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粉色甜心13aw 提供的答案:
慈禧死后,清朝的政权掌握在光绪帝手中。然而,光绪帝在位期间,清朝政府受到了来自内外的严重挑战,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事件。最终,在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政府被推翻,宣告了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结束。
由网友 玄坤文史 提供的答案:
慈禧在死前干了这么几件事,先毒死光绪皇帝,避免死后遭到清算,让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任命醇亲王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所以在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病逝后,爱新觉罗·载沣成为清朝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载沣
摄政王载沣,炙手可热到临危受命
八国联军侵华后,德国政府要求清政府派人前往德国,就德国公使在中国被杀一事道歉,载沣被委派为头等专使大臣前往德国,他到了德国后,拒绝给德皇下跪,圆满完成了这次屈辱的外交任务,回国后载沣得到慈禧太后器重。
两年后,载沣被任命为随扈大臣,慈禧太后将健锐营和正红旗都交给了载沣管理,不过这个时期载沣并未参与处理军政要务。慈禧太后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不得不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如果自己死了,光绪皇帝再度掌权,那么自己肯定会被清算,所以得把光绪皇帝一起带走。
慈禧太后
皇室年轻的这一代,也就载沣还有点本事,和自己关系也要近一些,并且人还好控制,可以让他来历练一番,光绪三十三年,载沣被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从此开始参与处理军国大事,而这之后慈禧太后对载沣的一系列封赏,都表明了慈禧太后准备将清朝权力移交给载沣,光绪三十四年初,载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
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召见了载沣,张之洞,世续,病危的慈禧让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并将载沣的儿子溥仪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皇帝,次日慈禧太后病逝,载沣接手掌管了内忧外患的清帝国。
载沣和年幼的溥仪
执政三年,载沣黯然退场是能力平庸,还是顺应天时
载沣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巩固统治,他和隆裕太后联手,以宣统皇帝的名义下了道诏书,大意是以后由载沣主持国政,除三岁的溥仪外,其他人都要服从命令,如果有违反政令的人,将以国法处置,绝不姑息。这道诏书主要是给皇室宗亲,像溥伟这一类心怀不轨的人看的。
接着他就准备搞袁世凯,自从袁世凯出卖光绪皇帝后,载沣就想为光绪皇帝报仇。现在好不容易掌握了权力,但载沣最后却没有立刻处死袁世凯,这并非是懦弱无能,相反这是一个政治家最理性的做法,当时皇室成员虽然都主张杀袁,但是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汉臣则是力保袁世凯。
袁世凯
而袁世凯手中的北洋六镇也不是吃素的,如果袁世凯有难,军队突发变故,本来就风雨缥缈的清政府才真是欲哭无泪,但是也正因为载沣没有彻底拔出袁世凯势力的实力,这也才给后来的清政府埋下了更大的祸根。
载沣不只是会集权,他也知道分享权力,在前往德国期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德皇告诉他,皇帝要有大量军队,并且要自己亲自掌握,所以载沣上台后,自己亲自担任陆海军大元帅,让载涛管陆军,载洵管空军,载润管学堂,还组建旗人禁卫军,一群二十多岁的青年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载沣和宣布退位时的溥仪
