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月舞雨凝 提供的答案:
唐朝之后,西安为何很难成为国家的首都?西安为什么当不了都城?处于中国大地正中心的古都西安,为何在建国后,没有成为我国首都?汉唐长安如此辉煌,为什么今天的西安,却做不成国都?
西安经济在国内连前十名都进不了。当然是没有一直成为国都?但是在外国人心里,西安的地位,居然在中国城市,排列前茅。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首先一点,西安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根!有人说在中国看100年要到上海。看1000年要到北京。但想看到3000年到5000年就只能去西安了。因为只有在西安才能看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留下的风采。才能感触到贞观之治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
第二点,西安的经济压根儿就不差。因为西安是中国第一军工城市。轰炸机,航空航天,各种军事装备,至少一半都是西安产的。除了军工,西安还是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当年新能源汽车对于全球来说都只是个概念,但是比亚迪在西安却实打实做起来了。在去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量,终于做到全球第一。
第三点,西安的资源太优秀了。西安985,211名校总量能排在全国第三。军校总量更是能排到全国第二。西安的医疗资源也很不弱。据说,全国排列前十的医院里,西安西京医院绝对要占上一席之地!
西安为什么没有成为国都?建国初期,一个很简单的说法,就是因为西安解放的时间,比北京晚。为什么定都"北京"当时的考虑也没有那么复杂。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当时的人口更靠近北方。1948年决定建都选择"北京"而不是西安等地,更符合人口的比重!西安差一票成为首都。西安曾差一票成为我们国家的首都,仅比北京落后一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11个城市意选首都:北京1票,西安0票,洛阳0票,广州0票,南京0票,武汉0票……其它城市都是一票之差落选。北京成了首都!
由网友 中国吉林网 提供的答案:
作为一个资深历史迷,小编觉得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历史节点划分的很好,小编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你分析,为何唐朝之后在没有封建王朝定都长安(西安)。
第一,地理位置上讲。洛阳地域居全国之中,地舆位置险峻,洛阳可以恃险预防,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全国的佳誉,建都此处可以让天子坐镇中间,遥控全国,又能很好的预防。
第二,历朝战争破坏。缘故起因便是,西汉末年,王莽的更始,和绿林赤眉军的征战、安史之乱的破坏,对长安造成了主要的摧毁,繁荣已过的西安已经不如洛阳了。
第三,便是交通。隋唐时代是西汉之后第二个定都长安的大一统国度,隋唐固然建都长安,可是一向在建造东都洛阳,最出格的是隋炀帝,大运河修通之后,来自其他地域的粮食,绵绵赓续的运往洛阳,可是西安就不行了,没有运河,并且隋唐时代西安地域农业出产也下降,从史书中可以看到,西安附近的居民有的要出去乞讨,隋书唐书中都有记实。以是唐朝许多时代,帝王是栖身在洛阳的。
西安一带,农产物生产入不敷出,成为制约西安成长最大的障碍,而运河的开通,让洛阳开封的交通地位得到提升,所以洛阳开封一带,代替了西安的位置。
第四,便是此后中原政权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
西周,秦汉,三国两晋时代,异族入侵都是从西北过来,可是唐朝之后的首要威胁来自东北方,先是契丹族崛起,打压北宋,末了北宋是被来自北方的金朝所灭,南宋和金朝又被来自北方的蒙古所灭。
金朝和元朝都建都北京,明朝为了抵制来自北方的威胁,也迁都北京皇帝守国门,代替明朝的清朝同样来自北方,以是天然已经持续三代成为都城的北首都,成了清朝的首选。
先是洛阳开封的地形交通前提代替了西安,然后北京又代替了洛阳,从此就在也没有政权建都西安了。
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建都的规律是从西往东,从南往北。建都西安的都国力强势,建都洛阳的守旧,建都南京的偏安一方,建都北京的武力比较强大。
