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智武功尽失后,为什么没人找他报仇?

由网友 头像里的人不如大黄 提供的答案:

鸠摩智:小僧以前痴迷练武且好胜心切,但跟人比试只分高下,不决生死,从未与人结仇!

现如今大师功力尽失,一心研究佛法,就算当初被击败的习武之人,他们会跟一个再无争斗之心的佛学大师去寻仇闹事,不怕为天下人耻笑吗?

由网友 脂肪故事 提供的答案:

鸠摩智哪是那么好对付的

鸠摩智因为强练易筋经等少林武功,结果走火入魔,幸亏被段誉吸光一身内力,解决了丧命之险,却也武功尽失。

那么,鸠摩智武功尽失之后,为什么没有人找他报仇呢?

一、鸠摩智没有仇人

鸠摩智算是《天龙八部》中的反派,而且是大反派。现在鸠摩智武功全失,不正是报仇的大好时机吗?

可是整部书算来算去,鸠摩智根本没有什么仇人啊?

鸠摩智是个武痴,一辈子都在追求武功进境,无论是去抢六脉神剑,还是少林绝技,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武功更进一步,既没有滥杀无辜,也没有仗着自己是吐蕃国师大杀四方,人家凭借的是个人能力,武林中这样的事情不是很常见吗?

天龙寺会把鸠摩智当仇人吗?显然不会!少林会把他当仇人吗?似乎也没有!而段誉跟鸠摩智冰释前嫌之后,天龙三兄弟肯定也不会跟他为难了。

慕容博出家为僧,慕容复变成了精神病,谁还会找鸠摩智报仇啊?

鸠摩智在中原武林确实跟许多人结过怨,但是只是"怨"而已,远远达不到"仇"的地步!

二、鸠摩智背景厉害

鸠摩智不仅仅是个武者,他更是吐蕃国明王、护法国师、大轮寺住持。

吐蕃兵马强盛,一般武林中人,谁要是动了鸠摩智,那不就是跟吐蕃为仇吗?再猛的武者,也没有实力跟一个国家为仇啊!

两者,难道吐蕃除了鸠摩智,别的人都不会武功吗?显然不合常理!像鸠摩智这样的高手,吐蕃可能就一个,但依旧有许多一流高手,寻常武林人士哪惹得起啊!

鸠摩智更为厉害的是他的宗教身份,他在吐蕃有着无数的信众、无数的徒弟,吐蕃百姓视他为神,谁吃饱了撑的,去惹一个国家的国师?

并且,鸠摩智大彻大悟之后,佛学修为精进,在百姓中的声望更高,动他一下试试?

三、鸠摩智未必那么好杀

鸠摩智失去的是一身内功,但是他的眼光、境界还在。只要曾经到达过某个境界,就有了这个境界的眼光、体验、知识。

老鹰有时候可能飞得比鸡还要低,但鸡永远飞不了老鹰那么高,就是这个道理。

寻常武林中人,如果去杀鸠摩智,未必是他的对手。

更厉害的是,鸠摩智内功虽失,却得到了无上武学《易筋经》,这项绝学原本就是让人脱胎换骨的武功,最能化解异种真气、筑基培元。

鸠摩智就算从头学易筋经,以他的智慧、透彻,绝对事半功倍。并且鸠摩智失去内力之后,已经无人相、无我相、无所求,又有佛法加持护体,绝不可能再次走火入魔。

鸠摩智其后的武功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还真不好说!

结语:杀鸠摩智是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杀了他,没有任何好处。

鸠摩智既不贪财,也不好色,只有一肚子的学问,杀了他能得到什么?反而会惹来一身麻烦。

况且,鸠摩智也没有结下什么仇家,也没有做过大奸大恶的事情,谁去费尽千辛万苦去杀他呢?杀一个武功尽失的人,传出去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最后,鸠摩智那么可爱,你们忍心杀他吗?

由网友 soliya1003 提供的答案:

国师又没杀过人,为什么要找他报仇?

