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冯国璋是如何失去的军队?为什么后期成为副总统的冯国璋成为了光杆司令?

由网友 电影知识碎碎念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一位著名军阀,曾任北洋政府陆军部长、总统府军事秘书等职务,统帅北洋军阀的部分军队。他在北洋政府的崛起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北洋军阀之首"。

但是,冯国璋后来失去了军队的主导地位。一方面,他的主要对手曹锟成为了北洋政府总统,并且掌握了大量的军队;另一方面,冯国璋在政治上也受到了来自其他派系的排挤和打压,他的势力逐渐衰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国璋逐渐淡出政治舞台,后来成为了光杆司令。这主要是因为,在冯国璋失去军队和政治势力的情况下,他无法对抗其他强大的军阀和政治势力,只能黯然离去。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民国六年,因为护法战争的矛盾,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和总理段祺瑞的矛盾激化。冯国璋跟南方军阀有私交,不想跟他们打仗;段祺瑞的态度与冯国璋截然相反,就是要坚决的灭了南方军阀。当时的段祺瑞凭借三造共和的功劳,风头正盛。而冯国璋也不是吃素的,联合了长江三督和直隶督军曹琨,共同对付段祺瑞。

直系和皖系的实力势均力敌,互相倾轧。段祺瑞一时间想不出搞倒冯国璋的办法,便再一次以退为进,宣布下野。国务总理他不干了,有什么事,就找冯国璋办吧!

岂不料,下野的段祺瑞也没有闲着。他暗中撬冯国璋的墙角,拉拢直系的直隶督军曹琨对南方宣战。接着又指示徐树铮勾结奉系军阀张作霖,让张作霖派奉军入关,以威胁冯国璋。这一下冯国璋就在北京坐不住了。

因为直系和皖系坐镇北京,张作霖是不敢进关的。但是现在直、皖分裂了,而直系的大将曹琨也被段祺瑞给拉拢过去了,曹琨到底在想什么,冯国璋不清楚。据说奉军入关的部队有六个师的兵力,冯国璋带到北京的兵力只有两个师。两个师对付六个师,打不赢啊!为了避免被瓮中捉鳖,冯国璋想到了一个办法——跑!

冯国璋借着总统出京"巡视"的名义,带着一千多名卫兵就上了南下的火车,准备回自己的大本营南京。当冯国璋的专车抵达天津时,曹锟带着直隶军政大员在车站欢迎。当天晚上,曹锟对冯国璋说,我还是跟你一条心的,你就放心吧。第二天,冯国璋继续乘专车南下,抵达济南时,山东督军张怀芝在车站迎接,并且跟着冯国璋一起南下安徽。需要说明的是,山东是皖系的地盘。但是段祺瑞没有表态,张怀芝也不敢扣留冯国璋。只得跟着他一路南下,算是一种监视吧。

等到冯国璋的专车进入安徽后,段祺瑞的电报也来了。安徽督军倪嗣冲也是皖系,他接到的电报内容是阻止冯国璋前往南京。于是,当冯国璋的专车安徽抵达蚌埠时,倪嗣冲对冯国璋没有什么好脸色看。他指着冯国璋说:你若回北京,我可以放行,若去南京,我便扣留你在此。冯国璋此时是寄人篱下,在人家的地盘上也不敢说什么,只得又坐专车折回了北京。

如果冯国璋从天津坐船到南京,可能就不会被皖系给拦截了。偏偏他选择坐火车,而从北京到南京的津浦铁路,中间要路经山东和安徽两省。恰恰这两省的督军都是皖系军阀,唯段祺瑞的命令是从。他们如果铁了心的不让冯国璋南下,就凭冯国璋手上那一千侍卫,也不可能保护他从蚌埠冲到南京。

回到北京后,冯国璋的面子很难堪。因为段祺瑞下野了,国事都要他拿主意。但是各省的督军很多都只听段祺瑞的命令,不听他的总统号令。冯国璋也不敢犯众怒,只得退一步,主动缓和与段祺瑞的关系,并且效法古代皇帝的罪己诏,也给自己也下了一道请罪诏书,以平息皖系军阀政客对他的怨气。

段祺瑞从新出山后,把冯国璋的政策全部推翻作废,并宣布对南方开战。冯国璋当时灰头土脸的,不敢跟段祺瑞明着干,就暗中派人联络曹琨,让曹琨和吴佩孚磨洋工,不要替皖系卖命。这一招挺好使的,曹、吴的不配合,几次让段祺瑞的计划流产。气急败坏之下,段祺瑞让徐树铮杀了在冯国璋和曹琨中间联络的陆建章。除此之外,段祺瑞又指使亲信王揖唐,让他收买议员,操纵国会选举,用合法手段把冯国璋选下去。并且按照事前段祺瑞的部署,选举徐世昌为新总统。就这样,冯国璋就只得把总统的宝座让了出来。灰溜溜的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新任大总统徐世昌,他不是直系,也不是皖系的人。选他上台,是因为他没有派系。所以徐世昌上台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调解直、皖两系的矛盾。作为妥协条件,徐世昌把冯国璋留在北京的两个师的指挥权交还给了冯国璋。结果没过多久,冯国璋就去世了。他跟段祺瑞的矛盾,也就因此而结束。

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其实冯国璋并没有丧失军权。至少他自己掌控的两个师,指挥权一直在他手上。冯国璋得意洋洋的进京时,直系和皖系的力量,起码是均衡的。他只是没有想到段祺瑞的手腕会那么阴狠。

