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河洛爱生活 提供的答案:
这两句诗出自唐杜牧的诗《江南春》,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意是:江南的春天莺歌燕舞,姹紫嫣红,依水的村落,傍山的城郭,飘着彩旗的坊间酒肆,措落有致,散落在江南的图画中。看看建康城里密密麻麻的寺庙佛塔,冷冷清清淹没在江南朦䑃胧胧,似烟如雾的雨幕中。
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定都建康(今南京),皇帝大臣不务正业,大兴佛教,以致于国运日衰,百姓赋税大增。到晚唐李牧生活的年代,皇帝不事朝政,朝野宦官纷争,边垂不宁,皇帝一1心事佛,以求长生,随借古喻今,借古事比喻今事,拿故人指点今人,看是一首写景的诗,实则是一篇极好的警世恒言,意在唤醒那些当权者,放下佛事,关注民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字里行间,多多少少能嗅到一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
由网友 晨曦小荷 提供的答案: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有很多的寺庙遗存,在这烟雨朦胧中显得肃穆而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如果要拓展开来讲,就要知道南朝时期的特点,和这首诗歌作者所在时期的特点。这首诗表面是写景物但实际上是抒怀和讽谏。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晚唐时期军阀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乱政、佞佛严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唐帝国摇摇欲坠。这恰跟南朝时期颇多相似。南朝也是佞佛严重、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统治阶级昏昏欲睡、穷奢极欲,最后导致了灭亡。只空余这些佛寺成为烟雨间的物证和景色。空凭人感伤。
在南朝时期,尤其以梁武帝萧衍信佛为甚,据史料记载曾经四次出家,官方出钱将其赎回。每次都耗费巨大。大兴佛寺的弊端在后来渐渐显现。一、民风孱弱;二、耗费资财;三、统治阶级不务正事,一心佛道,四、寺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地产,五、寺庙存留了大量的人员,六、佛道粘上金钱,则风气败坏。七、知识分子醉心玄学,不求上进,八、因为要突然负担更多的人的奉养,百姓负担陡然加剧,社会矛盾必然激化。启示:上不可以"轻易"露出喜欢的事物。否则下必效行之,以至于错误发生,过犹不及。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美诗,把人文风采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勾画出江南春美景,又平添了作者的感伤和警示之意,不愧为小李杜的作品!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由网友 戈壁滩驼铃 提供的答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唐朝 杜牧的《江南春》里的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的唐王朝已现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甚嚣尘上,这些都在慢慢侵蚀着唐王朝的躯体。
作者身处江南,领略着江南山明水秀的风景和独特的人文风貌。临水村庄,依山城郭,酒旗招展,热闹非凡。在春天迷蒙的烟雨笼罩下,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但是,在这美丽朦胧的景色中,在唐王朝大厦将倾的时候,看到江南这样的繁华情景,作者不能不感慨。
正像他在另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繁华背后的隐忧,正是诗人要表达的情怀。
由网友 梧桐树边羽 提供的答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不是感觉升平盛世啊?这么多寺庙,佛法昌隆,百姓乐业,亭台楼阁,烟雨蒙蒙,真是人间仙境,让人虚心向佛,意自澄明。
但是梧桐夫子说过:听啥都要看上下文哪。这两句出自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照例,先讲平仄关系。因为这首绝句和其他的七绝在格律上有一点点不同,有出律,我们正好可以讲讲出律和拗救。
看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标出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押韵的格式。注意首字平音不影响格式推导(不懂平仄推导的关注我看以前的答题或文章,不重复讲了),由此得出整首诗的平仄关系: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认真对应下,有没有问题?好像没什么问题吧,因为只有几个地方可平可仄,大致都对应啊。其实,这第三句问题可大了。因为在格律中当时的音调分为"平上入去",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但是在古时候"上入去"三种发音都是归入"仄",而现在的"阴平,阳平"也就是一声,二声在古时候都在"平"音里。"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句诗中间的"八,十"两个字都是入声字,归入"仄"音。