偷看点经书以慈悲著称的少林寺总不至于杀人吧,而且少林寺是信仰佛教的,很多佛教典籍都是鸠摩智翻译的,你总不能因为他偷看你点武功秘籍,在没有外人的时候去挑衅一下你们少林就杀一个经常开坛讲经的高僧吧,还想不想在佛教混了!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鸠摩智没有真正的仇人。

鸠摩智做的坏事,只有这几件,第一绑架段誉,第二袭击慕容复,第三踢馆少林寺。

第一绑架段誉,也没有造成段誉什么损伤,反而让段誉有了很多经历,结拜了乔峰、虚竹两个好兄弟,还认识了王语嫣。同时这段闯荡中原武林的经历,大大帮助了段誉的成长。

以段誉的宽容大量,不会去计较鸠摩智的所作所为,况且两人在枯井中已经化解了矛盾。

第二是袭击慕容复,差点将他弄死。

大家是各为其主,鸠摩智作为吐蕃国师要服从吐蕃国王的命令。这笔账应该算在吐蕃国王头上,而不是鸠摩智。

况且慕容复也没死掉,稍后还发了疯,四大家将死的、死散的散,也不可能去报复。

第三是踢馆少林寺。

鸠摩智是正大光明上门挑战,要依靠七十二绝技击败少林寺高僧。

气人归气人,也是鸠摩智的光明磊落行为,符合江湖规矩 ,少林寺有本事可以击败他啊。

另外,鸠摩智也是留有余地,一没有滥杀少林僧人,比试"拈花指"击倒玄渡,也没有伤害他的性命;二只是让少林寺解散,只是让少林寺服软罢了,并不是真的要他们解散;第三鸠摩智实际上是被虚竹击败了,单挑少林寺没有成功。

以少林寺的度量,当然也不会去追究鸠摩智的责任。

大家注意,天龙八部的几个主角中,段誉、乔峰、虚竹、游坦之、慕容复等都杀过人,只有鸠摩智从没杀过人。以鸠摩智的神功,杀人如同我们踩死蚂蚁,他是遵从佛教的戒律,严守杀戒而已。

既然没有杀过人,鸠摩智又能有多少仇人,没有人会去杀他!

由网友 水流高高山 提供的答案:

鸠摩智是《天龙八部》里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他本来是吐蕃国师,位高权重,在吐蕃是神仙一般的人物。如果他一直停留在吐蕃,一定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不过鸠摩智是顶级聪明的人物,他虽然享有无上荣光,但是他不喜欢美色,对物质也没有追求,他唯一在意的就是绝世武功,并且可以称霸武林。

鸠摩智师承宁玛派上师,学得一身火焰刀功夫,后来还学会了小无相功。再到后面,鸠摩智遇到慕容博,得到了少林七十二绝技,以小无相功为根基,修炼七十二绝技,练得有模有样,甚至少林高僧都辨别不出来。

鸠摩智修炼的如此厉害,在吐蕃早已经纵横无敌,对于他这样骄傲的人物,肯定不满足只在吐蕃耀武扬威,毕竟要想真正称霸武林,必须征服中原武林才成。

不过鸠摩智也有顾虑,尽管他掌握了几十种绝技,可是当年慕容博曾经告诉他,天下最厉害的武功有两种,一种是大理段氏六脉神剑,另一种是少林易筋经。鸠摩智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他想在中原武林逞能,但是怕遇到修炼这两种神功的高人。另一方面,他本来就是武痴,对这种绝世武功也十分感兴趣,于是他就先去大理天龙寺谋求六脉神剑。

后来他用卑劣手段抓住了熟背六脉神剑的段誉,妄图套出六脉神剑秘籍,结果没有得逞。不过鸠摩智还真的和绝世武功有缘,后来他竟然从游坦之那里骗到了易筋经,于是他急不可耐的修炼起来。

本来鸠摩智用小无相功修炼少林七十二绝技就是大忌,造成内息紊乱,后来他又匆忙修炼易筋经,结果身体大受损伤。

易筋经是少林绝技,它是一门十分奇特的武功,修炼易筋经不看天赋,不看本身修为,看的是缘分。游坦之要天赋没天赋,要根基没根基,但是他和易筋经有缘,所以可以修炼。而鸠摩智和易筋经无缘,强行修炼易筋经,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正是由于鸠摩智贪多求全,练坏了身子,后来在慕容复刺激下走火入魔,马上就要性命不保。就在幸亏段誉在旁边,吸干了鸠摩智内力,鸠摩智得以保全性命。

写到这里,鸠摩智的戏份就结束了,书中有交代说鸠摩智一下子大彻大悟,对什么武功名利都放下了。鸠摩智本来就是国师,佛法精深,没了武功羁绊,于是潜心研究佛法,终成一代高僧。

鸠摩智前半生争强好胜,在吐蕃耀武扬威不说,还打伤了天龙寺、少林寺很多高僧,这时候鸠摩智已经武功尽失,那些人为何不报仇呢?

