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马谡不失街亭,蜀军占领雍凉二州还于旧都,能否匡复汉室?_马谡如果不死能保蜀国不亡吗?

由网友 筑鼎建造 提供的答案:

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备已死,刘禅即位,蜀汉国内动荡不安。如果蜀军占领了雍凉二州,无疑会提高蜀汉的军事实力,但是匡复汉室并不仅仅依赖于军事力量。

其次,尽管蜀汉能够通过占领雍凉二州获得更多的领土和资源,但是东吴和曹魏的威胁仍然存在。蜀汉必须保持警惕,妥善管理新获得的领土,同时寻找新的盟友以增强自身实力。

所以即使马谡没有失守街亭,蜀军占领了雍凉二州,匡复汉室的前景仍然充满未知。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和可能性,每一步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由网友 Vivian的水下日记 提供的答案:

马谡是个背锅侠——失街亭,并非马谡之过,诸葛亮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三国演义》终究是一本小说,而不代表历史的真相。但真相是什么,我们已经无迹可寻,只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试图去还原最真实的场景

的确,无论是演义,还是其他史书记载,街亭之战的确影响了整个蜀汉的战略规划,作为北伐之中最有机会的一次,失败的结果就是北伐全面失败

而此次排兵布阵的诸葛亮的做法,值得深思,这是否是一场阴谋呢?

但是,马谡同志当了背锅侠

明知街亭是军事重地,是北伐关键,亮亮却只给马谡两万人不到,要知道来势汹汹的张郃可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名将,而且拥兵达五万之多。加上后续司马懿同志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之巨

十倍兵力,开阔地防守退之?简直是在搞笑

要知道,偷袭是可以以少胜多的,防守城池也可以。但是,街亭这个地方,适合以少胜多否?此事有待商榷

好了,回归马谡的战略部署,驻扎山上势如破竹什么的都是杜撰,其意比较明确,佯装人多么,虚张声势唬住魏军才是他的目的

因为他知道,他这一战是必败无疑。而诸葛亮也不能再派更多兵力支持,所以就当是赌一把,赢就赢输就输了。。。

结果不出所料,张郃司马懿不负名将之名,给马谡打了个底儿掉

行吧,后面的不多说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但至于是鳄鱼的眼泪还是说真的是痛惜自己爱将成为背锅侠,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有件事情是肯定的。诸葛亮根本无法带领蜀汉恢复汉室,因为刘备夷陵之战已经把蜀国的国运全部葬送了。。。

以上推测仅代表个人推测。更多精彩历史故事,请点击关注Html369号

由网友 古文作家李燚淼 提供的答案:

原创回答:街亭不失,北伐成功,曹魏疲弱,预测最终是孙权的天下

公元228年的三国鼎力形式。

我们先合理推测,如果街亭不失,蜀军第一次北伐成功,占据雍凉,还与旧都。

从蜀汉角度分析:

优势

1、开疆扩土,实力大增;

2、还与旧都,占据更高的法统位置,光复汉室,如虎添翼;

3、杜绝曹魏的马源;

4、抵近洛阳,震慑曹魏。

劣势

1、雍凉经济疲敝,势力纷杂,必然拖住蜀汉大量治理资源,搞不好会成为内乱之源;

2、南蜀乘机作乱的机会将大增,造成蜀汉南北受敌,诸葛亮可能需要七擒孟大获再七擒孟中获再七擒孟小获,他的油灯可能等不到五丈原就会提前熄灭。

3、将引起曹魏严重反弹,旧都区域将存在激烈的拉锯战。

曹魏角度

肯定不能谈好处了,只有一句:内外交困之局,生死存亡之势。

可以预测,曹魏将会把主要军事力量从东南(东吴)方向转移到西北,防御重心将会完全改变。

预测的主角出场,魏蜀相争,孙权天下

大多数人既定的观点认为,孙权只是割据一方的守成之辈。但是我们看看如下事实:

1、赤壁之战对魏全胜、夷陵之战对蜀全胜,而且都赢得漂亮,精彩。

2、孙权称帝时,"疆域面积"是当初从孙策那里继承面积的约4倍,而且远达东南亚。

3、整个孙权统治时期,不断派出海船去台湾、去海南、去东南亚,几乎每个东吴将领的个人传记,都在拼命打山越,这也充分反映了孙权开疆扩土的野心,绝非割据一方的军阀思想。这里补充一点,曹魏N年后才灭辽东,但孙吴N年前就收复交趾,辽东属公孙家,是征内,交趾属南蛮,属征外,比较起来,孙权是当时最具国际眼光和开拓精神的领导者。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文武全才,国士无双的辛弃疾,对孙权评价如此之高,不是没有原因的。


为什么孙权不北向发展(西向就算了),因为曹魏一直没有给出这种机会,公元228年的三国鼎立局面一直到蜀汉灭亡,基本上是稳定状态,这不是孙权能单方改变的,但是并不表示,他没有耐心的等待这样一个改变的机会。

现在机会来了,如果蜀汉与曹魏以雍凉为前线长期撕逼,那么孙权的机会就来了。

曹魏的防御重点一旦转向西北(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曹魏在东南将会易于攻击,新的吴蜀联合将重新出现,联手的结果将会是分割曹魏,天下两分。

这种局面出现,西蜀与东吴谁将胜出呢?我认为是东吴。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孙权在位时间最长,同时寿命也最长,在他们的时间点看,孙权也更年轻,可以推断身体状况和精力也是最好的,斗地主三天三夜斗到最后什么技术都不重要了还不是斗身体都精力。从这一点,我也看好孙权。

所以,我的结论是:街亭不失,北伐成功,曹魏疲敝,蜀吴两分,最终便宜孙权一统天下。

孙权统一的天下,可能将不会出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这样的糟心事,中原人口不足的补给可能会以东南亚北越为主......

然并卵,历史不能假设!!!

由网友 切割地球 提供的答案:

答 | 江隐龙

如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并占领雍凉,那孙吴与蜀汉就占有了扬、交、益、凉四州、三分之二的荆州以及一半的司隶。东汉一共十三州,并州在三国时期多为内附胡人的势力范围,所以曹魏在失去雍凉后还有冀、青、兖、青、徐、豫、六州一半的司隶和幽州(当时幽州东部辽东还有一个公孙氏政权)即以及约三分之一的荆州。

当然这个时候蜀汉是不会迁都于长安的,一是长安屡遭战火过于残破,二是长安离魏境太近。迁都于汉中还是有可能的,但更可能的是刘禅留在成都,诸葛亮相府设在汉中总督军务。

综合地域与人口,曹魏依然能够基本保持或略弱于孙吴与蜀汉国力之合,但肯定已经失去了优势:首先蜀汉占据关中之后对曹魏有了地利;其次凉州出骏马,其民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蜀汉又得一兵源;再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获成功,能够极大地鼓舞天下心向汉室的士子之心,曹魏剩下了地区也会进一步动荡;最后蜀魏边境将大幅度东进,洛阳的安全性也将大幅下降,而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则更容易与孙吴形成合力——当然,这要建立在吴蜀联盟依然巩固的前提上。

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三足鼎立。在两方力量相加都没有第三方强的格局下,三足鼎立的势态不会支撑太久;只有任意两方力量相加都大于第三方,三足鼎立的局势才会稳定。不过诸葛亮在占领雍凉的基础上想继续东进,就必须要考虑孙吴的态度了。

此时三国的战局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吴蜀联盟继续存在,两国以《中分天下盟》为基础继续向曹魏用兵。《中分天下盟》中约定豫、青、徐、幽属孙吴,兖、冀、并、凉属蜀汉,这一战略可以继续推行;二是孙吴认为曹魏受重创,吴蜀联盟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进入各自为政的态势。前一方向很可能发展成曹魏在内忧外患下先亡,而后蜀吴争霸的战局,而后一方向而可能陷入持久战,三方比的就不再是战一役的胜负而——哪一方人才辈出、经济稳定、农业发达,哪一方就能当上最后的赢家。不过蜀汉的胜面还是不小的,要知道之后的北周就是这么统一天下的!