也就是说这句话的平仄关系实际上是"平平去上入入去",简化后就是"平平仄仄仄仄仄",这还得了?三仄尾,出律严重啊。虽然我们现在来读,可以拖长音调读"八——十——"变成"阳平"的读音,感觉不出格律的错误,但是在当时,这两个入声字是发音短快,急促的,作为晚唐"小李杜"的大诗人,肯定知道这个错误。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呢?要是我就会改成"南朝五百零一寺",这就合律了,为什么杜牧不这么做呢?这只有一个可能:他手上有这个数据。南朝现存的寺庙大概真的是四百八十座,他不愿意用首句里面的千里之类的语言修辞来夸大或者虚标,那么说明他写这篇东西,确实有他自己的想法,或者说确实是打算给某个高官,甚至皇上来看的。
权且不管他怎么想的,反正按当时的格律来看,肯定是出律了,而且非常严重。那怎么办呢?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平仄关系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在第五字使用了平声的"烟",三连平出律,双救上句五六字的拗。
格律诗出律之后有三种处理办法:一就是"哈哈"一笑,咱写的古风呢,不讲究那么多。把脸给留住,千万别在标题里自称绝句或律诗。二就是弃诗重写,如果是我肯定就会另寻捷径(因为我水平差),这两句就改成:"南朝伍佰零一寺,多少楼台雨雾中。"气质上就差多了,但至少合律。三就是拗救,就是杜牧这种处理方法了。用最后一句平仄互换拖慢了语气,减低了第三句连续几个入声字带来的仓促感。此为大师手法,需慢慢体会学习,绝非一日之功。
讲完平仄关系,咱们具体看诗,顺便理解下为什么他要这么写。
杜牧由宣州江宁往扬州拜访牛僧儒,途中写下这首诗。也就是说,这就是一首山水诗。
"广袤的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亭台楼阁全都笼罩在风烟云雨之中。"景色何其美也。
但是杜牧是写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人啊,忧国忧民之心,可以说从来没有放下过。时唐文宗在朝,佛教自则天皇帝时期大兴,后唐宪宗迎佛骨,贬谪上书劝谏的韩愈,全国上下,佛教风头无两,大量土地用来修建寺庙,大批僧人不劳动,不交税,占用社会资源,而军政方面藩镇割据,中央王朝讨伐无力,大厦危危欲倾。
为何杜牧笔锋一转,提到已经灭亡几百年的南朝?南梁皇帝萧衍一心向佛,修建了四五百座寺庙以表虔诚,结果后来爆发"侯景之乱",被困在宫里活活饿死。于是杜牧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唐朝皇帝佛道误国的担忧。
至于是否上达了天听,不知道,但是杜牧的这种看法也越来越被重视,直到文宗去世,唐武宗发动"会昌灭佛",并平叛藩镇,为大唐带来了中兴的希望。
由网友 自强不息河流1z 提供的答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关系?
单从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来说,南朝留下来的四百八十个寺庙和多少个楼台,是劳民伤财的,现在看来,都在烟雨中,烟雨是虚无飘渺,什么也没有的意思,说它空讲佛道善誉,没有正确的治理国家朝政,南朝灭亡的无影无踪了,都在烟雨飘眇中。就诗答问,诗中取乐。
由网友 询读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这两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杜牧经常用四句诗句,二十八个字描写景物。这首《江南春》原文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原意是,广阔的江南景色,和酒旗互相映衬,形容景色很美,商业氛围很浓。寺庙很多,代表了大唐盛世对佛教文化的崇尚。(耳熟能详的《西游记》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朝代。)在烟雨中的楼台,有一种似见非见的感觉。
作者在这首诗中,看似在描写景物,千里;和四百八十;都是形容地域广大和庙宇泛多的意思。也是大唐的缩影,曾经的辉煌。杜牧的本意不是在歌颂大唐盛世,可以隐隐约约感觉到,对唐朝末期的一种伤感。
由网友 老街味道 提供的答案:
问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前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 杜牧的《江南春》里的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真楼台
这两句两层意思,第一是指眼前景,烟雨之中有隐隐约约的不少寺庙里的楼台,《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二十八字中写出江南春景,真有吴道子于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画不能到此耳。
《历代诗话考索》:
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二、假楼台
第二层是其隐喻的兴衰之感,《唐诗摘钞》:
曰"烟雨中",则非真有楼台矣,感南朝遗迹之湮灭而语,特不直说。
这是指当年南朝建了那么多的寺庙,如今江山依旧,楼台已成遗迹,彷佛烟雨之中似有似无。
三、和尚皇帝与三武灭佛
1、梁武帝
