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文史不假 提供的答案:
1644年4月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攻陷了大明都城北京。崇祯皇帝非常决绝的杀妻灭子,自己也在煤山自缢而殉国。
尽管,崇祯皇帝一生刚愎自用,薄情寡义,但笔者非常钦佩他在最后关头的这种尊严和气节,无愧于一代帝王的称号。
之前,嘴上功夫颇为了得的东林党人,纷纷鼓吹朝廷南迁首都的言论,希望撤退到南京城偏安。这次,崇祯皇帝朱由检没有盲从,也没有动摇,坚决不与李自成进行媾和谈判,坚决留守北京城,坚决不逃往南京。
那么,本文的问题来了,如果崇祯皇帝选择迁都南京,明朝有没有可能向南宋那样延续国祚呢?毕竟,北宋灭亡后,南宋在东南偏安存在了一百七十年。
一、崇祯是大明王朝名正言顺的皇帝,而且已经存在了十七年,是明朝上下公认的君父。所以,即便他是落难逃到了南京,其皇权威信依然牢不可破。关于这点,当时南宋的赵构显然是不具备的。
二、当时大明朝的北方,遭遇连年的战乱之祸,早已是民生凋敝,百业俱废,整个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已迁到了南方。崇祯若是及时选择迁都南方,相当于是抛弃了不良资产,整合了优质资产,或许能够起到壮士断腕和舍车保帅的作用。
三、北方局势非常复杂,既有农民起义军,又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还有满清的八旗军。如果此时选择南迁,不仅可以保全大明半壁江山,而且还避免了与以上势力的多重作战,甚至还能坐视几方"互殴"。
四、虽然崇祯皇帝一生的诸多决策,弊大于利,也常被后世诟病。但,无论如何,以其个人的能力和进取心,总比弘光皇帝朱由榔等人要强出许多倍吧。如果由他继续统治,即便不能实现反转,但最起码稳住南明政权还是毫无疑问的。
五、清军刚刚入关,还未站稳脚跟,如果崇祯不死,选择在南方继续抵抗。就冲这杆大旗,全天下的汉人就得聚拢而来,满清想要一口吞下北方,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如果想要跨越长江,那就更是没有可能了。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如果崇祯选择迁都南方,尽管颜面有亏,但明王朝有很大的可能会延续自己的国祚。即便不能像南宋一样存续一百七十年,但最起码再传承几帝是一定的。
当然,最大的风险还在于,中国可能会再次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那今天我们的版图就会发生改变。
回答完毕!
由网友 阿斌预测 提供的答案:
朱元璋当年就设想过这种情况,所以搞了双首都:北京和南京,而且是两套人马。
如果崇祯跑了,清朝想统一中国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清朝自己的兵力完全不够,主要是靠明朝的投降军队:伪军完成的统一。此外,当时还有各种割据政权,比如吴三桂等。
但是,如果历史朝这个方向演化,中国就会进入四分五裂的三国时代,民不聊生,也没有后来清朝统一蒙古,西藏,台湾,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帝国。
国运决定了崇祯必须死。他死得也够刚烈,直接上吊。
等清朝1911年灭亡后,才过38年,一个伟大的共和国诞生了。
历史是一个区块链,总是按发展路径最长的那条路线来走。个人在这股巨大的能量面前,只能顺服,没有自己的个人意志。
崇祯是很勤奋的皇帝,生活也很简朴,唯一的问题,时也命也,他没发逃过历史安排的命运。
由网友 孤尘一粒沙 提供的答案:
假如崇祯没自杀,而是逃到了南京,是否能保住半壁江山?当李自成打来的时候,走投无路的崇祯帝最终选择上吊自杀,以保全自己最后一丝尊严。其实,如果崇祯帝不选择自杀而选择退守南京的话,当时的战局可能就会有另一种结果了,真的有那么一丝丝可能明朝最终和满清隔江互制,形成两个朝廷的局面。下面咱们就详细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因素有哪些。
不可能性因素一:明朝文武大臣皆无可用之人
一个朝廷的稳固不仅要靠皇帝的勤政爱民、英明神武,更主要是要靠众大臣,文臣要有兴国之策,武将要有定邦之谋,这样才能保证朝廷的稳固。当时的明朝,已经腐败到根了,文臣为了自己的官位,大搞结党营私,并且大肆搜刮民膏以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经过多年的战争,明朝有名的几个武将基本都已经死了,而后又没有什么可继承之人,所以这种内忧外患他根本就解决不了。
不可能因素二: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一个朝廷的根基,如果这个根基已经动摇了,朝廷能稳固才怪。明朝末年,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而且频率不断,导致人们生活越加艰难,再加上当时的各级官员已经腐败不堪,他们想尽办法去盘剥人民,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热,因此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即使明朝迁都南京,不解决这个问题,明朝依然很快就会灭亡的。
