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安全帮手 提供的答案:
时代的印记,清朝的光头。
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面临的后果有:
- 被当做反叛者,被派部队杀光。
- 顶着一头浓密的头发出现在街头,被巡街官差捉拿。
- 长时间不剃头被当做有骨气的汉人,被满清杀光。
- 头发不是太规范,被批评并要求尽快剃掉前额头发。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什么结果。
满清要求汉人剃发的目的,主要是这几个。
第一,从精神上奴役汉人。
汉人有自己的传统,很强调头发。
汉人成年男人一般不会随便剃发,而是在头上留下发髻。
头发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尤其对于有身份的汉人和汉人知识分子更是如此。
满清当时是野蛮民族,建国以后才借鉴蒙古文创建了文字,之前屁的文化都没有,努尔哈赤还做过汉人家奴。
满清对汉人有一种骨子里的自卑感,为了彻底消灭汉人的民族精神,就采用剃发令,强迫剃发。
其实,大家看日本电影《最后的武士》就知道了。
日本武士以留发髻和佩刀为自豪,而明治维新以后政府将武士视为敌人,不允许武士公开携带武士刀,也不允许保留发髻。
政府军强行剃掉那个年轻武士的发髻时,这个武士痛苦不已。
日本电影《切腹》中,武士津云半四郎连续打倒了3名仇人武士,却没有杀他们,只是割走了他们的发髻。
对于武士来说,发髻是荣誉的象征,没有发髻就无法见人,比杀了他们还厉害。
第二,识别汉人反叛分子,直接肉体消灭。
大明是从内部自己垮掉的,同满清并没有什么关系。
没有满清存在,大明也会改朝换代了。
满清入关以后,到处进行大屠杀,杀死所谓敢于抵抗的人。
但很多汉人畏惧于现实,隐藏了自己心里的念头。
满清就用剃发令,迫使汉人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不剃头的就是反叛者,满清直接派部队杀光。
所以,满清的目的并不是让剃发,只是通过剃发这种手段来征服汉人而已。
那么,只要汉人留了猪尾辫子,维护的好不好是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有辫子就行了。
所以,满清的辫子是越来越随意的,最后只是胡乱拖一条辫子就行了。
辫子的缺点是,前额那块需要经常剃光。
但古代有一种职业叫做剃头匠,挑着担子到处乱转,城市也去,乡下也去。
这些剃头匠收费极为低廉,普通农民都能承受,没什么了不起。
而且,其实当时也不那么讲究,很多人是几个月剃一次,即便前额头发长了一些,也没太大关系,只要不给官府的官吏看到就没问题。
其实满清政府主要抓的是有没有辫子,没辫子就是死罪。但如果头发不是太规范,顶多批评一通让尽快剃掉前额头发而已。
满清的辫子对汉民族以及整个中国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辫子砸断了汉民族的文化根骨,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分水岭。
不愿意留辫子的是有骨气的汉人,都被满清杀光了。
留辫子的则都是顺民,对他们来说混口饭吃就行,不在乎统治者是谁。
用希特勒的话来说:民族最优秀的那部分人,已经在战争中都死光了。
好在,满清这个难时代已经结束100多年了。
由网友 归樵 提供的答案:
清朝时侯,除僧道等特殊群体外,男人一般都要留辫子。因为朝廷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辫子被视为"忠"与"孝"的象征。
我想,一个人就是再穷,也不会长时间不去剃头,因为那样会遭来官方干预,造成极大麻烦。再说那时剃头也很简单,只是用剃刀把脑袋周边清理一下,因为中间一块要留着扎辫子。
据传,清人活着的时候,辫子是下垂的,而人死后在入殓时还要把辩子编起来,置于头部上方,末端竖起。所以,"翘辫子"到后来也就成了死亡的代称。清末曾有人作过一首辫子诗,表明了那时辫子的重要性:
当其未生时,本来无辫子。
及其呱呱时,有发无辫子。
迄夫免襁褓,忽然有辫子。
忠君与爱国,全视此辫子。
国粹宜传承,保存此辫子。
若问尔祖父,也曾有辫子。
只怕尔利子,渐渐无辫子。
辫子复辫子,终归翘辫子。
作诗以告哀,吾亦有辫子。
由网友 达摩说 提供的答案:
我真的不明白,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纠结剃发的问题,看来明吹皇汉们私下里没少在网上给人洗脑,以至于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以为那就是历史。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除了某些极端分子,不会有人耿直到连梳什么头都要做如此严格的规定,以至于因贫穷而导致长时间没剃头,都要承担掉脑袋的严重后果。
清初的确颁布了剃发令,而且执行起来非常严格,对拒不执行者也会严惩。满洲人作为少数民族,刚刚试图去统治庞大的汉人群体,自然要以雷霆手段来压服,所以不能说剃发令是对的,但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看其实是合理且必须的。