载沣唯独对搞宪政不感兴趣,十八个督抚奏请开国会,载沣想尽一切方法来敷衍,反而让守旧派的势力死灰复燃,所以随着资本阶级势力的崛起,载沣只能再次重新起用袁世凯,并交出手中的权力,最后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网友 老猪的碎碎念 提供的答案:
112年前,统治了大清朝48年无冕女皇慈禧恋恋不舍的闭上了上眼,在她死前的一天,当朝的傀儡皇帝光绪竟然提前死掉了,原因不明,后来终于清楚了,光绪死于大量的砒霜中毒,这事儿很容易推断,肯定是慈禧觉得身体不行了,决定把光绪带走,带走光绪的理由也很简单,(他曾经想政变杀掉慈禧,结果失败了,所以光绪肯定会在慈禧时候做出种种对慈禧不利的举动)以慈禧的性格,是绝对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慈禧在死前,除了做掉了光绪,还干了另外一件大事儿,那便是重新立了溥仪为宣统皇帝,授权她的侄女,也就是光绪皇后隆裕。仿效她的模式与溥仪的父亲載沣来统治这个帝国,但是事实证明慈禧高估了她侄女隆裕,这事儿咱下面慢慢说。
当載沣带着三岁的溥仪到紫禁城荣登大宝后,載沣便成为了大清帝国实际的摄政王,按照慈禧的设计,摄政王没有全权统治大清的能力,他所做的一切决定毕竟经由皇太后隆裕批准才可以执行,但是不是谁都可以垂帘听政,不知谁都可以像慈禧那样有政治手腕和政治智商,还没干几天,隆裕就被架空了,也就说,在大清朝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摄政王載沣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后来大清朝气数已尽,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这便是后话了。
由网友 历来现实 提供的答案:
慈禧虽是清朝"卓越"的女领导人之一,一生颇不善高瞻远瞩,贵在快刀斩乱麻敢想敢做的任性豪迈劲儿,话虽如此,关于身后权力交接问题,倒也在自己生前就做了安排,将大清的航舵交给了载沣手上,载沣也不负慈禧重托,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关于慈禧的政治水平,曾国藩曾有过评论:"两宫才地平常",两位太后智商一般般;"见面无一要语",见了面尽是扯闲篇,没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什么点子?治国之策呗。
慈禧当然不会治国之策,但要论起"治人之策",没人比她还精,治住这些臣子,让他们帮忙治国,也是极好的。对她来说,"治人"才是真正的大权。
慈禧那么英明,怎么会等到死后让权力"落"在谁手里?
作为清廷的掌舵人,慈禧不可能不明白,接班人的问题,是大清的首要问题,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旗民的幸福,也关乎大清能不能沿着慈禧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所以慈禧她老人家早就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并早已胸有成竹,对此做出周密的安排。
慈禧做出的安排就是选定了溥仪为表面接班人,让溥仪的老爸摄政王载沣辅政做实质接班人,让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为摄政王随时纠偏(就像她自己当年垂帘听政那样),看起来类似于三驾马车的稳定架构。然而实际上溥仪那一架并不存在,隆裕那一驾比自己当年那一驾成色减半不止,所以也就是载沣和隆裕双黄连担当,合起来马马虎虎算一驾半。
不过下面的大臣和马屁精对老人家的决定不太理解,尤其是清廷的忠实汉臣张之洞。
张之洞是慈禧最忠实的汉臣,对大清的忠诚甚至超过了那些满人王爷,一听说慈禧要让三岁的娃娃接班,老张心急如焚、坐卧不安,他立马吩咐手下备轿去见慈禧。
张之洞声泪俱下地对慈禧说,老佛爷,您不能让把大清江山交给一个小娃娃,这会导致"年富力强"的隆裕太后专权,架空小皇帝,会毁掉祖宗基业的。
张之洞情急之下,竟然说祖宗基业,把自己姓什么都忘记了。
不过慈禧并没有责怪,毕竟这个老臣是为了大清嘛。于是她挥挥手,让人把老张扶起,和颜悦色对他说:老身心里有数,不会让江山变色大权旁落的。
慈禧说,溥仪登基后短期内就是个名义皇帝,我已经安排载沣摄政,载沣是个久经考验的亲戚,一定会实现按照我制定的方针走下去的。
张之洞抬起头,迷茫地问慈禧: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宣布载沣为接班人呢?
