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死后不立即下葬,而是要停留三天再下葬,有什么讲究?_为什么人死了三天后才埋

由网友 孤独的飞鹰155 提供的答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认为人死后灵魂并不会立刻离开,而是会在身体旁边停留三天,这段时间称为"丧期"。据说,这三天时间里,亲友可以尽情追思、诉说离别之情,同时给死者送上最后的祝福。而且,在死亡的初期,人体仍有肝肺脾等器官功能,尸体会产生一些气味。停留三天后腐烂的程度相对不会太严重,因此也方便安置和下葬处理。

此外,传统文化中认为,下葬需要经过一些仪式和讲究。在停留三天中,家属除了追思亡者外,还需要准备好葬礼的物品和场所。比如,需要买鸡鸭牛羊,拜土地公祭祖宗,还要在坟前点灯烛、烧纸钱等。同时,这段时间,家属也得通知亲朋好友们,都来吊念世者。

总之,停留三天的讲究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和丧葬的认识和要求,代表着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缅怀。

由网友 李越峰lyf 提供的答案:

停尸三天可不全是迷信,否则后果很严重,盖黄纸的作用更大,都有科学根据!

从古至今,有很多地区人死后都不能及时下葬,需要在家里面停尸三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既然人都已经死了,干嘛还要在家里面停三天,如果遇上天气炎热的时候,都快有异味了,应该及时的下葬才是准确的做法啊!

其实古人有他们的考虑,这样的做法不完全是迷信,甚至还很有科学道理,看完你就会非常的佩服古人的智慧了!

一开始是过了"头七"才可以下葬

古代的习俗特别多,人类又十分的看重死亡这件事情,就像人们常说的除了生死之外其他都是小事,一开始要过了头七才可以下葬,葬礼也是特别的隆重,家属都要披麻戴孝

很多人都听说过头七,不过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头七,具体指的是什么?其实头七是指人去世的第七天,那个时候,古人认为人死了还有灵魂,第七天的时候就要回家一次,家人还要给他备好一顿饭,然后赶紧躲到被窝里面回避,不能出来,也就是因为这个习俗的存在,所以要停尸七天才能下葬,也就是过了头七

但这些说法都只是传说是迷信的说法,但是一开始是要停尸七天的,为何后来也变成了三天了,其实这跟扁鹊有关,而且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这种习俗从东周就开始了,相传神医扁鹊有一天来到了虢国,他见到这里的老百姓垂头丧气的,非常的难受,于是经过询问才得知,他们的太子死了,所以个个才会如此哀伤

接着路人告诉他,太子是因为血气不通,血气在体内积累过多,才突然死亡的,扁鹊有着丰富的行医经验,他认为这种状况不一定是真的死了,因为有些人后来又被救活了

因此他让人们带着他赶紧进到了皇宫里面,跟国君说明了情况,而且表示看看他是否还有温度的,如果有的话,还有被救活的可能

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太子腹股沟处,真的还有一定的温度,于是他就赶紧拿出针插在了太子的穴位上,这样他的气血就被疏通了,太子就被救活了,在场的人看了特别的吃惊,消息也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

同时,人们也觉得是国君不忍心太子离开,选择了停灵几天,也就是因为这个举动,才让太子被救活了,要是发现死了就及时的下葬了,就会在坟墓里被活活的憋死

所以老百姓得知死去的人,还有可能被救活,于是就纷纷选择停尸七天,但是人们发现,七天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遗体是非常容易腐败的,于是就改成了三天

盖一张黄纸作用更大

在停尸的时候,人们还会选择盖一张黄纸,别小看这张小小的黄纸,其实作用非常大,首先人死了就是阴阳相隔,活着的人也会惧怕死者,尤其是守夜的时候,所以盖上一张黄纸,就看不到她的脸部了,那么也能减轻人们的恐惧之心,尤其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再说当一个人死亡之后,脸色就会变得苍白,他也不想别人看见这副模样,所以要保留最后的体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用途,就是为了预防假死,因为古代的技术比较落后,又没有仪器来检测一个人的生命体征,要是她陷入假死状态了,通过肉眼是难以分辨出来的

