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

由网友 看海oscar 提供的答案:

莫斯科保卫战,一是政治需要,二是在莫斯科阻滞并牵制德军重兵集团,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极大消耗德军有生力量,在苏军空中地面都不处劣势时,只能通过艰苦的守城攻防战大量消耗德军地面部队。为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集结重兵进行反击赢得时间和空间!

由网友 而知而行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其实心里也没底,德军的进展速度太吓人了,苏联的损失太惨重了。意志再怎么坚强的人,在这样的时刻都不可避免会出现人性的怯懦和自私。斯大林是一个有着赌徒心理和冒险精神的政治家,当年在察里津,斯大林就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防守反击击败了白军武装,成为他今后的政治资源。斯大林可能会惊慌失措,甚至也可能会有投降的念头,不过最终,斯大林还是决定固守莫斯科。

苏联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斯大林背后是整个布尔什维克党和不愿意做亡国奴的苏联人民。当然,还有苏联在二战前就已经建成的工业化体系。这一切,都成为了苏联能够抗住德军压力的本钱。

在德军到来前,斯大林已经指示党政机关和干群组织,在莫斯科建立起了稳固的防御工事。同时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军政中心,交通发达,利于全国物资集中。

还有,斯大林发现了军事奇才朱可夫,这是斯大林最大的底牌。而且,斯大林也认为坚守莫斯科好处很多,放弃莫斯科坏处很大。

尽管如此,在莫斯科会战的时候,斯大林还是做好了两手准备。其一是坚决抵抗德军的入侵,其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出莫斯科。

关于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在赫鲁晓夫做的《秘密报告》里也有提及,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滥用职权,长达13年不召开中央全会。在1941年10月,斯大林召集了全国的中央委员到莫斯科,"可是他们开会等了两天,还是没有等到,斯大林甚至不愿意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见面谈话。这一事实说明,在战争头几个月内斯大林灰心丧气到各种地步……"

(斯大林也做了莫斯科无法守住的预案)

德军虽然在二战初期战斗力爆棚,实力爆表,战绩也非常可观,可是一直没有发生过太大规模的阵地战。也就是说,德军没有打过硬仗,起码没有经历过莫斯科会战这样旷日持久的硬仗。

这与德军奉行的"闪电战"指导思想有关,德军整个战术体系、兵力配备,甚至于武器研发方向都是立足于快速击败敌方的理论基础上。这是德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最切合实际的建军思路。如果德国要是能够跟英国那样打得起拼资源、拼消耗的战争,也不至于1918年11月时在一个外国兵都没有出现在德国本土的情况下就选择了投降。

"闪电战"的最大的威力却是通过机动兵力的快速部署穿插,撕裂敌方重兵集团的整体当天,迂回到敌人后方,切断物资和补给路线,打掉敌方的战争持久力,并在心理上建立对敌方的绝对优势,从而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

所以,德国军队在苏联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大半年,歼灭战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可是苏军的损失更多的是人员被俘虏,因为硬仗、恶仗刚刚开打,苏军的指挥官就发现后方的补给路线被切断了,从而军心不稳,很快防线就崩溃了。

德国人的推进速度在靠近莫斯科时,明显慢了很多,这说明虽然苏联红军仍然在撤退,可是抵抗越来越顽强。

斯大林在7月就已经大量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修筑了两道防线:维亚兹马防线、莫日艾斯克防线,总长度达到360多英里,挖出了300万立方米的泥土。苏联红军被严令不准后退一步,为的就是给莫斯科方向组织防线争取时间。

希特勒也在抢时间。

他深切地知道,德军在这么短的时间突入距离过远,让后方的补给线路成为了灾难。德军一直处于强大的作战效能中,也正因为如此,德军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后方阵地和战略预备队。希特勒甚至都来不及给一线的德军士兵配发冬季军装,也没有给德军的军械准备防冻润滑油。当前线战事吃紧,希特勒搜集来的战略物资在送往前线的路上,却又遭遇了苏联的雨季。泥泞的道路,让德军的后勤崩溃了。

德军只好执行他们此前的预案,在冬季开始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结束莫斯科地区苏军的抵抗。

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希特勒发动了闪电战)