如果真的变成后面一种方向,甚至还有一种可能: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属先后摄政,然后扶持曹魏的诸葛诞剿灭曹氏与司马氏,最后三国一统于诸葛氏……那国号定什么好呢?啊,这个问题好难回答……不然就叫"唐"吧,毕竟,唐国强嘛……

由网友 kira0418 提供的答案:

历史没有假设,但茶余饭后开开脑洞倒也无妨。我曾经回答过类似问题,蜀汉到底有没有机会翻盘,答案肯定是有,但十分困难,概率较小,但是历史其实也是有无数个意外组成的。我们知道,诸葛亮北伐是因为先主刘备的政治委托,也因为蜀汉的偏安一隅,如果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没有达成恢复中原的伟业,估计后辈也很难达成了。所以诸葛亮以攻为守,实际为蜀汉争取了很多自我发展的时间。话说到假设的题目,倘若诸葛亮北伐成功,暂时恢复了雍凉二州,那么形势对于蜀汉来说就变得有可以进退的空间了,对于蜀汉军事方面的谋划来说有了极大的回旋余地。其一,出兵的方向变了很多。从军事角度而言,失去荆州的蜀汉只能从汉中方向向关中地区进攻,没有其他任何佯攻方向,曹魏统兵将领只要不是傻子,只要根据险要之地布防,就能拖住蜀汉军队的前进的脚步,时间一长,蜀汉军队补给不到位就会撤军,陈仓之战就是这样的案例。如果占据雍凉,北可越过黄河向并州进发,走壶关取河北,直逼邺城,动摇曹魏根本,也可出函谷关,向东进军直取洛阳和中原之地,也可以出武关,走宛城一线联络东吴,这样就可以有多种选择,让曹魏防不胜防,再不济还可以据三关之险要,徐徐图之,在战略上能有主动权。其二,重新占领长安,便可向天下宣示蜀汉的正统性,可以团结内部,招揽民心。其三,雍州凉州民风彪悍,本来就是极好的兵源,虽然久经战争,人口锐减,但通过军功爵等手段,相信还是有可战之兵的,增加了土地兵源的蜀汉必然可以有所为。至于南蛮和凉州的少数民族等问题,依据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还有马超留下的人脉影响,应该不会成为什么太大的问题。

由网友 初心如旧 提供的答案:

如果马谡不丢街亭,蜀军占领雍州凉州,能不能恢复汉室?

按照这个假设,刘禅坐江山是有可能的。但是得明确,蜀军即使取胜,也不一定就是汉献帝座天下,当然,从季汉承继汉室角度,也是可以讲得通的。

蜀军占领雍州凉州那不得了,特别是雍州,几乎给魏国脖子上架了一把刀,但仅有这个条件,似乎还差点。因为相对于蜀国,当时魏国太强大了,要达到提问所说的,起码需要诸葛亮再延寿二十年,即诸葛亮需要活到延熙十七年(254),同时司马懿早死二十年,即司马懿应在建兴九年(231)死去。在这两条件下,再加上占领雍州凉州,恢复汉室包括蜀国统一天下的大汉室,可能性就非常大。

如果司马懿在建兴九年(231)去世,则姜维,邓艾,钟会等魏国第三代人材,都有可能揽入诸葛亮帐下,关中的治理经营,也轮不上司马懿,很可能重修成国渠,开通自陈仓---槐里,引汧水,洛水灌溉瀉卤地三千余顷,等一系列振兴关中农业,提升关中粮食生产能力,都将是诸葛亮的功劳,更重要的是,后来北伐十分艰难的粮草运输,就不是啥问题了。

那么,据守关中,好好经营雍州凉州,联通汉中益州,再在外交上策动东吴,从东部施加压力,等待魏国内部变乱,比如,曹魏景初元年(237),冀兖徐豫等四洲发大水灾,景初二年(238)辽东公孙渊反叛,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这时,只要吴,蜀联动时机把握恰当,步调一致,行动迅速,司马懿死了,公孙渊的叛乱就不容易平定,这样,东北,东南,西北三个方向夹攻曹魏,加上前一年的国内灾情,很可能就把魏国打个半死不活,地盘大幅度缩水。