进入康熙年间,天下承平,剃发令开始被束之高阁。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一般来说只须剃光前额和鬓角即可。但事实上,由于不可能做到经常剃头,大多数人并没有真的剃光前额和鬓角,总会留一点点头发。而且辫子的长度也没有严格限制,为了干农活方便,一般的做法是把头发往后一梳,梳成一个髻扎起来,仅此而已。
某些明吹皇汉说,在清朝,只要辫子不够长、前额没剃净,就会被砍头,这显然是胡说八道。
到清中期以后,对发型几乎就没有任何限制了。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晚清的老照片,那里面的男人经常是蓬头垢面的,也没剃前额,也没蓄辫子,乱糟糟一片,发型如鸡窝一般,清廷似乎也没把他怎么样。有些人受到西方的影响,自己已把辫子偷偷剪掉了。清廷并非不知,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事实上,有清一代,对发型管控比较严格的群体主要是旗人、官吏和士子。旗人是清朝维系统治的基本盘,官吏是清廷的门面,士子是潜在和未来的官僚。这三类人用今天的话讲,都是体制内人员,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要剃发蓄辫。其余人等并不做非常严格的要求,只要你不像长毛那样过于张扬即可。
由网友 大狮 提供的答案:
没什么后果,除了虱子多点之外,只要那条尾巴一样的辫子留着,前面头发多少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严重。现在留存的那些清末时期的照片,贫民百姓头发乱糟糟的有的是,也没见怎么着。
老舍的经典之作《茶馆》中,就有鲜活的人物写照,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个都是油光瓦亮的大辫儿,前面刮得瓜皮亮;可是卖姑娘的穷人,前面的头发耷拉到额头下面都擀了毡了。
但是当年强迫剃发的时候跟清末时期肯定是有所不同的,那个时候是金钱鼠尾头,会有官府派人挑着挑子免费给你剃头,你不想剃也可以,但是这颗脑袋就别想要了。
到了晚中期,也就没这么严苛了,到了清晚期,就更没人管了,你没钱理发就没钱理发呗,谁也不会管你。虽然没人管,但这条辫子却留在了老百姓心里,就如阿Q说的,没了辫子还算个人吗?
由网友 刀笔小吏张押司 提供的答案:
我是刀笔小吏张押司,我来回答。
清代不剃头的后果得分时代。
如果是在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后果很严重,不剃头就得杀头。
当时有句话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说白了,就是头发和脑袋二选一。
当然了,如果你是道士,那就可以不剃头。
如果是晚清时代。
不剃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虽然"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祖训还在,但是真正遵守的也没多少人了。
这个时候别说不剃头,剪辫子的都有。
你看那时候的留学生,都把辫子剪掉了。
回国后,有的还装个假辫子,有的干脆就是西装革履小分头。
还有军队里也是,不少士兵也把边子剪掉了,然后留个光头。
其实照法律来说,这也是不允许的,但是朝廷已经默认了。
在当时,剪辫子这个事情已经是可大可小了。一般也没人追究,可要是朝廷故意找茬的话,那也确实不好过关。
由网友 郑国柱 提供的答案:
在清代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
清代长时间没剃头会有什么后果,关键在于是否改梳辫子了,还要看在清朝的什么时期,在什么地方,不一定都有严重后果。
1644年清军进入到北京后,发布了"雉发令"(剃发令),命令在国内所有民族的人都必须剃发梳辫,改为满俗。但这项规定遭到了汉族人强烈抵制,顺治帝以人心不服,暂缓执行。
1655年清军下江南,认为胜利局势已经大定,重新提出剃发令,规定"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雉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一律严惩"。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弃明朝衣冠,皆依满族习俗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者处死。
当时的县官命令剃头匠担着剃头挑子,在街上转,见蓄发者就强行剃了,遇到刺儿头,"规避惜发,巧辞争辩" ,便杀掉,悬其头在剃头担上以示众。
满族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仿照满族发式的方式,使汉族和其他族的人真心归顺清朝。所以,在这种强制下,汉族及其他民族中逐渐把剃发梳辫子养成了习惯,接受了这种习俗。
刘铬传在经略台湾时,为了让生番剃发,还采取了恩惠和制约措施。勒令在一月内一律剃发,剃发者官府发给粗布上、下衣各一件;官府负责置办剃头刀子,分给各社头目领回,每月剃头一次;并随时访查,以防其日久仍行蓄发。对已经剃发归化之番,除军火严禁外,准与平民交易。对不剃发之番,盐、米等均不准接济。
