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这不科学啊2023 提供的答案:
"中国"一词最初的载入是在《史记》中,据记载在世界历史上,最早使用"中国"一词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当时,秦朝的统治者始皇帝将当时各个地方叫做"郡县"的区域划分为"州县",其中包括了很多地理上的大片区域,例如北方的"冀州"、中南部的"荆州"和"揚州"等。当时很多地区被整合到了一个大行政区域"中央州",也就是后来的"中国"。因此,"中国"这个称呼最早指的是地理上的一个大区域,而不是一个具有完整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特征的国家。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这个称呼逐渐成为代表中华文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
由网友 谌人 提供的答案:
先讲个故事,再回答提问。
1963年8月,在陕西宝鸡县贾村镇,在因暴雨冲刷崩塌的土崖壁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尊。
这件青铜尊上有122个铭文,翻译成今天白话文的意思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这是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尊,被文物专家命名为"何尊"。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再回答问题:
何尊铭文用"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记载周成王迁宅洛邑(洛阳)之事,(与古书记载相吻);
这就是说;至少在3100年前,就有了中国之称,作为地理概念,指的是中原洛阳,意为天下之中。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文字(词组)记载。作为中国人,应该要记住!
由网友 运营Tips 提供的答案: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官方史书——《尚书》的"梓材"篇中,原文讲:"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经把中国的人民和他们的土地托付给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时非常年幼,由周公摄政。由此推断,《尚书·梓材》创作于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时代,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据今已有三千余年。可见,"中国"一词至少在周朝已经开始正式使用。除了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考古发现的周成王五年铸造的青铜酒器"何尊"铭文中也提及"中国",但写作"中或","或"是"国"字的早期写法。铭文写道:"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经据有中国,自己已成为中国国民的君王"。这个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确认了西周已开始使用"中国"。
据考证,西周时期,中国是天子之国和诸候列国(即受封的藩国)并举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时,采纳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国方略,分封诸候71国,让他们来承担保卫京都的任务。此时的"中国"应是指天子之国和各分封诸候列国的整体疆界范围。其中,天子之国是中国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统治地区,各诸候列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是归属于"中国",除军队和"礼乐"归天子之国调配外,在其它方面拥有自主权。
从《尚书》、《诗经》文献记载分析看,周期也称商朝为"中国",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献中,并没有发现"中国"字样。据专家学者考证,商朝人并不把国家称作"国",而是习惯称"邑"。甲骨文献中,商朝人称自己的国家为"大邑商",并称周边四方的国家为"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献中,商朝人还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商"。对此,中国著名史学家、甲骨学家胡厚宣曾论称"商而称中商者,当即后世中国称谓的起源"。
在《尚书》、《诗经》以及后世《论语》等文献中,大部分把商朝称为"殷"、"大邦殷",而"殷"在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作注时讲"殷,引之为大也,为众也,为中也"。《史记》索隐中更是直接解释为"殷,中也"。由此推演,"殷国"即是"中国"之意,间接可以说明商朝人也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只是用"中商"、"大邑商"、"大邦殷"、"殷"体现。周朝之"中国"也可能是由此过渡而来,推翻商朝后,顺势由原来的名称改为"中国","国"字也可能是由"周朝"正式开始使用。以上均是有明确文献记载,再之前的夏朝和三皇五帝时代,因为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留传,是否也曾经称"中国"或有"中国"相关的意思,只能通过后人的相关记载进行分析推演。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在记录有关三皇五帝中的帝尧、帝舜时,也直接使用了"中国"二字,具体为:《孟子·腾文公上》中写道:"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之,当尧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下》中写道:"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孟子·万章上》中写道:"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由此可以推演,在那个时期认为"帝尧、帝舜"的国家就是"中国"。《淮南子·天文训》写道:"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文中"中央土"即为"中土",从商朝甲骨文献中"东土"、"南土"、"西土"、"北土"记载来对照,"中土"也应为"中国"之意。由此推演,从"皇帝"时代,也可能已有"中国"称呼之意,据今已有五千余年,可见"中国"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自周朝开始,到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经历三千年数十个朝代更替,除自用国号外,均延用"中国"为国名,并在对外出使世界各国、签署国际条约时也均统一使用。此后,从中华民国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是直接把"中国"同时作为国号和国名。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古国都已中断,而中华文明却一直延续至今天,不要讲实际的历史文化传承,单单"中国"二字,就已经让每一个中国人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千古奇观、旷世大名。
