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西府赵王爷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表示,你不来打我,我可就要打你了!
一直以来,德国在二战中攻打苏联这个操作,就饱受后人诟病。因为从结果来看,攻打苏联乃是导致德国失败的直接原因。毕竟后面是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挡住了德国,并且吹起了反攻的号角,最终苏联人一路反推,攻克了柏林,把镰刀锤子旗插上了国会大厦。是故,斯大林格勒战役才会被称为二战欧洲战的转折点。
要知道这是德国主动发起的进攻,最终没打赢不说,还把自己给搭了进去。这波迷之操作,和后面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主动招惹美国,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德国的西线战事并没有结束,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依旧坚挺,表示要和德国战斗到底。对于德国而言,这可是一个相当大的不稳定因素,稍有不慎,德国就可能后院起火。
所以,德国在西线战事还未结束的情况下,选择向东进攻苏联,那就相当于是开启了两线作战模式。从军事角度而言,德国这样的作战模式,无疑是极其冒险的。一个打得不好,那就是腹背受敌,届时在英国和苏联的夹击下,疲于奔命,顾此失彼,那可就麻烦了。
事实上,早在一战的时候,德国就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两线作战不好玩儿。尤其是面对英国和苏联这种家底异常丰厚的对手,那无疑开局先输一半。从这个角度来看,德国当时的举动似乎就不太明智,甚至于可以称之为愚蠢。毕竟那是明摆着的事情,只要打苏联,必然就会陷入两线作战尴尬境地。
事实上,咱们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些结论和观点,那都是站在上帝视角上,从结果去倒推而得出的。而德国参谋部的那些人,可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是依据现有的情报和资源,去谋划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按照德国当时的分析,那时候进攻苏联乃是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即便是有着腹背受敌的风险,却也值得一试。
首先我们要知道,无论德国进攻苏联与否,两线作战的威胁始终是存在的。表面上看,当时的苏联和德国关系还不错,双方在1939年一同瓜分了波兰,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甚至于还进行着军事技术和战争原料的友好交易。
而正是因为苏联在东边足够"安分",德国才能够腾出手来发动闪击西欧,拿下了低地国家和法国。由此获得了和苏联,乃至整个盟国叫板的资本。
但实际上,这两个国家已经是矛盾重重,随时有着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苏联和德国双方其实都是属于心照不宣的那种。就好比是你懂我的图谋不轨,我懂你的故作矜持。毕竟道理摆在那里,一山不容二虎嘛,欧洲这块大陆上,只能有一个老大。
当时苏联在于德国瓜分波兰之后,就开始往边境上囤积重兵,一方面是防备德国搞突然袭击,另一方面则是准备对德国动手。比如说德国在对西欧发动攻势的时候,就是苏联的大好时机嘛。要知道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对手,乃是英国和法国这两大老牌列强啊。
他们一个掌控着海洋霸权,维持着大西洋乃至地中海的秩序;另一个则是拥有着号称欧洲最强的陆军,在欧洲大陆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德国虽然很强势,但是想要在这两个国家面前占到便宜,估计不太容易。一战就是前车之鉴嘛,原本德国在东线战场上打得好好的,就是因为西线战场上被英法给打崩了,这才投降的。
在还未开战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将会是一场鏖战,他们会像一战那样打得不可开交,最终两败俱伤。这时候苏联就可以坐收渔利了嘛,在欧洲大陆上插满红旗。
只不过苏联没想到,德国这一战也赢得太快太轻松了。北欧诸国一触即溃,低地国家不堪一击。即便是号称有着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仅仅只坚持了39天。最终只剩下被赶回英伦三岛的英国,靠着英吉利海峡这一天险在苦苦支撑。
彼时的苏联还没有从冬季战争的噩梦中缓过劲儿来,而且清洗运动也还尚有余温,完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也就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德国在西欧疯狂收割了。
不过话说回来,苏联现在不动手,并不代表后面也不会动手。等到人家一切准备充足,你看他锤不锤你?俗话的说得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德国想要在日后占据主动权,就只能是先下手为强。
退一步讲,即便苏联对德国没有太多的想法,但威胁是一定存在的。毕竟人家在苏德边境上陈兵数百万,建立起了所谓的"东方战线"。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军事集团放在那里,德国不可能视而不见,他必须要分出一部分力量去防守东线。所以,即便是德国不打苏联,军队一样会被拖在那里。
当然了,屯兵防守的消耗,总比主动开战进攻要小许多。德国完全可以忍一波,在收拾完英国之后,再来想办法发展东线,如此不就避免了陷入两线作战?