段祺瑞算计冯国璋的办法,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当年袁世凯称帝,段祺瑞就故意隐退,然后坐视冯国璋等人在袁世凯背后捅刀子,他再出山收拾残局;等到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时,他又隐退了,坐视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再出山摘桃子。冯国璋和他争权时,他又再次故技重施,让各省督军一起抗冯国璋的总统令。冯国璋他是犯了众怒,惹恼了一群皖系大佬,玩不下去了。


冯国璋败给段祺瑞,并不意外。虽然他俩都是北洋三杰,但是冯国璋的年纪大,比段祺瑞大六岁。价值观比段祺瑞保守,过分的追求功名利禄,是个没有原则的人。而段祺瑞是新军人出身,而且是武备学堂的科班出身,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冯国璋激进。

就拿对军队的掌控来说,冯国璋好歹还有两个亲自掌控的师,段祺瑞甚至都没有直接掌控的部队,他才是真正的光杆司令。但是段祺瑞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更多人的响应。冯国璋则是有奶便是娘,眼光很浅。直系督军支持他,是因为他是北洋系的老大哥,资历摆在那里。再加上他又是代理大总统,职务摆在那里。但是最后大伙发现,跟着这厮混没前途。最后冯国璋发现自己不仅得罪了一票人,甚至连自己直系的铁杆粉,也把他给抛弃了!

由网友 新知传习阁 提供的答案:

这在民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是由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几千年的帝制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没有皇帝的时代让他们感觉非常不适应。

尼采曾经说过: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那些将军们就认为:既然没有皇帝了,我就是皇帝。就算是在袁世凯执政的年代,他的很多军令和政令根本就没有办法在地方上彻底的执行下去。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内阁总理段祺瑞的手上。府院之争爆发后,在张勋复辟的冲击下,黎元洪辞去了大总统,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

在这之前的冯国璋率领北洋军坐镇在南京,正像当年的黎元洪不愿意到北京担任副总统一样,冯国璋也不愿意到北京去担任副总统。天高皇帝远,他担心控制不住手下的那些将军们,更担心到了北京后被人架空。

虽然总统和副总统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对于这些带兵的将军们来说,担任总统就意味着走上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岗位。冯国璋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最终决定到北京来担任总统。

枪杆子里出政权,手底下没有兵,就很有可能像黎元洪那样任人摆布。冯国璋在进京前做了一番部署,任命江西督军李纯为江苏督军,陈光远为江西督军,王占元继续担任湖北督军,把长江领域打造为自己的后方和根据地。

冯国璋进京带了曹琨,这也是他的老乡直隶人,也因为如此冯国璋是直系的最早带头大哥。曹琨小名曹三傻子,但这个人一点也不傻,他被任命为直隶督军。

在这个时候,北京政府就控制在北洋军阀手中。当年的北洋三杰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就在北京成功会师,他们三个人宣誓要继承袁世凯的遗志,把北洋精神发扬光大,坚决拒绝北洋内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总统和总理天生就是敌人,段祺瑞和冯国璋同样如此。当然这个坑还是孙中山挖下来的,孙中山担任临时大中通的时候,法律中规定是总统制,也就是说,由总统说了算。后来袁世凯担任了临时大总统,又把法律修改成了内阁制,也就是说由总理说了算。

当时民国的法律几次修改,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争议。更重要的是段祺瑞和冯国璋在理念上也有争议,段祺瑞认为应该武力统一天下,冯国章认为以和为贵。

段祺瑞是亲日派,冯国璋则是亲美派。这两个北洋系的大佬就展开了明争暗斗,王士珍见势不妙,就归隐田园,毕竟夹在中间难做人。只要有斗争就会有妥协,收买对方的手下更是家常便饭。

段祺瑞的铁杆儿徐树铮派人刺杀了陆建章,同样也想方设法收买曹琨,企图削弱冯国璋的力量。曹琨慢慢的觉得自己身价抬高了,段祺瑞许诺让他担任副总统。

曹琨也认为凭自己的能力应该更上一层楼,凭什么冯国璋能当总统,他就不能当总统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国璋的铁杆儿曹琨开始有了二心。

随着段祺瑞和冯国璋两个人斗争的加剧,曹琨和吴佩孚就变得越来越值钱了,毕竟他们手中掌握了直系军阀中最能争善战的部队。各方势力都在拉拢他们,许诺给他们更高的职务和待遇。

曹琨和吴佩孚的野心就越来越大,连带后边还有一个冯玉祥,他们在政治斗争中来回投机,势力不断坐大。在政治斗争中,冯国璋和段祺瑞先后出局,曹琨、吴佩孚和冯玉祥则先后走上了政治舞台。

为什么冯国璋会成为光杆司令呢?第一个原因,段祺瑞的这个内阁总理太强势,军政部长归段祺瑞直接领导,冯国璋这个总统很难操作上手。

第二个原因,虽然总统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并不直接领到军队。冯国璋以前在江苏担任长江巡阅使时,是直接掌管几个省的军政大权的。当他担任总统的时候,就只能把这些权力让出来了。这些地方上的大佬也有自己的野心,慢慢就会不太听话。

第三个原因,民国的这种制度虽然好,但当时的中国还是人治的环境。这些军队的长官并没有理想,也不懂得民主政治,慢慢就会在政治斗争中迷失自我,沦落为政治的牺牲品。冯国璋的部下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离开他的,表面上依然会保持对他的恭敬,但在实际上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最关键的一点,人性是经受不住考验的。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小,人都是会变的。以前这些人忠诚于冯国璋,是因为冯国璋能让他们获得利益,升官发财。当胃口越来越大,冯国璋不能满足的时候,就是他们背叛的开始。

