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前身叫后金,但为什么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

由网友 快乐酱油党 提供的答案:

不是以南宋为正统,而是以宋为正统。

南宋是北宋的继承。说到底还是宋。

你家房子租给别人了,户主改名了吗?你死了你儿子继承,你儿子死了你孙子继承,轮得到外人吗?

而金,就是那个不给房租的租客。强行住进来,还打跑了房东,但是他就因此成了房主了吗?因为房本上没他名。户主不是他。没有,所以蒙古人学聪明了。不光给金赶跑了,还把南宋给灭了。现在房主没了,大家公平竞争,谁能打房子是谁的,谁占住了房子是谁的,反正周围几十家还没一家没挨过蒙古揍,敢说不服的。。。所以重新立户,元就成了房主,成了正统。

清朝前期之所以以后金为国号,就是要完成金当年没做到的大业。而且这回没有比他更强更狠的第三方插手了,蒙古那是人家盟兄弟儿。

然后嘛,清朝就得手了,那说起来就得要脸了。不能说自己就是来抢房子的了。他得说,这房子是合清合理合法到我手里的。所以这房子是宋没了元继承,元没了过户给明,明没了轮到他。。。金就不是户主他来掺和啥?房本上就没他名儿,户主就没他啥事儿。。。总不能说,我家老祖宗就惦记人家房子,总算让我把房主都给弄死了。。。

没个十年脑血栓,你挨不了驴踢,脑袋上不挨上那一蹄子,你问不出那么个欠登的问题。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在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之前,他们的政权被称为"后金"。

其实,当时,努尔哈赤、皇太极,所建的国号就叫大"金",没有"后"。只不过,朝鲜、大明,为了将其与当年完颜家建立的大金区分开来,才称他们为"后金"的。

可见,同为女真人,努尔哈赤是想要打起当年大金的旗号的。

然而,到大清混一天下后,到乾隆时,大清却不再尊大金了,而是尊南宋为正统。

这是怎么回事呢?

棘手的难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大的历史问题,往往都是"现实问题"。

在我国古代,官方对过去王朝正统的看法,往往关系到自身政权的合法性。

一般来说,大一统的王朝,其正统性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然而,当数个政权并立时(比如大宋与辽、金),谁是"正统",谁是"僭窃",谁是"偏安",就很有争议了。

对于汉人所建立的王朝来说,这个问题好解决:明"华夷之辩",汉人所建立的政权(如宋),自然是"正统"。

可是,对于元、清这种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来说,这个问题就很棘手了。

大元,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直到元末,朝廷修辽、金、宋三史各自为书,仍然没有明晰"正统"。

大清初入关时,与大元一样"迷茫"。

顺治二年三月,大清举行入关以来首次历代帝王庙祭典,将辽太祖、金太祖、宋太祖一起祭祀。

看起来,要在宋、金、辽之间选择出"正统",对大清来说是很棘手的问题。

如果像大明一样,将辽、金等"夷狄之君"不视为正统,那大清如何解释自己的正统地位呢?如果将辽、金等"夷狄之君"视为正统,将大清与辽、金"混为一谈",这显然会给打着"华夷之辩"旗帜反清者以口实,是不利于大清统治的。

这确实是一道棘手的难题!

康熙的尝试:不要"纠结"这个问题!

康熙曾试图尝试绕过"华夷之辩"。

康熙时朝廷对此的态度是:只要是曾经在位的帝王,只要不是"无道被弑亡国之主",都应该祭祀!这才是"正大光明"!

不管是夷狄之主,还是汉人天子,只要作过天子,都应祭祀,继续纠结这些问题,是"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高深"。

显然,康熙是不希望在"华夷之辩"的问题上纠结,他希望大清通过祭祀历史上包含夷狄之主的所有君主来为满洲政权的正当性辩护。

然而,康熙虽是雄主,但"华夷之辨"这样的问题,可不是你想不"纠结"就能够不"纠结"的!

尤其是:自宋代以后,由于"夷狄"威胁加剧,"华夷之辨"已经取代过去的"五德始终",成为正统论的核心问题。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明确的态度:"中国"是"中国","夷狄"是"夷狄"。甚至认为"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犹人不可杂之于畜"!

如此,在当时的主流思想下,"夷狄之主"绝不能是"中国之主"。

显然,对大清统治者来说,"华夷之辨"这个问题绕是绕不过去的。这个问题不讲清楚,大清这个"天下之主"的名分始终不"正"。

雍正的调整

雍正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华夷之辩"的重构。

雍正即位后,做出解释:当时知识分子对"华夷之辩"的解释已经背离了儒家经典。

"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华夷之分在思想文化。二者之别绝不是地域或族群,而在于君臣父子大义。

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解释到:由于地处僻远,语言文字不与中土相通,所以才被称为"夷狄"。然而,夷狄与汉人、万物一样为天地所孕育,是平等的。

"尽人伦则为人,灭天理则为畜",不应因华夷而区别人畜!