只能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干的。收拾完英国再打苏联,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前提是你得有那个实力收拾人家啊。要知道英国可不比法国,人家和德国不接壤,英伦三岛,孤悬海外,有着地理上的天然防守优势。
你德军的坦克能够绕过马奇诺防线,总绕不过英吉利海峡吧?最为关键的是,德国最为倚仗的装甲部队,此时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是望洋兴叹。
事实上,德国如果想要通过英吉利海峡强行登陆,那就需要强大的海上力量。可问题是德国,在海军方面正好是短板,锤不过英国。所以,德国在拿下法国之后,其实战略目的就基本完成了,对于收拾英国的兴趣真不大。
当时德国还主动找到英国和谈,提出了所谓的"和平建议",想要和英国握手言和,以此来结束西线战事。从而腾出手来,全力对付苏联。
但是英国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人家要战斗到底。很明显就是缓兵之计嘛。现在我好歹能凭借英吉利海峡撑一下,等到你德国收拾完苏联,带着整个欧洲大陆的力量来捶我,那更挡不住。
面对英国的坚持,德国也被整出了真怒,你英国明明都日薄西山了,还想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德国启动了"海狮计划",开始对英国动手。但是随着不列颠空战的失利,德国早早的便意识到,自己目前短时间还拿不下英国。要知道英国不只是英伦三岛那么简单,人家还有遍及世界的殖民地,甚至于还得到了大西洋彼岸的支持。
德国在拿不下英国的情况下,如果在西线一直耗着,那就只能是白费力气。而苏联如果再趁机来一波突袭,德国一样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而且会更被动,这一点是德国必须要考虑的。
最为关键的是,这会导致德国失去进攻苏联的最佳时机。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正处在一个衰弱期。规模浩大的清洗运动,让这个庞然大物元气大伤,军事实力严重下滑。否则的话,苏联在冬季战争中,也不会被一个小小的芬兰挡住脚步。
俗话说得好,乘他病,要他命,谁也没上帝视角,换我我也打苏联。德国要是不抓住这个机会,后面可就难办了。毕竟苏联的发展速度太夸张了,凭借制度的优势,人家随便搞两个五年计划,就能抵得上其他国家的数十年之发展。德国可不敢拖,谁知道等他把英国收拾掉后,苏联会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
如果到时候德国啃不动苏联,不仅仅要面对着来自东方的军事威胁,更会失去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矿,到时候可就都没了。这时候德国就麻烦了,在英国和苏联的双面挤压之下,同样难有出路。
反之,如果德国乘着苏联最虚弱的时候,成功拿下了了苏联。不仅能够剪除东线的军事威胁,彻底解决两线作战的问题。还可以得到苏联的丰富资源,比如石油、劳动力、以及不错的工业基础等等。
最为关键的是,在拿下苏联之后,德国便能够拥有整个欧洲的资源,那时候德国可真就没人治得了了。
于是,种种因素综合下来,进攻苏联便成了德国当下的首要目标。至于英国嘛,就暂且放一放,反正又吃不掉人家。而且隔着英吉利海峡,自己过不去,但是英国也同样不好过来。在意大利、法国等盟友的帮助下,德国在西线其实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此时两线作战的压力,反而还是最小的。
所以,总的来说,在1941年攻打苏联,对于当时的德国乃是最好的战略选择,或者说是当时德国唯一可选择的余地。既然战胜英国无望,那就需要从其他地方寻找突破口,而苏联无疑就是最佳选项。
简单点讲就是,德国当时必须要打苏联,而且晚打不如早打。
虽说后面打输了,但是这个战略没有问题。如果不是苏联的意志过于坚韧,德国可能就成功了,那么后果可就不堪想象了。这也是为何在二战历史上,苏联会被称为是中流砥柱。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完全是军事战略的考虑,而且也不能说希特勒是错误的。
其实二战大体是一战的翻版。
一战德国有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这两个主要的盟友。
而敌人则是英法俄美。
客观来说,英法俄美的总实力,大大强于德奥意,最终德国也因此战败投降。
到了二战,德国人得到了一个新盟友,日本。但是,之前相当强大的盟友奥匈帝国却垮台了。
就轴心国来说,实力相对于一战没有大幅度的增强。
所以,轴心国此次作战几乎是必败的。
只要敌人结成联盟,并且参加战争,德国的最终结果肯定是战败投降。
所以,希特勒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取胜。
首先,希特勒同苏联达成协议,几乎等于是盟友了。
希特勒明白,斯大林的野心很大,希望等到资本主义国家火拼以后,自己再坐收渔人之利。
希特勒很快发动波兰战役,因为波兰是英法的亲密盟友,又在德国的东面。
为了和英法决战,希特勒必须首先消灭波兰。
于是,德国和苏联联手,两线夹击波兰,2周内击溃波兰百万大军,随后瓜分了波兰的领土。
波兰战役结束后,希特勒认为苏联和美国尚且没有要迅速参战的意图,可以利用这个有利的机会。
于是,他决定闪击法国,采用了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方案,绕过马奇诺防线,4周内打垮了法国。
这本身就是军事上最为辉煌的胜利。
要知道,一战由于施里芬计划失败,德国在法国北部转战了数年之久,最终在持久战中亡国。
而横扫法国以及北欧三国、低地国家荷比卢以后,希特勒又争取了南欧的西班牙、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加入,由此欧洲大陆的敌人,只剩下巴尔干地区的南斯拉夫以及希腊了。
本来希特勒并没有准备迅速攻打南斯拉夫和希腊,因为意义并不大。
至于而是准备尽快攻击苏联。
当时苏联尚且处于大清洗的混乱中,军队战斗力降到最低。
但由于猪队友的影响,德军被迫介入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争,到1941年5月才彻底获胜。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侵苏联的行动。
而对英国的不列颠空战,其实影响有限,因为当时英国没有反登陆欧洲大陆的实力。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会在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呢?