关于这点,实际上并不奇怪。首先在金庸武侠世界里,一个成名人物一旦武功尽失,他的仇人基本上就不会再跟他寻仇了。比如说《倚天屠龙记》的谢逊,杀人无数,他结下的仇恨可比鸠摩智狠多了,但是后来他双眼失明,自费武功,甘愿受他仇人唾弃侮辱,果然那些人不再杀他。

对于武林人士来说,打打杀杀很正常,技不如人被人杀了也不能抱怨。如果说一个人亲人被人杀了,那他最光荣的报仇方式就是苦练武功,正大光明的用武功击杀仇人。如果去欺侮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没有武功之人,一般武林高手都做不出来。何况鸠摩智击败打伤的都是一些武林顶尖人物,他们更不能做这种事情了。

除此之外,鸠摩智还有个身份很厉害,吐蕃国师,这在吐蕃是受万人景仰的,吐蕃王子都对他礼遇有加,这样的人物,别说是武林人士了,就算是大宋朝廷也不敢过于得罪。有了这层身份加持,鸠摩智更安全了。

哪怕有一些武林人士穷凶极恶,不讲什么江湖规矩,但是这种人往往是利益至上的。鸠摩智武功尽失,已经是废人一个,就算过去和他有过节,杀了他也没什么好处,还容易得罪整个吐蕃国,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肯定不会做的。

所以,鸠摩智就算武功尽失,也会非常安全。最多他可能遭遇一点昔日敌人的奚落羞辱,但是他已经大彻大悟了,也不会在意这些事情了。

由网友 小文章大视野 提供的答案:

鸠摩智在《天龙八部》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你说他坏吧,他在小说中从头到尾好像只在大理身戒寺中以无相劫指杀害了少林玄悲大师,而且似乎也没有栽赃嫁祸之意,纯粹是为了博得强者之名,以便在中原武林中称雄。他的唯一爱好便是武学,大理的六脉神剑,少林的七十二绝技和易筋经以及逍遥派的小无相功,他都想尽办法,或偷或骗,就是没杀人;你说他好吧,他为了夺得武学秘籍,咄咄逼人之态在天龙寺以及少林寺中都有显现,而且和咱们的主角之一段誉也有过碰撞,确实算不得好人。

其实,我们对鸠摩智的印象,更多的是从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电视剧中得来。剧中鸠摩智的扮演者是李国麟老师。相信大家都记得这位身披深蓝色袈裟,脚踩拖鞋,肥头大耳的鸠摩智形象吧。其台词近年来也频繁出现在各种表情包中,诸如"能和我鸠摩智打成平手的世间没有几个"、"没有我鸠摩智的大会算什么英雄大会",再比如一些名场面:前一秒还要试试乔峰有多少斤两,后一秒就被打得满口是血;每一次出场都威风无比,但最后的结局都十分狼狈。这样一个人物,我们也确实恨不起来。

后来,鸠摩智因为强练少林寺的易筋经,弄得经脉大乱,走火入魔,多亏了段誉及时用北冥神功吸走了他的内力,才得以保住一条性命。经此一劫,鸠摩智大彻大悟,对之前追求虚名,贪恋武学追悔莫及,发誓自今而后便于经书为伴,日日相伴佛祖,其后更是返回吐蕃,终生再未踏足中原,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因该是最好不过的。

至于报仇之事,一是他除了和少林以及段誉、慕容复有些恩怨,其他的倒还真没有什么仇人。段誉大大咧咧,又自幼崇尚佛教,既然鸠摩智已经大彻大悟,也就没有再纠缠的必要了;慕容复的结局后来我们也知道,他一生只为了光复大燕,其他之事基本就不叫事儿。鸠摩智武功尽失,已经是一个废人,对于慕容复来说,也就没有杀的必要了。至于少林,英雄大会后,玄慈方丈刚刚圆寂,寺内乱作一团,哪里还有时间再来追杀一个废人呢?佛门毕竟慈悲,苦海无边,既然已经回头,放下屠刀,那便可成佛了。

(全文完)