所以,如果"夷狄"能尊奉中原文化,成为有德之君,也是可以成为天下之主的。

在雍正这一思想的引导下,许多道统学者开始对"华夷之辨"的解释做出调整:舜,东夷之人;周文王,西夷之人,但从来没有听说有人因此贬低他们的地位呀!仅仅以地域、族群来区分"华夷",绝不是"圣人之学"!

随着《大义觉迷录》在全国各地的宣传,华夷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乾隆对宋、辽、金各自"地位"的确定

乾隆通过大量修史工作,试图重新诠释历史上的华夷之辩和正统论。

因此,对于宋、金、辽各自的地位,乾隆不再绕开,而是做出明确、系统地阐述了。

首先,乾隆反思了顺治、康熙时期同时祭祀辽、金、宋三国君主的行为:这是诸臣没有理解康熙的圣意!这些"尔时议礼诸臣,亦未免有左袒之意"!

他认为:大宋在北宋时,统治了大部地区,就是正统,虽然南宋丢掉了半壁江山,但他"有所承",仍然是正统的继承者!直到他们为元所灭,正统才归于元!

他特意提到:南宋虽然曾经称侄于金,但是,他毕竟继承着北宋的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

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统。而宋、元才是相承的正统!

同时,乾隆还不忘借此议论议论"当代史":如果当时南明能够保其半壁江山,那么,如南宋一样,他也会是正统!只不过···天命已归大清,南明保不住半壁江山,正统自然归大清了!

显然,乾隆不以大金为正统,而以南宋为正统,其用意是明显的。

1、将大清与辽、金等国"划清界限"。

所谓"正统",分为"居正"和"一统"两个层面。

大清与大元一样,是一统天下的王朝;大清与辽、金之间没有任何传承关系,也没有任何共同点,大清的正统地位来自其一统天下!

2、破除"华夷之辨"对满清统治的不利影响。

乾隆试图以大公至正的观念来分析宋、辽、金的正统问题,不偏袒辽、金,反而以元代以来士人的主流观点为依据。

显然,乾隆试图"巧妙地"与宋明以来的正统史学观站在同一立场上。

努尔哈赤起兵后,以"金"的旗帜相号召,试图团结女真人。

清入主中原时,一度试图"绕过""华夷之辨"的争论,不作"纠结",因此,同时祭祀宋、辽、金君主。

然而,"华夷之辨"影响深远,是绕不过去的。

随着清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进一步深入学习以及统治经验的丰富,他们开始重构"华夷之辩"。

他们急需与辽、金划清界限,以免自己不必要地站在正统史学观的对立面。

因此,他们以"有所承"为由,以南宋为正统,而金"无所承",自然不能为正统。(相反,明失天下,而"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的大清,则与金完全不同,"有所承"!)

同时,他们又用宋代以来士人以一统天下为正统的说法,以及"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文化立场,将自己与辽、金区别开来,做出"大公至正"的姿态,为大清的正统地位做出解释。

由网友 鬼影问道化真身 提供的答案:

历史演进有一条主线,历史演进的主线由历代皇朝依次决定。例如隋朝就以晋朝为前朝正统,宋朝就以唐为正统。

后世皇朝选择决定本朝之前的正统朝代,其目的就在于强调本朝的正当性,强调本朝的历史传承性,也就是在强调本朝的确立,属于"奉天承运",本朝天子的皇权是"天授皇权"。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辽、宋丶金丶西夏丶大理是并立的;南宋时期,南宋、金丶西夏丶大理是并立的,但是华夏史观,却以宋、南宋作为正统皇朝。

实际上,导致以宋丶南宋作为正统皇朝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的抉择所致。元朝扫平中原,一统天下之后,元朝立马开始编篡前朝的史书。元朝权衡再三后,就在辽史丶金史丶宋史中,选择以宋史作为华夏历史演进的主轴。也就是说,元朝天子认为元朝"奉天承运"是承接的宋朝天运,而非辽丶金的天运。这也就意味着,元朝是承接了宋朝天运的又一个正统皇朝。

按照华夏史的习惯,一个朝代确认前一个朝的正统性,即是一种法定的权力,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结果。宋朝的正统是元朝确认的,后世不得更改。元朝的正统,是明朝确认的,后世不得有异议。明朝的正统,是清朝确定的,后世必须尊重。同理,清朝也得遵守历史的惯例,不得否认元朝的历史权力,不能以金取代宋朝,作为历史演进的正统皇朝。