11月7日这一天,希特勒通过收音机听到了斯大林红场阅兵的演讲:"敌人并不像一些情报所宣扬的那样强大,魔鬼并不像画的那么可怕。谁能否认我们的红军不止一次地将德军打的惊慌失措?饥饿和贫穷在德国盛行。在长达四个半月的战争中,德国损失了四百五十万士兵,侵略者正在竭尽全力,毫无疑问他们不能长时间维持……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伟大的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

希特勒大为光火,拿起电话严令中央集团军的司令冯.博克元帅,要求他立刻出动轰炸机轰炸莫斯科阅兵现场。德军不敢怠慢,冒着风雪强行起飞了两个航空团,但是到了莫斯科上空时,却被朱可夫早就布置好的高炮部队和战斗机的猛烈阻击,25架轰炸机被击落,没有一架抵达阅兵现场。

斯大林在阅兵前,曾长时间考虑莫斯科的战守问题。在德军狂飙突进的严峻现实下,斯大林即便有钢铁一样的意志,也不敢十分笃定莫斯科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就能挡住德军的突进。所以,他早就命令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城内的重要目标,还建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用以德军占领之后开展抵抗运动。

因为德军攻占巴黎后,希特勒曾经饶有兴致地参观巴黎的美景,斯大林甚至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地铁、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布置了爆炸装置,在希特勒来游玩的时候炸死他。

因为莫斯科的精心布防,战后的苏联的历史学家曾经表示:"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人民战争。纳粹军队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的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被迫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

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暂且不用管他,实际上斯大林已经命令莫斯科的重要工业企业向乌拉尔山转移了,这是在保证莫斯科失陷以后,苏联依靠着西伯利亚作为腹地还能保持一战之力。甚至,斯大林心里究竟有没有和希特勒议和的打算也是不好说的。希特勒原定的计划里,也只是占领东欧地区,对于苏联的西伯利亚兴趣不大。这可能是希特勒受到了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学说的影响,只要占据了东欧,就能将影响力扩展到整个世界岛。因此,残存的苏联保有乌拉尔山以东作为德国的附属国存在,并不是不能接受。

(德国军队长驱直进苏联腹地)

让斯大林从专列上走下来,坚定守卫在莫斯科的决心的,来自朱可夫的保证。斯大林问:"莫斯科能守得住吗?"朱可夫说:"可以守住,不过需要给我全权指挥权。"斯大林这才留了下来,并且在朱可夫的支持下,坚决组织了红场阅兵。

红场阅兵向世界传达了重要的信息,苏联还没有屈服,还在战斗,斯大林这是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苏联军民被这样的危亡时刻激发了爱国情感,斯大林的反对者,也开始纷纷出谋划策。这其中,还包括流氓海外的末代沙俄帝国的王公,他们也捐献了不少财物用于抵抗德军侵略。苏联的国家凝聚力前所未有的强大!

(悲壮的苏联红场阅兵)

随后被德国折腾到只剩半条命的英国赶过来支援苏联,从本来就不宽裕的军费里还挤出了1000万英镑,以示心意。美国和英国都看的明白,如果任由希特勒统治了欧洲,那么英国和美国的安全就完全得不到保障。拿破仑时期的"大陆封锁",差点让英国人破产,经济穷困到怀疑人生。

朱可夫利用莫斯科的交通枢纽的优势,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兵员和武器弹药,因此德军惊恐的发展,对面的苏军好像是打不完,越打越多,军队番号多的让德国的情报部门都统计不过来。

对莫斯科外围的德军完成最后一击的,还是朱可夫调来了驻防在西伯利亚的边防军。在德军和苏军都拼的精疲力尽的情况下,这数十万的生力军的加入,使得胜利的天平向苏联倾斜了。

苏联在整个莫斯科会战中投入的兵力在200多万,前期消耗已达70万人,此时算上生力军也只有120万人左右的兵力,而对面的德军士兵却有170万之众。不过,德军此时的境况可谓是凄惨无比。零下40度的低温,让德军的军械无法启动,德国军人以万为单位,成批成批的冻伤,失去了战斗力。其他的德军士兵只能围在一起,燃烧宝贵的汽油来取暖。

德军的高级将领看着军队这个惨状,纷纷给希特勒打报告,说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希特勒认为,如果现在撤退,因为后方没有设置防御纵深,也没有相应的预备队,很容易就会溃不成军,重蹈方面拿破仑的覆辙。于是,希特勒严令德军就地转入防御,不准后退一步,战斗到最后一人。