如果在停尸的这三天里,还没有苏醒过的,就会被下葬,到时就酿成惨剧了,所以在他的脸上盖上一张薄薄的黄纸,如果有呼吸就会有湿气把纸打湿,而且纸张的质量特别轻,一呼一吸之间还会把纸吹起来些许,这个时候人们就容易发现了,就能进行及时的救治,避免悲剧的发生,后来演变成了盖白布

所以说停尸三天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古代的时候医疗技术不能跟如今相比,既然难以发现,那么可以通过停尸三天,来防止假死,就算有假死现象,被救过来的概率才会更大,如果人一死就下葬了,那么有没有假死都不知道!

古代社会,没有了呼吸跟心跳就被断定是死亡了,其实真正的死亡,除了以上这两种,还要加上脑死亡,否则就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如果被埋到了地下,假死的人才恢复了意识,那么就彻底的无力回天了,而且他特别的绝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活活闷死,再怎么敲打也无济于事!

悼念和奔丧

除了防止假死之外,还有悼念和奔奔的作用。也是人情感上的一种表现,因为一旦下葬了,就意味着再也见不到了,所以要让亲朋好友来见他最后一面,举行悼念仪式,而且古代社会交通又不发达,一些出门在外的游子,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赶回来,要是连父母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那可是会抱憾终生的

写在最后

所以停尸3天,有防止假死的作用,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只有这样假死的人才有被抢救的可能,除此之外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父母操劳了一生一世,他们去世之后就在家里面供一供,表达亲人的不舍和悼念,也是一种孝心的体现

哪怕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假死,但是停尸三天就有以防万一的作用,再说以前交通、通信都不发达,丧葬习俗又繁琐,需要到时间通知亲戚朋友,他们收到消息了,也需要时间赶来,不像现在一个电话,人家就开着车子,当天就能赶过来了,何况还需要找坟地,找风水先生,买丧葬用品,这些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的

古人停尸三天也是有作用的,并不完全是迷信,而且如今给死者盖白布,也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的

不过现在停尸的做法是越来越少见了,大部分地区都是火葬,第二天就会送去火化了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古人停尸三天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你觉得这种丧葬习俗还应该保留吗?

由网友 读书文史 提供的答案:

文 | 读书君

人的一生,会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在社会上他死了。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已经真正地死了。

我们害怕谈论死亡,死亡,意味着生命终结,更意味着遗忘。

中国人对"死"的话题是非常避讳的,尤其是农村的大多数老人,几乎是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然而,死亡却又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中国人的传统理念里,人生有三大事:出生、结婚、死亡。

"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中国人说"死者为大",为了体现对死亡的敬畏,对死者的最大尊重,人们会尽可能地为死者举办庄重的葬礼。

而中国的丧葬习俗比较复杂多样。根据记载,早从周代开始,传统的丧葬,就有了一套比较完整而繁杂的流程。不过,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其丧葬习俗礼仪,更是繁多且不尽相同。

比如传统丧葬中,不同地区有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等习俗。所谓的圆坟就是指从出殡日开始算到第三天,需要到墓地上梁、上香、摆供品、烧纸钱等。

由于习俗繁多,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其中的一些禁忌和讲究。比如有人问:人死后下葬之前为何要停放3天?"头七"又指什么?

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这其中的一些讲究。

01人死后下葬之前为何要停放3天?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生在世,唯有活着的时候,一切才会有意义。

不过,在世界各地的文化里,人类对死亡却几乎都格外重视,因为人们对生命的挚爱和留恋。很多人都相信,人死亡后的某个短暂时间里,还会留念人间,舍不得亲人朋友爱人。

就正如网上有个点赞很高的医生的话所言,亲眼看着某位病人将要死亡时,心电图却并不是直接变成一条直线,而是在等到儿子最后赶到了病房,在病床前喊了一声"妈",最后心电图才哗然骤下。

有时候,所见的死亡,也许并非是真正的死,"诈尸"这种诡异的现象,你我应该都没有见过,姑且也不好说是不是存在。但是人被宣告了死亡,最后还活过来的例子倒是存在,大家也听过,熟悉不过。