由网友 辣里郎当 提供的答案:

你有没有想过,鸠摩智虽然被段誉吸走了内力,但拳脚功夫是吸不走的,他的拳脚功夫依然顶尖,普通人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别说普通人,恐怕普通的一流高手也不是他的对手。

君不见,张无忌被倚天剑刺伤后,完全不能使用内力的情况下,还能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促使宋青书点自己的穴道。

鸠摩智的拳脚功夫比张无忌只强不弱,对付宋青书这个级别的高手问题不大。

再者,鸠摩智原本就是因为本末倒置才走火入魔,被段誉吸干内力后,对他而言是福非祸,可以真正修炼易筋经了。他能看懂梵文版易筋经,早就把易筋经背个滚瓜烂熟,此时再从头修炼,用不了几个月又是顶尖高手。

由网友 磊落故人 提供的答案:

因为有能力找鸠摩智报仇之人少之又少,而且当他一身功力被段誉尽数吸去,昔日的贪嗔痴三毒也消失得干干净净。此时,鸠摩智已无欲无求,所以没有人会找他的麻烦。况且以他的资质,在大彻大悟之下,修炼成"易筋经"并非难事,一身武功很快就能恢复旧观,又有谁敢找他报仇呢?

天才少年

鸠摩智出身于吐蕃贵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鸠摩智七岁的时候,宁玛派上师索琼·喜饶札巴在空行神殿开坛讲法,父亲带了鸠摩智前往聆听。索琼·喜饶札巴在讲法时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小孩,口中念念有词,心中大为惊奇,便在讲法结束后单独召见了他。谁料索琼·喜饶札巴一试之下,这个名为鸠摩智的小孩,竟然将他刚才所讲的佛经一字不差的诵读了出来。

震惊之余,索琼·喜饶札巴又用佛法查探鸠摩智的神识,竟然感受到他的识海之内,隐隐有一尊巨大的不动明王法身!索琼·喜饶札巴惊喜地告诉鸠摩智的父亲,他儿子与佛大大有缘,日后必成一代高僧大德,问他愿不愿意让儿子跟随自己修习佛法。鸠摩智的父亲虽然是贵族出身,但家道中落,早已不复当年的荣耀和富贵,正愁家中几个子女的出路,如今听说上师要收小儿子为徒,自然是千肯万肯。

此后十年,鸠摩智便留在了索琼·喜饶札巴身边,修习佛法和武功。由于他超卓的天分,很快便成为同一辈弟子中的佼佼者。十七岁时,上师将鸠摩智和其他六位杰出的师兄弟叫来,传授给他们一套驱寒之法,并告诉他们,凭着这套驱寒之法,在珠穆朗玛峰顶试炼,能够坚持七天七夜者,则传授无上秘法"火焰刀"。

阴极阳生

七位师兄弟武功都是不俗,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攀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开始试炼。但其中两人,只坚持了三天便不耐酷寒,试炼失败。还有三人坚持了五天半,终究因为害怕死于极寒而下山。剩下的两人,就是鸠摩智和他的五师兄。到了第六天上午,峰顶突然下起了暴风雪,雪花片片似刀。五师兄劝说鸠摩智跟自己一起离去,无谓丢了性命,但鸠摩智心志坚毅无比,没有和五师兄一起下山。

其实,鸠摩智虽然一直运用上师教自己的方法驱寒,但那功法早已不再奏效,好在那暴风雪将他厚厚包裹住了,隔绝了一些酷寒,才让他支持到了第七天。然而,到了第七天中午,峰顶又刮起了大风,将他身上的积雪全部吹走,几乎带走了他身体的最后一丝温暖。此时,鸠摩智的全身早已被冻得僵硬,连血液似乎都不再流动,他的意识也渐渐模糊,只剩下一丝本能,还在运用着那驱寒的功法。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鸠摩智意识完全丧失,身体的最后一丝暖意即将消失之际,忽然否极泰来,阴极阳生。鸠摩智的丹田气海之内,一点暖意如烟花一般爆炸开来,凭空生出点点暖意,缓缓散入四肢百骸。这暖意在奇经八脉、十二正脉间运转了三十六周天,每运行一次便增长一分,直到鸠摩智身体和意识渐渐恢复正常。