南朝的梁武帝信奉佛教,不但大肆建庙,而且自己四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梁武帝时期,据说当年: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看来杜牧说的四百八十寺,还少说了。不过诗家语的数字不必当真,无非是形容"多"的意思。
2、三武灭佛
有信奉的就有反对的。"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北魏 、北周时期还是南北朝划江而治的时候,影响不到南方。不过唐朝统一天下以后,再灭佛就影响大了。唐武宗继位以后认为废佛是
"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 《武宗本纪》,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为彻底灭佛作好准备。同年四月,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八月,下诏宣布灭佛结果:"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
四、拗体与救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比较有名的拗体与救拗的例子。
上句五连仄,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平仄仄【仄仄】仄;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拗,多少楼台【烟】雨中,中仄平平【平】仄平。
这种救拗的方式属于大拗,必须救拗,否则就不是近体诗了。
结束语
这句诗的主要意思是以南朝的湮灭和佛教的盛衰,来抒发诗人对于世事无常变幻的兴亡之感,也隐含着对晚唐国运的担忧。
@老街味道
由网友 聪颖饺子Pa 提供的答案:
当权者不理朝政,信奉佛道,大兴寺廟。这给老百姓又增加了多少负担。一些奸佞小人参政议政,这会是个什么结果?地方纷纷举行起义,这说明了一个政权的摇摇欲坠。晚唐时期政府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四百八十寺,楼台烟雨中.看起来是很兴盛,实则是衰败的写照!当皇帝的不願理朝政,那世道又能好到哪里去
由网友 过河卒子and与非门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因为这两句诗,借江南美丽的春景,抒发出诗人杜牧对历史的感喟:历史上的各代当权者不能"自渡",信佛又能如何。
如果全面理解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能了解我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民生黑暗的时代,也是思想变化、科技进步的时代。
再展开来看,许多的事情,包括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仿佛就是历史的重演;这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异曲同工。
正所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一、这句诗所包含的"表面"意义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晚唐诗人杜牧,唐朝到他生活的时代,已经过了繁荣盛世;国家到处都是藩镇割据,而朝廷内部,又是宦官专权、朋党争斗。
唐朝各个时期的皇帝,对佛教有不同的态度;而杜牧和韩愈一样,都是坚定的是赞同"禁毁佛教"与"尊孔任贤"的大家。
唐宪宗时期,皇帝信仙好佛,搞得遍地僧、尼,国家负担沉重;韩愈只是出于忠心,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就差点被虔诚的佛教徒唐宪宗杀掉。
面对这样的局面,杜牧在江南看到美景,想起历史上事佛最为虔诚的南朝各国,他们不仅没有求得国运昌达,帝王长生;反而给国家带来经年战乱,生灵涂炭。
所以,杜牧在写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美景之后,笔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似感叹,似回忆,更多的是杜牧对当权者不顾国计民生,还在求佛拜佛的不满与暗讽。
有人说杜牧没有讽刺当权者的意思,那是他对"南朝"这个特殊的朝代不熟悉。
二、了解"南朝",要先了解这个"得国不正"的王朝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建立曹魏,定都洛阳;曹丕还是有些能力的,国家建设得也不错。
公元226年,曹丕死后,曹魏政权就被司马家族把持,可怜曹操的后代被逼得像个傀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氏政权天天胆战心惊的,等着司马家族来拿过去。
有点血性的皇帝曹髦带着家丁硬闯司马昭府,想杀司马昭;结果可想而知,曹髦被杀,作为皇帝,连个帝号也没有。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于公元266年2月,逼迫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此即"西晋"。可以说,曹魏政权得国不正,晋朝的司马政权也是如此。
晋武帝司马炎和历代开国皇帝一样,建立晋朝,励精图治,于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中原大地难得地进入"太康盛世"。
但是,也像曹魏政权一样,司马炎之后的晋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他们还要面对比曹操后人更加困难的局面。