所以,为了预防没死的人被当成死人给埋了,人们就会将遗体停尸一段时间后,再入殓。

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一个相关的历史典故,与扁鹊的一次经历有关。

话说有一次扁鹊游历到虢国,得知太子在半天前去世了,众人正准备给他入殓盖棺材板。

扁鹊听闻了后,赶忙跑到了宫门口,说自己能救活太子。众人诧异不已,但是还是将信将疑让扁鹊治疗起来,最后太子真的被救活了过来,众人惊呼扁鹊居然有"妙手回春"之手。

然而,事实上,这并不是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事,而是太子得了"尸厥",状如昏死,脉象极细,看起来不省人事,身体没有任何知觉,就像死了一样。扁鹊发现了,认真诊察和及时抢救,最终让太子活了过来。

由于古代的医疗水平低,人们出现假死的情况,在没有精细的医疗科技的检查支撑下,人们很容易就被误诊了。为了避免发生大错,于是就有了人死后,要停尸一段时间的习俗。

将遗体放到棺材里,称之为入殓(或大殓),一般来说人死后的第三天,就要举行大殓礼。当然,最早的时候,这个停尸的时间也并不是三天,而是七天。

02 为什么呢?

原来,在过去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古人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人过世后的前七天,即在"头七"的日子里,逝者的灵魂会回归,回到亲人的身边探望,之后才会彻底离开。为此,民间将人死之后,过了"头七"再安排入殓下葬。

当然,这属于过去的风俗迷信。抛开封建迷信不说,这其实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

之后,改成了三天,自然和尸体的保存时间有很大的联系。

因为停尸过长时间,遗体就会腐烂变质,发出恶臭。此时,再入殓下葬,就会让事情变得极为棘手,周围的人也会跟着遭罪。

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一生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情,什么修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田亩制、货币、车同轨、焚书坑儒等等,即便是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路上,也是干得轰轰烈烈的。不过,遗憾的是,直到他死了,也没能探索出长生不老药。

而且,秦始皇的死,还极其"不体面"。

秦始皇去世是在夏天,且不是死在宫中,而其中的阴谋论这里就不细说了。当时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封锁了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由于天气热,人死后不久,尸体就开始腐烂了,散发着难闻的臭味。为了将他的尸体运送回皇宫,又避免让旁人发现异常,人们想到了在车上装鲍鱼,用鲍鱼的臭味,来掩盖尸体散发的臭味。

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不过,尽管如此,还是难以掩盖其恶臭味,所以人死后应该要尽快安葬。

我国北方有"夏不过三,冬不过七"的说法,也就是说夏季不能超过3天,冬天不能超过7天。在南方地区,则有"春三,夏一,秋五,冬七"的说法讲究,即春节停尸时间最长不过3天,夏季只有1天就必须入殓,秋季可以有5天,冬季最长,可以延长到1周7天。

再者,人死后,停尸三天,预留给亲人朋友和逝去的亲人道别、哀悼的时间,基本合适。

所以,人死后停尸3天看似迷幻诡异,其实是有一定的现实道理的。

当然,历史上那些帝皇以及有钱大户人家,被停尸几个月、半年甚至是数年之久才下葬,属于特殊个例。

比如中国历史上过惯奢靡生活的慈禧,死后被停尸了一年才被下葬。

究其原因,其一是实力雄厚,可以在防腐上能达到高标准水平,其二是有钱人讲究多,强调所谓的黄道吉日;其三,陵墓庞大奢华,修建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等等。

03 什么是"头七"?

民间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人世,所以在祭祀时以"七天"作为计算单位。从人死后开始算,每间隔七天就需要祭奠一次,叫做"做七",而最早的前7天,则被称为"头七"。

民间认为,逝者的魂魄会在"头七"返家探亲,家里人应该在魂魄回来之时,给逝者的灵魂准备好饭菜,以让魂魄回到家看到家人,走后能惦记家人,以便于他日后还能投胎做人。

民间有"三魂七魄"的说法,认为人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

此外,还有说法认为,逝者死后,从去世日开始算起的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

也正是如此,传统的丧葬习俗中,包括了"烧七"的习俗讲究,即每隔七天作为一个祭日,共49天。在烧七的时候,逝者的家门口大门前需要挂白纸灯笼,以此表示家有要守孝。头七在家里设灵牌,祭拜,其余的六七,都要到逝者的坟地里烧纸钱。

参考资料:《英雄时代强盛的秦汉帝国》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由网友 辰悟xz 提供的答案:

看到这个邀请题,我想说一个真实故事。希望这个故事能让一些,因意外落水痛失亲人的人们,能够在悲伤中细心观察落水者几天为盼!