由网友 龚柳辉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是河间人,他先后任清政府练兵处军学司正使,兼北洋陆军达成学堂督办、陆军贵胄学党总办等职。

事实上,他为清皇族,以及北洋军阀集团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与此同时,也发展和壮大了自己势力。

冯国璋协助袁世凯创办北洋军,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清政府任为第一军总统,率北洋军至湖北镇压革命。后任袁世凯总统府军事处处长、直隶都督兼民政长、江苏都督,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

段祺瑞虽然身为国务卿,但仍在袁世凯的掌控之中,没有兵权。

没有兵权,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掀不起三尺高的浪,相反,冯国璋不受袁世凯的控制,手中有兵权。

一天,袁世凯与教育部部长张国淦谈论时局,请他谈谈对西南的看法,张国淦回答说,现在时局的重心不在西南,在东南,袁世凯听闻此言感觉非常意外。

袁世凯说,你认为冯国璋能左右时局吗?张国淦说,就怕他不左不右。

"不左不右",这是张国淦对冯国璋精妙的评价,也是袁世凯的心病。

不久,袁世凯称帝,冯国璋联合赣、浙、鲁、湘等省督军,电袁"取消帝制,以安人心"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各派系后,冯国璋成为直系军阀的首领。

作为一个军事强人,后来他顺利地被国会选为副总统。1917年黎元洪下台后他又代理大总统。照理说冯国璋应该成为袁世凯那样的实权总统,为何会失去军队呢?

冯国璋就是在成为总统后,逐步被段祺瑞架空,进而失去军队的实际指挥权

府院之争后,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冯国璋故居位于东城区帽儿胡同13号。虽然在名人故居保护名录中,冯国璋旧宅的门牌号是13号,但其实当年帽儿胡同东头的几乎所有房屋,都是这位直系军阀"冯四哥"的房产。

对冯国璋帮助最大的就是他的老大哥袁世凯。正是袁世凯的提携,使得冯国璋一介书生入武林。

小站练兵之后,冯国璋为袁世凯立功无数,一路平步青云,从一个秀才摇身一变成了直系军阀的头号大员。可他的辉煌时光与帽儿胡同的院子一点关系都没有,直到冯国璋死于北京帽儿胡同的家中,这个院子才被历史记住。

冯国璋当总统的故事,又和一位与冯国璋师出同门,又亦敌亦友的皖系军阀段祺瑞有关。

冯国璋与段祺瑞的新府院之争,其实是一种政见之争。

段祺瑞鹰扬虎视,要用武力征服全国,是把南方军政府当作敌人来对待的,这是承袭了袁世凯时代的武力统一原则。

但冯国璋却希望"和平混一",视西南实力派为愤而出走的兄弟,因此寓含了对袁世凯政策的某种形式的否定。

开始冯国璋确实是有兵,有权,曾经占据上风,还迫使段祺瑞下台,此后段祺瑞在幕后竭尽全力破坏冯国璋的"和平统一"政策。

他首先拉拢直系内部主战派首领,直隶督军曹锟,让他召开所谓的"天津会议",煽动各路大军继续对南方用兵。

与此同时,段祺瑞还指示徐树铮勾结奉系军阀张作霖,让其派兵入关,以便威胁冯国璋。

冯国璋虽有15师、16师,却仍感力量单薄,又因敷衍西南的"和平统一"政策,促使和平统一的进行缓慢而无效果,致使护法战争重新交火。

段祺瑞的阴谋总算得逞,冯国璋在北京彻底陷于孤立。

1918年初,冯国璋借出京"巡视"为名,率领1000余名卫队,准备赴南京与李纯等人商讨反段大计。

当冯国璋的专车赶赴蚌埠之时。段祺瑞就急电其部属倪嗣冲,阻止冯国璋前往南京。

冯国璋专车抵达蚌埠,倪嗣冲率亲信十余人到站迎接,见到冯国璋居然说:"在天津小站时,咱还是个文官,如今居然也领兵了,咱们多时相好,如今你是大总统,我还是个督军,天差地远,我看这督军觐见大总统的大礼就免了吧!"

下车后,冯国璋到了倪嗣冲署府,也不甘示弱,刚坐定,就对倪嗣冲说:"督军不听中央的命令不必说,就是一个师长、旅长,索饷索械比什么人都凶,一点点不如意就通电反对中央,还请老弟替我想一想,这样的总统做得下去吗?"

倪嗣冲因事前接到段祺瑞密电,命令他阻止冯国璋赴南京,所以他对冯国璋的态度极为恶劣。

他竟然指着冯国璋说:"是战是和,你是当总统的,总统先有个主意,究竟你的主意何在?你为何不明白说出来!你和段总理已是数十年的老朋友了,可是,你只顾自己的总统地位,而不顾总理的面子,此种举动真令吾辈寒心。"

冯国璋欲赴南京,倪居然说:"你若回北京,我可以放行,若去南京,我便扣留你在此。"冯国璋不得已,只得折回北京。

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冯国璋才失去了军队的实际指挥权。

其实民国总统没有军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黎元洪没有军队照样当总统。

说白了,没有军队,未必就是光杆司令,比如文治总统徐世昌,照样治国平天下。

那么失去军队的冯国璋为什么成为光杆司令了呢?其实冯国璋也确实有点缺乏当总统的能力和智慧,咱们可以举三个例子来解说,他为什么成为光杆司令。

其一、蔡锷起兵时,袁世凯曾经任命冯国璋为征滇总司令,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将军"总统,可是这个总统居然是个财迷,最后成为著名的"卖鱼"总统

冯国璋以读书人人伍,做了将军,正如段祺瑞说,我与冯是旧友了,此君有个钱癖,固所深知他一生最爱钱,但也没听说有什么贪腐行为。

只是当大总统的时候,曾经闹了一个大笑话,这就是"卖鱼事件"。

有一天晚饭后,冯国璋闲着没事在后院溜达消饱,无意中看到北海、中海和南海里有很多漂亮的大鱼,五彩斑斓,相当肥壮,在水里优哉游哉地闲游,那叫一个好看!

