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和中药配方是应该越古老越好,还是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由网友 风暴喵喵斧 提供的答案:

中医书籍和中药配方的应用,应该是综合考虑古今之长,既传承古人经验,又有所创新发展。

一方面,古代中医医案、理论著作等宝贵的文献资料,凝结了前人长期实践和总结的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文献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思路、方法和治疗方案,对于指导临床工作、保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一些古方药物由于历经时间考验,在治疗某些疾病上依然有效,值得保留和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和疾病类型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环境和体质特点,开展新的研究和探索,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案。现代中药学通过分离、提纯中药有效成分,使其作用更明确、效果更显著,还有利于中药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医书籍和中药配方的应用,应该是在保留传统文化、遵循现代科学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作用。

由网友 雨从山边来 提供的答案: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115个方子,如果失传了将会变成神话,就像华佗的青囊记那样,里面都是举手回春的神方。但张仲景的"神方"没有失传,天天的在中医临床海量使用 ,神成什么样有目共睹。尤其是当一些人知道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神方基本来自更早的民间验方集"汤液心经",就会微微失落,张大师只是把这些验方进行了"六经归类",引入病程顺序的辨证。早期民间验方是不是后世就不可超越,后期的民间中医给予了回答。它们并没有绕着经方来回变幻那样"应对百症",而是探索了大量新方剂新药材组成的独门暗器。

古时的民间验方和现在的民间验方没有不同,都是草医的临床经验探索,对症而去的,只是后期"学者医"在研究后给予了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提升,注意!提升发生在后期,不是越古越先进。黄帝内经也是这样,早期的版本谬误和相互矛盾之处很多,后期进行了多个版本的修订,但仍有瑕疵,学术界有很多争论。大师们在讲课时一笔带过尽量不谈。

为什么民间中医会有更多的创新? 因为他们只注重实战,比如熟悉脉象,熟悉四诊要领,探索新药性新发现,抛开羁绊(管它经典不经典的!),大胆跳出槽臼发明新方剂。新药性和新方剂的发现几乎都出自民间中医之手,但他们都怕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几乎个个考不及格。而官方大医终生在本经的100多种药材中转悠,有些人终身只使用几十种本经药材,用"辨证论治"为自己增色。

中医粉恰恰把话说反了,民间中医更不迷信"5000年一出道即巅峰",终身凭经验积累,在叛逆在创新。官医恪守经典,在临床上就连"本草纲目"中其它广阔药材药和民间验方,他们都不曾试上一试。

由网友 物清黄 提供的答案:

中医古书籍是千百年各代医学大家实践经验的结晶,例如两千多年前的古医书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现如今院校高等中医基础学教材理论,大部皆出于本书。中药学所列药物来源,皆是古书流传,如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唐本草,宋明清三朝皆有本草书籍问世,最著名的是明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清赵学敏著有本草纲目拾遗等等。现时的高校中药教材亦来源于此,以及诊断学,方剂学,内科等学科,大部也都是来自于汉唐宋明清各朝代中医书籍,当然也要出新,社会在发展,气候,饮食,空气不良的变化,新生疫情等情况,医学也要不断研究,来应对现时情况,但是永远离不开千八百年中医积累的经验学术。

由网友 快乐谈古今 提供的答案:

准确地说,中医的理论和经方是越古老越靠谱,越古老越严谨。中医理论经典如《黄帝内经》,方剂和辩症经典如《伤寒论》,药物经典如《神农本草经》,都是唐代以前的作品。中医的理论和治病辩症的依据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是一致的,是执简驭繁的模式。中医治杂病只论五脏六腑,所有的疾病最后都要归纳到五脏六腑来论治。治疗外感病不离六经传变规律,脉症合参,以《伤寒论》为基石,以温病理论为辅佐,仔细揣摩体会《伤寒论》所载经方,各方味药加减不同,所治病症不同,于各经方增减差异处细细体认每味药的功效用法,再结合《神农本草经》的论述,对于常用几十种药物就能深刻体会,这样临症就能变方,就能治疗疾病。而现在的医学创造了太多疾病名词,流散于无穷,这实际上是把医学搞复杂了。