由网友 文生世象 提供的答案:
蟹蟹邀请:首先,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历史问题,曾经也引起过很多讨论。
一种说法是政治力量的分散;唐朝建立后,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大力提拔山东士人进入官僚系统,打击关陇贵族,武则天篡位时期,更是消灭大量关陇贵族集团,并迁都洛阳,为的就是打击关陇政治力量。打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关陇集团树大根深,对皇权有些极大的制约和威胁。打击结果就是政治力量的分散,安史之乱之后,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开启了藩镇割据的时代。关中在此时期频遭战乱,长安多次被攻破。公元904年也就是唐昭宗天佑元年,大军阀朱温烧毁长安城,带着皇帝迁都洛阳。到了宋朝建立时,长安已经失去作为首都的能力。关中人口大量流失,生产力不足,加上陇右之地尽失,战略空间大大缩小,此时中国的政治重心开始向东转移,经济文化也开始分别向东向南转移,此时过去建都,难以恢复发展,还要应对西北的威胁。
两宋时期,北方辽族、东北女真相继崛起,中原掀起大规模移民浪潮,中国经济重心、文化中心再次向东南转移。金朝定都北京,靠近其崛起之地,也靠近中原重心,便于组织人力物力南下,这也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开始。后元朝在此定都,也有此原因,毕竟北京之南,一片平原。
到了明朝,关中早就失去往日辉煌,加上明朝时西北威胁较低,更多的威胁,来自北方蒙古和东北各部。战略中心早已转移。所以有了天子守国门。清崛起于东北,定都北京,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经济上明朝经营多年,运河畅通,北京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定都这里太划算了。
由网友 世界简单说 提供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西汉和唐朝都是建都于西安(长安)的,刘邦开始是建都于洛阳的,后来听了两个人的劝说之下,就决定迁都至长安,这两个人就娄敬(刘敬)和张良,那么他们是怎么说服刘邦呢?
其实娄敬与张良之所以认为长安比洛阳更合适建都的理由就是两点,第一,关中三面皆是险地,而东有函谷关,可以抵御关东诸侯,这个也就是战国时期,即使六国合纵起来一起攻打秦国,也被函谷关所拒。
第二,洛阳虽然也四面有险,但是洛阳所在的平原比较小,而关中平原再加巴蜀两地,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国,就靠着关中之地,就足以抗拒关东的诸侯国。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之后的几个朝代,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唐之后,就是五代十国了,主要定都于洛阳、开封,为什么不先长安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关中的过度开发,导致关中根本就无力供应。第二,随着大运河的出现,经济也向东移,向南移,比如长江与江南地区越来越富庶,关中地区过于偏西,粮食不好运进去。
第三,五代主要是在中原地区,来自于北东南西四面的威胁,如果定都于长安,就有点鞭长莫及。
北宋的情况与五代的情况相差不大,另外,如果看北宋时期的地图,也能发现,长安的位置也是过于偏西北了。
到了南宋,那更是没得选择,只有半壁江山了,长安都不在南宋的疆域里。
到了元朝的时候,因为疆域的原因,那么长安也更是一点优势都没有了。
朱元璋发于南京,那么就建都于南京了,而他一度想迁都到长安,还让朱标到长安考察了一下,可惜朱标一回来就病死了,朱元璋可能认为长安是个不祥之地,后面也就没有再考虑了。
而朱棣之所以选择北京,原因也很明显,主要是因为他之前是燕王,他更愿意呆在北京那边,而到了清朝,那更是省事了,直接从沈阳迁都到北京。
由网友 复黄族式 提供的答案:
由网友 老虎他爹 提供的答案:
唐代以后不再定都西安,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环境原因。