本人是新乡南太行山下平原地带的一个公民。一九七六年夏天的汛期,我姨夫当年是一个公社二街的大队支书。公社为了加快本公社各大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知各大队支书去外公社学习养猪技术。汛期的天气,说下雨雨就会下的又大又急。那天在团队出发前就下过一场大雨,雨停两小时后。公社领导决定让大队干部继续出发学习去。半路在遇到一个山下的公路桥时,桥面上的山水以有三十公分左右了。当时三辆车前面的两辆小车以过桥,第三辆大卡车坐的主要是大队干部。山水涨的很快,这辆车在过桥时被洪水冲下桥。当年那次意外就这样不幸的发生了。那次落水的大队干部差不多都遇难了[流泪]我我姨夫也在其中。那天我姨夫被救出时以是两个多小时的事情,之后的一天就很快装殓囚在了一个山坡上。多年后我姨老了,在给我姨夫换新棺时,子女们发现我姨夫的双手是坐着在抱着他双膝的。这是前十多天在葬送我姐夫后,我姨姐哥又说起让他她们内心纠结至今的事。如果当年我姨夫能在家多停留几天,他的子女们应该就没有,让他她们悔恨终生的心痛之事了

今天说这些对现在病老的人来说,这是没啥用的!

因为现在的医学技术对病人判定是否真死的认定还是很可信的!

前面网友们的回答都很不错!今天我在这里对农村人死后,放三天的风俗,就不多说了!谢谢

由网友 人在远方思念你 提供的答案:

人又不是鸡狗猫,死后不可能立即下葬,就算是经济条件不好,也要为死者准备一副材。

过去的人死后习惯停尸三天,让亲人们多一点相伴的时间,同时,请老道佬给逝者做一法事,让他脱胎换骨,净身上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六根清净,没有情欲好安生。

现在很多陋习都改掉了,人死了很少停留三天,除非是那些百岁老人,家庭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大老板,才为死者守孝,做三天三夜法事。

在农村大多数地方,人死了过夜不过日,也就是说人今天死,晚上给死者做完法事净身,明天中午十二点前下葬,如果过了时辰,当天就不能出殡了,只能等到第三天才下葬。

几千年来的风俗习惯,下葬死人一定是选择一三五日,不能用二四六,这种做法是有讲究的,那就是一个人死后自己独行的意思,西天路上无人陪伴,所以选择单日。

过去的习俗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也没有一种辩证法,比如,年轻夫妻一方去世,如果是老公先死,老婆折梳,假如是妻子先死,男人折枝,从始各走各的路,互不干扰彼此今后的生活,这些都是很讲究的。

有些人,明知是迷信,但是,现实中没有人敢违背地方的风俗习惯,如果你不按照这样做,今后发生什么事,自己心里就有一道过不去的坎,因此,明知是事不违而人为也没有办法。

殡葬改革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如今人死了大多数都进行火化,不像过去那样,家里有一个老人去世,请几十上百人帮忙,这样不但浪费钱财,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

现在简化了,人死后打电话给殡仪馆派车来拉去火化就搞掂了,花钱不多,家里也不会哭声一片,乱七八糟,孩子们没有看到棺材,晚上睡觉也不会害怕。

如果是土葬,不但麻烦,复杂,而且很多人都要捱夜,孝子孝孙坐在棺材旁边守灵,一坐就是一晚上,天热蚊子咬,天冷冻手脚,这种事谁经历过谁知道。

在农村,棺材出殡前,做道法的主事会把一张纸贴在大门口,上面写有各个年龄段的人,不能看见出殡,入葬的场景,否则,这两个时间段与自己的年命相冲就不好。

如今人死后停留三天的做法很少有了,大多数都是人死后停留一夜,第二天下葬,所以,有些子女在千里之外工作,明知自己亲人过世,也赶不及回来送终,只能在远方送亲人一程,祝逝者一路走好。

