小鱼,如果十年禁渔令还没有颁布,恐怕长江里真的要"无鱼可渔"了。
10年禁渔期有利于长江鱼类的自我恢复和繁衍生息,而保护长江生态,禁渔令也仅仅是第一步。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Html369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由网友 科普拾录 提供的答案:
莫说长江禁渔十年,就算长江禁渔百年、千年,长江鱼类都不可能再次进化,因为地球生物进化至少是以万年、十万年起步,没有万年为基础,生物只可能出现灭绝,而绝不可能出现再次进化。另外,长江禁渔十年也不可能出现没有食物的局面,自古就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定律,在此规律下,长江生态只会恢复的越来越好,给大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创造生存空间。
我们以地球智力最发达、进化过程相对最迅速的人类为例,来简单强调一下地球生物的进化节点,人类由猿类进化而来,而猿类存在地球的时间已经近1400万年,大约在450万年前人猿和猿类开始出现分化。距今约300万年前,有一部分森林猿类进入亚欧非地区的热带雨林生活,开始尝试直立行走、奔跑,这部分猿类称之为早期猿人,又用了约100万年时间的进化,早期猿人才进化为晚期猿人。晚期猿人同样存在100多万年后,才逐渐开始向早期智人进化,且晚期猿人从猿类特征退化开始,到全面消失至少用了10万年时间。到了距今约20万年前,人类才正式来到早期智人阶段,而早期智人进化为晚期智人则又用了约5万年时间,最终距今约4万--5万年前人类才逐渐出现了现代人类的特征。
人类的进化历程,是地球生物进化速度最快的,尚且需要以5万年为基础,更何况生活在水里的鱼类,没有个百万年、千万年,别说进化,生态习性都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此问题所担心的疑问,完全没有必要。最后,对比长江鱼类自然生物链和人类的捕鱼技术来讲,人类捕鱼的威力要远远大于鱼类的自然捕食,人类一张拖网下去,大鱼、小鱼通杀,单次捕鱼通常是用百斤、千斤为计算单位,而鱼类自然猎获,是以"条"为单位,两者相差的倍数,只会让长江各种鱼类数量越来越多,断然不可能使长江鱼类数量变少,这一点完全没必要杞人忧天。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由网友 环球科学猫 提供的答案:
长江禁渔要不要停止,毕竟很多人依靠"捕鱼"为生。并且在长江禁渔十年后,里面的物种也会越来越多,要是出现生物种群"泛滥",我们又要"花钱"来进行物种清理,是不是这样?这些说法、想法似乎有点道理一样,难道真的要进行这样吗?
确实这是个问题,不过,这里我们先说明下,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夸张,长江禁渔必然是有道理的,我们也不会无缘无故这样做。
同时,在长江禁渔的时候,也出台了补偿,所以也不会影响大家,同时很多人想,长江禁渔要不要停止,其实从根源上来说,大家可能还并不知道"长江禁渔"的原因是什么,所以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只要了解到了背后的因素,基本都是支持的。
为什么我们要实施"长江禁渔"?
说简单一点,那就是人类对长江流域的生物影响大,破坏大,导致不少的物种群出现灭绝等等。所以我们为了"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这样才能够让长江受到"更少伤害",所以如今很多人如果要考虑到需不需要停止长江禁渔的实施,可能就是没有考虑到长江这个生态系统的问题。
同时,如果我们站在生态系统的问题上,可能也就不会想了。而从2021年以来,我们也看到了长江禁渔之后,野生动植物频繁出现,这说明长江禁渔真的产生了效果,所以不仅我们要实施10年,10年之后,可能也会连续实施,这样我们才会看到更多的生物种群出现。所以,其实"长江禁渔"就是为了恢复生态而打造的。
只要不被人类影响到,迟早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生物种群,这就是一个趋势或者是方向。这不用我多解释,大家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这里先给大家说下长江禁渔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禁渔十年后,鱼会不会太多没有食物?
确实,上面我们已经说了,由于是属于"禁渔",那必然生物种群是有扩大的趋势,但是会不会出现"泛滥"的情况,这个还真不好说,毕竟生物种群是整体规模都在增加,同时站在食物链的角度来讲,本土的长江物种也不可能出现"泛滥",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这些物种群体都是均衡的。
"食物链"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基础,所以不太可能出现大家的泛滥,我们顶多就是担心"非本土物种"或者说"入侵物种"泛滥的可能性还是有,之前不少的研究者就在担心,类属于野外的小龙虾物种群,很多人都在担心禁渔之后,会不会出现泛滥。这确实有必要担心,不过我们也会科学地进行处理。
所以鱼太多导致水里面没有食物,这个基本上不太可能,物种群体的平衡除了人类能够大规模破坏掉之外,站在生物种群的本身角度来讲,是很难"失去平衡",外界的因素更加容易影响生物的平衡,这就是大概的情况。长江禁渔十年后,鱼太多没有食物,这可能是多虑了。
鱼要吃食物,其他的物种也要吃鱼,这是生物链之中的"环环相扣"。当然,说得难听点,鱼太多并不是什么问题,监测中心如果发现了鱼太多,也会进行科学的处理,而不需要我们单独在"长江禁渔"想办法进行合理的采集,这是属于"长江禁渔"的违规操作。
如果鱼多了,没食物会不会再次进化?
其实无论是鱼多了,还是少了,进化与食物有没有进化并没有关系。进化在生物界可以说并没有停止,包括我们人类也是如此,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足迹,并且速度更快。根据研究指出,自从19世纪末以来,某条动脉保留在前臂的情况有所增加,而这条动脉通常在人类出生后8周左右消失。19世纪80年代前后,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为10%;但是到了20世纪,发生率上升到30%。
所以这直接说明了,人类的进化是在持续保持之中,那么对于鱼来说,必然也是存在进化的过程,只不过进化的表现可能稍微较少。而如今我们看到一个种群之中非常特殊的物种个体,多数都是因为"基因突变"带来的。所以生物界的物种,基本都在进化之中,只是微妙的变化,很多时候都没有发现。
同时,生物进化受到的因素也很多,例如:自身变化,环境变化等等,在不同的条件之下,为了适应环境模式,都有可能出现进化的状态,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由网友 系短篷 提供的答案:
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别说十年,就是一百年一千年,鱼还是那个鱼,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的。
另外,长江是个大的生态系统,既有鲢鱅鲤鲫、也有鲟鲇鳡鳢,既有菖蒲芦苇、也有浮萍水藻,既有浮游植物、也有浮游动物,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各取所需,生态会自然平衡,不会出现水里面没有食物的这种情况。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