苏联红军在将德军驱逐出100到250公里后,斯大林认为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结果,苏联军队由于兵工厂都转到了乌拉尔山,而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而在前线,德军逐渐收缩阵地,兵力和物资变得更多,苏军逐渐遇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战争态势发生逆转,苏联军队损失惨重,最终放弃了一鼓作气将德军赶出苏联的想法。

(苏联军队趁势发起反击)

苏德战场迎来了更加血腥的下半场。

由网友 空天论剑 提供的答案:

德军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突袭苏联,由于闪电战的成效显著,加之苏军没有防备,几个月内苏联丧失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无数的武器装备。1941年秋天,200万德军1800辆坦克1.5万火炮迅速推进到莫斯科的郊外。苏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也节节抵抗,抓紧动用一切交通线向莫斯科运兵。事实证明希特勒严重低估了苏军的集结能力,源源不断的军队很快开到了莫斯科附近。100年前拿破仑倒在了莫斯科的冬天,100年后历史的天平再次倾向了俄国人。苏联极寒的冬天,让德军士兵叫苦不迭,由于推进过快,德军的补给跟不上。士兵们缺少御寒的棉衣,枪栓甚至被冻住拉不开。到1941年12月几乎所有德军步兵师的非战斗减员都达到了三分之一。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首都一旦沦陷,对于全国的军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领袖坚守在战斗的第一线会对士气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事实证明,这确实意义重大,莫斯科百姓团结起来组建预备队医疗队运输队,积极修筑战壕抵抗德军。而且斯大林没有后顾之忧,经过诺门坎战斗被打怕的日本人已经在1941年与苏联秘密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虽然条约不能完全依靠,但也暂时替苏联解除了来自东部的威胁,斯大林可将远东的军队抽调到西线防御德国。这更增加了斯大林的底气。

莫斯科保卫战的高潮是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式。最高统帅无所畏惧激昂地向全体国民发表了演讲,而随后接受检阅的部队在经过红场后直接开到前线与德国人战斗。此时的德军装甲已是强弩之末,最终苏联军民团结一心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打破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作者:小成】

由网友 英武解局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当时确实是在冒险,而当时已经有3架飞机就在等候,随时准备紧急起飞。

又看到这样的问题,英武谈谈个人看法:

1.兵临城下的斯大林,有过犹豫,但最终决定留下来。

按照英武之前看过的书籍记载和阐述:当时斯大林在车站站台来回走了两个小时,火车专车、私人飞机都在时刻准备撤离。而火车站站台和道路两旁的私家车上、公用车上,到处都是准备搬离的物品,很显然这些物品的主人已经坐上火车"逃生去了"!

但最终,斯大林还是选择留下来,并且在11月7日参加了红场大阅兵,提振了官兵士气。

2.当时攻城的德军很多都是雇佣兵,战斗力一般化,这或许是斯大林下定决心留下来的一个原因。

现在很多描述这方面的影视剧,将苏联面临的敌人——德军描述的非常具有战斗力,以便凸显莫斯科战役的惨烈。而事实上,驻守博罗季诺的德军是一帮乌合之众,基本上都是法籍雇佣兵,没几天就被打的四散而逃。据当时任职第4集团军参谋长的布鲁门特里特在专著中说道:......部队在雪地撒很的撤退将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我们的军队将重蹈拿破仑军队的覆辙......

3.莫斯科经过精心布防,有决一死战的底气

很多描述说当时德国闪电进攻莫斯科,导致苏联缺乏足够的准备时间,已经心理及备战的准备。换句话说:当时苏联没有做好准备对抗德国的进攻。

而事实上:当时斯大林预判到德国会攻入莫斯科,但依然在严密布防,企图拖住敌人,等待西伯利亚援兵的支援!

据公开资料显示:莫斯科全城设立59个秘密军火库,还在各个大楼包括莫斯科大剧院

地铁等埋设了大量地雷......