由网友 90后冷公子 提供的答案:

在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人死后不会立即下葬,而是会停尸三天,原因让人意外。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不可能违背,每个人无论生前是富贵还是贫穷,走的时候也不过是一堆黄土罢了。

然而在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人死后并不会立即下葬,而是穿上寿衣,堵住肛门并且在脸上盖上黄纸在客厅停尸三天,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人在去世前有哪些征兆?

人的生命终究是有极限的,当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也是尘归尘、土归土的时候,但人对这个世界是有眷恋之情的,所以多少会流露一些情绪,如果老人身体有这些表现,那么子女赶紧放下手中的工作,赶紧陪伴老人最后一程吧。

1、对食物和水的需求减少

临终阶段,老人大多饱受病魔的折磨,所以身体各项机能锐降,吞咽功能差、胃肠道无法吸收往往是他们的通病,所以对食物的需求极度下降。

这个时候,老人即使想吃饭往往也只能吃一些流食,如果不想吃饭,那么子女也不必勉强,因为强行劝说老人吃饭会增加老人的负罪感和痛苦。

2、手脚冰凉,易脱皮

记得小时候爷爷去世前,我坐在爷爷的床前摸着爷爷的手臂,感觉除了骨头几乎没有一丝肌肉,而且明显比正常人的手臂温度要低得多。

这是因为临终前老人体内血压下降、血液循环变差导致对全身的能量供给不足,无法再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

而且,爷爷的手臂上有几块皮肤已经脱落,问了奶奶才知道是小姑给爷爷穿衣服的时候,不小心被衣服摩擦导致。

看到爷爷的现状,当时我的眼泪就出来了,因为想不到人老了之后也经历如此多的折磨,实在太难过了,即使为爷爷也是为所有悲苦的人生而感伤。

3、说不出话,眼神呆滞

临终前,老人往往变得更加沉默,因为病魔已经耗费了他全部的精力,想说话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且,由于整天只能呆在床上,人也变得越来越呆滞,如果没有旁人的干扰,往往可以一整天呆在床上发呆,让人怜惜。

4、身体抽搐,眼睛流泪

有些人临终前会身体抽搐,这是病人的身体正常生理反应,但这更像是老人的最后挣扎,对生命的渴望让他们始终保留着最后一口气。

同时,这时的老人开始喜欢回忆往事,特别是子女陪伴的时候,说着或者甚至会流下眼泪,这其实是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和对昔日美好生活的眷恋。

5、回光返照

有些老人在床上昏睡了很多天,却突然之间清醒过来而且精神良好,还可以吃自己以前想吃又不敢吃的食物,甚至可以下地行走。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属会喜出望外,以为老人的病情好转,其实这不过是老人临终前的回光返照罢了,是老人大脑在临死之前的应急反应,刺激身体里面的肾上腺素分泌,就会造成身体短暂性出现好转的情况。

这时候,家属要抓紧最后和老人团聚的时光,多陪陪老人,让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否则一个转身离开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除了以上这些表现之外,老人往往还会时常陷入昏迷,呼吸变慢,焦躁不安、精神亢奋等情绪,如果老人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可能意味着老人生命的终点即将到来,子女要多陪伴和关爱。

人死后为什么要停尸三天再下葬?

在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人死后要停尸三天再下葬,这是什么原因呢?

1、防止假死

我们在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大夫往往会用食指放在死者的鼻子处,借此判断死者是否死亡,然而这种判断方式其实有可能造成误判。

毕竟有些病症确实会造成病人假死,但其实病人还是有微弱的呼吸,只是一般人很难感受到的,但这不代表病人彻底死亡,只要抢救及时还是可以活过来的。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的上海福利院老人未死被装运事件吗?