在这一刹那,鸠摩智忽然有了一种明悟,上师所谓的驱寒功法,其实就是"火焰刀"。只是这种功法必须在极寒之地,生死之间,抓住那一丝"阴极阳生"的契机,才能练成。鸠摩智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心念一动,一股炙热的内力已经到了右掌边缘,他随手一划,虚无缥缈的内劲便激射而出,地上厚厚的积雪,已经出现了一道一尺多宽、三尺多长的裂缝。

以武修佛

练成"火焰刀"之后,鸠摩智被上师封为大轮寺护法。又过五年,上师派鸠摩智讨伐黑教,鸠摩智三年间扫荡吐蕃境内的黑教寺庙二十七所,杀伤黑教高手七十一人,使其不得不承认失败,退出吐蕃。又过七年,鸠摩智佛法、武功俱已进入至高境界,被吐蕃国封为明王、护国法师、大轮寺主持,人称"大轮明王"。

1074年,索琼·喜饶札巴坐化于大雪山。临终之时,他为鸠摩智留下一句偈语:以武修佛,从心而行。鸠摩智本就痴迷于武学,如今见上师指点,与自己所求毫无二致,便开始四处游历,追求武学的至高境界。不久后,鸠摩智和慕容博结识,后者将"小无相功"传授给了他,并指出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和少林寺的"易筋经",才是世间无上武学。

鸠摩智知道慕容博别有所图,但他反复思量,觉得对方所为,只对自己有利,于是便有了他天龙寺谋取"六脉神剑"剑谱,后又挑衅少林、强练"易筋经"之事。后来,鸠摩智因强练"易筋经"走火入魔,神志混乱,导致他在西夏皇宫枯井之底,被段誉以"北冥神功"吸走了全部功力。

鸠摩智功力尽失,整个人却变得无比通透、纯净,缠绕他半生的贪、嗔、痴三毒,也随着功力一同散去。此时,他才真正明白上师临终所言的意思。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样,只有在贪、嗔、痴三毒侵入膏肓,整个人进入魔障之际,才能将其彻底抛去,顿悟成佛。于是,鸠摩智于入魔而出魔,终成一代高僧。

神功自成

和段誉作别之后,鸠摩智一路南行,返回吐蕃。数日之后,鸠摩智在草原上遇到一股西夏溃兵,正在掳掠一个牧民部落。看到牧民四散奔逃,鸠摩智心生怜悯,双手在衣袖内捏了一个法印,心念一动,数丈外的三个西夏兵士,持兵器的手腕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灼热,不自觉的抛下了兵器。他们望向自己的右手,只见手腕处出现了一个成人指头肚大的黑点,正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的无相劫指。

接下来,鸠摩智游走于牧民部落,将那些西夏兵士的兵器一一击落。那些兵士以为出现了巫师,纷纷怪叫着仓皇逃去。被救的牧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看到鸠摩智一身僧衣,宝相庄严,便纷纷向他行礼。鸠摩智双手合十,颔首回礼。忽然间,他才想到自己已经武功全失,刚才却施展了"无相劫指",且功力收发随心,更胜从前。

此时他佛心澄净,略一思索,便知道自己已经在无意中练成了"易筋经"。当日在少林寺中,鸠摩智听扫地僧说过,如果要修炼"易筋经",必须勘破我相、人相,心中须不存修炼武功之念。鸠摩智虽因强练"易筋经"走火入魔,但他过目不忘,经文早已烂熟于心。数日前,他在枯井之中大彻大悟,早已放弃了武学,正是勘破了我相、人相,"易筋经"不练而成。

此前,除了"易筋经"之外,鸠摩智还练了逍遥派的"小无相功",这门绝学是道家的顶级功夫,只是鸠摩智一直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威力。佛道虽然殊途,但到了至高境界,却是相通,所以当他领悟了"易筋经"之后,"小无相功"也不练自成,至此佛道交融,功力尽复。

在回吐蕃的途中,鸠摩智还遇到了几个黑教弟子,但他此时已经知道,宁玛派与黑教之间,只不过是理念不合,抛开俗世中的利益之争,两派之间,并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过那几个黑教弟子中,有人认出他就是大轮明王,便唤了同伴远远避开。鸠摩智微微一笑,继续飘然前行。