冯国璋看着,心中一动,便问随从,这里面都有些什么鱼啊!随从答道,回大总统,啥鱼都有,都是历朝皇帝放生的珍稀品种。

据传,皇宫中南海的鱼是前代皇家所放养,其中还有一条三尺长的红鱼和一条大鲤鱼,上面系着金圈,挂着金牌,一向就不曾为人所捕捞。

冯国璋入住皇宫后,派人将湖中的鱼一网打尽,然后命人在市场上高价卖出,一时间北京各处都在叫卖"总统鱼"。而所售之款尽入了冯国璋的私人腰包。

其二、总统冯国璋有些昏聩无能,居然在梦中签署命令,他也不识什么大体,居然派人答谢已经退位的宣统皇帝

再说说冯国璋的昏聩,冯国璋在南京任督军时,人皆以其为北洋派中佼佼者,可惜就任大总统后,其昏聩糊涂,竟使人难以置信。

如冯国璋就职总统后20余日,曾以明令发表林摄为塞北关监督,林奉令后,特谒见冯国璋,来谢恩,冯国璋淡然问:"你从何处来京?"林说:"我已经久住北京。"

冯国璋又问:"你现作何事?"林说:"塞北关监督,您刚刚发表不久。"

冯国璋瞠目结舌说:"谁让你作关监督的?"林马上说:"我是奉总统任命呀。"

冯国璋又愕然说到:"我几曾任你为关监督?"林日:"明令发表,已有数日。"

冯始憬然醒悟:"哦!是吗?某日我方午睡,有人持命令请我盖总统大印,殆即此事耳!

这个冯国璋当总统,还没睡醒就开始盖章办公了,其昏聩以至于此。

  • 冯国璋答谢宣统皇帝

冯国璋以副总统入京,来代行大总统职权,失去统治权的清王室,以其在辛亥年,曾任清朝的征鄂统帅,所以特派代表莅站欢迎他,冯国璋如国稍识大体,完全可以一笑置之。

可以冯国璋却郑重其事,竟然派内务总长汤化龙为大总统代表,不久便入清宫答谢。

清室派人迎至大客厅,旋即入奏,传旨召见。

宣统衣黄龙纱袍,青色龙马褂,缀以东珠朝珠,端坐皇帝宝座之上,威仪极为赫赫,依然大皇帝气派。

汤三鞠躬既毕,大声唱: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谨派代表内务总长汤化龙,致谢大清皇帝,并问大清皇帝安好,清王室也大声作答:大清皇帝谨谢大中华民国大总统。

其三、"生财有道"的冯国璋总统居然缺钱:民国政府经常靠借钱过日子,财政赤字节节蹿红,不成为光杆司令才怪呢!

对于冯国璋身为大总统中饱私囊的行径,有人指责他太过看重私利,冯国璋表示特别委屈,自辩说袁世凯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我这是学萧何自污呢!

为掩入耳目,他给自己刻了个印章,用来自剖明志,印文是:平生志在温饱。

当然,这一方面是冯国璋"生财有道"

另一方面也是在军阀混战时期,民国的总统确实不好做,因为各地税收很少有正常上缴中央的,反过来还要伸手向民国政府要钱。

民国政府经常靠借钱过日子,财政赤字节节蹿红。冯玉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有过这样的记载,黎元洪当总统时就经常抱怨:唉,这总统真不是人当的呀!

直系总统冯国璋冯国璋,在北洋时期当过代理大总统,其实时间不长,也仅仅一年零三个月。他去世得也早,1919年12月28日就因病故去,年岁不大不小,终年60岁。

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冯国璋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北洋系的重臣,直系军阀的开山鼻祖,与段祺瑞同为袁世凯的左膀右臂。

他临危召人口授遗书给徐世昌,望和局早成,以不能亲见统一为憾。徐不免有一番"震悼殊深"的假做作,阁议下半旗志哀,因元旦有外交团觐贺,改为下半旗三天,至31日为止。

综上所述,蔡锷起兵时,袁世凯曾经任命冯国璋为征滇总司令,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将军"总统,可是这个总统居然是个财迷,最后成为著名的"卖鱼"总统。

再则,总统冯国璋有些昏聩无能,居然在梦中签署命令,他也不识什么大体,居然派人答谢宣统皇帝。

最后,"生财有道"的冯国璋总统居然缺钱:民国政府经常靠借钱过日子,财政赤字节节蹿红,不成为光杆司令才怪呢!