再相持四五年之后,邓艾钟会姜维等新投入将领,都已成为栋梁之材,关中西凉的力量,也都蓬勃发展壮大,魏明帝曹睿也死掉了,乘曹芳年幼无知, 就可能灭了魏国。再发展五六年,对于习惯坐拥东南的孙权,应该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时可以从益州,徐州,荆,襄,以及上庸房陵等,分路攻击,益州是顺流而下,徐荆襄等则呈席卷之势,估计大体在曹魏正始十年(249)前后,可以平定天下。

不过,最终汉献帝无缘坐天下,因为早在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汉献帝就已经去世了。因此,刘禅坐天下顺理成章,不用背负篡位恶名。(0:43)

由网友 三国逐鹿 提供的答案:

马谡字幼常,是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马氏五常"。马谡早年跟随刘备,任荆州从事,后改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焦太守。马谡博学多识,气量过人,善于军事谋略,深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七擒孟获,收服人心,也是采纳了马谡的建议。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为疑兵,佯攻郿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进攻祁山方向。派马谡守街亭以阻南山,防止魏军南下包抄,由于马谡不听军事部署,擅自将军队屯与山上,被魏军张郃围困,几乎全军覆没,蜀军险些被阻断退路而全军覆没。诸葛亮不得不撤军。回到汉中,诸葛亮对任用马谡后悔不已,挥泪斩马谡。如果马谡不失去街亭诸葛能否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笔者认为可能性微乎其微,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街亭之战。诸葛亮以赵云和邓芝为疑兵,佯攻郿城,吸引魏军的主力。诸葛亮本人则率主力部队进攻祁山。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失守。姜维被迫投靠诸葛亮,蜀军威声大震。曹睿惊慌失措急忙派大将军曹真至郿城防御,抵御赵云,又派张郃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防阻断退路。

简单分析一下街亭的地理位置。街亭即街泉亭,扼守自泾河谷底至陇西的要道,我们知道由陇上进入关中的主要道路就是渭河、泾河侵蚀而而成的谷地,渭河山势险峻,而泾河相对平坦,故而只要控制住街亭,就可以阻击魏军,这样就能够保证蜀军对陇西的控制权。

由于马谡守街亭后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即沿着河流下寨。而是把军队全部屯于山上,马谡认为,蜀军自上而下攻击,必然势如破竹,大获全胜。张郃见到马谡的部署后,即刻切断了渭水,蜀军无水饥渴难耐,顿时大乱,不攻自破。马谡逃走,街亭失守。

其次分析一下街亭不失守,诸葛亮为何不能克服中原。

其一曹魏坐拥三分之二天下,地广而民丰,兵精将足,已经经历了三代人的苦心经营,根基牢固。曹魏控制着人口最多,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区,这里不但经济发达,而且人杰地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物质文化方面都是最发达的。曹魏在北方已经经历三代,励精图治,发现生产,巩固人心,可以说控制了大部分世族大家,曹魏疆域内大多人心向魏,大家都享受曹魏带来的好处。因此诸葛亮既没有经济优势,也没有人心,很难灭掉曹魏。

其二纵观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只是取得了局部性的胜利,一次不胜说明不了问题,六次都没有克复中原,足以说明曹魏不可灭。历史街亭不失守,诸葛亮占领整个祁山,甚至是长安(几乎不可能),也只不过是曹魏的一小部分。曹魏地大物博,佣兵百万,完全可以反击。况且曹魏的国力远在蜀国之上,仅仅凭借诸葛亮一人之力,也是无力回天。如果诸葛亮步步为营,且不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蜀国的国力,很快便会被耗死。显而易见诸葛亮很难克复中原。

其三诸葛亮占扩大战果,兵临长安,也会承受不起曹魏的攻势,那里一马平川,适合大军团作战,蜀军真的兵微将寡,况且军队消耗巨大,蜀军物资也是问题。即便马谡不败,诸葛亮取胜,占领祁山,兵临长安。必然会遭受魏军的殊死反抗,魏军有一百多万,蜀军只有十几万,魏军又有司马懿、曹真,张郃等当世名将,他们绝对不是酒囊饭袋。仅仅依靠诸葛亮一人之力,赵云年事已高,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蜀军孤军深入,没有物资和人心。在后期的中原大决战中,蜀军真的没有任何优势。