其实就是一个军事战略的问题。
希特勒很清楚,美国或早或迟都会参战,而苏联或早或迟,也会加入同盟国。
当时苏联的工业力量和德国相差不大,同英国也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日本和意大利则差了一大截。
也就是说,苏联和英国结盟,大体和德日差不多。
然而,美国参战以后,一个国家就可以超过德意日工业实力总和。
所以,只要美国参战,德国就必败。
而已苏联的为人,必然会选择强大的联盟加入,也就是和美国英国站在一起,对德国痛打落水狗。
那么,德国唯一的胜利可能,就是赶在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介入战争之前,首先一举打垮苏联。
如果苏联垮了,德国在欧洲大陆就彻底消除了敌人,只剩下一个远隔海峡的英国。
德国强大的陆军,可以强力固守欧洲大陆,不需要两线作战,专心对付英美。
这样一来,德国或许有机会在若干战役重创英美军队,迫使他们谈判。
虽然这种可能性较小,但是唯一败中取胜的办法。
所以,希特勒必然要向苏联进攻,不然就只能退出所有到嘴的肥肉。
因为只要美苏加入同盟国,轴心国就根本不是对手。
由网友 汪淳浩瀚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喜欢的可以关注哦!
今天就德国进攻苏联的问题上,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希特勒放眼世界,苏联是唯一可以下手的目标。当时的欧洲大陆已经被希特勒踩在脚下,大英国帝国萎缩在大不列颠岛上瑟瑟发抖,庞大的英国海军保卫本土尚且不足,根本无力进攻欧洲大陆;遥远美洲大陆上的美利坚自顾自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根本无意干涉欧洲大陆上的战事;此时的苏联刚刚经过大清洗,无论是军事指挥系统还是内政系统都无比的混乱,大量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和士兵被处决,入侵芬兰这样的小国都折戟百万。相对弱小的德国海军无法取得海面上的优势,只能放几艘潜艇打打英国的后勤补给线,强大的德国陆空军只能放到东欧大平原试图吃掉美味多汁的苏联。
其次,日耳曼民族对斯拉夫民族长久的恩怨,促使德国攻打苏联。以日耳曼人为主体建立起来的西欧各国对斯拉夫民族固有的成见和仇恨,使希特勒能够拉起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甚至很多被德国入侵和吞并的国家,都有大量的国民参加到德国对苏联的入侵中。可以说德国对苏联的入侵是顺应西欧大多数国家民心的,如果最终希特勒取得了对苏战争的胜利,那么其获得声望足够把整个欧洲合并成一个国家。
第三,如果对苏联放任不管,将使德国腹背受敌。在德国巴巴罗萨行动发动之际,苏联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对德军事准备。放着一个朝气蓬勃的,无论在人口、领土面积、矿产资源和工业规模都远超自己的国家在身边不管,是任何一个有脑子的国家领导人所不能作岀的决定。如果费尽全力去捉一只钻进洞里的胆战心惊的小狐狸,而忘却了身后膘肥体壮的北极熊,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
第五,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深刻恐惧,促使德国下定决心入侵苏联。德国与英法的战争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世界主导权的争夺,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使欧洲各国对苏联怀有深刻的恐惧,尤其是苏联在沙俄留下的烂摊子上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对欧洲列强国力的超越,更加深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的恐惧。自认为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领导者的希特勒,责无旁贷的将苏联列为最紧要的敌人,积极动员手中所有的力量,力图一战而胜。