转载于 东方孝博客。
由网友 湘水微波 提供的答案:
中国这一称呼有文字记载最早是在约3千年历史的西周时代,后来各朝都有它含中国的文字内容。但古代称中国不是指国名,相当于一个局部区域,如中央城邦、中央之都、中央之城等,不是专有名词,相当一个形容词。秦汉后,由汉人建立的政权领域称中国,也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自称为中国的,大慨为显示为正统之意。这些都不代表中国是国名。直到明朝、清朝国名仍然是大明王国、大清王国。
真正把中国成为国名应是从中华民国开始,国名为中华民国简称为中国。至于一九四九年建立了新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为世界公认。
由网友 江山一代王 提供的答案: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
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大唐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国王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由网友 单纯柳叶Jp 提供的答案:
中国一词来源于华夏人的神话,即天堂人间地狱,中国即人间即天下,在天堂和地狱中间,中国也就是人国,我们说的人间,就是指中国说的。把中国说成是一方土地之中,是华夏人入中原之后的说法,华夏人入中原,是把世界性的文化,变成地方性的文化。中国也就成了一方之中了。
由网友 历史宝藏 提供的答案: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中国那些事儿。(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
看了下大家的答案,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些说法。
中国作为一个国名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早就存在了,将"中国"当做"中华民国"的简称有点想当然了。
很多答主都提到了周成王时青铜器何尊上的这段话"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这里的"中国"更接近于中原的意思,是一个地理中心和政治中心。
宅兹中国 铭文
周代过后,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内涵。
到了汉代,王朝国家通称为"中国"出现在了司马迁的《史记》。"中国"这个词用于作为国家的代称在康熙时期已经经常可见了。
据黄兴涛教授考证,现存康熙皇帝亲笔删改的有关康熙与罗马教皇来华使节关系问题的14通汉文文书里面,凡是提到清朝所指涉的国家时全就使用了"中国"二字。笔者也在《清实录》里面找到了数十条康熙称"中国"的证据,现在列举一例如下。
康熙皇帝的一道上谕:"今鄂罗斯近海北地有鼠如象、穴地以行,见风日即毙……朕亲见其器方信为实。又古人以天市垣为中国分野。朕始疑其说,细玩天球,合以地图,中国去赤道二十度至四十度在谷雨、立夏小满三节气上天市垣,亦去赤道二十度恰与中国对照始知古分野之说确有所据。"(《清圣祖实录》卷291,康熙六十年正月乙丑)
另外,宣统年间,学部审定的《国民必读课本》里也将中国作为国名,在书中写到"中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土地最广(约占亚洲三分之一),人口最多(约四万万五千万)……"。
可见早在清统治者眼里,中国是我们的国家国名这是国民必须知道的。
参考文献:
黄兴涛:《重塑中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速读历史类精彩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由网友 兰阇艺文 提供的答案:
兰阇君来回答一下。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一点,但却很少有人了解真实的历史进程。
大约在西周初年,第一次出现了"中国"这个词——1963年,陕西省宝鸡贾村出土了一口青铜酒尊"何尊",上面铭刻有"中国"二字。但此时的"中国"指的不过是西周的京师。
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范围持续扩大,所指涉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区。进入大一统的秦汉之后,"中国"的范围虽然屡有扩大,但基本仍然是指中原。三国时,东吴的孙权仍然称中原的曹魏为"中国"。
这种状况在晋代发生巨变。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日益强大,将中原汉族王朝赶到了长江以南,偏安南方的汉族王朝依然自称"中国",而占据了传统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 民族色彩在"中国"里就此被淡化,随后完成统一的隋唐时代,已经把南方和北方都称为"中国",而且分别修了《南史》和《北史》;后来元朝修史之时,更是一视同仁,分别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
在南北关于"中国"的争论中,历史进入到明朝。此时,"中国"发生了另一个重大变化:它开始从一个文化、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国家概念。这个转变,在外国人的著述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从明朝后期开始,来华的外国人已开始广泛地使用"中国"、"中华"、"中央帝国"一类的词来称呼这个东方的国度,而不是像称呼"大唐帝国"一样称呼明朝为"大明",称呼清朝为"大清"。
中国人自己也逐渐习惯使用"中国"来指代自己的国家,比如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其满文文本就自称"中国"。但正如葛剑雄先生所指出的,外国人所使用的"中国"与清朝政府所使用的"中国"尚有区别:外国人只是在指称一个国家,与我们今日说法国、英国、美国并无不同,但清政府却把"中国"当做"中央帝国"的简称,其中依然蕴含着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
直到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中国"才正式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一如美国之于美利坚合众国、法国之于法兰西共和国,仅仅是个简称。
由网友 耕读先生 提供的答案:
"中国"一词最早代表的是一种优越和骄傲!
在夏朝时候,人们把自己把自己称之为"夏族"、"华族"和"华夏族",其中这个"夏"不是指"热"也不是季节,在那时候的"夏"是广袤的意思,意思是说"地方太大了!"这个"华"是由"花"变来的,这与审美有关,从古至今,都喜欢美丽,当时的先民对漂亮的花儿崇拜,连起来"华夏"就是广大而美丽的地方。
一直到了周朝,生产力提高,华夏族有了先进文明,人的足迹也越走越远,在周公的带领下创造了非常完善的礼乐制度,当他们看到周边的很多人、或者叫氏族部落的还在穿着兽皮以打猎为生,内心产生强大的优越感,坚决要把自己与周边区别开来,于是将自己生活的地方称为"中国",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的由来。
其实到了清朝也有这种思想,远古把周边叫四夷,后来版图统一了,又把国外的英法等国称为四夷,总之是自己在中心,那时候,"中国"一词还带有一种优越的意思。
更多回答,请您关注耕读先生。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