首先是"世族"兴起,这些都是在曹魏政权时期受到打压的大家族,他们在曹魏时期不得不小心做人,因为只有一个豪族:司马家族。
现在,司马家族座天下,也要世族支持,所以,当年被打压的世族一个个又抬头起来。于是,晋朝出现世族政治,又出现清谈之风,还有许多自我标榜的"隐士"。
其次,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是无能的晋惠帝司马衷;于是,晋朝出现了奇葩的"贾后乱政";随着司马家族后代一代代凋零,兄弟之间为了皇位互相争斗,又出现"八王之乱"。
内部不团结,国家政权不稳,外部敌人一定会趁机进攻。公元311年晋怀帝遭外敌掳走;公元316年西晋亡;北部各族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家,这就是"五胡乱华"后的"五胡十六国"。
西晋亡后,原来北方的世族、富豪都向南方逃跑,东晋皇室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司马睿为"晋元帝"。
东晋一直在可怜的内乱与外患中混日子,内乱主要是从北方迁到南方的世族与南方本来的江东世族的矛盾;外患主要是北部的五胡十六国不断向南的侵扰。
世族乱政,外患频仍,东晋各地都是"军阀割据、门阀乱争";而东晋几个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所以,即使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东晋政权也还是于公元403年被桓玄所篡。
桓玄自己称帝,建国"桓楚",随后的南朝就进入混乱不堪的战乱:刘裕刘寄奴打着恢复"东晋"的旗号四处征战,西灭谯蜀诸地、北伐南燕后秦。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国宋,史称南朝宋,刘裕就是"南朝宋"的宋武帝;东晋灭亡,而南朝也从此开始。
因为南朝和北边的北朝相互对立,处于分裂状态,所以,历史上这一时期就是"南北朝"时期。
三、南朝佞佛,北人南渡,门阀政治
南朝始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公元589年,隋灭掉"南朝陈",共169年,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
南朝宋皇帝姓刘,也叫"刘宋",历4代8帝60年,被南朝齐所灭;南朝齐皇帝姓萧,历3代7帝24年,年年都是战争,三年换一个皇帝,后被南朝梁所灭。
南朝梁历3代4帝56年,皇帝也姓萧,但是不南朝齐皇室的延续,而是兰陵萧氏的旁支;南朝梁于公元557年被南朝陈所灭,南朝陈历3代5帝32年,是个力量弱小、极度腐败的王朝。
公元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从北方发动南征,公元589年正月,隋军攻入南京,南朝陈灭亡,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在这南北分裂的三百年里,各地战争不断:南北方想吞并对方互相打、南北方内部争夺政权也打;即使有很短的所谓"盛世",也就是各方打累了,歇一下而已。
尤其是南朝,四个朝代相继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每个朝代内部为了皇权,即使是亲生骨肉也杀得刀刀见骨。可就是这样的几个王朝,却都"信佛",整个南朝期间佛教昌盛。
佛教昌盛是怎么来的呢?一方面佛教是北方豪族来到南方后兴起的,是南北方世族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王朝的皇族为了自己的统治永久、自己长生,特别信佛。
南朝礼佛与北朝不一样,北朝喜欢建造佛像,所以现在很多著名的佛像都在北方;而南方喜欢建寺庙,有寺庙就有许多的僧尼。
建造寺庙要钱,僧尼多了要吃饭,皇家贵族不怕没吃的,苦了的只是平民百姓。
据统计,南宋有寺院近两千,僧尼三万六;南齐有寺院二千多,僧尼三万三;南梁有寺院二千九,僧尼八万三;南陈有寺院一千二,僧尼三万二。
实际上,从晋朝开始,直到南北朝结束,佛教昌盛也与王朝的"门阀政治"有关。那些豪门望族占有财富,皇室防范他们夺权,重用非世族出身官员,只给豪门世族后代虚名。
这种结果造成豪族世家"有钱、有闲",跟着皇族一起崇佛、建庙、出家、念经,佛教也自然兴盛不衰,寺庙越来越多。
当然,也有很多有钱人家的子弟专心研究科学,郦道元研究地理写成《水经注》;贾思勰写出影响世界的农书《齐民要术》;祖冲之、刘徽是领先时代的大数学家,在机械方面也有建树。
可惜,在科学方面没有得到延续,否则,工业革命早就开始了,因为利用自然界水流的动能工作,在那时候就开始了,而那时候的欧洲在部落社会。
四、历史轮回,每一阶段都乱一阵子,然后是盛世
历史是周期性重复的,秦、汉大一统,创造了辉煌的鼎盛王朝,这之后就是混乱的、分裂的南北朝;隋朝统一全国之后,迎来了强大的唐朝,接这是乱七八糟的五代十国时期。
不管哪个朝代,统治者不以"民生"为本,即使建再多的寺庙,也得不到佛法的佑护,"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个"缘",就是"民本"、"民生"。
唐朝一开始是注重民生的,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说到王朝统治长久的根本。到晚唐时,唐朝又兴起了"崇佛、礼佛"之风,导致国家乱象丛生、战乱不断。
作为晚唐官员的杜牧,写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就非常明显了:南朝建那么多的寺庙又能如何,王朝消亡如同楼台被烟雨湮灭一样,快捷、常见。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