而中医应该与时俱进的地方在哪呢?我认为有两点,第一,把现在出现而古籍未记载的病症从脉症加以研究,归到五脏六腑应该是如何治疗,整理大概框架出来,实际上这个工作很多临床者都在做,也有论文发表,只是没有做系统整理。第二,现在医学所叫疾病的名称,在中医是很多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该加以整理,实际上也是有很多研究但未系统整理。

中医的理论永远不会过时,药物也永远不会过时,所以经方永远有效。天生五气以运万类。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到太阳和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的影响,其中太阳和月亮影响最大,统称阴阳。只要天地间还是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只要还有白天黑夜交替,只要一年还是十二个月还是春夏秋冬四季,人类还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那么《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理论和方子就永远不会过时。

中医治病本质是调理脏腑,只要天地没有变化,人体的运行规律就不会发生变化,那么中医理论就依然适用。

由网友 程喜民凤栖梧 提供的答案:

当然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医建立在"象思维"即取类比象基础上,中医认为,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一些植物药的茎中间是空的,因此,此类药有通达的作用,比如苏梗、藿香梗,有理气的作用;诸花均有向外伸展之象,故可以升清解郁,如玫瑰花、月季花,可疏达肝气等等。这种方法我认为不严谨不科学,因为古代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产生的中医理论也存在有很多伪科学的元素。反观日本的"中医",将中医发扬光大,雄据全球90%的中医市场,反客为主,喧宾夺主,主要造靠什么?——创新!

由网友 鲁中居士 提供的答案:

这题目是中了"科学技术"的招数,用西方文化理念来观察中华传统文化!中医书籍《黄帝内经》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存在什么"越古越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理念!三千年至今,《黄帝内经》的理论从来没有被超越过!只有应用到不到位!所以它是"经"!!!!

由网友 邵氏中药铺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我是比较赞成遵古的

第一,像书法,推陈出新,各式各样,有用注射器的,有用拖把吧,"百花齐放"

第二,如果有人说,要尊重科学,用所谓的科学去解释《内经》,但是,所谓的科学,是西方传来的吧,人家那么科学,为什么不创新自己的经典---《圣经》,

由网友 风过无痕摄有痕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不是对立的,与时俱进本身就是一个褒义词,它是理论和科学研究之态度,关键是要弄懂中医。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相通的。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它充分汲取了《易经》的精华,并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门具有很高哲理的自然科学,谓之"医易同源"。

因此说,若离开像《易经》这样的古代哲学思想,离开像《黄帝内经》这样的中医理论经典,去空谈所谓的与时俱进,走的路线肯定偏离了中医。

换句话说,中医药的与时俱进,就是要借助现代科学去研究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像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浮沉、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要研究源于《易经》、《黄帝内经》的老祖宗中医理论,只迷信几个方子来包治百病,那绝不是中医要干的事。

就算现代科学研究出一款中医智能机器人,恐怕它也难以开展辩证论治。

西方医学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西医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理论基础的研究成果,还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比如从发现血液循环到心脏手术与器官移植,从合成抗生素到大量化学药物的出现,从最初使用的显微镜到现在的CT、核磁共振。

中医的整体思维特点来自于《易经》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西医把人体视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不同,中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与外在世界的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疾病的发展则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

一般认为,西医的优势在诊断,是中医望尘莫及的。保健养生,是中医的优势所在,是西医力不从心的。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他有三兄弟,都精于医术。一次魏文王问他谁的医术最好时,他认为长兄最好,中兄次之,他自己最差。并解释说: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解除疾病;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医治小病;而他自己治病于病情严重时,所以别人认为他医术最高明。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上医医未病,中医医将病,下医医既病。可见保健养生和预防疾病应该成为当代医学的主题,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何尝不是如此。

对一个疑难杂症的医治,运用手术、西药在内的固定的、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常常难以奏效。而运用中医整体动态观察特点,探求病因病机,进行辩证施治会收到奇效。因此,现代难病患者常常拿着西医诊断片子,去求助中医,以此来调整阴阳,扶正祛邪,避免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的矛盾激化。

风过有话要说,中医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走有中医药特色的道路,必须与时俱进。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