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的描述是不是太血腥了?_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匈奴指

由网友 水天一色明月夜 提供的答案:

怒发冲冠。这一词是夸张词,形容人愤怒时头发都勇力的竖起来,冲掉了头上戴的帽子。这个词用在特殊的事件上,你不曾感到是虚夸,反而觉的它很真实。

宋金之战,华夏民族受的苦难非血债血还那么简单。岳飞的词句是发自内心仇恨表现。只感觉痛快,没有血腥。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当时辽国契丹、金国女真多次南侵,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早就引起了深刻的民族仇恨。

契丹和女真都是野蛮民族,本来是游牧渔猎的民族,尚且没有进入封建社会。入主中原以后他们才慢慢进入封建时代,但并不彻底。

在游牧渔猎民族看来,弱肉强食、杀戮淫掠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太阳升起、月亮落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契丹和女真军队每每攻入大宋国内,最轻的就是四处抢掠一通,然后将男女百姓俘虏带走,不能带走的老幼妇孺则就地杀死。

这些被俘虏的男女青壮年老百姓,可不是回去做公民的,而是奴隶。男人成为出卖体力的奴隶,妇女则沦为泄欲工具和生育工具。

关键在于,这些奴隶并没有出头之日,子孙也是奴隶,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对于契丹和女真人来说,奴隶不是人,同牛马一样可以随时卖掉或者处死。

满清上台以后,把金国女真认为祖宗,销毁了绝大部分金国女真屠杀暴行的历史资料。

但辽国的资料大体完整,契丹人同中原王朝并存了很多年,暴行是每年都有,司空见惯。

比如北宋雍熙三年(也即辽统和四年,986年),辽军分三路南下攻打北宋。宋军严阵以待,经过激战击退了辽军的入侵。辽军撤退之时当然不愿意白来:深州、邢州、德州被辽军攻破城池之后,契丹军人疯狂地发泄自己的不满,屠杀官吏百姓、抢夺钱财、掠夺奴隶,一时间激起了百姓的反抗。当地民众眼见妻女被淫辱,男人被抓走为奴或者就地杀死,愤然反抗辽兵。可终究是因为寡不敌众,不懂军事,反抗者尽数被辽军屠杀。在辽军的屠城下,深州、邢州、德州的宋朝平民遭受灭顶之灾。

这种对于汉人的屠杀、屠城,对于金国女真和辽国契丹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般。

他们每屠杀劫掠一次,就形成了无数的民族仇恨。

试问,如果你是当年的汉人,本来在家老老实实的种地,没招惹过谁。突然契丹人女真人杀过来了,你的妻子、女儿被敌人强奸、轮奸甚至奸杀了,父母老人和孩子因为没有劳动力,被就地杀死,自己还被掠夺成为不如猪狗的奴隶,最终侥幸逃脱。

试问,你能不愿意"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古代的民族战争中,摆明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啊。

由网友 淡泊的河流w2 提供的答案: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七百多年前的宋朝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诗作《满江红. 写怀》,当时北彊外金国屡屡侵犯,而岳飞一直抗侵御国,面对入侵匈奴的烧杀虏掠,"怒发冲冠"一词全释了岳飞当时的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大卸八块、挫骨扬灰、五马分尸的心情,恨不得吃了匈奴的肉,喝了匈奴的血。所以"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的描述不仅不血腥,反而激励斗志,鼓舞士气,鞭策将士更加努力地捍卫囯土,也显示了岳飞的杀敌为国的宏大理想和豪壮襟怀。

由网友 风清滴露 提供的答案:

谢邀;

公元1126年,金军第二次南侵,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将繁华的开封城抢劫一空。并将徽、钦二帝和宗室子孙、众大臣和后宫妃嫔以及宫女太监近5万人,虏入北国。沿途,宫娥嫔妃受尽了金军的凌辱和折磨,再加上饥饿、寒冷到达金国都城时已不足2万人。并在金太祖庙被逼着做"牵羊礼",所谓的牵羊礼,就是将被俘者不论男女上身一律脱光,披着羊皮,脖子上系着绳子像羊一样被人牵着,表示被俘者可以像羊一样可以任人宰割。不少嫔妃宫娥大臣受不了屈辱自杀身亡,北宋就此灭亡。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太平盛景数年间沦为靖康之难。可叹!可悲!