由网友 敷衍了史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曾经是直系军阀的老总,最后抑郁病逝也算是结局凄凉。

冯国璋生于1859年,1884年25岁的冯国璋加入了淮军,第二年被保荐进入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1889年30岁时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来,冯国璋又投到了淮军名将聂士成的手下,颇受聂的赏识。

当时的冯国璋已经三十多岁,只能等待一个机会,但是机会却迟迟没来。

直到清政府和日本打起了甲午战争,袁世凯从朝鲜回国,然后又被李鸿章举荐去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时候,冯国璋的人生才开始逆转。在聂士成的牵线下,冯国璋转投袁世凯门下,然后在小站协助袁编练新军。袁世凯也让冯国璋的价值得到了发挥,冯与段祺瑞、王士珍并称"北洋三杰"。

不过,冯国璋为什么会被称为"北洋之犬"呢?

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不得不向袁世凯低头,请袁世凯复出指挥北洋军镇压革命军。袁世凯复出后,北洋军一改颓势,几乎是将革命军按在地上揍了,所以革命军也只能向他低头,于是双方开始谈条件,最后革命党向袁承诺"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袁得到了革命党的承诺,便下令冯国璋按兵不动。冯也纳闷,正是狂打敌人捞军功的关键时候,你怎么说停就停?为了这事,冯还直接找隆裕要钱,说你给我钱,袁不打,我来打。不过,最后被袁世凯截胡了,然后袁直接卸了冯的军权。

不过很快袁世凯又给了冯国璋一个机会,让他去当禁卫军总统,按理说冯国璋一个汉人是没机会当这个禁卫军总统的,可是冯曾经当过专收王公子弟的陆军贵胄学堂的总办,恭亲王溥伟和后来的摄政王载沣都曾是这个学堂的学员,所以让冯国璋当禁卫军总统,旗人是勉强可以接受的,袁世凯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才给了冯国璋机会,否则的话冯应该是没机会翻身的。后来,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时候,禁卫军总统冯国璋倒是没有犯糊涂,表示支持袁世凯,这才重新赢得了袁的信任,然后予以重用。

在袁世凯称帝的时候,袁也考虑到冯国璋可能会生事端,所以早早派人监视他,冯只好躲在家里装病。等到蔡锷、唐继尧在云南竖起了"护国讨袁"的旗帜后,冯国璋见袁成了所有人的公敌,于是便无所忌惮地公开表示反对袁世凯,他也因此成了所谓的"北洋派中反对洪宪皇帝之第一中心人物"。

所以,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之犬"不会是因为他忠于袁世凯,或者忠于北洋系。中国有句老话叫"会咬人的狗不叫",表面看着憨厚,实则阴狠,会在人们最松懈的时候咬人,这或许才是冯被称为"北洋之犬"的真正原因。

冯国璋入主北京政府?他到底有没有这个能耐?

1916年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承总统的位置,段祺瑞则屈居国务总理,但是因为黎元洪手里没有军权,所以很快被段祺瑞挤兑成了空架子。黎元洪当然也不甘心当一个空架子,该争的还是要争,后来对于是否对德宣战,两人彻底引爆了冲突,即"府院之争"。当时北洋已经开始分裂,谁也不服谁,所以黎虽然没有军权,但是借助各派系之间的争斗也能和段较量一番,不过在两个回合之后,在段的军权的威压下,黎最终负气辞职。

黎元洪这个总统辞职了怎么办,谁来当总统?当时的冯国璋是副总统,所以没了总统,自然要由副总统来履行总统职务,所以段祺瑞就邀请冯北上,老冯你来北京,我给你当总统!实际上,段打的是调走冯国璋,然后抢冯的地盘的主意。可是,冯显然高兴过头了,居然真的屁颠屁颠地离开自己的地盘跑去北京了!当年袁世凯死活不肯去南京,坚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冯国璋倒好,主动跳进了段给他挖的坑里。

1917年8月,冯国璋到北京当了代总统。冯自然不比黎元洪,毕竟手里有军权,段想架空他也不是件容易事,所以"一只虎"和"一条狗"在北京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这实际上也被视为"府院之争"的延续。

冯、段的争斗,可以说是促使北洋系加快分裂的原因。

后来,段主张对南方采取"武统"手段,冯则主张"和统",两个人可以说是斗得难分难解。

在护法战争之后,段祺瑞一边拉拢直系将领曹锟和吴佩孚,一边又联合"安福系"集团向冯国璋发难,逼迫冯国璋辞职。在曹锟、吴佩孚选择观望,段祺瑞和"安福系"同时发难的情况下,冯国璋只好辞去代总统的职位,暂时避开段的攻势,以待他日。

1918年8月,冯国璋辞去代总统职务。冯用了1年的时间也没转正,可见当时段的强势。

对于问题中所说的冯国璋当上代总统后失去军队、成为光杆司令这件事,是不存在的。

当时冯国璋只是选择了蛰伏,所以存在感比较弱而已。

在1919年10月的时候,冯国璋还去了北京,说要调和直系和皖系之间的矛盾,甚至想要从段祺瑞的嘴里抢下粮饷局这块肥肉。所以,冯进京调和矛盾是假,"虎口夺食"是真。

如果冯成了光杆司令的话,他哪敢去北京?更不用说虎口夺食了。

此外,冯国璋于1918年8月辞职,只过了1年多时间,便在1919年12月突然病逝,时间距离很短,这也是造成他最后一年的时间里存在感弱,甚至被认为已经完全失势的一个原因。

如果冯国璋没有突然病逝,在接下来的直皖战争中,相信也不会少了冯国璋。同时,以冯国璋在直系、甚至是在整个北洋系里的威望,后来坐上总统宝座的也应该会是他,虽然他被曹锟、吴佩孚取代是迟早的事。