慈禧哈哈大笑,看着有点天真的张之洞说:"老身何尝不想啊,可是咱大清同治时期是兄终弟及,光绪是从哥哥手里接过重担的,如果再让载沣从他哥哥手里接班,怕外人说咱大清闲话,怕列强看中国笑话,这个面子不能不要。"
面子问题很重要。
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是光绪的弟弟,还是慈禧的亲外甥。
光绪十六年,载沣就世袭了醇亲王的爵位,当时才七岁。
载沣聪明好学、勤奋上进,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是个根正苗红的接班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载沣越来越显露出自己的才华,政治上更加成熟,更加有魄力,在重大事件面前冷静沉着,显示出领导才能。
庚子之变后,清政府被迫跟八国联军签订了城下之盟——《辛丑条约》,也道歉了也赔款了;可是但德国方面得寸进尺,非要大清派人到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当面向德国道歉。
这件事表面上说是小事一桩,其实却非常棘手。
德国是欧洲大国,傲慢无比,而且人家公使被杀,正在气头上。怎样既平复德国的怒火,又维护大清的国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18岁的载沣自告奋勇,前去德国履行使命。
到了德国,德皇欺负载沣是个毛头小伙,就想戏耍他,提出要他跪拜自己。
但少年载沣不卑不亢,临危不惧,在德皇面前口若悬河、据理力争、说得德皇理屈词穷,被迫取消跪拜。
载沣德国之行,圆满完成使命还扬我大清国威,大局保全,国体无伤,受到海内外盛赞,一举成名。
此后,慈禧对载沣更加重用,刚满二十岁就提拔他为随扈大臣,不久又提拔他为军机大臣,彼时载沣才25岁。
光绪驾崩这年,载沣刚刚就任军机大臣,可谓是风华正茂、年富力强,让载沣接班,那是大清之福,是众望所归,国民幸甚。
同时载沣性格温和,比较顾全大局,对慈禧言听计从,一直维护慈禧的权威,对她绝对忠诚。
这样既有工作能力,有非常听话的孩子,自然是最佳人选。
所以慈禧让载沣接班,自己还可以当"太上皇",实在是两全其美。不过为了大清面子问题,不能连续性兄终弟及,只能牺牲载沣,现在让溥仪登基,载沣摄政,载沣也能得到权力报偿,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当皇帝都是个形式,就像我慈禧老佛爷一样,没有当过一天皇帝,不是照样掌握国家大权,何必在乎这个形式呢?
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光绪去世的当天,慈禧就立即下旨,宣布溥仪为帝 ,改元宣统,载沣为摄政王。
之后,慈禧也随之而去、一命归西。老人家走的时候,一定是非常欣慰的,因为大清江山有了合适接班人,自己后顾无忧,能确保大清江山千秋万代不会变色了。
可是慈禧英明一世、糊涂一时,老人家还是看走了眼。
载沣是个好人,但却不是个好接班人,搞政治不会心狠手辣、快刀斩乱麻。
1911年,载沣面对四面楚歌的大清,不但没有力挽狂澜,反而急流勇退选择了辞职,一推二五六,不管三七二十一。
1912年,溥仪在袁世凯与民党的合力之逼迫下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宣告灭亡。
载沣面对大清的灭亡,没有像其它满族王爷那样痛不欲生,反而如释重负地说:这下好了,终于自由了。
这就是"英明伟大"的慈禧老人家亲自选定的接班人?
难道除了载沣,慈禧还有更加合适倚仗的接班人?
由网友 风姿卓越晚风mD 提供的答案:
谢邀。
#Html369创作挑战#好内容我来评#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驾崩。经慈禧太后任命,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
第二天(十五日)未正三刻(17点),本想继续操控清政府大权的慈禧太后,因病情急转恶化,从此撒手人寰。
虽然生前做出任命载沣为摄政王的决定,但为了限制他的绝对权力,慈禧太后有先见之明地给载沣安上了一个"紧箍咒",将玉玺留给了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太后掌管。
对于隆裕皇太后来说,拥有玉玺就拥有了朝政大事的最后决定权,就拥有了与载沣不相上下的权力。
慈禧死后,因为小皇帝溥仪不到三岁,清政府的权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载沣和隆裕的手中。
对载沣而言,儿子溥仪是皇帝,一上任就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齐抓自己儿子的皇权。
他首先革除袁世凯的职务,掌控了北洋新兵,接着罢免了兵尚书,这两项连续的动作说明了他完全掌控住了清政府的最高的军权。
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虽然自己大权在握,但武昌起义爆发,大清王朝危在旦夕。