最主要的是,吴国也不会坐视蜀军灭曹,必然要保证三足鼎立之势,蜀军一但灭魏,下一个目标就是吴国,因此吴国必然相助于魏国,吴国偷袭荆州就是个例子,诸葛亮想连吴抗魏也是痴人说梦,他好像忘了关羽是怎么死的了,吴蜀联盟也只是个形式,所以后期吴国也必然倒戈,偷袭西川,蜀军腹背受敌必然失败。因此诸葛亮很难克复中原。

总而言之,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善于用兵,但也改变不了魏强蜀弱的形式,克复中原也只是个梦想。即使马谡不失去街亭,诸葛亮也难克复中原,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由网友 歪先生看电影 提供的答案:

战争,拼的是什么?

相对稳定的政权之间,战争其实就是比拼的综合国力。

蜀国在失去荆州以后,三国当中,只拥有益州一州之地,吴国有扬州、交州和大半个荆州,其余全属魏国。蜀国人口最少,经济也最差,理论上来讲,其实已经失去问鼎天下的可能性。

当时蜀国人口约28万户,士兵约10万;吴国人口约52万户,士兵约23万;魏国人口约103万户,士兵约50万。蜀和吴加起来的国力,也抗衡不了魏国,而且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大部份都在魏国。说是鼎足而三,其实蜀吴更多是占了崇山和大江的地理优势。

诸葛亮不是看不出这点,所以为了增强国力,有吞魏的资本,他就必须要把雍凉二州拿下,荆州因为已经在吴国手上,出于外交和战略需要,暂时肯定不能想。

假定马谡当时守住街亭,诸葛亮也没有碰到陇西游楚和陈仓郝昭两块硬骨头,顺利拿下雍凉二州,迁都长安。那么能匡复汉室吗?

首先,得要天下承认蜀汉是汉朝的法理正统,至少魏和吴是不承认的。这个问题不大,一般来说,只要是对能够拿下天下的人来说,这点都不成问题。其实匡复汉室,不可能是匡复汉朝正统的汉室,而只能是蜀汉的汉室。

不过孔明六出祁山的时候,曹魏那边已经是曹叡继位,那个时候也没有谁再关注汉室正统的问题。该改弦易辙的已经改弦易辙,该效忠汉室的也已经死的死、退的退,比如荀彧。

其次,得到雍凉和长安,也不过是三分有其一,实力虽然大增,但远谈不上碾压。所以,后续还是需要看三国间的合纵连横,以及后期的国力和人才储备,当然国运也很重要。

第三,内部矛盾会影响到匡复汉室的正常进行。本身蜀国各派系的内耗就很严重,如果国土只限于一州两州还好,一旦扩大,内耗肯定会成倍加剧。徒弟姜维要屯田避祸,作为师傅的诸葛亮不连年兴兵,又如何抓稳枪杆子?为什么出师表上交待后主要关注的近臣,都是荆州派系的人?为什么诸葛亮不放心事无巨细都非要自己操心?斩马谡难道就不会是派系斗争的后果?

综上所述,我不看好匡复汉室这条路,既使街亭不失、雍凉在握、坐拥长安,匡复汉室这条路也肯定不得人心,也注定走不远。

由网友 石邑张哥40911 提供的答案:

失街亭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他明知街亭是要塞重地,且有魏将张郃,马谡只是一个参军,他却在帐中调将问谁可去守街亭?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此时马谡高声愿往,且立了军令状,以致街亭失去,马谡被斩首。

若马谡不失街亭,得了雍凉二州,得了长安,蜀军也不能匡扶汉室。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重新与吴国联盟,此时的蜀中,人才溃泛,国力衰落,为了自保,诸葛亮力主北伐,六出祁山未得寸土。

曹魏政权地大物博,人口稠密地区,且有司马懿的统帅大军,蜀军很难突破潼关。

历史证明,诸葛一生唯谨慎,善于用兵之道,却不注重发现人材。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