由网友 不沉的经远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并没有失去军队,实际上不算外面支持他的长江三督,在北京周围的第15师和第16师他都能指挥。但是当时听从段祺瑞的人更多,冯国璋斗不过段祺瑞,只能服软,就和光杆司令差不多了。

冯国璋是北洋三杰之一,和段祺瑞齐名。袁世凯时期,冯国璋就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袁世凯死后,冯国璋虽然被选为副总统,但是他不愿意放弃江苏地盘,因此继续留在南京当他副总统兼江苏督军,也是一个奇观了。此后冯国璋和其旧部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还组建了长江三督,成为北洋集团里一个重要的势力——旧直系。

张勋复辟时,与段祺瑞不和的黎元洪黯然下野。而在张勋复辟失败以后,在段祺瑞需要重新找一个大总统,于是就派人劝冯国璋入京当大总统。冯国璋当时就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自己离开江苏以后以李纯接任江苏督军,

二、任命陈光远接任江西督军,

三、自己率在江苏的第16师进京充当卫队,此外在北京周围由其统帅过的禁卫军改编的第15师也要归自己管辖。

冯国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怕自己进京以后被段祺瑞控制,所以需要在北京和地方上保证有自己的力量,从而和段祺瑞抗衡。段祺瑞答应了这3个条件以后,冯国璋带了第16师赴京出任大总统一职。

到北京以后,果然不出冯国璋所料,他和段祺瑞之间很快就因为权力分配问题而爆发了矛盾。段祺瑞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主张武力消灭西南地方实力派,而冯国璋则试图利用西南地方实力派制衡段祺瑞,因此主张和平解决,双方争的不可开交。

冯国璋一面拉拢段祺瑞派去南下的第18师师长王汝贤、第20师师长范国璋,让他们发表主和通电,同时长江三督联名予以支持,一度逼得段祺瑞辞职。

然而出乎冯国璋意料之外的是,段祺瑞成功的拉拢了在直隶实力最强的直隶督军曹锟,让他继续鼓吹对南方用兵。继而又联合了东北的张作霖,奉军大举入关。冯国璋在北京虽然有两个师的兵力,但是无法和段祺瑞掌握的兵力抗衡,所以势单力孤。

随着南北战事重开,1918年1月冯国璋率卫队千人南下,试图返回南京。结果在蚌埠被亲段的倪嗣冲拦截,只能黯然返回北京。此后冯国璋又试图让陆建章联络冯玉祥反对南北战争,可是段祺瑞的智囊徐树铮在天津公然枪杀了陆建章,让冯国璋不得不再次服软。

此后段祺瑞又借选举之机,把冯国璋从总统之位上赶了下来,改选徐世昌为新总统,不过冯国璋还是节制第15、16师两个师,直到冯国璋死去这两个师才归陆军部直辖。

所以冯国璋手里并非没有兵权,只是他的实力不如段祺瑞,又不敢真的撕破脸,所以处处被动,跟着段祺瑞转,和没兵的光杆司令也差不多了。

由网友 图文绘历史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是直系的首领,势力范围在江苏、江西、湖北、河北一带,手底下大将有曹锟、吴佩孚等。1917年二次护法战争时,冯国璋任总统,主张"和平统一",而任总理的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

北洋军阀各自寻找列强支持后,大肆扩充军队,1914年北洋军阀仅45万部队,1919年已达到180万。

起初冯国璋勾结南方军阀,挤走段祺瑞的皖系势力,又通电全国,主张与护法军政府和平解决,段祺瑞辞职。但没过多久,日本政府决定全力支持段祺瑞夺回北京政权,进行反直系冯国璋活动,于是1918年3月段祺瑞复职。

1917年爆发的护法战争是由南方军阀联合西南军阀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组成护法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这里说一句,段祺瑞是责任内阁下的实权总理,居于主导地位,陆军总长的军事指挥大权一直在皖系手中。再次上台的段祺瑞以副总统和湖南湖北两省地盘为诱饵,引诱直系曹锟出兵湖南;又以日本借款为军费支持吴佩孚,攻占的城市作为犒赏费划拨给吴佩孚,于是吴佩孚直捣两广,支持段祺瑞武力统一。

段祺瑞在北洋时期接受日本人支持,黑了几个亿,但918后日本公开侵略中国,段祺瑞拒不做汉奸。

段祺瑞又给奉系军阀张作霖一批军火为条件,要张作霖派兵入关威胁冯国璋,而此时段祺瑞亲信徐树铮在北京用日本借款大肆收买喽罗,操纵选举,400多名议员,段系占了380多名,在国会选举上以冯国璋代理总统期满为理由,将其逐出北京中央政府,此时的曹锟、吴佩孚羽翼已经丰满,而且获得英美的支持,成为直系新首领,下野的冯国璋回到了老家河间县。

冯国璋身前在苏北有70万亩的盐垦公司,在南京等地有多个钱庄,在河北境内有三处金矿,死后由王世珍主持分给了子女。

新上台的总统徐世昌为安抚冯国璋保留了他的军权,但不久直系另一代表人物陆建章被皖系徐树铮暗杀后,冯国璋胆怯了,不久便因肺炎而去世。

由网友 彭城墨者 提供的答案:

冯巩的太爷。

冯国璋后期并没有失去军队,也不是光杆司令。

冯国璋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生于1859年,和袁世凯一样大。他比段祺瑞大6岁,但是他们是北洋武备学堂的同学。

所谓北洋三杰,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他们都是武备学堂的同学。曹锟、王占元、卢永祥、张怀芝等也是他们的同学。

冯国璋属于老大哥,他为什么比其他人年龄大呢?这是因为他去考科举,中了秀才。又去考举人,结果没考上,耽误了几年,才回来上学。李鸿章夸他:武校出文生,不简单!