正是这些提前布防,让斯大林选择了赌一把!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没有搞清楚一件事,莫斯科保卫战直到最后,莫斯科并没有被德军合围封锁。

莫斯科和后方的运输,基本保持通畅。

所以,莫斯科不仅仅可以使用列车将列宁遗体运出去,也撤退了不少官员和重要技术人员。

同时,超过一二百万的苏军援军,源源不断的从东面的西伯利亚和远东赶来,最终压垮了德军的攻势。

从战略角度考虑,斯大林应该撤到西伯利亚继续指挥,也应该这么做。

但斯大林作为一个年轻时代就敢去武装抢银行的人,肯定是不怎么怕死的。

他留在莫斯科,当然是为了保证军心和士气。

因为斯大林还在,苏军官兵才更有坚守的信心。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的情况危急,斯大林大不了上火车撤退就是了。

就算没有了铁路,莫斯科周边的地域辽阔,环城公路就有100多公里,沿着任何一条公路都可以用汽车突围。

退一万步说,铁路公路都被切断。

当时德军还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而且当时战斗机基本没有什么夜间作战能力。

所以,莫斯科即便被德军团团包围了,斯大林只要在夜晚乘坐飞机逃走,也就没事了。

真正逃不掉的,主要是军事指挥官,将军们。因为将军们没有斯大林的命令,不得离开军队,擅自逃走,乘坐飞机撤退更是不可能。

就斯大林来说,他有些危险,但想要走的时候,随时可以成功突围。

由网友 翻开历史书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呢?现在的电视、电影以及宣传片里面把斯大林描写得非常正面。我们会感觉斯大林在一开始就有坚守莫斯科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并且从没有动摇过。其实历史有时候比电视和宣传片更加的精彩……

当年斯大林对坚守莫斯科心里也是有点没底的。据说,他在莫斯科的火车站来回晃悠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才决定坚守莫斯科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感觉到斯大林的犹豫、徘徊以及心里复杂的斗争过程。

其实早在莫斯科保卫战发生之前,苏联人已经转移了100万车皮的物资、莫斯科里的苏联高官们也是准备随时撤离的。没办法,当时德军进攻太猛、苏联损失过于惨重了,大家心里都没底。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莫斯科保卫战打响的时候德军到底有多猛呢?斯大林为什么最终还是决定坚守莫斯科呢?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人只用了5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兵临莫斯科城下

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190个师合计550万军队以及无数的飞机、坦克、大炮,向苏联发起了突然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最激烈、最残酷、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惨重的战争打响了——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的苏联由于缺乏有效的战前准备,而且在战前自己把自己折腾得也不轻(集体化、大清洗),导致在苏德战争前期作战中是一溃千里、一败再败。

在开战的前面短短18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纵深600公里。在第一天的战斗里,苏联空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

苏联军队当时是成片成片、成建制成建制的被德军围歼。例如:基辅战役中,苏联就有高达66万军队被德军围歼。

在战争开打到九月份的时候,苏军损失高达28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轻武器损失400多万件、坦克和装甲车损失15000多辆、火炮7000多门、飞机7000架以上……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莫斯科会战。此时的德军推进速度依然很强悍,只用了一个月零10天的时间就兵临莫斯科城下了——1941年11月7日,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

这时候的苏联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

一是,搞了红场阅兵的意思是:与德军在莫斯科决战到底,绝不放弃莫斯科;

二是,苏联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

我认为当时的苏联应该是这样想的,即使万一莫斯科失手了的话,起码还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资源,往后还能继续与德国人周旋。按我们的话讲,苏联人当时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以上就是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当时的情况了。

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呢?

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莫斯科城里又是一番不一样的景象了。当时莫斯科城里一片混乱,很多士兵相继投降;很多苏联官员携家带口的挤在火车站准备随时跑路;甚至莫斯科城里出现了打砸抢的情况。

我认为这也基本可以理解,历史上的一般事实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况。

但是不得不说,斯大林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他最终决定留了下来与德国人血战到底。

大家试想一下,此时莫斯科城里一片混乱,如果斯大林这个时候又"战略转移"了,那么莫斯科一定会被德国人兵不血刃地占领的。尽管斯大林在历史上的名声不算太好,但是决定坚守莫斯科也说明斯大林不愧有一位大国领导人的气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斯大林当时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呢?