从政治原因说,长安西边无险可守,最怕游牧民族进入,汉唐两代不断向西用兵,虚耗国力,始终无法摆脱强而不盛的困局。由于将国防重点放在西方,致东北的契丹坐大,契丹是半耕半牧,所以人口数量多,经济实力雄厚,以往对付草原游牧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采取长途突袭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这也是汉唐的主要军事思想,可契丹是半耕(程度远远高于草原民族),有城市,能据城死守,中原军队屡战屡败。如果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从长安到东北又太遥远,不如定都在北京,缩短运粮的距离。事实也一再证明,游牧民族不拿下东北,对中原基本构不成威胁,一旦拿下东北,很容易鹰扬天下,所以唐代以后国防重点转向东北。
从经济原因说,唐代由两翼构成,一翼在关中,连接丝绸之路,一翼是河北地区,这是财赋重地。
关中虽肥沃,但面积比较小,不足以养活太多人,汉唐时天下税负,关中占了十分之六,由于人口大量聚集到关中,造成环境过度开发,自然灾害不断(唐代记载的水灾、旱灾等,绝大多数在关中,这可能是关中的灾情容易被记录下来,当时南方还是荒蛮之地,有灾也无人关心),到唐玄宗时,因关中粮食缺乏,每年不得不将朝廷迁到洛阳办公几个月,即"就食洛阳",运河疏通后,江南粮食可直接进入长安,他高兴地说,从此不用再搬来搬去了。可见关中一翼已难自养。
河北一翼在藩镇割据后,基本残破,别的藩镇对中央尚比较服从,河北三镇完全独立,在文化上已与中原有别。
好在唐代中期时江南大开发,补足了东翼的消失,而国家的经济中心其实已移到汴梁(连接关中与江南),如果不是黄巢使关中残破,左翼瘫痪,则唐政权还能延续一段时间。
江南崛起,则河北加江南就成了财富重地,首都非北京就是南京,已无选择余地。
从环境原因说,从汉代到隋朝,长安地下水系恶化,所以汉长安城被废弃,移30里,建了大业城,后来将大业改称长安,故唐长安与汉长安并非是一个城市。唐代长安常驻人口估计在70万以上,生态压力极大,到了唐代末期,长安水井多苦卤(其实就是粪便等渗入井中),加上黄巢等几次重大破坏,城墙、宫殿都被摧毁,尸横遍野,环境恶化,加上唐代以后气温下降,关中平原饥荒不断,长安已不大可能再恢复昔日辉煌了。
由网友 醉是窗外细雨寒 提供的答案:
首先,天朝自秦汉以来,都有一个不成文的政治契约: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中国的地理形势而言,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崇山峻岭,南边是大海和热带雨林,在古代都没有可以威胁中原的势力存在,唯一有威胁的就是来自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事实上,汉唐时中原的主要大敌匈奴、突厥,他们的主要势力是在漠南,其主攻方向是西北方,这样汉唐时的国门就在西北,主要是争夺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定都西安显然有利于与匈奴突厥人的战争。而从唐末开始,中原的敌人已经变成契丹、女真、蒙古,他们的主要入侵方向是东北,这时的国门就是燕山一带,所以明成祖才迁都到北京。
其次,天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国土辽阔,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成本最小的方式就是让中央拥有着对地方的决定性优势,就是要将天下精兵集结于京畿重地。这样做显然有两个好处,一是压服地方势力维持大一统;二是集中优势兵力于国门,有利于集中全国之力抵御北方外地入侵。这样,反过来又维持了大一统。
最后,再回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古老政治契约上,这实质上就是两千年来天朝政治军事生活的主旋律。君王获得了权力,同时也背上的责任;百姓拿出赋税供养君王,但君王要保证黎民的安居乐业。这是一个双赢的政治契约。而纵观两千年来王朝兴衰,灭亡的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个契约。当你丢掉了责任,那就意味着你失去了权力。人民自然就会选择换掉你。
由网友 闲着聊聊天呀 提供的答案:
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定都西安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天子戍边的方向变化了。古代讲究天子御驾亲征,因而都城都设在防卫一线附近。汉唐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的匈奴、鲜卑等民族,经过多年征战,基本平息了这些民族的骚扰。后来战线转到了北方的蒙、满等民族对中原的侵蚀,都城渐渐往东、北方向移动。