这帮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为什么效忠于袁世凯?这要从甲午中日战争说起。1894-1895年,中日战争,冯国璋、王士珍等人都在陆军中,作为参谋人员,赴朝鲜参战。段祺瑞在海军陆地炮台任职。他们30岁出头,年富力强,却遭遇败仗。部队打散了,他们作为败兵回家,惶惶不可终日。这时袁世凯把他们召集,委以重任。感恩戴德之情,不可抑制。

在袁世凯新军中,冯国璋主管步兵,段祺瑞主管炮兵,王士珍主管工程辎重兵。

冯国璋军事理论知识丰富,兼职清廷贵胄学堂总办。

辛亥革命时,冯国璋领大军进攻武汉。手下三员大将,王占元、李纯、陈光远。他火烧汉口,攻下汉阳,炮击武昌。吓得黎元洪仓惶逃跑。

清廷禁卫军统领良弼是强硬的主战派。他却被革命党人彭家珍刺杀。禁卫军不稳,袁世凯调冯国璋入京,统领之。

清廷退位后,袁世凯任总统,段祺瑞任陆军总长,冯国璋任直隶都督。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冯国璋带领16师(原清廷禁卫军改编)进攻南京。大将王占元领第2师进逼武汉,李纯带第6师进攻南昌。大获全胜。战后不久,冯国璋任江苏都督、王占元任湖北都督、李纯任江西都督。

袁世凯称帝后,冯国璋联络五将军反对。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被选为副总统,段祺瑞任总理。

黎元洪不甘寂寞,与段祺瑞争权。终于引火烧身,张勋复辟。赶走张勋后,黎元洪无脸复职。冯国璋以副总统身份代理大总统。

冯国璋带领第16师进京。保举李纯任江苏督军。提拔陈光远任江西督军。江苏李纯、湖北王占元、江西陈光远,三人并称为冯国璋嫡系"长江三督"。冯国璋的实力远非黎元洪所能比。

按照约法,大总统冯国璋是国家元首。总理段祺瑞是政府首脑,拥有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

国会先前被张勋解散了,段祺瑞并不恢复国会。议员们失业了。孙中山把议员们接到广东,并成立了护法政府。

这就出现了一个国家两个政府的情况。段祺瑞大怒,欲武力讨伐护法政府。冯国璋作为大总统,是超然于政府之上的。他不同意打仗。冯段二人产生了矛盾。冯国璋利用长江三督以及冯玉祥等人,成功阻止了段祺瑞出兵。

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浑水摸鱼,派兵攻下了湖南。北洋军损兵折将,山西商震旅全军覆没。这就给冯国璋出了难题。段祺瑞一派十分愤怒,指责冯国璋妇人之仁!

段祺瑞手下大将徐树铮,力请张作霖入关对护法军作战。当张作霖表示枪弹不足时,徐树铮胆大包天,伪造文书,帮助奉军抢夺了陆军部在秦皇岛的枪支弹药。这就是著名的"秦皇岛劫械"事件。

张作霖得到了2万多条枪,立即武装6个旅,开入江苏,欲进驻湖南。同时,段祺瑞派出嫡系大将张敬尧领第7师进攻岳阳。在这两路大军的带动下,直隶督军曹锟、山东督军张怀芝,也各带人马,进攻湖南。

大战在即,冯国璋无力阻止。只能下讨伐令。并且派悍将张宗昌带江苏混成旅助战。很快就把陆荣廷赶出湖南。

1918年10月,第一届大总统任期满,代理大总统冯国璋退位。之前冯国璋的身体已出现问题,他表示不参与总统竞选。段祺瑞以为冯国璋在赌气,他也表示不参加总统竞选。最后徐世昌当选大总统。冯国璋回到河间老家休养,第二年便病死了,时60周岁。

由网友 脑洞大开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首先就是错误的,而且是大错特错。冯国璋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军队和地盘,后期成了总统的冯国璋也绝对不是什么光杆司令。既然如此,为什么会造成冯国璋失去军队的错觉呢?

笔者刚刚写完直皖大战系列,对此还是比较了解的,今天就详细说说这个错觉的来龙去脉。

这事儿得从张勋复辟结束说起。张勋赶走了黎元洪总统,段祺瑞击败张勋,再造共和以后,总统人选成了一个大难题。首先,段祺瑞自己不愿意出任总统,而是宁可当个实权总理,隐身幕后。原来的大总统黎元洪被张勋赶走,加上之前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弄得里外不是人,也不太适合继续当总统。国不可一日无君,谁来当这个总统?愁死了段总理。最后,段选择了他的老朋友,北洋三杰之一的"北洋狗"冯国璋。段总理本身也是北洋三杰之一的"北洋虎",虎狗合作,北洋二杰联手,貌似确实可以令当时混乱的时局得到控制。