5月1日,上海一家福利院打电话通知殡仪馆有老人去世,然而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在搬运"遗体"的时候,却突然发现遗体动了一下。

随后工作人员仔细检查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最后证明老人确实还活着,这家福利院的相关人员也因为自己的渎职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大家想一想,福利院这样的专业机构尚且会发生这样的乌龙事件,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呢?

在死者脸上盖一块白布停尸三天就能很好地防止假死情况,因为在这个期限中如果死者死者有微弱的气息,那么白布就很容易被吹起来,如此一来的话,就能及时被发现并抢救过来。

2、方便举办葬礼

我们国家疆域实在太大了,很多事后老人在家去世,子女和亲朋好友往往不在身边,而从外地赶回家有时候至少需要1天的时间。

如果子女和亲朋好友没有见老人最后一面就直接下葬,那么这不失为一生的遗憾。

为了让外地的子女和亲朋好友能够赶回来参加老人的葬礼,将老人的遗体停尸三天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办法。

总之,停尸三天的传统朱涛还是为了让外地的亲朋好友能够赶回来参加葬礼,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假死现象的产生。

老人死后寿衣由谁穿上?

丧葬文化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马虎不得,对于老人去世之后由谁为他穿上寿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规定,但在我老家,一般是这样规定的:

1、老人为男性

我们国家讲究子孙孝道和男女有别,这在穿寿衣的习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去世的老人是男性,那么一般由老人的儿子为其穿上寿衣,女儿在一旁协同;如果老人只有儿子,那么由儿子为其穿上寿衣,儿媳在一旁协同;如果老人只有女儿,则是女儿为其穿上寿衣,女媳在一旁协同。

2、老人为女性

如果老人为女性,那么一般由女儿为其穿上寿衣,儿媳在一旁协同,儿子不再参与;如果老人只有儿子,那么则由儿媳和家族中的女性长辈共同为其穿上寿衣;如果儿子没有结婚,那么就由家族中的长辈或者老人的姊妹中选两人来完成;如果老人只有女儿,那么寿衣由女儿和家族中的女性长辈共同穿上。总之,不会死者为女性的话,不会由男性参与穿寿衣,这就是男女有别。

3、老人没有子女

如果老人没有子女或者子女远在外地无法及时赶回来的话,那么一般由老人的侄子侄女为其穿上,如果老人为女性,那么由侄女负责,如果老人为男性,则由侄子负责。实在没有人的话家族中同性别的长辈也可以代劳。

总之,寿衣的穿戴通常由老人的至亲子女为其穿上,而且遵循男女有别的古训,如果没有至亲的话,则由家族中最为亲近的长辈为其穿上寿衣,让老人最后一次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

延伸阅读:老人在家中死亡,到底该怎么处理?

第一步:拨打120,确认老人是否死亡

很多人以为死人的表示就是没有呼吸和心跳,只要用手指放在死者的鼻子处就能判断,毕竟电影中都是这么演的,但其实这是一种很不严谨的判断方式。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上海福利院老人未死被装运事件吗?

5月1日,上海一家福利院打电话通知殡仪馆说有老人去世,然而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在福利院搬运"遗体"的时候,却突然发现遗体动了一下。

经过工作人员检查并通知110急救人员确认,证明老人确实还活着,只是假死而已,最终这家福利院的相关人员因为自己的玩忽职守收到了法律的惩罚。

大家想想看,福利院这样的专业机构都能发生这样的乌龙事件,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一老人只是假死,而家属在悲痛中没有认真检查,就以为老人已经死亡,随后放入冰棺,岂不是耽误了最佳的抢救时间。

所以,老人去世,家属先不要哭泣,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上门。

拨打120有两个目的:

一是由专业的医生确认老人是否死亡,如果是假死也许还有及时抢救的机会;二是120急救医生如果确认真地死亡的话,他们会开具心电图证明和死亡通(告)知书,这样方便后续办理死亡证明。