二是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历史发展到盛唐,长安人口急速膨胀到百万左右。百万人的生活消费在农耕社会可是一笔不小开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平均一个人一天用一斤碳,一天就得一百万斤。我们学过的《卖碳翁》,伐薪烧碳南山(秦岭)中,就是最好的记录。都城的建设也是土木结构,日积月累的砍伐,地表资源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八水绕长安的河流成为生态灾难。长安也养不起这么多人了,加之内乱,到唐昭宗开始迁都洛阳。从唐开始到20世纪九十年代,西安还缺水,可见破坏之严重,恢复之漫长。1993年,我还义务参加了黑河引水工程,至此西安才解决了时不时停水的局面。跟现在的帝都差不多,地下水几百米深的地方都用完了,到处引水,燃料也是从几千公里外的西气东输引入的。这在古代,早就不适合做都城了。从这里也能了解为什么西安从唐以后不适合做都城。
由网友 风雅宋 提供的答案:
中国历史上有些城市曾作为王朝的都城,之后,有的则被废弃了,如曾作商王朝都城的亳(今属商丘)、殷(今河南安阳)、朝歌(今属河南鹤壁市),后来再没做过都城,有的继续被选作都城,比如举世闻名的几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和北京等。而其中,黄河中游的西安、洛阳和开封,在宋以后地位极速下滑,而西安的衰落尤为显眼。唐以后,就没有王朝建都西安了。这是为何呢?
首先,气候变迁,自然环境恶化,关中平原的衰败,是造成西安衰落的重要原因。
黄河古时叫作白水,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变黄,于是,改叫黄河。经过近一千年的日夜奔流,黄河流域的生态进一步恶化。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相对不足,已经难以满足首都的需要。
【图:西安大雁塔。后人们在此神往大唐盛世,然而韩东《有关大雁塔》一诗,不仅写出了浪漫退却的现代人的精神面目,也写出了西安这座古城的荒凉落寞。】
唐代时,由于西安粮食供应不足,而从外地运粮到西安成本高、效率低。当出现粮荒时,皇帝干脆率领文武百官到洛阳"就食"。
而气候的变迁,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没得到扭转,因此,后世王朝在建都时,很快就把西安排除在外了。
其次,经过安史之乱,唐末五代的蹂躏,西安及周围的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它在后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后世帝王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个已过气了祥和圣地。
【图:西安城墙。唐代的古城已经不在了,现存的是明城墙。想一睹唐长安的风采,要到日本京都看平城京城了。西安这座久被遗忘的城,落寞衰败得只剩下"废都文化"了。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废都》,写出了这座古城的今生今世,思及曾经的汉唐神韵,沧海桑田,让人唏嘘不已。】
古人讲究天数命里,自称上天之子的帝王,对气数命理尤其在意。从天宝十五年之后,西安多次遭遇兵乱,被叛军或外族入侵,秦汉时期引以为豪的易守难攻的金汤之城的辉煌形象荡然无存,后世帝王对西安的兴趣就不大了。
第三,唐以后的大一统王朝,龙兴之地都不在西安附近,无论政治军事,还是心理方面,西安很快就被排除在都城候选城之外。
西安作为都城的汉唐王朝,主要的外地多在西方,建都西安出于重大的军事政治考量。此后,中原王朝的强敌不再是西部的异族政权了。而主要在北部,特别是东北地区,西安的政治军事地位随之骤降。
北宋龙兴之地在商丘,最初的势力范围在开封及其周边,西安在北宋西北边疆一带,作为都城,不利于统治全国。加上宋王朝对外战争的欲望和能力欠佳,统治者不愿意把都城放在前线。
【图:北京天坛。三千多年前,便作为燕国都城的北京,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潜,在辽金元时期,重回历史中心,再次作为都城,明清至今,多半时间都作为国都存此。】
蒙元王朝发源于蒙古草原,从内蒙河北一带南下,逐步征服全国,河北的北京曾作为辽金的都城,本身具备较好的条件,加上距离蒙古人的老巢不太远,更易为为他们所接受为新都城。
