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指中国什么地方?_中国最早一词出现在什么时候

由网友 旧时大叔 提供的答案:

本没想回答这个问题,但在某大咖文章里发布评论时,却发现被设置了权限,无法评论。

不得已,自己来吧……[呲牙]

何尊中,"中国"到底指哪里,争议颇大,许多人引经据典,但很少有人从根本逻辑去思考问题。不妨理顺一下:

第一,何尊为西周初年所造,其铭文,是当时及时记录,具有绝对真实性,可以作为直接证据使用。

第二,何尊铭文中,没有洛阳、洛邑等文字出现,也不可能出现洛邑、洛阳,何尊铸成时,尚没有洛邑。

第三,何尊本与洛邑没有交集,但因文献中有"成周洛邑"的描述,并有《洛诰》等辅助印证,故有人认为何尊中的中国,是指成周洛邑(洛阳)。但后世文献,时隔久远,为后世整理,存在错漏、推测、甚至篡改成分,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使用。若作为直接证据使用,必须经过多方印证,正所谓孤证不立。

第四,文献中"成周洛邑"的成立,须有洛邑成周城考古发现做支持。但至今未发现洛邑成周城。故文献"成周洛邑",未得到充分证实。更何况,司马迁两千年前就对此提出过质疑,本身就存在历史争议,目前不具备证据特征。

第五,何尊铭文,为最直接的及时记录。何尊铭文,可以直接用来判定后世文献真伪、错漏,而后世文献,却无法推倒何尊铭文的真实性。用后世有争议文献,强行给何尊铭文释义,逻辑错误,是极不科学的。

最后,抛开后世文献,单纯解读和尊铭文,王说:"余其宅兹中国",虽未指明具体地点,但很明确——王之所在,即为中国。王及其后世三百年里西周所有的王,均宅兹丰镐。丰镐遗址,已经被发现证实,且被证实为西周唯一永久都城。最早中国,丰镐的证据链更为真实完善。

由网友 青陽帝君 提供的答案:

"最早的中国"出自洛阳地区,这里除了是何尊铭文中"中国"一词的最早指代地,也历史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建都之地和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即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所在地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尊铭文中: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五年,在洛阳地区营建成周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进行训诰之事,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即"宅兹中国",铭文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逸周书·度邑》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同时,"中国"两字首次出现在何尊铭文中意义重大,何尊铭文不仅是"中国"一词出土最早的见证,也表明了洛阳地区在早期便是"中国"的所在地,即天下之中。

从武王到成王(周公)营建成周的过程:

《史记·周本纪》武王灭商后与周公"度邑"之言:"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

之后,成王继承了父亲武王的事业: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与"何尊铭文"对照: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在早期,最初的"中国",实为"国中",乃都城(京师)之意。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用以控制东方。

除了上面的内容,在没有"何尊"出土前,洛阳被称为"中国"、"地中(土中)"或"天下之中"的史书记载还有很多。

如《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春秋繁露》亦云:"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废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国。"这里的"中国"就是"河洛"地区的代称

《史记·周本纪》:"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

《汉书》:"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番屏四方,故立京师。"

《逸周书·作雒》: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不延,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甸方六百里,因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郡有四鄙,大县立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立城,方王城九之一,都鄙不过百室,以便野事。

《尚书·召告》:"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周札·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合也,四时之交也,风雨之合也,阴阳之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线方千里,而封树之。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说的是周公营建洛邑,在登封测影定"地中"之事。

《钦定古今图书·坤舆典第一百十二卷》:

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郑元曰:土圭,所以致四时日月之景也。臣按:洛诰所谓自服于土中,盖以洛邑在周时为中国之中,四方道里适均,故于此宅中图治以定四海之民也。作周礼者,见其中于中国,故为天地所合,四时所交,风雨所会,阴阳所和之说。盖盛称华夏之地,居地势之中,得天气之正,时序正而寒暑不过甚,风雨时而收穫有定期。非若偏方僻壤,节候不正,而时气之大寒大暑,物生不常,而收穫之或早或晚也。中国皆然,而洛邑乃其要会焉,故为此说耳。

《帝王世纪》:"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职贡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洛水之阳,以既土中"

《竹书纪年》:"无事则都洛师,宅土中,以号令天下;有事别居关内,阻四塞以守,竭尝不据形胜以临制天下哉。"

另《左传》中,也有关于周人"四土"范围的描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按照周人的描述,关中地区为西土,泰山淄博附近为东土,南阳襄樊附近为南土,辽,燕至陕北,为北土;所以周境四裔之内,地理中心的"中国"就在今天的洛阳地区

关于先秦时的"中国"范围,古人早有论述,如宋《容斋随笔·周世中国地》

成周之世,中国之地最狭,以今地里考之,吴、越、楚、蜀、闽皆为蛮;淮地为群舒;秦为戎。河北真定、中山之境,乃鲜虞、肥、鼓国。河东之境,有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潞国。洛阳为王城,而有杨拒、泉皋、蛮氏、陆军、伊雒之戎。京东有菜、牟、介、莒、皆夷也。杞都雍丘,今汴之属邑,亦用夷礼。邾近于鲁,亦曰夷。其中国者,独晋、卫、齐、鲁、宋、郑、陈、许而已,通不过数十州,盖于天下特五分之一耳。