无奈之下,为了请袁世凯出山镇压革命军,载沣将自己辛苦经营了三年的军政大权 ,全部拱手让给了袁世凯,从此退出了清王朝的历史舞台。
对隆裕皇太后而言 ,虽然拥有了与载沣不相上下的权力,但因自己性格的温柔,在国事上很难与载沣达成共识,这样朝中权力被把控在载沣手中。
隆裕太后掌权前从未真正参与政事,即便宫中日久年深耳濡目染 ,对政事略知一二,也很难胜任形势需要。
面对革命风暴的严峻形势,载沣卸下手中大权仅仅一年,隆裕太后不得不以自己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朝灭亡。
清朝灭亡后 ,袁世凯作为下一任掌权者,只因他当着民国总统,做着皇帝美梦,倒行逆施,野心勃勃,注定了他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
网图,侵删。
由网友 流星划过银河 提供的答案:
1908年11月份,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清王朝的最高当政者——慈禧太后结束了她祸国殃民的一生。
慈禧去世前一日,光绪帝己驾崩。由于光绪皇帝没有儿子,病危中的西太后遗言: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也就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
表面上看清朝统治大权落在摄政王载沣手上,其实载沣己被庆亲王奕劻、袁世凯这批权臣架空,其中袁世凯的势力非常大,清廷最精锐的六镇北洋新军都是袁世凯一手创办的,其部下将领只知有袁世凯不知大清朝。可见袁世凯对军队的掌控多厉害。朝中军机处核心权力成员都被他收买,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只听袁世凯的,其它军机大臣徐世昌又是他的心腹,那桐与他关系至深,而且外国列强还支持袁世凯。所以载沣能行使的权力很有限。
摄政王载沣缺乏政治手段,眼光很短视,急于夺取朝廷所有大权,得罪了众多权臣,最后弄的离心离德,没人辅助他了。
还有一部分权力分摊到地方督抚大员的手中了,清朝末年,清廷早己无力约束地方督抚,这些封疆大吏对朝廷不再唯命是从了。他们掌握一省或数省军政、财政大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压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这些地方官僚与权臣勾结不服朝廷管束,以至于辛亥革命时,纷纷脱离朝廷宣布独立。清廷的摄政王载沣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
其实无论清王朝权力落在谁手中,腐朽的封建王朝必会走向灭亡,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是谁都能阻止的。
由网友 清闲的苹果K3 提供的答案:
际上的最高权力者。不过,慈禧太后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打造非常奢华的陵墓,这不禁让人感到诧异。据说,慈禧太后的陵墓建造耗资非常巨大,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清政府年度预算。同时,可供燃烧的香则达数万件之多,体现了其极度奢侈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次,慈禧太后到庙会游玩,看到一个卖糖画的小贩画得非常漂亮,于是就向他下单要一幅糖画。小贩将一副精美的糖画送到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非常喜欢,但是却被糖画的甜味所诱惑,于是一口气将糖画吃了下去。这搞得小贩非常不满,但是慈禧太后却不以为意,觉得自己作为皇帝可以为所欲为。这个故事展现出了慈禧太后的霸气和不羁。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这个历史人物非常有争议性,她有光辉的一面,还有瑕疵的一面。作为一个资深的短视频创作者,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究这个历史人物,展现出她的不同面貌,并让观众自己来判断她的历史地位。
由网友 好学柏树 提供的答案:
慈禧死后,权力落在慈安太后手里,当时溥仪很小,袁世凯逼迫慈安交出权力,保她们皇室人员衣食无忧。袁世凯就当了大总统,后来想复辟要称帝。当了82天的皇帝后死了。辛亥革命暴发把清朝的遗子遗孙赶出皇宫。
清皇朝灭亡了。后来清朝的遗子遗孙,被日本人收留,在满州里建立了伪政府,立溥仪为日本人操纵的皇帝,后来被苏联红军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消灭。从此清朝成为了历史。
由网友 良人执戟2 提供的答案:
光绪34年(1908)农历7月21日,公历8月17日。密云不雨的傍晚,一颗发着耀眼白光的巨星,在如炸雷的轰呜声中,拖着长长的尾巴,在东南夜空陨落。有同光时期的京城遗老跺脚颤声:"这是紫薇星坠落,其兆大凶呵!"