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气呑山河的千古名词!词中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看起来很血腥,但是,经历过"靖康之难"的宋人,认为最屈辱的就是"靖康之耻"。

抗金名将岳飞,率领他的岳家军向金军发起殊死奋战,收复了大片失地。最著名的"八打锤大闹朱仙镇",打得金军主帅感叹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可是,宋高宗和秦桧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宗室的屈辱一心议和。连下12道金牌强行岳飞罢兵,并将岳飞招入临安,用"莫须有"罪状将其杀害于"风波亭"同时被害的有其长子岳云,婿,张宪。后人为岳武穆的"精忠报国"之心所感动,特立庙在杭州西湖西北角,栖霞岭南麓。并将秦桧及其党羽四人有铁铸成跪在岳王庙进门西侧。

后言;"前车之鉴,定要慎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居安思危,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祖国的强盛才是人民的幸福,绝不再做新的"牵羊人"任人宰割。

由网友 天气预报00666 提供的答案:

看到这句诗我决定回答,因为这首诗的作者是安阳的岳飞,我的老乡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

单纯的看着来那个句话确实比较血腥,但是看着这首诗,首先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情况来讲,你就不觉得血腥了。当时,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第二次围攻北宋都城汴京(即现在的开封)次年陷城。金兵不仅将汴京财物劫掠一空,且掳走了徽钦二帝及其全部宗室子女和妃嫔、宫女,其中有记载的女性就达1万多人。宗室中仅一男二女逃脱,其中一男为徽宗九子赵构,逃到建康(即南京)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

靖康事变,徽钦两个皇帝屈辱投降,1万多人被虏北去,男子为奴,女子受尽凌辱。热血男儿,生丁此世,但有条件,怎能不生报复之心,怎能不奋雪耻之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诞生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一岳飞。

岳飞立志北伐,与金军大小数百战,虽因秦桧陷害,壮志未酬,但其誓死抗击侵略者的精神,却万古流传,激励了无数后人。

我的老乡岳飞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但是由于当时北宋宰相秦桧主张求和,不仅不给岳飞的军队提供外援,也不给他提供粮草,还一天发出十二道诏令要将岳飞召回。岳飞当时在孤军深入,四面无援的情况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他把征战的艰苦,心中的仇恨以充满豪情、乐观向上的语气表达出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当时岳飞也是满腔热血报销国家,缺被奸人陷害,不能收复中原的味道报复展现,确实心中甚是无奈。所以写下了《满江红》传世,以表达自己伟大的报复。

由网友 樵夫杂谈 提供的答案:

想起"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曾一度从语文教材中拿掉。有人认为有些描写渲染了血腥和暴力:我们的战士死后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抱住敌人腰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多么惨烈的战斗场景!这是战士对侵略者的刻骨的恨和狠,对民族与人民的深爱,战士们身上表现出的是民族的血性和坚韧,是民族的精神与信仰。试想,没有那种英雄壮举,哪有新中国的地位?哪有几十年和平建设的时光?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看待战争有角度问题、立场问题。

回到问题,就不难弄清岳飞的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不是太血腥了?

岳飞身处的南宋,风雨飘摇。金兵入侵,1126年,徽、钦二帝被俘,北去两千余里,史称"靖康耻"。这是南宋的奇耻大辱。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脊梁、没有英雄。

抗金英雄岳飞的两句诗,极尽夸张,正是奇耻大辱下的志气和血性的表现,是英雄主义的张扬。

由网友 柔弱的高贵 提供的答案:

把饿了就吃胡虏人做为宏大的志向,把渴了就喝匈奴人的血做为笑谈,真的是太血腥了。有人喜欢这词句。

原始人肯定这么干过,可是,他们决不会有这种豪情。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只是听说过极其个别心理变态的疯子,可能还会保留着这种原始血腥的怪癖。可千万不得因对异族的仇怨,而任其漫延。

自古这种事是喜好相互回报的,只要他能食用了我的肉和血,我就能食用了他的肉和血,这也正常。如今,"灰飞烟灭"代替了"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文明战胜荒蛮已变得轻而易举。

人是容易胸怀志向的动物,可最好还是能让志向多些善美的成份。人类又往往习惯于接受被善美的词藻,鼓动起基因中残留的同类相食的血腥。对此,那些天生就对这种事件恶心的人要有所警惕,以免被误导,也有了对人吃肉喝血的志向,并把这些做为美谈。

进化得好的动物,再饿再渴也是同类互不相食的。人们常见冷血动物同类相食,比如:蛇与蛇之间的互相吞噬。却几乎从没见过狮子与狮子们之间的相食充饥。现代人类比起那些温血动物的理性,不知超出了多少倍了,有点头脑的人看到类似上面这种诗或词的句子,不会像个小孩子似的,大都看看就得,不会当真的。

由网友 青涩面条PF 提供的答案:

这是著名的南宋爱国英雄岳飞的《满江红》一词里面两句话。满怀着报仇雪耻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打仗饿了就以胡虏的肉为食,渴了就以匈奴的血当水饮用。不仅没感觉出来血腥,让人们非常解气。展现了抗金名将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一路披荆斩棘,匡扶宋朝的画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