顺便多说一句,华夏史的编篡,必须以华夏主流文字加以记录,也就是说华夏史的编篡必须以汉文进行记录。

元朝虽然兴起于草原,元朝所有的正统史料皆以汉文记录,元朝即便是记录远在西域丶东欧的诸多汗国的情况,也以汉文加以记录,即便是人名,也会以音译的汉文加以记录。这就是元朝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史料的原因所在。这也有力的证明了,元朝在建立之初,就自认是一个中原皇朝。

元朝也有不以汉文记录的史料,例如《蒙古秘史》。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位蒙族的历史学教授,教授的解释很简单,在元朝宗室看来,《蒙古秘史》相当于自家家谱,不必向天下人展示,更不允许天下人议论丶质疑。任何对蒙古人起源的议论,都是对元朝宗室的大不敬,是要受处罚的。因此,元朝宗室没有将《蒙古秘史》放进元朝的史料之中!

由网友 元夕夜游 提供的答案:

满族是不是金朝女真的嫡系后代这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因为蒙宋灭金之后三四百年东北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唯独没有女真再出现,这不很值得疑问吗?我相信的是,女真是东北土著少数民族,而满族是西伯利亚通古斯迁移到东北之后发家的,发家初始为壮声势要找个干爹,蒙古太显眼又是战略对手不能投,那么找来找去就认了曾经辉煌过的女真金朝,之后入关自己成大腿了不需要大腿了就把女真名号抛弃,正式以满族名号出现,这也就能解释你的问题了

由网友 比海洋大的是天空 提供的答案:

题主问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首先,清朝是清朝,后金是后金,这两个概念是不可以混淆的,虽然后金可以算作清朝的前身。

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大金国,是一个地方性政权,因为努尔哈赤是女真人,为的是恢复灭掉北宋的大金的伟业,所以他的心目中显然大金才是正统,而非南宋小国。

大清帝国是皇太极所创建,创立之初也和大金国一样是地方政权,所以还不能称之为清朝,尽管皇太极的目的是夺取整个中原。

清军入关后,一统江山,成为富源广袤的大帝国,取代了明朝,这时候的清朝是正统的中央帝国,不再是地方政权,因此清朝成了中华历史的一部分。站在中央帝国的角度,肯定要奉南宋为正统,而非金国。

另外,努尔哈赤的老家正是当年赵氏父子被发配的地方五国城,觉罗满语的意思是贱民赵,所以民间盛传爱新觉罗实际上是南宋皇族的后代,真真假假也未有人可知。

由网友 奢万 提供的答案:

因为金国不是满清的祖先。

金国时,满清祖先还在通古斯森林里。

金国的统治做的太差劲,灭国时上层基本被杀绝,底层基本都造反,后世几乎没有替金国挽尊的。

满清祖先钻出森林后,因为籍籍无名,才找历史上的金国碰瓷,毕竟金国与满清广义上都属于通古斯民族秣羯或者说女真。这纯粹就是拉大旗作虎皮而已。后来混壮了,自然不需要这个招牌,也嫌这个招牌寒碜,就改成历史上更正朔的南宋了。

这个与朱元璋开始认后宋龙凤政权为大旗,后来混壮了当擦屁股纸扔掉,是一个道理。

至于说金国与宋朝谁是正朔问题,这个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争议,只有现在的逆向民族主义份子才出来混淆视听。(蒙元实际上没有归化中原文化且不到百年,它的所谓中华正朔地位是朱元璋为了抹煞后宋龙凤政权的合法性而瞎给的,但就算是这样,元也不敢把金当正朔,只不过修宋辽金三史并列,而且正式行文也是宋为首,金为末;明清不用说了,都是以宋朝正朔,后来的政府也是,我读书时《新华字典》后面的朝代列表也是如此的。反正在现在逆向民族主义份子跳出来作妖之前,我从未见过有人有拿金国当正朔而宋朝当属国的说法。)

由网友 玥来玥秒 提供的答案:

清朝的前身是满洲部落的后金政权。后金在明朝时期曾经多次出兵南侵,但都未能攻克中原。直到清太祖努尔哈赤继位后,经过多年努力,后金才得以在明朝的支持下逐渐壮大,并最终于1644年攻占北京,建立清朝。

虽然后金政权在明朝时期多次出兵南侵,但是他们并没有成功统一中国,也没有能够建立长期的统治。因此,后金并没有像大元和大明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王朝。此外,后金政权虽然是女真族的政权,但是他们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和蒙古族人,因此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与金朝也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清朝的建立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完成的,明朝皇帝朱由检甚至还赐给了清朝的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一个"皇帝"的称号。因此,清朝在建立之初就得到了明朝的承认和支持。虽然清朝在建立之后与明朝发生了多次战争,但是清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

总之,清朝并没有承认金朝为正统,而是以明朝为正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背景、政治因素、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因素。