第六,石油资源的匮乏,迫使希特勒铤而走险。德国是一个贫油国家,而由于英国海上的封锁和层层阻击,使德国有限的石油捉襟见肘。眼看中东丰富石油资源而不可得,只好把目光放到苏联的外高加索产油区,只要获得足够的石油,破解困扰德国海空军力量最后一道枷锁,依靠德国的工业能力就能迫使英国投降并与美溝和,从而成为世界霸主。
最后,入侵苏联的根源是欧洲的宿命。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之后。西罗马的继承者查理大帝建立了法兰克王国,但他的三个儿子(有说是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签订的《凡尔登条约》分别建立三个国家,也就是德法意三国的前身(英国是法国贵族自行开拓的领土,只不过后来独立了)。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消灭后,一位公主远嫁莫斯科公国,也就是说后来苏联的前身沙俄帝国继承了东罗马的衣钵。历代的欧洲豪强只要实力达到冠绝欧洲,都会走上武力统一欧洲的路线,在希特勒之前拿破仑是最接近实现这个目标的人,可惜兵败莫斯科城下。因为欧洲人心中的欧洲是罗马帝国时的欧洲,只有将分裂岀去的东罗马传承重新收回来,才算是完整的欧洲。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再好的战略也终究有局限性。希特勒在发动二战之前,他当时也没有捷径可走。留给他的空间,无非就是如下几种选择:
第一、不打仗,不侵略。就窝在德国,哪里也不去;
第二、与英法联合抗苏,或者与苏联联合对付英法;
第三、分散力量两面出击,同时跟英法和苏联开战;
第四、先集中力量暴揍一边,然后再收拾另外一个;
首先这第一条就不行。因为希特勒上台,他是给德国民众和德国容克贵族许下了保证的。这个保证就是让德国复兴,重新恢复德意志第一帝国时期的荣耀。如果窝在德国,他就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不仅容克贵族容不下他,连德国民族也不会支持他。别忘了希特勒是选举上台的,他要是干不好,一样会被赶下去。并且德国国防军与希特勒在私下里由密约:国防军支持希特勒继承德国总统职位,希特勒则设法消除凡尔赛条约对国防军的制约。如果不能兑现承诺,希特勒就会被国防军搞死。所以希特勒必须要对外扩张,这不仅仅说他的野心,同时也是德国人的野心。
再说第二条,与其它列强联合。这一点希特勒倒是想过,但是英法把他当作跟斯大林一样的独裁者,斯大林也把他当作资本主义走狗。其实德国夹在英法和苏联之间,属于典型的二皮脸,两面不是人。英法和苏联都把德国当敌人看,打仗是避免不了的。这就逼得德国人必须要跟他们开战,否则国将不国。希特勒跟斯大林临时和解,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缓解双方的压力。(苏联想联合英法,但是英法瞧不上斯大林。所以苏德媾和,是英法不作为造成的结果)
第三条更不现实。希特勒发动二战前,德国的国防军还处于恢复期,没有能力对英法和苏联两面开战。并且第一帝国时期,德国就是跟英法和沙俄两面同时开战,结果死的很惨。这些历史教训希特勒都记得,所以他选择了跟苏联和解,避免两面开战。
第四条,唯一可选的路。既然要复兴,那就必须要扩张。既然扩张,那就只能开战。既然英法和苏联都不愿意跟自己联合,那就只能先稳住一边(苏联),集中火力对付英法这一条路可选了。
1933—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的苏台德区,实力大涨。
1939年9月,德国和苏联干掉了英法布置在东欧的棋子——波兰。
转到来年五月,德军雷霆出击,一个月就吞并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在敦刻尔克包围了四十万英法联军,并且还抽出一路德军穿插到法国腹地,威胁巴黎,迫使法国投降。此战之后,西欧除了英国和瑞士没有沦陷外,其余国家全部被德国降服。
随即,德国对英国展开了入侵。但是限于德国海军的弱小,以及英吉利海峡的阻拦。德国对英国的攻击只限于空战。经过几个月的不列颠空战后,德国宣布不再进行空袭。停火后,德国放弃了消灭了英国的计划,而是出人意料的猛攻苏联,让全世界都震惊了。
媒体都在高呼,难道希特勒疯了?他不知道两面作战对德国是很不利的?!其实希特勒没有疯。因为这是当时他唯一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德国消灭不了英国!