一,船到中心的"补漏"
(摄政王载沣)
进入到十月,饱受煎熬和打击的光绪皇帝集肺结核、肝脏、心脏诸病于一身,终于造成心脏功能慢性衰竭的症状,气血两虚,周身浮肿......大内御医表情凝重,默然不语。
与此同时,在夏秋就周身不舒服的西太后也开始闹肚子疼,这两天开始泻痢不停。
74岁的西太后心中沉重,始终觉得头上乌云笼罩,于是开始思考嗣位的大事。她浮肿的眼泡露出一丝寒光,滿朝文武大臣的份量快速的在脑海中筛选了一遍后,口宣懿旨:"着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去东陵察看工程进度。速去,慢回。"
十月二十日,月圆之夜,紫禁大内,坤宁宫西暖阁,西太后眼睛扫视着在一边垂立的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那桐,沙哑的一口京腔响起:"本宫决定选择醇亲王载沣的大儿子溥仪入宫读书,为同治皇帝立嗣。"
几个满人大臣满不在乎,谁当皇帝就是西太后一句话。难得操心。
一切似乎都很平静、自然。正待躬身退出,一个略带湖北腔的京片子响起:"然则宜正其名。"显然军机大臣张之洞有话要说。滿朝文武,西太后最倚重的就是张之洞,犹如之前的李鸿章。
西太后神色一肃道:"古有之乎?"
张之洞略一思索道:"前明有监国之号,国初有摄政王之名,皆可援以为例。"
西太后似乎长吁一口气道:"善,可用之。"
接着,张之洞神色一紧,鼓起最后的勇气一字一句的说:"皇帝(光绪)临御三十余载,不可使无后,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
阴晴不定的眼神直视张之洞,张之洞迎着西太后的目光毫不闪避,沉默良久,最后决断:"凡事不必泥古,此事姑从汝请,可即拟旨以进。"(注一)
由此定了溥仪为清王朝入关第十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的地位。
第二天,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宣告溥仪为嗣皇帝的同时,西太后另一道懿旨同时颁发:"......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都由其训示,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大事不乱的西太后,很明智的接受了名大臣张之洞的上奏,重要的二道懿旨凝集了张之洞的聪明才智,也为失去话语权的光绪皇帝委婉的讨回了尊严。(其实光绪帝此时已经驾崩二天了,都无人发现)
懿旨的发布由此决定了二十多岁的载沣,接过了西太后撑握的大清政权。王朝命运的政权交接向征,就是一纸绘有描金双龙的卷轴。朝野上下,十分平静,没有曹髦的宫廷广场拼杀,没有玄武门的兄弟对砍、没有烛影斧声.....政权移交出人意料的平静!
报告:回答完毕。......"没有了?""没有了。""真的吗?""哦,还有一点,一点尾巴没有交待。""说下去....."。
二,天道不违 岁月无情
可悲的是,光绪34年10月21曰,三岁的溥仪咬着胶奶嘴进入乾清宫,忙前忙后的隆裕皇后才想起已经很久没有去看光绪皇帝了,一推开门,进入寝宫,没有听到熟悉的咳嗽声,十分安静,掀开帘子才发现光绪皇帝已经死硬了!根据史料记载,光绪帝死于十九号,隆裕皇后顿时泼天大哭奔出,告之太后。
第一个大惊失色的是醇亲王载沣,因为第二天即十月22日,在发现光绪皇帝死后仅仅一天,紧紧撑握大清帝国命运达47年之久的西太后,也溘然长逝,驾崩仪鸾殿。
这里补充一点,西太后其实并没有完全交权,留了一手,帝王之术,复杂滴狠!
在宣布载沣的懿旨上,要求摄政王"悉秉承予之训示"。就是要摄政王听西太后的训示后才公开对外训示,想继续玩弄醇王府的两代人于股掌之间。但是,在西太后的病情已经危重下,心犹不甘的西太后仍然要在新的政权中留下自己的影子,西太后懿旨规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太后(隆裕)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注二)
这个规定,其实解决了摄政王载沣一个天大的难题一一清帝逊位的诏书是隆裕太后决定后盖上国印的,那些遗老遗少们只能找皇太后吵架。与本王无关,退下,我要到"紫禁茶园"听戏去了......
结语
慈禧死后的权力由摄政王载沣行使,但是,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定夺,也就是说,关键时刻,由隆裕太后训示作最后决定。
注一:胡思敏:《国闻备乘》
注二:《宣统政纪》第一卷六页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