原因一:不得不坚守,如果莫斯科失守的话,苏联有"亡国"的危险

斯大林当时比谁都明白莫斯科失守对苏联意味着什么。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其战略地位无比重要。

他是指挥苏联人抗击德国侵略的指挥中枢,如果德国占领了莫斯科,那就意味着德国在对苏联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了,这对苏联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另外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至今,苏联人一直都是在不断的溃败之中的。如果这时德国人再把苏联的首都莫斯科给占领了,苏联也就基本玩完了。

如果德国在占领莫斯科之后,再扶持一个傀儡政权的话,苏联的日子还怎么过。这时的苏联已经无路可退了,就像当时一句名言说的那样:"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原因二:斯大林留在莫斯科是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斯大林当时在苏联的地位那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他不能走。斯大林清楚地知道:他留在莫斯科就是一面旗帜、不仅可以起到稳定军心、民心的作用,还可以对苏军的士气起到巨大的鼓舞。

这其实很好理解,斯大林当时是整个苏联的"精神象征",如果斯大林自己先走了的话,对苏联抗击德国侵略、对斯大林自己的形象,都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原因三:斯大林选择继续坚守莫斯科还是有底气的

当时斯大林之所以留在莫斯科也不完全是盲目之举,在德国进攻莫斯科之前,苏联人还是做了精心准备和周密部署的。

苏军利用德国在斯摩棱斯克停留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在莫斯科以西宽达750公里正面、300多公里的纵深里,构筑了三道防线和九道防御阵地。这样就形成了多层次、大纵深的防御体系。

当时莫斯科城里也建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还组织了20只契卡战斗小组来守卫莫斯科的关键地域,例如:克里姆林宫等等。

除此以外苏联还在莫斯科集结了125人的军队,拥有坦克上千辆、火炮7600门以上、飞机也有700架以上,这样可以看出苏联守卫莫斯科的兵力和实力并不差。

总之一句话,斯大林最终选择坚守莫斯科还是有些底气所在的。

以上就是我认为斯大林坚守莫斯科的主要理由和事实依据了,主要原因还是:莫斯科太重要了不得不坚守、不坚守莫斯科会对斯大林形象造成巨大的损害、莫斯科当时还是有一战的实力的。

德国从1941年11月份开始进攻莫斯科,苏联人在坚守了大约一个月之后开始反击,莫斯科保卫战最终以苏联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一战之后,德国人的进攻势头被迫减慢了下来,后面就是苏德相持对战阶段了。

后面的事情就不想多说了,苏联严寒的天气又到了……

日本又空袭了珍珠港,导致美国参战了,往后苏联拿到了美国人给的天量的物资援助,开始发起了对德国人的反击作战。

由网友 图文绘历史 提供的答案:

到了1941年12月,纳粹德国百万大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不足30公里,德军先头部队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莫斯科城内的国防工厂、科研单位、学校、政府各机构均已迁到了1000公里以外的萨马拉州,但是斯大林带领的统帅部就是敢于坚守莫斯科,哪里来的勇气?

图为德军正在使用潜望镜观察阵地。

莫斯科保卫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941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是苏联防御阶段,德军集中了180万部队、1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1.5万门火炮将部队向苏联境内推进了1000多公里,直抵莫斯科城下;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是苏联反攻阶段,苏军借着入冬恶劣的天气,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兵员展开了反攻,将德军推到了原点,粉碎了纳粹德国的战略企图,苏联胜利。斯大林敢于坚守莫斯科主要有2个原因。

图为苏联重型榴弹炮。

一,在纳粹德国在欧洲酣战之际,1941年4月13日苏联已经同日本秘密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保持友好中立,如果有第三方侵略,双方应继续保持中立。这个条约意味着日本压根不会北上出兵苏联,而希特勒所想的东西夹击苏联的战略根本不会实现,日本出卖了盟友德国,所以斯大林心里明亮的不担心后院起火,不但在莫斯科地区集中了大批兵力,还把在远东防御日本的兵力源源不断的调往莫斯科战场。

图为苏德战场上的炮火与焦土。

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低估了苏军兵力的原因,因为在战时莫斯科的5条铁路运输线和空中运输线畅通无阻,兵力兵器物资从莫斯科后方运来。反观德军的情况十分严峻,入侵苏联时德军的预备部队只有40万,莫斯科战争绞肉机让德军伤亡严重,到12月5日伤亡人数已到80万,而已天气恶劣,补给中断,油料炮弹消耗殆尽,粮食只能就地取食,战斗力被严重剥削,正如此斯大林才立刻决定反攻。