当然,也有宁可被杀头而拒不剃发者,有自缢的、投河的。而题目所说的因为贫穷长时间没剃头的,只要是不想被杀,则会有人给你剃发。
上面说了拒不剃发会被杀头的情况,清朝还要因为剃发被杀头的情况。
清朝祖制规定:国丧期间,文武官员百日之内不得剃头。乾隆时期,乾隆的皇后富察氏死了,这就属于国丧时期,许多人对清朝的这一规定并不清楚,乾隆在皇后去世三个月后重申这一禁令,有点官员傻眼了,因为在皇后去世27日后就把头剃了,如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乾隆下令将其逮捕、抄家,审查他留下的一切字迹。发现他有收纳贿赂,荐举庸劣之员的行为,赐令他自尽。
湖广总督塞楞额、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北巡抚彭树葵也是在孝贤皇后去世27日后剃发,塞楞额被下令自尽,杨锡绂、彭树葵被革职。乾隆帝还将这一制度载入《大清会典》、《大清律例》。
清王朝被倒台后,规定男子必须剪辫,许多汉族人认为破坏了祖宗的传统,拒绝剪辫,也说明满族的习俗被汉族吸收后,同样被汉化了。
由网友 听歌2020 提供的答案:
明朝汉族人蓄发并且束发,满清的要求是剃发并且留辫子。在清朝,除了血雨腥风的初期,普通人或者是生活中农村的绝大部分人,不需要严格剃发。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清朝中期以后,几乎没有人会束发。只是剃发留辫子的程度多少而已。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理解。民国建立以后,曾经颁布命令严禁留辫子,不剪辫子的,当差的给你剪了。所以男人从此发型西化了。乃至现在,有各种发型,光头,平头,分头,不一而足。但是还有人会留前朝的猪尾巴吗?有,个别满遗而已,全国不超过10个。为什么,很简单,风气变了。但是那10个猪尾巴会吃官司吗?不可能,因为翻不起风浪。
所以,反推到清朝的头发上,也一样。普遍都留猪尾巴发型,每个人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束发戴冠的汉家发型是极少数了。社会风气就是这样了。
由网友 新知传习阁 提供的答案:
一
先看一下清朝皇帝为什么要求换人都留辫子呢。
1636年11月,皇太极在满清内部的高级会议上,曾经这样讲道:辽国金国和蒙古都曾经数次击败中原政权,甚至统一汉人政府。但他们都学习了汉人文化,继承了汉人的陋习,最后导致了亡国。
最后皇太极这样强调,后金子孙必须坚强,抵制的民族被汉化,凡加入后金的汉人必须移风易俗,剔发易服。
1644年,清兵入关,后来又占领了全国,剔发易服就成了基本国策。强制要求关内各族人民踢成满族的发式。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之下,清洗了大批反清的抵抗人员。
二
在清朝初年,为了抵抗这个政策,大批的南方汉人奋起反抗。可歌可泣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描述的就是汉人的反清故事,以及清朝对汉人的血腥屠杀和镇压。
最开始的发型非常难看,被人称为是金钱鼠尾式。就是说头发留成从前大一点的尺寸,梳成一条小辫,其他的全部剃光。
到了清朝中后期,为了更加美观,发型变化就比较多,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电视剧里面的留半头的发型就是后来出现的新式发型。
三
民间老百姓没有什么钱,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按照标准的模式去剃头。
但并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满清政府要的是汉人的臣服,从形式上看,要的是汉人头上的辫子。
只要有辫子在,就基本默认你对满清的统治是认可的,你是清朝子民。
在历史上没有洗发水,辫子又很长,洗头发是非常复杂的事,普通的民众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天天洗头发的。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头发蓬乱,头发剃的不干净,甚至满头虱子,都是非常正常,非常常见的事。
留辫子给人生活和工作都带来很大麻烦,尤其是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
四
到了民国时期,愚蠢的底层劳动人民,甚至包括一些知识分子,都把辫子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不愿意剃掉。
民国的大师辜鸿铭先生说:我的辫子在头上,你们的辫子在心里。头上的辫子易除,心中的辫子难解。
明朝的王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别让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侵占我们的心灵,时刻保持与时俱进,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走在时代前列。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