回到吐蕃之后,鸠摩智辞去了护国法师、大轮寺主持等职务,专致佛法。有人问鸠摩智,当年他锋芒毕露,风光无限,如今没有了俗世中的职务,救不怕仇家找上门吗?鸠摩智笑而不答,心中却知天下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伤得了自己,而像扫地僧这般绝顶高手,心中自有更高的追求,同样不会来找自己的麻烦。

如此而已。

由网友 君临天下明月夜 提供的答案:

鸠摩智是吐蕃国师,在中原兴风作浪,掀起无数的争端,但其武功高强,中原武林之中少有敌手。段誉和朱碧二姝,也只是利用鸠摩智不会水性才侥幸逃脱,若是在陆地上,就不会有逃跑的可能了。

这一来,鸠摩智大彻大悟,终于真正成了一代高僧,此后广译天竺佛家经论而为藏文,弘扬佛法,度人无数。其后天竺佛教衰微,经律论三藏俱散失湮没,在西藏却仍保全甚多,密教自此大兴,三藏典籍辗转传入中土甚多,其间鸠摩智实有大功。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六回》

鸠摩智原是个大智大慧之人,幼时得高明上师传授,悟性极高,佛学修为亦十分睿深,只因练了武功,好胜之心日盛,向佛之心日淡,才会本末倒置堕入魔道。但纵观整部天龙,鸠摩智虽然为人张狂,但却没有伤及一个人的性命,与少林高僧对阵时往往手下留情,并没有伤及别人的性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鸠摩智的仇人才非常少。

武林中比鸠摩智可恶的人多得是,很多都是背负着命案,像鸠摩智这种的是属于很轻的仇恨了。萧峰在聚贤庄大开杀戒,江湖中多少成名高手命丧在他的掌下,那么丧命之人的亲属肯定要找萧峰报仇的。但是鸠摩智不一样,他没有命案在身,更不像江湖中那种大奸大恶之辈,不过是贪恋武学,于江湖中人并没有什么影响,所以不会让天下英雄唾弃。

再则鸠摩智得罪的人群,都是心胸宽广不至于被小仇恨蒙蔽之人,所以鸠摩智武功尽失之后,才没人去找他报仇。鸠摩智贪恋中土高深的武功,中慕容博奸计与大理段氏为难,为遵守诺言上天龙寺讨要六脉神剑剑谱,与天龙寺众位高僧交手时,旨在表现自己强悍的武功,并未有伤人的想法,挟持保定帝段正明,也不过是想获得段家的绝世武功而已。

再加上出家人慈悲为怀,常年受佛法熏陶,心胸宽广不爱记仇,即使段誉被鸠摩智掳走,事后段正淳等人也没有找鸠摩智麻烦。可见段氏子弟并没有多么痛恨鸠摩智,也没有想找回场子,找鸠摩智报仇的想法。少林寺僧人同样如此,鸠摩智出入少林并未伤及无辜,打上门来不过是切磋技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所以少林高僧们事后也就没有为难鸠摩智了。

鸠摩智得罪最深的人就是段誉了,但是事后段誉却没有找他报仇,虽然对鸠摩智为人嗤之以鼻,但终究没有报仇的想法。鸠摩智武功尽失之后,率先向段誉道歉了,段誉从小爱好佛学,其佛学修为不在虚竹之下,并且心胸开阔,所以欣然接受了鸠摩智的道歉,化解了两人的恩怨。

只听鸠摩智道:"老衲过去诸多得罪,谨此谢过。"说着合什躬身。段誉虽见不到他行礼,忙即还礼,说道:"若不是大师将晚生携来中原,晚生如何能与王姑娘相遇?晚生对大师委实感激不尽。"鸠摩智道:"那是公子自己所积的福报。老衲的恶行,倒成了助缘。公子宅心仁厚,后福无穷。老衲今日告辞,此后万里相隔,只怕再难得见,恭祝两位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六回》

鸠摩智做人做事还是有底线的,虽然好胜心非常强烈,但是一直恪守佛门戒律,并与太多越轨之事,得罪的人都是高僧大德和心胸宽广之人,所以武功全失以后,没人去找他报仇了。

由网友 一起爬上呀 提供的答案:

鸠摩智不是武功尽失,而是内力尽失!

像他这种顶尖高手,即使失去内力,拿一把剑玩,大约也有二流高手的程度,相当于九剑令狐冲。

而且...内力没了可以再练啊,凭国师的天分,重修一次,少走弯路,苟五年,又是一条好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