第二步:开具死亡证明

120开具了心电图证明和死亡通(告)通知书之后,家属就可以到当地居委会或者派出所开具死亡证明。

这里要注意要保存好死亡证明,因为它是后续所有流程的关键性文件。

第三步:联系殡仪馆,商讨葬礼事宜

拿到死亡证明之后,我们才能联系殡仪馆,因为如果没有死亡证明,殡仪馆是不会接受死者的,否则将来发生纠纷谁都说不清楚。

前文说过死者的身体几个小时内就会有明显的变化,甚至会散发刺鼻的臭味,所以必须要放在专门的冰棺中延缓遗体的腐蚀。

现在的殡仪馆一般都会提供一条龙服务,当将死者运送至殡仪馆后,家属就可以去业务室,校验死亡证明,选购骨灰盒,领取火葬证,确定火化的时间、费用等手续。

第四步:取骨灰

取骨灰一般需要2-3天,如果想提前的话,要办理提前手续,大家要注意的是取骨灰的时候要带着火葬证,如果死者有特殊原因暂时不能火化,还要办理尸体冷藏手续,一般还需要缴纳一部的费用。

这里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如果老人在外地死亡,想将骨灰叶落归根的话,那么家属最好能够租车或者自己开车运送骨灰。

但如果为了省钱,坚持要坐火车运送骨灰的话,千万要记住用黑色的塑料袋包好骨灰盒,再放入黑色的背包中,在安检的时候提前和安检人员沟通好。

千万别直接捧着骨灰盒就上火车,否则很可能通不过安检,即使通过了安检,这样明目张胆地运送骨灰盒也会给同车厢人员带来恐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五步:选购墓地

办理火化手续之后,如果在城市安葬的话,那么选购墓地,当然这一步可以提前准备,这样可以按照老人的心愿选择。

选择墓地的时候除了价格之外,大家最主要的还要考虑购买双人墓还是单人墓地。

建议大家如果经济实力允许的话,直接选择双人墓,这样将来另一位双亲去世的时候可以合葬,省了第2次流程。

但现在的墓地价格可不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墓地价格已经涨到了20万/平方米,甚至比房价还高,简直离谱到家。

第六步:提取银行卡余额

有些老人省吃俭用了一辈子,在银行卡上存下了一大笔钱,家属如果知道银行卡密码的话,可以到取款机上取出,注意每天限额5万元,如果余额超过5万的话,可以第二天分批提取。

但如果家属不知道老人的密码的话,也不用着急,带着死者的死亡证明到公证处拿到公证证明之后就可以去银行取款。

如果死者有房产的话,就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拿着死亡证明到公证处拿到公证证明之后,就可以去房产局办理房产转移手续,这样就可以将死者的所有遗产转移给家属。

第七步:注销户口

办理完以上流程之后,家属就可以带着死者的户口本和死亡证明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注销证明,户口一旦注销就代表这个人彻底在这个世界上了无踪迹。

所以很多家属在办理户口注销的时候都会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哭泣甚至晕厥,所以,办理户口注销的时候最好子女在旁边协助或者代办。

以上就是家中有人正常死亡的时候,家属应该办理的流程,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哭泣,而是赶紧按照流程做好老人去世后的善后工作,让他安心的离去才是正道。

写在最后

人死不能复生,子女唯一能做的就是收拾好悲痛,抓紧时间为老人准备葬礼,让老人体面地离开,至于停尸三天的传统,由于大多数地区已经实现火葬,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必要的事情,大家可以根据当地的丧葬习俗酌情考虑,一切死者为大。

由网友 农村董老 提供的答案:

大多认为这是迷信的做法,抛开迷信的说法,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防止假死现象发生,曾经听说有一人死后,做道场,忽能听到棺材内有响动,打开未封的棺盖,死人活过来了。二是亲人不愿死者立即下,想留下至亲至爱的人多留几天,多看几眼。第三随地方风俗习惯,最短也要三朝才上山,有的地方留一个星期或更长时间。停留期间要做道场,或请和尚念经,做孝子的应花尽花,给左邻右舍留下好口碑,"某某真是孝子,父母身上舍得花钱!"大概是这些原因吧。

由网友 月儿5v5z 提供的答案:

自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身后事,因此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殡葬文化,古时候有人过世,其家人是非常重视的,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草草下葬。

中国人都讲究死者为大,人们会好好的操办逝者的葬礼,让其风风光光的走,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的规矩,根据人的身份不同,规矩也不同。