图为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火箭车首次投入战场。

二,成功发起全苏联人民号召,苏联人民热烈响应保卫首都莫斯科的行动中来,全民总动员想尽一切办法把兵员、弹药、粮食等从全国各地运到莫斯科。首先斯大林没有离开莫斯科一步,一直坚持着领导战斗,极大的鼓舞了苏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其次在苏军战斗严重失利的情况下,在1941年11月6日在莫斯科举行了十月革命24周年庆祝大会,11月7日红场大阅兵,斯大林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在莫斯科生存存亡危急时刻,鼓舞了苏联人民民族热情,民众积极参与到会战中。

图为参加战斗的苏联游击队。

于是莫斯科迅速成立了民兵师,约20兵部队投入战斗;莫斯科周边市民组织了游击队担任后勤和保障任务;有超过50万百姓参与修筑防御工事的行动中,共设置了800公里防坦克战壕、1500公里铁丝网障碍物、500公里防坦克崖、构建了4万个防守火力点、各种地雷、陷进不计其数,军民协作,对莫斯科保卫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图为冬季的苏德战争中,德军攻势受阻。

战争进行到5个月以后,斯大林也转变了思想战略,吸取了战争初期的教训,集中指挥、统一战斗,而德军这边却因为战略打击目标有了严重的分歧,在指挥上犹豫不决,延误了很多战机,从1941年12月起,纳粹德国国内各大报纸纷纷为拿下莫斯科留下版面时,传来的却是德军宣告破产的消息。

由网友 东东79588 提供的答案:

1941年10月,侵苏德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合围莫斯科,莫斯科危急,苏联危急。在这决定苏德战争命运的关键历史时刻,斯大林决定坚守莫斯科。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为什么敢冒巨大的风险而与莫斯科共存亡?这是因为:

一,莫斯科是首都,是苏联的心脏,全国危亡之所系。"你身后就是莫斯科!",是战斗民族的一句名言,它表明已无路可退了,惟有胜利或者死亡!!莫斯科是苏联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莫斯科所在的占全国四分之三人口的东欧平原几乎都无天然之险可退守;莫斯科丢了,至少形式上就说明苏联亡国了,这将对国内的民气士气造成无法估量的沉重打击,对国际影响也将是危险和致命的。只有坚守莫斯科才是唯一的最好的出路!这也是战斗民族领袖斯大林和他的最高统帅们的胆略、气魄和智慧的集中体现。1941年9月,斯大林在征求了朱可夫等人的意见后,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为提升民众和军队士气,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的阅兵式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演说表明了苏联军民自上至下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坚定意志。

二,莫斯科有精心的布防,全国有统一的安排和部署。1941年10月,斯大林合编新的西方面军,任命朱可夫为方面军司令员,开始建立新的防线;并着手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朱可夫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四个集团军等,并最终集结了120多万人,坦克近千辆,火炮7千多门,飞机近700架。与此同时,全体市民被动员起来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仅妇女和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另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等重要目标,为日后开展地下抵抗运动,还在全城设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在高层建筑上设有大量防空炮,并事先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大楼和地铁埋设了地雷。从这时起,莫斯科全城实行戒严和灯火管制,进入战时防御状态,整座城市都被街垒、路垒、工事严密封锁,做好了进行巷战的最后准备,必将陷德军于人民战争的深渊中。

三,外交上未雨绸缪,解除了后顾之忧。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秘密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这不仅稳住了后院,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局和被动,还可将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兵员和各种物资调往莫斯科等地区,确保了充分的战时之需。

四,地利人和及天气上更有利于已方而不利于德军。战斗热情高涨的苏军在家门口作战,对地形地势路况的熟悉和适应,不知要甩一路进功而来的德军几条街。苏联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士气民气旺盛可恃,正所谓"兵民是胜利之本";战斗民族是天生的"耐寒"民族,有在严寒天气下生活生产作战的丰富经历和经验,反观远道而来的德军必将遭受到寒冷的重创等;对此种种情况,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和他的同僚们不可能没有充分的研判和筹划。

综上,莫斯科保卫战时,面对逼近的战争灭亡风险,斯大林才敢于留在莫斯科,坚守克里姆林宫,指挥了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

由网友 蓝风破晓 提供的答案:

斯大林是那个时代的强人,如果没有斯大林地坚持,也许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成功了,德国一统欧洲,甚至染指全球,都将成为可能。

莫斯科保卫战前,斯大林因为决策失误,在乌克兰基辅葬送了几十万兵力,如果心脏不够大,哪里还敢坚守莫斯科呢?