另《战国策》所载:"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也大致符合。

关中地区在早期历史上的定位:

先秦时,关中所在关中所在为雍州"西土",不属于"中国(中原)"范围,

如《史记·秦本纪》载: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

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另商周之际,周人同样以"西土"之人自居,先秦及后世典籍中这类记载有很多,

如《书·泰誓中》:"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 孔 传:"武王在西,故称西土。"《左传·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於晋曰:‘我自夏 以后稷,魏、駘、芮、岐、毕,吾西土也。"" 杜预 注:"在夏世以后稷功,受此五国为西土之长。"《文选·班固〈西都赋〉序》:"西土耆老,咸怀怨思。" 李善 注:"长安在西,故曰西土。"

周朝典籍《尚书》、《逸周书》中也时常提及"西土",如:

《牧誓》:"逖矣,西土之人!"

《大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

康诰》:"以修我西土。"

《酒诰》:"封!我西土荣徂邦君御事小子。"

《康王之诰》:"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

《商誓解》:"肆商先誓王维厥故,斯用显我西土。"、"西土疾勤,其斯有何重?"

《度邑解》:"日夜劳来定我于西土。"

孔传解释为"武王在西,故称西土",这里的"西土"不仅是一个方位词,还带有一种地域群体意识;天下肇分九州之时,"关中"为雍州之地,雍州又为西土,故以"西土"代指周部族所居的故地

如:周部族在古公直父时为戎狄所逼,自豳迁至岐下,到达"周原",周人以邑为名,号为周。即《穆天子传》卷二:"大王直父之始作西土"之说。

周人力量不断增强,周人领袖开始被商王朝所倚重。"赐(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文王被封为"西伯",取得了专征伐的大权。周向外扩张,北伐犬戎,西征密须,东攻黎、邗、崇,取得辉煌的战绩,使这些小邦国"再驾而降为臣",成为周的与国。所谓文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即是指多数诸侯国归顺于周,由此之后周人在西方继续壮大,即周公称赞文王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可见,"西土"在此时仍然是周人故国自称

武王十一年率周师东征商纣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

武王病逝后,三监叛乱,"肆朕诞以尔东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巩固了周王朝,"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此亦为周人潜意识里的西土概念

及周公成王东征以后,周人正式成为天下共主。为了将所得的天下延续下去,"周公敬念于后日:‘予畏同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决定在中原地区营建洛邑。《尚书·梓材》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的"中国"应指洛邑一带的中原地区,在当时周人的地理认识中,洛邑即是天下的中心,而皇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的先王治理则表明周王受命于天,已是中国之主,此后的周人已很少提到西土。由此可知,随着周王朝的建立,周人原有的西土意识逐渐衰落,有德之君受命于天的中国之主的意识逐渐兴起

周人"中国之主"观念具有地域中心认识和政治统治理念两层意义。武王新胜之后,希望在"中国"治理殷商遗民。周人认为洛邑"无远天室,其名兹日度邑。"决定在天下的中部营建新都洛邑,"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由此可知,周人把中国与天命相提并论,表现了周人的正统意识

而历史上,夏商周三代都曾在洛阳建都,位于伊洛河流域的"有夏之居",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地带,也是洛阳地区在早期被称为"中国"的决定性因素。

夏朝都邑变迁:

商朝都邑变迁:

周朝都邑变迁:

由网友 单纯柳叶Jp 提供的答案:

中国一词,不是近代才有的,是华夏人在西南地区时就有的概念。华夏人的神话里是有天堂地狱人间之说的。也就是现在世界宗教之说的来源。中国是对天堂之下,地狱之上的人国说的。人国即中国,中国即人国。我们对宅兹中国的理解,是有梧的。

由网友 藏客 提供的答案:

最早指的是"洛邑"今天的河南洛阳,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件国宝,何尊,这件重器的铭文中有"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对早期中国国家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何尊,约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洛邑,对武王行祼祭之礼。丙戌日,成王在京宫大室对同族何进行训诰说:"你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后文王受天命,武王克商后告祭于天,说:余入住天下中心,治理民众。"成王将贝壳30朋赏赐给何,何因此作尊以纪念。

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由网友 荆河州史 提供的答案: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指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因何尊铭文上有"宅兹中国"四个字,故后世史学家一致认为,"中国"一词就是来自洛阳,《尚书•召诰》中记载,"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

《尚书•洛诰》记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尚书》"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逸周书作洛解》"俾中旄父宇于东。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同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与食。封人社遣,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与国中,其遣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亹以黄土,将建诸侯,凿取其方,一面之土,焘以黄土,"

《竹书纪年》"迁殷民于洛邑,遂营成周。"《汉书》"雒阳,周公迁殷民,是为成周。"《后汉书•郡国志》"〖雒阳〗周时号成周。有狄泉,在城。"《晋书》"阳城有鄂阪关。此邑是为地中,夏至景尺五寸。"《晋书》"勒以成周土中,汉晋旧京,复欲有移都之意,乃命洛阳为南都。"《水经注》引《周书》"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