帝王将相们死后,他们拥有规模极大的陵墓,不仅规格高规矩也更多,可是最普通的平民死后,有的非常寒酸甚至可能只是用草席掩埋,规矩相对来说自然很少,遇上兵荒马乱的年代,曝尸荒野也不奇怪。

不过有些规矩却是相同的,比如说人在死后不能立马下葬,身份高的人不立刻下葬很正常,原因有很多,几年后下葬也很正常,普通人也不会立马下葬,一般都是要停尸三天。

传统的丧礼过程大概是小殓、净身、穿上寿衣,紧接着家人开始报丧,亲友们前来奔丧,接下来便是停灵,在这个过程中一直要接受亲朋好友的吊唁。

一般停灵最少要三天,之后才开始大殓,大殓便是将逝者移进棺材中,一切弄好之后封棺,然后就可以出殡下葬,古人在这些过程中是有很多规矩的,现在有不少都被简化了。

在这些环节中,有一个规矩至今人们都不会坏,那就是停尸三天,当然各地规矩不一样,一般来说最多就七天。

那么为什么要至少停三天呢?有不少人神经叨叨的给出了原因,大多都是一些迷信的说法,实际上关于此事,有专家和大夫早就给出了从科学角度出发的解释。

这个解释便是"假死",在医学上有一种状态便是假死,这个时候的人生命特征极其微弱,不用仪器根本感觉不到,如果只靠人去观察可能会以为已经死了,实际上他还活着。

造成假死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疾病也可能是因为中毒,这种状态的人,有不少不需要抢救自己也可以活过来。

有专门研究此事的人认为,假死状态被下葬的人不在少数,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那就是死者在灵堂里躺着,突然起死回生了。

这类的灵异故事不在少数,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假死的人活了过来而已,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些迷信的事。

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的扁鹊便创造过这种起死回生的奇迹,扁鹊曾将一个死去的太子医活,实际上这位太子便是在假死的状态。

因此古人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停尸三天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假死,这个规矩到现在依然被延续。

现如今判断死亡的标准是脑死亡,所以不会有假死的事情,停尸三天的规矩依旧在延续,这已经是葬礼中重要的一部分。

古人的很多规矩,不少人都认为是迷信,其实这里面有不少东西都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由此也可见古人的智慧并不比现代人差。

由网友 生产队长老杨 提供的答案:

问:为什么人死后不立即下葬,而是要停留三天再下葬,有什么讲究?

一个人如果有子女后代,而且是寿终正寝,去世后都是不能立即下葬的。过去根据逝者的身份和子女的家境,都要停尸和停灵数日,最少的是停尸和停灵三天,多的有停尸和停灵五天,一七,二七,三七,甚至更长,有的甚至钉好棺用厚泥泥起来,等待老伴去世后一起出殡。

停尸和停灵,就是古代的以人为本,人区别于动物,人去世后的尊严。

人去世后首先停尸堂屋后檐,那是留给最近的亲人来瞻视头脸,这个仪式是透明的,死因不明从头脸上就能观察出来。杨二姐的头脸就是不让最亲近的人观看,草草入殓下葬,才引起杨三娥的怀疑,才揭开这起杀人大案的。

停灵就是将逝者入殓后停在院外灵棚让一般亲友来吊唁的,这也是亲友们与逝者的辞灵。

吊唁辞灵后,才能出殡和下葬,其中还要送路和路祭,这就是亲友们送逝者的最后一程。

停尸和停灵三天,逝者去世后,立即给亲人送信,然后是给亲友送信。第一天是停尸堂屋,床板搭在屋后檐,逝者头外脚里,脚蹬后檐,头前有长明灯和一桌倒头祭,最近的人瞻视哭吊烧纸钱。

第二天中午搭席棚入殓,入殓后由最近的亲人首钉,然后由帮忙的人定论棺盖,抬进灵棚,挂帐子,一般亲友吊挽。

第三天,出殡送路,路祭,下葬。

停尸和停灵五天的,是停尸两天,然后停灵三天。七天的也是停尸两天,以后停灵。

如果七天不出殡,那又是停一七,不能停九天或半七的,七天后的停灵,都是整七。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