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无忧谷逍遥子 提供的答案: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真正的修行者偷生于勾栏酒肆
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出自:
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庄子·山木》篇中有: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魏晋风流人物陶渊明的:
《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也阐释了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乐天知命的道家思想,傲然于物,逍遥于天地之间,作为凡夫俗子的人来说,自然离不开红尘客栈,寄生于灯红酒绿之地才能更好的体会大道,领略生命的意义。
如果逃离红尘,偷生于深山老林,说明你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无法摆脱红尘俗世的缠绕,寄希望于无人之境,除非你一刀了断,否则永远无法摆脱人世的纠葛。
印度阿三早在玄奘法师到达那烂陀寺时已经抛弃所谓的"佛",他只不过捡到几缕……残羹剩饭而已,东渡大唐疑惑终生,如果按照"四大皆空"的理念,出家人应该直接与红尘一刀两断,永不往来,才能超然物外,为什么还要依赖尘世苟且偷生?
由此可见,还是道家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才是王道,佛门的"四大皆空"就是欺世盗名,骗人钱财以便自己苟且偷生罢了。
由网友 姜宗维 提供的答案:
时代不同,真正修行的地点不同。在过去,有很多人隐居山中,进行自我修身养性。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还是在城里默默的修身养性。因为,现在是物质剩余时代,人们追求生活幸福。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方便,在城市默默的修身养性是人们的首选。
无论在山里或城市里,修身养性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放下私心和贪欲,修来一颗菩提心,修来一个大度的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上善若水的襟怀。像一束阳光一样,能够温暖所到之处,这就是普度众生。修来道德的高尚,就能够海纳百川,这就是厚德载物雅量。修得一颗花儿心,能够芳香扑鼻而四溢!
由网友 京西玉人 提供的答案:
真正的修行在于修心。
心无杂念虽居闹市,心静如水,若心有杂念,就算幽居在渺无人烟之地,依然是觉得纷扰嘈杂,其实乱的不是外界的环境,而是自己的心绪,正所谓修心养性,不用拘泥于在哪里?。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所谓修行,先修其行为,逐渐修心,行为修好了,心自然修好,往往我们可以管得住心,却管不住行为,也就🈶了心不由己,所谓心不由己,身不由己,控制不住的是自己的行为,管不住的是自己的心。
一切的修炼,最高境界就是修心,如果身处乱地,周围都是嘈杂的纷扰,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心不乱,才是真正的修行,有道是不乱其心,不灭其志,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修行,修的是行为,练的其实是自己的心,让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不为一切所扰,那就是修行,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修行,练心。
(京西玉人原创)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