《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唐《通典州郡》"今理河南、洛阳二县。盖周之旧都。昔武王克殷,定鼎子郏鄏。至成王,营成周,卜涧水东、汭水西而宅洛邑,是为王城。郏鄏,陌名。汉孔安国云:"王城,今河南城是也。洛阳古成周之地,亦谓之周南。汉为县。"《元和郡县图志》"《禹贡》"河南府,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

《元和郡县图志》"周成王定鼎於郏辱阝,使召公先相宅,乃卜涧水东,伤西,是为东都,今苑内故王城是也。又卜伤东,召公往营之,是为成周,今河南府东故洛城是也。"《博物志》"《博物志》曰:周在中枢,三河之分,风雨所起,四险之国。武王克殷,定鼎郏鄏,以为东都。《帝王世纪》"曰:周公相成王,以酆、镐偏在西方,职贡不均,乃使邵公卜居洛水之阳,以即中土。"

由网友 老雁爱读书 提供的答案:

武王征服商朝以后,晚上睡不着。周公听说前来探望,问?你肿么大晚上不睡觉?干啥呢?武王说:我给你说啊,老天爷看不上殷商,她们挂了,所以我们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我现在实在不确定老天爷保佑不保佑我们周啊!我哪有功夫睡觉?!武王又说,我要确保周能得到天的保佑,所以要离老天近点。还要日夜辛劳确保我们西土的人安定,我要找到所有的坏人,像对待殷那样对待他们!还有,我看从洛河到伊河这片地方很好,平坦稳固,是以前夏朝定居的地方。我南望三涂,北望岳北,观察黄河,仔细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区,这里离天帝的居室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对在洛邑修建周都进行了测量规划,然后离去。

(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日夜劳来定我西土,我维显服,及德方明。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後去。)——史记周本纪

后来武王死,成王即位,有一天,成王想起父亲,于是对周公说,想按照武王的意思建立成周。周公又进行占卜,反复察看地形,最后营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里。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四方进贡的路程都一样。"在测量和营建洛邑的过程中,写下了《诏诰》、《洛诰》。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史记周本纪

后来何尊出土,验证了成王迁都的说法。武王向上天祷告:我去天下中心居住,统治臣民

(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何尊铭文片段

综上,很清楚中国一词最早出自何尊铭文

中国一词当时指成周——今天的洛阳。

由网友 三景页007 提供的答案:

先秦时期,王居"中"守四方,驭万民,王在哪?哪就是"中",哪里就是地理文化"中国""中或"!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武王克商,后年幼成王继位,周公辅佐摄政,制礼乐服章典籍,故华夏肇始于周。

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由网友 墨读娱 提供的答案:

"中国",是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就"中国"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来讲,还可追溯到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它的简称也称为"中国"。在中华民国之前,"中国"只是一个形容词,还不是一个固有的专用名词。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国"字的含义就是指"城"或"邦"的意思。"中国"就是指"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思。

根据1963年在中国陕西省宝鸡地区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周武王执政年代的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的意思,距今约已3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发现"中国"一词,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西周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记载。

在《诗经·大雅·民劳》曰:"惠此中国,以缓四方"。

《尚书·梓材》中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孟子、公孙丑》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孟子·滕文公上》曰:"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庄子·田子方》曰:"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史记·天官书》曰:"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汉书·陆贾传》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疆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

在西周时期诸多的历史文献中,不但提到"中国"一词,它还详细记载了"中国"的五种不同含义:

第一种含义指:封建帝王建立的国都、即首都;

第二种含义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朝国之中心地;

第三种含义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

第四种含义指:国内、内地;

第五种含义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汉民建立的国家。

除了史书记载外,中国历代王朝也有"中国"之说法。

在春秋战国时代,根据史书《尚书·禹贡》的记载,"中国"也指"九州",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西汉时期,人们时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他们也自称为"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他们把北朝称为"索虏";同时,北朝也自称为"中国",他们也把南朝叫做"岛夷"。

辽与北宋时期,金与南宋时期,他们都自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但是他们又都不承认对方的国家为"中国"。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中国"还曾以"华夏"、"九州"、"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中土"、"中原"等诸多的代称出现过,它见证了无数个朝代的更替变迁。

大多数文献史料记载和指证,"中国"最早指天下的"中心",即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关中平原地区,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带有王朝统治的"城"和"邦"的意思。

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其后,又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朝代在此营建都邑。在洛阳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就是"中国"区域内,最早出现的一座大型都邑的有力实证。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者,乃天下之中心地也。国者,乃大都城是也"。位于天下之中心的大城,就是华夏儿女所居住的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华夏文明代表着历代帝王在华夏大地上亘古不变的历史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沿革,"中国"一词也延伸为"中华"。由此可见,"中国"自上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总代称。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并不等于我们今天中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我国古代史上也没有一个王朝,把"中国"一词作为自己国家的正式国名。然而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域面积,确实包含了古代"中国"所指的地域范围。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我热爱我的祖国 :中国!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5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