冯国璋绝对不是什么光杆司令,而是要钱财有钱财,要地盘有地盘,要军队有军队。他身为江苏督军,手握富庶的江苏地盘和几万精兵,而且还有长江三省的支持(除了江苏,还有江西和湖北),和曾经的空头总统黎元洪相比,冯国璋的底气要足了很多。所以,当段祺瑞邀请他当总统的时候,冯国璋兴高采烈答应了,非常愿意去北京当总统。在老冯看来,他和段祺瑞是多年的老兄弟,老战友,关系莫逆,而且自己背后有长江三督的支持,兵精粮足,段祺瑞不敢轻易和自己翻脸,像对待前总统黎元洪一样对待自己。此外,冯国璋还有一个杀手锏,他曾出任清末的禁卫军都统,这些满清的禁卫军对冯国璋无比忠诚,现在禁卫军拆分成第15师和第16师,都驻扎在北京。换句话说,老冯觉得自己到了北京,也绝对不是空头司令。就是凭借这些底气,冯国璋雄赳赳气昂昂到北京当总统。

他一到北京,就让第15师和第16师轮流派兵给自己当卫队,取得了一定的兵权。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他和段总理也确实相处得比较融洽,互相都有让步,大家都觉得虎狗相处甚好,大有一副北洋一家亲,一致对外的新气象。

可好景不长,随着对南方诸侯的不同看法,冯国璋和段祺瑞之间开始矛盾重重。段祺瑞对南方很不满,主张武力一统,冯国璋担心北方军队南下,经过自己的地盘,假道灭虢。老冯更想在南北之间达成和议,提高自己的地位,压制段祺瑞。从此以后,冯段之间开始勾心斗角,矛盾重重。

虽然冯国璋在北京也拥有一些军队(第15师和第16师),但北京始终是段祺瑞的地盘。老段凭借多年的经营,压得冯国璋气喘不过气来。冯国璋这才明白,尽管自己并不是光杆司令和空头总统,但在北京想要斗赢段祺瑞,基本是痴心妄想。所以,他想出了一招,借南下讨伐南方的名义,逃回南京大本营,继续和段祺瑞对抗。冯总统带着卫队乘坐火车连夜逃出北京,结果还是段祺瑞棋高一着,在安徽蚌埠(到南京前的最后一站),让亲信、安徽督军倪嗣冲,挡了冯国璋的驾,把他逼回北京。自此以后,冯国璋一蹶不振。

不久,段祺瑞使出最后一招,逼冯国璋一起辞职,段祺瑞辞去总理,冯国璋辞去总统。老段为什么干这种损人损己的事情呢?表面上确实两败俱伤,但却只伤了冯国璋,没怎么伤到自己。段祺瑞尽管没了总理的名义,却还有"参战督办"的名分继续指挥大局(几乎什么都可以插手),而冯国璋没了总统,就什么都没了。最后,冯国璋退隐下野,于1919年12月底在北京郁郁而终。

一句话,冯国璋在北京斗不过段祺瑞是事实,但说他是空头总统和光杆司令,那就是误会了。

参考资料:

1. 徐海:《段祺瑞传》

2. 彭秀良:《冯国璋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由网友 江晓风残 提供的答案:

冯国璋从来没有拥有过自己的直属军队 虽然他两次率军出战

1、1896年,冯国璋出任新建陆军督练营务处总办;

2、1901年底,出任军政司教练处总办;

3、1903年,出任中央练兵处军学司司长;

4、1906年任正黄旗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

5、1907年到1911年,任军谘使;

6、1911年率军镇压武昌起义,以攻取汉阳功绩,被封二等男爵;

冯国璋题赠章宗祥的照片

7、1912年,出任袁世凯临时总统府军事处处长;当年9月,改任直隶总督兼民政长;

8、1913年,率军镇压二次革命,攻克南京;当年12月,出任江苏总督;

9、1914年,被授予将军府宣武上将军;

10、1915年12月,出任中华帝国参谋总长,后兼征滇总司令,被封一等公;

11、1917年10月30日,出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在南京办公,直到1918年10月10日;

12、1918年10月10日,和段祺瑞一起下台;

13、1919年12月28日,在北京去世。

冯国璋真正掌控兵权是在1913年12月攻克南京出任江苏督军,直到1915年12月,仅有2年时间。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冯国璋难以培养出自己的派系。

早期冯国璋都是做辅助事务、营务、军学等辅助事务。

1919年太和门冯国璋灵堂大门

奉系各人:

冯国璋虽然两次出战都有战功(攻克汉阳和南京),但本人反对武力统一,主张和平统一,临死还不忘和平统一:

"愿内外同心,化除轸域,和平统一,务底于成。"

曹锟在美国总统哈定的支持下,通过为国会议员代发工资形式(即所谓贿选)当上了大总统。从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即曹锟宪法)的内容来看,曹锟认同的是美国联邦式政权,赞同实行美国总统制。

吴佩孚和冯国璋一样都支持和平统一。另外吴佩孚主张蒙古属于中国,并因此和苏联闹翻,因此成为国民政府北伐中的首要打击目标。

被盟友孙传芳抛弃的齐燮元。

三爱主义领导人孙传芳。所谓三爱是:爱国家、爱人民、爱敌人。为什么要爱敌人?不解释——因为我也不懂。

1923年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的曹锟照片

综述

冯国璋本人掌军时间并不长,根本没有能够控制军队,加上冯国璋本人坚持和平统一,自然不会像段祺瑞和张作霖一样控制军队。成为光杆司令,是冯国璋本人选择的结果。

奉系中冯国璋和吴佩孚二人坚持和平统一,曹锟认同美国总统制(实质是加强事权一统),至于齐燮元和孙传芳,就是玩花样。

直接一点,奉系中就只有曹锟能力较高。冯国璋和吴佩孚的和平统一论,早已经被民国建立时的南北和谈后果证实不可行。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4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