德国当时打不下英伦三岛,这个在不列颠空战中已经证明了。并且地中海最重要的三个战略要:直布罗陀、马耳他、苏伊士运河也一直控制在英国手里。最外行的战略家都看得出,这三点在地中海连成的一条线,加上英国在大西洋的海军优势。表面上看,德国在欧洲大陆封锁英国,但是放大了看,是英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对德国布置了一个更大的封锁线。因此可以说,德国虽然消灭了法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德国战略地位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整个德意志仍然是一种被封锁的状态。
事实上德国发动的海狮计划,其实就是想打破英国在大西洋和北非、地中海三个区域对德国的封锁,但问题是这个计划失败了。英国仍然处于战略上的主动地位,英军利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据点,随心所欲的对德国及其占领区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并且还让德国无法从海洋路线得到其急需的战略物质!这对德国的长期作战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德国消灭英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毕竟英国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海外有大把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出钱出力,帮着英国打德国。
第二、德国必须要打苏联,而且还必须速战速决!
首先解释为什么德国一定要跟苏联开战。这是因为纳粹党的基本政治诉求就是反共,如果不打苏联,纳粹推行的国家社会主义就没有合法性可言。其实在西班牙内战时,德国和苏联就已经打过前哨战了。所以战争对于苏联和德国两方来说,都是不可能避免的。
另一方面,纳粹之所以获得政权,和它大幅降低德国失业率有关系。具体措施是扩充军队和加大军事工业的投入,从而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试想一下,整个德国都在为军队服务,如果不打仗,养的军队和那么多的武器干嘛?军队岂不就是德国经济的毒瘤了?
因此,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两方面,德国都是必须要跟苏联开战的,否则德国自己就崩盘了!
再说为什么苏德战争不能拖。这是因为苏联是当时欧洲的第一工业大国,在二战爆发前就是了。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矿,这些资源就是苏联的资本。论国家综合实力,苏联根本就不惧德国。并且在苏德开战前,苏联也在做战争准备。比如波兰战役中伙同德国瓜分波兰,吞并波罗的三各国、发动苏芬战争,苏联干的事其实跟德国是一样的。而且苏联的胃口不亚于德国!即使德国不主动打苏联,斯大林也会找机会跟德国动手。与其后面挨揍,不如先下手为强。
再者,德国缺乏资源。德军的军事指导思想就是速胜,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国的指导思想却是相持。可以说,德英相持对德不利,对英有利。作为苏联来说,尤其希望看到英德这种相持,这样一来斯大林就可以乘德国在相持中逐渐被弱化的时候,给德国使出致命一击。
第三、德国错误的判断了苏联的军力。
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巨大,人员损失达二十万之众。此战充分暴露了苏军战斗力非常低下,以及军队组织能力差的问题。(受大清洗的影响)
德国在苏芬战争中,向芬兰派了大量的军事观察员,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苏军的作战能力。这些观察员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认为苏联红军不堪一击,因而影响了德国统帅部的决策,尤其是希特勒的决策。他狂妄的认为,苏联就是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只要上去踹一脚,立马就会倒塌。
另一方面,德军在西线的速胜,也使德国统帅部对德军的信心大增。二战前,一般认为法军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战斗力应该在苏军之上。而这支最强大的陆军不过一个多月就被消灭掉,使德国统帅部高估了德军的实力。
第四、德国人错误估了英美的态度。
苏德开战前,德国人高估了西欧和苏联的意识对立程度。希特勒认为,他打苏联,英国和美国是肯定不会帮忙的。因为英国在欧洲一贯的方针是纵容德国人东进,巴不得纳粹和苏联狗咬狗。岂不料苏德开战后,英国和美国不仅没有坐视不理,反而积极和苏联开展联络。最后导致苏德战争变成了同盟国同心协力打他。德国反倒成了过街老鼠……
第五、打下苏联的战略意义很大。
打下苏联,除了解决德国自身的矛盾和苏联的威胁外,可以让德国摆脱战略劣势,加快和日本的汇合,打通更有意义的亚欧大陆线,彻底切断英国殖民主与本土的联系,突破英国和美国对德国的封锁。将英国孤立在大西洋,将美国孤立在美洲,从而对英美进行反封锁。
第六、1941年进攻苏联,时机正好!