可能因素一:甩包袱给李自成和满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当时明朝最大的危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北方的满清,一个是西边的李自成,而这两个危机都是在北方。如果明朝政府退守南京,把北方扔给李自成和满清的话,他们两个为了争夺北方的统治权,必然会干一仗,不管最终谁输谁赢,对明政府都是百利而无一害。最终赢得一方也是惨胜,短期内根本就没有能力来打明朝政府,甚至如果找准机会,明朝政府还真有可能反败为胜。
可能因素二:南方相对富庶,人民生活不错,南迁后有民众基础和地理优势
自南宋开始,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到了明朝末年,南方的富庶程度已经远胜于北方。自然灾害对南方的影响也要小于北方,北方还有严重的战乱影响,所以南方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要远高于北方。如果明朝南迁后,能够还政于民,让人民生活更好的话,相信南方的汉族肯定是不愿意被满清少数民族所统治的,这就是说明朝有一定的民众基础。而且南方多河流湖泊,人们更善于水战,如果满清要到南方打明朝的话,水土不服也是他们要考虑的一个事情。
综上所述,如果崇祯帝选择退守南京的话,也许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历史。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明政府退守南京还有机会吗?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的观点。
由网友 鱼小溪de音乐 提供的答案:
崇祯从能力、进取心和威望来说都远远高于赵构,满清从实力来说也远远低于金,朱由检能退回南方十有八九可以守住长江防线,然后挺到工业革命,以汉人的学习能力很有可能翻盘一百年后重新统一北方。当然整个中国疆域就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西藏、新疆、内蒙古不可能纳入版图,东北三省大部分独立出去,汉地十八省可能现在位列发达国家之列。
由网友 宋安之 提供的答案:
崇祯如果南迁,清朝统一天下就很遥远了,很可能实现不了。
熟悉明末那段历史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东林乱政与崇祯意图南迁吧,崇祯南迁毁于喷子言官,其顶不住舆论压力而不了了之,最后身死国灭,东林乱政更是延续到南明时期,成为南明内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明第一位皇帝是弘光帝朱由崧,原为第二代福王,是崇祯帝堂兄弟,崇祯殉国,三个皇子不知所踪时,按照兄终弟及规则,理应血缘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继位,而留都南京的东林党势力却不答应,意图立血缘更远的潞王朱常淓,福王为万历帝亲孙子,潞王为万历帝亲侄子,谁远谁近一目了然,东林党之所以这样因为万历帝时期,立太子时东林党支持的是皇长子朱常洛,坚决不同意万历帝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为这位皇三子就是第一代福王,也就是说弘光帝与东林党早就结下梁子了,最后弘光帝通过军阀支持顺利继位,但是清军南下之时,南京轻而易举被攻破,没有东林党背后下黑手才怪,之后因为血缘关系,其余南明三帝与监国鲁王时常内乱,最终面对清军,一直内乱的南明政权灭亡。
清军入关当年就宣布要剃发易服还有跑马圈地,引起当时三大势力反对,奈何正统南明一直内乱,四川张献忠抵御清军初期就战死,李自成退出北京城以后一蹶不起,最后清朝竟然统一了中国。
清军入关当年的跑马圈地与剃发易服大大触动了当时地主阶层的利益,为了保住既有利益,江南士族肯定会支持南明政权,而如果崇祯南迁,南明没有血缘正统这个内乱的重要原因之一,齐心协力抵御清军南下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历数各代王朝,都是前期势不可挡,拥有一种朝气一种锐气,而到了中期稳定以后各种矛盾凸显,军队战斗力也跟着下降,崇祯帝领导的南明如果坚持几十年,清朝没有初期那种锐气,军队战斗力下降,就根本没有机会统一中国,参考当时资料,清朝统一天下时的重要力量八旗军队,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清朝军队战斗力下滑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崇祯帝南迁,南明少了血缘正统的内斗原因,清朝的跑马圈地与剃发易服两大恶政将江南士族绑在南明战车上,上下一心抵住清军南下还是没问题的,几十年后清朝内部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没有力量南下,当然统一不了中国,若干年后明朝出一位秦皇汉武式的大帝再兴明室江山,也犹未可知。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由网友 清水空流 提供的答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明思宗崇祯朱由检。生于公元1610年,在公元1611年登基为帝,时年17岁。在位17年。公元1644年自缢而亡。终年34岁。先说结论,崇祯有时机衣冠南渡。满清很难有机会拥有天下。这一切都是崇祯个人原因造成的。