斯大林敢于坚守莫斯科,难道只是胆大吗?还有其它原因吗?有的。

战斗民族有不轻易放弃的基因,这基本算是全体意志

德国在二战前期的成功,不仅仅是来自于"闪电战"的成功,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手太弱",比如丹麦、挪威、法国、比利时、荷兰、波兰等,这些国家一旦发现打不过,绝对不会硬拼,保存生命要紧,"快速投降"成为了上策。

于是,德国得到了一个假象:我们很厉害,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这一点和亚洲的日本何其相像,看到"甲午战争"轻松胜了大清,看到"九一八"兵不血刃收了东北大地,他们的判断是:中国很弱。于是日本陆军喊着要三个月占领中国,但让他们意外的是八年也没打下来。

德国碰到的第一个硬茬是英国,作为曾经的世界老大,英国有英国的尊严,怎么能轻言放弃,怎么能轻易认输?德国一看英国攻克不了,把原因归到了英国海军的强大以及英吉利海峡的碍事。于是,希特勒转而开始了攻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但是,德国人没想到的是,苏联人太"硬"了,难道寒冷的天气能提升人的意志吗?要不为何攻打这么艰难?

其实,战斗民族在战场当中非常顽强,这是历史传统文化形成的。

从伊凡三世(1462年~1505年在位,这是著名的俄罗斯大公)开始,沙俄开始崛起,并不断壮大。在壮大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胜利和通并他国,从未臣服于其它国家。从那时候起,战斗基因就种下了,深入了每个国民的血液和骨髓。

十八世纪初,沙俄在西北开战,战胜瑞典,取得了出海口。

十九世纪初,一代战争狂人拿破仑带着法兰西大军杀过来了,而且战绩不错,一度拿下了莫斯科,但那又如何?在俄国亚历山大一世的顽强阻击和不断坚持下,拿破仑的大军忍受不了寒冬,忍受不了物资补给的困难,最后弃城返回。但是返回哪有那么容易?沿途遭到了沙俄军队的追杀和阻击,可怜拿破仑的57万大军,回到法国的只有三万人。就此,那个小个子巨人遭到重创。

一次次的胜利,让俄国人看到了他们的优势:地大物博,气候异常,纵深突出;也让每一个俄国人知道,只要坚持,就没有那么容易输。

当希特勒的大军来临时,斯大林率领的苏联军队,虽然在前面节节败退,但完全放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这是做不到的,哪怕希特勒真的奋力占了莫斯科,斯大林带领的苏联人也是不会放弃的。

不放弃是战斗民族的基因,不投降是战斗民族的传统,坚持了几百年的传统,一时半会绝对是放不下的。

所以说,坚守莫斯科,是斯大林的主意,也是大部分苏联人的意志。

莫斯科必须坚守,因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岂能轻易放弃?一旦放弃,会对全体苏联人的内心造成严重打击,因为这是国家的首都,基辅可以丢,但不战斗到最后,莫斯科绝对不能丢。

一旦丢了莫斯科,苏联军民将被迫东移,德国就会掌握莫斯科这个铁路中枢,这是连接苏联西部南、中、北的枢纽,如果让德军占了,绝对是大损失。虽然掌握了莫斯科,不等于完全的胜利,但是离胜利的距离绝对是近了很多。

按俄国人的一贯做法,如果守不住莫斯科,那么他们会做的就是"焦土政策",整个莫斯科城就会成为一个空城,不会给德国人留下一颗炮弹,一粒粮食。如果是这样,莫斯科这个城市就废了,对苏联人也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而且就算后期战胜了德国,重建也是非常不容易。

另外,莫斯科战役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胜利了,苏联军民信心大增,如果失败了,德国人信心增强。双方心态的上下,通过这场战役可以得到最大调整,心态好的一方在后期取胜的概率更高。所以莫斯科不能轻易丢掉。

也正是因为斯大林坚守莫斯科的决策,发动起了全国人民,使得后来攻击莫斯科的德军大受损失,也为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斯大林看来,只要坚守莫斯科,只要拖入持久战,德国必输