其实德国西进,征服法国,以及不列颠空战的失败,都为攻打苏联做了完美铺垫。正是攻击英国战斗没有结束,使得斯大林出现战略上的误判,认为德国不会在没有解决英国前对他开展。前面也说了,打击英国的胜败对德国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打英国是一场持久战,德国人短时间内吃不掉英国。但是斯大林却不这么认为,他还是固执的认为希特勒不会打自己。因此导致苏联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巨大的损失。
总的来说,德国打了西欧,就等于给自己断了后路。而德国又拿不下英国,导致德英陷入相持阶段。德国虽然在西欧大陆战果颇丰,但是在全球的战略上还是处于劣势。对于希特勒来说,他当时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胜利,要么彻底毁灭,没有第三个选择。既然如此,那干嘛不赌一把?只不过希特勒赌输了,才会一直被人诟病没有解决英国就敢打苏联,完全是找死。但是如果希特勒当年打赢了呢?恐怕又是另一番评价了吧!
由网友 铁岭锋 提供的答案:
请别拿希特勒当傻子,可以说在执行巴巴罗萨计划之前,德军还没有遇上真正的对手,只是一道英吉利海峡,阻挡了德军闪电战的洪流。也因为希特勒在意识形态深处,西线作战只求胜败,并没想到后来的被美国军事占领;而对待苏联这个体制异类和斯拉夫这个民族,希特勒发动的则是你死我活之战,正逢苏联大清洗之际,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广泛流传在德军中的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了希特勒的战略取向——"向西,直到美军踢我们的屁股,向东,死死顶住!"可以说一直到西线盟军的攻势将要推进德国本土,希特勒也没把西线的威胁放在心上;而对付东线的苏军攻势,则拿出了西线五倍左右的(加上柏林战役配置部署大约750万以上)兵力阻击苏军的攻势,要死死顶住苏军反攻进入德国本土。希特勒之所以如此对待两线作战,这跟战争发起时一样,对西线盟军只求胜败,对东线苏军则是你死我活。
如果希特勒在战争开始之际就能预测到德国的下场,也许他的战争在闪击波兰之后,就没有为洗刷一战耻辱的西线作战,而是会在英法的绥靖政策基础上,只求震慑稳住西线,苏德之战会早两年开始,希特勒会力求全力以赴拿下苏联,然后在图西线。历史把苏联塑造成了希特勒的死敌,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也成了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的死敌,而资源就成了苏联在希特勒眼里的怀璧其罪,对苏联希特勒是不惜任何代价都要拿下;而在西线的森林列车上,希特勒已经完成了向法国雪耻的终极目标。
所以在西线,作为保存德军实力,为了不过分激怒英法,而在敦刻尔克给30万英法联军放水 ,不列颠空战让海狮计划一拖再拖到最后烂尾也无所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才没想到会可能陷入两陷入及其后来的下场,而挥师东指,发动这场要他老命的苏德战争,实施了巴巴罗萨计划他那支横扫欧洲的钢铁劲旅,绝大多数毁灭在更强大的苏联身上,最终迫使自己自杀,德国从此被撕裂,美国对德国实施了长期的军事占领。
由网友 静夜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希特勒之所以要攻打苏联,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一是觊觎苏联的国土空间和资源;
二是防备苏联可能的偷袭,先下手为强;
三是希特勒过于自信。
1938年8月23日,苏德两国订立《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标志着两国成为正式的盟国。此条约不仅避免了德国两线作战,同时也对双方在东欧地区划定了势力范围。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夺取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波兰亡国。
随后,希特勒将目标瞄准了西欧的英法,和苏联保持了睦邻友好关系。
但是,苏德两国都清楚,《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不过是一张纸,遵不遵守完全看双方的实力和意志,所以苏德必有一战。
而相对而言,静夜史认为希特勒更有攻打苏联的理由:
1、德国觊觎苏联国土和资源
德国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德国崛起的过程中,希特勒提出,日耳曼人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德国要用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放眼德国周边,只有苏联国土面积足够大,而斯拉夫人是希特勒眼中的劣等民族,应该予以消灭。所以在希特勒还未实施扩张行动时,德国就已经盯上了苏联。
1936年,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公然将共产主义作为法西斯的主要目标。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做,一是本来就有消灭苏联的目的,二来将矛头对准苏联可以麻痹英法等国家,这是后来英法绥靖政策愈演愈烈的根源。
而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之后,苏德之间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蜜月期"。在此期间,苏德不仅默契地瓜分了波兰,而且苏联还为德国提供了海量的物资供应,特别是德国在进攻英法,横扫西欧的过程中,苏联成为支持德国扩张的"奶牛"。
直到1941年6月21日德国进攻苏联的前夜,苏联还在用火车向德国运送粮食!