明朝最初在江淮一带发家,朱元璋顺势将都城定在南京。其后,朱棣为政治军事需要,为防御蒙古族的威胁,防止藩镇做大,重演自己夺取皇位的把戏,确定了"天子守国门"的国策,定都北京。
女真贵族建立的满清王朝,兴起于东北,为了便于统治,也方便"后撤",照顾老巢,加上北京原有不错的基础,因而,顺势继续将之作为首都。
在宋代之后的700多年中,西安根本无法与北京甚至南京相比,无法成为都城的首选了。
【图:北京航拍图。本文图皆自网络,侵删】
第四,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宋代已转移到南方,出于政治军事考量而成为都城的北方城市,必须具备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否则,不便于统治四方,也不便于四方物质财富的输入。
黄河流域生态恶化的后果,不仅仅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还导致了黄河漕运功能的下降,黄金水道蜕变为了黄泥臭水沟,水上运输的能力大幅下。曾让秦皇汉武引以为傲的崤函之固,反而阻碍了西安与东南及全国的交通联络。此处冀北大平原的北京,则无此问题,反倒是可以一马平川,长驱南下了。
从交通方面来看,西安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作为都城的可能性相应大大降低。
就说这四点,欢迎补充、指教~~
如觉文章不错,还望点赞鼓励~~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这是因为关中地区的衰败。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还是沃野千里的地区,水源充足,耕地众多。
尤其是郑国渠修建后,这里已经不受降雨的太多限制,几乎年年都是丰收。
当年关中地区的粮食亩产,已经高于中原地区传统农耕区黄河流域。
秦国占据关中,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巨额粮食来源。
这是秦国军队能够顺利征服其他几个国家,并且常年征战的重要原因。
同样道理,刘邦也是利用关中地区的大量粮食,维持了楚汉争霸的军粮。
在当年来看,关中地区就是一块大肥肉,是国家最重要的兵员、粮食和其他物资来源。
然而,关中的地区的衰退是很快的。
早在东汉时期,关中地区就已经迅速衰败了。主要的表现,是自然条件的恶化,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简而言之不适合粮食种植了。
为什么会这样?历史学家有很多解释,比如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等等。
但最终的结果就是,隋唐的西安早已不适合作为首都。
大家注意,隋炀帝建设的隋唐大运河,和后来的京杭大运河,长度差了接近一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就是因为隋炀帝刻意将洛阳以及西安,成为隋唐大运河的中间枢纽。
而京杭大运河,直接不走洛阳和西安,而是从北京直接到杭州,距离要近的多。
隋炀帝绕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西安当时已经出现严重的粮食困难,必须依靠全国各地调拨粮食才能够维持。
为此,隋炀帝不惜血本修建隋唐大运河,最终导致民变,国家灭亡。
到了唐代,情况更为严重。
由于隋唐大运河存在三门峡危险河道,导致运输难以持续。
武则天时代开始,唐朝皇帝干脆就去洛阳办公,因为西安地区粮食困难。
其实,从唐代开始就放弃关中地区了。
宋代首都定在河南和浙江,西安已经沦落为西部边陲,人口日益稀少,经济落后。
到了元代,干脆直接将大运河改道,不再经过西安,由此西安彻底衰落下去。
到了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带着大唐盛世的憧憬去西安游玩,回来都深深失望。
这个城市破烂不堪,人民穷困,人口不过一二十万人而已,古迹所剩无几。
当时西安,沦落为二三流城市。
1948年的数据,当时的上海市人口为430万,天津170万,北京167万,武汉170万,长春在121万,沈阳109万,南京103万,重庆为100.8万),广州约100万。
时至今日,西安和沿海大城市仍然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人的观点问题。
萨沙接触过不少西安同事,感觉他们的观念同江浙一代有相当大的不同,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967.html