由网友 千佛山车神 提供的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王朝都极为在乎一个名分,就是正统与否。

在法理上,中国历朝历代的大一统王朝都应该是相互承接的,例如曹魏承接于东汉,唐朝承接于隋朝,宋朝承接于后周,这就叫正统性,类似于古代家族传承的嫡庶之分。

北宋作为中国的一个大一统王朝,虽然版图面积不大,但他的正统性毋庸置疑,也没啥可质疑的,大家都承认。

然而北宋灭亡之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控制了中原地区,甚至逼得南宋称臣纳贡,后世关于宋金谁为正统的问题就吵个不停。

宋金正统之争最早见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灭宋之后便开始着手编写宋辽金三朝历史。

但是编撰前朝历史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敲定谁是正统王朝,为此元廷内部的前朝遗民立即吵翻了天。

南宋遗民和大部分汉人官员都要求以南宋为正统,修《宋史》,金国历史作为《宋史》的附庸。而金国遗民和大部分蒙古贵族则要求以金国为正统,修《金史》,宋朝历史作为《金史》的附庸,为此双方争执不下。

元廷起初是倾向于奉金国为正统,因为金国是蒙古人的老上司,元太祖铁木真也正是摆脱了金国统治而建立大蒙古国的。

所以早在忽必烈建国初年,元廷便着手收集金国史料,只是碍于战事紧迫,《金史》的编纂工作一直没能正式开工。

后来随着元军灭宋,正统之争浮出水面,成为绕不过去的门槛,到底是修《宋史》还是修《金史》就成了大难题。

鉴于正统问题太过敏感,加之汉臣极力反对,忽必烈只能搁置修史之事。

在此后的整个元朝历史中,关于宋金正统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元朝官员杨维桢还专门写了一篇《正统辨》,尊宋抑金,强调赵宋正朔的理念。

如此喋喋不休的口水战让修史一事束之高阁,拖延了六七十年时间,直至大元灭亡前夕,元相脱脱才本着谁都不得罪的原则,直接将宋辽金都视为正统,各自编写《辽史》、《金史》、《宋史》,算是把修史的事儿解决了。

不过虽然解决了史书编写的问题,但关于宋金谁是正统,元廷并没有给出定论。

明朝建立之后,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大明自然是将南宋奉为正统,痛骂辽金。可是到了清朝,情况又发生了改变。

由于清朝也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且清朝的建立者满族人和金朝的建立者女真人属于一脉相承,努尔哈赤最初的国号也是大金,因此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官方皆偏袒金国。

修《明史》时,编撰官员还专门针对此问题请示过康熙,看看皇帝有什么指示。

康熙则没给出正面回答,只是要求模糊化处理,尽量别提这事儿。

从康熙皇帝的表态中明显可以感受到出当时满清统治者对于该问题的纠结,一方面广大汉族臣民在感情上是倾向于南宋的,贸然尊奉金国不利于清朝统治。

而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又认为清朝和金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担心否认金朝就是等于否认清朝,不利于臣民对清廷的认同。

权衡利弊,康熙皇帝这才要求低调处理宋金之争,因此在《明史》很少出现明朝官方奉南宋为正统的记载。

到乾隆继位时,清朝统治者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乾隆逐渐跳出了异族入关的圈子,慢慢接受自己大一统王朝的身份。

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下令修撰《四库全书》,作为一部囊括经史子集的百科全书,宋金正统之争是肯定躲不过去的坎儿。

对此乾隆皇帝态度很明确,南宋是绝对的正统。

为了打消四库全书编纂官员的疑虑和恐惧,乾隆专门下谕旨解释道:

至于宋南渡后,偏处临安,其时辽、金、元相继,起于北边,奄有河北。

宋虽称侄于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统,辽、金不得攘而有之也。

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统当绝,我统当续"之语,则统绪之正,元世祖已知之稔矣。

在这段话中乾隆明确指出,北宋和南宋是一脉相承,北宋的正统地位无可置疑,作为北宋的继承者,南宋同样继承了北宋的正统地位。

有了乾隆皇帝的定调,宋金正统之争总算尘埃落定,此后再无争论。

相比于康熙皇帝,乾隆之所以拍板南宋是正统,出发点还是在于维护清廷的统治。

在乾隆眼中,一个王朝正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民族,而是来自于对前朝法统的继承,例如清朝的正统性就是继承于明朝。

乾隆曾格外强调:

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

既然清朝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是来源于大明,而大明官方是奉南宋为正统,那么大清自然也要奉南宋为正统。

乾隆皇帝想法确实很高明,他刻意避免了从民族角度去评判一个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而是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追根溯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满汉之争和华夷之辨对清朝统治中国合法性的束缚。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