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伤寒杂病论的书,但是一到临床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是为什么?

由网友 邝军伟 提供的答案:

简单点吧:活生生的条文,你没有看懂。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伤寒论并不是一个人写的,它是民间的,甚至有的是经验方,抛弃了你之前的认识,慢慢来,有人说没有人按书上生病的,这是不对的,它恰恰是按书上生病的,只是你理解整理不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由网友 光阴朝夕不等人 提供的答案:

用倪海厦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你只学到了它的形,还没有学到它的神,所以不能运用自如,伤寒杂病论里的东西我看了几遍,每次看体会都不一样,常看常新,体会也在逐渐加深,真的感叹仲景老师的智慧,有时候看书会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由网友 易眼看世 提供的答案:

体系,你的体系是否建立起来,是否正确。

伤寒论是张仲景医学体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核心的理论并不在此著中。具体的东西恐怕很难复原了。

你用一套理论的一个分支,无法形成临床的全部工作,这很正常。碰到合适的医案,很容易治好。但大多数病例都很复杂,用单一的指南式教本去套,却是困难。好比语文课本中的诗词,读来朗朗上口,但真让你去试着作一首诗,就不那么简单。你得先去学习韵律和平仄,掌握字词。

同样,使用伤寒论,也要找到源代码。把源头弄清楚,才能真正的理解其意,也就明白张仲景用药的原理。那时在临床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其实,万理归一。既然伤寒论的理论根据找不到了,不如我们从其哲学源头从新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源头我理解就是易经的阴阳和其后发展出的五行观。只有正确的认识了它们,才有可能游刃有余的学习使用伤寒论等学术。甚至于发展出适应当前时代的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方法,并且逐步改进完善。

这个步骤可能更艰辛,也许要靠几代人才能完成。也许需要等到特殊的机遇才可解决。但是,既然古人可以做到,现代人应该也能搞清楚。这是体和用的关系,不如相信伤寒论的正确,放心的去使用它。或者在运用过程中,领会到它的精华所在呢。

与其用同样的分支机构去判断伤寒论,不如换个思路。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网友 张激扬医话 提供的答案: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熟读经典的最终目的是临证,临证的太少无法验证书中知识的正确性,因为伤寒杂病论书中记载的仅是方证条文,理论必须联系实践。这就和汽车修理工一样,车修的多了,车一发动,听一会就知道啥毛病。治病亦是同理,看病看得多了,患者一来,简单四诊,不用太复杂的辨证,就知道啥病,对病下药,又快又准。实践太少,经验不足,就难以理解和掌握中医精髓。因此,读书看病相辅相成,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

由网友 出手成方 提供的答案:

熟读"王叔和",不如见证多。基础与理论,首当其充,现时有的人自认为看懂熟读一套巜伤寒》就可以出去看病处方了,却没想到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其中包含比如脉,舌,症等,其中精粹就是中医的"神",因此,必须全面掌握,灵活运用,因人,因病,因时而综合分析辩证施治,理法方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可得心应手,为人疗疾防患也。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