希特勒看似是二战时期的德国领袖,其实,希特勒权力的实施干扰因素很多,在希特勒的背后,是德国的不同阶级,一是贫民阶级,一是容克贵族,而恰恰容克贵族掌握着重要的总参谋部,二战期间的19个德国元帅,有17个来自总参,这17个中有12个来自容克贵族,很多高素质的德国军官也都属于容克贵族。

也就是说,希特勒看似是个独裁者,其实他有制衡的容克贵族。虽然希特勒想尽办法,增强元首的影响力,甚至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权,但不能忽视的是大批量的容克贵族,对希特勒的N多策略存在影响和质疑。

这不是一个完全团结一心的国家,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团结全国人民,如果出现"出师不利"的现象,希特勒的困难度就会提高。这也就决定了,希特勒要尽可能地打胜仗,要尽可能地打闪电战,一旦遇到持久战,希特勒的威信会很快降低。

隆美尔的北非战役,前期顺利,后期被英国蒙哥马利干败几次,德国希特勒直接把隆美尔调走了。这说明,胜利可以,如果打几次败仗,将军就等着下课吧!希特勒的压力也会增加。

后来,开始了攻打英国的"海狮计划",意料之中,没有成功,国内对希特勒的反对声音开始大了起来。

希特勒为了取得更多的支持,开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因为攻打苏联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德国地完全崛起,自己也会取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支持度。

斯大林看得很明白,希特勒率领的德国打不了持久战,一旦进入持久战,德国就靠近了失败的边缘。只要自己所率领的苏联军民抗住几波攻击,德军就会被干败。

而与希特勒不同的是,斯大林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国内的支持力度很高,再加上德军是侵略者,斯大林振臂一挥,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都做好了用生命拯救莫斯科的准备。

所有的事情和斯大林等人预计的一样,看着士兵们死去的越来越多,而苏联却久攻不克。德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一天比一天大,甚至私下已经出现了"反希特勒集团"了,连希特勒的元帅隆美尔后来都和"反希特勒集团"的人交情不浅。

最终,苏联挡住了德国战车,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其实,从"经济和工业化"来看也好,从"国内政治环境"来看也好,以及"苏联纵深突出的地理环境"来看也好,德国都很难完全战胜苏联。

更关键的是,斯大林的意志更强,组织能力更强,苏联军民求胜心理也更强,所以一旦开始持久战,德国必输无疑,结果正是如此。

至于斯大林被俘虏的概率则小之又小,甚至可忽略不计,至于一泻千里也是很难会出现,战斗民族就算斯大林被抓,也不会全体一泻千里,因为苏共的组织结构较为完善,斯大林如果出问题,马上会出现新的领袖。

由网友 环球网 提供的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争惨烈程度已经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世纪战争。作为二战的发动者德国法西斯,在短短的时间内横扫欧洲,当时的世界陆军第一强国法国,很容易的别德国打败。但是德国在对苏联的进攻中,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德国采用闪电战,迅速的占领了苏联欧洲部分的大部分领土,但是却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德国在苏联的进攻彻底失败。这个一方面有天气的原因,德军没有计算好时间,导致战争卷入了苏联的冬季,苏联的冬季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50度,一直在欧洲生活的德国人很难适应。

为什么苏联当时的领导人斯大林要命令部队死守莫斯科呢,这个是有原因的。莫斯科是苏联当时的首都。莫斯科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假如莫斯科被攻破,可以认为苏联已经亡国了。一个国家的首都都被占领了的话,它的军队和人民士气全无,会对以后的抵抗造成很大的影响。

还有就是苏联剩下不多的工业基地在莫斯科地区,苏联主要的石油产区,一旦苏联失去了莫斯科,意味着苏联将失去石油的工业基础,没有了工业基地苏联军队需要的武器弹药坦克大炮石油都将完全失去,苏联军队将失去战斗力,那时候苏联就真真的亡国了。以德国伤亡工业水平,一旦德国占领莫斯科,补给线长的问题立马就解决了,德国最需要的石油可以就地得到,德军可以从后勤线上释放出不少的军队,用于支援前线战斗。最重要的是但是苏联的冬季已经到来,为苏联军队作战带来了不少的便利条件。苏联占据了地利和天时,再加上苏联第227号命令,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斯大林才命令部队死守莫斯科。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