可以说,但大明的覆没,崇祯自己得承担一半的责任。现在的人都评价他,刚愎自用。薄恩寡义,应该是一点都不错的。我们不能因为崇祯殉国而死就对他报以同情和怜悯。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这些名臣只要崇祯用好一个,崇祯也不能落得个煤山上吊。完全是崇祯咎由自取。都说洪承畴是大汉奸,在崇祯麾下兵败无能,为何在满清麾下却百战百胜。不会用人是崇祯最大的失败和无能。
晋有东西二晋。宋用有北南二宋。明朝绝对有时机和能力南渡成为南明的,而崇祯之所以不去就是面子上过不去。怕失去威严。陈新甲受崇祯的委派同皇太极和谈,都谈出眉目了,就因为意外泄露,崇祯为了自己的面子诛杀陈新甲,既丧失了时机 也给皇太极留下崇祯言而无信的印象。而大明的官员也由此看清了崇祯的嘴脸。再也不会给他出良谋决策。
在李自成即将进京的时候,崇祯问过群臣南迁是否可行。而群臣知道,一旦提议被采纳,南迁以后,第一个杀的就是自己。其实崇祯想让群臣给自己一个台阶 但群臣被陈新甲之事伤透的心,就是不给。而崇祯面子又薄,也只好做罢,而大明内阁对此也莫能两可 不置可否。其实这种事情崇祯完全可以乾刚独断,凡事反对的一律留下守北京。看看谁敢反对。群臣是想让崇祯被黑锅,崇祯希望群臣背黑锅。如此一来 最后的机会也就失去了。1644年的华夏是三皇并立。大顺李自成,满清顺治,大明崇祯。最没有时机的满清取得江山,最有时机的崇祯却是上吊自杀。历史的诡异可见一斑。
应当说,南渡的好处还是很多的,第一就是南迁到富庶之地,国家能够恢复元气,而李自成将直接面对满清。崇祯可以坐收渔利。等时机成熟。完全可以再次北伐成功。满清只有覆没的了,其实就实际而言,满清的得江山的偶然性很大,完全是老天爷的眷顾。崇祯为人优柔寡断,缺乏担当,性子急躁。怕留下南宋偏安,自己留下赵构的名声。说实在的,就个人能力而言崇祯真不如赵构。李明睿和巩光顾多次提议南迁,实在不行让太子先去南京预备万一。崇祯本来已经同意,由于内阁首辅魏藻德的反对而放弃。
崇祯明明有许多时机,但每一次都被崇祯放弃和丧失了。崇祯值得怜悯,但责任必须承担。崇祯个人能力不行,再勤政也不行。就好比一个小学生再努力也写不出大学生的论文一样。崇祯应该可以南迁而不去,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彻底地丧失了大明的最后时机。完全有理由相信。崇祯想南迁而不得,这也是崇祯的咎由自取。也充分说明崇祯是个昏君。
由网友 向敬之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历史在于实事求是,而不能假设重演。
如果陈演内阁通过李明睿提出的崇祯南迁计划,确实能为明王朝续命一段时间,毕竟在江南,有南京完备的政权机构和成建制的不少兵力,还是朝廷财税的主要来源地。
同时,崇祯帝南迁,象征着明王朝的不灭,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手中的五十万大军还能扼守山海关一些时候,就没有机会打着"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引清兵入关。
即便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他是南下追逃崇祯帝,还是东征抗击清军,还是不好说。毕竟他向崇祯帝提出过要100万两兵饷和自立为王的和谈条件,便愿意帮助朝廷平定天下和征讨清军。
崇祯帝朱由检
但这些不能证明明朝就没有灭亡的威胁。原因有三:
一、陈演等北方官员南下,必然与南京的南方官员矛盾加剧。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派系斗争、山头火拼日益激化。崇祯南迁,陈演等北方官员会认为自己牺牲大,如丰厚的家产来不及转移,必然会找崇祯帝补偿,这样会更快蛀空明朝国库。
二、王永吉、吴三桂的兵力不少,但兵饷匮乏,他们是否能长期坚守很难说。
三、长城天险并非清军南下的屏障,此前他们曾几次越过长城,深入直隶、山东劫掠财物、牲口等,还曾逼近京师使领军的时任首辅周延儒不敢交锋。
崇祯南迁,最大的可能是,李自成提前与清军对阵,按朝廷既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吴三桂或许会协同清军作战。但做好是否为清军胜利,还是未知数。谁能最后统一天下不好说,毕竟战机瞬息万变,而时间会花费更长而已。然而有一点,清军内部已经团结大于纷争,而明朝内部早已分崩离析,这是一个关键点。
由网友 上将嗳福斯 提供的答案:
崇祯南迁,明朝只会灭亡的更快。
一,南迁,相当于直接放弃了山海关防线,放弃了燕云十六州,放弃了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清兵可以乘机入关,占领整个北中国,实力更加强大。
二,南迁,崇祯说走就走,山海关的4万精锐怎么走?如果贸然南撤,可能被清兵尾追歼灭。如果置之不理,辽东铁骑投靠满清,结局会是怎么样,历史已经做了最好的说明。
三,南迁,崇祯很难有效控制整个朝廷。内有东林党一手遮天,外有左良玉飞扬跋扈,官场从上到下腐败透了,不是换个首都就能解决的。
四,没有名将。南宋能站稳脚跟,因为有岳飞等中兴四将。南明的将领全是酒囊饭袋,只会送人头。只有李定国可以一战,奈何独木难支。郑成功铁血敢战,奈何英年早逝。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没有名将,就是跑到天边也得打败仗啊。
五,崇祯性情急躁,猜疑之心颇重。有他在南明,肯定会不顾客观实际,一次又一次催促与敌军决战。大明的那点家底,会赔的更光更快。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