另外,德国的闪电战用到的飞机坦克装甲车,都需要喝汽油,所以德国需要夺取大油田,来保证自己的军需供应。而在二战前,世界主要油田不是分布在今天的中东波斯湾,而是里海周边的苏联和伊朗高原。
伊朗很远,而苏联很近。
另外,苏联黑海沿岸的乌克兰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也是欧洲的著名粮仓,这对于德国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德国进攻苏联,夺取其广阔的国土以及丰富的资源,是必须要经过的步骤。
2、苏联咄咄逼人的姿态令希特勒不安
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应到国家身上也同样适用。
苏联和德国能够走到一起,签下《苏德互不侵犯协定》,说明德国和苏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丘之貉。
希特勒在疯狂扩张,斯大林就在坐着看戏吗?
并不是。
1939年9月17日,在德国几乎要消灭波兰的时刻,苏联出兵抢占波兰东部,夺回了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波兰彻底亡国。
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是一战时期苏俄和德国媾和时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割让出去的,虽然一战后苏俄积极收复领土,但大部分地区还是被划出版图,成为波兰的领土。
而在一战之后,苏俄损失的土地远远不止西白罗斯和西乌克兰地区。
对于斯大林而言,收复西乌克兰和西白罗斯地区可以有效增加苏联纵深。但是,只夺取这里是不够的,斯大林想要的,是从北极到黑海沿岸的完整的防御线。
所以:
1939年11月,苏联进攻芬兰,发动苏芬战争,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夺取了芬兰卡累利阿地峡地区;
1940年3月,苏联红军开进波罗的海三国,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强行并入苏联;
1940年6月,苏联夺取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
苏联的扩张不仅直接让芬兰和罗马尼亚倒向德国,更让希特勒异常愤怒,因为当时的芬兰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地区,是德国的势力范围,此举让希特勒愤怒而无可奈何。
希特勒感觉到,如果德国不尽快对苏联进攻,那么苏联迟早也会主动进攻德国。所以,先下手为强,主动进攻还能占据主动,而被动应战只能挨打!
事实上,苏联也制定了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只不过,因为大清洗导致的苏联军官断层,苏联全军作战思想落后,协调能力低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备战,这才给了希特勒先发制人的机会!
3、希特勒自信不会陷于两线作战
一战中德国的失败,很大程度在于德国的两线作战。但是,即使两线作战,德国也顽强坚持了4年。
希特勒作为德国的元首,很注意吸取一战的教训,所以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稳住苏联,然后主力进攻西欧。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标志着西欧大陆的战事基本结束。此时的西欧,只有英国还在苦苦支撑,希特勒希望和英国媾和,好抽出精力对付苏联。但是丘吉尔拒不接受,双方随即爆发了大规模空战。
从1940年7月10日开始,德国和英国空军在英吉利海峡上空进行了激烈的空战。但是由于英国空军实力强于德国,特别是英国雷达技术比德国先进,再加上很多西欧国家的飞行员加入对德作战中,使得德国始终不能彻底击败英国。
德国是传统的大陆强国,但是在海军和空军方面不如海洋强国英国,这使得德国在面对英吉利海峡时力不从心。
不过,虽然没有彻底击败英国,迫使丘吉尔投降,但是德国仍然征服了西欧大陆,英国在短期内无力发动对德国的进攻。况且隆美尔在西欧大陆修建了大西洋堡垒的工事,所以在西欧地区,英国潜在的威胁对德国而言微乎其微。
因此,德国闪击苏联时,和进攻西欧一样,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两线作战。可以说,希特勒为了避免德国重蹈一战覆辙已经做了很多。
另外,对苏联作战,希特勒也是信心满满的。根据希特勒的情报,苏联正规军只有180多个师,而征服西欧之后的德国也有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且德国的装备要比苏联强太多,这些让希特勒认为,德国有能力迅速消灭苏联主力迫使苏联投降。
所以,希特勒提出,三个月灭亡苏联!
不过,等到开战,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被激发出来,一下子多出了几乎一倍的军队数量,最终守住了莫斯科。随后美国加大对苏援助,使得德国不仅没有消灭苏联,反而最后被苏联反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由网友 透明小溪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和苏联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3500辆坦克,5000架飞机,分三路对苏联发动进攻。
从整个战局来看:首先德美两国没有直接在战争状态下,西线英国空军打得德国空军损失惨重,德国海军又比不上英国海军。英国本土还有从法国撤下来的英法联军,希特勒不会让他部队在没有制空权与制海权的情况下强行登陆,这样只会白白损耗他的精锐。再说西线除英国尚能自保以外,其他国家已没有能力向德国发起进攻了。所以西线方面,希特勒暂时高忱无忧。
从资源看:苏联境内有着丰富的战争资源,如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的油田,斯巴顿的煤矿这些对于当时德国来说最渴望得到的,这些战略资源可以加强德国持续作战能力。
从时间上看:当时苏联因斯大林过度清洗,让苏联红军元气大损,德国想趁这个机会打下苏联。希特勒如等苏联恢复元气以后,到时德国情况只会更被动。
最后从整体战略看:当时德国不打英国,也没进攻苏联,这就形成英德苏三个僵持在那。英国只全力自保,苏联实力尚未恢复,如果德国不先发制人打苏联,那美国从北非打破这个僵局,德国必将受到三面夹击的痛苦。所以德国想趁苏联没反应过来,打出一个缺口,关键点就是苏联。再者还有另一层考虑,如果打败苏联,德国就能与日本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增加战略空间并彻底切断英国殖民地与本土的联系。打破英国和美国对德国的封锁,将美国孤立在美洲,以后再对付!
总结:从以上几点看,并不是德国想在二战后期才去进攻苏联,而是当时局势决定的!
由网友 鉴史郎官 提供的答案:
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确实暂时消除了两线作战的威胁,当时德国在西线的敌人只剩下一个英国,而仅靠英国自己并没有能力重返西线。英国虽然拥有一支空前强大的海军,但是在陆军方面却和德军相差太多,即便英国陆军能在其海军的掩护下登陆欧洲,但是根本无法在内陆和德国陆军抗衡,而且当时英国空军对比于德国空军也没有优势,还没有组建起一支强大的轰炸机部队,相反为了抵抗德军的入侵,正在全力生产战斗机以加强本土的防御。总的来看,英国已经转入全面的防御,德国完全取得了西线的主动权,至少在1942年以前西线战场不可能被开辟。正是基于上述的战略背景考虑,希特勒才下达了进攻苏联的命令。
两线作战是兵家之大忌,而德国在这方面更是深有体会,德国在一战中失败就是因为两线作战导致的,希特勒也曾亲自经历了这场战争,他自然也明白避免两线作战的重要性,可以说当时任何一个德国人都明白德国绝不可再次陷入一场两线作战的战争。在处理波兰问题上就可以看到希特勒对于避免两线作战的努力,波兰和法国、英国是同盟,德国有把握迅速打败波兰,但是却无法预知一旦和英法开战后战争的持续时间。而为了避免苏联最终站到英法一边(实际当时已经开始谈判了),希特勒先下手为强,以让出波兰的半数领土的重大利益为条件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暂时免除了东线的战争威胁,使德军可以全力应付英法联军。尽管希特勒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极度痛恨,但出于国家利益考虑,还是选择了和苏联合作,甚至可以说是主动迎合,根本宗旨就是在极力避免两线作战。
西线的战事结束后,希特勒的直接敌人就只剩下一个英国了,间接敌人还有一个苏联,长远来看德国仍旧存在着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希特勒最担心的就是英国和苏联结盟。希特勒曾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即和英国达成和平,但是失败了,只能通过军事途径来解决了,毕竟留给希特勒的时间不多了,多则两年,少则一年。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国唯一有可能迅速打败的就是苏联了,这主要是由于德国海军实力太过弱小,无法保证德国陆军能够安全通过英吉利海峡,德国空军也没能夺取关键的制空权,直接登陆英国本土打败之的目的已经不可能达成,只能通过空军和海军潜艇部队对英国实施封锁作战,而这一方法见效很慢,而且需要加大飞机和潜艇的生产规模。按照希特勒的说法,德国无法在维持一支强大陆军的同时,去大力发展空军和海军。
当时德国陆军已经完成了充分的动员,加上两年的欧战经验,当时的德国陆军已经达到了最巅峰,即便是强大的法国军队也在德国陆军的打击下迅速瓦解了,而此前法国军队被认为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陆军。苏联陆军虽然规模庞大,但是战斗力却并不受认可,从沙俄时代起俄军就被认为是一支农民军队,一战中根本不是德军的对手。到苏联时代,西方国家对苏军的评论也不高,尤其在不久发生的苏芬战争,苏军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仍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赢得了胜利。当时包括德军陆军将领在内的德国高层都对于在军事上打败苏联军队毫不怀疑,认为在几个月打败苏军是完全可行的,作战计划都出自专业的总参谋部之手。按照希特勒的设想,对苏作战将在三个月内结束,介时德军将占领苏联的整个西部地区,从而夺取了广大的战略缓冲区,也使苏联丧失了反攻的能力;而在对苏作战的三个月时间内,西线的英国绝无可能开辟第二战场,所以在希特勒看来,德军并不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反而打败苏联可以一劳永逸的消除两线作战的危险,最终希特勒下定决心对苏开战!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